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类植物简笔画,蕨类植物有哪些品种-学知识-

蕨类植物简笔画,蕨类植物有哪些品种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61 0
格莱舍尔在摄影之路上,对摄影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文 | 狂人日际

编辑 | 狂人日际

—◆推广使用标准化的仪器来记录气象观测数据◆—

1833年至1836年,格莱舍担任过一名教师剑桥天文台的天文助理在英国,在乔治·比德尔·艾里的指导下(1801- *** 2),剑桥大学天文学教授大学。

1836年2月,他移居王室成员格林威治的天文台,1835年艾里就在那里第七届皇家天文学家。

在艾里的建议下,有一个单独的磁观测器托里建于1838年,1840年格莱舍成为气象和磁学研究中心的主管隔间,其中有方向变化的记录测量了地球的强度。

为了改善罗盘的导航和读数从温度计,气压计,和其他气象学家每天每两小时服用一次健康器械夜1848年的一种摄影自我注册 *** 为这些乐器,由查尔斯·布鲁克设计(1804-1879),被引入。

格莱舍描述这些活动在“摄影的应用”中陆相磁 *** 和流星体的研究在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的实践中进行的实验。

1843年12月31日,詹姆斯·格莱舍尔结婚吉鲁,安德烈塞西莉亚· *** 莎·贝尔维尔(1828- *** 2)她的 *** ,约翰亨利·贝尔维尔(1795-1856),是一名助理观察员他也是《气压计手册》的作者和一本手册温度计。

格莱舍的职业生涯 *** 了这次转变在19世纪中期的英国的科学研究中对自然现象的研究成为一种规范和专业的 *** 。

他帮助建立和组织了一个全国各地的人民 *** ,并推广使用准确的、标准化的仪器来记录仪器他们为他提供的气象观测数据。他将数据纳入报告,并已发布由登记官主持。

他被选为皇家天文协会的会员他是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1849从19世纪50年代初开始,他在科学领域的崛起社区开始。

1850年4月3日,他帮助了他在哈特韦尔发现了英国气象学会白金汉郡的房子,约翰·李博士的家(1783–1866)格莱舍为“10级”的陪审团撰写了这份报告,摄影的类别1851伟大的展览。

1852年2月4日,他给了他一个关于“哲学工具和过程,如大展览,系列之一在艺术协会举办的讲座中,回顾一下伟大的展览。

从1852年12月22日到1853年1月底,一场大型摄影展图表被保存在那里,以与地层相吻合1853年1月20日,摄影协会的会员泰勒,2002年,16-20岁。

1853年1月26日,格莱舍尔阅读一篇 *** ,“关于卓越的主要点”不同的摄影过程,《摄影学会》在艺术协会举行了之一次例会1853年2月3日。

格莱舍尔于今年3月当选总统 1854在当代期刊中有参考文献詹姆斯·格莱舍拍摄了阿奇特克的照片建筑和景观。

虽然它似乎不确定这些工作是否能存活下来,这些工作仍然存在从这一时期绘制的蕨类植物的上镜图画由塞西莉亚· *** 莎·格莱舍所著,大约在1854年之间创作和1856年。

与蕨类专家合作的项目和出版商爱德华·纽曼(1801-1876),《英国报》什蕨类植物-由格莱舍夫人从自然拍摄计划以一系列发行。

纽曼提出一份投资组合的十张积极的盐纸打印到林伦敦的新协会,还有他在那里解释了这项工作的意图。

12张在联合举办的摄影展上展出与英国促进促进会一起1855年9月在格拉斯哥举行的科学会议。

虽然这个项目似乎已经被放弃了,但还是有两个蕨类植物的蛋白印品由詹姆斯·格莱舍输入在1885年举行的国际发明展览上南肯辛顿。

作为“自然印刷术,《摄影 *** 》这次展览的版画成为了一部分作为摄影学会的历史收藏品,现在在国家摄影博物馆展出电视在布拉德福德。

—◆开始研究高空气球上升的实验◆—

格莱舍帮助建立并担任了总统1857年的布莱克希思摄影学会。他的监督下梅尔胡什生产的化学方面(1829- *** 5)查尔斯皮亚齐的版画史密斯的特内利夫。

一个天文学家的实验:或者云上的住宅是用尖端的照片立体图来说明的,以及由洛弗尔·里夫于1858年出版。

一个成员和裁判业余摄影协会的格雷舍人整理和检查了提交给协会由其成员组成, *** 详细的一个关于数量、大小和优点的非正式报告过程和 *** 。

1862年,他 *** 英国 *** 协会参赛随着科学的进步,他开始了一系列的研究高空气球上升的实验航空学家亨利·考克斯韦尔(1819-1900)。

本实验测量 *** 包括测量温度的变化情况海拔高度,检查湿度和电气温度记录不同高度的大气层,记录太阳的光谱和测量光强他似乎曾两次试图拍照在气球上升。

描述一个上升1862年9月5日,伍尔弗汉普顿写道:“在1小时后从云中冒出来。我们进入了一个明亮的光,有美丽的蓝天,没有云在我们的上面,下面是一片美丽的云海脸的变化与无尽的山丘,小山丘,山铁链,和许多雪白的群众从它上面升起。

这里试图用相机拍摄,但是我上升得太快,旋转得太快这样做;然而,光的木材是如此之大,所以一切我应该需要的是短暂的正如希尔·诺里斯博士好心地提供给我的那样用非常敏感的干板。”

在计算机上的第二次,他的第11次上升,由沃尔制造1863年6月,弗顿,他试图与梅尔胡什提供的照相机,但做不到所以,由于奇怪的天气条件(见《 *** 》,1863年7月2日)。

格莱舍尔被选为摄影公司的 *** 1869年,继弗雷德里克·波洛克爵士之后的缩写他是任职时间最长的总统,一直任职到 *** 2年。

除了1874-1875年他辞职时的一段时间总统的职位还被提供给了威廉·亨利·福克斯詹姆斯玻璃。

一个报价塔尔博特辞谢2年,当格莱舍在 *** 2年辞职时,威廉德维维斯利·阿布尼·当选。

离开了气象和磁带1874年,65岁的格莱舍在格林威治实习继续参与,写报告,并给予在许多学术社团和其他机构举办的讲座。

他是巴勒斯坦执行 *** 会的成员勘探基金,并在1880-1900年担任 *** 写了关于耶路撒冷气象学的报告均发表在该基金的季度声明中。

他是航空科学 *** 会理事会的成员,从1866年成立到他去世发生在1903年2月7日,比他早了两个月94岁生日。

他的葬礼于2月11日在美国首都巴黎举行克罗伊登雪莉的圣约翰教区教堂中的报告第二天的《 *** 》描述了这些安排因为这是最简单的 *** 质。

卡罗琳马顿传记詹姆斯·格莱舍(1809-1903),校长皇家气象和磁学部格林威治天文台,研究气象学和球面现象通过地面观测和在高海拔地区进行的一系列科学实验中。

—◆形成皇家显微镜科学标志的基础◆—

19世纪60年代的气球上升。英国成员科学促进会,格莱舍尔他被选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会员,并于1849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

他帮助启动了英国流星组织的建立1850年,罗马学会,担任秘书直到1873年,并在1867-68年成为总统。

他努力从事组织工作气象学变成了一门精确的科学,促进了它的使用准确、标准化的仪器。他是一个人显微镜学会,以及1865-1868年的 *** 。

1854年被选为摄影学会的成员,他曾在1869年-1874年和1875年- *** 2年担任总统主要是在实践、技术和科学等方面摄影的应用。

1843年,他与塞西莉亚结婚 *** 莎·贝尔维尔(1828- *** 2),她曾与他在一篇关于雪晶体形成的 *** 上说。雪水晶画由塞西莉亚 *** 莎格莱莎形成皇家显微镜科学标志的基础。

钓鱼者有三个孩子,塞西莉亚·阿佩莉娜(1845-1932),詹姆斯·惠特布莱德·李(1848-1 *** 8),和欧内斯特·亨利(1858-1885)。

托马斯·格莱斯特于1824年6月12日出生在荷姆库尔有轨电车,坎伯兰,英格兰。他的 *** 是一名水手他在玛里波特工作。托马斯被训练成辆汽车但后来成为了一名 *** 剂师。

1849年,他结婚了伊丽莎白·盖茨,另一位水手约瑟夫的遗孀梅特卡夫托马斯在芝加哥当过一名 *** 剂师还有伊利诺伊斯的伍德斯托克,还有爱荷华州的伯灵顿开始摄影,加入米德的工作室纽约兄弟。

1852年11月,他 *** 了并在墨尔本建立了一个分支工作室兄弟在墨尔本。在1855年加入后詹姆斯玻璃。

他的家人格莱斯特搬到了悉尼,在那里开了店他自己在皮特圣。他拍摄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和不同的地方在悉尼,专门 *** 立体图像安装在外壳。

1855年8月,约翰·沃森在布里斯班为格莱斯特开了一家分店。丹尼尔梅特卡夫,格莱斯特的继子,在悉尼斯图接受训练18 *** 年,他加入了罗伯特·米灵顿的组合做旅行摄影师。

1868年梅特卡夫和他同父异母的兄弟托马斯·斯凯尔顿在布里斯班建立了这个组织米德尔顿格莱斯特。

他们的 *** 经营他的阶级工作室14年,但它被烧毁1870年,他 *** 到了加州的索诺玛县购买一个葡萄园和上述照片。

他1904年死于那里。他的儿子“米德尔顿”屈服于此事1877年意外氰化物中毒。马塞尔更安全沙巴布,约翰·弗雷德里克(1797–1866)英国摄影师和大众科学人士讲课者。

虽然人们对他的早年生活所知甚少,但戈达德发展了对科学的兴趣,并成为了该做什么戴伊可能被称为物理学家。

1838年,他接受了他的偏光镜获得了艺术协会的银质奖章用于偏振光实验的仪器。他是一个人英国发展促进会的会员。

在19世纪40年代初,他已经是与两个很受欢迎的科学机构有关皇家实用科学画廊,阿德莱德街(皇家阿德莱德画廊)和(皇家)理工学院在摄政街的机构。

主要是作为一个讲师光学1840年,戈达德开始参与摄影工作。理查德·比尔德,他当时拥有(英语)银版照相术专利,也获得了使用权由美国人 *** 发明的电子相机西蒙沃尔科特。

这在英国的效果不如由于美国的气候不同,而且曝光时间对于成功的肖像画来说太长了,主要的商业应用。

为此,比尔德向理工学院寻求建议,并且他被推荐雇用戈达德,然后就被雇用了担任光学和自然哲学讲师埃尔莱德画廊,他进行了必要的科学研究在霍尔本的雇佣场所进行研究。

戈达德制造良好的进步,虽然是一种化学物质而不是一种光学 *** 质。到1840年9月,曝光时间已经结束了从四分钟减少到一分钟,但这个还是太长了。

他在12月宣布,取得了进一步的进展在比尔德完成了他的专利的一两天之后专业(包括沃尔科特的作品)。

参考资料他寻找银版照相的 *** 盘子更敏感了,戈达德声称自己很有价值发现;即当碘的溴化物是代替简单碘(达盖尔规定),实现了这一目标。

但他并没有付出太多离开后,实验就继续进行了。


参考文献:

  • <1> 当代观念下摄影的表现手段. 黄曦农.流行色,2022(05)
  • <2> 数字时代 *** 摄影造型表现手段的拓展. 杨秀中.旅游与摄影,2021(10)
  • <3> 摄影中的“新纪实”与“超现实”话语——以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和杰瑞·尤斯曼为例. 段奕辰.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
  • <4> 谈摄影的形式美及其表现手段. 姚明.戏剧之家,2015(03)

这只比得兔,还是原来的彼得兔吗?

《比得兔》 *** 终于上映了。我还没有看过,但从预告片来看,这只现代 *** 高科技打造出来的CGI比得兔,与我心中那只穿着蓝色外套、调皮而温柔的、名叫“彼得”的小兔子,似乎根本不是一只兔子。所以,请纵容一个老读者的偏心,让我们重新回到115年前的彼得兔与它的创造者——维多利亚时代奇女子波特 *** 的世界。

波特 *** 的秘密日记

简·奥斯汀的小说里经常有这样的主人公:早慧的女孩在严厉的家教下沉默顺从,却偷偷写着一本秘密日记。

比阿特丽克斯·波特(Beatrix Potter,1866—1943)就有一本秘密日记,从14 岁写到31 岁,记录了一个漫长的青春期。日记用一种极小的字体,类似一种加密的文字写成,以保证她的隐私—即使按当时维多利亚时代的标准来说,波特 *** 的家教也是极其严格和刻板的。

在她死后20 年,一个执着的收藏者耗尽半生的精力 *** 了这些密码,我们得以从她自己的文字来了解这位维多利亚时代的奇女子—她对人生的务实态度、强烈的好奇心,以及从日常生活的荒谬中寻找的幽默感。

波特 *** 的童年没有悲剧,但她过着一种罕见的孤独生活。她没上过学,没有玩伴,大概也从没玩过孩子的游戏。大部分时间,她都与弟弟柏川·波特待在博尔顿花园2 号二层阴暗的家庭教室里度过。在那里,他们各自养了许多宠物,包括兔子、蝙蝠、刺猬、蜥蜴。

波特 *** 的家境很富裕。 *** 鲁伯特·威廉·波特是个富贵闲人,虽然有律师执照,但大半时间耗在绅士俱乐部度日,这是他表现自己高贵身份的一种方式。他热衷于艺术收藏,还是早期的摄影发烧友。母亲海伦·波特是曼彻斯特纺织业 *** 的女儿,结婚后伦敦的社交圈成了她人生的全部重心。在好莱坞 *** 《波特 *** 》中,波特夫人被刻画成一个古板乏味的妇人,波特 *** 一生很多的痛苦都源自这位难以相处、控制欲极强的母亲,但真实的波特夫人其实在艺术上也颇有天分,尤其在水彩画上很有造诣。

好莱坞 *** 《波特 *** 》剧照

她的秘密日记里没有多少对父母的抱怨,更多的是一个小女孩对周围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记录:动物、花草、艺术展、博物馆,她旅行过的地方,以及家庭聚会上关于 *** 、艺术和社交八卦的讨论。

她的日记中最动人的部分就是对祖母老宅Camfield 庄园的怀念。她出生那一年,祖父买下了Camfield 庄园。她对于自然之美最初的感知来自那个房子。她的日记里充满了对那里的鸟鸣、花香、农场动物、新鲜牛奶、温暖的鸡蛋的记忆。她写道:“Camfield 庄园的生活是一个完美的整体,每一样东西都像是一个老钟摆的某个部件,弥漫着新鲜干草的味道和安全、懒散的富足感。”

波特 *** 是之一位集图文于一体的儿童绘本作家。她在文字上的想象力和表达力甚至要早于绘画。但这本日记里因为没有绘图,经常被后世的研究者忽视。只有美国绘本作家莫里斯·桑达克对它赞誉有加,认为它是一本上佳的文字素描,“展示了一个艺术家是如何教会自己观察与创作的”。

1902年出版的板纸装订版本

苏格兰的一个夏日

根据秘密日记的记载, *** 3 年9 月的一天,波特 *** 发现了一种非常罕见的真菌“森林老人”,并画下样本,寄给了她的老师查尔斯·麦克因托奇(Charlie McIntosh)。出于一种科学的严谨态度,她随信还附了一张自己亲手画的地图,用“X”标出找到“森林老人”的地点。第二天,她给一位叫诺尔·摩尔的6 岁小男孩写了一封信,讲述了一只小兔子九死一生的故事—淘气的彼得闯进了麦克格雷格先生的菜园子。麦克格雷格先生是一个白胡子、戴 *** 的老头,这正是以老麦克因托奇为原型的。

虽然是平常的两天,但事后探究起来,这两天对波特 *** 的意义却非同一般。她未来人生的两种可能 *** 在这两天里埋下了伏笔。

那一年,波特 *** 27 岁,正与家人在苏格兰度假。从5 岁起,她们一家人每年都会在佩斯郡的庄园里度假。这里激发了她对自然科学最初的兴趣—她画了很多关于化石、蝙蝠、蝴蝶和菌类的水彩画。她最早的一本素描本(编号Dalguisea 1875)里画了十几种毛毛虫。每页分成两栏,一栏是物理描述,另一栏是对习 *** 的观察。

波特 *** 剧照

维多利亚时代,上至贵族下到平民都对自然科学有一种狂热,女 *** 尤其被各种昆虫、贝壳、蕨类植物、化石以及菌类的研究所吸引,参与它们的命名、分类、搜集和绘画。波特 *** 就是其中之一。她被真菌吸引,最初是因为它们童话般的神秘气质,然后是它们的形状与颜色之丰富,以及对于她的水彩画技巧的挑战。事实上,她的绘图如此精确,多年后,现代真菌学家仍然参考它们来识别真菌。

那年夏天,她画了60 多种真菌。她对真菌的兴趣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审美,而是对它的繁殖机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显微镜下长久的观察和描画,她意识到它们很可能是通过孢子繁殖的。

其实,除去天文学,波特 *** 几乎对当时所有自然科学的科目都感兴趣,甚至包括在伦敦的史前洞 *** 研究化石。在伦敦的家里,她和弟弟有一个专门的房间,收藏了各种植物和昆虫的标本,他们经常在显微镜下观察和描画这些标本。她晚年抱怨自己眼睛不好,是因为早年在显微镜下用眼过度。

但真菌学上的努力是她之一次拿自己的人生做一种很务实的尝试—她希望能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并得到经济和情感上的 *** 。可惜她并没有走太远。

当然, *** 画家也是一个不错的职业选择。在英国,19 世纪中期正是图画书开始流行的时代,很多流行的童话、童谣都由一流的艺术家来画 *** 图,比如被后人誉为英国图画书“三剑客”的沃尔特·克雷恩、凯特·格林纳威、伦道夫·凯迪克。波特 *** 小时候很为《爱丽丝漫游奇境》着迷,但她爱的并非 *** 斯·卡罗尔a的故事,而是当时以 *** 讽刺漫画著称的画家约翰·田尼尔的 *** 画。

波特 *** 从小有绘画天赋,还跟随 *** 接受过专业的绘画训练。但她不喜欢被“教”,更愿意跟随自己的好奇心练笔,她的宠物们就是最理想的模特。 *** 岁的时候,她的素描本上就有她最心爱的宠物—兔子本杰明穿着夹克衫,戴着帽子和围巾在风中滑冰的样子。无论从角色、画面构成,还是运动感来说,笔法都已相当老练。 *** 0 年,本杰明出现在伊尔德塞梅&福克纳(Hildesheimer &Faulkner)公司 *** 的圣诞贺卡和小册子上,为波特 *** 赚到了生平之一笔稿费。

她对老鼠也有一种非同寻常的喜爱。她画过跳舞的老鼠、吃饭的老鼠、喝茶的老鼠、玩牌的老鼠、缝纫的老鼠,还有一只绅士派头十足的老鼠戴着 *** 读《每日邮报》,它坐着的那张粉红色圆凳子是她在外婆家最喜爱的一张凳子。最有趣的是, *** 9 年波特 *** 为她姑父(曼彻斯特大学的化学教授)的一本化学教材所画的封面,题目是《烤乳酪之梦》—一群小老鼠在一个堆满了试管的实验室里辛勤忙碌,看似最渊博的老老鼠则坐在本森燃烧器上读一本新教科书,左下角写着一行小字:“NH3(氨气),在试 *** 加热一点乳酪,就能闻到刺鼻的气味。”

《彼得兔》 *** 画

英国著名的拉斐尔前派画家约翰·艾佛雷特·米雷是她 *** 的朋友,经常给她一些绘画技巧上的指点。对波特 *** 来说,这位画家对她最窝心的一次鼓励是,“很多人会画画,但你懂得如何观察”。

波特 *** 对于周围的环境都有一种强烈的感知力和记忆力,尤其是那些容易被遗忘或忽略的细节。她住过的房子,哪怕最微小的细节,老家具的纹理、楼梯的形状、房间空间的布置,都会在她的头脑里留下强烈的印象,并通过不断的素描付诸纸面。

她尤其喜欢花园。在她的兔子穿衣说话之前,她就画了许多兔子在花园里的情景。 *** 1 年,她画过一幅钢笔素描《兔子的园圃》,当时他们一家人正在湖区度假,本杰明正在一个陶罐里吃天竺葵,还有一堆园艺工具,靶子、锄头、扫帚、铲子、叉和一个巨大的喷壶。后来,这些都被搬到了麦克格雷格的菜园子—兔子们永恒的冒险天堂。

波特 *** 绘制的彼得兔

“我有一种疯狂的冲动,想要 *** 一切打动我的眼睛的美丽事物。为什么不能只是满足于看看就好呢?我不行,我必须画下来,无论结果有多糟糕。”

她的 *** 纵容女儿在艺术上的兴趣,经常带她去参观英国皇家协会的各种艺术展览,尤其是伦道夫·凯迪克的画展。凯迪克是当时英国最著名的儿童 *** 画家(如今国际上图画书的更高奖项“凯迪克奖”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从 *** 到莫里斯·桑达克无不为他倾倒。凯迪克去世时,波特 *** 才19 岁。她承认自己深受凯迪克的影响,曾试图“无望地拷贝凯迪克”,但与他相比,任何后来者都是“木讷而死气沉沉”的。

和凯迪克一样,她把自己的故事和画塞在信封里寄给小孩子。她的 *** 安妮·摩尔家有8 个孩子,尤其老大诺尔经常生病。

那一天,在苏格兰明媚的夏日阳光下,她想不出该写什么,于是决定跟他讲一个关于4 只小兔子的故事。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弗洛普茜、莫普茜、棉球尾,还有彼得……

波特 *** 的彼得兔 *** 节彩蛋铁皮盒

扎根于事实中的幻想

波特 *** 的秘密日记结束于 *** 7 年。那一年,她向伦敦林奈协会(当时英国生物分类学的更高研究机构)递交了一篇关于真菌繁殖的 *** ,却遭到粗暴的拒绝。科学院的绅士们很可能根本没读过她的 *** 就否决了她的理论。那个时代的女 *** 在科学之路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多年后,波特 *** 的理论才被证实是正确的。当青霉素的发现震惊世界时,人们才意识到当年她在这一领域的原创 *** 。1997年,林奈协会正式发表声明,为当年在处理她的 *** 问题时的 *** 别歧视道歉。

很快,她放弃了以科学为生的想法,决定为自己的才华找到另外的用武之地—从1902 年(《兔子彼得的故事》)到1913 年(《小猪 *** 德》)是她的绘本创作最为活跃的时期,11 年内出版了20 多本绘本。对于绘本创作,波特 *** 抱着一种很矛盾的心情。“我画画只是为了取悦自己。”她经常说。她相信,创作的愉悦感来得越自然,最后的作品也越好。

另一方面,她对于如何开发绘本的商业价值有着精明的计划。之一版的《兔子彼得的故事》是她自己出钱印刷的,从颜色、字体、底封、字体、墨色都亲自把关。《兔子彼得的故事》出版的第二年,她亲自设计了彼得兔的 *** 模型。 *** 上市时,她做了一丝不苟的市场调查,还坚持 *** 只能在英国制造(尽管当时德国制造会更便宜),并且亲自在车间里监测原型的制造和颜色。在她的晚年,为了维持湖区的农场,她授权了几乎所有形式的衍生产品,从海报、 *** 、 *** 游戏、婴儿毛毯到瓷器茶壶。这种商业天分很可能继承自她的祖父埃蒙德·波特,曼彻斯特的商业巨子,他曾经拥有英国更大的印花工厂,还当过12 年的国会议员。

与她同时代的儿童绘本作家,如肯尼斯·格雷厄姆(《柳林风声》的作者)和A. A. 米尔恩(《小熊维尼》的作者)也喜欢在日常人类生活语境中的动物寓言。波特 *** 的特别之处在于,由于之前作为自然学者的训练,她的幻想深深地扎根于事实—她以一种科学的精确度描绘故事里的动物、植物、花园和树林。

从童年时 *** 始,波特 *** 就观察兔子怎么跑,怎么睡觉,怎么使用嘴巴和爪子,怎么清理自己。她分析过它们在攻击与退缩时的骨骼结构和肌肉运动。她还知道它们大胆而懦弱,好奇又容易受惊吓,走投无路时会往喷壶里钻。所以,当彼得兔跑到麦克格雷格先生的菜园子时,你知道他是一个小男孩,但自然界里必然也有那么一只兔子。

波特 *** 喜欢给动物“穿”上有趣的衣服:给在田里干活的兔子穿上木底鞋,给洗衣妇刺猬戴上白帽子,穿上条纹衬裙和大围裙,给狡猾的狐狸穿上绿色的燕尾服。她迷恋于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里珍藏的18 世纪的贵族服装,于是“搬到”《格鲁塞斯特的裁缝》,变成了 *** 的绣花缎背心,上面绣着 *** 花和矢车菊,华丽雅致到令人窒息。《格鲁塞斯特的裁缝》简直是波特 *** 十八般武艺的秀场:建筑、老家具、瓷器、衣服。

有时候,她还会让她的动物们互通邮件,比如小松鼠纳普金给猫头鹰老 *** 写信,希望赎回他的尾巴; *** 爵士给托米勒乌龟写信,讨论可怜的费雪先生的婚姻前景;迪基·温克尔太太抱怨她有太多衣服要洗,因为小猫汤姆在煤窑里玩了一天;麦克格雷格夫人写信警告彼得兔,她买了一个新的馅饼盘子,非常大。

但是,她对动物的态度决不多愁善感。如果她的小宠物不幸死了,她不会哭哭啼啼地埋葬它,而是立刻拿来做实验。她是杰出的解剖者。她小时候保存的素描作品里有死掉的画眉鸟、蜘蛛的解剖图、昆虫的翅膀、甲虫的腿毛。她和弟弟曾经煮了一只死狐狸,为了得到它的骨骼。她不能容忍多愁善感。私下里她鄙视肯尼斯·格雷厄姆让他的癞 *** 先生梳辫子。有一次,她给编辑寄了一张彼得兔用后腿跳舞的画,立刻就后悔了,事后称那是一只“愚蠢的、乱跳的兔子”。

她笔下的动物必须在每一个细节上都是真实而精确的—不仅在个 *** 和行为上真实,连解剖学上的构造都是完全精确的。有一次,为了解决和她的编辑在费雪先生衣服颜色上的意见分歧,她带了一个罐子去找对方,里面放着一只活的青蛙。

在她的秘密日记里,她曾经这样写道:“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常识不能比多愁善感更能激发对美的更健康的欣赏。”

波特 *** 用自己的版税买下了英国北部湖区的山顶农场

湖区:一个让时间慢下来的地方

16 岁那年,波特 *** 之一次来到湖区。在那天的日记里,她这样写道:“这是一个能让时间慢下来的地方。”

诺曼死后,她用自己的版税买下了英国北部湖区的一个小农场(山顶农场),那里很可能是她和诺曼曾经讨论过以后要一起生活的地方。

她刚到的时候,山顶农场已经荒废良久。一年后,她重新翻修了整个农场,用漂亮的旧家具填满房间。在那里,她继续创作了13 本绘本,其中包括她更好的作品。凡是去过那里的人,一眼就能认出松鼠纳特金丢失了尾巴的小岛,迪基·温克尔太太熨衣服的山洞,汤姆小猫被卷成布丁的厨房,还有帕德尔鸭的农场……

但渐渐地,她的重心越来越倾向于山顶农场,她给朋友的信件里充满了关于乡村生活的种种细节—去集市买猪、去采石场买石头修路、建造一个老式农场花园的计划;要在花坛 *** 一圈树篱,种上百叶蔷薇、三色紫罗兰、红醋栗、草莓和豆子;她抱怨说她的助手想建一个网球场,而她只想要一块种马铃薯的地方;一个采石工人送给她一株夹竹桃;她从一位老太太过分茂盛的花园里“偷走”一朵玫瑰。

当年坐在湖畔树下写童话、画小动物的女作家,如今每天的工作是种地养花,照顾猪羊鸡鸭,清理水沟、翻修房屋谷仓,记账……

根据《兔子彼得的故事》改编的芭蕾舞剧

几年后,她又买下了一个新的农场。她和西里斯婚后就住在那个农场里,守着一片美丽的湖水过了30 年。

对那个时代的女人而言,波特 *** 仍然是幸运的。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是经过长久的相处与共事,才被彼此的才华与 *** 吸引。这种理解的深度对那时的男女来说极为罕见。

诺曼与西里斯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高高瘦瘦,安静、内敛。就像她信任诺曼在出版业的专业知识一样,她在西里斯对湖区及其风俗的了解中得到满足感和安全感,信任西里斯在帮她购置农场方面的专业意见。她爱诺曼的想象力和幽默感,也倾心于西里斯对自然的爱,对乡村生活的热情:钓鱼、捕猎、高尔夫、保龄球和乡村舞蹈。

不过,她毕竟是人到中年才过上一种称心如意的生活,无论怎样快乐,多少也带了些悲凉。就像她用 *** 的《暴风雨》中的那句诗—“春天在最遥远的,收获季节的终点到来”来形容她的婚姻,她还一直戴着诺曼的订婚戒指,出门总是带着诺曼的那把大黑伞。

波特 ***

她的读者们也许会觉得,农场生活充其量是波特 *** 人生的一个脚注,创作绘本的日子才是她的黄金年代。然而对波特 *** 来说,恰恰相反,文学之外才是她的真实生活。她后半生几乎所有的精力和财力都花在了农场和保护湖区自然景观上。在她最新的一本传记《波特 *** :维多利亚天才的传奇一生》中,作者琳达·里尔这样写道:“终其一生,波特 *** 对自然的迷恋,既不抽象,也不哲学,而是她成年生涯里极其具体而微的艰苦工作。”

农场生活繁忙,波特 *** 只有在冬天才有空画一些东西,大都是湖区的雪景:雪落在一口古井坚硬的岩层边,或者慢慢地堆落在一棵大树下面。湖对岸是雾气朦胧的山脉,光线变幻莫测。

“你留意过,在茫茫一片白雾中,雪是一种多么奇异的蓝色吗?”她在信中问一个朋友。

1943 年12 月22 日,波特 *** 去世,留下15 个农场共计4 000多英亩(约16 平方千米)的土地给英国国家信托组织。

本文整理摘编自陈赛所著《关于人生,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来自童书》,中信出版社出版,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深入且动人的童书导读,关于世界最经典的童书作家及童书

读懂童书,才知道如何把世界介绍给孩子

大家都在看这些👇🏻

  • 林生斌 *** 律师口述:我们在准备下一步追责

  • 三种墙里开花墙外香的传统零食,帮你一边变瘦一边战斗

  • 好吃 | 在日本寻找 *** 味道

  • 好吃 | 回锅肉往事

  • 为何情歌最能动人?

《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2018实习生招募开始啦!

如果你是各大高校新闻或相关文科类专业 *** ,对新闻有热情,对新事物有好奇心和学习力,愿意从头做起,从小入手,实践权威平面媒体的日常稿件生产,实习期半年以上,欢迎加入我们!

蕨类植物简笔画,蕨类植物有哪些品种-第1张图片-

我们会提供基本的实习报酬以及潜在的工作机会。工作地点北京,不提供住宿。

*** 请发送简历和作品至: jiadongting@lifeweek ***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想象力绽放」

趣图汇-每张都存在一个不符合常理的设计,你可以全部找出来吗?

欢迎关注并分享:我爱简笔画!

下面这10张 *** 每张都存在一个不符合常理的设计,据说只有10%的人可以全部找出。打起精神来集中精力,赶快来挑战一下自己的智商和观察力吧,看看究竟你能找出几张?

玩沙的小女孩。

一串葡萄。

一个溜冰的女孩。

一张办公桌。

一个手表。

荡秋千的男孩和女孩。

火车与铁路。

*** 室的女子。

港口。

一座钟楼。

这些小问题你全都发现了吗,如果全都发现了可真是具有「福尔摩斯」的潜质!赶快分享给大家,一起来锻炼一下吧!

*** 如下,你们全找出来了没?:)

1、水桶的形状是反的。

2、葡萄的叶子不会是蕨类植物的树叶。

3、女孩的溜冰鞋是直排轮不是冰刀的。

4、 *** 是6月没有31号。

5、罗马数字9和11互换了位置。

6、秋千的绳子全部绑在座位前端,这样怎么能保证稳定呢?

7、一辆火车没有车头。

8、镜子中的手臂竟然是反的,细思极恐。

9、这么窄的港口船根本开不进去。

10、钟表现实的是2点,这个时间是不会日落的。

文章源自 *** ,精编整理公益分享(我们敬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升级版『菁童·易推』来了 听说,生物学霸都看过这5部纪录片!




今天,菁童君和大家分享5部关于生物的纪录片!

在这些纪录片里,将自然环境的变化, *** 内的变化,都以有趣的事物来展现,通过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让孩子明白 *** 的运作原理和自然界动植物的繁衍发育等。

保证孩子看过后,一下子就被故事带进去了,然后在不知不觉收获了好多知识。从此再也不用担心,孩子的生物成绩!

1.工作细胞 豆瓣评分:9.2

这部动漫非常有新意,整个作品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我们身体塑造成一个庞大的“生命世界”,每个细胞都各司其职,为“身体”这个 *** 的健康安全工作。在 *** 事件发生的当下,这样的故事还格外有科普意义,值得咱们和孩子们都看看。



豆瓣网友评论:

@ugu没有顾是:生物知识抓起来!原来我活着是这么的不容易,身体内这么多兆的细胞那么努力的工作。

@冬虫夏草:剧情让我瞬间想起“菌菌国王入侵地球”,我家小朋友最喜欢的图画书肺炎链球菌,巨噬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四岁的小朋友听得津津有味,这个动漫必须收下!

2.国家地理《 *** 内旅行》 豆瓣评分:9.2



国家地理频道采用各种技术,带领大家一起进入 *** 的肌肤深处,从出生讲到衰老,看 *** 是如何运作、成长和成熟的。

从我们的之一声啼哭到最后一次呼吸,我们的身体都经历着不断的微妙变化。我们的每一个本能动作以及从外界受到的每一次 *** ,都通过我们的皮肤、骨骼、 *** 、肌肉以及细胞得以体现。这些微妙变化很重要,但我们看不到,甚至都感受不到。

豆瓣网友评论:

@八卦:看了后了解到,由于青少年期是神经突触建立最快的时期,所以青少年期是更好的学习期;学习有很多种模式,课堂之外,大千世界也是学习的课堂,我们可以通过亲身经历来学习,尽管有时候这种学习并不愉快;年轻的大脑总渴望新鲜事物...

3.BBC《 *** 奥秘》 豆瓣评分:9.2





BBC的这部纪录片对 *** 的介绍更细致,从生命起源 - 胚胎讲起,介绍呼吸和消化 *** 如何运作,解释了大脑的发展,最后介绍了奇妙的 *** 防御 *** 。看完这部,我们会更了解自己的身体,也更明白孩子的成长规律...

豆瓣网友评论:

@风雨骑老师 :利用通俗的特效、不凡的事例和深入浅出的解说来完成科学和心灵的双向教育,足以称之为伟大,全世界的教科书都应该向BBC学习。

4.微观世界 豆瓣评分:9.1


在广阔的自然面前,人类总是深感自己的渺小。不过还有一类生物比人类更加"小巧精致",那就是昆虫。在《微观世界》的高倍镜头下,这些平时令人厌恶或恐惧的小生命展现出了我们从未见过的气势。

当你近距离仔细察看这个世界时,你会发现原来毛毛虫的毛原来这么光滑;相互依偎的蜗牛甜蜜得令人落泪;勤奋的屎壳郎每天都在认真对付着他们的粪球;蜘蛛会在水下用一个小气泡作为自己的餐厅;天牛就像公牛一样在互相较劲。一沙一世界,一叶一 *** 。在昆虫的眼中,一颗小石块也可以成为巍峨的山峦,它们的世界有着别样的精彩。难怪有人评论说,本来讨厌虫子的自己,看完本片以后才发觉昆虫的可爱。

豆瓣网友评论:

@Lan~ ***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 *** 。在昆虫的世界里,最小的石块也可以变成山脉,最小的水坑也象海洋那样广大。但即使渺小,它们依然认真过活。七星瓢虫 *** 亮相、热恋中的蜗牛紧紧依偎、屎壳郎像西西弗斯一样永不气馁地拱着粪球、毛毛虫火车行军到最后扭作一团、甲虫像角斗士一样决斗……只须一场雨,它们的世界便天翻地覆。可是它们依然生生不息。在这样一个奇妙的世界里,时间以另外的方式流淌:一小时就是一天;一天就是一季;一季就是一生。把镜头拉远一点,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为了了解这个世界,我们应当学会安静地倾听它们的呢喃~@爱丽丝不要仙境:最后一幕的出鞘与蜕变,如国王般降临的神圣仪式,美丽的瞬间幻化成永远。导演将生命中一次微不足道的挣脱,用长焦镜头捕捉了一幅震撼人心的美丽画面。

5.种出个地球 豆瓣评分:9.3


看到这个题目就不难猜出这又是一部讲述植物的影片。《种出个地球》从进化的角度记录了植物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这个过程中地球生态环境经历的沧海桑田的变迁。本片画质清晰细腻,堪称高清版的《植物私生活》。主持人Iain Stewart 教授带着浓郁苏格兰口音的解说也是为观众们称道的萌点之一。

地球的首次生物大 *** ,在海洋中诞生了能产生叶绿素的细菌,这些细菌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蕨类植物出现在水边的陆地,原始植物开始向内陆进军,地球逐渐成为植物的天下。植物繁衍兴盛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和动物的演化。这不仅是一部植物的史诗,也是地球亿万年巨变中最精彩的一章。

豆瓣网友评论:

@Marvin:昨天下班之前勉强看完了~从植物的角度来看进化,很有意思。

@潇潇:看完之后有种冲动,以后一定要去内华达州爬90m+的美国巨杉!!! (之一集50min以后) 算是自己的一个dream了吧! 另外里面还用了盗梦空间的音乐,BBC的纪录片就是大气磅礴啊,视觉、听觉!!!

《树上的街市》叙事元素:蕨类与菇

树上的 街市


(《树上的街市》里植物类参与角色,由藓类到蕨类和菇类,我不能确信完全按生物进化的顺序出场的,但大致如此。了解这些生物的形态习 *** 特征,对叙事来说,应该是基本功。无论我们的想象多么地天马空行,但一些拟真 *** 的背景依然可以使叙述生色。何况,从大地上生长起来的想象,不仅更能与我们的呼吸共鸣,对写作进阶后面的观察类叙事,也有很好的预热效果》)


铁线蕨

铁线蕨的“名物”谱系:

铁线蕨科。铁线蕨属陆生中小形蕨类植物,根状茎细长横走,密被棕色披针形鳞片。叶片卵状三角形,尖头,基部楔形,羽片互生。别称少女的发丝、铁线草。

睫毛蕨

蕨例。

“西洲在何处,两浆桥头渡”?


北冥有鱼:

精灵之家(节选)

(德)艾里希·海曼

只见一根路障后,坐着一个小老头儿,胳膊底下夹着一根长矛,正睡觉呢。而先前大喊一声的是 只鹿角甲虫,他在高高的树枝上担任瞭望员。小矮人动了动,揉揉眼睛醒来了,表情严肃地问:“上哪儿去?”朴实壮着胆子说明了自己的难处,还提到了 *** 的指点。这名守卫的神情终于和气起来,他认真负责地在登记簿上记下了“温家庄朴实与皮皮”,还在后面画了个“鼠”字, *** “鼠类”。随后他就打开了路障,放他们通行,还不忘加上一句:“好好儿疗养。”精灵之家的大门,终于向他们敞开了!


森林里渐渐明亮起来,眼前的草地上出现了一辆富丽堂皇的 *** 牛车,前面套着一对壮实的蜗牛。

各种动物正忙着装行李,有些已经在牛车里舒舒服服地坐着了。一位小矮人车夫见到两位新客人,赶紧吆喝:“快,动作快点儿!”不过时间还绰绰有余。朴实在车里找到了一个空位子,而皮皮居然坐上了副驾的位置。“哎哟,这一趟车真够拉的。”两只蜗牛噴了个响鼻。“驾!”牛车出发了。


一段奇妙的旅途开始了。眼前的道路经过高高的欧洲蕨、缤纷的野花和长满苔藓的大石头,钻过幽暗的树根,穿越结着累累黑莓的灌木篱。远处不时传来布谷鸟的叫声,蝴蝶绕着牛车翩翩飞舞,而轻巧的松鼠在道旁出没。这多像一个梦啊!

鲍姆加腾《精灵之家》 *** 画


踏碎琼瑶:

槲寄生

塔摩拉:一个荒凉可憎的幽谷!你们看,虽然作是夏天,这些树木却是萧条而枯瘦的,青苔和寄生树侵蚀了它们的生机;这儿从来没有太阳照耀……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第二幕第三场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是 *** 最恐怖的一出戏剧,其中一个角色被割下了舌头,砍下了双手,孩子们被做成派送给他们的母亲。哥特女王塔摩拉在此处称她被诱骗进陷阱。为了符合剧中的哥特式恐怖气氛, *** 为槲寄生赋予了 *** 的气质。这与休·普拉特在1608年出版的《植物天堂》相呼应,在书中他写道:“槲寄生蔓延之处,诸多诡异之事发生”。


关于槲寄生如何能够在树上生长有很多猜测。杰拉德认为它能吸收蒸汽状态的水分。他解释道:

攀附橡树等多种树木之上……无论冬夏,其色青青;及秋,浆果成熟,整冬不落,为画眉、乌鸫、环鸽等鸟类所食。


他还诗意地描写这种植物:

槲寄生者,枝繁细弱,蔓延交缠;其茎为浅绿色,叶乃棕色;花开小而黄,及落,结浆果,色白如透明。


不过他也提示了危险的信息,这种漂亮的浆果“满含黏毒液,可制粘鸟”。


粘鸟胶通常是用画眉食用过浆果之后的粪便沉淀 *** ,用来诱捕鸟儿。 *** 剂师常在其中加入乳香,用来消肿。由于有毒,它还会 *** 舌头,扰乱心神,危害心脏与智力。


因为与乳香有关,而乳香是送给 *** *** 诞生的一份珍贵礼物,槲寄生可能因此就出现在十八世纪的圣诞节图景中。不过由于有毒的特 *** ,它不能与冬青、黄杨和常春藤一起用来作为教堂的季节装饰。

(威尔斯《 *** 植物志》)



菌的“名物”谱系:

羊肚菌

子囊菌属,盘菌纲、盘菌目。羊肚菌属低温高湿 *** 真菌,喜阴,通过有 *** 繁殖,在子囊中产生子囊孢子。菌盖近球形、卵形至椭圆形,子囊圆筒形,孢子长椭圆形,无色,每个子囊内含8个,呈单行排列。侧丝顶端膨大,粗达12微米,体轻,质酥脆。

(a) 产囊体和雄器的质配; (b) 产囊体上形成产囊丝,不育的菌丝从产囊体的基部细胞产生;(c) 双核的产囊丝钩;(d) 核的有丝 *** ; (e) 末端细胞产生隔膜; (f) 核配;(g) 初期子囊的双倍核; (h) 之一次有丝 *** ; (i) 四个核的子囊; (j)具八个核的成熟子囊

菌例。毛麝香、酸味子、朶椒、盐豆木、酸浆,苦豆子、麻梨、咸虾花、小花糖芥、醉魂藤如何?六根不得清净,是所谓的佛跳墙,想来正是故事的味道。


北冥有鱼之《塞拉菲尼抄本》:

《塞拉菲尼抄本》里从花盆里种出来的鹿首,套娃苹果、胶囊香蕉、弹射入口的葡萄或者提子李子菠萝香蕉杂烩果之类,想想神奇,如果仅仅是想想的话。

至于其他的“植类”,大概就是所谓的“匪我思存”了。


北冥有鱼之《小王子》:

猴面包树

每天我都了解到一些小王子的星球,他的出走和旅行等事情。这些都是偶然从各种反应中慢慢得到的。就这样,第三天我就了解到关于猴面包树的悲剧。


这一次又是因为羊的事情,突然小王子好像是非常担心地问我道:


“羊吃小灌木,这是真的吗?”


“是的,是真的。”


“啊,我真高兴。”


我不明白羊吃小灌木这件事为什么如此重要。可是小王子又说道:


“因此,它们也吃猴面包树咯?”


我对小王子说,猴面包树可不是小灌木,而是像教室那么大的大树;即使是带回一群大象,也啃不了一棵猴面包树。


一群大象这种想法使小王子发笑:


“那可得把这些大象一只叠一只地垒起来。”


他很有意识地说:


“猴面包树在长大之前,开始也是小小的。”


“不错。可是为什么你想叫你的羊去吃小猴面包树呢?”


他回答我道:“唉!这还用说!”似乎这是不言而喻的。可是我自己要费很大心劲才能弄懂这个问题。


原来,在小王子的星球上就像其它所有星球上一样,有好草和坏草;因此,也就有益草的草籽和毒草的草籽,可是草籽是看不见的。它们沉睡在泥土里,直到其中的一粒忽然想要苏醒过来……于是它就伸展开身子,开始腼腆地朝着太阳长出一棵秀丽可爱的小嫩苗。如果是小萝卜或是玫瑰的嫩苗,就让它去 *** 地生长。如果是一棵坏苗,一旦被辨认出来,就应该马上把它拔掉。因为在小王子的星球上,有些非常可怕的 *** ,这就是猴面包树的 *** 。在那里的泥土里,这种 *** 多得成灾。而一棵猴面包树的树苗,假如你拔得太迟,就再也无法把它清除掉。它就会把整个星球搞得支离破碎。


“这是个纪律问题。”小王子后来向我解释道。“当你早上梳洗完毕后,必须仔细地给星球梳洗,必须规定自己按时去拔掉猴面包树苗。这种树苗小的时候与玫瑰苗差不多,一旦可以把它们区别开的时候,就要把它拔掉。这是一件非常乏味的工作,但很容易。”


有一天他劝我用心地画一副漂亮的图画,好叫我家乡的孩子们对这件事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他还对我说:“如果将来有一天他们出外旅行,这对他们是很有用的。有时候,人们把自己的工作推到以后去做,并没有什么妨害,但要遇到拔猴面包树苗这种事,那就非造成大灾难不可。我遇到过一个星球。上面住着一个懒家伙,他放过了三棵小树苗……”


于是,根据小王子的说明,我把这个星球画了下来。我从来不大愿意以道学家的口吻来说话,可是猴面包树的危险,大家都不大了解,对迷失在小行星上的人来说,危险 *** 非常之大,因此这一回,我贸然打破了我的这种不喜欢教训的的惯例。我说:“孩子们,要当心那些猴面包树呀!”为了叫我的朋友们警惕这种危险——他们同我一样长期以来和这种危险接触,却没有意识到它的危险 *** ——我花了很大的功夫画了这副画。我提出的这个教训意义是很重大的,花点功夫是很值得的。你们也许要问,为什么这本书中别的画都没有这副画那么壮观呢?回答很简单:别的画我也曾经试图画很好些,却没有成功。而当我画猴面包树时,有一种急切的心情在激励着我。


踏碎琼瑶:

猴面包树

(英)弗朗西斯?凯莉

非洲猴面包树的命名者是法国自然学家阿当松(MichelAdanson,1727—1806年)。1757年他发表了《塞内加尔博物志》,当中提及那时人们眼中的猴面包树还常被称为“非洲葫芦”或“埃塞俄比亚酸瓠”。 这种树木已经成了塞内加尔的标志。如今,来到塞内加尔的游客仍能下榻猴面包树下的旅馆。非洲猴面包树在另外30个非洲国家生长,包括南非, 当年拉迪亚徳?吉卜林(Rudyard Kipling, 1865—1936年)笔下“青灰色腴林波波大河”的两岸便长有此树。那里据说还有至今仍然存活的更大猴面包树,树干长达47米,这就是猴面包树的魅力所在。托马斯·帕克南(Tho *** s Pakenham )曾著有《壮丽的猴面包树》 (The Re *** rkable Baobab) (2014年)一书,书中不时地提及大树“葬礼”的习俗,当地 *** 将 这些巨大古老的树木称为“木象”。


猴面包树本身具有浓厚的神话和创世特征。 树木仿佛倒立生长,根部指向天空,难怪传道士、探险家大卫?利文斯通(D *** id Livingstone, 1813—1873年)将其描述成“倒立的巨形胡萝卜”。非洲当地的理解则是:上帝创世,分给每种动物一种树,鬣狗分到了猴面包树,厌恶之余,鬣狗将其一扔,树木落下,树冠着地。圣埃克絮佩里抓住了猴面包树的生动意象,将其写进了《小王子》 一书中。故事中,主人公解释了自己必须不停努力, 才能将小小星球上的猴面包树控制住,否则这种树会吞噬和 *** 这个星球。


澳洲对猴面包树的称呼稍有不同(boab,相对baobab而言)。2008年巴兹?鲁赫曼所执导的 *** 《澳洲乱世情》将《是那猴面包树》作为片尾曲名。至于澳洲猴面包树的来源,一般的解释为马达加斯加的树种漂过印度洋,从澳大利亚西岸一路向东,进入内陆地区。虽然在北领地(Northern Territory)偶有发现,但格里戈里猴面包树仍是西澳大利亚金伯利地区的特有树种。猴面包树四季变化分明,当地原住居民 据此分辨时节,因而也得名“历法树”。干旱来到,居民榨取树干汁液取水, *** 果仁则成 为食物来源之一。旅游业兴起后,猴面包树的果实也被当作装饰品售卖,正如第56页的 *** 图中所示,这些坚果装饰品外壳刻上了蜥蚴、飞鸟和其他动物图案。

(节选自《树的艺术史》)


工具揉成手:

即使在人类出色的头脑风暴里,蘑菇都是那些或绚烂、或温馨、或奇异的风暴的布景或道具,它可爱、或有趣、或惹人联想,但似乎永远没有生机和意志,它没有属于它自己的故事,无论古今无论东西。

比如:

《爱丽丝梦游奇境》

*** 场景

《爱丽丝梦游奇境》托芙· *** *** 画

海贝卡·朵特梅 *** 画

“SAYATOO” *** 画

而事实上,蘑菇这些菌类恰恰是森林里最富生机的生灵,甚至穿越死亡和轮回,是森林里看不见但最绵长有力的生机。这强大的生命力存在于每棵树中,以无 *** 繁殖的方式沉默而执着地在树木那黑暗、潮湿的管道 *** 里呼吸待命。只要死亡在某一棵树上现身,它就开始重新缝织生命的 *** ,于是,包围着将死和已死之树的森林土壤中,那些曾经看不见的内生真菌日渐冒出,枯竭腐朽的树干枝丫很快会变成一个蘑菇乐园。

在贝雷斯福德·克勒格尔看来,羊肚菌正是这样的一种真菌。它在死灵胜利的树的躯体上重新举起生灵的旗帜,开始一个全新的生命周期。


工具揉成手:

新的生命周期,应该洋溢着新的故事,塑造着新的主角,孕育出新的世界。

1、请你从上述 *** 图中选取一幅或几幅,重新演绎,讲述一个蘑菇为主角的故事;

2、请你借鉴下图蘑菇精灵化的构想,写一个蘑菇活动其中、哀乐于其中的的场景。

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深藏不露的旷世宝贝

广西人居家常用的砧板,是一种叫蚬木十分珍贵的木材。蚬木材质致密,坚重,入水即沉,硬如钢铁,敲击可发出金属一样的铿镪声,砍伐、加工都十分困难,甚至钉子也钉不进去,可以说是“刀枪不入”的钢铁木材。而中国 *** 蚬木王就生长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的旷世宝贝。当然,这仅仅是……

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龙州和宁明两县境内,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79年,1980 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北热带石灰岩季节 *** 雨林生态 *** 和白头叶猴、黑叶猴、望天树、苏铁属植物、山茶科金花茶组植物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为主要保护对象。这里是我国具有国际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 *** 14个关键地区之一,也是林业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选定的40个 *** 保护区之一。

弄岗自然保护区在龙州县城东北30公里,跨龙州、宁明两县。分陇呼、弄岗、陇山三片,面积101平方公里。海拔300—650米,为峰丛深切槽谷地形。

保护区群山连绵,雄奇巍峨,崖陡壑深,地下河纵横,密林深处,云烟飘逸,雾霭回荡,变幻莫测,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2C。森林生态 *** 保存较完整,生物资源丰富,有植物1282种、动物123种、昆虫439种。岩溶、地质、地貌、水文、土壤和气候等方面都很典型,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弄岗自然保护区旅游价值

神秘莫测的地下河流,有的地下河由于顶部岩层渗蚀塌陷,使地下河局部露出地表,形成天窗。最典型的是在陇瑞白头叶猴栖息地周围的“之一美人湖”和“第二美人湖”,就是地下河天窗形成的,其水质清澈湛蓝,绮丽动人。

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步入林区,禽踪兽迹,鸟语莺歌,增添了浓浓的野趣和原始古朴的情调;有苍翠原始的喀斯特森林独具特色的热带雨林,众多的植物生长在喀斯特岩溶地貌发育完整的峰丛洼地和峰林谷地上,形成了有别于其它石灰岩山地的峰丛森林、漏斗森林、洼地森林、谷地森林、石山森林。

森林具有浓郁的热带雨林的特色,如终年常绿的蚬木林、肥牛树林,东京桐林,林内藤本和半附生藤本、苔蓟、蕨类等植物在高大的林木上攀爬悬挂,上下左右盘绕;板状树根、树干开花(茎花)和“绞杀”等热带雨林景观随处可见,形成一幅神秘、原始的图画。

弄岗自然保护区动、植物

弄岗保护区共计有维管植物1752种,隶属于184科810属。其中蕨类植物中国特有种39种、 *** 植物广西特有种101种、岩溶特有植物278种、珍稀濒危植物33种、广西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3种、广西新记录种9种以及植物新类群17种。

此外,在弄岗保护区内,还有不少古树名木和珍稀动植物资源,如有胸径达2.99m,树高48.5m,单株蓄积量达106m3的世界罕见 *** “蚬木王”;有胸径2.55m,树高38m,被誉为广西更大的“人面果王”;有广西特有珍贵观赏植物“茶族皇后”金花茶。

弄岗保护区区有120多种鸟兽,最为珍稀的白头叶猴是中国特有动物,它仅分布于广西左江以南、明江以东的龙州、宁明、崇左、扶绥四县境内的部分石灰岩山区,白头叶猴的数量目前已十分称少,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之一。黑叶猴、蜂猴、云豹及冠斑犀鸟、原鸡等,也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

*** 蚬木王

蚬木是国家一级珍贵树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北热带原生 *** 的石灰岩季节 *** 雨林的建群种之一,是热带石灰岩的特有植物,有较重要的研究价值。蚬木王位于弄岗保护区陇呼片的实验区,龙州县武德乡武德村陇呼屯旁,距离龙州县城约35公里,有简易公路直达,胸径2.99米,树高48.5米,单株材积106立方米,树龄达2000多年。

白头叶猴

白头叶猴是一个非常珍贵的猴子,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头是白的,肩也是白的,所以叫做白头叶猴。身体非常修长,白头叶猴非常苗条,尾特别长。

穗鹛

栖息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存较好的喀斯特季节 *** 雨林中,一鲜为人知的鸟类属于画眉科的穗鹛鸟,体长约为18厘米,全身大部深褐色,喉部的黑色斑点和脸颊新月形的白斑是其主要鉴别特征。穗鹛鸟 *** 格羞怯,平时常在地面活动,除受惊吓时,极少飞行。以落叶下面的各种小动物为食。这种鸟类目前仅分布于弄岗自然保护区及周围保存较好的森林中,种群数量仅为100多对,生存状况岌岌可危。

孩子10岁前必读的科普书,满足孩子探索未知世界

在孩子们的眼中,新鲜的东西都是很有趣的,比如恐龙、星空、海盗等等。

这些我们平时不太会接触到的东西,都可能会成为孩子们痴迷的对象,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给孩子讲各种科普,带他们认识我们的世界。

今天,就给大家推荐几本内容简单有趣,适合3岁到10岁的孩子阅读,能满足孩子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儿童科普图书!

书单内容涵盖人文历史、生命、生活百科、地理、海洋、自然动物等全面的科普百科!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有哪些科普童书,让我们眼前一亮为之欣喜吧!

1.《人类简史(绘本版)》

著作者:<法> 贝特朗·菲舒

绘图作者:迪迪埃·巴利赛维克

出版机构:中信出版集团

适合年龄:3-6-12岁

学科领域:人文历史

这是一本专为儿童打造的历史通识绘本,更是塑造孩子全景历史观与世界观认知体系的奠基之作。

全书采用手绘 *** ,从儿童的视角,讲述了从史前时代到21世纪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

通过亲切可爱的 *** 人物形象和幽默有趣的图画,上演人类祖先的故事,贴近日常生活经验内容,专注于孩子感兴趣的问题,丰富图画还原当时生活,展现更多真实、有趣的历史细节,多角度 *** 讲述历史,培养孩子的思维意识,激发想象。

书中分为7个重要历史时期,列举出每一个时代的重要历史内容和整体发展情况;亲切可爱的 *** 形象让每一个知识点都充满乐趣且容易理解,文字简洁明了,关键历史人物、事件重点突出。

全书由28幅全景图画,270张手绘 *** 图,上千个 *** 人物形象构成,精心手绘的 *** 形象,趣味展现各个时代全貌,融汇历史事件、文明进程、人文风俗及自然地理等知识。

2.《生命的故事》

作者:维吉尼亚·李·伯顿

出版机构: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适合年龄:6岁以上

学科领域:综合

对于孩子来说,看科普书更重要的是简单易懂,《生命的故事》这部科普书语言优美,内容简单而不生涩,更有精美的配图,非常适合孩子阅读。

孩子可以在书中的每一个生命的故事里了解并理解关于地球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土地、植物、森林、动物、河流、海洋、气候和大气等,这些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知识。

这部颇具史诗气魄的作品别出心裁地将地球迄今为止的地理与生命演化历史浓缩在一个五幕剧里,并以极为浅近而又大气的语言,以及宏阔华丽又充满迷人的细节的画面,呈现了对我们来说,显得既遥远又切近的时空图景。

维吉尼亚·李·伯顿在创作这部作品时,牢牢地秉持着她一贯的儿童读者意识,她所使用的文字语言和 *** 画都努力以最能够被孩子接受的方式讲述着生命的故事。

3.《我们的节日》

作者:洋洋兔

出版机构:群言出版社

适合年龄:3-6岁

学科领域:人文

这是一套专为孩子打造的中国传统节日绘本故事,为孩子讲述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选取13个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精美直观的手绘图将每个节日起源、典故、礼俗生动地介绍,文中穿 *** 了诗词、谚语、民俗角、小回忆、大视野和互动等版块,给孩子情景式轻松阅读体验,同时还有现代节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诗词中节日、二十四节气等专题,让孩子在趣味阅读中传承了华夏民族的文化。

这本书不仅是推荐给孩子的,也是推荐给父母的。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多看看,让孩子能在书中寻找节日记忆、延续传承传统文化的根源。

4.《身边的科学》
著作者:<日> 小石新八

绘图作者:<日> 荒贺贤二

出版机构: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适合年龄:3-6岁学科领域:生活百科

《身边的科学》是日本受欢迎的儿童生活能力培养百科,带领小朋友走进美味食品和身边物品的“科学工厂”,领略它们的生产故事,了解它们的制造奥秘。

从大家熟悉的身边事物入手,比如铅笔为什么要是六边形的?薯条是怎么做出来的?

用精美的 *** 图和漂亮的现场照片,讲述各种原材料是如何变成我们熟悉的物品的,不仅能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回答他们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更能激发他们动手探索和“发明” *** ,成为小小工程师和未来发明家!

5.《我的之一本世界地图册》

出版机构:成都地图出版社

适合年龄:3-6岁

学科领域:地理综合

这是一套 *** 价比很高的儿童地理启蒙丛书,有专业权威的设计团队,简洁明朗的清晰地图,丰富多彩的知识集锦,生动有趣的传说故事,开动脑筋的小小测验,可爱精致的 *** *** 画,清新明亮的色彩搭配,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阅读和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文化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

为了适合幼儿阅读,编者们把这些地图绘制得更加简洁有趣,提高了可读 *** ,同时向孩子们介绍每一个 *** 时,特意没有按地理位置的顺序来介绍,而是很有跳跃 *** 地在讲述,这是为了使孩子有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相信孩子们在这次环球旅行中一定能够收获颇丰。

6.《聆听二十四节气》

作者:蕾玲

出版机构: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适合年龄:6岁以上

学科领域:人文历史

这套书采用了精致的手绘和简明扼要的文字,为孩子们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节气,以及它背后蕴含的深厚底蕴和智慧。

节气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时间和背景,生产和生活的指南。这套书共分《春》《夏》《秋》《冬》4卷,每卷6个节气,分几大知识版块讲述与每个节气有关的天文、气象、物候、农事、民俗活动等知识,为小朋友设计了记录节气变化的观察互动内容,同时还为孩子甄选出适合诵读的节气诗词和谚语。

绘本不仅文字轻松优美, *** 图精致美观,还配有谜语、古诗、游戏和知识拓展等趣味板块

小朋友们可以参照知识版块图文并茂的演示,自己动手尝试各种好玩的手工技艺、传统游戏,从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发掘农耕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7.《神奇校车:海底探险》

作者:(美)乔安娜.柯文

出版机构: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适合年龄:6岁以上

学科领域:海洋科学

小朋友,当你们翻开这本书的时候,"神奇校车"会带领你们遨游海底世界,让你可以认识许多小伙伴,他们和你一起去探险,旅途上会见到很多新奇的东西,有美丽鲜艳的珊瑚、半透明的水母、做喷水运动的鱿鱼……

这本书以新颖活泼、好玩易懂的形式,带领孩子们进入浩瀚的海洋科学领域;以写小笔记和 *** 绘图的方式来展示有关海洋的小知识点,生动形象地给孩子展示了海里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可以让孩子学习认识到这些生物。

做为科普类图画书,它比普通死板的科普书新鲜有趣,而且富有想象力,是帮助孩子获取海洋知识,培养孩子对海洋科学初步感情的好工具。

8.《 *** 城市》

作者:(法)雅克·吉夏尔

出版机构:巴亚桥童书

适合年龄:6-12岁

学科领域: ***

这本绘本就是一个有趣的比喻,它将“ *** ”概念转换成“城市”,借由科学与艺术的巧妙结合,将 *** 结构与功能等原本枯燥难懂的科学信息生动精准地表述出来,直观易解,而且有些小风趣,读起来很有意思,设计感超强,带你游览这座由骨骼、血肉、 *** 、神经构成的 *** 之城!

书中涵盖了骨骼、皮肤、血液循环、消化 *** 、神经 *** 、遗传基因等等知识,将科学严谨的知识体系按照归纳、举例、对比、分解、关联、拓展等编排形式。

通过图例、图示、漫画、注释、比例、符号等呈现再孩子面前,数百知识点一览无余,孩子可以像捡拾金麦穗一样,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9.《我们的身体》

作者:(法)艾德兰

绘图作者:巴尔博里尼

出版机构:未来出版社

适合年龄:6-12岁

学科领域: ***

这是一本极力推荐的一本生理启蒙的绘本,它融合了立体、转盘、推拉、触摸等形式,把宝贝如何出生,血液流动,骨骼、肌肉、经络这些抽象的内容用浅显易懂的例子展示给孩子。

通过书中巧妙的立体及机关设计,直观形象,让孩子充满惊喜,又充满好奇,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图文结合,翻开每一页都会有惊奇感,就跟探险一样,比如书中的活动小纸纽——推一推就能看到食物的消化过程,翻翻页——翻开“牙齿”就能看到内部的结构等等,让孩子边玩边学,充满兴趣地探索关于身体的知识,是每个幼儿初步认知自己和自己身体的理想选择。

10.《动物大数据》

作者:(美)史蒂夫·詹金斯

出版机构:新星出版社

适合年龄:6-12岁

学科领域:动物

这是一本用数据展现动物特色的科普读物,书中选取了332种动物,用22个主题和丰富多样的可视化数据图表,揭秘不为人知的动物 *** 。

全书围绕动物种类、体形、重量、速度、跳跃能力、翅膀拍打的频率、睡眠时间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并以数据对比、图表等形式,直观地展示了动物王国惊人的数据 *** 。

饼状图、气泡图、散点图、树状图等多样化的数据呈现方式,再加上碎片化的动物小知识穿 *** 其中,科学 *** 和趣味 *** 在这本书里完美统一,摆脱了统计学数据枯燥无趣的刻板印象。

有效培养和提升孩子阅读和理解信息图形语言的能力,而且书中直观数据提供的 *** 往往出人意料,与一般认知形成强烈反差,会给孩子带来大开眼界的新奇感。

11.《大自然的一年》

作者:海伦.阿普恩斯瑞

出版机构: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适合年龄:3-6岁

学科领域:自然

这本表现四季变迁的精美图书中,用手压的花朵、树叶和茎来创造出复杂的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的图画。

本书按季节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用精致的细节展现,突出了一些正在发生的变化:鸟儿筑巢,蝴蝶在春天采集花蜜,蟋蟀的鸣叫和夏天的动物活动等等。

精心排布了图画和页面留白,给人一种宁静的阅读体验,让孩子可以沉下心来去观察每一个精致细节:蕨类植物形成了鹿的角,它们在秋天争夺配偶;红锈色的花瓣拼贴出了知更鸟独特的红色胸羽,那是一种罕见的冬天的亮色。

奇妙的图画和美丽的科普文字相结合,共同向孩子们展示了大自然一年的奇妙变迁。

神奇恐龙木乃伊留下7800万年前最后晚餐

神奇恐龙木乃伊留下7800万年前最后晚餐!

提起“木乃伊”,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雄伟的埃及金字塔以及关于法老们的神秘传说。恐龙的遗体也能变成木乃伊,不信?那今天就给大家介绍最著名的一具恐龙木乃伊“莱昂纳多”( Leonardo)。




*** 万美元投保一具化石

2000年,一位来自北达科塔州的医生带着他的女儿正在荒野中进行一次化石 *** 之旅,他的女儿很快就发现了岩壁上有一些奇特的痕迹。归功于医生常年的专业工作经验,他发现这个奇特的痕迹就如同是X光下的盆骨。

医生的发现随后由朱迪斯河恐龙学会(Judith River Dinosa *** Institute)和菲利普斯县博物馆(Phillips County Museum)的奈特·墨菲率领的挖掘团队进行挖掘。古生物学家将挖出的化石命名为“莱昂纳多”(Leonardo)。

图注:朱迪斯河恐龙学会的工作人员正在挖掘恐龙化石, *** 来自 ***

化石为什么会被命名为“莱昂纳多”呢?它与“小李子”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个“莱昂纳多”是生活在1917年的牛仔莱昂纳多·韦伯(Leonard Webb),他在化石点旁的一块 *** 上刻下了自己与女朋友的名字,这引起了古生物学家的注意,最终用他的名字命名了新发现的化石。。

图注:刻着Leonard Webb字样的 *** , *** 来自 ***

图注:莱昂纳多可不是小李子哦, *** 来自 ***

挖掘“莱昂纳多”可是艰巨的工作,因为化石全部保存在坚硬的石头之中,古生物学家不得不找来二十台挖掘机清理周围的 *** ,甚至还用 *** 来清理包裹“莱昂纳多”外面的岩块。

图注:正在清除 *** 的挖掘机, *** 来自 ***

经过连续9个星期的挖掘,古生物学家终于从岩壁上取下了一块长5.5米,重5.9吨的巨大 *** ,而“莱昂纳多”的化石就在 *** 之中。将如此巨大的 *** 从荒野中运到博物馆,路途遥远而艰险,如果出现什么闪失,整个工作就会前功尽弃。为了保证化石能够安全运抵目的地,古生物学家竟然给化石投保 *** 万美元,看来“莱昂纳多”果然是非同一般啊。




一只青年短冠龙

“莱昂纳多”的化石最终被安全运到博物馆,在实验室中,工作人员开始一层层的揭开包裹在化石外面的 *** ,让化石全部显露出来。随着化石的露出,古生物学家发现这是一只加拿大短冠龙(Brachylophosa *** us canadensis)。

图注:工作人员正在清理化石周围的石头, *** 来自 ***

图注:“莱昂纳多”的化石全貌, *** 来自 ***

“莱昂纳多”是一只加拿大短冠龙,而且还是一只没有完全成年的加拿大短冠龙,它死亡时大概3至4岁,不过体长已经达到了6.7米,体重在1.5至2吨之间。成年短冠龙可要比“莱昂纳多”大得多,体长可达11米,体重7吨。

图注:“莱昂纳多”与人类的体型对比, *** 来自 ***

图注:成年短冠龙与人类的体型对比, *** 来自 ***

如同其他鸭嘴龙类一样,短冠龙的嘴中也有数千颗牙齿组成的齿系,这使得它们能够更好的研磨植物增强吸收的效率,这也是鸭嘴龙科在晚白垩世成为优势类群的必要因素。短冠龙脑袋后面的脖子较短,身体粗壮,身体后面有一条肉肉的大尾巴。短冠龙的四肢长而有力,它们既能够以四足行走,也能够以后肢站立和双足行走。

短冠龙更大的特征就是它脑袋上独特的骨质头冠,不过与那些脑袋上长着明显头冠的鸭嘴龙类相比,短冠龙的头冠真的如同它名字一样短到看不见。短冠龙的头冠仅仅是在头颅骨上形成一个平板罢了。

图注:短冠龙的头部复原,你能看到它的小头冠吗? *** 来自 ***

图注:不同角度上的复原图,可以看到短冠龙的小头冠, *** 来自 ***




7700万年前的馈赠

“莱昂纳多”不是简单的恐龙化石,而是一具恐龙木乃伊!

与纯粹的骨骼化石相比,木乃伊化石除了能保存骨骼之外,还留下了石化的皮肤、肌肉、脏器等部分,这绝对是奇迹。

图注:“莱昂纳多”化石的俯视图, *** 来自 ***

恐龙化石的形成条件非常苛刻,恐龙木乃伊化石的形成条件就更为苛刻啦,这也是为什么恐龙木乃伊化石如此少的原因。

“莱昂纳多”在一条浅浅的河流(或者湖泊)中死去,它的 *** 迅速被流水和淤泥 *** ,周围沉积物的树叶树枝开始腐烂,释放了一种特殊的醛,正是这种物质逐渐渗透进入“莱昂纳多”的 *** ,使其逐渐的木乃伊化。之后又经过了化石化的过程以及漫长的岁月,“莱昂纳多”的化石才被我们发现。

图注:“莱昂纳多”的死亡现场重现,作者Julius Csotonyi, *** 来往 ***

“莱昂纳多”的化石保存了近90%的骨骼,更重要的是保存了大部分皮肤化石和部分内脏。从皮肤上看,“莱昂纳多”全身布满了如同 *** 头大小的五边形鳞片,背脊上有一排亚矩形的棘刺,一直从颈部延伸至尾巴。就连脊椎上端的骨化筋腱,也被完美的保留了下来,这种结构能大大增加脊椎的强度,更好的支撑强壮的躯干。

图注:“莱昂纳多”的皮肤,你能看到它的小头冠吗? *** 来自 ***

图注:短冠龙的一处尾椎化石,可以看到骨化的筋腱和脊部矩形的棘刺保存的非常好, *** 来往 ***

古生物学家在检查“莱昂纳多”的胃部时发现了它的最后一餐,这一餐相当丰盛,有40多种植物,包括树叶、花卉、蕨类植物、藻类等等。古生物学家甚至还在“莱昂纳多”的内脏中发现了寄生虫留下的痕迹。

通过对“莱昂纳多”的研究,古生物学家不仅能够重新认识这种恐龙的外貌以及身体结构,还可以通过它的胃容物来了解其食 *** 以及白垩纪的古环境等。总而言之,“莱昂纳多”是地球留给我们的瑰宝,其极大程度上推动了我们对恐龙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的认识。

图注:由CM工作室 *** 1:1的“莱昂纳多” 复原模型, *** 来自 *** 。


“莱昂纳多”是一只生活在距今7800万年前晚白垩世的短冠龙,它在一次惧龙攻击中身受重伤,最终死在河滩上。经过神奇的化石化过程,“莱昂纳多”最终变成了一具木乃伊,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远古时代的大门。

图注:短冠龙生存的时代,一只俱龙正在攻击“莱昂纳多”,作者Julius Csotonyi, *** 来往 ***




参考资料:

1. Horner, John R.; Weishampel, D *** id B.; Forster, Catherine A (2004). "Hadrosa *** idae". In Weishampel, D *** id B.; O *** ólska, Halszka; Dodson, Peter (eds.). The Dinosa *** ia (2nd e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438–463. *** BN 0-520-24209-2.

2. Fowler, Elizabeth A. Freed *** n, and John R. Horner. "A New Brachylophosa *** in Hadrosa *** (Dinosa *** ia: Ornithischia) with an Intermediate Nasal Crest from the Campanian Judith River For *** tion of Northcentral Montana." PLOS One 10.11 (2015): e0141304.

3. Sternberg, Charles M. (1953). "A new hadrosa *** from the Old *** n For *** tion of Alberta: Discussion of nomenclat *** e". Canadian Department of Reso *** ce D *** lopment Bulletin. 128: 1–12. Paul, G.S., 2010,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 *** 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304

4. Newhouse, Eric (2008-06-02). "Badlands yield another impressive fossil". Great Falls Tribune. Retri *** d 2008-07-13.


*** / *** (侵删)

文字 / *** 小盗龙(江泓)

?排版 / *** 小盗龙???????

日本画家是如何重振艺术传统——Rinpa大自然的体验


琳派(Rinpa)大自然的体验

江户时代的日本画家是如何重振艺术传统并将过去理想化

文/约翰· T ·卡彭特(John T. Carpenter)

这是早春。 灿烂的白色樱花已经达到了顶峰。

不远处,一棵小柳树的嫩枝上,发着绿芽。

在日本,人们有一个悠久而富有传奇色彩的传统,那就是欣赏并 *** 每个季节的植物,尤其是春天和秋天。

在这里,艺术家酒井(Sakai Hōitsu1761-1828)在一个金箔的折叠屏风上捕捉到了春天的美丽。 这样的绘画引入了欣赏和描述自然世界的新 *** 。

但这宜人的景色不仅仅是自然魅力的表现。 拥有这些艺术品也是上流社会成员将自己 *** 为高贵历史的继承人的一种方式。

Hōitsu在19世纪20年代早期,日本漫长的江户时代(1615-1868年)即将结束,这是一个相对和平与繁荣的时代, 画了樱桃树和枫树。

从 16 世纪后期开始,宫廷贵族、武士精英和新崛起的商人阶层都沉浸在对理想化的过去的怀念之中。

他们恢复了平安时代(794-1185年)的某些传统和价值观——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和平和优雅的黄金时代——并宣称他们的地位。

在江户时代,出版业的进步意味着经典的文学故事有了可负担得起的版本。 木版版画激增,尤其是浮世绘(“漂浮世界的图画”)。 武士的 *** 和盔甲变得更具装饰 *** 或仪式 *** ,而非实用 *** 。

艺术、文学、哲学和科学——尤其是对自然世界的研究——尽管德川幕府(驻扎在江户(今天的东京)的军事 *** 实施了严格的社会和 *** 控制,但仍然繁荣发展。

一个显著的创新是琳派(Rinpa)美学的发展。

其特点是大胆的自然主题,参考传统宫廷文学和诗歌,使用丰富的颜料,并试验了毛笔技术,琳派延伸到纺织品,陶瓷,漆器和其他媒介。

富有的顾客使用这样的Rinpa屏风,在较大的接待室里建立私密的空间。 它们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轮换,为茶道和其他休闲活动定下了心情的基调。

屏风为创作和背诵诗歌创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近乎戏剧的氛围,比如著名俳句(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的前身——“h *** i”。

Rinpa屏风是对风景的诗意诠释。 虽然它们的成分在植物学上是准确的——我们可以识别每一种植物,比如 *** 的蒲公英和柔和弯曲的蕨类植物——但它们也具有程式化的、装饰 *** 的和略微抽象的特点。

Rinpa以京都著名画家尾兴光琳(Ogata Kōrin 1658 - 1716 )的名字命名。 这个词翻译过来是“琳的学派”( school of Rin),来源于画家名字的最后一个音节。

今天,Hōitsu以帮助复兴江户的Rinpa(在近代被称为琳派)而闻名。

Hōitsu 的家族跟武士家族关系很好,艺术家可以接触到 Kōrin 的原创作品。。 Hōitsu甚至还创作了一本他所见过的木刻印刷画集,名为《光琳百画》(Kōrin hyakuzu)。

一幅绘有四幅图画的书

光琳的《八桥鸢尾花》创作于1710年左右,被认为是这位艺术家的杰作之一,也是定义Rinpa绘画美学的关键作品。

高大、富丽堂皇的鸢尾花从抽象的沼泽中冒出,沿着斜穿过一对屏风的斜桥。 它们似乎漂浮在完整的金箔窗格上。

这个场景引用了文学经典《伊势物语》中的一段情节。 在一段恋情失败后被流放到京都,无名的主人公在一片盛开着鸢尾花的沼泽附近休息,并为他疏远的妻子谱写了一首 *** 的情诗。

每行的之一个音节构成了“鸢尾花”的日语单词:kakitsubata。

Karagoromo

kitsutsu narenishi

tsu *** shi areba

harubaru kin *** u tabi

o shi zo omou

在英译本中,每一行的首字母也拼出了花的名字:

I wear robes with well-worn hems,

Reminding me of my dear wife

I fondly think of always,

So as my sojo *** n stretches on

Ever farther from home,

Sadness fills my thoughts.

译文:

我穿着破旧的长袍,

让我想起我亲爱的妻子

我总是深情地想起,

随着我的旅居时间的延长

离家越来越远,

悲伤充满了我的思绪。

请注意光琳并没有描述故事的叙述者或他的随从。 相反,艺术家呈现给诗人灵感的迷人的花卉沼泽。 江户时代的观众会立刻理解光琳的文学含义。

Rinpa艺术家将文学和历史概念带入当下,更新了他们的 *** 和社会关联。

使光琳的作品如此强大的部分原因是它使用了rusu moyō,这是一种 Rinpa装置,意思是“缺席的主题”。 正是因为缺少人物形象,你才能将自己投射到场景中。

铃木清津的《牵牛花》是140年后绘制的rusu moyō 的另一个非凡杰作。 这个主题贯穿了几个世纪的琳派绘画。

Rinpa屏风应该从右到左阅读。 藤蔓似乎在两个屏风上互相伸展。

牵牛花被绘成一系列鲜艳的颜色。 有些是深靛蓝色; 其他的则有更明亮的色调。

这些屏风呈现出一种繁花似锦的气氛。

但请注意葡萄藤之间的空隙。 尽管此屏幕中没有描绘任何人,但仍有人类存在的迹象。 牵牛花的凋落让人联想到宫廷花园中的棚架。

琳派几乎贯穿了整个江户时代,直到 1868 年明治维新在日本重新建立了皇权 *** 才结束。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三套由Kōrin、Hōitsu和Kiitsu创作的杰作,它们辉煌地概括了一个半世纪的跨代艺术影响。

Hōitsu 的屏风出色地体现了这种文化传播。他以 Kōrin 的文学主题为基础,呈现了更广泛的季节 *** 意象。

然而,这种代际交流不仅仅是从导师到 *** 。到了19世纪20年代,Hōitsu 似乎采用了他的门徒 Kiitsu 的风格化图案,他最初接受过纺织染工培训。

观察 Hōitsu 屏幕中叶子和花朵的精确度和清晰度。 这些花,像铃木清津Kiitsu 的蓝色牵牛花,是高度程式化的,极具风格。 很多看起来像是用模版印出来的。

在树枝下是春天的植物,如蕨类植物、蒲公英、酢缕草、马尾芽、紫罗兰和报春花。

长期以来,樱花以 31 个音节的古典诗歌形式出现,称为waka。 但是树下的花直到直到近代早期才经常出现在日本诗歌中,那时诗人把目光投向了这些更不起眼的植物。

Hōitsu通过一种印象派的墨色斑驳技法来渲染树干。 tarashikomi的意思是“滴入”,指的是直接在湿画表面上添加墨水。 注意他是如何用棕色来暗示树干上柔和的光线和纹理的。

看这里,艺术家在tarashikomi *** 的区域上滴上发光的牡蛎壳颜料(gofun),以模仿地衣的外观和纹理。

tarashikomi在金箔上的使用是不可预测的,但 Hōitsu 掌握了这项技术,你可以欣赏其在控制中的应用。

伴随这幅春天景象的是另一张六面板图像。

它描绘了两棵处于深红色荣耀顶峰的枫树。

在树荫下生长的植物是竹子、菊花和在秋天开花的日本龙胆。

正如你所看到的,Hōitsu对植物群的描绘有一些奇妙的地方。

枫树的角度与另一个展板上倾斜的樱花相呼应,营造出视觉和季节节奏感。

这组屏风描绘了一幅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看到的风景。 它们共同传达了四季的循环,并暗示着我们的生活必须与自然保持和谐。

通过这种方式,琳派Rinpa屏风就是对大自然魅力的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证明。

但通过它们的文学和诗歌的参考,它们也揭示了一个保守的封建社会对宫廷高雅的文化消遣的追求。

这些华丽的屏风说明了艺术家们如何一直重新发现和更新传统。 它们就像通向过去的窗户,阐明了其创作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他们鼓励他们那个时代的观众把自己置身于充满 *** 情怀、文学典故和普遍幸福感的理想化的自然环境中。

当我们今天看到它们时,它们同样可以提醒我们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并促使我们反思我们希望为未来保存我们这个时代的哪些方面。

观察 学习

闻小编:编译如有误,请多多谅解!

濒危草的稀世之美

草木情缘

我是个特别热爱生活的人,喜欢观察身边的每一处细节,对植物尤为偏爱。小时候,我喜欢收集不同形状的植物叶子,把它们夹在书中,当水分吸干的时候,它们就成了一件件可供欣赏的“标本”。这些叶子的唯美姿态吸引着我慢慢走进了植物的世界。齐白石老人笔下的牵牛和葫芦使我喜欢上国画。为什么叶子被画成黑颜色?为什么原本平凡的花草到了宣纸上就格外有美感?我买来《芥子园画谱》,开始自学国画,梅兰竹菊成为我入门的题材。我从小爱钻牛角尖,每次临摹之前都要尽量找到实物进行对比,为的是了解画家作品中的东西为什么比实物更美。比如齐白石老人就曾强调,月季花裁的生长方向一定是朝下的;这些细节提醒我,首先一定要细致入微地观察,下笔时才能胸有成竹。

2012年 *** 入现代工笔画院高研班。求学期间,画院每年都会组织大家去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采风写生,许多从未见过的奇花异草让我感到特别震撼,尤其是园内20多块濒危植物的解说牌令我之一次对濒危植物有了实际认知,体会到一方水土有一方水土的独特魅力。

现代工笔画院离北京植物园很近,我逐渐成为园里的常客,每次欣赏各类奇特植物时,它们绝妙的形象和姿态都会让我屏息惊叹,哪怕回到家中,往往还在感叹大美植物的濒危之憾。于是我萌生了一个构想:画一本能够表现濒危植物之美的画集,让更多人了解它们,关爱自然,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眼界开阔了,见识提高了,笔力却还显不足。我总提醒自己,画画不能急功近利,一笔一画必须发乎于心,连自己都打动不了的东西是不能打动别人的。我开始关注身边的各类平凡事物。妻子买回来的蔬菜、葱蒜等食材,在厨房里放久了会发芽;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却让我深为所动。每天晚饭后我便蹲在厨房里“选秀”,成捆的韭菜、几缕香菜、发芽的胡蘿卜乃至被遗弃的白菜帮儿都成了我画中的素材。厨房里的“菜模”画遍了,我就在小区里画,在公园画,到街头画,到堤岸边画,到田野中画……一草一木都成为我入画的对象,一年之内,便积累了厚厚的十几本写生集子。

在尝试创作濒危植物画作的过程中,我结交了不少良师益友,其中被誉为“华北植物之一人”的植物学家刘全儒教授对我的影响尤其巨大。之一次见面时,他已经看过我的一些植物画作品,说植物画家是苦行僧,要在保证科学 *** 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展现,绝对不能把鲜活的植物画成僵死的标本,要力求表现其生命状态,画出其精神,做到这一点才算成功。刘教授是我沟通最多的植物专家,他会认真细致地审视每一幅植物画;有时我画到深夜发信息向他请教,刘教授都会及时回复,哪怕是遇到出差等特殊情况,也会之一时间告诉我迟几天回复。有了这么一位学科权威做支撑,我原本忐忑的心变得自信十足。

另一位良师是学苑出版社的社长兼总编辑孟白先生。孟先生是地理学家,在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有较深研究,对我国各地的动植物分布也有深入了解,出版濒危植物绘本画册也是他由来已久的心愿。我们都深感,当代都市人对常见植物缺乏了解,对珍稀、濒危、罕见的植物所知更少,因此特别期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生态环境,在保护野生动植物方面达成 *** 。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植物之美,唤起人们对植物的喜爱——孟先生的愿望与我的初心不谋而合。

从画家到“植物人”

濒危植物分布范围广且种群小,有的仅存几株,逐一去野外考察写生不太现实。不少濒危植物处于人工栽培状态,要画出它们的真实生存状态,就得下很多画外之功。我在和教授和其他专家老师的指导下,参考了诸多植物权威平台的信息,还参阅了多种有影响的国外植物绘本,并搜集了多个版本的全国各省区珍稀濒危植物图鉴资料。刘全儒教授提供的 *** 、标本资料及学术指导更让我如虎添翼。我特别痴迷于搜集中国濒危植物,除了前面提到的当代资料外,我发现不少古代典籍中也保存着重要的植物信息。比如晋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状》是中国之一部植物学专著,在1700多年前,作者就首次将植物分为草、木、果、竹四类,对每种植物的形态、生态、功用、产地及相关历史掌故进行了准确生动的记录。宋代陈景忻的《全芳备租》更是被称为“世界最早的植物学辞典”,书中汇集了不少罕见的植物品种。清代徐鼎所著《毛诗名物图说》 *** 有295幅植物图,虽不能做到幅幅精美,也大都运笔严谨、状物逼真、富于生活气息,多有可资观玩之处。

每次作画,我在起稿之前除了需要大量阅读材料,更需要甄别信息。有时候为了画好一个花枝或是枝叶,我会从很多 *** 中反复推敲;仅仅是画36种蕨类植物,我参考的各种 *** 资料就累计多达8000多张,标本 *** 730多张,相关书籍50多本。

已经完成的濒危植物作品让我成了半个“植物人”,掌握了多种植物分布的区域、所处的生境、具有的独特价值,这也是我更大的收获。尤其是把之前一些一知半解的地方学懂弄通了,画起来也倍感轻松。一次笔会上,我和几位画家聊起荷叶的画法,总结出这么一个观点——不少人常常照搬别人的东西,一幅作品很快完成,但细看是东拼西凑,根本没有考虑构图元素的植物学特 *** :叶子和枝干的关系,花与叶子的关系,什么时候花瓣会翻转,什么时候叶子会转折,什么时候茎秆会改变方向……这些没有科学的观察是画不出来的,临摹别人的成果只能“以讹传讹”。

在我看来,不同植物叶子的质感差别很大,纸质、半纸质、革质、厚革质、皮革质、膜质、肉质、微肉质等不一而足。有时,为了表现濒危植物的生长状态,我会找到容易见到的同一科同一属相近或相似的植物去写生。例如,濒危植物鹅耳枥的叶子与榆树叶子非常相似,因此我就通过写生榆树枝叶来体会鹅耳枥叶子的生长状态。我的濒危植物画也得到不少全国各地网友的支持;有的朋友为我推荐书目或照片,还有的寄来当地的野花野草和我交流。这既是一个创作的过程,也是一个难得的科普学习的机会。

我非常喜欢苏铁科植物,它们羽叶飘逸柔劲,颜值很高,堪称铁树中的“ *** ”。苏铁科植物大多用于观赏,其中13种为中国特有。我画过的苏铁科植物多达23种,它们形态各异,高低不同,其中作画花费时间最长的是四川苏铁,也叫“凤尾苏铁”。绘制凤尾苏铁的过程修改次数最多,从起稿到最后完成改了四五版,耗时近一个月。

油麦吊云杉球果枝

短叶黄杉的绘制过程也比较曲折。属于极小种群物种的它生境特殊,分布零散,是黄杉属唯一生长在海拔1 *** 米的石灰岩山地的物种,仅能在广西、贵州等地见到。当时我手头的资料很少,寥寥几幅 *** 还很不清楚。我把画稿反复修改,花了半个月时间才感到满意,自信画面从构图到造型无可挑剔了。但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专家看后,却指出了两处科学 *** 错误:一是球果苞鳞应伸出种鳞之外;二是球果的生长位置不对,应生于侧枝顶而不是主枝顶。既然画面出现了严重错误,无论绘制过程多么复杂、耗时多久,也必须推倒重来。科学 *** 错误解决了,刘教授在审阅我的新画时还是迟迟没有点头。原来我上的颜色有问题:从颜色看,画中的球果应该是成熟的果子,可是它在角度低垂,只有水分较高的青壮球果才是这个姿态。工笔国画的颜色修改不易,尤其是底色无法洗掉,所以要想修改果枝的角度,就又得推倒重来。刘教授看着我的画连连咂嘴,我当即表态:“这一张重画!”

有一次我要绘制被子植物盐桦。这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濒危植物,产于新疆阿尔泰,而这方面的参考资料少得可怜,仅有几张标本 *** ,各处网站上很难找到相关信息,求助刘全儒教授也迟迟没有得到回复。有一天,我从 *** 上读到一篇文章《盐桦之考证》(原载《第八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 *** 集》),这让我一下子特别开心,继而又发起了感慨。原来,真正的“盐桦”已经灭絕!在一个“植物之家”网站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和其他濒危植物不同,盐桦是真正‘独一无二的植物,只剩下一个光秃秃的树桩,上面仅残存一个部分尚能萌生嫩枝。一个树桩、一根嫩枝孤零零地留存在世间,一面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一面又向人们述说着它的无奈与悲凉。”我怀着敬畏之心,根据仅有的一幅模式标本照片还原出盐桦的模样。那几天,我满脑袋都是它的影子,心也早已飞到了遥远的阿尔泰。这就是濒危植物的世界深深吸引我的原因:这些植物更像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曾经兴盛于世,却仿佛遭遇了重大变故而落魄不堪,实在让人唏嘘叹惋。

植物画的“中国味道”

有“中国植物画之一人”之称的曾孝濂先生说过:“想画出生命,就要用生命的情感去描绘植物,想画出灵动,就要用自己的内心去体悟真爱和善美的心态。”科学的绘画是一门比摄影更准确的艺术,画濒危植物就更是如此。

之前我搜集到的植物画绘本大多采用了水彩、水粉或是粉彩画等西方绘画表现形式,这种风格笔触浓艳厚重,有较强的 *** 和明暗效果,但偏重写实,缺少东方审美的韵味。我觉得,既然是中国的植物,就一定要画出它的“中国味道”。我尝试从古画中汲取灵感。宋代花鸟画是公认的植物画巅峰时期,这些古画中的植物无不具有中国古典的审美意趣。用传统工笔画表现手法、构图方式来表现中国濒危植物,恰恰能够突出植物的“中国味道”,让每一根线条从笔尖上灵动起来。在宋人画作中,吉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南宋杨婕妤的《百花图卷》是我特别推崇的一幅。这幅画真实展现了自然界百花争艳、万物欣荣的景象,洋溢着欢愉的情绪,用笔工致纤细,设色浓丽典雅,无画家气,多泥土气。北宋画家郭若虚在论著《图画见闻志》中说:“画花果草木,自有四时景候,阴阳向背,笋条老嫩,苞萼后先,逮诸园蔬野草,咸有出土体 *** 。”这简直是主张将画家训练成一名植物学家。宋人笔下的一草一木都栩栩如生,与后世的“文人画”“花鸟画”风格完全不同,如果你对植物世界略有了解,那么你欣赏宋画中的植物便能马上叫出它的名字。这样一来,从宋画中寻找“中国味道”就成了我创作绘谱时必修的功课。

以“中国风”的创作方式绘制濒危植物,有时也会遇到瓶颈。比如植物高度差异很大,蕨类植物水韭株高不及5厘米,而 *** 子植物 *** 杉高达90米、直径3米,但根据我自己设定的绘制要求,这两种植物都要在统一的斗方尺幅中表现,还要突出各自的特征。这时,我只能采用“镜头拉伸”的 *** ,对于大型植物,就只能选取它最美的一个局部,并且要让其体现植物的分类特征;对于小的植物,则需表现它的整株或是生境。这些构图考虑需要反复推敲才能站得住脚。一幅作品既能体现植物分类学特征,又是一幅完美的工笔画,可识可赏,能吸引观者的视线——这才称得上是完美的濒危植物肖像。

在设色方面为了保持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又不失植物的本来面目,我会在重点部位提亮,陪衬部分则降低纯度,最后画面整体刷上底色来统一画面。底色不是一次到位,要一遍遍叠加上去,既保持润泽又不失单薄。这样绘制的过程虽然单调艰苦,但往往又会有意外的收获,这让我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

专心植物画创作转眼将近5年,我对植物的情感历久弥新,每画一种植物好像在谈一场恋爱,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爱到相守,乐此不疲。一路画来,对植物的认识也逐渐从外形的吸引上升到内在的感悟:大自然中的每一种植物都有其独特的生存方式,注意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相互依存、和谐有序的生存状态,能让人的心胸更加广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梳理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价值时,我常见到这些关键词:“观赏”“ *** 用”“材质优良”“科研”。例如红豆杉的树皮、枝叶、 *** 能提炼出抗癌 *** 物紫杉醇,但如此重要的作用却常被我们忽视。另一方面,在总结濒危植物的致危因素时,频繁出现的是这些关键词:“盗挖”“农垦”“人为砍伐”“过度利用”“生境 *** ”。我由衷感到,创作植物画时自己肩负着一份责任,我的图画既展现着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的最美一面,也包 *** 对全社会共同珍视自然环境、保护濒危物种的呼吁和期盼。

标签: 蕨类植物 笔画 品种 哪些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