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鱼类 *** ,长江鱼类 *** 大全图谱-广角镜-

长江鱼类 *** ,长江鱼类 *** 大全图谱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59 0
太阳鱼侵入四川水库,繁殖力强,能适应低温,会在长江泛滥吗?

2019年9月,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大竹县乌木滩水库进行了一次生物多样 *** 调查,结果意外捕获到9条陌生的鱼类样本,形态疑似太阳鱼。通过DNA条形码技术,专家们最终将这一物种鉴定为蓝鳃太阳鱼。

蓝鳃太阳鱼

蓝鳃太阳鱼是太阳鱼的一种,原产自北美洲中部,以墨西哥北部、美国全境以及加拿大东南部居多。事实上,这并不是四川境内首次发现这一外来物种,白龙湖、黑龙潭、三岔湖、升钟湖中也均有发现,而且数量还不少。近日,“太阳鱼入侵四川”的热点消息在全网刷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那么,太阳鱼是如何传到中国的呢?

国内太阳鱼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太阳鱼肉质鲜嫩、味道鲜美,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观赏和游钓价值,颇受美国居民喜爱。在北美的水产养殖领域,太阳鱼亦占有一席之地,经济效益显著。后来,太阳鱼作为食用鱼和观赏鱼被引入到了欧洲、 *** 、南美洲、大洋洲等地,成为了一种世界 *** 分布的物种。

在1987年,我国的湖南、湖北、北京等省市也引进了这一品种并尝试养殖。同年,中国水产学会的专家还发表了一篇题为《蓝鳃太阳鱼值得引起重视》的文章,专门介绍了太阳鱼的不少好处。

文中指出,太阳鱼在日本已经成为主流的食用和游钓鱼种。日本对淡水鱼的选择向来非常挑剔,但是蓝鳃太阳鱼却被广泛用于油炸鱼和生鱼片,足以说明肉质上乘。在当时,很多专家都表示国内也应该继续引入蓝鳃太阳鱼并大力推广。到了1999年,国内的研究机构成功攻克了太阳鱼的人工繁殖技术,实现了规模化育苗——这意味着太阳鱼正式在国内“落地生根”,具备了量产的潜质。

从2000年开始,太阳鱼便作为一个新兴品种被推广到了全国多个省份。经过20年的扩散,太阳鱼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显著增加了这一外来物种在国内的分布范围,发生养殖 *** 的风险也与日俱增。

四川多地发现太阳鱼,这一物种有哪些特点?

蓝鳃太阳鱼在中国“大肆搅局”之前,这一物种早已在日本掀起“惊涛骇浪”——从引种到遍及全国各地,前后只用了40年的时间。

日本的淡水水产研究所攻克太阳鱼的人工繁殖后,将这一物种移植到了全国各地的水库、湖泊,包括琵琶湖、静冈县的一碧湖、德岛县的松尾川湖以及高知县的长泽湖。这些水面都在短期内形成了蓝色太阳鱼的野生种群,泛滥态势几近失控。

太阳鱼

蓝鳃太阳鱼在日本“反客为主”的现象,在国内暂时还未上演,但扩张趋势已经苗头初现。

蓝鳃太阳鱼和罗非鱼类似,常见体长为8~20公分,体重50~200克,更大个体能长到30公分,体重2公斤。所不同的是,蓝鳃太阳鱼对水温没有特别要求,即便当水温下降到3℃以下也能安全过冬。因此只要水深合适,太阳鱼在北方顺利越冬不是问题,这一点和罗非鱼有明显区别。

被钓获的太阳鱼

另外,蓝鳃太阳鱼的生长速度很快, *** 成熟时间短,繁殖能力很强。研究显示,雌鱼的初次产卵量在2.1~3.6万枚左右,繁殖期从春季一直持续到秋季。当 *** 卵成功孵化后,雄鱼会紧紧守护在幼鱼身边,因此后代的成活率很高,建群能力强悍。

蓝鳃太阳鱼比罗非鱼的适应能力更强,泛滥风险有过之而无不及。众所周知,罗非鱼已在珠江流域多地泛滥,成功取代了相应河段的四大家鱼和鲫鱼、鲤鱼。如今,四川多地水库均出现太阳鱼,这一现象值得高度警惕,如果任其繁殖扩张,大概率会成为下一条罗非鱼。

太阳鱼鱼苗:自然繁殖的标志

因此,当务之急是要针对这一物种 *** 全面的摸底调查,掌握野生太阳鱼的分布范围、种群规模以及繁殖情况,严防物种泛滥。另外,四川多地水库均属于封闭水系,这里出现的太阳鱼大概率是人为放生或移植的,为此加强科普宣传、提高民众的生态防护意识也尤为关键。

长江流域已经“失守”,太阳鱼会进一步泛滥吗?

开篇提到的大竹县乌木滩水库,在水系划分上属于嘉陵江水系,水库库区面积70万亩,库容5300多万方,是当地主要的饮用水源地。大家都知道,嘉陵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这里出现太阳鱼意味着长江流域已经“失守”。

嘉陵江鱼苗放流

位于四川东北部的白龙湖,是四川境内面积较大的湖泊之一,水域面积78平方公里,被誉为“西南之一湖”。这一湖泊的地理位置接近陕西和甘肃,纬度较高,位于黄河与长江之间。据钓友反映,在这里钓获的太阳鱼也有很多,当地已经见怪不怪。

蓝鳃太阳鱼是否已经跨越长江,在位置更偏北的江河湖泊中自然繁殖?由于缺乏调查论证,目前的实情还不得而知。不过白龙湖的案例表明,蓝鳃太阳鱼很有可能已经在此处“站稳脚跟”,向北方(黄河流域)进一步扩张并非没有可能。

白龙湖(局部)

虽然水产局渔政处的专家表示,四川野生的太阳鱼规模并不算庞大,暂时不会泛滥成灾。但考虑到太阳鱼的生态习 *** ,还是谨慎为好,加强管控才能万无一失。目前的长江流域已存在罗非鱼种群,黄河流域还未见报道,理论上而言,蓝鳃太阳鱼更耐低温,向北扩张到黄河流域的风险要比罗非鱼高很多。

黄河是国内遭受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的河流之一。在2005~2010年间,研究人员调查了黄河上游茨哈峡至积石峡河段的鱼类多样 *** ,结果发现外来物种多达21种,其中有17种已经能够自然繁殖。在黄河下游也有人曾捕到过罗非鱼,所幸的是, *** 或放生的罗非鱼种群还无法顺利越冬。

黄河俯瞰

据不完全统计,黄河流域至少存在34种外来鱼类,其中有20种是从国外引进的。黄河的原生生态已经不复存在,被外来鱼类搅成了“一锅粥”。蓝鳃太阳鱼是否已经进入黄河流域?这急需进一步的调查监测,以便及时制定出防控方案。

总结

蓝鳃太阳鱼在四川多地的湖泊、水库被发现,分布范围已跨越长江流域,呈现出向北方扩散的趋势。蓝鳃太阳鱼的生物适应 *** 比罗非鱼更强,理论上能够适应更广的水域范围,生态幅更宽,入侵风险不容小觑。

太阳鱼捕食河虾

太阳鱼可以通过吞食鱼卵、抢占生态位、掠夺食物资源等方式对我国的本土鱼类造成威胁。蓝鳃太阳鱼的扩张能力太强,并不适宜作为增殖放流的对象,日本的悲剧就是前车之鉴。为了减少盲目引种、移植以及人为放生现象的发生,有必要加强宣传教育和官方管控, *** 齐下,将风险降到更低。

蓝鳃太阳鱼是否会在国内泛滥成灾?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密密麻麻都是鱼!长江禁渔才两年,芜湖十里江湾鱼群多到随处可见

“密密麻麻的都是鱼”!

这一幕发生在芜湖十里江湾,近期,因为长江桃花汛的缘故,十里江湾草地被江水淹没,江中的鱼儿们顺着江水来到了这片草地。

在往年,江水淹没草地后,也会有鱼儿出现在这里,但今年格外地多,当地居民表示:“50多年没有在这里见过这么多的鱼”。

出现在这里的鱼儿不仅数量多,而且个头也不小,个头2-3斤比比皆是,以至于有网友担心,这会不会是鱼儿们搁浅,回不到长江了?

其实,了解这群鱼儿为什么会待在这里,你就会知道芜湖十里江湾出现密密麻麻都是鱼的场景,其实是生态变好的表现。

鱼群为什么来到十里江湾?

长江桃花汛,是指在每年3月-4月,长江流域出现江水上涨的情况,因此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所以被称之为“桃花汛”。

今年4月左右,长江水位上涨,上涨后的江水会淹没沿途的浅滩,芜湖十里江湾就是这样一个浅滩,在没水的季节,这里生长着许多植物,是一片草地,被江水淹没之后,这里就成为了浅滩。

较浅的水位,相比于深水区而言,水温偏高一些,而且浅滩又能够接受阳光直射,纵横交错地草地又为鱼卵提供了良好的附着地,有利于鱼卵着床,水流流速较缓,也有利于鱼卵发育。

浅滩水位较浅,大型食肉生物难以到达这里,鱼苗们的成活率更高。而现如今正值鱼儿们的产卵季节,所以芜湖十里江湾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的鱼群,其实是因为这里是鱼儿们良好的“产房”,它们来到这里主要是产卵,并不是因为搁浅回不去了。

多说一句,一些人工湖泊或者公园中,有经验的工作人员会在鱼儿的繁殖季节时,将植物放入水中,为水中的鱼儿们营造一个合适的产卵环境。

如果我们看到公园里水面上有倒伏的树枝,千万不要拉扯,晃动,以免惊扰鱼妈妈们的产卵。

事实上,自从长江实行“10年禁渔”策略后,长江沿岸的居民能够明显感觉到鱼群变多。在过去芜湖十里江湾也有鱼儿前来产卵,但出现在这里的鱼儿数量远不如今年这么多,鱼群大小也没有今年这么大,当地居民更是表示:50多年没有在这里看到过这么多的鱼。

不只是芜湖十里江湾,嘉陵江武胜段在今年4月也出现了鱼群翻腾的画面,据当地 *** 显示,江面上一大批鱼群正在从支流,游向嘉陵 *** 流。

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出现在画面里的鱼群主要是鲤鱼、草鱼和中华倒刺鲃,现如今正是它们产卵的季节,它们应该是在寻找水流较缓、有水草附着的地方产卵。

鱼群频频出没,也意味着长江禁渔效果显著,当地水生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渔业资源也正在恢复。

鱼群变多,为何仍旧要禁渔10年?

从2020年1月1日禁渔开始,到现在也只有2年多的时间,在这2年多的时间里,鱼群就已经得到有效恢复,甚至有些地方鱼满为患。湖北鲁湖的更佳生态承载量是350万斤鱼,但在虎年春节前预估湖泊内生活着700万斤鱼,鱼群变多之后,将湖泊内的水生植物都吃光了,已经危害到湖泊的生态了。为了生态可持续发展,当地对其进行生态捕捞。

既然短短2年多的时间,鱼群数量就暴增,那为什么我们还要禁渔10年呢?

事实上,我们禁渔的目的不仅仅是让鱼群变多,而是保护整个长江生态链,虽然长江里的鱼总量变多了,但是长江生态链并未完全恢复。

这是因为,不同的物种繁殖能力不同,其中草鱼,鲢鱼,鲫鱼等食草 *** 鱼类繁殖速度快,它们每次可产20万枚以上的鱼卵,只要保护得当,它们的种群就会在短短2-3年内恢复。

然而,一些繁殖能力没那么强的水生生物,就需要更长时间繁衍,比如:长江江豚是长江 *** 掠食者,它们体型庞大,以水中的鱼儿们为食。但是它们每年只会繁衍一胎,而且它们原本数量就不多,想要让它们种群恢复,就需要更长时间来保护长江。

可能会有人说,我们不捕食长江江豚,只捕常见鱼不行吗?

其实真的不行,因为长江江豚以水中的鱼儿为食,人类的捕捞相当于和长江江豚抢夺食物,食物匮乏将会导致长江江豚幼崽存活率变低,种群变得更加濒危。

长江禁渔10年的好处就是,水中的鱼儿变多,以鱼虾为食的水生生物们,有了充足的食物,种群才能慢慢恢复,比如:鳤鱼, 鯮鱼等。

其次,虽然鱼儿产卵量大,但是它们需要2-3年发育才能 *** 成熟,这意味着10年禁渔,也只能繁衍2-3个世代,种群数量才能够显著增加,野生鱼儿基因多样 *** 才能增加。

野生鱼儿基因库,也影响着我们的餐桌安全。目前我们的养殖鱼,都是人工培育的品种,但是这些品种会退化,需要定期抓获一些野生鱼儿补充基因,甚至是利用野生鱼类基因培养新的养殖品种,增强鱼儿抵抗力,培养出更好吃的鱼儿。

如果没有野生鱼,那我们人类的餐桌也将会受到影响。

保护野生鱼儿,也是为了保护整个长江的水质安全。长江被誉为母亲河,养活了沿岸许多居民。但长江沿岸人口密度大,受人类生活影响,长江水质也在变差。

野生鱼儿的存在,其实是可以净化水质的。浮游植物们会吸收水中的氮磷铁等物质,而鱼儿又会以浮游植物和水生植物为食,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这样一来就可以让水中的三类水,变成一类水。

10年禁渔后,过度捕捞怎么办?

对于长江10年禁渔,其实很多人都支持,尤其是长江沿岸的渔民,他们放弃了捕鱼为生,来到岸上生活,可以说是为了长江禁渔付出了很多。

人们担心的是,长江10年禁渔结束后,再度恢复捕捞,岂不是10年的努力就要白费?

其实这一点不必担心,因为长江10年禁渔之后,并不是立即放开捕捞,仍旧要继续保护。届时需要专家制定捕捞计划,捕捞策略,开展可持续渔业,不能再像过去一样无序捕捞鱼儿,让长江生态链能够更加可持续化发展。

#长江##鱼群##鱼##钓鱼#

鱼太多把水染黑、30米都是鱼!长江禁渔初见成效,千斤大鱼或再现

近日有人发现长江水变“黑”了,禁渔期间污染还这么严重?其实并不是因为污染,相反是由于生态太好了,鱼太多了,使得河水看上去变黑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终在现实可寻。无可厚非的是,禁渔期间长江的生态环境一直在变好,种群数量越来越多。

长江是我国之一长河,横跨11个省级行政区,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摇篮。长江中的生物种群极其复杂,大概有4400种生物。但是近年来,人类对长江进行无节制的开发、捕捞,导致长江中的资源越来越匮乏,中华鲟等许多稀有水生动物甚至濒临灭绝。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 *** ,拯救长江生态环境。在综合考量下,我国自2020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长达10年的禁渔政策,如今长江禁渔工作刚进行了两年多,生态环境已明显的改善。

初见成效

1.失踪十年的水上“大熊猫”踏浪归来

江豚被称为“长江火化石”,它也有一个可爱的名字叫“ *** ”。有人员发现长江常有江豚跃出水面,三月还拍到江豚群游的景象。过去的十年间是很少见江豚的踪迹的,目前剩余数量不足1000头,比国宝大熊猫的数量都要少。

禁渔期间它们如此频繁地出现,主要是它们平时的食物有了足够的保障,再加上人类对其生活的干扰较小,导致种族数量有了大大的提升。江豚习惯生活在长江中下游、洞庭湖等水域。在白鱀豚灭绝后,江豚是长江中唯一的水生哺乳动物,江豚数量的恢复也表明长江渔业正在向好。

2.中华鲟

去年,还有研究人员在长江发现中华鲟的踪迹,体长两米多。要知道中华鲟可是“长江鱼王”,许多年前,钱塘江、闽江等江河都能够看到中华鲟的身影,但如今只有在长江流域才能发现它们的踪迹。

近几年中华鲟几乎处于灭绝状态,全国野生中华鲟的数量只有几百条,对其进行研究也是比较困难的。在长江禁渔政策和人工干预的双重努力下,研究人员发现中华鲟终于开始自然繁衍。

中华鲟属于洄游鱼类,对产卵地点和洄游区间的环境要求非常高。湖北省宜昌市就是中华鲟重要的洄游栖息地。为了保护洄游中的中华鲟,减少噪音和灯光对鱼类的影响。该地在建造伍家岗长江大桥时,增加一个亿的预算成本改变称重主塔来减少对中华鲟栖息地的 *** 。

去年五月,长江大坝还增加泄洪量,就是为了给鱼类产卵提供较好的涨水条件。除了禁渔,我国还进行增殖放流。去年夏天,共计放流中华鲟一万多条。

上世纪50年代,长江的年平均捕鱼量可达到43万吨。但在实施禁渔政策前,年平均捕鱼量甚至不足10万吨,如果这样发展下去,长江的渔业资源会濒临枯竭,不久渔民也就没鱼可捕,禁渔政策也是正确之举。

3.千斤大鱼或再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渔业发展还处于初期。许多渔民回忆起当时的捕捞景象表示,捕捞几百斤的大鱼是稀松平常的,但如今长江捕捞不仅产量骤减,而且捕捞上来的鱼的体型都较小,很大一部分都是小鱼苗。“捕大放小”的捕捞方式很难在长江流域实现。

近日,除安徽段出现大量鱼群,在湖北、江苏等地都有大量鱼群活动的身影,鱼群中鱼的体型大小不一。该消息使得大家兴奋不已,研究人员表示,如此发展下去,未来十年出现千斤大鱼也不是没可能。

十年禁渔,附近渔民该怎么生存?

渔民整体年龄都偏大,劳动技能单一。如今的捕鱼主力大多是60后,40岁的渔民都算是年轻的了。渔业作业风险高导致年轻人很少加入。

许多渔民表示“渔民在水里是一条龙,上岸就是一条虫”。长江禁渔无疑会影响23万渔民的正常生活,虽说国家给予了一定的补贴,但就禁渔十年产生损失的来说还是相差甚远,所以渔民开始转产。

长江捕鱼一年只有10万吨,但我国的年均水产养殖总量早就超过6000万吨,渔民其实早就进行转型升级,从野生捕捞转变为水产养殖。不但鱼种繁多而且产量惊人。虽然实行了10年的禁渔政策,但其实对国内的鱼类供给出现消极影响。

退捕的渔民拥有丰富的渔业职业技能资源,是渔业劳动力的优先人选。发展淡水养殖也能为渔民提供新的岗位,许多渔民也不用冒着风险在江上就业。例如四川泸州,有一个渔业专业合作社,为当地的失业渔民提供新的岗位,带领他们转产转业。

十年禁渔,鱼类不会泛滥吗?

看见长江的鱼类变多,有些网友可是 *** 碎了心,“这才禁渔第三年,就这么多,2030年会不与会泛滥成灾了”,“别到时候像 *** 鲤鱼一样生态又不平衡了”,“开始适当捕捞吧”...鱼类变多长江就会泛滥,这种想法有点过于理想化了。长江作为 *** 的生态水系,里面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彼此间相互制约,总体来说是十分稳定的。

如果一种鱼类在短时间内大量增加,那么它的天敌数量就会自然而然地增加,从而 *** 它的种群。因此,在自然条件下,单个的原生鱼类不会大量繁殖,这是经过千万年的自然进化形成的 *** 。

自2020年起,长江沿岸陆续进行大规模的增殖放流,因此人们开始担忧,人工放生鱼类将会对自然种群构成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事实上,增殖放流都是针对长江地区的鱼类,而且很多都是中华鲟,胭脂鱼等濒危物种。

据悉,四大家鱼资源较80年代下降90%,产卵数量明显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人工放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像江豚一胎只能生一个,一辈子最多生十个,泛滥几乎不太可能。所以,放流可谓是“雪中送炭”,这有助于野生动物的恢复,并不会导致当地生态错乱。

近日,上海一水文站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在长江流域非法捕捞大概十斤鱼。警方随后对其 *** ,嫌疑人表示因为上海封城,太久没有吃鱼,所以才来打捞想解解馋。但等待他的则是刑事处罚。

“十年禁捕鱼,子孙庆有余”,禁渔对保护长江的生物多样 *** 有着重要意义。如今十年禁渔才进入第三个年头,长江的种群数量就有大幅提升,相信七年之后,我们会看到更不一样的长江。

长江十大凶猛鱼排名

长江十大凶猛鱼:

1、长江鲟鱼

长江鲟鱼又被称之为中华鲟,是长江流域中体型更大的一种淡水鱼,曾所发现的更大一条中华鲟长达3.3米,体重超过了700斤,并且这种鱼非常之凶猛,以其他鱼类为食,也是长江中最为凶猛的鱼类。

2、鳄雀鳝

鳄雀鳝这种鱼是属于入侵物种,在我国是没有天敌的,在长江流域中也是有它的存在,曾有渔民就在长江中就捕获过一条长达2米的鳄雀鳝,并且也是非常凶猛,对水域之中的生态平衡有很大的危害。

3、巨骨舌鱼

巨骨舌鱼是世界上更大的淡水鱼之一,仅仅分布于南美地区,也是属于入侵物种,在我国淡水域中也有它的身影,也是相当之凶猛的一种肉食 *** 鱼类!

4、长江大口鲶

长江大口鲶也是属于肉食 *** 鱼类,主要吃鱼、虾、水生昆虫、底栖生物等,其体型也非常之大,也可以长到1米以上。

5、长江大翘嘴

长江大翘嘴也是一种非常凶猛的肉食 *** 鱼类,主要以其他活鱼为食,速度快攻击强,其体型也能长得非常之大,曾有渔民便在长江中钓起过数十斤重的大翘嘴!

6、鱤鱼


鱤鱼也是长江之中一种特有的淡水鱼类,游泳迅速,行动敏捷,是一种主要以鱼类为食的典型的凶猛鱼类,其体型也是相当大的,肉味也非常鲜美,一向被视为高档淡水鱼类。

7、乌鳢/黑鱼

乌鳢又叫黑鱼,也是我国内比较凶猛的一种肉食 *** 淡水鱼类,长有非常锋利的牙齿,也是长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凶猛鱼类,相信大家应该也吃过它的肉吧?

8、鲈鱼

长江鲈鱼是属于一种洄游肉食 *** 鱼类,也是非常凶猛一种鱼,其体型也能长得比较大,在水底以其他活鱼为食,其营养价值也非常高,是中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

9、鳜鱼

鳜鱼也是肉食 *** 鱼类, *** 凶猛终生以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为食,在幼鱼阶段即食其他鱼苗,在长江流域中也是有分布的。

10、黄颡鱼

黄颡鱼虽然体型不大,也是杂食 *** 鱼类,成鱼则以昆虫及其幼虫、小鱼虾、螺蚌等为食,还会大量吞食鲤鱼、鲫鱼等的 *** 卵,属于小型凶猛淡水鱼类!

长江更大的鱼重1000公斤,黄河中更大的鱼有多大,能长到300斤?

我国有两大长河,蜿蜒在辽阔的土地上,一条是全长6387公里的长江,另一条是全长54 *** 公里的黄河,大家都知道,长江中有多种大型的鱼类,中华鲟、江豚、达氏鳇鱼,这些古老的鱼类正常体重都超过百斤以上,甚至可达1000公斤。

长江中的鱼是不是大到恐怖的地步?那么长度仅次于长江的黄河有鱼吗,更大的鱼有多大?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流,起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山脉,途经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最后注入渤海。

黄河被称为是中国的“母亲河”,是黄河文化的发源地,但黄河水真的是很浑浊,渗有大量的 *** 泥土,曾经有“一碗水半碗沙”的说法,尽管这个说法有些夸大,但说明了 *** 现象,黄河水浑浊成这样,那么黄河中是否有鱼类生存下来呢?

*** 是肯定的,黄河中当然有鱼类,我们知道长江中接近有400种鱼类,品种可以说是非常丰富,黄河中的鱼类品种虽然不及长江那么多,但也有120多种,长江中更大的鱼接近1000公斤,那么黄河中更大的鱼能有多大呢?

有传闻说,黄河中更大的鱼能长到300斤,但是没有真实的数据和照片,想要知道黄河中更大的鱼能有多大,我们就必须先要知道黄河中到底有哪些鱼类?因为鱼的品种就决定了鱼的大小,一条鲫鱼再怎么生长是不可能长到300斤以上,基因决定一切。

黄河流域中纯淡水鱼类有98种,鲤鱼、鲫鱼、鸽子鱼、黄河鲶鱼、黄河 *** 裂 *** 鱼、瓦氏雅罗鱼、铜鱼、黄河鲇鱼、青鱼等,也算得上是有些丰富,其中大型鱼类有,黄河鲤鱼,青鱼,黄河鲶鱼,这些鱼至少可以都可以长到几十公斤。

黄河鲤鱼是黄河流域中的经济鱼之一,肉质鲜嫩,体态肥美,营养丰富,跟长江中的鲤鱼比起来,味道还真不一样,两个字来形容,“好吃”,据说是因为黄河鲤鱼生活在浑浊的水中,身体吸入了黄土中的矿物质,营养价值要比江鲤丰富。

那么黄河鲤鱼更大能长多大呢?黄河鲤鱼属于 *** 鲤鱼,一般来说, *** 鲤鱼成年后平均长度在40厘米左右,重量约在5~6公斤,但更大的 *** 鲤鱼长度可以超过一米,重量超过25公斤,2020年10月,英国剑桥郡维修工人维恩·曼斯夫德钓到了一条68斤重大鲤鱼,打破世界纪录。

那么黄河中有这么大的鲤鱼吗?这很难说,2005年,河南省武陟县的居民冯明亮曾钓到了一条重量超过13公斤的黄河大鲤鱼,这已经是非常罕见的。

黄河中还有大型鱼类青鱼,青鱼是淡水鱼中最肯生长的一种,属于“ *** 淡水鱼”之一,跟鲤鱼相比,青鱼还是要大一些,一般来说,成年青鱼的体长在1米左右,重量在15公斤左右,但是更大体长可超过1.4米,体重超过60公斤。

2004年,有人在南京 *** 金牛湖水库钓到一条“青鱼王”,体长达到1.74米,体重为106公斤,2005年,又有人在同一地点钓到另一条“青鱼王”,体重达到114公斤,创造了世界纪录。


鲶鱼也是黄河中的大型鱼类之一,鲶鱼在世界上分布较为广泛,超过了100多个品种,其中更大的两个品种分别是欧洲巨鲶和湄公河巨鲶,都可以长到100公斤以上,据说更大的欧洲巨鲶体长超5米,重量超300公斤,而湄公河巨鲶个头更大,重量可超过350公斤。

尽管有传闻说黄河中有神秘巨鲶,能把船只打翻,能 *** ,但实际上黄河鲶鱼属于个头比较小的鲶鱼之一,一般来说重量也只有十几斤,更大不超过20斤,不过它也算得上是黄河中大型鱼类之一了,说黄河中有巨鲶,这没有科学依据,我们不要去相信。

三种大型鱼类一比较,结果就已经很明显了,黄河中更大的鱼是青鱼,因为它可以长到100公斤以上,也就是200斤,但有传闻说黄河中的鱼能长到300斤重,看来不是真的。不过黄河河水正在变清,未来出现更大的鱼也是指日可待。有趣有料的科学内容请关注唯一的微信公众号:有趣探索

30米内全都是鱼!长江禁渔1年效果显著,1000斤的大鱼会出现吗?

2021年3月份时,长江扬州段六圩河口附近江面出现了壮观的一幕,只见靠近江边较浅的水浴中,乌压压的鱼群绵延二三十米,还时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相关人员认为,这些鱼群下面或许还有大鱼,大鱼一动,小鱼就跃出水面。

据专家预测,这个鱼群规模宽度为3米,长度约20-30米,规模之大的鱼群在过去非常罕见,但现如今已经成为了江面一景。

除了鱼儿们回来了之外,长江江豚也回来了。去年7月份时,赣江南昌段扬子洲水域出现了约30头江豚,它们时而跳跃,时而掀起浪花,引得岸上观众连连欢呼。

像这样的场面,陆续在长江多个水域出现,江豚的出现,也让人们由衷地感到高兴,感叹道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初显成效了!

长江十年禁渔计划

长江,和黄河一样都是我们的母亲河,但这条母亲河的状态并不好。在过去,人们用“千斤腊子万斤象”来形容长江的物产丰饶,但随着人类捕鱼工具越来越先进,长江里的鱼越来越少。在过去人口较少时,人们还能够使用网眼大的网捕捞大鱼,放生小鱼用于繁殖。但后来捕捞船越来越多,捕捞手段越来越先进,捕捞的鱼却越来越少,为了多捕鱼,网眼越织越密,不光捕捞大鱼,小鱼也要,就连刚出生的小虾米也捞起来。更不用说还有电鱼,炸鱼,毒鱼这种不可持续的捕捞手段,不仅千斤腊子万斤象的场景再难以看到,甚至连普通大小的鱼类都很难捕获。

长江生物生态环境越来越差,长江生物完整 *** 指数也逐渐恶化,甚至达到了最差“无鱼”等级。在这期间,我国也实行过保护政策,比如:长江流域实行每年3-4个月的禁渔期,但禁渔期一结束,渔民们又开始疯狂捕捞,当年生的小鱼很难能活到成年,参与繁殖。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提出了“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决定在长江干流以及重要支流,除了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实行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 *** 捕捞。

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在2020年1月1日0时起开始实施,最迟在2021年1月1日0时起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

现如今已经过去了一年,在这一年之中人们就已经感受到了长江的鱼类越来越多。过去非常罕见的长江刀鱼,也开始频繁现身,专家甚至认为它们能够挺过灭绝危机。

据中科院专家徐东坡介绍:

2021年监测到的刀鱼单网渔获数量和重量,分别是29.5尾和2.0公斤,均为近5年来的更好水平,相比2015年—2018年平均指标分别上升138%和155%,资源密度增加了1倍多。

刀鱼其实是属于繁殖速度较快的,它们寿命较短,1-2岁就能够参与繁殖,平均产卵量23695粒,并且卵在22小时后就能出膜,此时的刀鱼已经拥有感觉 *** ,能够躲避一部分危险,成活率较高,种群恢复速度较快。

江豚的种群恢复就没那么容易,江豚10月怀胎,只怀1胎,自然繁殖速度较慢,而且江豚是长江的 *** *** 者,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它们以常见内的小型鱼类为食,当食物不够多时,它们繁殖的后代存活率就非常低,自身也可能会因为能量不足而死亡。也正是因为如此,江豚成为了长江指示 *** 物种,它们种群消亡的速度越快,长江生态越差;它们种群复苏的速度越快, *** 着长江生态越好。

长江10年禁渔后,江豚的回归也让人们看到了长江生物复苏的力量,或许未来我们就能够看到成群的江豚在长江水面上游荡了。

千斤重的鱼还会出现吗?

很多人比较关心,长江历史上有过不少千斤重的大鱼,随着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的实施,未来是否还会出现千斤重的大鱼。

长江之中,中华鲟的体重有可能达到上千斤,这里多说一下,中华鲟虽然能够达到上千斤,但并不是每一条都能达到,绝大多数个体的体重仍旧在500-700斤左右,想要达到上千斤意味着它们在海洋中进食大量食物,累计了足够多的能量,再加上它们个头大,积累的能量多。

像中华鲟这样的洄游鱼类,在长江中的生存仍旧面临危险,它们的危险并不是在于食物,事实上中华鲟主要是在海洋中觅食, *** 成熟之后才会返回到出生地参与繁殖,整个过程中不吃不喝,所以即便长江没鱼对它们的影响也不大,对它们影响更大的仍旧是各种大坝。

中华鲟的传统产卵地位于长江上游金沙江,但葛洲坝阻碍了它们洄游之路,使得它们只好在葛洲坝下游产卵,产卵面积只有原来的1%,再加上密集的船只造成中华鲟容易被误伤,野生中华鲟生存状况并不乐观。

人工环境下已经成功繁殖中华鲟,人工繁殖的中华鲟幼苗可以补充野生种群个体,这些年来我国每年都在放生大量的中华鲟,30多年累计放生700多万尾。

尽管如此中华鲟仍旧没有解除危机,根据数据显示,放生的幼鱼成活率不足3%,每年至少需要投放300万条才能够补充野外数量,而30多年累计700多万尾,与目标数量差距太大。

更为重要的是,成年雌 *** 中华鲟的体重应该在500斤以上,如此才能够有足够的能量迁徙和繁殖,但人工繁殖所中的700多条成年中华鲟,只有两条达到了400斤,其余个体都在200斤左右。

正是因为中华鲟仍未脱离灭绝风险,因此我们仍旧关注着它们,想办法为它们提供合适的生存环境,但必须要说的是,现如今想要让鱼类达到千斤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即便是再有难度,我们也从来没有主动抛弃过任何一个物种。

#长江##中华鲟#

10年来首次!长江出现神秘物种“鳤”,曾因肉质鲜美被吃到濒危

长江流域又传来好消息!科学工作者在孝感市郊的府河片区进行野外考察的时候,竟然发现了一个神秘物种的身影——鳤,据悉,这是长江以北地区,时隔10年后,再一次有鳤鱼出没,此前,科学家们曾经认为,长江以北的鳤鱼早就局部灭绝了。

因此,这一次孝感虽然只发现了一尾的鳤鱼,但是却仍然是一个好消息,这意味着伴随着长江禁渔期的实施,鳤鱼的种群数量,也在长江中开始慢慢恢复。





那么,究竟什么是“鳤鱼”呢?它又神秘在哪里?

鳤鱼,是一种洄游 *** 的硬骨鱼,它们看起来和鱤鱼很像,不过,和鱤鱼是一种非常凶猛的鱼类不同,鳤鱼的 *** 却非常温和。

它们的身体细长,头很小, 尾鳍分叉明显,末端很尖,腹部是银白色的,身体两侧可以看到一条黄绿色的纵带,因为颜色较浅,所以看起来也不是特别明显。





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及南方的各大水域中,鳤鱼过去都是很常见的一种鱼类,每年4-6月的时候,它们就会进入到繁殖季节,等到小鱼孵化出来后,7-9月间就会离开江河,去往湖泊中肥育,并且在湖泊中越冬,生长速度很慢,一般成年个体更大也仅为2斤重左右,偶尔会看到20斤重的鳤鱼个体,不过,这样的情况极其罕见。

这一次,在孝感发现的一尾鳤鱼,它的体长约为33cm,这其实就是一般个体鳤鱼的长度,也是过去人们更爱捕捞上来的鳤鱼。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事实上虽然如今鳤鱼神秘又濒危,但是,在过去,它们的数量也是非常多的,这也意味着,鳤鱼的濒危并不是天敌太多,被物种间的生态竞争淘汰掉,而是被人类吃到了灭绝,这也导致以为如今的难得一见,才会导致鳤鱼变得极为神秘。





那么,人类又是如何将鳤鱼吃到灭绝的呢?

老一辈的渔民称,在上世纪中后期的时候,鳤鱼的数量还是非常多的,特别是在鄱阳湖中,过去更是有着成群的鳤鱼,然而,如今鄱阳湖中却已经10年没有再发现一尾鳤鱼了。

从资料来看,鳤鱼在上个世纪,曾经是我国长江流域的重点经济鱼类,因为它味道鲜美,而且成群 *** ,非常容易捕获,这也导致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时候,每年渔民们都会捕捞20吨以上的鳤鱼,当然,那个时候的渔民,也从未想过,如此大规模的捕捞,会导致鳤鱼有一天成为“神秘物种”。





一直到时间进入到上世纪80年代末之后,一方面是人为捕捞的原因,另一方面是长江流域的水利工程,也给不少洄游 *** 鱼类,带来了毁灭 *** 的打击,鳤鱼就是其中之一。

在那之后,每年捕捞的鳤鱼数量就越来越少了,和几十年前形成鲜明对 *** 同时,很多地方也都出现了局部 *** 灭绝,这个时候,人们才意识到,可能再也吃不到鳤鱼了。





当然,吃不到鳤鱼并不是最主要的,真正让人开始担忧起来的是,在2010年之后,鳤鱼和很多鱼类一起,都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眼中,这也都意味着,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 *** ,已经伴随着很多物种的消失,而被 *** 掉。

所以,过去的10余年时间里,很多原本有大量鳤鱼出没的地方,也都开始进行渔业资源调查,寻找鳤鱼的身影,因为鳤鱼是群居 *** 的鱼类,所以,如果一个地方的水域中再次出现了鳤鱼,其实也意味着当地的生态环境正在恢复,鳤鱼也正在这里休养生息。


长江鱼类图片,长江鱼类图片大全图谱-第1张图片-




所以,这一次长江以北流域再一次发现了鳤鱼的身影,才非常让科学家们激动,认为这释放出了一种良好的信号,证明长江禁渔期的确是有效的,相信长达10年的禁渔期结束之后,有可能在长江中,可以找到很多已经消失多年的物种。

比方说,除了鳤鱼,如今很多科学家们都在期待着“长江白鲟”的再次现身。因为在2020年的时候,长江白鲟就已经宣布灭绝了,不过,因为在国际上,很多地方都曾经出现过已灭绝物种时隔20-30年后,又重新现身的情况,所以,我国学者也是认为,或许再过几年,长江白鲟仍然会再一次被找到。





毕竟很多物种都是生活在深水区,如果数量非常稀少,那么,在长江中分散开来,想要找到它们仍然存活的个体,也就变得极其困难了,所以,只能慢慢去找寻,那么,朋友们在你们看来,有没有可能在长江中发现多个已灭绝的物种?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长江重现“神秘物种”鳤,长江所专家:种群数量正逐渐恢复

现代快报讯“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年初,一篇 *** 宣布长江白鲟已灭绝,让很多人心痛。年末,却传来一个好消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在长江宜昌江段发现了一尾鳤。这是科研人员继2017年在洪湖江段发现一尾鳤后,再次发现鳤。

△长江宜昌江段发现的鳤

这是怎么样一个“神秘物种”?为何如今很难见到?12月14日,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和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相关专家。

三年来首次被发现,重量约437克

“发现它还是比较偶然的,当时我们在开展中华鲟自然繁殖监测调查,下网捕捞食卵鱼类。刚好这一尾鳤 *** 到网里,捕捞上来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濒危鱼类保护学科组的专家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它体长377毫米,重达437克。

据专家介绍,这种名叫“鳤”的鱼,俗称刁子、麦秆刁等,曾广泛分布于长江及其以南的江河湖泊中。据了解,它身体圆滚细长,头部比较尖,更大个体可达10kg以上。

因肉质鲜美,鳤鱼曾经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

“不过,现在在长江里面已经很少很少能够看到它了。”专家表示,这是长江所继2017年6月在洪湖江段发现1尾鳤后,3年来首次在长江中发现。“再往前追溯的话,大概有25年了。1995年,我们所的科研人员曾在三湖连江里采到过鳤。”

表明鳤鱼种群数量开始逐渐恢复

鳤鱼的一生如候鸟般奔波。它们是 *** 洄游 *** 鱼类,在海中以无脊椎动物为食物,也捕食一些小型鱼类。成鱼最早3岁达到 *** 成熟,每年5—6月,成熟个体溯江而上,到干流急流中繁殖。每年7-9月,进入沿 *** 泊育肥。

“ *** 阻隔之后,很多鱼都进不到湖里了,湖中鳤鱼濒临灭绝。再加上过度捕捞、栖息地生境退化等原因,鳤在多个历史分布区绝迹,先后被湖北、湖南等地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专家说,近年来,鳤鱼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2017年发现一尾鳤鱼,2020年又发现一尾,这让科研人员们既惊讶又激动。“虽然数量可能很少,但至少表明鳤鱼还有种群在。失踪二十多年,2017年被发现一尾,隔了三年又被发现一尾,出现的时间间隔开始缩短了,标志着鳤鱼种群开始逐渐恢复了。”

△科研监测调查

那么目前,长江流域总共有多少尾鳤鱼?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由于样本实在太少,科研人员们没有进行估算。

这种珍贵鱼类,南京也曾发现过

鳤鱼曾经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也有分布,近几年却销声匿迹。

江苏省现代农业(鮰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总工程师边文冀说,长江上游一带与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水域环境不同,因此两方的鱼类一般也有不同。

那么,在南京,有没有发现过鳤鱼呢?“早些年,我们做渔业资源调查的时候曾发现过这个鱼。近年来我们也在持续做监测,但没有再看到它了。”边文冀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由于鳤鱼失踪太久,科研人员已经无法确定它具体是什么时候消失的。

为何鳤鱼在长江南京段消失了?在边文冀看来,这可能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包括环境和水系的变化、河道淤积、 闸坝修建等等,需要进行专门的评估才能确定。”

长江重点水域禁捕,助力鱼类种群有效恢复

长江水系共分布有鱼类435种。根据2017—2019年连续3年的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发现,历史上有分布但未采集到的鱼类有130种。另有不少鱼类种群过小,只在个别调查站点偶尔发现。

值得欣喜的是,随着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的推进落实,在2020年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中,部分江段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较2019年有所增加。

2021年1月1日,长江流域重点水域10年禁捕期即将开启。

“禁止捕鱼今年已经开始做准备,目前来看有了一定的改善。不过,鳤鱼要长到3—4岁才能进行产卵,如果要看明显的改变效果的话,得再等3—4年。”长江水产研究所的专家表示,禁捕后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的恢复程度值得期待。“相信在未来,长江常见鱼类种群规模将会明显增大,鳤等部分长江受威胁鱼类种群也将会有所恢复。”

【链接】

长江白鲟已灭绝?专家:二三十年后再见踪影也正常

1月3日,长江白鲟已灭绝上了微博热搜,网友们一片惋惜。这一消息来源出自《世界更大淡水鱼之一可能灭绝:拯救长江濒危鱼类刻不容缓》这篇 *** 。

△ *** 《世界更大淡水鱼之一可能灭绝:拯救长江濒危鱼类刻不容缓》截图

在这篇 *** 中,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博士张辉等人表示,预计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灭绝。

长江白鲟和长江中华鲟一样,都已经生活了1.5亿年。“白鲟长得有点怪异,但又有点可爱。”长长的嘴巴(吻部)像一把长长的利剑,有点类似常见的剑鱼。身体饱满圆润,仅在尾鳍上缘有一列棘状鳞,通体是高级的灰紫色调。

事实上,长江白鲟由于非常稀有,见过它的人很少。 *** 的之一作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博士张辉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我和危起伟老师一起研究白鲟,曾听渔民说有发现,但并没有发现 *** 。”

那么,长江白鲟真的从生物“户口簿”上除名了吗?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 *** 处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还没有发布和更新关于长江鲟灭绝的消息,“后续还需要讨论”。而危起伟则对现代快报记者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有自己的观点,而我们 *** 是我们的观点。”

那么,长江白鲟有没有可能还会再见?张辉说,这是有可能的。国外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曾经有已经宣布灭绝的生物,过了几十年,又发现有了。而事实上,长江白鲟一直以来都很稀有,而且,生活在水下,人们很难发现它。“所以,如果过个二三十年又发现了,是正常现象。我们这个也是用数据模型推演的。”

实习生 蒋晶晶 王纯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阿里亚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供图)

图说武汉|好大一条鱼

好大一条鱼

7月2日,为期4个月的长江禁渔期结束的第二天,新洲双柳渔业队渔民 *** 夫妇两人驾驶渔船下江捕鱼,之一网就捕获一条约13斤重的大鳡鱼和一条12斤重的大白刁同时还捕获有江颡、江鲶、鳊鱼、铜鱼等众多品种的渔获物,预计可卖1000多元。记者金振强 通讯员向军 摄

技能 *** 送培训进社区

7月2日上午,中华路街与武昌区人力资源局联合举办的“2018年武昌区技能 *** 进社区送培训活动”走进西城壕社区,开展为期一周的技能培训活动。记者何晓刚 通讯员曾轶晴 摄

污水变净水,农民受大益

“再也看不到臭水沟了”。7月1日,在黄陂区李家集街大黄湾村污水处理管网铺设现场,75岁的村妇李金香端着碗高兴地对记者说。该村去年在区环保局的支持下,开展农村村湾污水治理一体化工程试点工作,成效显著。记者金思柳 摄

“讲中国故事——第五届全国架上连环画展”亮相江城

7月2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讲中国故事——第五届全国架上连环画展》在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来自全国各地艺术家创作的100组架上连环画作品首次在江城集中展出。记者 李子云 摄

夏雨阵阵来

7月2日下午2时许,江城突降大雨,路上行人躲闪不及。据气象部门预报,武汉近几日以多云天气为主,但有分散阵雨打扰,更好携带雨具再出行。记者 李子云 摄

冯翔上音乐课

7月2日下午,武汉著名民谣歌手冯翔给武汉关小学的 *** 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音乐课。图为:民谣歌手冯翔现场演唱孩子们写的歌词。记者 彭年 摄 实习生 張凱程 黃舜斌

环卫工防暑

7月2日 ,江岸清扫二公司金桥二班的环卫工,喜领公司发的防暑降温的矿泉水,环卫工们在烈日下工作,他们每天有2瓶矿泉水作为防暑降温的用品。记者杨涛 摄

【编辑:祝洁】

密密麻麻都是鱼!长江万州段大鱼 *** ,为何今年鱼群特别多?

鱼群回来了!

从今年4月开始,长江万州段的 *** *** ,以及护渔员巡逻过程发现,大量的野生鱼群频繁浮出水面,觅食嬉戏。

从 *** *** 中,能够明显看到这些鱼儿的种群数量还不少,虽然画面比较模糊,但仔细看能看出画面中不少于几百条大鱼。

它们之所以 *** 在这里,主要是因为此时正值鱼儿的繁殖季节,以四大家鱼为 *** 的鱼类,在繁殖季节到来时,会从支流逆流而上,到达干流进行产卵。

鱼儿对产卵地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有一定的水生植物的地方,才会产卵。这是因为鱼儿属于体外 *** , *** 卵以及鱼苗没有任何求生能力,错综复杂的植被可以帮助它们躲避天敌,提高存活率。

另外,有植被生长的地方,说明水质环境好,而且深度并不深,刚好满足了它们对繁殖地的要求。

在繁殖季节,鱼儿会扎堆 *** 排卵,所以当地的鱼群规模才会如此之大,数量如此之多。而它们频频在水面上出现,则是因为天气的变化,导致了它们要到水面上呼吸氧气。

当地护渔员表示:像今年野生鱼群这么大,数量如此多,出现如此频繁,还是之一次看到。

由此也说明了长江禁渔效果显著,野生鱼群正在回归。

长江鱼群正在回归

像长江万州段这样鱼群 *** 的情况已经不是之一次发生,今年4月份时,安徽黄湓闸口附近的水域,鱼群多到把水都染黑了。

*** 在这里的鱼儿非常多,似乎徒手都能抓出几条。但是当地属于禁渔河段,目前也正处于禁渔时期,人们只能远观不能捕捞。

芜湖的十里江湾,也 *** 了大量的鱼群,这些鱼儿来到这里觅食,产卵, *** ,当地护渔员表示:50年来之一次看到这么多的鱼。

陆续出现如此多鱼的地方,正是长江支流和干流,2020年我国为了保护长江生态,实行了十年禁渔策略,虽然禁渔时间才2年多,但长江的鱼群似乎已经复苏,甚至还有一些地方鱼群过载。

比如:湖北多个湖泊从2018年就开始禁渔,其中部分湖泊鱼满为患,比如:鲁湖,该湖泊更佳成灾量应该是350万斤鱼,但这里却生活着700万斤鱼。

鱼群变多虽然是好事,但是目前的情况并不容乐观,保护长江生态仍旧任重而道远,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为何仍旧要继续禁渔?

按理说,禁渔2年多,鱼群就已经恢复,那为什么我们还要保护鱼儿呢?

这其实是因为,鱼群虽然变多了,但生态失衡仍旧没有恢复。

我们知道,食物链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消费者又分为:一级消费者,二级消费者, *** 消费者。

目前长江鱼群变多的主力军,主要是一级消费者。

以四大家鱼为 *** 的鱼儿属于滤食 *** 和植食 *** 鱼儿,它们以水中的藻类,水生植物为食,食物来源广泛,而且它们产卵量又比较大,在环境合适的时候,它们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过来。

但是以四大家鱼为食的肉食动物恢复速度就慢得多。这是因为它们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鱼儿,作为更高一级的消费者,它们的种群数量本来就减少。

这是因为,能量的流动是有方向的,流动方向是:植物——一级消费者——二级消费者—— *** 消费者。

其中能量在传递的过程中会发生大量的损耗,导致流向下一级的能量较少,因此自然界中的食肉动物数量必定要小于食草动物。

比如:一只老虎的生存至少需要70平方公里的森林,还必须生存有200只梅花鹿、300只羚羊和150只野猪。

因为能量传递过程中会有损耗,所以长江流域总体的食肉动物数量要小于食草动物数量,而它们在过去也面临着严重的捕捞。

比如:过去长江虽然也有禁渔期,但禁渔结束后就被人们疯狂捕捞,有些人甚至还会使用“绝户网”,对当地鱼群造成 *** *** 打击。在上个世纪70年代还能捕捞26万吨的鳤鱼,现在一尾难求。

长江江豚是长江生态链中的 *** 掠食者,它们以长江水生动物为食,如果长江鱼群多,它们的存活率就会变高。

也正是因为如此,它们生存状态的好坏能够直接反映出长江生态链是否健康。

然而长江江豚这些年过得并不好,40多年前长江江豚还在长江上随处可见,亲切地被人们称之为“ *** ”,最多时记录到了87头一起活动的场景。但后来它们的种群数量越来越少,见到它们一面也越来越难。

尽管长江禁渔2年,鱼群种群回归,但是长江江豚的恢复速度较慢,这是因为它们是“优生优育”的动物,每胎只产1个幼崽,雌 *** 两年繁殖一次,繁殖速度非常慢。

目前虽然我们一直在保护长江江豚,但是据2018年农业农村部发布,长江江豚减少,仅剩约1012头。

好在,这些年的禁渔措施以及加大保护力度起到了一定作用,长江江豚减少的速率变慢,而且连续三年都观测到了野生小江豚的出生。

目前我们之所以要实行10年禁渔,也是因为繁殖能力较弱的物种需要更长时间的保护,才能起作用,否则仍旧摆脱不了种群下降的事实。

除此之外,10年禁渔也只能让鱼儿繁殖3-4个世代,而繁殖的世代越多,才能积累更多的基因变异。基因多样 *** 越丰富,我们的餐桌也能越安全,这是因为养殖鱼儿也需要野生鱼类杂交复壮。

#长江##长江禁渔行动##鱼群#

标签: 长江 鱼类 *** 图谱 大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