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齿寒时间(唇亡齿寒出自哪个时期)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19 0

大家好,关于唇亡齿寒时间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唇亡齿寒出自哪个时期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唇亡齿寒的历史典故
  2. 唇亡齿寒是什么意思解释
  3. 俗话说唇亡齿寒,为何魏灭蜀之战东吴没有不出兵
  4. 唇亡齿寒的典故
  5. 俗话说唇亡齿寒,为何吴国对蜀国的灭亡坐视不管呢

一、唇亡齿寒的历史典故

1、春秋时候,晋献公想消灭虢国。可是想要消灭虢国的话,就必须先经过虞国。这个时候大夫荀息建议,把晋献公的美玉和宝马,送给虞国国君,请求借道。晋献公一开始有点舍不得,但是苟息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于是晋献公便同意了苟息的计策。

2、果然不出所料,虞君看见礼物之后,非常高兴,答应借道。大夫宫之奇听说之后,赶紧阻止说:“不行啊!虞国和虢国就象牙齿和嘴唇的关系,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彼此帮助,万一虢国被消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3、但是虞君并没听宫之奇的劝说,还是借道了。宫之奇知道虞国灭亡的时间不远了,就带着家人离开了虞国。果不其然,晋 *** 队消灭了虢国之后,回来的时候顺便又消灭了虞国。

4、唇亡齿寒的道理:告诉了我们人多力量大,势力弱小,就应该彼此相依,否则被敌人各个击破,最后没有任何援兵,就会失败的道理。唇亡齿寒,汉语成语,拼音是chúnwángchǐhán,意思是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

5、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於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近义词:荣辱与共、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死相依、互相关注、辅车相依、巢毁卵破、巢倾卵破、休戚相关。

二、唇亡齿寒是什么意思解释

1、唇亡齿寒的意思是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唇亡齿寒时间(唇亡齿寒出自哪个时期)-第1张图片-

2、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唇,嘴的边缘红色部分:嘴唇。唇齿(喻互相接近而且有共同利害的两方面)。唇膏。唇裂。唇舌(“嘴唇”和“舌头”,喻言辞)。唇吻(嘴唇,喻口才、言辞)。唇亡齿寒(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3、齿,人和动物嘴里咀嚼食物的 *** (通常称“牙”):牙齿。齿腔。齿髓。齿龈。齿冷(笑必开口,笑的时间长了,牙齿就会感到冷。因谓讥笑于人,如“令人齿齿”)。排列像牙齿形状的东西:齿轮。锯齿。梳子齿儿。因幼马每岁生一齿,故以齿计算牛 *** 岁数,亦指人的年龄:马齿徒增(旧时自谦年长 *** )。

4、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扩张,先后吞灭了很多弱小的诸侯国。晋国的国土面积和军事力量得到了迅速发展。此时,晋献公已把目光盯在了虞、虢二国上,以便扫除障碍,向中原地区发展。

5、晋献公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 *** 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臣荀息替晋献公拟定了一条绝好的计策。

6、他建议用良马玉璧向虞公送重礼,行贿借道,去 *** 虢国, *** 虞、虢的联盟,然后各个击破。对于这一计策,晋献公开始有点犹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三、俗话说唇亡齿寒,为何魏灭蜀之战东吴没有不出兵

1、对于蜀汉和孙吴而言,三国鼎立,相互扶持才是更好的状态,因为无论是蜀汉还是孙吴,都没有办法单独面对国力强盛,兵多将广的曹魏。唇亡齿寒的道理,孙吴的 *** 者是知道的。对于曹魏的灭蜀之战,东吴是有出兵的,但因为东吴出兵救之不及、救之不力和救之不能,蜀汉就早早灭亡了。刘备、诸葛亮的努力,灰飞烟灭。

2、曹魏的 *** 者,对于蜀汉肯定是恨之入骨的。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姜维的十一次北伐,让曹魏的 *** 者防不胜防。随着曹魏的日益强大,蜀汉的日渐弱小,曹魏 *** 者决定灭了蜀汉。于是,蜀汉举兵18万,分成三路杀向蜀汉。在绝对的实力面对,蜀汉节节败退。曹魏大将邓艾,走阴平小道,奇袭成都,后主刘禅,举国投降,蜀汉正式灭亡。

3、在危急之时,蜀汉有向孙吴求援。孙吴接到求援之后,调兵遣将,派出两军 *** *** 蜀汉。但,蜀汉求救到蜀汉灭亡,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时间太短,孙吴根本救之不及。

4、在曹魏的灭蜀之战里面,孙吴 *** 者,同时犯了低估和高估的错误。所谓低估,就是是低估曹魏灭蜀的决心。他们认为,曹魏兵分三路派出18万大军,只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曹魏打一打之后,应该很快就退兵了。所谓高估,就是高估了蜀汉的实力。他们认为,蜀汉年年北伐,应该兵强马壮,完全有和曹魏一战的实力。孙吴 *** 者的判断,让孙吴采取了救之不力的做法。因为这样,能同时削弱曹魏和蜀汉,孙吴是乐见其成的。

5、其实,救之不力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蜀汉是蜀汉,孙吴是孙吴。对于孙吴而言,肯定是自己的国家利益至上,不可能举全国之力去 *** 蜀汉。

6、所谓 *** ,主要得看被 *** 国家的本身,只有被 *** 国本身存在一定的实力,才能真正 *** 得了,或者合作的得了。当年,孙吴和蜀汉相互 *** ,屡屡挫败曹 *** 一统天下的计划,主要是因为当年的孙吴和蜀汉的 *** 者励精图治、能征善战,智谋百出,具备 *** 的基础。

7、到了后主刘禅事情,蜀汉已经失去 *** 的基础。刘禅本来就没有什么本事,诸葛亮死后,他更是不理朝政,任用奸人,导致国力激烈下降,毁了蜀汉的根基。这样的蜀汉,灭亡其实是迟早的事情,这就是孙吴的救之不能。

四、唇亡齿寒的典故

1、唇亡齿寒讲的是晋献公要攻打虢国,将玉石和宝马当作礼物送给虞国来借路。于是虞国借了路,而晋献公消灭了虢国之后,回来的时候又剿灭了虞国的故事。

2、春秋时候,晋献公想消灭虢国。可是想要消灭虢国的话,就必须先经过虞国。这个时候大夫荀息建议,把晋献公的美玉和宝马,送给虞国国君,请求借道。晋献公一开始有点舍不得,但是苟息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于是晋献公便同意了苟息的计策。

3、果然不出所料,虞君看见礼物之后,非常高兴,答应借道。大夫宫之奇听说之后,赶紧阻止说:“不行啊!虞国和虢国就象牙齿和嘴唇的关系,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彼此帮助,万一虢国被消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但是虞君并没听宫之奇的劝说,还是借道了。宫之奇知道虞国灭亡的时间不远了,就带着家人离开了虞国。

4、果不其然,晋 *** 队消灭了虢国之后,回来的时候顺便又消灭了虞国。

五、俗话说唇亡齿寒,为何吴国对蜀国的灭亡坐视不管呢

1、三国时期,魏国独大,吴国和蜀国也只能以联盟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共同商讨如何去对付魏国。可是后来,魏国攻打蜀国的时候,吴国为什么坐视不管呢?其实,并非是不想救,而是吴国实在是有心无力。

2、前期的时候,魏国就已经在三国之中站稳了脚跟,吴蜀两国联盟,唇齿相依,相互抱团取暖。事实上,吴蜀两国确实也就只能在一起取取暖了,根本干不了别的事情,更不要说去攻打魏国了。

3、当时,魏国的策略是先稳定内部,其它国家能拖就拖,能不理就不理,但是吴蜀两国却是再也坐不住了。因为魏国一旦变得更加强大的话,那吴蜀两国就只有灭国这一条路可走了。所以,便出现了吴蜀两国主动去挑衅魏国的画面。面对吴蜀两国的挑衅,魏国依然不为所动,不是魏国仁慈,而是他们在养精畜锐,等时机成熟之后再一举拿下。

4、终于,魏国等到了这个时机,决定出兵灭蜀。在魏国强势的攻击下,蜀国很快便支撑不下去了。后来,刘禅主动投降,蜀国便就此灭亡了。相信,很多人应该都想知道在魏国攻打蜀国的时候,吴国究竟在做些什么。原来在那时,吴国已经开始内乱,根本无暇顾及蜀国。内部矛盾的激起,使吴国上下人心惶惶,本来应该去求助蜀国的时候,却已经是有心无力了。

5、吴国没能成功对蜀国进行 *** ,无疑是把自己往覆灭的道路上又推了一把。

文章分享结束,唇亡齿寒时间和唇亡齿寒出自哪个时期的 *** 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标签: 唇亡齿寒 出自 时期 哪个 时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