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来历简单介绍,重阳节的来历300字-问答-

重阳节的来历简单介绍,重阳节的来历300字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68 0
「画书故事」你知道重阳节的来历吗?


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01、东汉汝南县有一个人,名叫桓景,家有父母、妻子、儿女六个人,种了几亩田,生活还过得去。

02、汝河两岸,常闹瘟疫,死了好多人,桓景听说汝河里有个瘟魔,每年上岸传播瘟疫,就决定想法子为民除掉这瘟魔。

03、桓景打听到很远的深山里,有个费长房大仙,他的武术高明,能把狡诈的瘟魔消灭掉。他马上收拾行李,到深山里访仙去了。

04、桓景爬过一座一座大山,涉过一条一条江河,可是仍找不到大仙,他感到十分失望。忽然看见一只白鸽停在那里,不住的对他点头。

05、桓景就跟着白鸽走去,来到了“费长房仙居”。

06、桓景看见庙门紧紧的闭着,喊了半天,也不见有人开门,他为了表示诚意,就在庙门外跪着。

07、他跪了两天两夜,等着门开。到了第三天早上,门忽然“吱嘎吱嘎”的开了。只见有一个胸前飘着白胡须的老爷爷,笑嘻嘻的对他说:“桓景,你为民除害的迫切心情,很使我感动。起来,进院子里来吧!”

08、他在院子里,费长房大仙收桓景为徒弟。他早晚辛勤学艺,练得一身好武艺。

09、有一天,师父对他说:“桓景,你武艺学得差不多了,我给你一把降妖的青龙宝剑,你回去吧!今年的九月初九,瘟魔又要上岸了。你把乡亲们 *** 到大山上,给他们一片茱萸叶子,再给他们喝一口菊花酒,那瘟魔就不敢靠近他们了。你就跟他决一死战吧!”

10、大仙说完,又给他一包茱萸叶子和一坛菊花酒。接着,他用手一指,一只停在松柏上的仙鹤,就飞了过来,让桓景骑上,回到汝南家乡。

11、九月初九,汝河翻腾怒吼,旋风刮得天昏地暗。瘟魔从河里钻出来,见村里没有人,就向山上的人群追过去。

12、忽然,他那股酒气直刺鼻子,茱萸的香味呛着喉咙,不敢走近人群。

13、又转回村里,看见有一个人,坐在屋里喝酒,那人就是桓景。瘟魔大吼一声,向桓景扑过去。

14、桓景不慌不忙的抽出青龙剑来迎战,斗了十几回合,瘟魔斗不过桓景,猛回头正想逃命,被桓景刺死了。

15、乡亲们听说桓景 *** 了瘟魔,从山上奔回家园,围着桓景欢呼拜谢。

16、从此,农历九月初九,乡亲们就成群结队登山,遍 *** 茱萸,喝菊花酒。因为九月初九是两个更大阳数九叠在一起,所以就叫这个节日为“重阳节”。

本文摘自:胖子y4ae3p4e1u (360doc)

图文摘自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与现代演变

作者: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黄辉

重阳佳节来临,极目皆美景,不妨登高而饮,赏黄花,享糕饼。古往今来,我们在这熟悉的情景中感受先民的悲欢,也融入自己对美好情感、幸福生活的寄托,最终汇聚成河,形成了延续 *** 且内涵丰富的重阳习俗。

重阳最初得名,与日期相关。古人认为“九”为阳数,根据《易经》“以阳爻为九”的说法,夏历九月九日包含了两个“九”,所以叫“重阳”或“重九”。而且,登高、赏菊、佩茱萸是具有标志 *** 的民俗活动,重阳又被称为“登高节”“菊花节”或“茱萸节”。近代以来,我们国家将重阳传统的祭祖与祈寿文化延展,与孝亲尊老的社会需求建立连接,赋予其“老年节”的新标签。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流传最广、接受度更高的是源自辟邪消灾的传说。南朝《续齐谐记》中,记载了东 *** 恒景向仙人费长房学道的故事。“长房跟他说九月九日会有大灾厄,登高饮菊花酒、佩茱萸可消此祸。恒景一家按此法平安地躲过了灾祸,而家里的鸡狗 *** 却无一幸免。”由此,登高饮菊花酒、佩茱萸的习俗就广为流传,并在不同地域的沿袭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

另一种观点认为,重阳源自“吉日”的欢庆。魏晋时期,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提及,“‘九’‘久’谐音,九月九日便是‘久久’,具有吉祥长寿的寓意,民间认为是良辰佳日,往往摆宴会友共祝健康长寿”。还有人,对此持模糊态度。例如,汉代《西京杂记》曰:“九月九日佩茱萸,饮菊花酒,……相传自古,莫知其由。”虽然重阳起源于“吉日”或“厄日”的真实 *** 不可考,但其习俗并无太大差异,都是登高聚会、佩戴茱萸、饮菊花酒,都体现了先民避祸趋吉、追求幸福生活的理念。

辟邪禳灾的功利观念。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传统社会,古人通常采用巫术的方式来认知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关系。除了恒景学道驱邪的传说,晋代周处《风土记》也记载:“九月九日……俗尚此日折茱萸以 *** 头,言除恶气而御初寒。”又曰:“汉俗九日饮菊花酒以祓除不祥。”至宋代,《梦梁录》依然记载了以菊花和茱萸“消阳九之厄”。在以上习俗中,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都是辟邪禳灾的手段。所谓巫医同源,我们也可以从中一窥古人的中医智慧。茱萸香味浓烈,中医认为它具有驱虫去湿、治寒祛毒的功效,在重阳冷暖交替之际,无疑对预防疾病有积极作用。而菊花酒,自古就被视为养生的吉祥酒。明代《遵生八笺》记载,菊花酒是当时盛行的健康饮品。所以,无论是神秘的巫术辟邪,还是 *** 食同源的中医养生,都是先民辟邪趋吉的观念表达。

祈寿纳吉的美好愿景。追求长生、长寿是人类共同的梦想,这在我国的民俗、艺术中有着充分体现。在具体表现上,通常采用谐音或观物比德的 *** 进行创作。例如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阐明了“九九”与“久久”的谐音关系,并将百花萧瑟、菊花独荣的自然现象与长寿建立对应联想,由此赋予重阳和菊花长寿延年的功利色彩。同时,登高活动也具有“步步高升”的寓意,象征着摆脱人生厄运与低谷,从此获得顺利的发展。此外,宋时重阳还有吃菊花糕的风尚,“糕”与“高”谐音,寓意“万事皆高”,通过糕饼的分享和食用,来寄托人生万事顺遂的美好愿景。

敦亲睦友的民情风俗。汉唐之后,重阳节的巫术色彩日益淡化,世俗化、娱乐化的属 *** 得以凸显,基于血缘、姻缘、地缘和业缘关系的互动日益丰富,成为调节、维系社会关系的重要节点。因此,重阳在敦亲睦友、和谐社会的功能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寻常家庭通过共同登高、宴饮来增进成员之间的情感;亲友之间也有互赠糕饼的传统,相互表达“高升”“顺遂”的祝福。明代《宛署杂记》,则记载了重阳节新嫁女回娘家的习俗,必“以面为糕……共食之”,以此来强化家族的凝聚力。此外,不同地域的社会互动也有差异。比如河南、山东等地将重阳视为拜师和看望师傅的节日,有“隆师”的习俗。其他地区也有相互宴请、访友送礼、吟诗雅会、祭祖祀神等区别。总之,这些活动已经超越了传统巫术 *** 的层次,成为维系社会良好关系的重要纽带。

敬老孝亲的时代内涵。虽然传统重阳并未明确提出“敬老孝亲”的口号,但不可否认,祭祖、祈寿等习俗都含有尊老的文化基因。只是随着“西学东渐”,以及现代化带来的社会变革,重阳节的影响力逐渐弱化。令人欣慰的是,随着传统文化复兴,重阳节的现实意义日益凸显。2006年,重阳节入选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 *** 国老年 *** 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时至当下,爱老、敬老、助老的新民俗正在形成,接续了传统重阳的内在精神,并有了新的内涵。

今年以来,一场 *** *** 让我们深刻领悟到健康与平安的可贵,感受到社会互助的温情与力量,认识到陪伴和理解对亲情的价值所在。而这,恰好是重阳节“敬畏生命”“和谐社会”“敬老孝亲”的文化内核。(黄辉)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 中国节·重阳】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发展与历史演变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也叫重九节,又被称为“登高节”、“菊花节”等。继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三节之后,是入秋之后的第四个节日,也是秋冬交替时的辞青、迎寒老节,还是一年最后一个数字重叠式节日。其九字相叠,含义是极高极大,象征长久、长寿之意。重阳节之所以是夏历的九月初九。《易经》称“九”为阳爻,两九相重,故称“重九”;又因日月均逢九,两阳相重,又被称为重阳。

那么为什么叫重阳节的呢?

其实,一个节日的发展与当地习俗往往是相伴的,重阳节也是一样。重阳节的起源很早,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生活于战国时代的大诗人屈原的《远游》中已出现重阳:“集重阳人地宫兮,造句始(星名)而观清都。”屈原还在《离 *** 》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可见早在战国时已有餐菊之俗,已有节日之义了,重阳节也开始初见端倪了。据说到了汉代才比较兴盛,到唐代已被正式定为节日了。

相传,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边一随从侍女贾氏也被逐出宫廷,嫁与平民为妻。贾氏便把宫廷里过“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曾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蓬饵”就是用植物叶子和米面 *** 而成的重阳糕。这段话就包括了重阳节的三个主要习俗。

事实上,关于重阳节的起源,还有一个富于神话色彩的民间传说呢。据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日:‘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高,夕还,见鸡犬 *** ,一时暴死。

说的是东汉时期,汝南、汝河一带(今河南上蔡西南)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拜易学 *** 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乡亲。告诉他们九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就能战胜瘟魔。桓景回家,遍告乡亲。九月初九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山前。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于接近。桓景挥剑斩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 *** ,一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幸免于难。自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这个传说把重阳节的来历解释为:九月初九外出登高,是为了躲避灾难,以后相沿成习,成了重阳节。

重阳节的来历也有很多说法。有人说它起源于西汉,也有人说它起源于东汉。南山老李认为,重阳节首先是远古农耕文化的产物,是华夏五行学说的思维方式和记忆方式的表现形式,起源于古老的农业生产劳动程序和祭祀习俗等。因为在西汉时期,黄老学说盛行,人们开始对九月初九这个特殊日子,有了“重九”、“重阳”的认识。这时也只是在贵族内部或者皇宫内,小范围内才进行的一些庆祝活动。到了东汉,才在神话故事的推动下,成为了一个广泛的节日。

时间到了唐代,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便被定为官方节日。在重阳日,正是深秋时节,菊花独放,更受唐人喜爱,可谓“ *** ”。唐人在重阳节,常常会邀好友赏菊,置酒赋诗,其乐融融。人们还会外出登高,“菊花须 *** 满头归”成为民间流传很久的习俗。直到后来的宋元明清,也都基本延续了唐代的一些习俗。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 *** ,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每到重阳节这一天,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关爱老人的高尚品德。

描写重阳节诗词诗句一览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介绍

<闽南网>

描写重阳节诗词诗句一览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介绍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因 “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更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所以古人认为,重阳节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重阳节,也是中国老人节。世上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我已经长大,你还未老;我有能力报答,你仍然健康。今天重阳,一起许个愿,祝家里的老人健康长寿,祝天下老人幸福安康!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也叫“重九”,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九在数字中又是更大数,所以赋予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的习俗,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登高、晒秋、赏菊等活动;在流传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举行敬老宴),感恩敬老。据史料考证,重阳节始于远古时期,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关于重阳节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典籍《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倍受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 *** 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 *** 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重阳

唐·高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

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婺州水馆重阳日作

唐·韦庄

异国逢佳节,凭高独若吟。

一杯今日醉, *** 故园心。

水馆红兰合,山城紫菊深。

白衣虽不至,鸥鸟自相寻。

重阳阻雨

唐·鱼玄机

满庭 *** 篱边拆,两朵芙蓉镜里开。

落帽台前风雨阻,不知何处醉金杯。

重阳夜旅怀

唐·郑谷

强 *** 黄花三两枝,还图一醉浸愁眉。

半床斜月醉醒后,惆怅多于未醉时。

重阳日即事

唐·赵嘏

病酒坚辞绮席春,菊花空伴水边身。

由来举止非闲雅,不是龙山落帽人。

旅中过重阳

唐·朱庆馀

一岁重阳至,羁游在异乡。

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

草际飞云片,天涯落雁行。

故山篱畔菊,今日为谁黄。

九日登巴台

唐·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

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

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

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

临觞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九日醉吟

唐·白居易

有恨头还白,无情菊自黄。

一为州司马,三见岁重阳。

剑匣尘埃满,笼禽日月长。

身从渔父笑,门任雀罗张。

问疾因留客,听吟偶置觞。

叹时论倚伏, *** 数存亡。

奈老应无计,治愁或有方。

无过学王绩,唯以醉为乡。

九月九日

唐·李治

端居临玉扆,初律启金商。

凤阙澄秋色,龙闱引夕凉。

野净山气敛,林疏风露长。

砌兰亏半影,岩桂发全香。

满盖荷凋翠,圆花菊散黄。

挥鞭争电烈,飞羽乱星光。

柳空穿石碎,弦虚侧月张。

怯猿啼落岫,惊雁断分行。

斜轮低夕景,归旆拥通庄。

九日登山

唐·李白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

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

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

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

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

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

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

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

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

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

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

九日登高

唐·刘禹锡

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

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

九日登高

唐·王昌龄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 *** 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 *** 。

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 ***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阮郎归

宋·晏几道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

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宋·吴文英

明月枝头香满路。几日西风,落尽花如雨。

倒照秦眉天镜古。秋明白鹭双飞处。

自摘霜葱宜荐俎。可惜重阳,不把黄花与。

帽堕笑凭纤手取。清歌莫送秋声去。

斗百花

宋·柳永

飒飒霜飘鸳瓦,翠幕轻寒微透。

长门深锁悄悄,满庭秋色将晚。

眼看菊蕊,重阳泪落如珠,长是淹残粉面。

鸾辂音尘远。

无限幽恨,寄情空殢纨扇。

应是帝王,当初怪妾辞辇。

陡顿今来,宫中之一妖娆,却道昭阳飞燕。

沉醉东风·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采桑子·重阳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 *** ,胜似 *** ,寥廓江天 *** 霜。

【 *** 中国节?重阳】重阳节是什么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


导读:重阳节是什么?重阳节是中国一个传统节日,到了现代,重阳节有赋予上了敬老爱老的思想,因此重阳节也是老人节,关爱老人健康长寿的时间段。关于九九重阳节的来历,你知道多少呢?九九重阳的传说你听过吗?没有的话,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重阳节


1

重阳节是什么

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 *** 间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 *** 茱萸、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据现存史料及考证,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季秋有丰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重阳节起始于上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 *** ,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重节佳节


2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起源在《易经》中的九之阳数相重,还有种说法是先秦前有在九月丰收时祭天帝和祭祖的活动,那时候有了重阳节求寿的习俗。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在农历九月九日。古人认为九月的重阳节是一个吉祥的日子。在古代,人们习惯在重阳节登高祈福,在秋天赏菊花,祭祀祖先。到目前为止,它还增加了敬老的内涵。


重阳节、除夕节、清明节和玉兰盆节是中国四大传统祭祖节日。重阳节在其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融合了多种民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间观念中,“九”具有长寿的意义,寄托了人们对老年人健康长寿的渴望。


3

关于重阳节的传说


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来源于一个道教传说。相传东汉时,汝南县一位叫 桓景的农村小伙,父母双全,有妻子儿女。一家人虽不富裕,日子也还过得去。谁知汝河两岸害起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 *** 首遍地。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瘟魔,每年到人间走走,带来瘟疫。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重阳传说




费长房交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披星戴月努力习练。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快快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回到家乡,桓景召集乡亲将大仙的话转告。九月初九那天,他带领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每人将一片茱萸叶随身带上,这样瘟魔不敢近身。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不染瘟疫之疾。把乡亲们安排好后,桓景带着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人,忽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瘟魔窜到山下,只觉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此人正是桓景,他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这就是重九登高风俗的由来。


来源:天气网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重阳节,是中 *** 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一、重阳节介绍

1.重阳节,是中 *** 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2.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更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 *** 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名称由来

1.“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

2.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关于重阳习俗活动有现存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重阳节的习俗有:晒秋,放纸鸢,登高,吃重阳糕,祭祖,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羊肉面,归宁父母等。

三、重阳节习俗

1.晒秋。

重阳节是更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2.放纸鸢

“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鸢,线爱长”。纸鸢就是我们所说的风筝,广东、福建等地一直保留着重阳放风筝的习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3.登高

(1)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2)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4.吃重阳糕

(1)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2)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 *** 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5.祭祖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这一天,广东人称“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员都要回来“拜太公山”,特别是男丁。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不少地方家族观念和祭祖观念正日渐淡薄。

6.赏菊

重阳日,历来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7.饮菊花酒

(1)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并用来酿酒,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

(2)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

8.佩茱萸

重阳节的来历简单介绍,重阳节的来历300字-第1张图片-

(1)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2)《本草纲目》说茱萸气味辛辣芳香, *** 温热,可以治寒驱毒。而古人则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9.吃羊肉面

重阳节要吃羊肉面。“羊”与“阳”谐音,应重阳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的寓意,以应“九九”之典。

10.归宁父母

旧时,重阳节也叫“女儿节”,凡有女儿已经出嫁的人家都会准备名酒和糕点,在九月初九天明时,迎接女儿回娘家,这便是“归宁父母”。

四、最美重阳诗词

分享10首最经典的重阳诗词,每一首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

1、被后世引用最多的重阳诗:《九日齐山登高》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 *** 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唐会昌五年(845)张祜来池州拜访杜牧,因二人都怀才不遇,同命相怜,故九日登齐山时,感慨万千,遂作此诗。

杜牧是悲伤、消极的,表达了诗人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他说:尘世烦忧,平生难逢开口一笑。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 *** 满头归。”成为唐诗名句,许多诗人如苏轼、朱熹等都借用过杜牧的诗意。

《唐诗绎》:通体浑灏流转,挥洒自然,犹见盛唐风格。

如觉不满,即时转台,无谓日日抱怨。世界那么大,一定有更好的人与事,正在等待如此可爱的你去追求。

2、异乡最孤独的重阳诗:《蜀中九日》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咸亨元年(670年)重阳节,客居西蜀的王勃与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遥望故乡。时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诗人浓郁的乡愁,于是作了这首诗。

诗前二句以“望乡台”、“送客杯”作对仗,用他乡送客来衬托诗中人思乡的情怀;后二句用呼告语作咏叹,从北雁南飞着想,反衬北人久居南方思念故乡的苦闷。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写登高旅况,情中想情,境中构境,不求刻画,自觉深微,当与杜审言《渡湘江》诗并美。

重阳佳节,思念倾泄而出,一发不可收拾。

3、入选小学课本的重阳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 *** 茱萸少一人。

这首重阳诗入选小学课本,妇孺皆知。

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说透千百年来,中国人逢节必思乡的情结,穿透 *** 时空,依然历久弥新,让人吟咏不绝。

对于中国人来说,乡愁是刻在骨子里的 *** ,伴随着我们一生。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至情流露,岂是寻常流连光景者?

时间冲不淡真情的酒,距离拉不开思念的手。

4、“千古之一才女”写的重阳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 ***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徽宗建中 *** 元年(1101),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 *** 赵明诚,婚后不久,丈夫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崇宁二年(1103),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李清照对菊洒泪,感慨自己比菊花还瘦。

绝妙的比喻寄寓了深深的相思。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又《九日》词云“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

趁着岁月静好,勇敢去爱。我们终将赴一场名为爱的宴会,哪怕最后只剩回忆。

5、“ *** 之君”的重阳词:《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五代·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香坠。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雝雝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留不住的秋光慢慢在消逝,满阶的红叶落入暮色中。重阳节又要到来了,词上登上高台,愁恨满怀。

写下这首词时,李煜已经沦为北宋的阶下囚。

面对季节的秋天,李煜还面对着人生的秋天,在雁声中,李煜感慨自己无人作陪,只有愁恨相伴,而此后,当年年如此,让人回味无穷,感慨万千。

季节的秋天,是风景;人生的秋天,是折磨。

6、忧国忧民的重阳词:《贺新郎·九日》

《贺新郎·九日》

宋·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有人在重阳节赏秋景,有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刘克庄却在此时感慨报国无门。

少年时的自己,曾经有着万丈的豪情与才情,他想要报效国家,可如今青春已逝,壮志成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却又 *** 为力。

壮志未酬,词人在感愤之余,觉得自己既不能改变这种局面,在此佳节也只能赏黄花以遣怀,借酒浇愁了。

晚清词家陈廷焯《词则·放歌集》: “悲而壮。南宋有些将才、如此官方、如此士气,而卒不能恢复者,谁之过耶。”

青春已近,壮志未酬,是所有英雄共同的苦痛。

7、超然入神的重阳诗:《秋登万山寄张五》

《秋登万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一年重阳节,孟浩然登高远望,怀念旧友。

登高望远,看到飞雁,顿感孤寂,薄暮时分,更令人惆怅,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后一句“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原来,诗人是想念好友了,他希望和挚友一起共度重阳节。

在孟浩然笔下,思念是那么自然,那么真挚。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其中的名句。《历代诗评注读本》:“天边”、“江畔”两句,摹写物象,超然入神。

秋水生暖,秋雨深情。最美的季节,思念风生水起。

8、悲怆 *** 的重阳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时未收长安。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 *** 开。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作为边塞诗人,岑参的重阳诗,依然透着浓浓的 *** 气味。

从内容上看,诗人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百姓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唐诗直解》:点“ *** ”字,无限悲怆。

生活的主题就是,面对复杂,保持欢喜。

9、及时行乐的重阳词:《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宋·朱熹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 *** ,堪 *** 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朱熹重阳节登高,眼见秋景,胸怀舒展畅快,顿生感慨,借杜牧诗《九日齐山登高》作此抒情词。

他说尘世多俗事,营营扰扰,难得有畅心的片刻。但是今日不同,不但可以登山,还可以把紫萸、 *** *** 满头,玩得尽兴了再回去。“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壮阔抒怀,颇有几分及时行乐的意味。

如果说杜牧在诗中的旷达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令人压抑。而一经朱熹化用之后,把自然与人生结合,成为了积极面对人生的寄语。

明代文学家薛瑄:“气骨豪迈,则俯视苏辛;音节谐和,则仆命秦柳。洗尽千古头巾俗态。”

生活有一千条路走向麻木,唯有一条通向救赎,就是成为自己。

10、最振奋人心的重阳词:《采桑子·重阳》

《采桑子·重阳》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 *** 。

胜似 *** ,寥廓江天 *** 霜。

十首重阳诗,五个思念亲人,三个悲愁,还有两个是达观。而 *** 的《采桑子·重阳》一出,一扫重阳节悲愁,尽显慷慨豪迈气象。

词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

整首词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 *** 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 *** 。

每每读到这首词,都感受到秋天的壮阔气象。

抗命不可能,顺命太轻闲,遵命得认真,唯有乐命,乐命最是 *** 自在。

情有归宿,思念不会流浪;心怀希望,深爱不再迷惘。每逢重阳想念,不如朝夕相见。

今又重阳,愿幸福甜甜久久,身体健康久久!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

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 *** 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 *** 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 *** 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 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 *** 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 *** 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记者 上官云)

来源:中国新闻网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

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资料图:重阳佳节。民众来到位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旅游区,登高祈福。中新社记者 姜涛 摄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资料图:图为民众依秦礼,仿古制,行中华传统礼仪来表达重阳节的祝福。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 *** 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 *** 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 *** 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 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 *** 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 *** 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

来源: 中国新闻网

重阳节究竟是怎么来的,为何又叫“重九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 *** 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尽了重阳节的思乡之情。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九九”谐音“久久”,古人便在此时祭祖、推行敬老活动。饮菊花酒、吃重阳糕也都是流传已久的习俗。

不过,重阳节究竟是怎么来的?

它为何又叫“重九节”?

重阳节还有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说法。按照汉代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所以叫重阳节。

资料图:民众依秦礼,仿古制,行中华传统礼仪来表达重阳节的祝福。 本文 *** 中新网

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便提到“(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祀的活动,感恩上天、祖先。

汉代,重阳节的内涵进一步发生变化。《西京杂记》中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祈求长寿也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南北朝,《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文中提及的“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祝丰收的宴席发展而来的。到了这个时候,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唐代,它被定为正式节日。此后,重阳节的习俗内容不断扩充、丰富,流传至今。

重阳节由来的另一种可能

有意思的是,重阳节的由来还有其他说法。在《重阳节民俗漫话》一文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俗专家萧放曾提到,九月节俗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

这里,“大火”指的是大火星。《夏小正》称“九月内火”,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大火”在季秋九月隐退,令将其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严寒、漫长的冬季,就要来了。

古代的生产水平相对落后,严冬往往意味着寒冷和食物的匮乏。当大火星隐退,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祀仪式。

此类祭仪的具体流程,如今已经几乎不可考。但仍可寻觅到蛛丝马迹。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日,宣晴。人家用赤豆饭祀灶”,“灶神”即是家居的“火神”。

萧放表示,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已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葛洪《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已,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秋冬交接的“界标”

岁月流逝,由于历法变化等原因,九月祭火的仪式逐渐衰亡,登高等习俗却依旧保留下来。以时间来说,重阳在生活中成为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登高”是重阳习俗的中心内容,大概萌芽于汉代。晋代重阳节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陶渊明在《九日闲居》序文中写到,“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可见此时,酒、菊花均已齐备了。

佩茱萸、登高和饮菊花酒一样,都是为了消灾远祸。茱萸香味浓郁,本身有驱虫祛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人们便选择佩戴茱萸辟邪求吉,所以重阳节又称“茱萸节”。

若论“舌尖上的重阳”,那必有重阳糕一席之地。“糕”和高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才有了登高吃糕的习俗,取步步登高的吉祥含义。

萧放说,重阳还是出嫁的女儿回家的日子,接出嫁女儿回家吃重阳糕,是重阳的另一节俗,俗谚说“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所以重阳如端午一样,被称为“女儿节”。这犹如社饭,都体现着生命的意义。

现代社会,重阳节有哪些积极意义?

在现代社会,重阳节也仍有积极意义。

在几乎人人忙碌的现代社会,重阳节呼唤人们去亲近自然。这正是秋高气爽的秋游时节,人们可以离开喧闹的都市,体会古人“登高望山海”的胸怀。

萧放认为,重阳又是传统的祈寿之节,它为眷恋生活的人们开辟了一片晴朗的天空,以其特定的人文价值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重阳节有尊老、敬老的内涵,可以借此机会组织一些活动,表示对老人的关爱。”萧放建议,在敬老活动上,可以请老人讲一讲传统文化的故事,年轻 *** 能从中得到道德上、精神上的有益影响。

在《重阳节民俗漫话》结尾,萧放则总结道,“籍野饮宴”的啸咏高歌远胜于吧厅的浅斟低唱,祈寿的菊花酒香过美味咖啡,杜牧九日登高所赋:“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 *** 满头归。”虽然情调有些低沉,“但未尝不可以作为我们秋节登高的勉励”。

(原题为《漫话重阳节:它由古代祭祀“大火”仪式而来?》)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

中新网北京10月4日电(记者 上官云)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 *** 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 *** 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 *** 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 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 *** 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 *** 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李林蔚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 编辑:雍凯

来源:作者:中新网

标签: 重阳节 来历 简单 介绍 300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