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水解酸化池停留时间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水解酸化池污泥培养步骤,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水解酸化池停留时间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 清掏完水解池后 要多长时间培养水解酸化池微生物的数量
- 水解酸化池是怎么保持在水解酸化阶段 而不是整个厌氧阶段的
- 水解酸化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 水解酸化池中Sv控制多少
- 水解酸化池的原理及作用
- 水解酸化池的作用
- 水解酸化池的COD去除率能有多少
一、清掏完水解池后 要多长时间培养水解酸化池微生物的数量
清掏完水解池后要多长时间培养水解酸化池微生物的数量
1、厌氧池密闭,水解池一般敞开顶盖;
2、厌氧最终产物为甲烷和二氧化碳,水解最终产物为低浓度有机酸;
3、厌氧优势微生物为厌氧菌,水解优势微生物为兼 *** 菌;
4、厌氧一般控制温度,水解常温;
5、厌氧停留时间长,水解停留时间4小时左右;
6、厌氧阶段有水解、酸化、乙酸化和甲烷阶段,水解是前三个阶段.
控制是:停留时间、池子敞开,请参考.
二、水解酸化池是怎么保持在水解酸化阶段 而不是整个厌氧阶段的
水解酸化是厌氧反应的前半段,缺失了产甲烷的过程。
如果能产甲烷,处理效果显然 *** 解酸化更优, *** 嘛非得刻意去做水解酸化池,直接上厌氧池不香么。
1.水解酸化池常温的反应效果就很不错,厌氧池的水温得到30度左右才能达到较为满意的产甲烷效果,所以水解酸化敞开也能搞,厌氧池就必须得密闭才行,一方面营造厌氧环境,另一方面有保温的效果。
2.另一个调节手法是ph,产甲烷菌的ph要求比较严,一般都是7左右效果更佳;水解酸化就不同了,ph4~9都能反应,所以只要不特意投加ph中和 *** 剂,很多情况下产甲烷菌会受到抑制。
3.另外停留时间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对于生活污水而言,水解酸化池停留时间一般控制在3h,而厌氧池要是到了产甲烷这个阶段,一般停留时间算出来都是8h左右;有些高浓度有机废水甚至得停留24h。这就导致两者的池容非常不一样。显然水解酸化池要小得多,也经济得多。
三、水解酸化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水解酸化池的原理:污水进入水解酸化池后,水解池出水氨氮高于进水。
根据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情况,水解酸化池水力停留时间为4.4小时,污泥龄在6d左右,水解酸化池氨氮平均去除率达到42.34%,凯氏氮去除率为40.1%,总氮去除率为37. *** %。
目前污水处理中所使用的提高废水可生化 *** 的 *** 有水解酸化法和催化氧化——Fenton试剂等 *** 。由于Fenton试剂法使用大量的 *** 剂,会使运行成本大大提高因此,水解酸化法相对经济优选。
水解酸化池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在进水COD为1000mg/l时,仍能保证出水在200mg/l,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水解酸化池水力停留时间短,土建造价低, *** 作成本低。
额定成本低,能耗低,污泥水解率高,降低脱水机运行时间,降低能耗。因此,水解酸化池的稳定 *** 和经济 *** 远远高于其他预处理工艺。
四、水解酸化池中Sv控制多少
必须保证一定的污泥龄(ts=6d),排泥时需要参照COD,SS的前后变化、SV30、MLSS等指标,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测一下B/C的前后变化,如果上升,说明COD转化为可溶 *** 的量有所增加,说明运行良好。其次,污泥颜色的变化,正常的厌氧菌为棕色或深棕色,并且呈现絮状。第三,镜检观察生物相,厌氧阶段,微生物主要是细菌为主,原生动物量会有所下降。DO一般小于等于0.2-0.3mg/l。
连续进水观测几天,如保持到设计范围值标准,出水指标无大的变化时,根据情况调整水力负荷(上升流速),包括加大回流,加大进水量,由于厌氧调试变化比较慢,污水情况良好的话,一般在1个月左右,调整的过程中不能太快。这段时间,可以根据MLSS的量,或者出现大量悬浮的污泥时,调整排泥量。整个 *** 是以稳定为主,不要过度的追求降解效果,做好日常检测,主要注意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如果前后变化比较大,说明有问题需要调整。
五、水解酸化池的原理及作用
1、水解酸化池的原理:污水进入水解酸化池后,水解池出水氨氮高于进水。根据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情况,水解酸化池水力停留时间为4.4小时,污泥龄在6d左右,水解酸化池氨氮平均去除率达到42.34%,凯氏氮去除率为40.1%,总氮去除率为37. *** %。
同化实现后,同化去除率一般小于10%,没有硝化反硝化的一般条件,如溶解氧、水力停留时间等。因此,必须有另一种形式的氨氮脱除反应,并初步分析可能存在的厌氧氨氧化现象。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1)提高废水可生化 *** :能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
(2)去除废水中的COD:既然是异养型微生物细菌,那么就必须从环境中汲取养分,所以必定有部分有机物降解合成自身细胞。
3、水解酸化池的运行过程:厌氧发酵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水解阶段、酸化阶段、酸降解阶段和甲烷化阶段。在水解酸化池中,反应过程分水解和酸化两个阶段进行控制。在水解阶段,复合填料可将固体有机物降解为可溶 *** 物质,将大分子有机物降解为小分子物质。
在产酸阶段,碳水化合物和其他有机化合物降解为有机酸,主要是乙酸、丁酸和丙酸。水解和酸化反应进行得相对较快,通常很难将其分离。这一阶段的主要微生物是水解酸化菌。
水解酸化池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在进水COD为1000mg/l时,仍能保证出水在200mg/l,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水解酸化池水力停留时间短,土建造价低, *** 作成本低。
额定成本低,能耗低,污泥水解率高,降低脱水机运行时间,降低能耗。因此,水解酸化池的稳定 *** 和经济 *** 远远高于其他预处理工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解酸化
六、水解酸化池的作用
水解酸化池的作用,一是提高废水可生化 *** ,二是去除废水中的COD。
水解酸化池能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污水进入水解酸化池后,水解池出水氨氮高于进水。根据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情况,水解酸化池水力停留时间为4.4小时,污泥龄在6d左右,水解酸化池氨氮平均去除率达到42.34%,凯氏氮去除率为40.1%,总氮去除率为37. *** %。
既然是异养型微生物细菌,那么就必须从环境中汲取养分,所以必定有部分有机物降解合成自身细胞。
水解酸化池内分污泥床区和清水层区,待处理污水以及滤池反冲洗时脱落的剩余微生物膜由反应器底部进入池内,并通过带反射板的布水器与污泥床快速而均匀地混合。污泥床较厚,类似于过滤层,从而将进水中的颗粒物质与胶体物质迅速截留和吸附。
由于污泥床内含有高浓度的兼 *** 微生物,在池内缺氧条件下,被截留下来的有机物质在大量水解—产酸菌作用下,将不溶 *** 有机物水解为溶解 *** 物质,将大分子、难于生物降解的物质转化为易于生物降解的物质。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水解酸化
七、水解酸化池的COD去除率能有多少
在某些情况下,其去除率可以达到57.62%至62.01%,而在其他情况下,其去除率可能只有30%至40%,甚至更低。这主要取决于污废水的 *** 质、水解酸化池的设计和运行条件等因素。
水解酸化池的运行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pH值:水解酸化池的pH值应维持在5~6.5之间,以促进水解酸化反应的进行。
温度:水解酸化池对温度无特殊要求,通常在常温下运行即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水解酸化效果。
水力停留时间:水解酸化池的水力停留时间应根据废水的水质、水量等情况进行合理设计,以确保水解酸化反应的充分进行。
污泥浓度:水解酸化池内应维持一定浓度的厌氧微生物(污泥),一般建议污泥浓度控制在10~20g/L,污泥层厚度在3.7~4.5m之间。
水力负荷:水解酸化池的水力负荷主要体现在上升流速和配水方式的设计上,设计时应考虑使污水与污泥充分接触,达到良好的截留和水解酸化效果。一般建议上升流速设计在0.5~1.8m/h。
泥位控制:水解酸化池实际运行中最主要控制参数是泥位控制,通过合理控制泥位,可以保证水解酸化反应的稳定进行。
关于水解酸化池停留时间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