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时间是什么量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计量时间的单位有是哪三个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一、时间是矢量还是标量
在经典力学中,时间还是标量。可以想象一下,若时间是矢量,那么就有了方向,假设甲乙两人速度一样,并从同一出发点出发,相背而行。另假设甲乙两人都走过相同的距离,则甲乙两人用时应该是相等的,若时间是矢量,则甲乙两人的时间是不相等的,若甲用时为t,则乙用时即为-t(因为他们是相背而行),这么说乙回到了相对于甲的过去了。而甲则到达了相对于乙出发时的未来了。这与事实相悖,所以时间是标量,即时间在任何方向上的流逝都是均匀的。
二、什么叫时间量
1、要弄清时间是什么,首先要给与时间一个明确的定义,因此也就必须将时间概念与时间量以及钟这两个在历史上(包括哲学史)和现实生活中一贯混淆不清的概念区分开来。
2、时间的定义应该就是指事物在一个过程中所处的先后顺序位置。从事物运动的角度来看,运动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不同事物、不同现象的出现和消失都是有一定的不同先后位置的;从事物存在的角度来看,事物的存在一般都有一个从开始经过中间阶段到终结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各个点以及各个阶段,包括开始点和终结点都是处在这个过程中的不同先后位置的。一般说来,这个过程中的开始点、终结点以及中间阶段的各个点不可能重合,因为如果重合的话,这个过程也就不成其为过程,而只是一个点了。因此,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这里所谓的过程中的先后位置都是指时间。比如,不同事物、不同的现象在一个过程 *** 现和消失的位置也就是现象出现或者消失的时间;开始点就是开始的时间;终结点就是终结的时间;不同的阶段也就是不同的时间(段)。
3、如果我们将上述两种过程联系起来考虑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所谓一个事物存在过程中的开始的时间和终结的时间也就是某个质变过程中的事物和现象的出现时间和消失时间。那就是说一个事物的存在过程也就只不过是某一个质变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已。而且一个过程总是作为一个阶段而存在于一个大的过程之内;同时一个过程又总是将一些作为阶段的小过程包含在本身之内。任何一个过程中的不同位置都必然表现为先后的顺序。这种存在于过程中的先后顺序就是时间的顺序 *** 。时间的先后顺序也就是一个过程中位置的先后顺序。于一个过程中位置在先的,也就是时间在先;位置在后的,也就是时间在后。再者,时间的顺序也只不过是由过程中的先后位置决定的 *** 质而已。在一个过程中所处的位置的不同,就是时间的不同;在一个过程中的位置的顺序,也就是时间的顺序。因此,时间就是指过程中的位置。具体地说,不同事物的存在,他们各自的开始或者终结(也即出现或者消失)在时间上是有一定的顺序的。
4、我们常说的“某年”、“某月”、“某时”、“十八世纪”、“公元前”、“二十年后”等等,都只不过是指相当于一类叫做钟的东西所经历过或者将经历的漫长过程中的不同位置而已。如果用几何图形来比喻的话,时间就好比是数轴上点的位置或者点的 *** 的位置,而我们知道数轴上的点和点的 *** 的位置是有一定顺序的。
5、至于传统上也被当作时间来看待的“过程的持续长短”。本文认为必须为其正名,应该确认它不是时间而是时间量。这是一个前人从未使用过的概念。
6、任何客观事物、客观现象的存在都是一个过程,或者说任何事物质的变化和不变都是一个过程,过程有长有短,这个过程的长短也就是“过程的持续 *** ”。过程的持续必然表现为一定的长度,过程的持续长度其实也就是过程中的位置不中断地伸展变化的结果.反映过程持续长度的不是时间而是时间量.
7、作为“过程持续 *** ”的时间量,它不一定与从何开始至何结束有关,但是却一定与从开始至结束的过程长短有关。譬如我们常说的“需要花多少小时”、“经过几十天”等等。如果用几何图形来比喻的话,相同的时间量就好比是数轴上不同位置但是相同长度的线段。诸如我们平时说的“每年”、“每月”、“每天”、“每小时”、“每分钟”、“每秒”等等都是与时间位置无关的时间量。如果说时间回答的是“在什么时候”的话,那么时间量回答的则是“经过多少长短时间(变化)”。也就是说时间是指“在过程中的什么位置”,而时间量则是指“过程持续了多少长短”。从这个意义上说,时间量就是事物过程持续长短的量。因此与其将“过程的持续 *** ”称作为时间,还不如将其称作为时间量更确切?。任何客观事物的存在都是一个有长有短的过程,事物存在过程持续的长短程度就是过程的持续 *** ,也就是时间量。
三、什么是时间的计量
时间是我们亲密的伴侣,任何人都离不开它。但是时间似乎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怪物,这是不少人的感觉。其实,时间与空间一样,都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宇宙万物都在时间的长河中发生、发展与变化着。时间是无穷尽的,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时间又是连续的,任何“万能”的刀子都不能把时间长河切断、分开。
通常我们所说的时间包含有“时刻”与“时间间隔”两个内容。“时刻”是指某事件发生的瞬间(例如火车在8点5分开出),“时间间隔”是指某一事件持续的久暂(例如 *** 演了1个半小时)。简单地说,时刻是表示什么时候,时间间隔是表示时间有多长了。
远古时代的人们,知道太阳出来了,就是白天,太阳下山了就是黑夜;白天与黑夜,循环不已,因此产生了“日”的观念。人们“日出而作,日人而息” *** 排自己的生活。
后来觉得日这个时间长度还太长,就将一日分为12个时辰,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12个字来表示。规定半夜时为子时(子时也是日的开始),太阳更高时为正午。这种 *** 起源于西汉中期,唐代以后又将每个时辰划分为初、正两部分,实际上已与现代的24小时相似了。这些时间的计量单位,现在有时还在应用。
但是,现在全世界用的计量单位是一天24小时,这种划分法是从古代埃及开始的。古埃及人将日出到日没的白天定为10个小时,晚上定为12个小时,还有“微明时”,包括1小时黎明,1小时黄昏,这样,一天共有24个小时。但是每小时的长度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冬天白天短,夏天白天长,而且冬天晨昏时间比较短,夏天晨昏时间比较长,因此这种划分法在使用上是很不方便的。后来埃及人就去掉“微明时”,将1天均匀划分为24个小时,每小时又分为60分,每分又分为60秒,成了特殊的60进位制,而秒后小数是10进制。这时、分、秒就是人们计量时间的基本单位。
如果有人间:一秒究竟有多长呢?那这里只能说,1秒大致是1日的1/8 *** 00。为什么用“大致”二字呢?因为没有指出“日”是“平太阳日”。这么说,天上还有个“平太阳”吗?那是怎么回事呢?
为了表示黄道在天空的位置,需要引用天球的概念。
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觉得天空好像半个球面盖在头上,由此就产生了“天球”的概念。观测者的眼睛可作为天球的球心,但通常以地心作为天球的中心。天球的半径是无穷大(作图时常取为一个单位)。通常将地球的自转轴无限延长到与天球相交,这相交的点叫做北天极与南天极。地球的赤道平面无限扩大与天球相交的大圆圈,叫做天球赤道。
有了这么一个假想的天球,如果将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路线画上去,就是黄道(图中的kk′)。不难看出,黄道与赤道有一个23.5°的交角(叫黄赤交角,我国在战国时代就已测量出来)。由于这个黄赤交角,使我们的计时工作碰到一些困难。那是什么样的困难呢?后面再说。
从古代起,人们就以太阳高度更高的时刻作为正午。太阳从正午开始向西移动,下山后,经过1个黑夜,又从东方升起来,再到正午,这么1圈所经过的时间间隔,就叫做1个真太阳日。真太阳日分为24小时,就是真太阳时。古时用日晷(音:轨)记的时间,就是真太阳时。
后来发现,1年内真太阳日的长度逐日不同,最长与最短时可相差51秒。原因就在于前面所说的两点:一是太阳视运动速度不均匀,二是黄赤交角。我们计量时间是以地球自转为标准的,也可以说是以天赤道为标准的。可是太阳是在黄道上运动,即使太阳视运动是均匀的,但它们在赤道上的投影是不均匀的。因此,黄赤交角的存在,增加了计量时间的复杂 *** 。既然真太阳走得有快有慢,那么,要做1个钟表机械跟着太阳走,有时快,有时慢,这是做不到的(钟表机械只能是做比较均匀的旋转)。所以,1820年法国科学院会议决定,将1年内各个真太阳日的平均值,作为1个“平均太阳日”或“平太阳日”,以平太阳日来定的时间就叫做“平太阳时”或“平时”。后来世界各国都采用这种计时办法。现在,我们钟表上的时间都是按平太阳时来计算的。
为了测量时间,人们就设想天上有1个“平太阳”,它在天赤道上走,并且每天走的速度都一样;也是1年走1圈。这样,平太阳时也可以跟真太阳时一样来定义了。比如,当平太阳在南方更高位置时是正午。平太阳由正午到下一次正午所经历的时间间隔就是1个平太阳日。1个平太阳日分为24小时,1小时分为印分,1分分为60秒。这样,一秒的长度就是平太阳日的1/8 *** 00。
1个回归年长为365日5时48分46秒,或365.2422平太阳日。习惯上省去“平太阳”,也就是365.2422日。但应理解,这“日”就是平太阳日。
上面讲过,真太阳在黄道上1年走1周,平太阳在赤道上1年走1周;真太阳的运行速度是不均匀的,平太阳运动的速度是均匀的。所以在任何一天,平太阳与真太阳并不会在同一个方向上,或者说;平太阳正午时,真太阳不一定是正午。因而两者所表示的时刻就会不一致。也就是说,真太阳时与平太阳时不一致,它们的差别就叫做“时差”。用公式表示就是:
时差的数值已按天体力学的 *** 预先计算出来了,它刊登在“中国天文年历”中。1年当中,每天的时差都是不相同的,更大的时差可达16分,最小的是零。1年有4次为零,约在4月15日,6月14日,9月1日,12月24日。每年同一天的时差值并不完全相同,而有微小的变化。
如果我们应用经纬仪或其他仪器观测了太阳,定出真太阳时,然后查出时差值,就知道当时的平太阳时了。
大家知道,各地在地球上的位置是用经度和纬度来表示的。纬度是当地与赤道的距离(以度数表示),经度则是以通过英国伦敦附近的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经线(叫本初子午线)为起点,向东或向西计量,由到180°,在格林威治以东的为东经,以西的为西经。比如我国首都北京是在东经116.5°北纬40°,太原在东经112.5°北纬38°。
沿地球1周的经度为360′,地球转1圈为24小时,所以经度与时间有对应关系。经度15°合1小时,1°合4分。那么北京的经度可写为7时46分,太原的经度可写为7时30分。
上面所讲的时间的计量,是以当地的正午为准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经度不同的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正午,这样,各地的时刻就会不一样了。比方说,我国的青岛、杭州,处在东经120'经线上,太原处在东经112.5°经线上。青岛、杭州正午时,在太原看见太阳还偏东,不到正午。太原与青岛的经度相差为7.5°,合时间为30分。太阳要经过30分才走到太原的正南方,这时太原才是正午,而这时刻,青岛、杭州已是午后30分了。可见,同一瞬间,地球上各地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东边的时刻早,西边的时刻晚。我国东部长白山上的人吃午饭的时候,西部帕米尔高原上的人刚吃过早饭,正赶着马群去放牧。
从前,每个城市各用自己的时间。这在古代交通不发达、来往不多的情况下,还没有什么不合适。但到了近代,随着交通的发达,各地交往比较多。一个人带着钟表走到另一个城市,就要按当地的时间来改正自己的钟表,再到另一个城市,又要改变自己的钟表,这显然是很不方便的。
大约从18世纪起,各国开始用自己首都的时间作为全国统一的时间。但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时间,在国际往来比较多的时候,也就显得不方便了。因此,1878年加拿大的一位铁路工程师(弗列明)提出用分区计时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1884年华盛顿国际会议决定采用这个办法。
分区计时是这样规定的:将地球按经度分为24个时区,每时区包括经度15°,每时区以此区中间的经线上的时间作为标准,叫做区时或标准时。
经度0°所在的时区叫作“零时区”,它包括东经7.5°以西、西经7.5°甲以东的地区,零时区的时间叫做“格林威治时间”,或通称“世界时”。英国、法国、西班牙、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都位在零时区,所用标准时即世界时。
零时区东边的1区,从东经7.5°到22.5°为东1区。 *** 经线为15°,它的标准时间比世界时早1小时,再往东是东2区,它的标准时比世界时早2小时。一直向东,共有12个时区。同样,在零时区西边的1区是西1区,时间比世界时晚1小时,再过去是西2区、西3区等等,共有12个时区。东12区与西12区是同一个时区。因此,全球共分24个时区,有24个标准时。
相邻两个时区的标准时相差1小时,但各区的标准时在分和秒上都是相同的。
实际上,时区很少按经线整整齐齐地划分,而是按自然地理界线和行政区划分的。所以时区的边界往往是弯弯曲曲的。
我国 *** 辽阔广大,纬度从北纬5°到56°,经度从东经72°到135°。按国际时区划分,我国横跨5个时区,也就是东5区、东6区、东7区、东8区和东9区。解放后,全国采用东8区的标准时,作为全国统一的标准时间。首都北京在东8区内,所以这标准时就称为“北京时间”。“北京时间”与世界时差8小时,比如“北京时间”上午8点时,世界时是零点。
这样,我们可以知道,“北京时间”并不是北京当地的时间,而是全国统一的标准时。它是根据东经120°经线上的时间作为标准的。青岛、杭州正好在这条经线上,所以“北京时间”相当于青岛、杭州当地的时间。
四、时间用什么单位来计量
1、s(秒),时间的基本单位是s(秒)。
2、小时(ho *** )是一个时间单位。小时不是时间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时间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是秒),而是与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相协调的辅助时间单位。除闰秒外,一小时一般等于3600秒,或者60分钟,或者1/24天。
3、人类日常生活的时间度量一般是以小时为单位进行的,例如一天中的时刻,如:早晨8点就是一天中的第八个小时。有同名少儿频道主持人小时。
4、1小时hr(h)=60分钟min(m)=3600秒sec(s)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时间是什么量和计量时间的单位有是哪三个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