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一边倒外交政策时间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新中国外交的三个阶段时间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一边倒政策是在什么时间提出的
1949年6月30日, *** 在文章《论人民 *** *** 》里首次提出了“一边倒”的概念,同时正式宣布,新中国成立后将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一边倒,是 *** 的四十年经验和中国 *** 的二 *** 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1949年6月30日,《论人民 *** *** 》。
从字面意义上看,就是完全地倒向一边,放在当时的情境下,就是完全地倒向苏联。这看似是一种非常极端的做法,但事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粗暴。
*** 等人虽然主张“一边倒”,但很显然绝不是简单的“一刀切”,即切断同欧美的交往,更不是毫无原则地惟苏联马首是瞻,而是有条件、有底线地以苏联为榜样,学习苏联的先进做法。
所谓的“一边倒”,可以从3个方面理解:
1、它不是自我封闭,虽然选择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但并不意味着同欧美国家断绝关系,只是说在经济活动中,“我们必须尽可能地多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 *** 国家做生意”(《 *** 选集4》),不过同资本主义国家当然也要继续做生意。
2、同“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样,它只是一个阶段 *** 的政策,并不是要永久地倒向苏联,事实上仅仅6年后,中国就提出了新的外交政策,就是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于1955年在参加万隆会议时正式宣布。
3、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宣传意义,在当时美苏争霸的背景下,中国需要通过这种简单化、绝对化的提法,来清晰地向外界宣布中国的 *** 立场,其背后的实际含义远超过“一边倒”这三个字所能传达的。
二、什么事标志着中国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即中美关系在70年代初发生的转折同中苏关系恶化是密切相关的。换句话说,当时中美两国由敌对走向和解,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共同目的,即对付苏联。6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逐渐走向破裂。到60年代后期,特别是苏联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中苏两国在珍宝岛发生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之后,中国越来越担忧苏联的军事威胁,中国 *** 也逐渐意识到,由于苏联的实力比中国强,单靠中国自身的力量难以有效地对抗苏联,因此有必要也有可能利用美苏之间的矛盾。于是,在加强战备,防止苏联搞突然袭击的同时,中国 *** 开始探索改善与美关系以对抗苏联。
三、一边倒外交政策结束时间
1、1960年,苏联片面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之前,反对苏联专家和反* *** 一样还是个罪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 *** 国成立,苏联和欧亚各人民 *** 国家先后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在各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当时,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个阵营对峙,形势严峻,进行着针锋相对的斗争。美国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拒不承认新中国,在 *** 上孤立中国,在经济上 *** 中国,在军事上威胁中国。面对这种情况,中国采取了向苏联“一边倒”’的方针。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确立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50年代初期中苏友好关系的基础是两国在意识形态和社会 *** 方面存在共同点,同时,两国在国际上有共同的对手美国。
2、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逐渐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把中国纳入与美国争霸的轨道,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如1958年苏联要求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1960年,苏联片面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撕毁了243个合同书,废除科技合作项目257个,给中国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同年,苏联在新疆挑起边境冲突事件,中苏关系恶化。1969年,苏军挑起珍宝岛武装冲突。苏联在中国边境增兵百万,威胁中国的安全。中国开始把苏联称为“社会 *** ”国家,并且把苏联做为头号敌人,与苏联霸权主义进行斗争。
3、这一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同中国处于敌对状态。中国在国际关系上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4、70年代初,美国在同苏联的争霸中转入战略防御。为了扭转同苏联争霸的不利局面,美国提出了“ *** 主义”,转而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为了抵抗苏联的压力,也需改善同美国的关系。1972年2月,美国总统 *** 访华,中美发表《上海公报》,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
四、实施"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历史背景
建国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历史背景
1. *** 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 *** 和外交孤立。
2.亚非拉许多国家摆脱了殖民枷锁,赢得了 *** 。
建国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产生原因
为了纪念中国 *** 诞生28周年,1949年6月30日, *** 发表了《论人民 *** *** 》一文。 *** 在文中明确提出了新中国外交“一边倒”的方针。“一边倒”方针的提出,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一边倒”方针是近代中国人民 *** 斗争经验总结的产物。
中国 *** 人在认真总结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人民 *** 斗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地认识到中国 *** 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实践也证明了“一边倒”方针的正确。新中国成立后,美 *** 并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继续支持 *** *** 集团,妄图卷土重来。它极力阻挠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外交上承认我国,并在经济上对我国实行 *** 禁运,随后又公然扩大侵朝战争,威胁中国的安全。当时只有苏联和各人民 *** 国家向新中国伸出了友谊之手。在建国后的三四年中,我国同苏联东欧各人民 *** 国家签订的 *** 、军事、经济、科技、文化及其他各种专项协定和议定书等,共达 110多种,而与其他国家订立的各种协定,总共才二三十件。由此可见,当时要从社会主义阵营之外得到援助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国同苏联和东欧各人民 *** 国家签订的条约和协定,对巩固 *** 胜利的成果,对打破 *** 孤立和窒息新中国的阴谋,对我国 ***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对维护远东地区的和平,都起了重要作用。
“一边倒”方针有助于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
自 *** 战争以来,由于 *** 长期文化侵略的影响,使不少人对美国的物质文明抱有幻想,期望美国能给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建设以物质援助。特别是一部分资产阶级的 *** 人物,想借助美国的力量来抬高自己的 *** 地位,因此极力主张在美苏之间保持中立,以免得罪美国。明确阐明新中国在国际斗争中联合苏联和各人民 *** 国家及其他各国的 *** 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反对 *** 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正义立场,对于打破一些人对美国抱有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振奋 *** 斗争精神,是完全必要的。
“一边倒”方针有助于消除 *** 对中国 *** 的偏见。
遵义会议后, *** *** 形成了以 *** 为 *** 的领导核心,坚持把 *** 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 *** 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 *** 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对 *** 国际和 *** 在中国 *** 问题上的错误主张进行了 *** ,所以,苏 *** *** 对 *** 一直是持保留态度的。在1948年南斯拉夫 *** 人坚持自己的 *** 立场, *** 错误地将南共开除出 *** 局,并与南斯拉夫中断了正常的外交关系后,则对在中国 *** 中坚持自己 *** 立场的 *** 更加特别敏感和警惕。尤其是 *** 执行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准备吸收一些 *** 派和无 *** 派人士参加新中国的 *** 工作, *** 又怀疑 *** 会不会执行亲英美的路线。在此情况下,公开表明在两大阵营对峙的世界格局中,中国 *** 和人民坚决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采取“一边倒”的方针,对消除苏 *** *** 的偏见和疑虑,增强相互间的了解和信任,加强友谊和合作,也是完全必要的。
总之,“一边倒”的方针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与新中国的国体相适应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绝不能因为后来中苏关系的破裂而对它在历史上的正确 *** 产生怀疑以至否定。
详细内容参见: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