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来由的拼音,以及由来和来历的区别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一、汉语拼音的来由及其根据
汉语拼音的古代史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 *** 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周有光先生称反切是“心中切削 *** 法”。这两种注音 *** ,用起来都不方便。唐代守温在分析汉语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础上,制定了描述汉字语音的三十六字母,说明当时我国的语音分析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可惜他用汉字来表示这些声母和韵母,因此,这样的字母没有进一步发展成拼音文字。 500年前我国部分 *** 少数民族中曾经使用“小经”文字,这种文字是一种 *** 文字。用 *** 字母来拼写汉语,比唐代守温用汉字来表示声母和韵母又进了一步。共有36个字,其中4个字母是特有的,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用来拼写汉语的拼音文字,它不再带有汉字的痕迹,完全采用拼音字母。“小经“同时也为东乡、撒拉等民族使用。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1605年,意大利 *** 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经”用 *** 字母给汉字拼音稍晚,“小经”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给汉字拼音的尝试。《西字奇迹》原书已不容易找到,据说,梵蒂冈图书馆尚有藏本。 1626年,法国 *** 会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设计的,适于拼写北京语音。这种新颖的拼音 *** 给中国学者以很大的启迪。明末音韵学家方以智说:“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若事属一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清朝学者杨选杞说:“辛卯户糊口旧金吾期翁家,其犹子芸章,一日出《西儒耳目资》以示余,予阅未终卷,顿悟切字有一定之理,因可为一定之法”。但是,在两三百年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没有在中国人当中广为传播。 1815年到1823年之间,在广州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了一部《中文字典》,这是最早的汉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设计的拼音方案来拼写汉语的广东方言,实际上是一种方言教会罗马字。接着,在其他的方言区也设计了不同方言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其中厦门的“话音字”1850年开始传播,仅在1 *** 1年就印刷 *** 五万册读物,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大约还有十万人左右使用这样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其他各地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在南方的通商口岸传播,主要用来传教。 1867年,英国 *** 秘书威妥玛(Tho *** s F. Wade)出版了北京语音官话课本《语言自迩集》,他设计了一套拼写法,用拉丁字母来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称,叫做“威妥玛式”。 1931年到1932年间,有两个外国传教士提出了“辣体汉字”,这是一种根据《广韵》设计的、以音节为单位的汉语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几乎都有不同的拼写法,拼写的是方言。这些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的方案,为以后的汉语拼音运动提供了经验。汉语拼音的近代史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 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中华的热情,激发着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梁启超在《沈氏音书序》中指出,“国恶乎强?民智斯图强,民恶乎智?尽天下之人而读书,而识字,斯民智矣”。沈学说:“欧洲列国之强,……有罗马之切音也。人易于读书,则易于明理,理明,利弊分析,上下同心,讲求富强”。卢戆章说:“以切音以识汉文,……全国皆能读书明理,国家何致贫穷?人民何致鱼肉?”王照说:“列位啊,咱们个人都要点儿强吧,瞧瞧咱们中国都成什么样儿啦?”“中国 *** 非注意下层教育不可,欲去下层教育的障碍,非制一种沟通语言的文字使言文合一不可”。卢戆章(1854-1 *** 8)是我国之一个创制拼音文字的人。 *** 2年,他在厦门出版《一目了然初阶》,公布了他创制的“中国切音新字”,用拉丁字母及其变体来拼厦门音,声韵双拼,左右横写,声母在右,韵母在左,另加鼻音符号和声调符号,增加声母后还可兼拼泉州音和潮州音。他认为,汉字“或者是当今天下之文字之至难者”,而切音新字“字母与切法习完,凡字无师能自读”,这样一来,“省费十余载之光阴,将此光阴专攻于算学、格致、化学,以及种种之实学,何患国不富强也哉!”卢戆章并不要求废除汉字,他主张“切音字与汉字并列”。后来,他又编写了《中国字母北京切音教科书》和《中国字母北京切音合订》,用切音字来拼写官话。
二、理由的拼音
1、近义:道理、因由、事理、由来、出处、情由、源由、原故、缘故、来由、原由、根由、起因、原因。
2、结构:理(左右结构)由(单一结构)。
3、茹贝尔:贵族世袭制是基于这样的理由,即:由于我们的祖先显贵,所以我们也应该显贵。
4、李四光:科学尊重事实,不能胡说、编造理由来附会一部学说。
5、帕斯卡:通常,我们自己找出的理由比他人想到的理由更容易使自己信服。
6、 *** :为失策找理由,反而使该失策更明显。
7、蒙田:想要凭权力和怒火确立其主张的人,却发现他的理由非常虚弱。
8、 *** :有力的理由造成有力的行动。
三、出处的拼音
1、出处的拼音:[ chū chǔ ][ chū chù ]。
2、【例句】我们在摘录名言、名句时,一定要标明其出处,以备查找方便。
3、【解释】〈动〉出仕和退隐;(名)典故、引文等的来源;语源。
4、【近义词】泉源、因由、缘故、由来、情由、根源、源由、起因、来历、来由、原由、原因、来源、理由、原故、起源
5、【解释】(名)①从发生到现在:~已久。②事物发生的原因;来源。
6、【近义词】因由、缘故、出处、情由、源由、原故、来历、来由、原由、来源、理由、起因、原因
7、【解释】①(名)使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思想~。②(动)发生(于):艺术~于劳动。
8、【近义词】泉源、本源、出处、根基、来历、基础、来源、本原、根本、起源
四、由来是什么意思
2、释义:意思是从发生到现在:由来已久。事物发生的原因;来源。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
唐杜甫《上韦左相二十韵》:“岂是 *** ,由来席上珍。”《红楼梦》之一百二十:“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4、近义词:有因由、缘故、出处、情由、源由、原故、来历、来由、原由、来源、理由、起因、原因。
1、说到名称的由来,有人是这样说的,传说夏娃和亚当受到蛇的 *** 吃下 *** ,因而被逐出伊甸园,夏娃悔恨之余不禁流下悲伤的泪珠,泪水落地后即化成洁白芬芳的百合花。
2、我们不能仅靠人类内心热爱 *** 来维护 *** 。许久以来,我一直在找一个理由来说明我为什么爱你,可是我找不到,因为我不能把对你的爱只限定于一个理由。
3、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横逆困穷,直从起处究由来,则怨尤自息。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由来已久。是你给了我整片的星空,好让我 *** 来去。我享有的是一片深沉宽广的爱!我对你的爱就像一封没写回信 *** 的信,只懂得寄出,却知道没有办法收到什么。
五、缘由的拼音
缘由,汉语词汇,意思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一件事情发生的原因,也称根由。
缘由的近义词:起因、缘故、来由、因由、缘起、原因
《东周列国志》第三回:“遂先期出榜示谕百姓,如愿随驾东迁者,作速准备,一齐起程。祝史作文,先将 *** 缘由,祭告宗庙。”
《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及至回家,见长儿啼哭,问起缘繇,到是自家家里招揽的是非。”
2、你必须倾听对手的意见,并且了解其中的缘由,然后再设法找出你和他们之间的共同点。
3、每个来到你生命中的人都因着一定的缘由,有的好,有的坏。他们塑造或毁灭着我们。但是最终他们成就了现在的我们。
4、没有缘由没有目的没有任何解释不担任何责任地,消失。
5、情感的发生一定能找得出缘由吗?喜欢就是一个坏掉的水龙头,理智告诉你不值得,可怎么拧紧都是徒劳,感情覆水难收。
6、在未弄清楚事情发生的缘由之前,我们暂且采袖手旁观的态度。
六、由来久矣的拼音
由来久矣的拼音:yóu lái jiǔ yǐ
由来:从发生到现在。事情从发生到现在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了。
3.人类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和所遇到的一切社会现象。
2.副词。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
①物质存在的可用钟表来量度的属 *** 。某一过程的发生、发展、终止,既反映了过程的持续 *** 也反映了顺序 *** 。过程的持续 *** 表现为时间间隔,顺序 *** 表现为日期和时刻。
①原来没有的事出现了;产生:发生变化ㄧ发生事故ㄧ *** 。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来由的拼音和由来和来历的区别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