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也比较重视减糖。因此,不少消费者在便利店货架上有选择地拿下“无糖饮品”,一个饮料行业细分领域的新蓝海已悄然诞生。那么,“无糖饮品”真的不含糖吗?“无糖饮品”到底健康吗?
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明确提出合理膳食行动、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等15个重大行动,并指出124项主要指标,其中就包括每日糖摄入量≤25g、食用盐摄入量≤5g、食用油摄入量在25g到30g之间等内容。毫无疑问,减糖、减盐、减油已经成为当下我国大力提倡的健 *** 活方式。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 *** 会发布的《上海Z世代消费者饮料偏好报告》显示,不少Z世代消费者表示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已经自发开始“抗糖”“减糖”。调研结果显示,上海Z世代喝饮料时同样追崇“低糖主义”,他们既想要饮料好喝,又希望含糖量更低。
在此背景下,“无糖饮品”备受市场追捧。“无糖饮品”真的不含糖吗?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糖”不仅仅是人们熟知的白砂糖,主要是指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双糖(蔗糖、乳糖、麦芽糖)和多糖(纤维素、植物淀粉和动物糖原)等碳水化合物。而“无糖食品”是指每100克固体或100毫升液体食品中含糖量不超过0.5克。由此看来,“无糖”只是对食物中糖类的含量进行了限定,并不是不含糖。
那么,“无糖饮品”为什么喝起来也是甜的呢?因为里面添加了代糖。“无糖饮品”甜的来源是代糖,代糖就是一种具有甜味用来替代糖食用的添加剂产品,常见的代糖成分有赤藓糖醇、三氯蔗糖、蔗糖素、安赛蜜、阿斯巴甜、甜菊糖、甜蜜素、糖精钠等,这些代糖的甜度和安全 *** 差异很大。
目前的饮料市场,可乐主要使用阿斯巴甜,气泡水则使用了赤藓糖醇等甜味剂。从成本来看,赤藓糖醇目前市场 *** 每公斤30元左右,而阿斯巴甜每公斤100元左右。但阿斯巴甜的甜度是蔗糖的150~200倍,而赤藓糖醇的甜度是蔗糖的0.6到0.7倍。这意味着达到同样的甜度,赤藓糖醇的成本要比阿斯巴甜高出很多。
为啥气泡水非要用赤藓糖醇?这是因为赤藓糖醇热量极低。中科院《2021中国无糖饮料市场趋势洞察报告》显示,赤藓糖醇具有高热稳定 *** 、甜味协调、零热值、无致 *** *** 等良好的功能特 *** ,因此也是气泡水首选的优质代糖。
那么,“无糖饮品”到底健康吗?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科技传播部主任阮光锋则认为,甜味剂市场还会继续增长,毕竟在健康中国、减糖(三减)的背景下,肥胖率增加,人们对控制体重、吃得健康的意愿会更加强烈,对代糖食品的选择会越来越多。现阶段来看,想要吃点甜的,甜味剂依然是比较好的选择。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白开水肯定是最健康的。如果之前并没有喝饮料的习惯,那么不要因为代糖无热量而刻意饮用无糖饮料;但与含糖饮料相比,“无糖饮料”无疑是更健康的选择。(记者杨召奎)
来源: 工人日报
“0糖”是无糖?玻尿酸能否食用?权威专家解读2021年食品健康热点“0糖”不该成为商家宣传的噱头、美容用的玻尿酸能吃吗......1月6日,在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21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们对2021年度食品热点进行解读。
热点一:不少饮料企业2021年掀起了“0糖0卡0脂”风。
院士观点:"0糖“不该成为商家宣传的噱头,减糖需理 *** 看待。
近年来,我国《 *** 营养计划(2017—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国防治慢 *** 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等重要政策文件,都将“减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世界卫生组织也建议 *** 添加糖的摄入量,其应低于总能量的10%,且减少到5%以下会具有更多的健康效益。对此,食品行业有责任也通过技术创新提供减少或不含添加糖的新产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表示,很多标识上标了零糖或者是零蔗糖,不应该是成为商家宣传的噱头。不鼓励食品企业以“0糖”“无糖”标识来吸引消费者,而要实实在在减糖,告知消费者采取什么措施减了多少糖或用了什么甜味剂。
减糖是需要理 *** 的。糖不仅仅是蔗糖,可能还有葡萄糖,果糖等等,双糖和单糖,都是糖,假如饮料声称没有蔗糖,但是有可能有其他的糖,比如果糖,仍然是有糖的,无添加糖或者是零糖,还有可能添加了浓缩的果汁,这里都是含有糖的,减糖是 *** 的号召,企业应该响应,不应该把零糖作为商家宣传的噱头。
糖是中国传统膳食的重要调味料和多种加工食品的主要配料,既能满足舌尖上的需要,又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然而,在营养学上,糖提供的是“空能量”,即不含其他必需营养素,而只提供能量。糖提供的能量多了,就会影响其他食物和营养素的摄入。假如吃糖吃多了,也就是说能量吃多了,假如不注意消耗,不注意搭配,增加了能量摄入,可能引起超重、肥胖。人对甜味的喜好是与生俱来的,这是客观存在的,而且糖作为一种碳水化合物它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不要把糖变成白色的毒 *** 。
热点二:企业宣称产品没有添加剂,好像食品用添加剂都有毒有害。
院士观点: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
“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没有食品添加剂,也不可能有食品安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 *** 大学校长孙宝国表示,麦芽糖属于甜味剂,没了食品添加剂,琳琅满目的食品可能就不存在了,包括油盐酱醋茶,油也好,醋也好,这些都有食品添加剂,甚至面粉、大米当中也可能会有,食品添加剂的出发点或初心是为了食品更美味,更安全,保鲜期能够更长,也希望食品有一个大家满意的色泽。从某种程度来说,食品添加剂的水平是一个国家精致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着严格的审批要求,需要通过动物实验、人群膳食调查等才能确定一种食品添加剂可用于哪类食品及其更大使用量。因此,只要在法规标准允许的范围内合理使用食品着色剂,都是安全可靠的。
法规标准中不允许使用就不能用,凡是超范围、超 *** 使用都属于违法行为。建议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和抽样检验,重点检查产品标准或者产品配方、原辅料及食品添加剂的采购管理和投料使用、产品检验和标签标识等。对于超范围、超 *** 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应依法严厉查处,特别是对一些现制现售类的网红食品,应重点关注。
热点三:有企业宣称玻尿酸能食用,有企业推出玻尿酸水。
院士观点:食用玻尿酸可以被吸收和利用,但与营养健康的量效关系有待进一步 *** 评价。
玻尿酸学名透明质酸,是一种广泛存在于 *** 与动物 *** 、羊水、晶状体、皮肤、关节软骨等组织的酸 *** 粘多糖,最早由眼科医生从牛眼玻璃体中分离提取出,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医学、食品等多个领域。目前,透明质酸主要通过微生物发酵以及动物组织提取获得。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江南大学未来食品科学中心主任陈坚介绍,透明质酸在 *** 广泛分布于细胞基质和润滑液中,主要包括关节滑液、皮肤、眼玻璃体、软骨、脐带等,以及血浆中, *** 中的含量大约为20 g。研究发现 *** 内透明质酸含量随年龄增加会有降低的现象,60岁与20岁时相比透明质酸含量下降75%,年龄越大体内透明质酸含量越低。透明质酸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润滑关节、抗衰老等;另外, *** 不同组织中透明质酸的分子量也不同,其生物学功能也有所不同。
不同分子量的透明质酸钠补充与营养健康作用之间存在量效关系,还需要进一步 *** 评价。欧盟食品安全 *** 会于2009年和2012年评估了膳食补充透明质酸钠在关节健康、保护皮肤失水方面的健康作用认为,现有证据尚不能证明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2021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批准透明质酸钠可以作为新食品原料应用于普通食品中,使用范围为:乳及乳制品,饮料类,酒类,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冷冻饮品。需要注意的是,透明质酸钠在婴幼儿、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人群中的食用安全 *** 资料不足,从风险预防原则考虑,上述人群不宜食用,标签及说明书应当标注不适宜人群,并标注推荐食用量≤200毫克/天。
据悉,本次会议上,中国科协科普部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还联合发布了《2021年食品安全与健康流言榜》。(记者 曾亮亮 北京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识别无糖食品的误区最近几年,随着大家对健康、减肥越来越重视,各种无糖的食品都成了香饽饽。但每次讲到无糖食品的问题,就会发现其实大家还存在着不少理解方面的误区,今天就来说一说吧。
糖是指单糖和双糖,它们进入 *** 后会被快速消化吸收,能引起血糖的较 *** 动。常见的单糖包括葡萄糖、果糖等,双糖包括蔗糖、乳糖、麦芽糖等。此外,生活中常见的白砂糖、蜂蜜、浓缩果汁、麦芽糖浆、果葡糖浆的主要成分也是单双糖,这些也都属于糖。
糖是碳水化合物的一部分,除此之外,碳水化合物还包括寡糖和多糖,例如淀粉等。
大家看字面意思可能直观地认为无糖食品就是一点儿糖都不含的食品,其实在标准中对无糖的界定并非如此。
按照我国对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标识的要求,每100克固体食物或每100毫升液体食物中糖含量≤0.5克,就可以宣称是“无糖”。虽然不是一点儿糖都没有,但其实含量低到这个程度,对糖摄入量的影响也几乎和0没有区别了,因此可以在标签中直接标示为“0”。
这是因为无糖食品中可能会添加一些甜味剂来替代糖,所以就出现了“无糖”但尝起来依然感觉比较甜的情况。
这些甜味剂属于食品添加剂,会在食品标签的配料表中标出,如阿斯巴甜、安赛蜜、甜蜜素、赤藓糖醇等都是常见的甜味剂。
别看它只是比“0糖”多了一个字,这么一来,一下子就把限定范围缩小到了“蔗糖”这一个种类。“0蔗糖”只能说明该食品不含蔗糖,但还是可能会有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等成分,所以选购这类产品还是要注意,仔细看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
零添加糖,意味着食品中没有人为地添加额外的糖,例如蔗糖、葡萄糖、麦芽糖、蜂蜜、果葡糖浆等等。
听起来,是不是觉得比“0蔗糖”健康?但有一点要注意:它和无糖还是不一样,食物自带的糖,它管不了。最常见的“0添加糖”例子,就是市面上各种果汁。水果本身已经含有果糖,打成汁不用加糖也足够甜了。
来源: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消费指南 ***
无糖食品放心吃?糖友们要看好最关键的一点很多人在春节看望糖友的时候都喜欢带一些“无糖”的食品,认为糖友们怕糖,无糖食品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既能满足对甜的需求,又不引起血糖波动,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现在关于“无糖”的标准只有《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中,每100克固体或每100ml食品中糖含量少于0.5克,可以在食品包装上标识“无糖”或“0糖”。
按照这个标准,现在市场上的真正的“无糖”食品只有号称“0糖0脂0卡”的各种饮料了。需要注意的是“0糖”饮料,而不是“0蔗糖”饮料。很多饮料虽然不添加蔗糖,但是会添加果葡糖浆、果糖、麦芽糖等,仍然会引起血糖波动。“0糖0脂0卡”的饮料糖尿病人是可以喝的,里面的甜味是由添加的甜味剂产生的,不会引起血糖波动。
除了这类0糖的饮料,还有 “无糖”酸奶、饼干和点心类食品,就要好好甄别了。
酸奶是一种很健康的食物,含糖酸奶的GI值是48,属于低GI食物(GI值小于55),不含糖的酸奶GI值更低。糖友们和其他人一样,建议每天摄入300克液体奶或相当量的奶制品,其中100克可以选择喝酸奶,当然酸奶中添加糖的含量越低越好。需要说明的是,牛奶本身每100克含有5克左右的乳糖,乳糖属于一种双糖,分解以后变成半乳糖和葡萄糖,也是碳水化合物。牛奶发酵成酸奶的过程就是乳糖变成乳酸的过程,碳水化合物的量没有变,因此完全无糖(无碳水化合物)的酸奶是不存在的。
无糖饼干和无糖点心一般是指用木糖醇或其他糖醇类代替蔗糖做的食品,这类食物糖友们是不适合吃的。无糖饼干和点心最重要的原料就是面粉,面粉本身的GI值就不低, *** 的时候添加蔗糖只是雪上加霜。更何况很多饼干和点心 *** ,特别是起酥的饼干和点心, *** 的时候还要添加大量的饱和脂肪酸,对糖友们的健康也没有益处。
无糖的饼干和点心也需要注意标识的“陷阱”,很多的只是不添加“蔗糖”,但是会添加果糖、蜂蜜、糖浆、麦芽糖、麦芽糊精等,与添加蔗糖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
过年南方的朋友喜欢吃汤圆,那么无糖汤圆是更优的选择吗?我曾经比较过同一品牌有糖和无糖的汤圆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发现无糖的汤圆热量更高,原因就是糖在汤圆馅儿里融化了有流动的效果,没有了糖要保持流动 *** 就增加了脂肪的含量,热量也就更高了。
各位糖友,在选择吃或喝“无糖”食品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好好看看食品背面的配料表,这是避坑的更佳 *** 。
作者:注册营养师赵慧君
代糖阿斯巴甜陷入“可能致癌”风波 赤藓糖醇等代糖股大涨阿斯巴甜是近年来使用最多的甜味剂之一,在可乐、口香糖、零食中都很常见。但6月29日,有媒体报道称,世卫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机构IARC预计将于今年7月将阿斯巴甜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引起了国内市场的广泛关注。在业内看来,目前这一说法还没有具体细节,很难判定对行业的影响。但今日,生产赤藓糖醇等其他代糖股股价却跟风而动,集体大涨。
之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外媒报道中上述传言并没有明确的信源,也未透露将阿斯巴甜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的具体依据。
该报道中也提及, *** 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 *** 会(JECFA)此前公布的信息是,在可接受的每日摄入量范围内,食用阿斯巴甜是安全的。一位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喝12到36瓶无糖饮料(具体数字取决于阿斯巴甜的含量),才会有损害健康的风险。而JECFA近期也在调查阿斯巴甜对 *** 健康的影响,并将于7月14日宣布其调查结果。
记者了解到,目前食品饮料行业常用的食品甜味剂主要有木糖醇、麦芽糖醇、赤藓糖醇等低倍甜味剂以及甜蜜素、糖精、阿斯巴甜、安赛蜜和三氯蔗糖等人工合成的高倍甜味剂,还有一些天然高倍甜味剂,如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等。
近年来,随着消费健康化和控制体重等需求的增长,无糖产品的热度也在快速上升,特别是在一些摄入糖分较多的品类,如饮料行业等。
而阿斯巴甜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人工合成甜味剂之一,主要用于饮料、食品等领域,多数以复配配方的方式出现在食品配料表中。如果阿斯巴甜“出事儿”,从饮料到食品行业,包括两大饮料巨头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都会受到牵连。
不过近年来随着代糖概念的火热,有关代糖的安全 *** 一直充满争议,并不只是针对阿斯巴甜。自然医学 *** 今年2月27日曾有 *** 称,赤藓糖醇可能会促进血栓形成,与心血管 *** 事件发生风险明显增加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阿斯巴甜陷入“可能致癌”风波,其他代糖品类似乎看到了替代的机会。
今日开盘后,生产赤藓糖醇和其他甜味剂的代糖股纷纷涨停,截至记者发稿时,保龄宝、莱茵生物(002166.SZ)涨停,三元生物(301206.SZ)上涨11.1%。
而在此之前一年中,三元生物等赤藓糖醇股,因为赤藓糖醇行业扩产严重,供给过剩导致市场 *** 大跌而业绩下滑、股价低迷。
记者注意到,目前国内赤藓糖醇的采购 *** 在1.2万到1.5万/吨不等,阿斯巴甜的采购 *** 在8万到10万/吨不等。
此前有饮料行业内部人士向之一财经记者透露,使用阿斯巴甜主要是从成本和稳定 *** 的考虑。阿斯巴甜等人工合成甜味剂的甜度较高,阿斯巴甜甜度是蔗糖的200倍,虽然采购吨价较高,但实际生产成后单位成本并不高。赤藓糖醇等虽然吨价低,但其甜度要低于蔗糖,实际成本更高,而且糖醇类的代糖食用过量会有腹泻的风险。
不过其他代糖企业能否如愿还并不好说。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告诉之一财经记者,在正式发布结果前,还不清楚IARC是依据哪些研究证据和论证逻辑下的结论。但关于阿斯巴甜是否安全(包括致癌 *** ),40年来已经有上百项相关研究,目前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允许使用阿斯巴甜,包括美国、欧盟、澳新、英国、日韩等等。如果IARC最终认定阿斯巴甜致癌,可能会引发极大的争议。
6月29日,国际饮料协会 *** 会也在官网发文回怼,国际饮料协会 *** 会执行主任凯特·洛特曼文中提醒公共卫生主管当局应警惕这一观点,因为它与数十年来高质量的科学证据相矛盾。并提出欢迎由世界卫生组织和 *** 粮农组织(FAO)的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 *** 会(JECFA)正在进行的对阿斯巴甜更广泛、更全面的食品安全 *** 。
同时,国际饮料协会文中称,2022年4月由IARC的上级机构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一项 *** 回顾得出的结论称,低热量和无热量甜味剂(通过饮料消费量计算)的高摄入与癌症死亡率或任何类型的癌症之间“没有显著关联”。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 *** 蓬也认为,目前事件还没有公布具体信息,比如没有讲清楚一天的摄入量或者一次的更大摄入量才会致癌,对产业的具体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观望。
来源: 之一财经
代糖虽好,也不可贪吃“来一包木糖醇口香糖!”“来一杯奶茶,代糖的那种!”
现在,一些便利店、奶茶店或者 *** 平台,代糖产品受到越来越多“控糖人群”的追捧,这背后折射的是人们对健康的追求。
的确,代糖的出现,似乎缓解了一些“控糖人群”的纠结——既要健康,又放不下对甜食的念想。那么,代糖真的是“控糖人群”的福音吗?如何合理选择代糖食品?记者就此采访了长期从事营养健康研究的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冠生。
代糖可以降低能量摄入吗
甜点、零食、奶茶、冰激凌都是90后李梅的更爱。她每天纠结的是——吃还是不吃?少吃一点还是再来一口?
碳水化合物,也称糖类,是自然界最丰富的能量物质。而在人们的饮食中,甜味又是人类快乐的源泉之一。放肆吃甜食而不长胖,是李梅一直以来的愿望。
其实,代糖食品已广泛应用于糖果、甜点、饮料等食物,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品牌。令人眼花缭乱的代糖成分是否足够健康,成为“李梅们”关注的问题。
代糖不是糖,为什么吃起来会有甜味呢?
“之所以能感觉到甜味,是因为代糖的空间结构具有和糖类似的物质,可与舌头味蕾上的甜味受体结合,从而向大脑发出信号,这样我们就感觉到了甜味。”马冠生解释说,代糖与甜味受体的结合能力比糖更强,因此甜度可达糖的几十、数百,甚至数千倍。要达到和白砂糖相同的甜度,只需在食品中添加极少量的代糖,但又能大大降低食品中糖类的能量。
“代糖又被称为甜味剂,是可以为食物增加甜味的一类物质,属于食品添加剂。目前市面上出现的代糖主要有三类:人工合成代糖、天然代糖和糖醇类。”马冠生介绍,从成本上看,人工合成的甜味剂 *** 价比高,因此大多数代糖食品是以人工合成的甜味剂为主要成分,诸如阿斯巴甜、安赛蜜、糖精、三氯蔗糖(蔗糖素)等,当然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剂量都有明确标准。
在天然代糖家族中,有甜菊糖、罗汉果苷、甘草甜素等,它们大多是从植物中提取的,甜度虽高但热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糖醇类代糖则包括赤藓糖醇、山梨糖醇、麦芽糖醇、木糖醇等,不但能预防 *** ,还可以对肠道微生物调节起到助益作用。”马冠生说。
代糖可能“欺骗”了你的大脑
吃甜食让人心情愉悦,幸福感倍增,这是消费者喜欢甜食的原因之一。
而立之年的王福是一个甜食爱好者,但在去年的体检中被查出了糖尿病。王福也“启动”了他的甜食“节制”模式。
但当听说一些甜食已经使用代糖取代蔗糖后,王福对甜食又开始蠢蠢欲动了。一直在控糖的他给自己点了一杯奶茶,据他描述,口感和含糖奶茶一样,没什么区别。
替换甜食的代糖,真的可以任 *** 吃了吗?
在 *** 内,大多数非营养型代糖的分解产物不含葡萄糖,也不直接参与胰岛素的分泌,所以从理论上来说,非营养型甜味剂不会引起血糖升高。“这么看好像是控制了糖类摄入,但却会让我们产生吃了代糖就可以随意多吃其他东西的补偿心理,反而摄入了更多食物,增加体重超重的风险。”马冠生解释道。
在专家看来,虽然代糖本身不产生能量,但其对 *** 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果过多食用代糖,可能会影响体内激素分泌。比如当 *** 摄入代糖,大脑会误认为身体摄入了糖分,进而分泌胰岛素,但却没有等来与葡萄糖的“相遇”。久而久之, *** 分泌胰岛素的信号日渐迟钝,肥胖、糖尿病等慢 *** 风险随之增高。
有研究还发现,一些代糖食品还可能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如果用此类代糖食品取代葡萄糖,那原本需要用葡萄糖来维持自身生长的菌群就会被杂菌取代。长此以往,肠道内的菌群环境就会被 *** ,可能出现便秘、腹泻、消化 *** 等问题。
00后小姑娘马文,很喜欢喝甜味饮料,尤其在夏季,各种品牌的冰镇饮料几乎成了标配。前不久,一项研究报告引起她的关注——《美国医学会 *** ·内科学》发表的一项超过45万人的跨 *** 究指出,大约每天摄入软饮料(不含酒精的饮料,编者注)量大于500毫升的人群,与每月少于 *** 毫升的人群相比,总死亡率高17%。
对此,马冠生特别指出,代糖并不等于无糖,不能毫无节制地食用。
适度食用 过犹不及
尽管目前市面上合格的代糖食品,添加的代糖是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但这并不 *** 可以长期大量食用。对代糖,我们要有科学理 *** 的态度,适度食用,过犹不及。”马冠生表示。
在不少专家看来,对糖尿病患者等人群,代糖是不错的选择。适度的代糖能解馋,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可以选择一些天然非营养 *** 代糖,比如甜菊糖、罗汉果苷等,这都是相对安全的。”马冠生介绍,“孕妇和儿童抵抗力较差,需要补充足够营养以保持免疫力,这两类人应尽量少用或者不用代糖食品。”
多年来,“舌尖上的 *** ”让不少人付出了“甜蜜的代价”。针对国内民众饮食中的含糖量,马冠生团队发文指出:目前我国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约为30克,3-17岁常喝饮料的儿童,仅从饮料添加糖中摄入的能量就超过总能量的5%。世卫组织建议,人均日添加糖提供的能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5%以下,或糖量不超过25克。
那么,25克糖量相当于多少实物?“大约相当于大半听可乐,或者半杯奶茶,或者一杯酸奶。”马冠生说。
这些年,我国“小胖墩”日益增多。多项研究结果提示,儿童期肥胖,会增加成年后心脑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等慢 *** 非传染 *** 疾病的发病风险。不少女 *** 也意识到——糖可能是导致皮肤暗黄、胶原蛋白流失的“元凶”。
要想真正控糖,最重要的是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马冠生给出建议:“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更不能用饮料替代饮用水;少吃类似糕点、甜点、冷饮这样的甜食,因为其中添加进去的糖、油都不少;炒菜做饭少放糖;选购预包装食品,也要看营养成分表,选择碳水化合物或含糖量低的产品;在外就餐或外出游玩时更要注意控制糖量摄入。”(记者 金振娅)
来源: 光明网-《 *** 》
含“麦芽糖醇”的无糖食物,糖尿病患者究竟能不能吃?你别想错了在大家心目中,无糖食品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据调查发现:很多人向往无糖食品,一是符合现代健康的理念,二是吃了还不会长胖,但实际上大家都想得太过简单以及美好了,今天就带着大家一起了解下无糖食品。
什么是真正的无糖食品?
其实,真正的无糖食品是有明确国家标准的,该标准是指在每一百克固体或每100毫升液体所含的糖类,都不能低于0.5g,大家都别误会的是,这当中的糖并非只是白砂糖,还有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糖浆等等。
同时,还需要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这些食物中,即使天然存在的糖也算在内,比如水果,香蕉、西瓜、桃子等等,这些食物中的糖一旦超出健康标准,那么也不算是真正的无糖。
哪怕是低糖的标准,即每百克固定或每百克毫升液体都不超过5g糖都不符合,这么看下来不是挺健康的么!错,不要这么认为,无糖食品也没有那么健康。虽然糖没有了,但还有很多物质会代替糖,比如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淀粉、糊精等等。
既然无糖食品的要求这么高,那么在买食物时是不是不能买配料表中含蔗糖的食物了呢?
细心的朋友们也会发现无糖食品中,可能会有麦芽糖醇,这种成分会升血糖吗?
麦芽糖醇还有木糖醇、山梨醇、乳糖醇。异麦芽酮糖醇等,本身都是糖醇,也被称为多元醇,在甜度上比蔗糖低,热量相对较低,属于食品添加剂的甜味剂。
在这里可以告诉糖尿病患者一个好消息是,适量食用些糖醇是不会对血糖值造成较大的影响,而因糖醇本身不是糖,在机体摄入代谢后不受胰岛素控制,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被应用在无糖食品中。
当然,无糖食品也并非高枕无忧,即使不添加糖也有其他的成分,如脂肪、淀粉、碳水化合物等等,都是无形中的热量,单纯从这些方面来看的,几乎和糖类一样,甚至比糖还要高。所以,糖尿病患者吃无糖食品并非百分百的安全,最重要的还是控制每日的热量与糖的摄入。
按照我国营养学会的标准,成年女 *** 每日只需摄入1800~1900大卡,男 *** 只需1980~2340大卡即可,在糖的规定范围内,以50g以下为主,25g以内更好,包括小吃零食。
最新垃圾食品名单:酸奶垫底,很多人还当养生食品吃随着现在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也早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可能在几十年前,人们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而现如今餐桌上的食物种类越来越多,不但满足了人们的食欲,同时也能够为我们的身体补充所需的营养物质。
不过也正因如此,有些人平时吃东西的时候不懂得节制,经常吃一些没营养不健康的食物,长期如此就会给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加重了各 *** 病变的风险。
最近很多新的“垃圾食品”又被曝出,其中就包括平常很多人爱喝的酸奶,看完希望没有你爱吃的:
酸奶
很多人平时都喜欢喝酸奶,他们认为它富含有益细菌,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促进消化,缓解胃肠道不适,很多 *** 说酸奶有助于减肥,但事实上,市场上购买的酸奶大多含有太多添加剂,有益细菌的含量也很低。
但是需要注意现在市面上所购买的酸奶,在发酵时也会加入一些人工色素以及化学物质,添加剂含量相对较多,摄入过多反而会影响到肠胃的健康。
辣条
辣条也是公认的“垃圾食品”,如果经常食用,会极大影响肠胃和肝脏乃至 *** 的功能。
辣条的 *** 条件非常差,而且为了增加辣条本身的口感,会在其中添加大量的添加剂和色素。
在之前曾经就有媒体多次曝光过辣条的 *** 过程,即便是一些大牌的辣条,卫生条件达标,但是辣条在 *** 的过程当中也添加了很多的添加剂,如果经常吃是非常不利于身体健康的。
辣条真的当之无愧地被列为“垃圾食品”的榜首。
汽水可乐等碳酸饮料
碳酸饮料也是非常常见的垃圾食品,因为碳酸饮料极少量的营养 *** 其实并不需要,而它的坏处却是真的会损害到各类 *** 的。
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其中除了糖分和磷之外,几乎不含有 *** 所需要的其他营养成分。
同时碳酸饮料使人发胖,肥胖是“万病之源”,还增加心脏病的风险,因为碳酸饮料中的砂糖和液体果糖会使血糖升高, *** 的高糖状态就会造成肠胃、血管、 *** 的负担,导致心脏负荷加大,会导致血压升高,进而就会引起心脏的问题。
另外碳酸饮料也属于高嘌呤食物,可能给身体 *** 尿酸增加负担。
汽水可乐含有磷酸和碳酸,多喝会带走体内大量的钙,在喝后还会觉得饱,会影响我们正常吃饭。
无糖零食
商家说无糖就 *** 真的无糖了吗?还真不一定!
《营养标签通则》规定规定糖(指单糖或双糖,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含量低于0.5%的产品可以标示无糖。
但有的商家违规标示,把无蔗糖标示为无糖,或者没有蔗糖但添加很多其他的碳水化合物,比如淀粉、糖浆等,这些成分同样会引起血糖升高。
奶茶
现在大街小巷有越来越多的奶茶店,但其实奶茶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饮品,奶茶当中会放入大量的香精,而且像珍珠奶茶还会放入食用胶,如果经常喝奶茶的话,会导致糖分和热量超标引发肥胖。
很多奶茶还添加了奶盖,事实上很多奶盖主要是由奶盖粉 *** 而成,而奶盖粉的主要成分也是奶精,而且奶盖的热量也是非常高的。
而且曾经在新闻当中就有类似的报道,有人因为喝奶茶住进了重症监护室,其实奶茶也属于一种“垃圾食品”,建议大家在平时少碰。
某些人造食品
人造奶油:这些广泛存在我们日常饮食中,例如奶油蛋糕、奶茶中都含有人造奶油。长期超量食用人造奶油除了可能导致心脏疾病,还有可能诱发肿瘤。
人造海味食品:鱼丸、虾丸、蟹棒等,这些以低值鱼为原料经加工的人造海味产品,往往大受欢迎。人造海味食品中,含有食用明胶、香精、色素、增白剂等十几种添加剂。这些食品添加剂“调配”出来的人造海味食品,营养价值极低。
火腿肠、肉罐头等人造加工肉制品:其中含有亚硝酸盐,尤其是罐装肉制品含量更高。过量摄入亚硝酸盐会导致食物中毒,出现头痛头晕、胸闷气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长期食用甚至会致癌。
果蔬脆片
看起来跟新鲜的蔬菜水果没两样,吃起来嘎嘣脆、味道也不错,果蔬脆片这种零食一直受到不少人的欢迎。其实,大多数的果蔬脆片都不健康。
果蔬脆片热量很高。水果弄成干后,水分少了相对而言糖分就更高了,加上在加工 *** 过程之中,还可能额外添加盐或者糖,这都给身体增加了额外负担。
翻看一些常见果蔬脆片的营养成分表,每100克食物中含有脂肪在30克左右,所以在很多营养学家的眼里,果蔬脆片属于垃圾食品的范畴。
油炸食品、膨化食品
油炸食品本身就是不健康不卫生的,在炸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油脂和脂肪,这些油量和脂肪就会累积到人身体的肠道和各个组织 *** 中,从而造成肠胃 *** 能力慢,同时还可能会引发各种肠胃疾病。
还有一些烧烤,是真正的垃圾食品,因为烧烤对身体的伤害也是不容小觑的。在烤制过程中,油脂滴落在炭火上,很容易产生致癌物苯并芘,从而就会导致身体健康受到损伤。
而膨化食品以淀粉为主料,在高温高压膨化处理后,喷上油脂及各种调味品。专家介绍,人造膨化食品一般都会使用膨化剂,而膨化剂中会含有大量的铅和铝,对神经 *** 造成伤害。
派酥类食品
相信这些食物大家都没少吃,但只要看看其成分表,就会发现除去基本成分,其余十几、二十种原料均为添加剂。派酥类食品虽然号称“非油炸”,但其脂肪含量并不低。
这些派酥类食品是典型的高能量、高脂肪、高钠、低蛋白的垃圾食品,其中营养素极少,各种口味基本都靠香精调和,多吃必然有害健康。
经常食用以上这些会加重身体的负担,对于身体造成影响,还会造成发胖的问题,所以这些才是真正的垃圾食品,希望大家还是管住嘴巴。
如何避免“垃圾食品”
1. 看营养价值:
首先推荐的就是低脂、低糖和低钠的食品。秉承这个原则,优先选择水果、奶类和坚果。需要注意的是,水果尽量选择当季的新鲜水果。
另外,豆浆、小馒头和吐司等也相对健康。如果你在选择零食时,无法辨别营养成分,可以看配料表。
在配料表中,排名越靠前的,含量就越高,并依次递减。所以,尽量选择天然原材料靠前的,如牛奶和水果。
2. 小心套路:
现在不少商家会玩文字游戏,知道大家害怕高糖食品,所以就在宣传中宣称“无蔗糖”。
但无蔗糖并不 *** 不含糖,其中还有可能含有麦芽糖、半乳糖、乳糖和果葡糖浆等。一定不要掉进商家的文字陷阱里!
3. 少添加剂:
不少添加剂现在的名字十分隐秘,导致很难辨别。下面这些名词,希望对大家有用!
甜味剂:带有“糖”“蜜”“甜”字的,比如阿斯巴甜、安赛蜜、糖精钠、糖精、甜蜜素等。
色素:带“颜色”字眼的,比如 *** 、胭脂红、亮蓝、柠檬黄、 *** 红等。
防腐剂:带有“ *** 、山梨酸、亚 *** ”字眼等。
增稠剂:带“胶”字眼的,比如 *** 胶、卡拉胶、果胶、琼胶、明胶等。
转自:健康名师说
来源: 扬子名医团
食物配料表中有这个成分物,真不建议给孩子多吃在刚过去不久的中秋节
想必每家每户都添置了一些
餐桌上的“主角儿”
↓↓↓
“月饼”
软糯香酥,不费口牙
中秋月饼往往很招小朋友喜爱
尤其是近年来卖得很火的“无糖”月饼
以及其他“无糖”食品
似乎减轻了对 *** 的负担
更是给不少老人孩子
以及糖尿病患者带来了“零食 *** ”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01无糖食品知多少?
说到“无糖”食品,不少人以为是不含蔗糖,很多商家也会在食品包装上打上无蔗糖的标签,来“迷惑”消费者。
其实无糖的概念不是无蔗糖,而是无食糖。食糖指常食用的单糖(葡萄糖、果糖等)和双糖(蔗糖、麦芽糖等)。
那是不是只要不含食糖,就是“无糖食品”了?
也不是。那些用糖醇制取的食品,才能称无糖食品。
通常情况下,无糖食品中会含有糖醇、低聚糖、高倍甜味剂(代糖)等甜味剂,它们有甜味的口感,但不会影响血糖,对比蔗糖还能减少热量的摄入。
Tips:只用高倍甜味剂制取的食品,只能称为无热量食品,不能称为无糖食品。
另外,根据我国现行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的实施标准,商家在对糖含量进行“低糖”或“无糖”的营养声称时,必须计入碳水化合物含量。所以,一款食品到底是不是“无糖”食品,除了看配料表,还要看碳水化合物(糖)的含量。
(摘自《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 (摘自《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
也就是说,只有营养成分表中的「碳水化合物」(糖)含量≤5g/100g(固体)或100mL(液体)时,才可以标注为“低糖”;
比如下面这款月饼,每100g含糖4.9g,符合“低糖”标准。
只有「碳水化合物」(糖)含量≤0.5g/100g(固体)或100mL(液体)时,才能标注“无糖”或“0糖”。
比如这款无糖山 *** 桃酥,每100g中,糖含量为0,所以可称为“无糖”。
一句话总结就是,用糖醇制取的食品,且每100g(100mL)糖含量小于等于0.5g,才能称之为无糖食品。
所以,大家在选购时,不要只看广告,应当将食品外包装标签的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结合起来进行判断。
02那无糖食品安全吗?
前面我们提到过,无糖食品中一般会含有糖醇、低聚糖、高倍甜剂(代糖)等甜味剂,它们有甜味的口感,但不会影响血糖,对比蔗糖,可减少食用者热量的摄入。同时,糖醇不被口腔微生物利用,不引起牙齿龋变。整体上来说,无糖食品是安全的,但也要注意控制量。
首先,无糖食品吃多了,容易引起腹泻。
这主要跟糖醇有关,如赤藓糖醇、木糖醇、异麦芽糖醇、山梨糖醇等,被吃进肚子里后,很难在胃内被消化分解,而是直接进入肠道。
一般情况下,肠道中食物残渣等内容物的渗透压(渗透压,其实就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和我们的体液接近,保持相对平衡。而大量糖醇积压进入肠道,会导致肠腔渗透压增高,大量的水分就从体液进入到肠道……于是出现了腹泻。
根据发表在《欧洲心血管护理 *** 》上的 *** 实验,对于一位120斤的女 *** ,麦芽糖醇引起腹泻的阈值只需要20克;如果达到50克,一半以上的成年人可能会腹泻,更不用说孩子了。
其次,无糖食品吃多了容易引起肠道不适。
这主要跟低聚糖有关。低聚糖不存在安全 *** 方面的担忧,唯一的生理 *** 就是摄入量过高会导致胃肠道不适,表现为胀气、腹鸣、气鼓以及轻度腹泻。
许多研究也表明低聚糖摄入的量越大,胃肠道不适越明显。 *** 对低聚果糖的更大耐受剂量约为20g/天,当超过30g/天时就可能会导致严重腹泻。
最后,高倍甜味剂没有营养价值,且存在致癌风险。
目前在国内市场常用的甜味剂主要有糖精钠、甜蜜素、甜菊糖、阿斯巴甜、纽甜、三氯蔗糖等。甜度一般在30~600倍之间,所以也称为高倍甜味剂。
高倍甜味剂具有低热量的好处, 但是不同的高倍甜味剂的口感和安全 *** 不同。比如:
糖精钠
1997年加拿大进行的一项多代大鼠喂养实验发现,摄入大量的糖精钠可以导致雄 *** 大鼠 *** 癌。
因此,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法律规定,在食物中使用糖精时,必须在标签上注明“使用本产品可能对健康有害,本产品合有可以导致实验动物癌症的糖精”的警示。我国 *** 也采取压减糖精政策,并规定不允许在婴儿食品中使用。
甜蜜素
在1969年被发现用其喂养的白鼠发现患有 *** 癌,故美国食品与 *** 物管理局(FDA)发布规定严格 *** 使用,其后美国、日本相继发出了全面禁止的命令。所以,配料表中含有甜蜜素的食品,能不吃就不吃。
甜菊糖
被怀疑有致癌可能,在新加坡、 *** 、 *** 禁止使用。
阿斯巴甜
口感接近蔗糖,但自从 1981 年阿斯巴甜首次获得美国食品和 *** 物管理局(FDA)批准以来,人们对它的争议就从未停止过。至于阿斯巴甜的致癌 *** ,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证据支持。
而我国食品添加剂食用标准规定,阿斯巴甜“可在各类食品中按需使用”,另要求添加阿斯巴甜之食品标明“阿斯巴甜(含苯丙氨酸)”。
三氯蔗糖
口感清爽自然,安全无毒,没有致癌 *** 、致畸 *** 或致突变 *** ,也不会影响动物的繁殖能力,是目前应用最多的食品甜味剂。
最后总结一下:
- 用糖醇制取的食品,才能称无糖食品。
- 只用高倍甜味剂制取的食品,只称为无热量食品,不能称为无糖食品。
- 无糖食品可以吃,但要控制量。
- 购买无糖食品,要结合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综合判断。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分享这么多,如果你还有其他想了解的内容,欢迎留言~
无蔗糖食品悄悄加的这种糖,更不健康你却不知参考文献:
<1>梁莹,庞振国,崔炳群,张素娟.无糖食品甜味剂的应用及其安全 ***
.现代食品科技,2009,25(08):9 *** -966.
<2>王良东.低聚异麦芽糖 *** 质、功能、生产和应用
.粮食和油脂,2008,(4):43-47 <3>周文辉.菊糖及低果聚糖的代谢及生理特 ***
.现代食品技,2004,20(2):155-157 <4> 吴美红. 超高甜度阿斯巴甜类似物的研究与开发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0: 2 - 4.
糖吃多了容易 *** 也容易胖人,这算是常识了;
而在大家的传统认知里,糖就是蔗糖比如白糖、红糖,所以大家在选购食品时,看到「无蔗糖」的标签往往觉得更健康,事实可并非如此,这篇文章就来 *** 解读。
一、除了蔗糖,糖还包括?
▲ *** 来源:图虫创意
白砂糖、绵白糖、红糖、黑糖、黄糖、 *** 的主要成分都是蔗糖,除了蔗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麦芽糖、乳糖、海藻糖都是糖。 蜂蜜、果汁、浓缩果汁、枫树糖浆、玉米糖浆、麦芽糖浆、果葡糖浆、转化糖浆、葡萄糖浆中也含糖。
这些糖吃多了都容易 *** ,也都容易胖人,所以要控糖这些糖都得控。
二、无蔗糖食品常添加哪些糖?
声称「无蔗糖」食品常添加的糖有结晶果糖、海藻糖,也有产品会加麦芽糖浆。
▲图1:添加了结晶果糖的无蔗糖核桃粉
果糖甜度比蔗糖还高,口感也好,升糖指数还低,以至于很多产品都会把这作为宣传点,如图。
▲图2:添加了结晶果糖的无蔗糖奶茶
海藻糖甜度是白糖的45%,甜味持久温和。
▲图3:添加了海藻糖的无蔗糖面包
▲图4:添加了麦芽糖浆的无蔗糖豆浆粉
三、果糖会增加尿酸水平
研究显示,高果糖摄入与高尿酸血症有关,这是因为果糖代谢过程中能合成尿酸,具体代谢过程如图。
▲图:果糖代谢过程
果糖代谢过程中会生成尿酸,就已经很烦人了,更烦人的是: 这个代谢过程还没限速酶,所以生成尿酸的速度特别快;这就跟「高速路上没有红绿灯,车能开得很快」一个道理。<1>
所以《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 明确建议: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要 *** 摄入含果糖的食品。
四、果糖会增加非酒精 *** 脂肪肝风险
还记得上面的果糖代谢过程吗?
果糖在果糖激酶的作用下生成了1-磷酸果糖,这只是果糖代谢的之一步,1-磷酸果糖经过一系列反应会快速转化成脂肪、葡萄糖等物质。
这些反应都是在肝脏里进行的,而转化的速度很快,以至于肝脏来不及处理这些脂肪,于是很多脂肪堆积在了肝脏细胞里,增加了脂肪肝的风险。<2>
所以《 *** 非酒精 *** 脂肪肝病防治饮食建议》(2018)<3>里明确建议:
非酒精 *** 脂肪肝患者要 *** 果糖摄入,避免添加果糖的加工食品和饮料,如图。
▲资料截图
五、选购食品光看「无蔗糖」还不够
不管「无蔗糖」食品中是否添加了其它糖,都不能直接把「无蔗糖」等同于更健康。下面拿同一品牌的普通饼干和「无蔗糖」饼干来比较一下。
▲截图:普通含糖饼干
▲截图:无蔗糖饼干
看不太清楚,做了个表,如下。
对比可知:
无蔗糖饼干膳食纤维含量更低,比普通饼干低3.5克/100克;
无蔗糖饼干脂肪含量更低,比普通饼干低1.6克/100克;
但是能量却比普通饼干还高,而且都属于高能量食物。<4>
可见,这款无蔗糖饼干在膳食纤维和能量方面都逊色于普通饼干,虽然没添加蔗糖,也并没有更健康。 所以,选购食品不能看到「无蔗糖」的标签就觉得更健康,同理即使是无糖食品也未必健康,因为很多无糖食品都是由淀粉精加工而来,配料里也可能加了很多油;
就算添加了全麦粉、燕麦粉等粗粮,经过高温烘焙B族维生素也几乎损失殆尽了。
▲图:无糖燕麦饼
总之,选择食品别被「无蔗糖」、「无糖」迷惑,一定得 *** 分析才能知道健康与否,比如脂肪含量高不高,能量高不高,是不是经过高温烘焙等等;或者就把握「多吃天然食物,少吃包装零食」的大原则也行。
今日互动:平时有关注包装食品里的果糖吗?或者你对其它糖有疑问,都可以留言哦。
参考文献:
<1> 王兴安, 巫冠中. 果糖的代谢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2> Jensen, Tho *** s et al. “Fructose and sugar: A *** jor mediator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Jo *** nal of hepatolo *** vol. 68,5 (2018): 1063-1075. doi:10.1016/j.jhep.2018.01.019
<3> George E S , Forsyth A , Itsiopoulos C , et al. Practical Dietar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Pr *** ntion and Ma *** ment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Adults
<4>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