大家好,旒的拼音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勣的拼音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旒的拼音和勣的拼音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旒怎么读
1、古代旌旗下边或边缘上悬垂的装饰品:“旌旗垂旒”。
2、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冕而前旒”。
旗十有二旒。——《礼记》。又如:旒旌(有垂旒的旌旗);旒缀(旌旗的垂饰。系结于旌旗之上。喻附属);旒苏(旒旗的垂饰)
天子玉藻,十有二旒。——《礼记·玉藻》
(3)又如:旒纩;旒紞(冕冠上悬垂的玉串);旒扆(借称帝王。扆为帝王座位后的屏风)
二、万国衣冠拜冕旒怎么读
1、读作 wàn guó yī guàn bài miǎn liú。
2、出处:唐代诗人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3、原文: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 *** 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4、译文:戴着红巾的卫士在宫门报晓,尚衣官员向天子进上绣着翠云的皮袍。层层叠叠的宫殿如九重天门迤逦打开,异邦万国的使臣一齐向着皇帝跪见朝拜。
5、日色刚刚照临到殿堂,仪仗已排列成扇形屏障。御炉中 *** 袅袅,缭绕着天子的龙袍浮动飘忽。早朝过后中书省的官员退到凤凰池上,用五色彩纸起草皇上的诏书。
6、这首诗利用细节描写和场景渲染,写出了大明宫早朝时庄严华贵的气氛,别具艺术特色。
7、诗一开头,诗人就选择了“报晓”和“进翠云裘”两个细节,显示了宫廷中庄严、肃穆的特点,给早朝制造气氛。这里以“鸡人”送“晓筹”报晓,突出了宫中的“肃静”。尚衣局是专门掌管皇帝衣服的。“翠云裘”是绣有彩饰的皮衣。“进”字前着一“方”字,表现宫中官员各遵职守,工作有条不紊。
8、中间四句正面写早朝。诗人以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表现场面的宏伟庄严和帝王的尊贵。层层叠叠的宫殿大门如九重天门,迤逦打开,深邃伟丽;万国的使节拜倒丹墀,朝见天子,威武庄严。以九天阊阖喻天子住处,大笔勾勒了“早朝”图的背景,气势非凡。
9、“万国衣冠拜冕旒”,标志大唐鼎盛的气象。在“万国衣冠”之后着一“拜”字,利用数量上众与寡、位置上卑与尊的对比,突出了大唐帝国的威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历史背景。
10、如果说颔联是从大处着笔,那么颈联则是从细处落墨。大处见气魄,细处显尊严,两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作者于大中见小,于小中见大,给人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实感。日光才临,仙掌即动,“临”和“动”,关联得十分紧密,充分显示皇帝的骄贵。
11、“傍”字写飘忽的轻烟,颇见情态。“ *** ”照应贾至诗中的“衣冠身惹御炉香”。贾至诗以沾沐皇恩为意,故以“身惹御炉香”为荣;王维诗以帝王之尊为内容,故着“欲傍”为依附之意。作者通过仙掌挡日、 *** 缭绕制造了一种皇庭特有的雍容华贵氛围。
12、结尾两句又关照贾至的“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贾至时任中书舍人,其职责是给皇帝起草诏书文件,所以说“朝朝染翰侍君王”,归结到中书舍人的职责。王维的和诗也说,“朝罢”之后,皇帝自然会有事诏告,所以贾至要到中书省的所在地凤池去用五色纸起草诏书了。
13、“佩声”,是以身上佩带的饰物发出的声音代人,不言人而言“佩声”,于“佩声”中 *** 的行动,使“归”字产生具体生动的效果。
14、这首诗写了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后三个阶段,写出了大明宫早朝的气氛和皇帝的威仪,同时,还暗示了贾至的受重用和得意。这首和诗不和其韵,只和其意,雍容伟丽,造语堂皇,格调十分谐和。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说:“盛唐人和诗不和韵”,于此可窥一斑。
15、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三、冕旒的读音冕旒的读音是什么
冕旒的拼音是:miǎnliú结构是:冕(上下结构)旒(左右结构)注音是:ㄇ一ㄢˇㄌ一ㄡ_。
冕旒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冕旒miǎnliú。(1)古代帝王的礼冠和礼冠前后的玉串,也用作皇帝的代称。
⒈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顶有延,前有旒,故曰“冕旒”。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见《周礼·夏官·弁师》。引晋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牛亨问曰:‘冕旒以繁露,何也?’答曰:‘缀珠垂下,重如繁露也。’”清袁枚《新齐谐·蒋太史》:“王年三十_,清瘦微_,冕旒盛服,执笏北向。”⒉专指皇冠。借指皇帝、帝位。引南朝梁沉约《劝农 *** 所疾苦诏》:“冕旒属念,无忘夙兴。”唐韩愈《江陵途中寄三学士》诗:“昨者京师至,嗣皇传冕旒。”明沉鲸《双珠记·奏议颁赦》:“若奏若启,达_意於冕旒。”胡适《<镜花缘>的引论》四:“他(武则天)能使一班文人政客拜倒在他的冕旒之下。”
冕,礼帽。旒,礼帽前后端垂下的穿玉丝绳。冕旒是古代最尊贵的一种礼帽,平顶。天子的礼帽有十二旒,诸侯以下递减。
冕旒冕旒,古代中国礼冠之一种。相传,冕制起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为礼冠中最贵重者。
《滕达道挽词·早岁峨冠侍冕旒》《挽钱贤良·奏篇重彻冕旒前》《诛奸·握兵结眷冕旒前》
龙蟠如植冕旒降冕旒余泽在穆穆冕旒严帝制
不名一钱不期而然冠冕堂皇南州冠冕裂冠毁冕裂冠毁冕,拔本塞源功归冕旒堂皇冠冕不齿于人伯道无儿
冠冕堂皇裂冠毁冕画苑冠冕不期而然轩冕相袭南州冠冕服冕乘轩褰帷露冕伯道无儿不名一钱
1、晨辉如帝王头上的冕旒,映照得他愈发的面如冠玉,凛然不可侵犯。
2、九天阊闾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3、冕旒就是西汉皇帝头上戴的帽子,一根根珠子垂下来的那种。
4、与那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长安城相比,钱塘自然算不了什么。
5、九天闾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冕旒的详细信息
四、“旒”的读音是什么
【释义】:1.古代旌旗下边或边缘上悬垂的装饰品:“旌旗垂~”。
2.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冕而前~”。
采旒[ cǎi liú ]:指古代帝王冠冕上的玉饰。语本《礼记·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孔颖达疏:“藻谓杂采之丝绳,以贯於玉,以玉饰藻,故名玉藻。”后以“采旒”指帝王。
旗旒[ qí liú ]:1.亦作“旂旒”。指铭旌。 2.泛指旌旗。
彩旒[ cǎi liú ]:亦作“彩斿”。旗帜上的彩色飘带。借指彩旗。
辰旒[ chén liú ]:古代旌旗名。即太常旗。上画日、月、星,垂十二旒。
蔽旒[ bì liú ]:冠冕前后悬垂的玉饰。借指皇帝面前。语出《孔子家语·入官》:“古者圣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明李东阳《吊颜鲁公词》:“如公者状貌不达於蔽旒,足迹不登於巖廊,而乃身任国纪,义存天常。”
缀旒[ zhuì liú ]:(1)亦作“缀斿”。亦作“缀游”。犹表率。《诗·商颂·长发》:“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毛传:“缀,表;旒,章也。”郑玄笺:“缀,犹结也;旒,旌旗之垂者也。”马瑞辰通释:“古者以旗致民,即是以旗旒为表,故《诗》缀旒并言,以喻汤为下国表则也。”《魏书·礼志四》:“非所以仪刑万国,缀旒四海。”宋王安石《后殿朝次偶题》诗:“百年文物士优游,万国今方似缀旒。”
(2)比喻君主为臣下挟持,大权旁落。《汉书·五行志下之下》:“董仲舒、刘向以为先是晋为鸡泽之会,诸侯盟,又大夫盟。后为溴梁之会,诸侯在而大夫独相与盟。君若缀斿,不得举手。”颜师古注:“应劭曰:‘斿,旌旗之旒,随风动摇也。’言为下所执,随人东西也。”《后汉书·张衡传》:“夫战国交争,戎车竞驱,君若缀旒,人无所丽。”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降及怀愍,缀旒而已。”
(3)喻指一般居虚位而无实权者。梁启超《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土风不谙,语言难晓。 *** 所寄,多在猾胥,而官为缀旒也。”
(4)比喻国势垂危。《文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当此之时,若缀旒然。”张铣注:“旒,冠上垂珠,而缀於冠者,言帝室之危如旒之悬。然,辞也。”《魏书·肃宗纪》:“ *** 盛业,危若缀旒,社稷鸿基,殆将沦坠。”《旧唐书·玄宗纪上》:“大业有缀旒之惧,寳位深坠地之忧。”《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四年》:“臣观今日国势,危如缀旒。”
(5)用以比喻情况危急。唐孙揆《灵应传》:“矧妾一女子,父母斥其孤贞,狂童凌其寡弱,缀旒之急,安得不少动仁人之心乎?”
旒纩[ liú kuàng ]:1.有垂旒与黈纩为饰的帝王冠冕。亦借指帝王视听。 2.借称帝王。
垂旒[ chuí liú ]:1.古代帝王贵族冠冕前后的装饰,以丝绳系玉串而成。 2.指帝王。 3.指居侯王之位。
韬旒[ tāo liú ]:犹垂旒。帝冕前后垂下的玉串。借指皇帝。
玉旒[ yù liú ]:古代帝王冠冕前后悬垂的玉串。常以代称天子。
旒翣[ liú shà ]:丧葬时用的铭旌与翣柳。
旒旍[ liú jīng ]:见“旒旌”。
九旒[ jiǔ liú ]:(1)亦作“九斿”。亦作“九游”。古代旌旗上的九条丝织垂饰。
(2)古时官冕上的九串垂珠。 3.星名。
文章分享结束,旒的拼音和勣的拼音的 *** 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标签: 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