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农本草经》中,有着这样一味神奇的中 *** ,它有着较强的发散风寒和止痛效果,它便是羌活,它既是一种祛湿 *** ,同时也是散寒 *** 。说起羌活,其实在中医里还有另一味 *** 物,跟它非常相似,那便是防风,不过,防风的 *** 效要稍微逊色于羌活,但其功效会更稳定一些。
羌活 *** *** 辛、苦,温,归入体内肾经和 *** 经,当然,根据其不同的形状特征,在称呼上也有差异,一般情况下,羌活根茎粗壮,伸长呈现竹节形状,于是便有人称其“竹节羌”,不过,也有一些长得很像蚕,也被称为“蚕羌”,该 *** 的功效有很多,既可以解表散寒,同时又能祛风除湿,缓解疼痛,常被医家划分在解表 *** 下的辛温解表 *** 中。而关于羌活的临床运用,主要有这2个方面。
一、风寒感冒
既然羌活是辛温解表的 *** 物,那么对于治疗外感风寒病症,其效果肯定是很显著的。羌活辛温,辛温可以发散,而且此 *** 气味雄烈,善于升散发表,有着较强的解表散寒、祛风胜湿以及止痛能力。
因此,对于外感风寒并且夹有湿证的患者来说,如果出现了恶寒发热,但肌表无汗、头部疼痛、颈部僵硬、肢体酸重较为严重等病症,那么均可以用此 *** 来治疗和缓解。
羌活通常与防风、细辛、川芎等祛风解表的 *** 物同用,最著名的 *** 方,就要属张元素收录在《此事难知》中的九味羌活汤了,它有着发汗解表,兼清里热的作用。当然,在其他的医家医书中也收录着不少运用到本 *** 的方剂,例如《内外伤辨惑论》中的羌活渗湿汤,将本 *** 配伍独活、藁本、防风等 *** ,用于治疗风湿在表所引起的头项强痛、腰背酸重以及一身尽痛等病症。
二、风寒湿痹
羌活的辛散 *** *** ,具有祛风的效果,而且苦味可以燥湿, *** 温能够散寒,有着较强的祛风湿、止痛的作用,经常会和其他的祛风 *** 、止痛 *** 配伍,治疗患者出现的风寒湿痹,肢节疼痛,所以,羌活还有另一个称号,即“退风使者”。
因为羌活善入足太阳 *** 经,因风寒湿邪侵袭所导致的关节疼痛、肩背酸痛,尤其是上半身疼痛症状,往往更为适用,经常会与防风、姜黄、当归等 *** 同用,例如蠲痹汤,该方剂是治疗风湿 *** 关节炎的经典 *** 方。
如果患者因风寒、风湿而引发了头风痛,便可以使用羌活芎藁汤,该方剂将羌活和川芎、白芷、藁本等 *** 物配伍,治疗头风痛病症。
虽然羌活的功效运用主要体现在这两方面,但通过医家的不断研究,一些医者发现羌活的功效其实远不止如此,本 *** 还能治疗水气肿,最著名的方子就是《世医得效方》中的川活散,仅仅只有羌活和莱菔子,但却可以很好地治疗此病症。
虽然本 *** 的功效很多,但也存在慎用的情况,如果是血虚引起的痹痛,或者气虚多汗的患者,那么就并不适合服用此 *** ,所以,大家在使用前,要找准致病的原因和发病症状,以免错误用 *** ,造成 *** 后果。
【本图文由“金兰医学”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周浅,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
“治痹十法”与方 *** (上)今天学习商宪敏教授“治痹十法”的前三法:散风宣痹法、祛寒通痹法、除湿蠲痹法。
痹者闭也,为阻闭不通之意。
痹证是指气血为病邪阻闭而引起的疾病,以 *** 肌表经络遭受外部侵袭后,使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等处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和关节肿大、屈伸不利为特点。
商宪敏教授在长期的临床中对于中医痹证的诊断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将多年治疗痹证的 *** 归纳总结为十法,即散风宣痹法、祛寒通痹法、除湿蠲痹法、清热散痹法、化痰散结法、活血祛瘀法、健脾益气法、补肾壮骨法、养肝补血法、通经活络法,临床应用,疗效颇佳。
现将商教授治痹十法,每法的具体概念、治疗特点、适应证、常用方 *** 、说明及注意事项进行介绍。
一、散风宣痹法
1. 概念
散风宣痹法,即用疏散风邪的方 *** 来治疗由于风邪外袭,邪留肌表经络所致之痹证的 *** 。
本法以治疗行痹为主,治疗痛痹、着痹、热痹及尪痹时也常配合应用。
2. 治疗特点
该法主要治疗以风邪为患的痹证。感受风寒湿邪、风湿热邪或风寒湿邪化热,而以风邪为主者。
3. 临床表现
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窜痛,自觉局部冒风,可伴有筋脉挛急、关节肿胀、肢体麻木、屈伸不利以及恶风发热等表证。脉象多浮,舌苔正常。
因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故以感受风邪为主的痹证,其疼痛部位常常游走不定。
风邪侵袭肌表,邪入尚浅,故局部自觉冒风,可见发热、恶风等表证;邪在卫表,阳气浮越,正气外充以抵抗外邪,故舌苔多为正常,脉见浮象。
4. 常用方剂
防风汤(《宣明论》):防风、当归、赤茯苓、杏仁、黄芩、秦艽、葛根、麻黄、肉桂、生姜、甘草、大枣。
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独活、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当归、芍 *** 、川芎、地黄、杜仲、牛膝、人参、茯苓、甘草、桂心。
5. 常用中 ***
白花蛇、徐长卿、独活、羌活、防风。
6. 注意事项与说明
(1)白花蛇有较强的祛风通络的作用,可透骨搜风。
徐长卿祛风止痛之效佳,广泛用于诸痹(风湿、寒湿、气滞、血瘀)所致疼痛。
羌活、独活、防风均能去祛风湿、止痛、解表,不问新病宿疾,皆可选用。羌活偏走于上半身;独活善治下半身。防风味辛而微温,甘缓而不峻,风寒风热痹证均可应用。
(2)古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故治疗痹证在散风祛邪同时,常并用活血通络之法,以利疏散外风。
(3)散风诸 *** 多属辛温香燥之品,极易耗伤阴血,凡阴血亏虚者,应慎用或减量使用。
(4)凡痹证痛剧者,可加虫类搜剔络道 *** ,如白花蛇、乌梢蛇、全蝎、地龙、僵蚕等,以增强散风活络止痛之功。
二、祛寒通痹法
1. 概念
祛寒通痹法,即用 *** *** 温热、能祛除寒邪的方 *** 来治疗由于寒邪外袭,或素体阳虚、寒邪乘虚深入所致痹证的 *** 。
本法以治疗痛痹为主治疗,行痹、着痹及尪痹也可配合应用。
2. 治疗特点
该法主要治疗以寒邪为患的痹证,以感受寒邪、风寒之邪、寒湿之邪或风寒湿邪而以寒邪为主者。
3. 临床表现
肢体关节、肌肉筋骨剧痛,痛处固定,自觉局部发凉或按之冰冷,得温痛减,遇寒痛增,可伴有肢体屈伸不利、冷厥不仁,喜暖恶寒或腰膝冷痛等全身症状。
脉象多弦或紧或迟,舌体胖大,舌苔薄白或白润。
4. 常用方剂
乌头汤(《金匮要略》):川乌、麻黄、芍 *** 、黄芪、甘草。
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
当归四逆汤(《伤寒论》):当归、桂枝、芍 *** 、细辛、炙甘草、木通、大枣。
5. 常用中 ***
桂枝、麻黄、附子、乌头、细辛。
6. 注意事项与说明
(1)祛寒通痹之 *** ,多辛热温燥,不仅能散寒止痛,而且可温经通阳。
麻黄辛温发汗,温散寒邪。附子辛热,温经散寒,通达十二经脉,走而不守。桂枝温通经络,祛风寒湿邪。细辛辛温走窜,旁达百骸,内而宣络脉而疏百节,外而行孔窍而达肌肤。
桂枝、麻黄、附子配伍应用既能助阳温散,又能温经通络,邪散络通则疼痛自除。
麻黄配伍附子、细辛,能助阳散寒,引邪自内达外,治寒邪深侵者效果尤佳。若患者剧痛难忍,可将附子易为乌头,止痛效果更好。
(2)有些散寒 *** ,既散寒祛邪,又温里助阳。
如附子温经散寒而补火助阳;桂枝温通经脉而助 *** 气化。
寒湿内停者,可配以健脾化湿 *** 。诸如桂枝配茯苓、白术、甘草成苓桂术甘汤;又如附子配茯苓、白术、甘草成甘草附子汤。
痰核流注者当配以化痰软坚 *** ,如配白芥子,白附子。
(3)祛寒通痹 *** 辛热而燥,若长期服用或久服,则易伤津耗液,甚至出现手足心热、口干舌燥等“上火”症状。故凡热证或阴虚者当忌用或慎用。
(4)使用此类 *** ,需根据 *** 机能状态、环境条件以及用 *** 时间选用适宜 *** 物和适宜剂量。
如气虚阳弱者,用量可稍大,以增强扶阳抑阴的作用;而阴虚阳亢者,虽有寒邪,温热 *** 用量不应大,以防动火劫阴。
冬季天冷,用量宜大,夏季天热,用量宜小。我国北方气温偏低,用量宜大;南方气温偏高,用量宜小。但南方有些地区常年多雨潮湿,尽管气温偏高,用量也宜增大,以驱散寒湿浊邪。
(5)附子、乌头均系有毒之品,用量开始宜小,逐渐增加剂量,煎 *** 时间宜久。
如入煎剂,用量在10g以上时,一般应先煎 *** 30~60分钟,也可加甘草同煎,或用蜜煎,以缓其毒 *** 。
若服 *** 后出现唇舌发麻、头晕、心悸,甚至晕厥,脉迟或歇止等中毒反应时,即应停服,按中毒解救处理。
特别注意:此 *** 不宜大量服用,不宜长久服用。
(6)如因阴寒太盛,服辛热 *** 入口即吐者,可在温热 *** 中少佐寒凉之品,或热 *** 冷服,取其“寒因寒用”之反治。也可用少量频服之服 *** 法。
三、除湿蠲痹法
1. 概念
除湿蠲痹法,即用具有除湿作用的方 *** 化湿利湿、祛除湿邪来治疗以湿邪为主所致之痹证的 *** 。
本法以治疗着痹为主治疗,行痹、痛痹、热痹及尪痹也常配合应用。
2. 治疗特点
该法主要治疗以湿邪为患的痹证,感受风湿、寒湿、风寒湿或风湿热邪而以湿邪为主者。
3. 临床表现
肢体关节疼痛重著,痛有定处,局部肿胀发凉、濡湿,肤色不变或发热、红肿或麻木不仁,可伴有局部或全身汗出,病患常经久不愈。脉象濡缓或滑,舌胖有齿痕,苔白或白腻或水滑。
湿为阴邪,其 *** 重浊黏滞,湿邪外侵肌表,营卫不和,经脉痹阻则肢体关节沉重酸楚,痛有定处。
湿 *** 濡渍,其 *** 类水,故患处局部肿胀。湿而偏寒者则发凉、濡湿、肤色不变;湿而偏热者则局部灼热、皮色鲜红。
湿邪留滞于经络关节,阳气不布,则麻木不仁。
湿邪盛,阳气伤,卫阳不固,湿气外蒸,则汗出、濡湿。正如《内经》所述:“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因湿邪黏腻,故该病 *** 难愈。
濡脉为阴脉,主虚主湿,气虚于表,脉管因虚不敛而松弛,则脉濡;湿邪弥漫,气不能外达于表,脉亦濡。
缓脉为阴中之阳,不徐不急,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緩,是正常本脉。但也有因湿邪黏滞,阻滞脉道,致脉道弛张而见脉缓者。
滑脉为阳中之阴,往来流利,如盘走珠,主痰湿,故湿盛者可见滑脉。
脾喜燥恶湿,外感湿邪,湿困脾土,失其健运而伤脾,脾虚不能行其津液,亦可聚而成湿为患。故痹证患者见舌胖有齿痕,多是湿邪留滞,湿困脾土,脾气虚而致。苔白或白腻或水滑均为湿盛之象。
4. 常用方剂
薏苡仁汤(《类证治裁》):薏苡仁、苍术、羌活、独活、防风、麻黄、桂枝、川乌、川芎、当归、甘草、生姜。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
5. 常用中 ***
薏苡仁、汉防己、苍术、威灵仙、萆薢、蚕沙。
6. 注意事项与说明
(1)湿邪为患有内外之分。
由感受雾露,或淋雨涉水,或居处潮湿等湿邪自表而入,邪在经络、肌肤者为外湿。由饮食不节或中土不健,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湿自内生者为内湿。
外湿是痹证的主要病因之一,但内湿又常是外湿致病的内在根源。外湿宜散宜祛,可用苍术、萆薢、威灵仙。内湿宜化宜利,可用薏苡仁、苍术、蚕沙。
(2)薏苡仁能健脾化湿利水,还能缓解筋脉拘挛,故为治疗风湿痹证之主 *** 。
威灵仙 *** 走窜,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痛之功,为治疗各类型痹证的常用 *** 。
萆薢苦平,长于袪风湿、舒筋通络、利湿浊,所以能治风湿顽痹。汉防己能祛风湿、利水消肿止痛,善治着痹。
苍术、蚕砂辛温,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又能发汗,用于风湿痹证兼有外感表证尤宜;蚕沙祛风湿、和胃、化浊,故风湿痹证兼有湿浊内阻者用之更好。
(3)由于湿邪黏滞,其 *** 属阴,故除湿多用香燥 *** ,用其芳香化湿、苦温燥湿,以除湿蠲痹;但见舌苔厚腻,舌尖舌边质红者,用 *** 切忌过于香燥,以防助热灼津,可配伍苦寒之黄柏等,以清热燥湿。
(4)痹证属寒湿者,治宜温化;属湿热者,治宜清化。
由于湿热之邪不像寒邪汗之可解,热邪清之可退,湿热互结,邪气弥漫,故宜用清化法,是根据湿与热孰轻孰重,来确定清、化的主次,热重于湿者,以清为主,湿重于热者,以化为主,两者均可配伍黄柏。
(5)因风能胜湿,故除湿者常配伍散风 *** ,如防风、羌活、独活等。
(6)由于湿邪困脾,可伤及中土,故除湿蠲痹时要注意健运脾土,可配伍茯苓、白术之类健脾 *** 。
四、清热散痹法
未完待续......
谢谢点赞支持,关注@中医康康了解更多中医知识
一种纠结的中 *** 材——防风有种 *** 材,可能是我写科普知识里最纠结的 *** 材了,因为它作用能发汗,又能止汗、能止泻又能通便、能止血又能通经,它就是——防风,如果不是学中医 *** 材的了解的应该并不多,而且这两年它们的行情也不怎么好,所以今天来说说防风吧。
防风由来的传说
传说古时大禹治水,当“江河顺畅”之时,在会稽大会诸侯, *** 行赏,并筹划日后的治国大计。各州省诸侯,纷纷赶到,会稽山下一片欢腾,史称“执玉帛者万国”。
同大禹的 *** 一起治过水,如今又帮助大禹在浙 *** 地治水的防风氏,却没有赶到。大禹以为防风氏居功自傲,瞧不起自己。过了一天,防风氏赶到了,大禹一怒之下,便下令杀了防风。
防风被杀,这真是天大的冤枉。因为他从浙江赶到会稽,要经过苕溪和钱塘江,当时因为苕溪又发大水,防风氏接到通知,虽然日夜兼程,还是迟到了。
防风被无辜冤杀,当时从他头中喷出一股股白血。大禹感到奇怪,便命人剖开防风的肚皮,细看其满腹都是野草,这才知错怪了防风,大禹后悔莫及。
防风死时喷出的一股股白血,散落在山野里,长出一种伞形羽状叶的小草。后来当地乡民为治水受了风寒,头昏脑涨,浑身酸痛,非常难忍。病人中有人 *** 防风要他们吃这种草,说是能治风寒病。
乡民们试着一吃,果然病就好了。乡亲们说:“这是防风神留给我们的冤魂神草,就叫它‘防风’吧!”
这是关于防风由来的传说,是不是真有此事,也难以考证,不过民间都是这么传的,里面有件事我可以确保是真的,就是防风的 *** 效,外感风寒,头昏脑涨等。
*** 上传中...
?
*** 名:防风
别名:炒防风、炭制防风、蜜炙防风、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屏风、风肉
功效分类:解表 *** ;祛风 ***
*** 味:味辛、甘、 *** 微温
归经: *** 经、肺经、脾经、肝经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
主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一般生用,止泻炒用,止血炒炭用。
*** 材基源: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
*** 上传中...
?
防风的功效和作用
1、能发汗,又能止汗
“用防风必兼荆芥者,以其能入肌肤宣散故耳”(见《本草求真》),“若属外感证,用麻桂嫌热、嫌猛;用银翘嫌寒时,荆防用之最宜”(见《施今墨对 *** 临床经验集》),可见荆芥与防风相配有达腠理、发汗散邪之效,二者相辅相成。
2、能止泻,又能通便
防风配柴胡、羌独活等,能散风胜湿,升清止泻。即《内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泻”是也。吴鞠通取补中益气汤加防风,升清阳以止泻。孙一奎治泻取苍术防风汤,亦以防风能升脾阳而止泻。临床常见有因脾胃之虚,怠惰嗜卧,肢体酸疼, *** 溏泄,小溲频数者,用升阳益胃汤(《脾胃论》),每奏捷效。
3、能止血,又能通经
“ 防风,去芦头,炙赤、为末,治崩中”(《经验后方》)。正因防风能升脾之清阳,炒黑,则入血分增强止血之效。槐角丸(《和剂局方》)方中用防风配槐角、地榆、枳壳等,治诸痔、脱 *** 及肠风下血。
4、治感冒
主治感受风邪所致的各种表证,可配以辛温或辛凉解表 *** 分别治疗风寒或风热感冒。常与荆芥、葛根、麻黄、苍术、羌活、细辛等相配。
5、祛风
祛风宜生用,止泻宜炒用,止血宜炒炭用。
6、治疗破伤风的颈脊强急
用于治疗破伤风的颈脊强急,亦可用于面神经 *** 口角歪斜,常配天南星、白芷、白附子等同用。
虽然它是种纠结的 *** 材,但是对于禁忌人群来说可不纠结,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忌服防风。
*** 上传中...
?
注意事项
1、防风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本草经集注》
2、防风畏萆薢。《唐本草》
3、诸病血虚痉急,头痛不因于风寒,溏泄不因于寒湿,二便秘涩,小儿脾虚发搐,慢惊慢脾风,气升作呕,火升发嗽,阴虚盗汗,阳虚自汗等病,法所同忌。《本草经疏》
4、元气虚,病不因风湿者禁用防风。《得配本草》
小编在这又要唠叨下了,虽然防风是一种纯天然的中 *** 材,它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但是希望大家不要刚学点知识就乱用 *** ,一定要询问医生的意见哦。而且不要与其他滋补类的 *** 材一起食用,否则会产生一定的相互作用,反而对身体造成伤害。
如果对于防风的功效与作用、食谱感兴趣的,可以微信搜索公众号“ *** 材科普”,头像还是这个头像,欢迎你的到来。
点击此处添加 *** 说明文字 ?
小王聪明勤奋,总是一丝不苟地将谢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记在笔记本上,他对中医学习充满了热情和敬意。
"老师,我最近在学习防风与黄芪的配伍关系,想请教一下您的意见。"小王恭敬地向谢老师请教。
谢老师微笑着点点头,抚摸着他的胡须,思考了一会儿后说道:"防风配伍黄芪,确实是非常精当的 *** 对,它们之间的应用非常广泛。在《本经》中,防风被描述为 '主治大风',而黄芪则是 '主大风',可见这两种 *** 物都有治疗大风症状的效果,这也为它们的配伍奠定了理论基础。"
防风
小王专注地听着,认真地记下了谢老师的每一个字。
谢老师继续说道:"黄芪 *** 温,能够补虚,有 '温分肉而实腠理' 的功效,可以用来补充虚损之气。而在《 *** *** 赋》中也提到黄芪能够 '外固表虚之盗汗'。这就意味着它可以帮助固定表面的虚损,防止出现盗汗等症状。"
黄芪
小王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明亮的光芒,他看出了黄芪的温补作用,心中不禁生出更多的疑问。
"老师,黄芪的 *** 能是补实表,而防风的 *** 能则是宣散外邪,它们的作用似乎有些相反。为什么要将它们配伍使用呢?"小王虽然尊敬谢老师,但他也是一个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年轻人,总是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
谢老师微微一笑,点了点头,他很欣赏小王的好奇心和勇气。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小王。虽然黄芪的 *** 能是补实表,而防风则是宣散外邪,看似有些相反,但正是因为它们的 *** 能互补,所以才形成了一对非常有效的 *** 对。"谢老师深深吸了口气,继续解释道:"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两个不同的力量,一个是宣风的力量,一个是实固的力量。防风可以帮助我们排除体内的风邪,让身体更加通畅;而黄芪则可以加强体内的正气,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所以,当这两种力量相结合时,就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防风
小王眼中的光芒更加灼灼,他完全被谢老师的解释所打动。他迅速翻开笔记本,认真地记录下了谢老师的话语。
"谢谢您的解释,老师。我明白了,防风和黄芪之间是一种互补的关系,正如您所说的,它们是两个不同力量的结合,才能发挥更强大的功效。"小王兴奋地说道。
推荐阅读:言身中 *** 辞典:防风(发散风寒 *** )
每天跟我学一味中 *** ——防风
防 风 Fángfēng(《神农本草经》)
【用 *** 部位】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 *** cz.) Schischk.的干燥根。。本品气特异,味微甘。以切面皮部色浅棕、木部色黄者为佳。生用。
【产地】主产于黑龙江、 *** 、吉林、辽宁。春、秋两季采挖未抽花茎植株的根,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切厚片
【 *** *** 】 辛、甘,微温。归 *** 、肝、脾经。
【功效】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应用】1.感冒,头痛
2.风湿痹痛
3.风疹瘙痒
4.破伤风
【用法用量】煎服, 5~10g。
【使用注意】本品 *** *** 偏温,阴血亏虚及热盛动风者不宜使用。
【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 主要含色酮类成分:防风色酮醇, 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升麻素,升麻素苷;香豆素类成分:香柑内酯。还含酸 *** 多糖、挥发油等。2. *** 理作用 本品有解热、抗炎、镇静、镇痛、抗惊厥、抗过敏作用。
【鉴别用 *** 】荆芥与防风均辛微温,温而不燥,长于发表散风,对于外感表证,无论是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还是风热感冒,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等,两者均可使用。同时,两者也都可用于风疹瘙痒。但荆芥质轻透散,发汗之力较防风为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均常选用;又能透疹、消疮。防风质松而润,祛风之力较强,为"风 *** 之润剂""治风之通用 *** ",又能胜湿、止痛、止痉,又可用于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等证。
感冒了,风寒、风热分不清?别担心,用防风、荆芥都可以南宋时期,河南有一户姓郑的人家, *** 二人由于兵荒马乱而流落到苏北,一路上饱受饥寒。一日,母亲突然病倒了,周身麻木疼痛,急得那十来岁的儿子悲啼不已。这时,一樵夫路过,见状甚为怜悯,就将二人领回了自己的草房,将自己采来的野菜每餐省下一些给 *** 俩充饥。其母见樵夫每日劳作,只得半饱,心里很过意不去,便叫儿子跟着他一起上山采野菜。就这样连吃了几天野菜,母亲的病竟日益好了起来。
樵夫见此,很是惊异:“野菜没有治疗的功效啊,难道小孩采挖了其他的东西?”
于是他便去翻看孩子篮里的野菜,还真发现了一种孩子采错了的野草根,状如萝卜。“难道就是这种野草根能治病吗?”
樵夫试着用这种野草根给其他人治病,果然很有疗效。因为这种野草根既能治痛风,又能抗伤风,还能防治伤风、头痛、发热等症,人们便以“防风”命名之。
防风
中 *** 防风,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主产于黑龙江、 *** 、吉林、辽宁。味辛、甘, *** 微温;归 *** 、肝、脾经。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疼的功效。现代研究证实,防风有解热、抗炎、镇静、镇痛、抗惊厥、抗过敏的作用。防风新鲜汁对绿脓杆菌和金 *** 葡萄球菌有一定抗菌作用,煎剂对痢疾杆菌、溶血 *** 链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 *** 用。
防风辛温发散、气味俱升,以辛散祛风解表为主,虽不长于散寒,但能胜湿、止痛,且甘缓微温不峻烈,故外感风寒、风湿、风热表证均可配伍使用。如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辩感论》)、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防风
防风辛温,功能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为较常用的祛风湿、止痹痛 *** 。如蠲痹汤(《医学心悟》)。防风能祛风止痒,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其中尤以风邪所致之皮疹瘙痒较为常用,如消风散(《和剂局方》)、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防风既能辛散外风、又甘缓能息内风以止痉。如玉真散(《外科正宗》),将防风与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等祛风止痉 *** 同用,以治疗风毒内侵、贯于经络、引动内风而致肌肉痉挛、四肢抽搐、项背强急、角弓反张的破伤风证。
荆芥
有味中 *** 与防风颇为相近,这就是荆芥。中 *** 荆芥,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河北、湖北。荆芥味辛、微温;归肺、肝经。有解表散风、透疹、消疮的功效。荆芥辛散气香,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烈, *** *** 和缓,为发散风寒 *** 中 *** *** 最为平和之品。如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银翘散(《温病条辨》)。
荆芥与防风均辛、微温,温而不燥,长于发表散风,对于外感表证,无论是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还是风热感冒,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等,两 *** 均可使用。同时,两 *** 也都可用于风疹瘙痒。但荆芥质轻透散,发汗之力较防风强,防风质松而润,祛风之力较强,为“风 *** 之润剂”“治风之通用 *** ”。
荆芥
《食疗本草》中载:荆芥“辟邪气,除劳,传送五藏不足气,助脾胃”;“通利血脉,发汗,动渴疾"。荆芥的花也可入 *** ,即中 *** 荆芥穗,是荆芥的干燥花穗, *** 味功能与荆芥相同,但发汗之力大于荆芥, *** 力较强,很多用于感冒的中成 *** 里都能见到它的名字。
荆芥穗
冬季是感冒的高发季节,人们应该如何看待、预防、应对感冒?今天给大家科普一下感冒的 *** ,希望对您和家人、朋友有所帮助。
长期不感冒=身体好?
感冒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但人们对它的了解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透彻。许多人因长年不感冒而自豪,认为自己身体好;而另一类经常感冒的人又常在苦恼担忧。那到底长期不感冒是不是等于身体好呢? 如何正确对待感冒?让我们来解读“感冒的 *** ”。知道了感冒的 *** ,你才能更多地了解自己的身体,防患于未然。
很多人没有能力感冒
首先,大部分完全健康的人自出生以来得的之一种病是感冒,而所有的病最初始的起源也是感冒。感冒是由于外邪侵袭了 *** 最表面的一层屏障, *** 最表面的那层在伤寒六病里就叫太阳。如果感冒处理不当,引得邪气向里发展,百病就开始丛生。所以伤寒六病从太阳开始就会转变到阳明或少阳,那这样的病呢,都是阳病。相对来说,阳病好治,阳病处理好了是没有死证的。
这就是说,如果每一次的感冒都治好了,人就不会得各种奇奇怪怪的病。如果有人说,我身体好得很啊,我从来就不会感冒。这个时候就要注意了,不感冒不等于身体好哦,很多人是没有能力感冒的。
感冒如同外敌入侵
大家都对战争有一定的了解。如果说我这个国家很富强彪悍,如果有外敌侵入的时候,我一定会奋起抗敌,那就会出现战火纷飞的场面,对吧?如果我强敌弱,则迅速战胜;如果敌我相当,就会硝烟四起。那如果这个国家一贫如洗,国防水平也低下,当有外敌入侵的时候,也许也会抵抗,可是没办法那么强烈、持久,很快就举械投降了,而从外面看貌似很平静。还有一些敌人呢,是非常地狡猾,偷偷入侵,占领了本国大部分的 *** 才被发现,而在被发现之前,从外面也是看不出端倪的。
这个国家,就是我们的身体,邪气如同外敌,感冒即如外敌入侵。所以说,表面上的平静不等于身体这个国家未受到伤害,“战争”遗留下来的隐患会带来更多的创伤。
长期不感冒未必身体好
身体健康时,体内的津液气血充足,身体各个部分和谐运转,处于动态的阴阳平衡状态。在感受外邪时,身体会将卫气调到体表,抗邪外出。那其中的 *** 是什么呢?
——如果人的体内正气强盛,远胜过邪气时, *** 表现就只是产生轻微的感觉,会觉得稍微有点不舒服,此时可能喝点热水或是睡个好觉就好了,什么也没留下。
——当 *** 正邪相争激烈的时候,也就是正气盛,邪气也盛,这时候人会表现得特别地不舒服,会出现很多症状,如发热、恶寒、鼻塞、咳嗽、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等。
——现在很多人,因为物质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变迁及压力、金木水火土五德的失常等,常常是一开始病就病在三阴,阴病 *** 卫弱营也弱,津亏血少、亡阳亡阴、失精。这时邪气无论怎么强盛,也引不起 *** 强烈的对抗反应,甚至很难见到什么症状,这种情况往往会让人产生错觉,以为是自己的身体好,实际城池已被攻破。
感冒是天赐的礼物
君不见很多老人得了个感冒,没见着发烧、咳嗽,甚至鼻塞也没有,直接肺炎了,肺炎了也还有人不发烧,直接是痰鸣乎乎,上呼吸机吸氧吸痰了。可是没有小孩子肺炎不发烧的吧,小孩子病情变化快,一般是先感冒发烧咳嗽,还不好就要肺炎了,越小的孩子从最初的感冒过渡到肺炎的速度越快。这是由于相对而言小孩的正气比 *** 更为强盛的缘故。
*** 在感冒的时候内外邪气相引,通过正确的治疗可以把里邪在表上清理出去,岂不是治病的一个更好时机?此时,若打抗生素或是用寒凉的中 *** 就会让表邪进入 *** 更里的层次,表面上的症状看似没有了,以为病好了,其实呢会埋下极大的隐患。因此,处理好每一次的感冒尤为重要,可以说每一次的感冒都是上天赐予你调理体质的更好机会。
小贴士:服中 *** 过程中如果感冒了,需要停 *** 吗?请直接咨询您的医生。如果正在服用的 *** 中本来就有解表的 *** ,可不用停 *** ;如果由于感冒导致病机的改变,需要换方服用。
家庭小 *** 箱,感冒不慌张
感冒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种疾病,虽普通常见,却也让人疲乏,影响生活和工作。感冒了,怎么办?很多人选择去查血,去医院挂水或是去买 *** 。但是应该买什么 *** ?或许对此有研究的朋友知道感冒分为风热、风寒,但是我们如何自己来进行区分呢?
01 区分风热与风寒
在传统医学书中对风寒风热分别是这样定义:
风寒感冒: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症状可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
风热感冒: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症状表现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黏或黄、鼻塞流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
虽然有了书本上的定义,可在实际生活的运用中,我们还是无法准确判断风寒还是风热。比如咽喉疼痛的症状,其实当受寒时,嗓子也会疼,因为寒主收敛,嗓子收敛了也会疼。比如渴喜热饮,大多数感冒的时候,咱们都是有什么水喝什么水,很少顾及水的温度。
所谓风寒和风热只是感冒发生的过程中不同的阶段而已。也许在感冒的初期阶段可能属于风寒,若风寒没有及时透发,郁而化热就转化为了风热阶段。据此,我们在应对感冒用 *** 时,需要了解自己在感冒过程中属于哪个阶段,判定是风热还是风寒还是寒包火的阶段,从而来区分用 *** 。
02 风寒感冒初起阶段,家中常用 ***
【葱白加生姜水】
作法:在水里稍煮下,一开锅就好,不要久煎。
用姜三片,带须葱白一段的作用辛香走窜的,生姜是暖胃的,是给身体补充阳气的,在葱白的帮助下让阳气在身体里上下走窜,驱除寒邪,这样来治愈初起感冒。
为啥不要久煎呢?
著写《温病条辨》清代名医吴鞠通说:“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 *** 取轻清,过煮则味厚入中焦矣。”
感冒在西医被称为上呼吸道感染;在中医里,感冒是肺气出了问题。肺气属于上焦,取 *** 要取清轻上扬以入上焦,久煎就入了中焦,中焦入的是脾胃。所以凡是治疗感冒的,咳嗽的,肺的 *** 都是不要久煎的。
【感冒清热颗粒】
感冒清热颗粒名字虽然是清热,但其实此方的 *** 效是疏风散寒、解表清热。感冒清热颗粒只适合于感冒初期,如果之一天没有治好,那么第二天再次饮用,意义不大。
初起的风寒阶段维系时间很短,一般只有几个小时或者半天,最多一天就过去了。如风寒阶段咱们没能把感冒控制住,转郁热了,此时的症状就变成:喉咙痛,流清涕变成黄浊涕,发热时, *** 也要随证而变。
03 当风寒感冒转为风热感冒时,咱们可以选用以下中成 *** 进行治疗:
【双黄连口服液】
一次10-20ml,一日两次。
金银花又叫双花,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这种中成 *** 中含有的连翘有疏风解表的作用;黄芩味苦、 *** 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所以该 *** 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症见发热、咳嗽、咽痛。但是这三味 *** 都偏寒,寒凉的 *** 都会对脾胃有所伤害,所以脾胃虚弱的人慎用。
04 风寒风热一起来?!仍然有妙方
如果感冒的症状不是单纯的风寒风热,而是寒包火时(即外寒内热)时,可用一种代茶饮来解决。
【紫苏叶防风栀子煮水代茶饮】
作法:紫苏叶10g、防风10g、栀子8g,代茶饮。
同样这味 *** 也不可久煮,泡水也可以。
紫苏叶是用来散寒解表;防风的作用是祛风解表,除湿止痛;栀子的功效是倾泻三焦,也就是清内热。
寸香过关能引路,三七活血上部行。
归身生血能养血,归尾破血两不全。
肉桂生血能养血,鹿茸养血再有奇。
枳壳汤中不可少,天台跌打不可无。
细辛通关能开孔,冰片香 *** 又凉皮。
细辛通关上下走,木瓜走下顺气行。
桃仁红花能破血,三棱莪术破气门。
少年新气取打用,老年旧损不可当。
*** 顺气郁金反, *** 莫与朴硝见。
虎骨猴骨走皮骨,又有龙骨哪去行。
心气疼痛木香止,琢磨气痛用沉香。
白蜡紧皮消皮肿,山 *** 血能顺气门。
地龙走内不可少,疯损加皮也莫离。
心虚方用朱砂补,神砂安魂定魄真。
桂枝发表能走手,川膝过关下部行。
苏木其 *** 本破血,小肚木通也为良。
乳香沉香能止痛,附子化痰补有奇。
苡仁能治脚风湿,泽泻红肿用及时。
赤芍跌打皆为主,羌活走表灵为先。
生地凉血能养血,槟榔解瘴寻如良。
川芎走头太阳上,杜仲故纸腰上行。
白芷头上不可少,白芍生血必有功。
红消下部通旧损,枳实气急也如良。
菟丝续断一般般,土鳖神金不可少。
久肿不消黄芪用,肚腹疼痛用沉香。
防风表散寒和湿,砂苓能泽火三关。
防风
【 *** 用】本品为伞形科防风植物的根。
【 *** 味与归经】辛、甘,微温。入 *** 、肝、脾经。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解痉,止泻止血。
【临床应用】
1.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以及感冒风热、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
防风解表以祛风为长,既能散风寒,又能发散风热,与荆芥作用相仿,故两 *** 往往配合应用。
2.用于风湿痹痛。
防风能祛风湿而止痛,常配合羌活、防己等治疗风湿痹痛等症。
3.用于破伤风、牙关紧闭、角弓反张。
防风治破伤风,有祛风止痉的作用,但多配合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 *** 同用。此外,本品又有止血、止泻作用,如用于腹痛泄泻,常配合白芍、白朮、陈皮等同用;如用于便血、崩漏,一般炒炭应用。
【处方用名】
防风、青防风(生用,主要用于解表、祛风湿、解痉)
炒防风(炒至焦 *** 为度,解表力缓和,用于止泻)
防风炭(炒至黑色为度,用于止血)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
1.防风一 *** ,顾名思义,是治风止痛的 *** 物。它既能祛风寒而解表,又能祛风湿而止痛。因它微温而不燥, *** *** 较为缓和,故又可用于风热痈盛、目赤肿痛、咽喉不利等症,可与荆芥、薄荷、连翘、山栀、黄芩等同用。至于祛风解痉方面,则力量较弱,如用治破伤风,本品只能作为辅助 *** ,不能独任其功。
2.荆芥与防风常同用于祛风解表,有如麻黄配桂枝以发汗解表,也是取它相须的作用。但荆、防发散之力不如麻、桂,作用较为缓和。至于荆、防两 *** 相比,则荆芥发汗之力较强,而防风祛风止痛之功较好。
3.根据临床体会,防风炒用可减缓它祛风的力量,却有止泻的功效,可用于腹泻。
4.防风炒炭,又可用于崩漏而见血色清淡者,与温经止血的炮姜相比,则功用相似而力较逊。
【方剂举例】
防风汤(《证治准绳》):防风、葛根、秦艽、桂枝、甘草、当归、杏仁、黄芩、赤茯苓、生姜。治感冒头痛。
玉真散(《医宗金鉴》):防风、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南星。治破伤风。
凉惊汤(《医宗金鉴》):防风、钩藤、青黛、黄连、牛黄、生姜。治小儿痉挛。
【文献摘录】
《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
《千金方》:「解乌头毒」、「解芫花毒」
《珍珠囊》:「治上焦风邪,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经络中留湿。」
《菊人医话》:「婴儿周与耕涎生数月时,感受暑滞,脾阳不振,水泄多日,囟门下陷,乳饮日少,脆弱万分。投以小剂补中益气汤,去升麻易以煨防风,次日泻止而囟门亦起。」又说:「按东垣用升麻来升脾阳,每嫌其过;天士改用防风,比较稳妥。」
筋骨肌肉关节酸痛、麻木、伸屈不利等症状常见于风湿 *** 关节炎、类风湿 *** 关节炎、痛风、肩关节周围炎、腱鞘炎、纤维织炎、骨刺等多种筋骨关节疼痛 *** 疾病。在中医学里,成为痹证,主要由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 *** ,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或病久痰浊瘀血,阻于经隧,深入关节筋脉。一般多以正气虚衰为内因,风寒湿热之邪为外因。根据症状的不同,将痹证可分为4种类型:行痹、痛痹、着痹、尪痹,辩证施治。
九味羌活丸 方中羌活辛温解表为君;防风、白芷、川芎、细辛、苍术协助君 *** 祛风除湿、散寒为臣;佐以地黄、黄芩清泻里热,治口苦、微渴等兼症,又可防止诸 *** 辛燥伤阴;使以甘草调和诸 *** 。共奏解表除湿,兼清里热之功。
主要用于外感风寒挟湿导致的感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重而痛、肢体酸痛。具体运用如:感冒: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苦微渴,全身作痛,舌苔白滑,脉象浮紧;痹证:症见关节作痛,痛无定处,局部怕冷,但扪之发热,寒热错杂,舌苔薄润,脉象弦而涩,用之最宜;头痛:因风邪外袭所致之头痛,兼见恶风、无汗、口渴,舌苔白滑,脉象浮紧。阴虚气弱者慎用。
木瓜丸 方中木瓜、牛膝、狗脊祛风湿,强筋骨,止痛,为君 *** 。海风藤、威灵仙、鸡血藤祛风通络止痛;白芷、川乌、草乌祛风散寒止痛,共为臣 *** 。佐使以当归、川芎养血活血;人参补气,扶正祛邪。诸 *** 合用,共奏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之功。
现代研究显示,木瓜丸具有镇痛、抗炎作用。对大鼠佐剂 *** 关节炎模型,用木瓜丸预防 *** 给 *** ,能抑制注射局部炎症和8天后的再肿胀,抑制对侧后肢因迟发 *** 超敏反应引起的足肿胀;对继发病变的预防 *** 给 *** ,可抑制对侧足的肿胀,使注射后侧足肿胀明显消退,减轻再肿胀的程度;对继发病变的治疗 *** 给 *** ,可降低注射对侧足爪的肿胀度、前肢和尾部的病变程度。木瓜丸对大鼠佐剂 *** 关节炎的原发病变和继发病变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用于风寒湿闭阻所致的痹证,症见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局部畏恶风寒,肢体麻木,腰膝酸软。孕妇禁用。
风湿骨痛胶囊 方中制川乌、制草乌辛热燥烈,其 *** 善走,可散在表之风邪,逐在里之寒湿,而建散寒除痹、通络止痛之功,为君 *** 。臣以麻黄发汗解表,助乌头通阳发汗以除寒邪,利关节;木瓜味酸,祛湿舒筋活络;乌梅酸涩而温,生津;木瓜、乌梅、甘草三 *** 相合,舒筋缓急,酸甘化阴,以防二乌之温燥伤阴。佐以红花活血通脉,消肿止痛。使以甘草调和诸 *** 。诸 *** 相合,共奏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现代研究显示,风湿骨痛胶囊具有镇痛和抗炎作用。对费氏完全佐剂 *** 模型小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和大鼠棉球 *** *** 增生有明显抑 *** 用。
主要用于寒湿闭阻经络所致的痹证,症见腰脊疼痛、四肢关节冷痛;风湿 *** 关节炎见上述证候者。但应注意风湿骨痛胶囊含有大热的制川乌、制草乌等燥烈 *** *** 之晶,故对中风引起的后遗症不宜服用,若患者服用后,可出现头晕、烦躁等 *** 反应,尤其患者血压偏高者更应禁用。不可多服。孕妇忌服。
小活络丸 方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名活络丹。由制川乌、制草乌、制乳香、制没 *** 、胆南星(原方为炮天南星,清代《医方集解》改为胆南星)、地龙组成。方中主以制川乌、制草乌温经通络,祛经络之寒湿;辅以胆南星散风通络,祛经络之湿痰;佐制乳香、制没 *** 化经络之瘀血,并能止痛;用地龙 *** 善走窜,功在行血通经活络。诸 *** 合用,则风寒、湿痰、瘀血得以解除,使经络疏通,气血调和,诸症自愈。
主要用于风寒湿邪或湿痰、瘀血阻滞经络引起肢体疼痛,麻木拘挛等症。但应注意,此 *** 含有大辛、大热的制川乌、制草乌等燥烈 *** *** 之晶,故对中风引起的后遗症不宜服用,若患者服用后,可出现头晕、烦躁等 *** 反应,尤其患者血压偏高者更应禁用。
总结,九味羌活丸主要功效为祛风通络、散寒除湿,用于行痹,表现为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苔薄白,脉浮。木瓜丸、风湿骨痛胶囊、小活络丸三 *** 主要功效为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用于痛痹,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温痛减,痛处不红不热而常有冷感,关节不可屈伸。苔薄白,脉弦紧或者沉迟而弦。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辩证使用。#家庭健康合理用 *** ##家庭健康守护官#
本文由“刘涛 *** 师” 发布 2021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