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糖尿病最多活20年,二型糖尿病最多活20年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17 0
得了糖尿病,寿命还有多长?这篇文章带你了解 ***

得了糖尿病,就等于判了死缓?这话太过危言耸听了。如果我们辩证的来分析,谁不是随着日子的一天天过去,年龄逐渐增大,寿命也在逐渐的减少呢?虽然比起非糖尿病人,糖尿病人多了一种危害身体健康的慢 *** 疾病问题,但对于这样的疾病问题,如果能够积极的予以应对,糖尿病患者同样可以活的健康长寿。

得了糖尿病,会不会影响预期寿命?这个问题真的很难说清。对于“预期寿命”这个词儿,我们首先就应该认识到,这个预期寿命,是包含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健康问题对寿命的影响,如果说糖尿病影响预期寿命,那么相比于糖尿病这样的慢病问题,一些急 *** 的心脑血管疾病问题,比如心梗、脑卒中等急 *** 疾病,恶 *** 肿瘤等疾病问题,对于人的生命的影响,导致的死亡率,要高的多了。

发现得了糖尿病,就吓得不行,认为自己活不了多久了,这样的一种想法,首先从心态上就没有摆正,糖尿病只是一种慢 *** 的代谢 *** 疾病问题,的确是通常难以彻底治愈的一种慢 *** 问题,如果血糖控制不好,还可能会导致这样那样的并发症问题,但既然已经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与其担惊受怕,倒不如积极的去调理控制它,学会和“糖尿病”一起共生,学会摸清糖尿病的脾气,学会把它驯服控制好,尽量减少糖尿病带来的健康危害,这才是糖尿病患者对待糖尿病的理 *** 态度和正确态度。

糖尿病这种病,到底是个什么脾 *** 呢?那最常见的2型糖尿病来说,我们来简单的总结一下。

首先,糖尿病并没有什么可怕,特别是新发的并不严重的血糖代谢问题,如果患者的胰岛功能还不错,同时存在很多可以纠正改善的生活习惯也有很多,尽早的从生活调理上加强血糖控制,就是让糖尿病乖乖听话,加强血糖控制的重要方面。有些轻度的新发糖尿病患者,通过合理的膳食调理和运动锻炼,在不需要用 *** 的情况下,都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血糖的稳定达标。

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谈到摸清糖尿病脾气的另一点了,那就是“尽早”,尽早的发现血糖异常问题,尽早的加强血糖控制,尽早的合理的制定综合调理方案,把升高的血糖控制下来,多项大型糖尿病研究都显示,糖尿病控制的越早,甚至是在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异常的糖尿病前期就开始加强血糖的控制,是与糖尿病和平共处,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风险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对待糖尿病,更佳的控制策略,一定要抓住这个“早”字。

糖尿病还有什么特 *** 呢?糖尿病的另一个特 *** ,就是会由于个人的重视情况不同,而对于身体造成的健康影响大小也不同。不同个体之间不好对比,我们拿同一个人来对比,如果能够对糖尿病积极重视,合理的调节血糖水平,把血糖一直平稳的控制达标,糖尿病对于人的健康、寿命的影响,就可以降到更低;而如果大大咧咧,因为没感觉就不管它,大吃二喝,烟酒不忌,也不加强活动,吃 *** 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不舒服也从来不做血糖的 *** 测量,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知不觉间,长期的高血糖就会逐渐侵蚀我们的身体健康,血管(包括心脏的大血管和微血管)、皮肤、神经 *** , *** 功能、视网膜等方面的健康,都会逐渐的受到影响,这样的情况,糖尿病人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当然也就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了。

对于糖尿病,我们一定不要怕,有人把糖尿病比作是“甜蜜的负担”,说自己是“小糖人”,这样一种乐观的态度多好,不管是糖尿病还是生命中的其他问题,碰到了就去面对它,用正确的科学合理的态度去解决它,像糖尿病这种,无法短期彻底解决的健康问题,尽早的予以控制,积极合理的做好血糖调理,结合年龄的和身体情况,尽量保持血糖处于稳定达标状态,做到这些点,才是真正对自己健康负责的态度,才会尽量的减少糖尿病带来的健康危害,至于什么影响寿命,什么得了糖尿病就等于“死缓”的想法,有这个时间去思虑,还不如用这个时间去学习糖尿病控制调理的相关知识,赶紧行动起来控制好血糖水平呢。

近九年饮食运动的抗糖之路——献给2型糖尿病朋友(上)

■患者基本信息

【所患疾病】糖尿病

【确诊时间】2011年春节

【治疗情况】曾接受口服降糖 *** ,现在运动饮食疗法

#糖尿病#

我是一个老 *** *** ,今年70虚岁,已经离岗,我04年作了结肠癌手术,癌是多么可怕的字眼,比起糖尿病来说严重的多吧!


人的一生发生一个大的事件就会改变你一生的命运,术后,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什么金钱、名誉、地位、权力都看的暗淡,健康才是最重要,是之一位的。因此凡事都能想开,好吃好喝,加强营养,认为心宽体胖就是身体好的标志,就能抗击癌魔。结果体重增加了,从不锻炼身体,身高1.65米,体重增长到168斤。



随之身体出现诸多 *** 反应:困乏,上午上班后总觉得疲劳乏困,睡一会儿哪怕5分钟就解困;腿痛,莫名其妙的难受;腿上有一处皮炎怎么也看不好,总是湿糊糊的; *** ,隔三差五的牙龈肿疼;感冒了输液也不见好转;肚子越来越大,腿却不见长粗;口干舌燥,常带一瓶水解渴。这些症状持续几年,并没引起注意,也没看医生。


2011年春节刚过,2月1日我在家卫生间发现鞋底粘地,心中不由得一惊,是尿糖!2月2日女儿买回尿糖纸一试,4个+号,3日去县医院检查,空腹血糖12.1,尿糖1个+号,血脂严重超标,血压100/146,医生说我是糖尿病、高脂血症,开了降糖降压降脂一大堆 *** 让吃,听医生的话,一日三餐三次 *** ,整整吃了一个星期。



吃了一个星期的 *** ,我想这 *** 吃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到死吗?我就去医院又做了检查,还好降到7.2了。于是,我就把 *** 停了,买书看,与医生、糖人请教,因为以前对糖尿病太不了解了,逐渐对这病有了认识,我的父母都是九十多高龄,家庭没有遗传基因,只是自己的工作不规律,饮食不注意,从不锻炼身体,体重严重超标引起的,其实早有病症,只恨自己未早检查早发现早控制,后悔呀!


后我请教县医院一位老院长,他给我开了一个饮食疗方,并说四句话十二个字,要我牢记:“管住嘴,跑开腿,忘过去,保护肺”。并让我多次检查,做糖耐量试验。


三个月后,我的体重从160多降到140斤。5月26日,我又做了一次糖耐量,是同样的血糖仪,同样的75克葡萄糖,结果是:空腹4.4,半小时8.8,一小时9.6,二小时5.9,三小时4.2。三个月的时间,我的胰岛功能有了恢复,从9.5变为5.9,是多大的转变啊!



糖耐量化验后,我在5月28日化验了血脂,全部正常合格,血压早已正常,至今一直保持在70-80/110-120,血糖一直控制在4点多、5点多,上6点的很少,餐后血糖如果吃的主食多就高点。有一次我吃了一个馒头,有2两白面,还喝了多半盆小米稀饭,很稠,我知道吃多了,就查血糖,2小时8.5,从此小米稀饭不敢多喝了,每餐只要控制在2俩左右,血糖都超不过7.8。

二型糖尿病最多活20年,二型糖尿病最多活20年-第1张图片-


近九年了身体状况一直很好,体重130斤,很少闹病,很少吃 *** ,我的医疗卡上的钱还有近千元未花,以前的病症都没有了,冬天从不戴帽子,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每天除按时锻炼外,还闲不住干好些活。



我的这些数字和情况全记在一个小本上,从2011年2月至今,我共测血糖127次,其中空腹94次,4-6点的84次,6-7点9次,8.5的1次,餐后血糖33次,其中餐后1小时9次,7.8以下的5次,10点以下的4次,餐后2小时24次,7.8以下18次,8.9以下6次,今年以来,共检查13次,空腹6次,4.2-4.6的5次,5.9的1次,餐后2小时7次,7.8以下6次,8.5的1次。今年5月23日之一次做了糖化血红蛋白是5.6。去年6月,我做了一次体检,各项指标都正常。

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仍活90多岁、100多岁?医生:或是做对了4件事


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对人类影响巨大、尚不能根治只能控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健康寿命的著名慢病,而且它们的致病机理比较复杂,目前未能完全搞清楚,确诊有一项已经够闹心了,如果是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那如同抽到“下下签”。

糖尿病从类型来看有1型和2型,以2型患者占多数;高血压分为原发 *** 和继发 *** 高血压两大类,以原发 *** 为主。它们都有相应的确诊标准、治疗指南和预防措施。


在我国,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数量都以亿计,其中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约25.3%,相当于4个人里就有一个高血压患者;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约9.7%,相当于10个人里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而确诊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数量,估计约8000—9000万人,比较庞大。


高血压+糖尿病“双病加身”、“双 *** 拍门”,科学家们形象称这两种病是“姐妹病”、“狼狈为奸病”。医学解释是:糖尿病作为代谢类疾病,加速了肾动脉和全身动脉血管硬化,血流外周阻力上升,引起高血压;高血压作为心脑血管类疾病,会带来局部供血不足,引起血糖异常,长期就诱发糖尿病。

可以这样通俗理解: *** 如同一辆汽车,高血压是汽车油路、电路出现问题,糖尿病是润滑、控制 *** 经常捣乱,开着这辆汽车“趴窝”的风险,可想而知。


患者如果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那么起码有3个共同点:

1、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50岁以后风险明显上升,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2、目标都是奔着缩短人类寿命去的,是心血管类疾病和 *** 病变的重要推手。

3、需要长期服 *** ,轻易不能停 *** , *** 物对身体会有各种 *** 影响,需要定期检查。

这些问题,如同悬在患者头顶的重锤,随时会砸落伤人,或者卧在患者身边的猛虎,动不动咬一口,很多人自然认为,或是命运如此,长寿不了。


但实际情况是,即使确诊了这两大闹心和危险的疾病,也有相当多的人能获得长寿,现代历史比较著名的例子有:

1、 *** ,40岁就有2型糖尿病,长期受高血压困扰,且患过癌症并接受手术,活了106岁。

2、张学良,41岁确诊2型糖尿病,老年长期受高血压影响,曾出现急 *** 脑血肿,活了101岁。

3、星云 *** ,2023年初圆寂,享年96岁,据公开报道,星云 *** 有50多年糖尿病史,两次高血压中风。


有人会把这3位历史名人的例子,认为是有长寿基因、医疗条件好、生活保障得力、有钱有势助长了寿命。其实不免以偏概全,要知道高血压、糖尿病真发作起来,一视同仁,尤其是三番两次协同捣乱,谁能说自己能顺利扛过去?身边例子太多了。

其实,不论是风云人物,还是普通百姓,身上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其他慢病,仍顽强活到高寿、甚至超过百岁高龄的,并不少见。除了医疗科技的保护,综合起来,他们长期坚持和做好了4件事:


1、认清现状,找到控制关键点,积极主动改变。正视高血压和糖尿病“附体”的现状,不被小道消息左右,其实高血压、糖尿病不可怕,防止诱发并发症才是关键。如何控制并发症?就是血压和血糖控制得当。

一方面要坚持血压血糖双达标,了解疾病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关键点,从改进生活方式入手,严格控制每日总热量,尤其下力气限盐,每日一定不要超过5克。


2、积极开展降糖、降压 *** 物治疗,稳住局面防止进一步恶化。根据自身年龄、并发症多少、经济基础、血压和血糖现状,遵医嘱选用降压 *** 、降糖 *** 。

降糖降压有不少经典组合,适合不同症状表现的患者选用,以降压 *** 物为例,首选降压 *** 是各种“普利”类和“沙坦”类降压 *** ,主要以保护心脑血管和 *** 为重点。


3、适当进行运动锻炼,达到血压血糖双控双降的目的。运动围绕减轻体重,舒缓情绪和精神压力,保持健康心态等重点进行,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等方式,每周在频率和时间上给予保障。


4、勤于检测关键指标,坚持随访,对异常表现给予高度警觉。家里备好血糖仪和电子血压计。而且,要把高血脂也纳入日常管控范围。在开始治疗后,为评估治疗反应和效果,坚持随访,每季度至少一次,出现异常症状及时随访,搞清原因和预防重点。

所以,高血压+糖尿病,对一些人短期是坏事,但长期却是好事,提醒时刻注意身体异常,不断纠正错误习惯,同样能长寿。

夜间血压升高要注意!这类大众疾病患者的死亡风险加倍

2021年度美国心脏协会高血压科学年会于2021年9 月27日至29日召开,会议主题重点关注高血压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高血压与心肾疾病、中风、肥胖和遗传学的关联。

根据年会上发布的一项为期21年的研究,在糖尿病患者中,相比夜间睡眠期血压正常下降的患者,夜间血压升高的患者,死亡风险将增加至两倍以上。

对于一般健康人群,血压昼高夜低,睡眠期间的血压通常会有所下降,称为“杓型”。当夜间血压未充分降低,夜间收缩压降幅未达到白天的10%,称为“非杓型”。而当夜间收缩压反高于白天时,则称为“反杓型”或“血压反向下降”,该类异常血压模式与 *** 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及死亡风险增加相关。

该研究作者,意大利比萨大学学者Martina Chiriacò指出:

既往研究已经表明,在健康 *** 、高血压患者、1型或2型糖尿病 *** 患者中,“非杓型”血压模式与心血管疾病、 *** 疾病相关。不过,“非杓型”血压模式对糖尿病患者长期死亡率影响尚不清楚,而“反杓型”血压模式的相关研究信息更是少之又少。最新研究则关注了各夜间血压模式、心率变异 *** 与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的关联。

研究始自1999 年,研究人员对意大利比萨349名 *** 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在患者中,女 *** 占比50%左右,其中284人患有2型糖尿病,65人患有1型糖尿病。另外,高血压患者占比82%,在服用降压 *** 情况下,仍有73%的患者高血压未得到有效控制。

截至2020年,在21年随访期间,共有136人死亡。所有参与者均做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其中50%以上的参与者为非杓型,20%为反杓型。

研究发现:

1. 近三分之一反杓型参与者存在心脏自主 *** 变,在非杓型参与者中则为11%。心脏自主 *** 变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其中控制心脏和血管的神经受损,会影响血压和心率调节,增加心血管事件及死亡风险。

2. 与杓型参与者相比,非杓型、反杓型的平均生存年限分别相对低1.1年、2.5年。

3. 相比杓型,反杓型参与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增加了两倍以上。相比非杓型,反杓型参与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增加了1.9倍。杓型与非杓型参与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则无显著差异。

4. 反杓型参与者的年龄相对较高,接受降压治疗的比例更高,出现高血压相关心脏损伤迹象者更多。

5. 仅夜间出现高血压的参与者,同24小时持续高血压患者的平均生存年限相似,均下降1.2年左右。

6. 24小时内心率变异 *** 较低的参与者,平均存活年限相对低1.8年。心率变异 *** 指逐次心跳周期差异的变化情况,低心率变异 *** 会增加普通人群冠心病患病风险,并与心衰患者健康状况较差相关。

反杓型在糖尿病患者中并不少见,研究者建议在糖尿病患者的诊治过程中,无论血压情况如何,都应同时关注患者的夜间血压模式及心律变异 *** 。

未来研究,应同时关注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患病情况,确定心血管疾病与非心血管疾病人群间的死亡风险是否存在差异。此外,还应在包括 *** 黄种人在内的多种族人群中,作进一步验证。

糖尿病会不会影响寿命? *** 很残酷:血糖控不好,或折寿9年

在全球范围内,每六秒钟就有一人死于糖尿病。中国是“糖尿病大国”,糖尿病患者呈现发病率升高、年轻化的趋势。

更为严峻的是,一项大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成年糖尿病患者平均寿命减少了9年之多。

1

—The first—

糖尿病折寿多少年

2017年1月,国际 *** 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 *** JAMA》发表了北京大学李立明教授课题组与牛津大学课题组合作的研究,结果显示,与无糖尿病者相比,中国 *** 糖尿病患者的平均寿命将缩短9年。

但要注意,之所以会出现这么“残酷”的结果,是因为参与研究的 *** 糖尿病患者虽然进行过相应治疗,但却没有达标,比如时不时停 *** 、未定期复查等行为,都影响了治疗的效果。

所以比起片面的“糖尿病人少活9年”的结论,这个研究真正告诉我们的是“控糖不彻底的糖尿病人才会大大折寿”!

2

—The Second—

糖尿病如何缩短寿命

对患者寿命造成影响的并不是高血糖本身,而在于其引发的各种并发症。糖尿病的慢 *** 并发症,发生与进展较为缓慢,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难以逆转。

1.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心血管疾病,这是由于高血糖引起的血管损伤所致。

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血管硬化和狭窄,从而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在我国,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更大威胁

2.肾病

图源 ***

糖尿病肾病是严重 *** 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变的死亡因素

高血糖会损伤 *** ,糖尿病患者很容易患上肾病,

*** 在过滤血液中的 *** 和水分时,会将有用的物质留在体内。

但是,高血糖会导致 *** 滤过的 *** 和水分增加,从而导致 *** 损伤。

3. *** 变

长期高血糖还会导致神经细胞、神经纤维产生病变,影响神经 *** 的正常功能。

这时,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手脚麻木、疼痛和感觉异常等症状,若没及时察觉,还会导致糖尿病足和截肢

4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微血管病变,俗称“糖网”,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眼病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致盲原因。

而盲人的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患病超过10年,那么约有1/4的人可能发病;超过15年,或一半以上的人发病;如果超过30年,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发生“糖网”。

3

—The Third—

预防并发症,活得更长久

1.控制血糖水平

坚持服用降糖 *** 或依靠胰岛素注射来控制血糖水平,避免高血糖对身体造成的损害。

2.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眼科、 *** 、神经 *** 等方面的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并发症。

3.健 *** 活方式

图源:giphy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饮食应该多样化,以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可减少高糖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并增加水果、蔬菜和全谷物的摄入量。

适量运动、减轻体重: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有氧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和血糖。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从而使得血糖控制变得更加困难,糖尿病患者更应该戒烟和限酒。

4.注意足部护理

糖尿病易导致足部神经和血管受损,应注意足部清洁和保护,穿合适的鞋袜,避免 *** 。

做好以上4点,相信绝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能够享受正常的人生。

所以从现在起,好好控糖,不要自己吓自己。#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 糖尿病日 医学专家带你了解糖尿病几大热点问题

11月14日是 *** 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为 “教育保护明天”。据统计,世界范围内,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2.8%。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 *** 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典型的临床表现有“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还会出现疲乏无力、四肢发麻,刺、痛、皮肤瘙痒、尿中泡沫增多以及视物模糊等症状。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是血糖,空腹血糖≥7.0mmol/L(毫摩尔每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毫摩尔每升),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6.5%,也可诊断为糖尿病。

南开大学医学院教授 母义明:糖化血红蛋白是我们 *** 的葡萄糖升高以后会和部分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且这一结合就再也不解离了,所以它比较稳定,因为我们的红细胞大约能活一百二十天,所以糖化血红蛋白事实上就 *** 了一个人的平均血糖,平均两到三个月血糖的变化,它的更大的优点就是波动很小,很稳定,不会受到某一天、某一次血糖波动的变化,所以这个指标对诊断糖尿病的意义就在于它很稳定、很可靠。

专家提示,千万不要认为只有中老年人才会得糖尿病。糖尿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因此,任何年龄包括儿童、青年人、中老年人,都可能得糖尿病。

一项统计显示,在我国糖尿病前期的发病率大约是15.5%。什么是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有什么联系?来听听医务人员的介绍。

糖尿病与一些疾病以及 *** 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年龄≥40岁,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与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等都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如果空腹血糖>6.1mmol/L(毫摩尔每升),或者餐后两小时血糖>7.8mmol/L(毫摩尔每升),但是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种情况被称为“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一项统计显示,在我国,糖尿病前期的发病率大约是15.5%,如果不给予良好的控制,每年大约会有5%~10%的糖尿病前期个体发展为糖尿病。

南开大学医学院教授 母义明:血糖比正常人高了,但是我没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在这个诊断之前到正常之间的这一段就叫糖前期,它叫糖尿病前期。中国的糖尿病前期在成年人当中,这个数字都超过了糖尿病病人的数量,所以这样看来就是两者应该说危害都是类似的,但是抓住糖尿病前期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这是你预防它变为糖尿病的更佳时期,就这一段时期如果你发现了,经过合理的饮食运动,再加上如果必要的话可能需要一些 *** 物治疗,他就会逆转回到正常人,这样对预防糖尿病就更好。

医务人员指出,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 *** ,只要积极预防、正确治疗就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的预防首先要了解糖尿病防治知识。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测1次空腹血糖,高危人群建议每半年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同时,保持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的健 *** 活方式。

营养治疗、运动治疗、 *** 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的五项综合治疗措施。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采取措施降糖、降压、调整血脂和控制体重,纠正 *** 生活习惯可有效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南开大学医学院教授 母义明:肥胖会导致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甚至包括高尿酸血症,所以肥胖是糖尿病当中导致并发症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最新版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里边就特别提到了减重的重要 *** ,就要求糖尿病患者,尤其超重和肥胖以上的(人群),应该减少体重至少5%,最多应该减10%左右,平均大概是7.5%。为什么这么说,只要把体重从这个目标下降5%到10%,所有的代谢指标都可以好转。

来源: 央视网

糖尿病如何预防?“糖尿病前期”如何抓住?一文读懂→

11月14日是 *** 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为“教育保护明天”。糖尿病与一些疾病以及 *** 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专家表示,只要抓住“糖尿病前期”,仍是可以逆转回到正常人的。

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2.8%

据统计,世界范围内,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2.8%。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 *** 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典型的临床表现有“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还会出现疲乏无力、四肢发麻,刺、痛、皮肤瘙痒、尿中泡沫增多以及视物模糊等症状。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是血糖,空腹血糖≥7.0mmol/L(毫摩尔每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毫摩尔每升),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6.5%,也可诊断为糖尿病。

南开大学医学院教授 母义明:糖化血红蛋白是我们 *** 的葡萄糖升高以后,它会和部分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且这一结合就再也不解离了,所以它比较稳定,因为我们的红细胞大约能活一百二十天,所以糖化血红蛋白事实上就 *** 了一个人的平均血糖,平均两到三个月血糖的变化,它更大的优点就是波动很小,它很稳定,它不会受到某一天、某一次血糖波动的变化,所以这个指标对诊断糖尿病的意义就在于它很稳定,很可靠。

专家提示,千万不要认为只有中老年人才会得糖尿病。糖尿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因此,任何年龄,包括儿童、青年人、中老年人,都可能得糖尿病。

抓住“糖尿病前期”可逆转回到正常人

一项统计显示,在我国“糖尿病前期”的发病率大约是15.5%。什么是“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有什么联系?

糖尿病与一些疾病以及 *** 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年龄≥40岁,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与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等都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如果空腹血糖>6.1mmol/L(毫摩尔每升),或者餐后两小时血糖>7.8mmol/L(毫摩尔每升),但是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种情况被称为“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

一项统计显示,在我国糖尿病前期的发病率大约是15.5%,如果不给予良好的控制,每年大约有5%~10%的糖尿病前期个体发展为糖尿病。

南开大学医学院教授 母义明:血糖比正常人要高了,但是我没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在这个诊断之前到正常之间的这一段就叫糖前期,它叫糖尿病前期。中国的糖尿病前期在成年人当中,这个数字都超过了糖尿病人的数量,所以这样看来就是两者危害都是类似的,但是抓住糖尿病前期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这是你预防它变为糖尿病的更佳时期,就这一段时期如果你发现了,经过合理的饮食、运动,再加上如果必要的话,可能需要一些 *** 物治疗,就会逆转回到正常人,这样对预防糖尿病就更好。

如何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风险?

医务人员指出,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 *** ,只要积极预防,正确治疗就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的预防首先要了解糖尿病防治知识。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测1次空腹血糖,高危人群建议每半年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同时,保持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的健 *** 活方式。

营养治疗、运动治疗、 *** 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的五项综合治疗措施。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采取措施降糖、降压、调整血脂和控制体重,纠正 *** 生活习惯,可有效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南开大学医学院教授 母义明:肥胖是导致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甚至包括高尿酸血症,所以肥胖它是在糖尿病当中,导致并发症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最新版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里边,就特别提到了这个减重的重要 *** ,就要求我们糖尿病的患者,尤其超重和肥胖以上的人群,你应该减少体重至少5%,最多你应该减到10%左右,平均大概是7.5%,减少这么多。你只要把这个体重从这个目标下降5%到10%,你所有的代谢指标都可以好转。

来源: 央视新闻

女子口渴、尿多,初诊糖尿病…… *** 让医生头皮发凉!患者:医生,我还能活多久?

52岁女 *** 患者,姓梁。

几个月来,梁女士很容易口渴,怎么喝水都解不了渴,喝得多尿也多,吃的也多。起初还没注意,以为是天气热导致的,后来跟朋友一聊起,朋友提醒她要注意是不是糖尿病啊,单位里的老王也是这样,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去医院一查,空腹血糖高达20mmol/L,这明摆着糖尿病啊,好在及时吃了降糖 *** ,血糖总算控制下来。

梁女士恍然大悟。

第二天一大早就奔去了社区医院,一查空腹血糖,14mmol/L。

再加上梁女士多食、多饮、多尿,又说这两个月来体重轻了不少,那么诊断糖尿病就 *** 不离十了。为了明确诊断,医生让梁女士第二天再来测空腹血糖,如果还这么高,那就断定糖尿病了。

毫无悬念,梁女士确诊了糖尿病,是2型糖尿病。糖尿病分几个类型,其中1型(青少年多见,是胰岛细胞 *** 导致的糖尿病)、2型(中老年多见,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抵抗导致)最为多见。

怎么办?

吃 *** 呗。医生说,糖尿病太常见了,您可以先尝试运动锻炼、控制饮食2个月看看,有些人血糖能降低下来,有些人不行,如果不行再吃 *** 也可以。

不了,我直接吃 *** 吧。饮食方面我已经很注意的了。梁女士说。

于是拿了二甲双胍、阿卡波糖两个 *** 回去。

吃了一段时间,梁女士的血糖果然都降至了正常。胃口也不再那么大了,尿也没那么多了,喝水自然也没那么多了。医生说,你以前血糖高,血液当中糖分高,当然就容易口渴了,所以喝水多嘛,又因为尿里面糖分也高,加上喝水多,所以尿得也多。血糖控制好后,一切都会恢复正常的,但还是要坚持监测血糖,监测饮食、锻炼和 *** 物治疗。

梁女士还是很遵医嘱的,医生让吃什么就吃什么,不吃什么就绝对不碰。

可是好日子不长。

又过了2个月,梁女士开始觉得上腹部隐隐不舒服。

起初以为是胃病犯了。对了,梁女士一直有胃病,每年都会痛上一段时间,吃点“胃 *** ”就会好,医生建议做胃镜,一直不敢做,一来怕胃镜难受,二来怕 *** 了醒不过来。

梁女士回到医院,医生还是建议做胃镜。说你这个周期 *** 的“胃痛”,多数可能是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等,不能讳疾忌医,得治疗,否则以后癌变就麻烦了。

癌变?听到这,梁女士就害怕了。

十二指肠溃疡一般不会癌变,万一是胃溃疡,还是可能会癌变的,大概1%-5%的胃溃疡可能癌变,不是闹着玩的。医生语速飞快地说。

做不做?给个痛快话。医生有点不耐烦了。

做吧。梁女士长长舒了一口气,下定了决心。

当天就给安排了胃镜检查。

做胃镜之前,梁女士想了很多,万一真的是胃癌,那怎么办。 *** 怎么办,还在读大学的女儿怎么办。其他人都想过了,唯独没有想过自己。对了,万一是胃癌的话,还能不能治疗。医生说,如果是早期胃癌,切掉它是可以获得痊愈的,如果是晚期胃癌,那就只能减轻痛苦了,治愈是不可能的。

想着想着就睡着了。

*** 起效了。

胃镜很顺利,结果当天也出来了,胃没事,仅仅有点胃炎,不严重。没有胃癌!

梁女士笑了。

没有胃癌,这是天底下更好的消息了。

那怎么解释肚子隐隐作痛呢?梁女士又有疑问了。

医生说,那就要考虑会不会有胆囊炎、慢 *** 胰腺炎等等问题了。做个B超看看吧,如果有胆囊结石,可以考虑手术切掉胆囊。

那就做吧。

B超结果很快也出来了。

这回看到了重磅结果。报告说:胰腺似乎有占位,建议进一步CT检查。

梁女士蒙了,占位是什么意思?是肿瘤么?

医生解释说,现在不好说,可能是肿瘤,可能是囊肿,也可能是别的东西,先做CT再说吧。而且这次要做就做增强CT,看的更清晰一些。

梁女士咽了一下口水,迟迟不说话。

丈夫看出了她的担忧,鼓励她,不管是什么,一起面对。

终于,梁女士还是走入了CT室。

做完CT后,就是焦急地等待结果。

期间抽血化验的肿瘤标志物也出来了,CA199等都是明显升高。梁女士自己百度了一下,知道这些指标都是 *** 肿瘤的,但它们升高也未必就一定意味着是恶 *** 肿瘤。

她仍然心存侥幸。

但医生紧皱的眉头,终于还是击溃了梁女士心理的防线。医生说,这些指标结合起来看,还是有恶 *** 可能的,当然,我们还得看CT结果,最后可能还要看病理,病理说了才算。

梁女士差点要哭出来了。

那天下午CT结果出来了,考虑胰腺癌。癌肿长在胰腺体部,而不是头部。这算是少见的,一般来说,胰腺癌最常见是胰头癌,胰体癌或者胰尾癌相对少见。

但这跟梁女士的病情是相符合的,如果是胰头癌的话,估计梁女士会有明显的黄疸了。为什么?因为胰头的位置靠近胆总管,如果胰头长癌了,随时可能会 *** 到胆总管,就可能导致胆汁流出不顺畅,胆汁可能会返流入血,多余的胆红素沉积在 *** 皮肤,就会表现为黄染。

梁女士由始至终都没有黄疸。

只有一个上腹部隐隐不适。

梁女士得知结果后,顿时心灰意冷。胰腺癌意味着什么,她自己心里有数了,不用医生讲。胰腺癌是癌中之王,几乎每发现一个就会死掉一个,一般活不过半年。

要不要手术?医生给梁女士分析了治疗方案。手术一方面可以拿到病理组织进一步明确诊断,另外也可以切掉一部分癌肿组织,缓解病情进展,减轻临床症状。但要想治愈,那是不可能的。

梁女士万念俱灰。

决定是丈夫做的。

同意手术。

本来是一个糖尿病,没想到弄到后来竟然是胰腺癌。为什么一开始会有糖尿病呢?糖尿病跟胰腺癌又有哪些关系呢?梁女士丈夫百思不得其解。是不是我 *** 一开始就是胰腺癌,只不过医生没有及时诊断,是这样么?

这个可能 *** 是有的。管床医生解释,当胰腺肿瘤侵犯了胰岛B细胞(胰岛B细胞就在胰腺里面), *** 了胰岛B细胞,那么胰岛素分泌就会减少,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一旦分泌减少,患者的血糖就会升高了,也就是糖尿病了。

原来如此!

这么说,我 *** 可能一开始就是胰腺癌了,而不是单纯的糖尿病了。社区医生漏诊了。这个我要回去讨个说法。

那都是后话了。

手术前,梁女士问医生,自己还能活多久。是不是真的跟网上说的一样,只有半年的时间了。

手术医生是个 *** 湖了,忙打岔,说不同病人是不一样的,多数患者发现胰腺癌后生存时间不超过半年,但也有能活几年或者更长的,这个很难讲。

几年跟半年,对梁女士来说似乎是一样的。她显然不满意这个回答。

虽然这是最真实的答复了。

手术做完了,算是比较顺利。

由于手术很大,梁女士安排进入了ICU观察1个晚上。

还好一切顺利。

病理结果回报了,就是胰腺癌。

梁女士最终接受了这个事实,对于她来说,除了接受,别无他法。命运有时候就会捉弄人,总有些人会那么倒霉。对于梁女士来说,如果仅仅是糖尿病那该多好啊,糖尿病虽然也没办法治愈,但至少未来可期,只要控制好饮食、锻炼身体、坚持用 *** ,糖尿病一样可以活得很好。

但一旦惹上胰腺癌,那就真的让人抓狂。如果能更早地诊断胰腺癌,或许会更好一些,起码有机会可以手术,手术可以做的更好一些。

哪些人需要警惕胰腺癌呢?

(1)年龄>40岁,有上腹部非特异 *** 不适。这个很难界定,因为上腹部不舒服的原因太多了,可能是胆囊炎、胃溃疡、慢 *** 肝炎、慢 *** 胰腺炎等等,也可能是胰腺癌。

(2)有胰腺癌家族史者。

(3)年龄>60岁,无家族史,无肥胖,但有突发糖尿病,而且特别是一些不典型糖尿病,就好像上文的梁女士。

(4)有慢 *** 家族 *** 胰腺炎的患者,目前认为,慢 *** 胰腺炎可能是重要的胰腺癌癌前病变。

(5)吸烟、大量饮酒以及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的人群。

祝大家好运。

转自:听李医生说

来源: 扬子名医团

*** 糖尿病日 医学专家带你了解糖尿病几大热点问题

央视网消息:11月14日是 *** 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为 “教育保护明天”。据统计,世界范围内,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2.8%。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 *** 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典型的临床表现有“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还会出现疲乏无力、四肢发麻,刺、痛、皮肤瘙痒、尿中泡沫增多以及视物模糊等症状。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是血糖,空腹血糖≥7.0mmol/L(毫摩尔每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毫摩尔每升),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6.5%,也可诊断为糖尿病。

南开大学医学院教授母义明:糖化血红蛋白是我们 *** 的葡萄糖升高以后会和部分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且这一结合就再也不解离了,所以它比较稳定,因为我们的红细胞大约能活一百二十天,所以糖化血红蛋白事实上就 *** 了一个人的平均血糖,平均两到三个月血糖的变化,它的更大的优点就是波动很小,很稳定,不会受到某一天、某一次血糖波动的变化,所以这个指标对诊断糖尿病的意义就在于它很稳定、很可靠。

专家提示,千万不要认为只有中老年人才会得糖尿病。糖尿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因此,任何年龄包括儿童、青年人、中老年人,都可能得糖尿病。

一项统计显示,在我国糖尿病前期的发病率大约是15.5%。什么是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有什么联系?来听听医务人员的介绍。

糖尿病与一些疾病以及 *** 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年龄≥40岁,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与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等都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如果空腹血糖>6.1mmol/L(毫摩尔每升),或者餐后两小时血糖>7.8mmol/L(毫摩尔每升),但是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种情况被称为“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一项统计显示,在我国,糖尿病前期的发病率大约是15.5%,如果不给予良好的控制,每年大约会有5%~10%的糖尿病前期个体发展为糖尿病。

南开大学医学院教授母义明:血糖比正常人高了,但是我没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在这个诊断之前到正常之间的这一段就叫糖前期,它叫糖尿病前期。中国的糖尿病前期在成年人当中,这个数字都超过了糖尿病病人的数量,所以这样看来就是两者应该说危害都是类似的,但是抓住糖尿病前期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这是你预防它变为糖尿病的更佳时期,就这一段时期如果你发现了,经过合理的饮食运动,再加上如果必要的话可能需要一些 *** 物治疗,他就会逆转回到正常人,这样对预防糖尿病就更好。

医务人员指出,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 *** ,只要积极预防、正确治疗就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的预防首先要了解糖尿病防治知识。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测1次空腹血糖,高危人群建议每半年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同时,保持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的健 *** 活方式。

营养治疗、运动治疗、 *** 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的五项综合治疗措施。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采取措施降糖、降压、调整血脂和控制体重,纠正 *** 生活习惯可有效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南开大学医学院教授母义明:肥胖会导致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甚至包括高尿酸血症,所以肥胖是糖尿病当中导致并发症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最新版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里边就特别提到了减重的重要 *** ,就要求糖尿病患者,尤其超重和肥胖以上的(人群),应该减少体重至少5%,最多应该减10%左右,平均大概是7.5%。为什么这么说,只要把体重从这个目标下降5%到10%,所有的代谢指标都可以好转。

来源: 央视网

39岁就确诊了糖尿病,理想情况下能活到80岁吗?听听 *** 师怎么说

前几天,39岁的小徐刚刚确诊了2型糖尿病,起初还没当回事儿,结果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的时候,看到了一名42岁的患者因糖尿病足 *** 截肢的消息。 *** 上活生生的视觉冲击给小徐造成了极大的心里阴影,叫本就胆小的他开始整日惶恐,只觉得自己这么年轻就得了糖尿病,这个病又治不好,那自己这辈子不就废了?想活到80岁岂不是根本没戏了?

听到小徐的咨询,王 *** 师先让他别害怕,生活中有很多糖友寿命都超过了80岁,就像抗糖名人陈立夫,即便在58岁的年纪查出糖尿病,最后仍然活到了101岁!还有我们敬爱的周 *** 的夫人 *** ,也是在49岁时查出糖尿病,最终高寿88岁。因此,千万不要觉得得了糖尿病就活不长,其实糖尿病并不可怕,只要血糖控制到位、避免后续严重并发症,就完全可以享受到与正常人相同的生命长度。

一、哪些因素会影响糖尿病患者的寿命?

各位糖友要知道,其实糖尿病本身并不会致命,临床上最为常见的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患者身体的胰岛功能受到了损害,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无法完成正常的血糖代谢,最终引起血糖增高。只要将血糖及时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并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危害,那真正能决定糖尿病患者生命长度和生存质量的因素又有哪些?主要是以下3点。

1、急 *** 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的急 *** 并发症是造成糖尿病人生命质量下降的最直接原因之一。当血糖过高没能及时控制时,就容易突发酮症酸中毒、高渗 *** 高血糖等,当患者对于胰岛素或是降糖 *** 使用不当,也可能出现低血糖、乳酸酸中毒等急 *** 并发症。

2、慢 *** 并发症

像是大家所熟知的糖尿病足、糖尿病 *** 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慢 *** 并发症,也是身边很多糖友遭受困扰的罪魁祸首之一。这些并发症其实都与平日里血糖的控制好坏有关,过低过高的血糖都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血糖波动也是整个糖尿病患病过程中最为危险的一点,这些慢 *** 并发症会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命长度和生活质量。

3、相关危险因素

除了并发症,影响糖尿病患者寿命的一点便是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例如体重、血压、血脂等,很多中老年易得的基础慢 *** 往往不是孤立而存在的,而是以上几种因素共同作用、共同影响,协调控制下也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的风险,降低糖友们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

二、怎样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

上面也提到,糖尿病并发症是缩短糖友寿命的关键因素,那如何延缓或是避免并发症便成了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需要关注、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简单来说,只要能控制好嘴、控制好腿,想要将血糖稳定在一个正常范围内并不是件难事。

1、饮食上要会吃

大家要注意一点,除了酒水,糖尿病患者严格意义上并没有完全不能吃的食物,只是要把握吃的时间和数量,要能在饮食上注意热量、糖分的摄入,尽量养成低碳水饮食的习惯,少吃升糖食物,精粗粮搭配的比例更好在6:4。长期保持在血糖控制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吃些自己喜欢的食物,并不是说得了糖尿病就要顿顿窝窝头、吃苦瓜,这样对患者的心态本身无益,而一切饮食的依据标准就是要做到能及时将血糖调控在正常范围内。

2、运动上要肯动

虽然都建议糖尿病人要多运动,但运动量却不宜过大,尤其是不要运动至大汗淋漓的程度。可以选择慢跑、游泳、 *** 等形式,每次运动半小时、每周运动四五次即可,而且需要注意,运动时要提前备好可进食的糖类或淀粉类食物,避免运动后低血糖对身体造成危害。

3、监测上要及时

血糖达标是糖尿病患者长期治疗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也是能够有效延缓一系列并发症的关键因素,因此能够及时、准确地测量出血糖水平就成了糖友们的必要工作。规律的血糖监测也能够帮助我们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选择最合适糖友们的 *** 物和剂量。

最后,王 *** 师也想告诉众多的糖尿病患者,即便年纪轻轻就确诊了糖尿病,但大量的临床病例都告诉我们,只要能将血糖控制到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健康、长寿!

标签: 糖尿病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