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地球自转时间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地球转动的方向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时间
恒星年是地球公转360°的时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用日的单位表示,其长度为365.25 *** 日,即365日6小时9分10秒
回归年不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只表示地球公转了359°59′9〃.71的角度所需要的时间,用日的单位表示,其长度为365.2422日,即365日5小时48分46秒.
近点年也不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一个近点年地球公转的角度为360°+11〃,即360°0′11〃,用日的单位来表示,其长度365.2596日,即365日6小时13分53秒.就是说当年份能被400整除时是闰年,不能被400整除但能被100整除时是平年,不能被100整除但能被4整除时是闰年,不能被4整除时是平年.
二、地球自转一圈是多少时间
地球自转一圈是23小时56分4.09秒,近似值24小时。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成66.34度夹角,与赤道面垂直。
关于地球自转的各种理论目前都还是假说。地球的极半径约比赤道半径短1/300,同时地球自转的赤道面、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面和月球绕地球公转的白道面,这三者并不在一个平面内。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由公转方向决定的,如果站在北极的上空看,地球是逆时针绕太阳公转,按照 *** 的惯 *** 定理,一切物质都应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如果地球公转的时候不自转,远日点和近日点速度之比为该点到太阳质心的半径之比,为了维持圆周运动。
简单说来,按照离心力公式(离心力计算公式=质量*速度平方/半径)那么远日点和近日点需要的向心加速度(离心力)之比就是半径 *** 1次方,而万有引力提供的向心加速度之比是半径 *** 2次方的倒数,因而万有引力不足以支持这样的公转方式,那么远日点必然希望减速,近日点希望加速来平衡万有引力的不足,所以就会产生一个顺时针的旋转(从北极上空看)。
三、地球自转一天的时间是多少
1、地球在自转时同时公转,自转一周需用23小时56分4秒,公转时转了59秒(角度单位),需用3分56秒,时间,自转加上公转用的时间共24小时
2、原子钟的原理是:利用原子中电子能级跃迁所发射光的频率,经多次分频后得到时钟的频率(如秒)。因为原子能级稳定精确,受温度等干扰极小,所原子种所标示的时间最准确。目前我国标准授台在西安。
3、目前最准确的原子钟是以铯原子的固有振动频率来调节的铯原子钟,它可以精确到计算1500万年时间误差仅为1秒,而光原子钟的准确度可能是目前铯原子钟的100至1000倍。科学家认为,新型光原子钟能使人们更精细地理解物质世界的时间,对基本物理常数作更精确地计量。由于准确计时对于高速数据传输、同步电视发送、银行转账结算、发送电子邮件、卫星轨道的精确控制、深太空导航以及航天器的对接等极为重要,新型光原子钟的应用将对上述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4、在人类开发钟表技术的历程中,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原子钟使计时达到“天文数字般”的准确。原子钟是根据原子固有振动而制成的,也就是精确测量出特定原子释放的微波频率。1967年,科学家采用铯原子钟技术以微波频率给“秒”作定义,即1秒钟等于“铯133原子两个基态能级的转换所经过的9,
5、1 *** ,631,770个辐射周期”所需要的时间。
6、据该科研小组发表在《科学》 *** 上的 *** 介绍,他们发明的光原子钟是以一个 *** 的汞离子(去掉一个电子的汞原子)的光频为基础设计的,汞离子的光频传到一个激光振荡器上,这个振荡器的作用像传统时钟的钟摆产生“滴答”动作一样。所不同的是,新的光原子钟每秒产生的“滴答”次数是1.0 *** ×1024,次数如此之多,研究人员不得不用借助于高速激光与光缆,以便“数”出这些“滴答”次数以达到计时目的.
四、地球自转一天是多长时间
地球上的一天(昼夜交替)是23小时56分4秒,即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3小时56分4秒,而火星上的一天是24小时39分35秒,即火星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39分35秒。
而物理学当中的天则是一个时间单位,他的数值是固定的,即24小时,它也可以和其他拥有固定数值的时间单位如秒、分、时进行单位换算。
在24小时之中的时间书写的格式为“小时:分钟”(例如,01:23),或者为“小时:分钟:秒”(01:23:45)。不足10的数字前面要补充一个零。这个零在小时部分并不是必须的,但却非常广泛的使用,尤其是在有很多具体规定的计算机应用中(例如, *** O 8601)。
在精确度高于秒的环境下,秒后可使用十进制来表示,小数点后面的部分跟在小数点或者点符号的后面,例如01:23:45.678。在24小时之中,一天开始于午夜,(12:00)24:00,每天的最后一分钟开始于23:59而结束于24:00。
某一天的24:00等同于其下一天的00:00。数字时钟显示从00:00到23:59,它从不会显示出24:00。这样,从23:59:59.999到00:00:00.000就可以精确的确定新一天的开始。但是,24:00的表示 *** 更能明确的确定一天的结束时间。
1、受到传统的行针式钟表影响,大部分人日常生活习惯上,都是使用十二小时制称呼及理解时间,例如下午5:00(17:00),日常生活中,一般都是以下午5:00称呼及理解,甚少会用17:00。
2、当使用二十四小时制,提及下午1:00(13:00)至下午/晚上11:59(23:59)时,大部分人都需略作思考,将之换算为十二小时制,才明白所指的时间,稍为不便,甚至可能换算错误而出现误会,例如误以为18:00为下午8:00(正确为下午6:00)。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24小时
五、请问地球自转一圈准确的时间是多少
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成66.34度夹角,与赤道面垂直。
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 4.167×10的负三次方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465米/秒。地球自转一周耗时23小时56分,约每隔10年自转周期会增加或者减少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秒。
地球自转轴在地球本体上的位置是经常在变动的,这种变动称为地极移动,简称极移。1765年L·欧拉证明,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刚体地球的自转轴将围绕形状轴作 *** 摆动,周期为305恒星日。1888年人们才从纬度变化的观测中证实了极移的存在。
*** 1年美国的S·C·张德勒进一步指出,极移包括两种主要周期成分:一种是周期约14个月的 *** 摆动,又称张德勒摆动;另一种是周期为12个月的受迫摆动。
实际观测到的张德勒摆动就是欧拉所预言的 *** 摆动。但因地球不是一个绝对刚体,所以张德勒摆动的周期比欧拉所预言的周期约长40%。张德勒摆动的振幅大约在0.06″~0.25″之间缓慢变化,其周期的变化范围约为410~440天。
极移的另一种主要成分是周年受迫摆动,其振幅约为0.09″,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主要由于大气和两极冰雪的季节 *** 变化所引起。
将极移中的周期成分除去以后,可以得到长期极移。长期极移的平均速度约为0.003″/年,方向大致在西经70°左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球自转
六、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地球自转: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成66.34度夹角,与赤道面垂直。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 4.167×10-3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465米/秒。地球自转一周耗时23小时56分,约每隔10年自转周期会增加或者减少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秒。
其实,古希腊的费罗劳斯、海西塔斯等人早已提
出过地球自转的猜想,中国战国时代《 *** 子》一书中就已有“天左舒,地右辟”的论述,而对这一自然现象的证实和它被人们所接受,则是在1543年 *** 日心说提出之后。
地球自转是地球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自转的
平均角速度为7.2 *** ×10-5弧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465米/秒。
格林威治时间所说的一秒是一天的8. *** 1万分之一,而1972年 *** 的地球时钟所定义的一秒是从铯原子中放射出的光振动91亿9千2百63万1千7百70次所需要的时间。
与铯原子振动数能维持一定速度相比,以地球的自转为准的格林威治标准时间是发生变化的,闰秒就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产生的一种时间概念。
ω=2π/(24*3600s)=7.27/100000rad/s
地球在自转时同时公转,自转一周需用23小时56分4秒,公转了约0.986度,按地球自转速度折合3分56秒,时间,自转加上公转用的时间共24小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美国国立标准技术研究所(N *** T)的观察结果表明,长时期以来呈减慢趋势的地球自转速度自1999年开始加快。N *** T的时间测定师们称,为调准以地球自转速度为标准的地球时间和原子时钟的时间,自1972年起到1999年的27年来为地球的标准时钟追加过共22闰秒的时间,但1999年后却没有追加过闰秒,是因为地球的自转速度加快了。
自转速度的变化20世纪初以后,天文学的一项重要发现是,确认地球自转速度是不均匀的。人们已经发现的地球自转速度有以下3种变化:
①长期减慢。这种变化使日的长度在一个世纪内大约增长1~2毫秒(约合每35,000年增长1秒),使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所计量的时间,2000年来累计慢了2个多小时。引起地球自转长期减慢的原因主要是潮汐摩擦。科学家发3.7亿年以前的泥盆纪中期地球上大约一年400天左右。这就导致了每天时间不断增加,而每年的天数不断减少。据推算,二亿年后,一年仅有三百天,一天会变成三十小时。
②周期 *** 变化。20世纪50年代从天文测时的分析发现,地球自转速度有季节 *** 的周期变化,春天变慢,秋天变快,此外还有半年周期的变化。周年变化的振幅约为20~25毫秒,主要是由风的季节 *** 变化引起的。
③不规则变化。地球自转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其原因尚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地球自转减慢还与人类的活动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其反作用力让地球自转直接变慢,根据动量守恒的原理,这种因素应该是造成地球自转变慢的最主要原因了。所以人类为了地球的安全,发射的卫星不应该再借助地球自转的动量。
1.产生原因: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地球的自转。
3.晨昏线含义: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包括晨线和昏线。晨昏线的判读:①自转法: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为晨线;由昼进入夜为昏线。②时间法:赤道上地方时为6点对应的为晨线;赤道上的地方时为18点,对应的为昏线。③方位法: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
地方时的概念:以本地子午面作起算平面,根据任意时天体所确定的时间,均称该地的地方时。
产生的原因: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边地点的时刻较早,西边地点的时刻较晚。
计算 *** :所求地点的时间=已知地点的时间±(两地相隔的经度数÷15°)×1小时(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以东用“+”,反之用“-”)。
时区的含义:时区是指同一时间 *** 的区域。
时区的划分: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7.5°W向东至7.5°E,划分为一个时区,叫中时区或零时区。在零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即十二区。
区时的含义:为了方便计时,把每一个时区 *** 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通用的时间,即区时。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计算某地所在的时区:用该地经度÷15°所得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东西时区根据所在经度来确定;时区差的计算:若两地同属于东时区或同属于西时区,时区差为两地时区数之差,若两地分属于东、西时区,则两地时区差为两地时区数之和;“+”、“-”号的取舍:若要计算的地方位于已知地的东侧,用“+”,反之用“-”)。
地方时和区时的关系:一般从光照图上读到的时间,均是地方时,一个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更大时,一定是地方时12时,由于区时从地方时而来,区时即为一个时区 *** 经线的地方时,则二者关系又密切联系。两个地点的地方时,可以相差时、分、秒,而两个地点的区时之差只能是小时。
概念: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日界线的特征: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旧的一天的终点,地球上日期的更替,都从这条线开始。日界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些曲折,不完全按照180°经线延伸,这是
为了附近国家和地区居民生活的方便,日界线的划定避免通过陆地。
过日界线时日期的变更:由于在任何时刻,东十二区总比西十二区早24小时,即一天。因此,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东西十二区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地球自转,还导致地球上任意方向水平运动的物体,都会与其运动的最初方向发生偏离。若以运动物体前进方向为准,北半球水平物体偏向右方,南半球偏向左方。
造成地表水平物体运动方向偏转的原因,是由于物体都具有惯 *** ,力图保持自己的速率和方向。如上所述,地球上的水平方向,都是以经线和纬线为准的,经线的方向就是南北方向,纬线的方向就是东西方向。但是由于地球自转,作为南北和东西方向标准的经线和纬线,都随地球自传而发生偏转。于是,真正保持不变方向的物体的水平运动,如果用地球上的方向来表示,倒是相对地发生了偏转。
天体的周日运动是地球自转的反应。人们把天球上的日月星辰自东向西的 *** *** 视运动叫做天体周日视运动。 [1]
地球自转轴在地球本体上的位置是经常在变动的,这种变动称为地极移动,简称极移。1765年L·欧拉证明,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刚体地球的自转轴将围绕形状轴作 *** 摆动,周期为305恒星日。1888年人们才从纬度变化的观测中证实了极移的存在。 *** 1年美国的S·C·张德勒进一步指出,极移包括两种主要周期成分:一种是周期约14个月的 *** 摆动,又称张德勒摆动;另一种是周期为12个月的受迫摆动。
实际观测到的张德勒摆动就是欧拉所预言的 *** 摆动。但因地球不是一个绝对刚体,所以张德勒摆动的周期比欧拉所预言的周期约长40%。张德勒摆动的振幅大约在0.06″~0.25″之间缓慢变化,其周期的变化范围约为410~440天。极移的另一种主要成分是周年受迫摆动,其振幅约为0.09″,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主要由于大气和两极冰雪的季节 *** 变化所引起。
将极移中的周期成分除去以后,可以得到长期极移。长期极移的平均速度约为0.003″/年,方向大致在西经70°左右。
地球的极半径约比赤道半径短1/300,同时
地球自转的赤道面、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面和月球绕地球公转的白道面,这三者并不在一个平面内。由于这些因素,在月球、太阳和行星的引力作用下,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产生了复杂的运动。这种运动通常称为岁差和章动。岁差运动表现为地球自转轴围绕黄道轴旋转,在空间描绘出一个圆锥面,绕行一周约需2.6万年。章动是叠加在岁差运动上的许多复杂的周期运动。地轴一直指向北极星,永不改变,在太阳轨道上,运动时间相等时,地球与太阳呈的弧形面积相等。
地球时刻不停地在自转,地面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必然相对地发生持续的右偏(北半球)或左偏(南半球)。根据这种现象,人们分析射出的 *** 运动的方向,就能证明地球在自转。
地球在时刻不停地自转,由于惯 *** 离心力的作用,地面的重力加速度必然是赤道最小,两极更大;地球不可能是正球体,而必然是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旋转椭球体。重力测量和弧度测量的结果,证实了这些观点的正确 *** ,也就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地球时刻不停自转,由于自转速度随高度而增加,物体自高处下落的过程中,必然具有较高的向东的自转速度,而必然 *** 在偏东的地点。为了证实这一点,有人曾在很深的矿井中进行试验。试验结果是:自井口中心下落的物体,总在一定的深度同矿井东壁相撞,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地球的自转运动。
地轴在地面上的运动,叫做极移。
极移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地轴对于惯 *** 轴偏离的结果,周期大约为14个月。另一种是大气季节 *** 运行导致,其周期为一年。还有其他一些次要的原因,极移的振幅一般不超过15米。
极移的结果使地球上的纬度和经度发生变化。
天极在天球上的位置的变化称为进动。
地轴的进动是一种圆锥形的运动,其规律 *** 如下:
圆锥轴线垂直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指向黄道两极。
运动的方向是自东向西,即同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
运动的速度是每年50秒点29,周期是25800年。
表现为天极的周期 *** 运动,造成北极星的变迁。
地球赤道面和天赤道发生 *** *** 的变化。
二分二至点每年在黄道上以50秒点29的速度西移。(岁差)
因为地球是一个明显的扁球体,所以隆起的部位所受的附加引力
总是稍大于另一侧。二者之间的差值,总是存在于接近日月的一侧。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日 *** 常在赤道面以外对赤道隆起施加引力。这样上述引力差就成为一个力矩,使得地轴趋近黄轴,天极趋近黄极。
因为上述的引力差,给地球的自转的角动量增加了一个增量,使得地球的自转方向发生偏转。这就是地轴的进动,也就是岁差。
假设宇宙中有以太的存在,由于以太的存在范围无限大,并且一直处于运动状态,地球及太阳均处于以太当中,地球及太阳都会受到来自以太的作用力,并且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着以太的运动方向开始运动,而地球在受到以太的作用力时还要受到太阳的对它的吸引,在这两种起到决定 *** 的力的作用下,地球开始自转。
关于地球自转的各种理论都还是假说。考虑地球自转的成因应该和地球公转结合起来,在宇宙中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受到各种外力的大质量的天体为了保持自身运动的平衡 *** 必然依靠自转来维系平衡 *** 。小质量的粒子由于运动的速度极快,也必须依靠自转来维系自身运动的平衡。这一点可以参考陀螺的运动原理,自转的物体在运动中对外力的耐受 *** 较高。
传统的观点认为,太阳和行星皆形成于一团巨大的原始旋转星云物质。当这些原始旋转星云物质在自身引力作用下自行收缩时,由于角动量守恒,星云物质越收缩,越致密,旋转也就越来越快,当星球形成后,星云物质的旋转角动量就变成了寻求的自转角动量。首先,太阳系起源于一团星云物质,本身就是一种假说,所以,上述传统的关于地球自转的起源的解释也就是不确定的东西。我们不应该把这种解释视为金科玉律。其次,这种传统解释有许多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按照这种观点,原始星云应是按照同一方向以基本相同的角速度旋转的,这样形
成的星球则应该是质量越大,其自转速度也越快,太阳系所有的天体应该是朝同一方向公转和自转。然而,太阳系的现状却偏偏不是这样。一是太阳的质量约为行星总质量的750倍,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以上,但是它的角动量却只有全 *** 的2%,行星的质量虽小,其角动量却很大;二是太阳系绝大多数天体是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包括公转和自转),但金星和少数卫星却是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
正因为传统的关于地球自转的解释有许多漏洞,所以有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
美国有一位天文学家认为,原始行星不自转。太阳对原始行星的吸引使其朝太阳的一边隆起,凸出来。当原始行星绕太阳公转时,这个隆起部分偏离朝太阳的方向,但是太阳对隆起部分的吸引又把它拉回朝向太阳的方向,这样就强迫行星自转起来。当然,这位天文学家的解释也有许多问题,例如,为什么大多数行星斜着身子按逆时针自转和公转,而金星是按顺时针自转,天王星是躺着身子自转和公转?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行星的自转并非一成不变的。最为突出的是我们的地球,其自转有明显的波动:一年中,8月间地球自转最快,3~4月间自转最慢。在各个世纪和不同的年份自转也不是均匀的,如17世纪地球自转比较快,20世纪30~40年代自转加快,60~70年代自转减慢,到了80~90年代自转又加快。
地球的自转在不断地变化,这说明有一处原动力在为地球的自转加速和减速。那么,这一原动力是什么呢?
有人说,地球自转变化与南极有关。南极的巨大冰川,正在慢慢融化,也就是说,南极 *** 的冰块在减少,重量正在减轻。这样,地球失去了平衡,影响了自转速度。但是,这种变化是单向的,它不可能既给地球自转加速,又给自转减速。
还有一种解释是:季风影响地球自转。有科学家计算过,每年由季风从 *** 转移到海洋,又从海洋转移到 *** 的空气,重量竟达300万亿吨。这么大重量的物质从地球一处转移到另一处,足可以影响地球的重心,改变地球的角动量分布,使地球自转发生加速或减速变化。
关于地球自转时间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