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回 外道施威欺正 *** 心猿获宝伏邪魔
原著:吴承恩
本 *** 圆明道自通,翻身跳出网罗中。
修成变化非容易,炼就长生岂俗同?
清浊几番随运转,辟开数劫任西东。
逍遥万亿年无计,一点神光永注空。
此诗暗合孙大圣的道妙。他自得了那魔真宝,笼在袖中,喜道:“泼魔苦苦用心拿我,诚所谓水中捞月;老孙若要擒你,就好似火上弄冰。”藏着葫芦,密密的溜出门外,现了本相,厉声高叫道:“精怪开门!”旁有小妖道:“你又是甚人,敢来吆喝?”行者道:“快报与你那老泼魔,吾乃行者孙来也。”
那小妖急入里报道:“大王,门外有个甚么行者孙来了。”老魔大惊道:“贤弟,不好了!惹动他一窝风了!幌金绳现拴着孙行者,葫芦里现装着者行孙,怎么又有个甚么行者孙?想是他几个兄弟都来了。”二魔道:“兄长放心,我这葫芦装下一千人哩。我才装了者行孙一个,又怕那甚么行者孙!等我出去看看,一发装来。”老魔道:“兄弟仔细。”
你看那二魔拿着个假葫芦,还象前番雄纠纠、气昂昂走出门高呼道:“你是那里人氏,敢在此间吆喝?”行者道:“你认不得我:
家居花果山,祖贯水帘洞。
只为闹天宫,多时罢争竞。
如今幸脱灾,弃道从僧用。
秉教上雷音,求经归觉正。
相逢野泼魔,却把神通弄。
还我大 *** ,上西参佛圣。
两家罢战争,各守平安境。
休惹老孙焦,伤残老 *** 命!”
那魔道:“你且过来,我不与你相打,但我叫你一声,你敢应么?”行者笑道:“你叫我,我就应了;我若叫你,你可应么?”那魔道:“我叫你,是我有个宝贝葫芦可以装人;你叫我,却有何物?”行者道:“我也有个葫芦儿。”那魔道:“既有,拿出来我看。”行者就于袖中取出葫芦道:“泼魔,你看!”幌一幌,复藏在袖中,恐他来抢。
那魔见了大惊道:“他葫芦是那里来的?怎么就与我的一般?纵是一根藤上结的,也有个大小不同,偏正不一,却怎么一般无二?”他便正色叫道:“行者孙,你那葫芦是那里来的?”行者委的不知来历,接过口来就问他一句道:“你那葫芦是那里来的?”那魔不知是个见识,只道是句老实言语,就将根本从头说出道:“我这葫芦是 *** 初分,天开地辟,有一位太上老祖,解化女娲之名,炼石补天,普救阎浮世界。补到乾宫夬地,见一座昆仑山脚下,有一缕仙藤,上结着这个紫金红葫芦,却便是老君留下到如今者。”大圣闻言,就绰了他口气道:“我的葫芦,也是那里来的。”魔头道:“怎见得?”大圣道:“自清浊初开,天不满西北,地不满东南,太上道祖解化女娲,补完天缺,行至昆仑山下,有根仙藤,藤结有两个葫芦。我得一个是雄的,你那个却是雌的。”那怪道:“莫说雌雄,但只装得人的,就是好宝贝。”大圣道:“你也说得是,我就让你先装。”
那怪甚喜,急纵身跳将起去,到空中执着葫芦,叫一声“行者孙。”大圣听得,却就不歇气连应了 *** 声,只是不能装去。那魔坠将下来,跌脚捶胸道:“天那!只说世情不改变哩!这样个宝贝也怕 *** ,雌见了雄,就不敢装了!”行者笑道:“你且收起,轮到老孙该叫你哩。”急纵筋斗,跳起去,将葫芦底儿朝天,口儿朝地,照定妖魔,叫声“银角大王”。那怪不敢闭口,只得应了一声,倏的装在里面,被行者贴上“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奉敕”的帖子,心中暗喜道:“我的儿,你今日也来试试新了!”
他就按落云头,拿着葫芦,心心念念只是要救师父,又往莲花洞口而来。那山上都是些洼踏不平之路,况他又是个圈盘腿,拐呀拐的走着,摇的那葫芦里漷漷索索,响声不绝。你道他怎么便有响声?原来孙大圣是熬炼过的身体,急切化他不得,那怪虽也能腾云驾雾,不过是些法术,大端是凡胎未脱,到于宝贝里就化了。行者还不当他就化了,笑道:“我儿子啊,不知是 *** 耶,不知是漱口哩,这是老孙干过的买卖。不等到七八日,化成稀汁,我也不揭盖来看。忙怎的?有甚要紧?想着我出来的容易,就该 *** 不看才好!”他拿着葫芦说着话,不觉的到了洞口,把那葫芦摇摇,一发响了,他道:“这个象发课的筒子响,倒好发课。等老孙发一课,看师父甚么时才得出门。”你看他手里不住的摇,口里不住的念道:“周易文王、孔子圣人、桃花女先生、 *** 谷子先生。”
那洞里小妖看见道:“大王,祸事了!行者孙把二大 *** 爷装在葫芦里发课哩!”那老魔闻得此言。唬得魂飞魄散,骨软筋麻,扑的跌倒在地放声大哭道:“贤弟呀!我和你私离上界,转托尘凡,指望同享荣华,永为山洞之主。怎知为这和尚伤了你的 *** 命,断吾手足之情!”满洞群妖一齐痛哭。
猪八戒吊在梁上,听得他一家子齐哭,忍不住叫道:“妖精,你且莫哭,等老猪讲与你听。先来的孙行者,次来的者行孙,后来的行者孙,返复三字,都是我师兄一人。他有七十二变化,腾那进来,盗了宝贝,装了令弟。令弟已是死了,不必这等扛丧,快些儿刷净锅灶,办些香蕈、蘑菇、茶芽、竹笋、豆腐、面筋、木耳、蔬菜,请我师徒们下来,与你令弟念卷受生经。”那老魔闻言,心中大怒道:“只说猪八戒老实,原来甚不老实!他倒作笑话儿打觑我!”叫小妖:“且休举哀,把猪八戒解下来,蒸得稀烂,等我吃饱了,再去拿孙行者 *** 。” *** 埋怨八戒道:“好么!我说教你莫多话,多话的要先蒸吃哩!”那呆子也尽有几分悚惧。旁一小妖道:“大王,猪八戒不好蒸。”八戒道:“ *** !是那位哥哥积阴德的?果是不好蒸。”又有一个妖道:“将他皮剥了,就好蒸。”八戒慌了道:“好蒸,好蒸!皮骨虽然粗糙,汤滚就烂, *** 户! *** 户!”
正嚷处,只见前门外一个小妖报道:“行者孙又骂上门来了!”那老魔又大惊道:“这厮轻我无人!”叫:“小的们,且把猪八戒照旧吊起,查一查还有几件宝贝。”管家的小妖道:“洞中还有三件宝贝哩。”老魔问:“是那三件?”管家的道:“还有七星剑、芭蕉扇与净瓶。”老魔道:“那瓶子不中用,原是叫人,人应了就装得,转把个口诀儿教了那孙行者,倒把自家兄弟装去了。不用他,放在家里,快将剑与扇子拿来。”那管家的即将两件宝贝献与老魔。老魔将芭蕉扇 *** 在后项衣领,把七星剑提在手中,又点起大小群妖,有三百多名,都教一个个拈枪弄棒,理索轮刀。这老魔却顶盔贯甲,罩一领赤焰焰的丝袍。群妖摆出阵去,要拿孙大圣。
那孙大圣早知二魔化在葫芦里面,却将他紧紧拴扣停当,撒在腰间,手持着金箍棒准备厮杀。只见那老妖红旗招展,跳出门来。却怎生打扮:
头上盔缨光焰焰,腰间带束彩霞鲜。
身穿铠甲龙鳞砌,上罩红袍烈火然。
圆眼睁开光掣电,钢须飘起乱飞烟。
七星宝剑轻提手,芭蕉扇子半遮肩。
行似流云离海岳,声如霹雳震山川。
威风凛凛欺天将,怒帅群妖出洞前。
那老魔急令小妖摆开阵势,骂道:“你这猴子十分无礼!害我兄弟,伤我手足,着然可恨!”行者骂道:“你这讨死的怪物!你一个妖精的 *** 命舍不得,似我师父、师弟,连马四个生灵,平白的吊在洞里,我心何忍!情理何甘!快快的送将出来还我,多多贴些盘费,喜喜欢欢打发老孙起身,还饶了你这个老妖的狗命!”那怪那容分说,举宝剑劈头就砍,这大圣使铁棒举手相迎。这一场在洞门外好杀!咦!
金箍棒与七星剑,对撞霞光如闪电。悠悠冷气逼人寒,荡荡昏云遮岭堰。那个皆因手足情,些儿不放善;这个只为取经僧,毫厘不容缓。两家各恨一般仇,二处每怀生怒怨。只杀得天昏地暗 *** 神惊,日淡烟浓 *** 战。这个咬牙锉玉钉,那个怒目飞金焰。一来一往逞英雄,不住翻腾棒与剑。
这老魔与大 *** 经二十回合不分胜负。他把那剑梢一指,叫声:“小妖齐来!”那三百余精,一齐拥上,把行者围在垓心。好大圣,公然无惧,使一条棒,左冲右撞,后抵前遮。那小妖都有手段,越打越上,一似绵絮缠身,搂腰扯腿,莫肯退后。大圣慌了,即使个身外身法,将左胁下毫毛,拔了一把,嚼碎喷去,喝声叫:“变!”一根根都变做行者。你看他长的使棒,短的轮拳,再小的没处下手,抱着孤拐啃筋,把那小妖都打得星落云散。齐声喊道:“大王啊,事不谐矣!难矣乎哉!满地盈山皆是孙行者了!”被这身外法把群妖打退,止撇得老魔围困中间,赶得东奔西走,出路无门。
那魔慌了,将左手擎着宝剑,右手伸于项后,取出芭蕉扇子,望东南丙丁火,正对离宫,唿喇的一扇子,掮将下来,只见那就地上,火光焰焰。原来这般宝贝,平白地扇出火来。那怪物着实无情,一连扇了七八扇子,天炽地,烈火飞腾。好火:
那火不是天上火,不是炉中火,也不是山头火,也不是灶底火,乃是五行中自然取出的一点灵光火。这扇也不是凡间常有之物,也不是人工造就之物,乃是自开辟 *** 以来产成的珍宝之物。用此扇,扇此火,煌煌烨烨,就如电掣红绡;灼灼辉辉,却似霞飞绛绮。更无一缕青烟,尽是满山赤焰,只烧得岭上松翻成火树,崖前柏变作灯笼。那窝中走兽贪 *** 命,西撞东奔;这林内飞禽惜羽毛,高飞远举。这场神火飘空燎,只烧得石烂溪干遍地红!
谢谢您的阅读
版权声明:
图文来源 *** ,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
近日,杭州一小 *** 发现《 *** 记》漏洞,写成作文。难道吴承恩真的是写错了?
杭州九莲小学五(3)班的马思齐熟读《 *** 记》,发现了其中一个漏洞——从东土大唐到西域,里面的菜名似乎都是江淮美食。
在一篇作文里,马思齐列举了《 *** 记》不同故事里宴会上的菜名,就算到了西域,菜也是中餐。
第54回西梁女儿国国王婚宴菜单:玉屑米饭、蒸饼、糖糕、蘑菇、香蕈、木耳、石花菜、黄花菜、紫菜、蔓菁、芋头、萝菔(卜)、山 *** 、黄精……
第67回驼罗庄斋饭:面筋、豆腐、芋苗、萝白、辣芥、蔓菁、香稻米饭、醋烧葵汤……
第69回朱紫国:狮仙、笋芽木耳、蘑菇、黄粱饭、菇米糊、粉汤……
第79回小儿国国王宴请:狮糖、粉条、蘑菇、木耳、黄精、香稻饭……
“从菜单可以看出,米饭、蘑菇、香蕈、木耳、豆腐、面筋、芋头、萝卜,几乎每顿饭都有。相同的食物穿越了十万八千里,遍布各个地域,比孙悟空的筋斗云还要快还要远。《 *** 记》作者吴承恩是淮安人,这些食物大多是江淮美食。”马思齐说,《 *** 记》读了好几遍,有些故事看了十多遍,里面很多菜是相似的,应该是吴承恩老家的菜,就写了这篇作文。
马思齐说:“妈妈在家常给《红楼梦》写评论,也鼓励我读书时写点东西。开始写作文时我写得很慢,也写得不好,妈妈还和我一起写作文。比如春天到了,就写春天的景色和人物。慢慢地,我喜欢上了写作文。”
妈妈葛嫣说,平时会找契机让思齐写作文,激发兴趣对写作文来说很重要,“看她喜欢《 *** 记》,就想让她写点文章,没想到她找了这么个角度,让人惊喜。”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楼含松教授看了马思齐的作文后说:“小朋友的思考非常值得肯定,她读书细心,作文的观点大致是合理的,作家笔下的细节往往和生活经验关系密切,但这些菜品是否淮安特有很难说。”
楼含松还说了两个问题和马思齐分享。之一,《 *** 记》的作者是否是吴承恩还有争议。第二,吴承恩曾在浙江长兴等地做过官,是有一些游历的,当然他没出过国,更不可能去过 *** 师徒取经的沿途国家。
微博上,小朋友提出的这个漏洞也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迅速蹿上热搜榜:
网友们对小 *** 认真读书的态度纷纷点赞:
同时,网友们还发现了,潜藏在小 *** 找到漏洞背后的秘密……
- 錾( zàn):1??(~子)凿石头的小凿子。2??在金石上雕刻:~花,~字。文:我到银匠店里去看银匠在一个模子上錾出一个小罗汉…
- 酽(yàn):浓,味厚:这碗茶太~。文:他和好几个同学把我架到宿舍里,灌了好些酽茶,我才清醒过来。
- 蠹(dù):1??蛀蚀器物的虫子:木~,书~,~鱼2??蛀蚀,侵害:流水不腐,户枢不~。文:后来由沈先生寄给上海的《文艺复兴》,郑振铎先生打开原稿,发现上面已经叫蠹虫蛀了好些小洞。
- 雩(yú):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文:曰:“暮春着,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肷(qiǎn):身体两旁肋骨和胯骨之间的部分:~窝。文:他做的皮衣能分得出小麦穗,羊羔,灰鼠,狐肷。
- 杌(wù):杌凳,较矮的凳子。【杌陧niè】(局势、心情等)不安。文:他总是一个人吃,在堂屋一侧放一张“马杌”—较大的方凳,便是他的餐桌。
- 褚(chǔ|zhǔ):chǔ:姓。zhǔ:1??在衣服里铺丝绵2??囊,口袋。文:我小时候写的《圭丰碑》、《闲邪公子传》,以及后来奖励给我的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褚遂良的《圣教序》、小字《 *** 仙坛》,都是初拓本,原是夏家的东西。
- 甓(pì):砖。文:我的小说《徙》里所写的谈甓渔就是参照一些关于他的传说写的。
- 偈(jì|jié):jì:佛经中的唱词。jié:1??勇武2??跑得快。文:有时她唱“偈”,声音沙哑的“观音 *** 站桥头……”这是我听她唱的唯一的“歌”。
- 蕈(xùn):生长在树林里或草地上的某些菌类,形状略像伞,种类很多,无毒的可以吃:松~|香~。文:她吃的菜离不了豆腐、面筋、皮子(豆腐皮)……她的素菜里更好吃的是香蕈饺子。
- 妣(bǐ):原指母亲,后称已经死去的母亲:先~|如丧考~(像死了父母一样)。文:小时候读归有光的《先妣事略》:“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苦不谋夕,”我觉得我的祖母就是这样的人。
- 欻(chuā|xū):chuā:形容短促迅速的声音:~的一下拉开了窗帘。xū:忽然:风雨~至。文: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欻的一声把稿子投进水里,扎到河底,又顶着篙子,一步一步走向船尾。
- 鳜(guì):鱼名,身体侧扁,青 *** ,有黑色斑点,口大鳞细,尾鳍呈扇形,生活在淡水中。是我国的特产。文:只见他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
- 淖(nào):1??烂泥:泥~2??湖泊:库库~(青海湖),罗布~(罗布泊)。文:出巷北,往东不远,就是大淖。
- 鳊(biān):鱼名,身体侧扁,头尖,尾巴小,鳞细,生活在淡水中。文:乡人所重者为鳊、白、鯚(jì,小字典没找到这个字)(鯚花鱼即鳜鱼)。
- 莘(shēn|xīn):shēn:1??莘县,在山东省2??姓3??形容众多:~~学子。xīn:1??古指细辛。草本植物,根细,有辣味,花暗紫色,可入 *** 。2??莘庄,在上海市。文:这是秦少游、苏东坡、孙莘老、王定国文酒游会之所。
- 爨(cuàn):1??烧火做饭:分~(旧时指分家)2??灶。文:我们家吃饭的 *** 是:一口锅里盛饭,大房、三房都同吃一锅饭,以示未分家;菜则各房自炒,又似分爨。
- 挹(yì):1??舀,把液体盛出来。【挹注】喻:从有余的地方取出来,以补不足。2??牵引,拉。文:西挹神山爽气,东来林寺疏钟……
- 髹(xiū):把漆涂在器物上。文:寺古房旧僧白头,佛像髹漆都暗淡了。
- 绗(háng):做棉衣、棉被、棉褥等,粗粗缝,使布和棉花连在一起:~被褥。文:规定:上幼稚园的“小朋友”的家里都要预备一双“软底鞋”,—普通的布鞋,但是鞋底是几层布“绗”出来的软底。
- 阜(fù):1??土山。2??盛,多:物~民丰。文:吕祖楼的对面有一土阜。
- 楮(chǔ):即构树,树皮纤维可用来造纸。文:楮树皮可造纸,但我们那里只是采其大叶以洗碗。
- 俍(liáng):完美,良好。文:一九八六年,我和张先生提起,他说他主要根据的是孙俍工的一本书。
- 槅(gé):1??房屋中有窗格子的门或隔扇:~门。2??分层放置器物的架子:~子。多宝~。文:上了槅子,显得严禁,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
- 舂(chōng):捣去皮壳或捣碎。文:舂粉子。
- 碓(duì):捣米的器具。文:有一家邻居,有一架碓。
- 耆(qí):年老,六十岁以上的人:~年。文:我觉得这篇序由我来写不合适,我是韦先生受业 *** , *** 为老师的纪念册写序,有些僭妄,而且我和韦先生接触不多,对他的生平不了解,建议这篇序还是请邑中耆旧和韦先生熟识的来写,我只寄去一首小诗。
- 耒(lěi):1??古代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2??耒耜(sì)上的木把(bà)。【耒耜】古代一种耕地用的农具,形状像犁。文:一副我还记得:“谈禅不落三乘后,负耒还期十亩前”好像就是韦先生写的。
- 鼐(nài):大鼎。文:我印象最深的是姚鼐的《游泰山记》、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戴名世的《画纲巾先生传》等等诸篇。
- 藁(gǎo):1??本义指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中空,根可入 *** 。亦称“西芎(xiōng)”、“抚芎”。也同“稾(稿)”,有禾秆,稿子、草稿之意。2??藁城,地名,在河北省。文:最近看到韦先生的诗藁,明白了:韦先生的字的底子还是颜字。
- 悭(qiān):吝啬。文:几年前我曾往江阴寻梦,缘悭未值。
- 蓼(liǎo):草本植物,生长在水边,花白色或浅红色,种类很多。文:是秋天,野地里开了许多红白蓼花。
- 翥(zhù):鸟向上飞:龙翔凤~。文:从西南 *** 新校舍出来,有两条街,凤翥街和文林街,都不长。
- 爿(pán):1??劈开的成片的木柴,柴~2??量词,用于商店等,一~水果店。文:这位绍兴老板不知怎么会跑到昆明来,又不知为什么在这条小小的凤翥街上来开一爿茶馆。
- 麂(jǐ):(~子)哺乳动物,像鹿而小,毛黄黑色,雄的有很短的角。文:这家的特点是:进进出出的除了穿西服和麂皮夹克的比较有钱的男同学外,还有把头发卷成一根一根香肠似的女同学。
- 鳏(guān):无妻或丧妻的男人。~夫,~寡孤独。文:金先生是个单身汉( *** 教授里不少光棍, *** 声先生曾写过一篇游戏文章《释鳏》,在教授间传阅),无儿无女,但过得自得其乐。
- 墼(jī):土坯。【碳~】用碳末做成的块状物。【土~】未烧的砖坯。文:土墼墙,草顶。
- 卣(yǒu):古代一种盛酒的器皿。文:有一个青年小说家曹卣,—他很年轻时就在《文学》这样的大 *** 上发表过小说,他是同济大学的,却住在二十五号宿舍。
- 戽(hù):汲水灌田用的旧时农具。文:看 *** 秧,看两个人用戽斗戽水。
- 荩(jìn):1??荩草,草本植物,茎很细,花灰绿色或带紫色。茎和叶可以做 *** 染料,纤维是造纸原料。2??忠臣:~臣。文:还有一个吴忠荩老先生写的极其流利但用笔扁如竹篾的行书四扇屏。
- 窳(yǔ):恶劣,坏:~劣,~败(败坏)。文:这是一座战时的,临时 *** 的大学,但却是一个产生天才,影响深远,可以彪炳于世界大学之林,与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平列而无愧色的,窳陋而辉煌的,奇迹一样的,“空前绝后”的大学。
- 癯(qú):瘦。文:梅先生相貌清癯,人很严肃,但讲话时很幽默。
- 偁(chēng):1??用于人名。2??姓。文:下起雨来,铁皮屋顶被雨点打得乒乒乓乓地响,让人想起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
- 氆氇(pǔ lu):藏族地区出产的一种毛织品。文:朱自清先生的大衣破得不能再穿,就买了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深蓝氆氇的一口钟(大概就是彝族察尔瓦)披在身上,远看有点像一个侠客。
- 藋(diào|zhuó):diào:藜类植物。zhuó:蒴~,高大草本至半灌木,浆果球形,野生山地,全草入 *** 。文:老鲁是山东人,原是个 *** ,照他说,可吃的野菜简直太多了,但是我们吃的最多的是野苋菜(比园种的家苋菜味浓)、灰藋菜(云南叫做灰菜,“藋”见于《庄子》,是个很古的字),还有一种像一根鸡毛掸子的扫帚苗。
- 撮(cuō|zuǒ):cuō1??聚起,把土~起来2??取,摘取:~要(摘取要点)3??吃:~一顿4??市制容量单位,1升的千分之一5??量词。用于手所撮取的东西:一~米。用于极少的坏人:一~坏人。zuǒ量词,用于成丛的毛发,一~子头发。文:要写一写我在昆明吃过的东西,可以写一本书,撮其大要写了一首打油诗。
- 枞(cōng|zōng):cōng常绿乔木,又叫冷杉,树干高大,耐寒。木材供建筑或做器具用。zōng【枞阳】地名,在安徽省。文:昆明菌子种类甚多,如“鸡枞”,这是菌之王,但至今我还不知道为什么只在白蚁窝上长“牛肝菌”(色如牛肝,生时熟后都像牛肝,有小毒,不可多吃,且须加大量的蒜,否则会晕倒。有个女同学吃多了牛肝菌,竟至休克)。
- 褶(zhě):红褐色,~石,矿物名,可用作颜料。文:这东西中吃不中看,颜色紫褶,不成模样,简直像一堆牛屎,里面有夹杂了一些松毛、杂草。
- 箸(zhù):筷子。文:可是收拾干净了撕成蟹腿状的小片,加青辣椒同炒,一箸入口,酒兴顿涨,饭量猛开。
- 狻猊(suān ní):传说中的一只猛兽。文:唐先生脑袋稍大,一年只理两次发,头发很长,他又是个鬓发,从后面看像一只狻猊,—就是卢沟桥上的石狮子,也即是耍狮子舞的那种狮子,不是非洲狮子。
- 簃(yí):楼阁旁的小屋。文:那是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搏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簃”,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
- 呣(m-二声|m-四声):(单纯的 *** 鼻音)叹词。1??二声:表示疑问:~,你说什么?2??四声:表示答应:~,我知道了。他是广东人,他说的话我“识听呣识讲”,我们很少交谈。
- 谿(xī):1??见“溪”。2??姓。文:(《辰谿的煤》)沈先生是一个不习惯于大喊大叫的人,但这样的控诉实不能说是十分“温柔敦厚”。
- 螭(chī):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古代建筑或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做装饰。文:早晚相对,令人想象其中必有帝子天神,驾螭乘蜺,驰骤其间。
- 桡(ráo):船桨。文:长方形大木筏,数十精壮汉子,各据筏上一角,举桡激水,乘流而下。
- 傩(nuó):旧指驱逐瘟疫的迎神赛会。文:他在家乡听了傩戏,这是一种古调犹存的很老的弋阳腔。
- 挈(qiè):1??用手提着:提纲~领(喻简明扼要地把问题提示出来)。2??带,领:~眷。文:没有他们的提挈,沈先生也许就会当了 *** ,或者在马路旁边“瘪了”。
- 鸬鹚(lú cí):鱼鹰。文: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 *** 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 奁(lián):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妆奁】:嫁妆。文:中寨人用碾坊左陪嫁妆奁 *** 傩送二老。
- 迄(qì):1??到:~今未至。2??始终:~未成功。文:二十一节,一气呵成;而各节又自成起讫,是一首一首 *** 的散文诗。
- 遒(qiú):强劲,有力。文:北京东城遒兹府丰富胡同有一座小院。
- 絜(jié|xié):jié:同“洁”,多用于人名。xié:量度物体周围的长度,泛指量度:度(duó)长~大。文:这些花都是老舍先生和夫人胡絜青亲自莳弄的。
- 莳(shì):移栽植物:~秧。文:这些花都是老舍先生和夫人胡絜青亲自莳弄的。
- 莜(yóu):【莜麦】谷类作物,叶细长,花绿色。籽实可以吃,茎、叶可用作牧草。也作“油麦”。文:都是蒸莜面饴饹,疙瘩白熬山 *** ,或是一人一块咸菜。
- 饴饹(yí le):饴1??糖浆,糖稀:甘之如~2??~糖。文:都是蒸莜面饴饹,疙瘩白熬山 *** ,或是一人一块咸菜。
- 堃(kūn):1??用于人名2??姓。文:见过高盛麟、孙毓堃起霸的 *** ,对他的上 *** 起霸不是那么欣赏,他还是口念锣经,一丝不苟地起了一趟“全霸”,并不是比划两下就算完事。
- 遽(jù):1??急,仓猝:不敢~下断语。2??遂,就。文:德熙今年七十二岁(他、李荣和我是同年),按说寿数也不算短,但是他还有许多工作可以做,他应该再过几年清闲安静的日子,遽然离去,叫人不得不感到非常遗憾。
- 谒(yè):拜见,拜~。文:这种蓝白两色的设计思想,想来是 *** 的 *** 旗 *** 有关,但来谒陵的人似乎不大有人联想到 *** ,只觉得很美,既很肃静,又很有气魄。
- 啖(dàn):1??吃或给人吃。2??拿利益引 *** :~以私利。文:他应该节制饮食,但是他不,每有小聚,他都是谈笑风生,饮啖自若。
新型冠状 *** 的宿主到底是谁,目前还是一个无法确定的问题,绝大部分学者倾向于“罪魁祸首”是蝙蝠——当然,“罪魁祸首”这四个字也委实有些冤枉,毕竟蝙蝠君也没想到以自己的其貌不扬还能上得了餐桌,惹得下大祸;何况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在中国古代极少认为此物可以食用,《本草纲目》中虽说也以“伏翼”之名将其入 *** ,可没说这玩意儿能直接炖汤喝。
如果说古代笔记中寻找一种记载最多的、吃后会引发灾难的野味,据笔者的印象,大约应该是鳝鱼。
一、鳝鱼成精,轻薄少女
很多人一听鳝鱼是“野味”,恐怕会皱起眉头:此物难道不是养殖的吗?其实鳝鱼人工养殖的历史并不是很长,在古代绝对属于野生动物,但由于捕捞容易,所以经常为人们所食用。
鳝鱼味道鲜美,古籍中多有记载。清代著名学者和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记录了鳝鱼的三种烹饪 *** ,一种是炙鳝段:“切鳝以寸为段,或先用油炙,使坚,再以冬瓜、鲜笋、香蕈作配,微用酱水,重用姜汁。”一种是炒鳝丝,还有一种是做鳝丝羹:“鳝鱼煮半熟,划丝去骨,加酒、秋油煨之,微用纤粉,用真金菜(即黄花菜)、冬瓜、长葱为羹。”
据徐珂撰《清稗类钞》所记,同年光间,淮安出现治鳝的潮流,很多名厨都以擅长烹制精美的鳝肴而闻名,甚至有了“全鳝席”:“多者可致几十品。盘也、碟也,所盛皆鳝也,而味各不同。”具体这几十道鳝肴怎么 *** ,没有细讲,笔者只在书中一处找到了“一鳝三吃”的做法:一曰虎尾,专取尾之长及寸者,去其尖,加酱油调食之;二曰软兜,专用鳝脊,油沸后投入锅中,似煮似炒;三曰小鱼,则专取鳝鱼的肠和血,煮之使熟,食用时再调以酱油。而徐珂说这样精细的烹饪只是“普通之制法” ,足以令人遐想其他的 *** *** 是何等复杂。
食用的鳝鱼主要有白鳝和黄鳝两种,其中白鳝是上品,而黄鳝则是普通人家食用。道光年间著名学者杨懋建在《京尘杂录》中说:“京师最重白鳝,一头值数缗。”可见其贵重。当时黄鳝的 *** 不及白鳝的十分之一,大户人家请客时,端上餐桌的如果是白鳝,则夸为盛馔,如果上来的是黄鳝,则訾为不敬。据清末学者陈莲痕所著之《京华 *** 录》记载,当时北京最有名的治鳝馆子名叫杏花春,所做之溜鳝片是享誉京城的佳肴。
《京尘杂录》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作为一种美味的食材,鳝鱼在古代笔记中的形象很是不佳,几乎一直是某种“负面”的存在。比如慵讷居士所著《咫闻录》中所撰故事:一个姓刘的人老而生女,钟爱异常。女孩刚刚及笄, *** ,忽有一穿着杏 *** 衣服的美少年卷帘而入,对她上下轻薄。女孩又惊又怕,口不能言,自此这少年每夜光顾,折腾得女孩一 *** 。父母打探到原因,却不知如何除妖。一天有个姓朱的遇雨求宿西廊,刘翁同意了。姓朱的对刘翁说:你家有怪,我能驱之。遂作法事,书符诵咒,引着刘翁至庭院内的水池边,将池中的水抽尽,“见有黄鳝,粗如巨桶,睡于泥中”。大伙儿一起动手将其拽起,用斧子斫成数段,烹煮后让女孩吃下,她的病立刻痊愈了——不难体悟,在这个故事里,鳝鱼与蛇在志怪小说中“作妖”的缘由相仿,在于此物能够引发的某种 *** 暗示。而在古代笔记中记载更多的,则与故事的结尾截然相反,吃鳝鱼不但不能治病,反而会遭遇“报应”。
《咫闻录》
二、群鳝啮臂,夺人 *** 命
“嗜鳝业报”或“食鳝报”在古代笔记中十分多见,这里摘录几则,以证笔者所言不虚。
明代作家钱希言在《狯园》里记苏州南禅寺和尚云峰上人,“酒肉沙门,不习经典,广求滋味,无愧于心”。他平生更爱吃鳝鱼,不仅食用量大,而且烹饪方式十分残忍,“或生剥,或沸羹,或断其头,日夜烹杀”。万历年间南禅寺大火,火一直烧到沧浪亭后面的僧舍,云峰上人眼见火起,突然惦记舍内囊箧,返身冲回舍内,“烟迷不能出”,人们听到他的惨叫声,见他在火海里昂着脑袋,扒着墙壁,躲避着渐渐舔噬衣襟的火舌,“与釜中鳝鱼无异,咸以为杀生之显报焉”。
类似的“报应”在清代学者王椷所著《秋灯丛话》中亦有记录。新城河边有一株柳树横亘水面,经常见到一只长丈许的大鳝鱼盘踞其上。村里有个地痞总想将其捕捉下锅,便暗中练习没羽箭张清拿手的投石之术,日积月累,渐有所成。这一天他见鳝鱼又在柳树上歇息,一石头打过去,正中鳝鱼的头部,鳝鱼掉落水中,“河水尽赤”,那个地痞用网打捞半天,也没有将其捞上岸,只得悻悻而去。后来有一天,天降大雨,地痞在家中突然听见外面有人叫他的名字,召唤他说:“河中有很多从上游漂下来的木头,赶紧捞出来卖钱!”他顶个斗笠出了门,却没有见到喊他的人影,跑到河边一看,果然有很多大圆木流下,高兴地下了河。谁知刚到水深处,“忽变为大鳝,急向岸上呼曰:‘寄语 *** ,鳝鱼索命矣’!”然后就随波而没了。
如果说这篇“鳝鱼索命”纯属杜撰,那么清代学者汤用中在《翼駉稗编》里的记载则真实可信:贵筑县有个年近六旬的郑姓老翁,酷爱吃鳝鱼,每顿都要吃。有一天他到集市上买鳝,“必欲得肥大者”。卖鱼的让他自己到鱼缸里挑。“郑挥袖 *** 臂,探手摸之,群鳝绕臂竞啮,旋绕旋紧!”郑某疼得一声惨叫倒在地上,他的儿子连忙将他背回家,将咬住胳膊的鳝鱼或揪或剪,但这些断鳝依然没有松口,“齿尽入肉”。郑某长号不已,一命呜呼……事实上直到今天都有很多类似的新闻报道,将黄鳝一刀切成几段后,黄鳝的头部还会突然咬住下厨者的手指,致其 *** 、中毒甚至截肢。联系笔者此前一篇叙诡笔记里引用《听雨轩笔记》中的文章,可知一些鳝鱼的头部毒 *** 很大:一群人打捞到一条“遍体金黄而背微黑”的大鳝鱼,有个乞丐将其割成数断,分给群丐食用,其他乞丐都没有事,但吃鱼头的乞丐突然发烧并陷入 *** ,多亏医生及时救治才幸免于难。
三、鳝鱼抬头,声似 *** 鸣
民间有谚:“黄鳝不吃头,田螺不吃尾。”这是因为野生鳝鱼喜欢在淤泥中钻洞,“饮食”很不卫生,甚至以腐肉为食,所以体内尤其是头部积累了不少有毒物质;此外,鳝鱼死后,其蛋白质结构崩解,组氨酸转化成有毒的组胺,数量达到一定浓度后,人吃了就会发生组胺中毒,产生头晕、头痛、心慌、胸闷、呼吸困难、心跳血压下降等症状。就算没有发生这些情况,吃野生鳝鱼还存在着被寄生虫侵袭的风险。据媒体报道,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做“颚口线虫病免疫诊 *** 的建立与应用”课题时,去杭州五六个农贸市场采购了10斤黄鳝,结果总共分离出了整整 *** 条活的颚口线虫。科研人员介绍:“颚口线虫不但存在于黄鳝的内脏中,也存在于肌肉中,其中肝脏位置最多。”颚口线虫可以在 *** 内存活好几年,会全身游走,游到哪里,就会损伤哪里的组织 *** ,“特别是进入到脑子里,危害更大,危及生命。”
仔细研读古代笔记不难发现,很多谈“报应”的文章,无论怎样诡异玄奇、不可思议,归根结底都是一种“劝人方”,通过“必有恶果”来奉劝人们适可而止,非要究诘其真伪是没必要的,重要的是体会到古人的良苦用心。就拿食用野生鳝鱼来说吧,显报也好,索命也罢,其实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这种野味的后面藏有重大的健康风险,才编排了一些可怖的故事,或者将某些嗜鳝者的其他遭遇牵强附会,让人们对这种食物敬而远之。 *** 学者柴小梵在《梵天庐丛录》中的一则笔记,就是体现了这种意图:
《梵天庐丛录》
汉阳王某,驾木筏去苏州,他“以钱八百于中途购鳝四十余斤,贮于巨桶,当日杀食数尾”。当天夜里三更时分,王某忽然听见木筏上一片沸腾之声,他吃惊地点燃火把观看,“见桶中群鳝直竖,头出水面七寸许,声似 *** 鸣”。一同乘坐木筏的人们被吵醒,也都齐聚观看,“声更巨”。大家都感到十分害怕,于是将巨桶中的鳝鱼倾倒江中,“王自是戒食鳝”……
事实上鳝鱼把头抬起不过是水中缺氧的缘故,但一旦生发了 *** 魂的联想,自然就无人敢吃了。
在 *** 学者郭则沄所著笔记《洞灵小志》中,笔者找到了一篇关于鳝鱼的文章,虽然看似与前面提到的那些笔记截然相反,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曾任四川候补道的吴养臣曩居秣陵(即南京),秦淮河岸有一家名叫“问柳”的酒楼,门临衢陌,楼后青溪,酒楼的厨子就在溪水边洗涤食材。因为黄鳝美味,点菜的人多,厨子便买了很多黄鳝“储巨缸中以待客”。酒楼的主人有个小女儿,心地善良,每次都偷偷放走一些鳝鱼。“主人爱是女,故亦听之,由是习以为常。”有一天,酒楼突然起火,火势迅速扩大,封住了从门口逃生的道路,并向后面蔓延。客人和酒楼的伙计、厨子避无可避,仓皇坠水者不在少数。那个女孩也在火舌逼近时跳进河里,她不会游泳,自忖必死无疑,谁知落水不久,身子下面便有物承之,“逐水漂流甚远,遇小舟获救”。小舟上的人们仔细观看,才发现承接女孩使她不至沉入河底的竟是“群鳝结为巨团”——郭则沄不禁慨叹:“鳝岂预知有火,且知女之必坠是处,而相率来拯之耶?”
鳝鱼当然不可能有救人的举措,吴养臣讲述的故事可以肯定是基于落水女孩及时获救这一事实之外的杜撰。现如今鳝鱼的人工养殖已经十分普及,吃鳝鱼早已没有了那些健康风险,但重新读起这些鳝鱼还属于“野味”年代的笔记,竟然让人感到古人穿越而来的苦心劝诫:拯救野生动物就是拯救人类自己——时至今日,也许每个人都能更加深切地感受、理解和认同这句话。
来源: 澎湃新闻
小 *** 发现《 *** 记》漏洞,吴承恩写错了?《 *** 记》是很多人心中的经典,当主题曲《云宫迅音》响起,大家就知道,暑假来了。
杭州九莲小学五(3)班的马思齐,更爱看《 *** 记》。昨天,爱写作的狮子平台收到了马思齐同学的投稿。熟读《 *** 记》的她,发现了《 *** 记》里的一个大漏洞——吴承恩在写《 *** 记》中的菜名时,似乎从东土大唐到西域,写的都是江淮美食?!
从东土大唐到西域很多菜相似
马思齐在作文里,列举了《 *** 记》中不同故事里宴会上的菜名。确实,就算是到了西域,这些菜也都是中餐。她的这篇作文,很多人看了都竖起了拇指,赞一声,有才!
你可曾发现,无论作者写得多精彩,从东土大唐到西域,地域差别如此之大,吃的菜却如此雷同。我整理了几个老少皆知的场景罗列的菜名,如下:
第54回西梁女儿国国王婚宴菜单:玉屑米饭、蒸饼、糖糕、蘑菇、香蕈、木耳、石花菜、黄花菜、紫菜、蔓菁、芋头、萝菔(卜)、山 *** 、黄精……
第67回驼罗庄斋饭:面筋、豆腐、芋苗、萝白、辣芥、蔓菁、香稻米饭、醋烧葵汤……
第69回朱紫国:狮仙、笋芽木耳、蘑菇、黄粱饭、菇米糊、粉汤……
第79回小儿国国王宴请:狮糖、粉条、蘑菇、木耳、黄精、香稻饭……
从这些菜单里看出,米饭、蘑菇、香蕈、木耳、豆腐、面筋、芋头、萝卜,几乎每顿饭都有。相同的食物穿越了十万八千里,遍布各个地域,仿佛比孙悟空的筋斗云还要快还要远。大唐与西域小国饮食一般无二,妖精与国君喜好完全相同,这不免令人生疑,这怎么可能?
原来,《 *** 记》作者吴承恩是淮安人,上述这些食物大多是江淮美食。
……
我真想穿越到明朝,去劝说吴承恩,让他多请教有这类专业知识的人。
……
昨天,记者在九莲小学见到了马思齐同学。她是一个文文静静的小姑娘,话不多。但说起《 *** 记》来,精神马上就来了。
马思齐已是爱写作的狮子平台的“明星狮”了,已经发表过三篇作文。蒋晓校长对马思齐同学的评价是,善于观察和思考,很会写作文。
马思齐说,《 *** 记》已经读了好几遍,有些故事看了10多遍了。马思齐还是一个吃货,所以她在看《 *** 记》时,自然而然就在关注《 *** 记》里都吃些什么了。“我发现《 *** 记》里,很多菜都是相似的,应该都是吴承恩老家的菜吧。所以就专门写了这篇作文。”
妈妈常常在家写《红楼梦》的评论
看《 *** 记》对马思齐来说是种享受。“我觉得《 *** 记》的语言风趣幽默,里面的故事情节也很有意思,我很喜欢琢磨每个妖怪的人物特点。”
马思齐说:“妈妈在家经常会给《红楼梦》写评论,光是笔记,家里就做了几大本。她也经常鼓励我,读书的时候写一点东西。记得一开始写作文时,我写得很慢,也写得不好。妈妈那时还会和我一起写作文。比如,春天到了,就一起写写春天的景色和人物等等。妈 *** 作文,真的写得很好的!慢慢的,我喜欢上了写作文。”
昨天,马思齐的妈妈葛嫣也很开心。她说,平时她会留心找契机,让马思齐写点作文。她觉得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对写作文来说比较重要。“我看她特别喜欢《 *** 记》,翻来覆去爱不释手,因此就想让她写点评 *** 章。没想到她找了这么一个角度,很让人惊喜。”
浙大人文学院院长楼含松说: 这种思考和发现精神值得肯定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楼含松教授,对《 *** 记》这部经典小说颇有研究。
昨天下午,楼含松教授看了马思齐同学的作文之后说:“小朋友读书细心,作文上说的观点,大致是合理的。作家笔下的细节,往往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关系密切。但这些菜品是否淮安特有,则很难说。不过,小朋友的思考和发现精神,非常值得肯定。”
关于《 *** 记》,楼教授还说了两个问题,和爱读《 *** 记》的马思齐一起分享。之一个是《 *** 记》的作者是否是吴承恩,学界还有争议。第二是吴承恩并不像马思齐所想象的那样家境贫困。他读书拔贡(拔贡是科举 *** 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曾在浙江长兴等地做过官,还是有一些游历的。当然,他没出过国是肯定的,更不可能去过 *** 取经的沿途国家。
文章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胡信昌
导读:“玉屑米饭、蒸饼、糖糕、蘑菇、香蕈、木耳、石花菜、黄花菜、紫菜、蔓菁、芋头、萝卜、山 *** 、黄精……”,这是一份出自《 *** 记》中的菜单,准确的说是女儿国国王举办婚宴时的菜单。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相信这个菜单之前很多专家、读者都曾经读到过,但都没发现什么特别之处,都认为是很普通的一份菜单。一直到2018年,一位五年级的小 *** 在读《 *** 记》时,发现了其中的一大漏洞。
11岁小女孩爱读书,沉迷于 *** 记
小女孩名叫马思齐,是杭州市一名五年级的小 *** 。与其他小朋友一样,马思齐从小就特别喜欢看电视剧《 *** 记》,每逢寒暑假只要电视中播放,她都会准时的守在电视旁观看。
但与其他小朋友不同的是,马思齐看电视的时候,还特别喜欢观察和思考里面的人物和剧情。到后来,强烈的求知欲让她已经不能满足于看电视剧,因为原著中很多故事情节电视剧中并没有拍摄出来。为此马思齐让父母给自己买了一套完整的小说《 *** 记》,开始仔细阅读起来。
善于思考,发现 *** 记中的漏洞
据马思齐的家人讲,孩子从小就喜欢读书,遇到喜欢的书一下就能够读个两三遍,而且遇到不解的地方还会深入思考,直到完全理解才肯罢休。这种爱思考的精神,让她在学习中也受益很多,比如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她能够有不同的见解,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拿到《 *** 记》之后,马思齐立刻被里面精彩的故事所吸引,一遍又一遍,连续读了10遍之多。读到后来,马思齐注意到,小说的作者吴承恩虽然在全书布局、故事描写上很精彩,但全书中 *** 师徒四人一路从长安走到西天,途经无数国家、城市,无论是老百姓还是皇帝,吃的饭几乎都是一样,就连妖怪吃的菜几乎也没有什么大区别。
比如文章开头的女儿国婚宴菜单,还有第67回驼罗庄斋饭:豆腐、芋苗、萝白、辣芥、蔓菁、香稻米饭……第69回朱紫国:笋芽木耳、蘑菇、黄粱饭、菇米糊、粉汤……第79回小儿国国王宴请:粉条、蘑菇、木耳、黄精、香稻饭……
无一例外,在这些国家吃的饭菜竟然都是豆腐、香菇、萝卜、米饭等等,特别是米饭,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中亚、西亚地区主要的食物是小麦,很难吃到米饭。这与现实非常不符,显然是一个漏洞。
作文引发全 *** 注,获得专家赞扬
恰好班上要求写作文,马思齐就将这个发现写成了一篇作文,没想到竟然上了热搜榜,引起了全网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就连专门研究《 *** 记》的文学专家,在看了小姑 *** 文章之后,都赞不绝口,夸赞她善于思考和发现,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小姑娘所说的漏洞,专家也表示无力反驳,毕竟事实就是如此。
那能够写成千古名著的吴承恩,为什么会在饮食这个细节上出现失误呢?
专家表示,这可能与古人生活的年代有关,吴承恩自己是江苏淮安人,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他没有亲自去过西域,并不了解当地的饮食,所以在著作中写到饭食,大部分描述的都是家乡的淮扬菜。
小结
《 *** 记》是成名数百年的著作,被很多人奉为经典,认为作者所写的都是正确的,而马思齐恰好与众人相反,才会发现这一重大的漏洞。
马思齐的事迹告诉我们,读书学习要善于思考,以不同的观点和视角辩证的看待问题,这样才能学为所用。那些学有所成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正确思考。
「转载」这些中 *** 名,你会念吗?图文摘自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白术——正确读音为 “白竹”,易误读为 “白shu”;苍术(苍竹)、莪术(莪竹)亦易误读为苍shu、莪shu,而“莪”不念“我”,而应念“俄”。
(2)黄柏(檗)——正读为“黄簸”,易误读为“黄白”。
(3)阿胶——正读为“婀胶”(“阿”为山东东阿县的“阿” ),易误为“a胶”。
(4)厚朴——正读为“厚破”,易误为“厚普”。
(5)枸杞子——正读为“狗起子”,易误为“句己子”。
(6)川芎——正读为“川兄”,易误为“川弓”。
(7)羌活——正读为“枪活”,易误为“姜活”。
(8)秦艽——正读为“秦蕉”,易误为“秦九”。
(9)诃子——正读为“喝子”,易误为“柯子”。
(10)枳实——正读为“只实”,易误为“积实”。
(11)楮实——正读为“储实”,易误为“赭实”。
(12)菝葜——正读为“拔掐”,易误为“拔契”。
(13)连翘——正读为“连桥”,易误为“连跷”。
(14)青蒿——正读为“青薅”(薅草的“薅”),易误为“青高”。
(15)香薷——正读为“香茹”,易误为“香需”。
(16)酢浆草——正读为“醋浆草”,易误为“作浆草”。
(17)莎草——正读为“梭草”,易误为“沙草”。
(18)桔梗——正读为“洁梗”,易误为“橘梗”。
(19)枸橼——正读为“举缘”,易误为“句缘”。
(20)薤白——正读为“泻白”,易误为“韭白”。
(21)山莨菪——正读为“山狼荡”,易误为“山良宕”。
(22)柘木——正读为“浙木”,易误为“拓木”。
(23)缬草——正读为“鞋草”,易误为“结草”。
(24)羊角拗——正读为“羊角扭”,易误为“羊角袄”。
(25)荠菜——正读为“济菜”,易误为“齐菜”。
(26)荠苨——正读为“济尼”,易误为“齐尼”。
(27)柽柳——正读为“称柳”,易误为“圣柳”。
(28)蛏肉——正读为“称肉”,易误为“圣肉”。
(29)毛稔——正读为“毛忍”,易误为“毛 *** ”。
(30)毛茛——正读为“毛亘”,易误为“毛良”。
(31)胡荽——正读为“胡虽”,易误为“胡妥”。
(32)紫菀——正读为“紫宛”,易误为“紫苑”。
(33)萆薢——正读为“婢蟹”,易误为“啤解”。
(34)蒟酱—— 读为“举酱”,易误为“句酱”。
(35)马齿苋—— 正读为“ 马齿线” , 易误为“ 马齿见”。
(36)没 *** —— 正读为“ 末 *** ” ( “ 没” 应念沉没的“没”),易误为“玫 *** ”(即没有得的“没”)。
(37)石斛——正读为“石胡”,易误为“石解”。
(38)槲寄生—— 正读为“ 胡寄生” , 易误为“ 蟹寄生”。
(39)牛蒡子—— 正读为“ 牛棒子” , 易误为“ 牛旁子”。
(40)香蕈——正读为“香逊”,易误为“香覃”。
(41)蓍实—— 正读为“ 师实” , 易误为“ 其实” , ( “ 蓍” 字貌似黄耆的“耆”)。
(42)老鹳草—— 正读为“ 老观草” , 易误为“ 老欢草”。
(43)三棱——正读为“三楞”,易误为“三凌”。
(44)蓝靛——正读为“蓝电”,易误为“蓝定”。
(45)伽蓝菜—— 正读为“ 茄蓝菜” , 易误为“ 加蓝菜”。
(46)山蒟——正读为“山举”,易误为“山句”。
(47)粳米——正读为“精米”,易误为“梗米”。
(48)硇砂——正读为“挠砂” , 易误为“ 囟砂” (“ 囟门”的“囟”念作“信”)。
(49)蛤蚧——正读为“革介”,易误为“哈介”。
(50)腽肭脐( 海狗肾)——正读为“瓦纳脐”,易误为“温内脐”。
来源:【看余杭】
《雅舍谈吃》是梁实秋先生一生在饮食文化方面才华的集中展示。这部散文作品集初版收录文章57篇,每篇都以一种食物的名称为题目,篇篇精致,充满闲情逸趣,读来常常口齿生津,馋涎欲滴。“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馋,基于生理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
饮食,是中国人的生活哲学。《雅舍谈吃》表面是写吃,实际上是借食物思念旧人旧物,品味人生百态。家长里短,儿女情长,父子情深,世态炎凉,在风卷残云之间已随消化 *** 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之中。
从老北平著名馆子正阳楼的烤肉、东兴楼的锅烧鸡、厚德福的瓦块鱼到豆汁、羊头肉、豌豆糕、酸梅汤、糖葫芦等各色小吃,以及家常风味炸油 *** 、芝麻酱烧饼、窝窝头、茄子、炸丸子,关乎食物、关乎味觉的东西他都侃侃谈来,一枝妙笔写出声色味俱全。
梁实秋虽然在学术著作中引经据典,写起小品文章,却是一味朴实无华,极少掉书袋,更无生僻冷拗字眼冒出来吓人。写《核桃酪》《瓦块鱼》是精到而不刁钻,能一窥堂奥而不卖弄;写《韭菜篓》从贩夫走卒的韭菜饺子到东兴楼的韭菜篓,雅俗共赏;而《酸梅汤》中,那段自制酸梅汤不得,反被信远斋老板抢白的趣事,阅之令人喷饭。活脱脱一儒雅饕客,实在好文字。
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常常提及他自创、尝试或者改良的菜点。如鸡刨豆腐、菜包、溜黄菜、松枝烤肉、“简易薄”(春饼),是一位美食的积极实践者。
“这样的狮子头,不能用筷子夹,要用羹匙舀,其嫩有如豆腐。肉里要加葱汁、姜汁、盐。愿意加海参、虾仁、荸荠、香蕈,各随其便,不过也要切碎。” ——《狮子头》
“我在青岛住了四年,想起北平烤羊肉馋涎欲滴。……烤肉佐以潍县特产大葱,真如锦上添花,葱白粗如甘蔗,斜切成片,细嫩而甜。吃得皆大欢喜。” ——《烤羊肉》
“醋溜鱼当然是汁里加醋,但不宜加多,可以加少些酱油,亦不能多加。汁不要多,也不要浓,更不要油,要清清淡淡,微微透明。” ——《醋溜鱼》
“玉华台的汤包才是真正的 *** 一汪子汤。一笼屉里放七八个包子,连笼屉上桌,热气腾腾,包子底下垫着一块蒸笼布,包子扁扁的塌在蒸笼布上。” ——《汤包》
“所谓双脆, *** 胗和羊肚儿,两样东西旺火爆炒,炒出来红白相间,样子漂亮,吃在嘴里韧中带脆,咀嚼之际自己都能听到咯吱咯吱地响。” ——《爆双脆》
“北平烤鸭,名闻中外,在北平不叫烤鸭,叫烧鸭。……在北平吃烧鸭,照例有一碗滴出来的油,有一副鸭架装。鸭油可以蒸蛋羹,鸭架装可以熬白菜,也可以煮汤打卤。” ——《烤鸭》
本文来自【看余杭】,仅 *** 作者观点。全国 *** 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5年级女孩发现《 *** 记》有漏洞,受到教授称赞:这不能怪吴承恩5年级女孩发现《 *** 记》有漏洞,受到专家称赞:这不能怪吴承恩
《 *** 记》是很多人心中的经典,谁也没有想到,一名五年级 *** 马思齐,却发现了《 *** 记》里的一个大漏洞。
然而,我们自以为对 *** 记特别的了解,尤其是对故事的情节。研究较深的人,甚至对人物的特点,以及作者想要抨击的社会背景。
都了解的很透彻,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一个五年级的女孩,竟然提出了一个问题,直击巨作中的一个“漏洞”,让一些自以为有研究的人,目瞪口呆。
到底,一个五年级的女孩,站在了什么样的角度,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呢?
而这个漏洞就出现在 *** 师徒四人的饮食当中,马思齐发现, *** 从长安走到了天竺,中间经过了十万八千里,途径无数国家地区。
“我真想穿越到明朝,去劝说吴承恩,让他多请教有这类专业知识的人”,马思齐在作文中写道。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楼含松教授,对《 *** 记》这部经典小说颇有研究,他在看过马思齐同学的作文之后说:“小朋友读书细心,作文上说的观点,大致是合理的。
作家笔下的细节,往往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关系密切。但这些菜品是否淮安特有,则很难说。不过,小朋友的思考和发现精神,非常值得肯定。”
“从菜单可以看出,米饭、蘑菇、香蕈、木耳、豆腐、面筋、芋头、萝卜,几乎每顿饭都有。相同的食物穿越了十万八千里,遍布各个地域,比孙悟空的筋斗云还要快还要远。
《 *** 记》作者吴承恩是淮安人,这些食物大多是江淮美食。”马思齐说,《 *** 记》读了好几遍,有些故事看了十多遍,里面很多菜是相似的,应该是吴承恩老家的菜,就写了这篇作文。
马思齐说:“妈妈在家常给《红楼梦》写评论,也鼓励我读书时写点东西。
开始写作文时我写得很慢,也写得不好,妈妈还和我一起写作文。比如春天到了,就写春天的景色和人物。慢慢的,我喜欢上了写作文。”
专家们也纷纷为马思齐点赞,说这个漏洞连作者吴承恩都没有意识到。毕竟古代交通不便,吴承恩也没有去过国外,所以对国外的食品不了解,自然以为自己吃什么别 *** 一样,因此就造成了这个个漏洞了。
看到这里,相信你也不禁对这个心思缜密的小朋友点赞,能看出几百年来无人看出的问题,若不是熟读《 *** 记》,根本就无法提出这么敏锐的问题。
四大名著可以启迪孩子的智慧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不可回避的环节,《 *** 记》,《 *** 传》,《三国演义》与《红楼梦》这四大名著一直是家长们鼓励孩子阅读的假期读本。
有些父母担心小 *** 是否能读懂,有些父母担心读懂了是否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有些父母甚至完全不提倡在小学阶段阅读四大名著。
孩子看书的过程中产生了问题,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因为 *** 他开始 *** 思考,这就是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所不能给他的。
所以你应该为这些可能让你都有些难堪的问题感到高兴,并且也要认真的准备好如何去回答孩子的问题。真诚的面对孩子的提问,鼓励他自己思考问题的 *** ,或者让他看白话版本甚至原著来寻找 *** 。
人类的进步在于无止境的求知与探索,孩子的问题就是更好的体现。
可是,《 *** 记》这部名著因为篇幅太长,很多语句虽然翻译成了白话文,但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些晦涩难懂,加上如今的电子产品普及,孩子很难得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部文学巨著。
如果家长孩子担心孩子太小阅读不了四大名著,那可以选择这套《儿童四大名著》,这套书其中有拼音,可以让孩子阅读起来会更轻松。
漫画是深受小朋友喜爱的阅读形式,以生动、形象、幽默著称。本套书利用漫画为载体,用新的形式展现古典名著的魅力。
只需要58元,就可以看到这套并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翻译原著中复杂而艰深的古文,为小朋友的阅读扫清了障碍,为小朋友带来全新而有趣的阅读体现。
这套书可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可以从中领悟出人在做事的道理,开阔自己的视野,为以后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点击下面卡片,即可购买!
吴承恩是不是写错了?小 *** 发现《 *** 记》“大漏洞”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2月6日讯 据央视新闻消息,《 *** 记》是很多人心中的经典,然而就在近日,杭州一所小学的五年级 *** 马思齐,却发现了《 *** 记》里的一个大漏洞。
从东土大唐到西域很多菜相似
马思齐在作文里,列举了《 *** 记》中不同故事里宴会上的菜名。确实,就算是到了西域,这些菜也都是中餐。看了她的这篇作文,很多人都竖起了大拇指,赞一声,有才!
你可曾发现,无论作者写得多精彩,从东土大唐到西域,地域差别如此之大,吃的菜却如此雷同。马思齐整理了几个老少皆知的场景罗列的菜名,如下:
第54回西梁女儿国国王婚宴菜单:玉屑米饭、蒸饼、糖糕、蘑菇、香蕈、木耳、石花菜、黄花菜、紫菜、蔓菁、芋头、萝菔(卜)、山 *** 、黄精……第67回驼罗庄斋饭:面筋、豆腐、芋苗、萝白、辣芥、蔓菁、香稻米饭、醋烧葵汤……第69回朱紫国:狮仙、笋芽木耳、蘑菇、黄粱饭、菇米糊、粉汤……第79回小儿国国王宴请:狮糖、粉条、蘑菇、木耳、黄精、香稻饭……从这些菜单可以看出,米饭、蘑菇、香蕈、木耳、豆腐、面筋、芋头、萝卜,几乎每顿饭都有。相同的食物穿越了十万八千里,遍布各个地域,仿佛比孙悟空的筋斗云还要快还要远。大唐与西域小国饮食一般无二,妖精与国君喜好基本相同,这不免令人生疑,这怎么可能?
原来,《 *** 记》作者吴承恩是淮安人,上述这些食物大多是江淮美食。
想穿越到明朝 劝说吴承恩
日前,记者在学校见到了马思齐同学。她是一个文文静静的小姑娘,话不多。但说起《 *** 记》来,精神马上就来了。
“我真想穿越到明朝,去劝说吴承恩,让他多请教有这类专业知识的人”,马思齐在作文中写道。马思齐说,《 *** 记》已经读了好几遍,有些故事看了10多遍了,作为一个吃货,在看《 *** 记》时,自然而然就关注了《 *** 记》里都吃些什么。“我发现《 *** 记》里,很多菜都是相似的,应该都是吴承恩老家的菜吧。所以就专门写了这篇作文。”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楼含松教授,对《 *** 记》这部经典小说颇有研究,他在看过马思齐同学的作文之后说:“小朋友读书细心,作文上说的观点,大致是合理的。作家笔下的细节,往往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关系密切。但这些菜品是否淮安特有,则很难说。不过,小朋友的思考和发现精神,非常值得肯定。”
实际上,也有人认为,《 *** 记》作者当时所处的年代,因为受到各种现实条件的 *** ,主观上也可能就认为西域在饮食上和大唐差异不大,所以没必要用现代人的思维去看待古人。但不管怎么说,马思齐善于发现问题的精神还是值得鼓励。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马思齐的作文吧:
西行路上的“宴会菜”
杭州市九莲小学五(3)班 马思齐
《 *** 记》这本书,我百看不厌。先是喜欢里面的故事情节,后来爱看孙悟空大战妖精的打斗场面。再后来,由于我的“吃货”属 *** ,关注起 *** 师徒的饮食来。
话说师徒四众由东土大唐一路向西,由于八戒贪嘴食量大,孙悟空又有些本领,四人便很有机会经常吃到别人招待的“宴会菜”。“宴会菜”一般是这样出现的:
1、大国国君招待接风宴
2、降妖除魔感恩宴
3、妖精成亲(与 *** )宴
4、寺中素斋
书中描写各类宴会饮食,分外精彩,譬如:
古云:“珍馐百味,美禄千锺。琼膏酥酪,锦缕肥红。”宝妆花彩艳,果品味香浓。几般蜜食,数品蒸酥。油扎糖浇,花团锦砌。金盘高垒大馍馍,银碗满盛香稻饭。
可是,你可曾发现,无论作者写得多精彩,从东土大唐到西域,地域差别如此之大,吃得菜却如此雷同。我整理了几个老少皆知的场景罗列的菜名,如下:
1、第54回西梁女儿国国王婚宴菜单:玉屑米饭、蒸饼、糖糕、蘑菇、香蕈、木耳、石花菜、黄花菜、紫菜、蔓菁、芋头、萝菔(卜)、山 *** 、黄精……
2、第67回驼罗庄斋饭:面筋、豆腐、芋苗、萝白、辣芥、蔓菁、香稻米饭、醋烧葵汤……
3、第69回朱紫国:狮仙、笋芽木耳、蘑菇、黄粱饭、菇米糊、粉汤……
4、第79回小儿国国王宴请:狮糖、粉条、蘑菇、木耳、黄精、香稻饭……
5、第82回无底洞白毛老鼠精成亲宴:蔬菜更时新,豆腐、面筋、木耳、鲜笋、蘑菇、香蕈、山 *** 、黄精……椒姜辛辣般般美,咸淡调和 *** 平……
6、第100回大唐庆祝宴:烂煮蔓菁、糖浇香芋。蘑菇甜美,海菜清奇。几次添来姜辣笋,数番办上蜜调葵。面筋椿树叶,木耳豆腐皮……
从这些菜单里看出,米饭、蘑菇、香蕈、木耳、豆腐、面筋、芋头、萝卜,几乎每顿饭都有这些食物。相同的食物穿越了十万八千里,遍布各个地域,仿佛比孙悟空的筋斗云还要快还要远。大唐与西域小国饮食一般无二,妖精与国君喜好完全相同,这不免令人生疑,这怎么可能?
原来,《 *** 记》作者吴承恩是淮安人,上述这些食物大多是江淮美食。他虽则可以天马行空地想像出各个西域国家、各个千娇百媚或妖或人的美娇娘,但他没有虚构菜单,没有写各地不同风味的美食,而是照着自己生活的地域,来实写食物,这又是为何呢?
想找到这个问题的 *** ,我们需要设身处地去思考,也就是说假设我们也在明朝,假设我们处在吴承恩的处境中,会如何?吴承恩生活在明朝,当时的人们应该知道西域,对西域国家很有一些传说和想象,民间流传了许多 *** 西行的传说故事,这些都为他创作小说构建了基础。吴承恩饱览群书,又特别喜爱神话故事,喜读志怪小说,所以能写就《 *** 记》。然而,他并没有真正到过西域,加上家境贫寒,纵使有昂贵的西域进口食品,他也未曾听说,更别提吃过了。细节难以虚构,特别是饭菜饮食,要写得有板有眼,菜单罗列得洋洋大观,恐怕他是难以做到的。最方便的就是拿自己熟悉的食物来写,写着写着就大都是家乡美食了。
我不知道吴承恩有没有意识到他“宴会菜”菜单的重复。或许他明白,但由于古时候交通不便,书籍查阅不便,没有百度,没有百科全书,需要大海捞针似的去寻找信息,他无法办到,就用自己熟悉的菜品来写。或许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菜单上的“漏洞”。
我真想穿越到明朝,去劝说吴承恩,让他多请教有这类专业知识的人,比如厨子;再或者请教走南闯北的行脚商人,他们也许会知道多一些。又或者,我带足盘缠,拉着吴承恩去旅行,来一趟真正的“西域游”,吃遍西域各地菜品,再将它们编排好了不重样地写进“宴会菜单”里,可不更好?
神游回来,我深深觉得《 *** 记》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如果能改进了书中的菜品细节,将会使它更符合实际,更有趣,更有可读 *** ,令读者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成为本书中画龙点睛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