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是一种食用真菌,它以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驰名中外,是广大群众所喜爱的土特产品,也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
(一)香菇
香菇生长在壳斗科和桦木科等阔叶树的枯树桩和倒木上,是以树木内的木质素和纤维素为主要营养的一种木腐生真菌。每年春季在一些林区有野生香菇生长,它是一种比较低温型菌类,菌丝生长温度范围较广。在5~32℃ 都能生长,而最适温度为22 ~25°C,出菇温度以15~20℃ 为最适宜,并且低温 *** 有利于出香菇。一般在出菇时要求培养基含水量在6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为80~90%,有一定的散射光线和新鲜空气,培养基偏酸 *** 等都是香菇正常生长的必需生活条件。人工栽培香菇的 *** 分为二种,一是段木栽培法,二是木屑栽培法(或用代用品为原料)。现将两种香菇栽培 *** 简略介绍如下:
(二)栽培
1.木屑栽培法
将培养好的栽培种从瓶中掏出(或撕开塑料薄膜包裹的栽培种),压入内铺塑料薄膜的浅箱内,箱子大小以30>25x12厘米为宜,栽培种在箱内压紧成栽培块,厚约6--8厘米,然后用箱内铺的塑料薄膜将整个栽培块包盖好,连同箱子一起置于20~25℃ 培养,约一个月左右箱内栽培种菌丝生长连接紧密,使整个栽培块成一个较紧固的一整块,不会散开,同时在表面上有淡褐色菌膜出现,这时就可从箱内取出栽培块,拿掉包着的塑料薄膜,将栽培块放到栽培室架子上进行出菇管理。正常情况下从压成栽培块到出菇约50天左右。
栽培室的管理:栽培块上架后要加强催菇管理,主要是控制温度和湿度,根据香菇不同的品种要调节室内适合其出菇的温度,一般香菇品种出菇温度在10--20°C范围的较多,并早晚打开裁培室门窗一小时,以利通风换气,同时也可造成较大的温差,有利于出菇,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栽培块都能正常出菇。当采收香菇后栽培时可停止2~3天洒水,并开门窗通气,使栽培块表面略干些,然后将栽培块进行浸水处理,一般可浸水48小时后再上架培养,栽培块经过浸水 *** ,上架培养3~ 5天就会大批出菇。浸水处理一般出菇早,出菇齐,产量高。
木屑栽培香菇缩短了香菇生产周期,从做栽培块到香菇生长完毕共约10个月左右。正常情况下长出的鲜菇可占原料千重的80%,这比用木材栽种产量提高了很多,也大量节约了木材,可还用其他原料代替木屑生产香菇。这种 *** 在发展香菇生产上是很有前途的。
2.段木栽培法
每年1~2月把栎树或水冬瓜树等阔叶树砍倒,树粗以直径10-一15厘米为宜,砍倒后晒一星期左右,然后截成1.2米长,在每段上打洞,洞的深度约2--3厘米,洞与洞之间距离约8-10厘米。把香菇裁培种从瓶中挖出塞人树段上洞中,然后洞口用树皮盖好。将接种好的树段堆起放在阴凉湿润处,上面加盖一些山茅草等物,以便遮阴、保温、保湿。
天晴时洒些水使树段保持湿润。头年栽种到第二年春天和秋天开始长出香菇。要使香菇产量高可以在每年春天和秋天,把点上种的树段放在清水中浸泡2天,这叫浸水催菇。经过浸泡的菇木架起,保持空气湿润。经过10~15天就会大量出菇。收过香菇的菇木停止浇水,让它于10天左右再行浇水,也可再次浸水又会第二次长出香菇,这样的管理可以使香菇得到高产。
一般每根木棒点种一次可长香菇3~4年。多数香菇品种生长需气温凉爽,空气湿润的环境,高温是不利香菇生长的。治1 段木培养主要适应广大山区、杂木林资源丰富地区发展香菇生产,因其生长时间长,管理也简单,广大山区都能做到段木栽培香菇。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种植户可以多参考参考,或者说大家想了解哪方面的,三农知识及技术都可以留言评论,小编会根据情况来为大家解惑。也希望大家能关注一下小编以及积极留言评论转发,谢谢!
福建反季节覆土袋栽香菇法,老农来和你们说说,怎么才能增产覆土袋栽香菇模式为福建 *** 汀县南山英海食用菌研究所首创。采用该模式栽培香菇,具有菇形佳、产量高、高温易出菇、管理省工等优点,是目前更先进的反季节覆土袋栽香菇的 *** ,盛产优质夏秋菇,经济效益很好,是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现将有关技术介绍如下。
(一)季节安排
菌筒 *** :12月至翌年2月;覆土转色:3~4月;出菇管理:5~12月。
(二)选用良种
该研究所以“南山1号”优良香菇菌株为首选良种。该菌株具有温型极高、菇体大、菇肉厚实、菇柄中生、菇形圆整、产量高的特点。能盛产优质夏秋菇,极适宜保鲜(或干制)出口。
(三)菌筒 ***
1.培养料配方见表2。
表2 香菇菌筒 *** 配方
菌袋长65厘米,菌筒长约52厘米。
2.工艺流程
配料→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培养→出菇
(四)菇棚搭建
1.选场
海拔较高、环境干净、夏季凉爽、周围有竹木的山沟亦可;水源充足、水质干净(更好是泉水)、土质疏松、排灌容易、无白蚁、方正大块的晚稻田更好。且要交通方便,搭荫棚材料易得,在送鲜菇收购或离加工处较近的地方建棚。
2.整畦
畦宽1.4米,畦沟0.5米,畦高0.2米,要求全场畦面同一水平。
3.搭棚
一般每两畦立一排柱于畦沟边,柱高2.7米,其中埋地0.5米,棚内高2.2米。再用竹尾、竹片、细木棍、竹枝等纵横架密,上面覆盖杉枝、芒萁、茅草等(如果覆盖遮阳网则更佳),遮阴度为三阳七阴或二阳八阴。棚四周可围密(夏季南北面可稀疏些),棚 *** 可栽长藤蔓的豆、果、瓜等经济作物。以利遮阳和增收。
(五)覆土转色
1.覆土材料
“潮泥沙”掺3%石灰粉;半泥半砂的“砂包土”掺3%的石灰粉,火烧土。上述三种材料任选一种皆可,每亩(666.7米2)用量5000千克左右。
2.畦面处理
畦面整平直后,撒一层石灰粉,再铺一层较粗的砂,砂面上撒少许茶子饼粉(旧菇场或白蚁多的场地应先施 *** 防除)。
3.脱袋排场
菌筒脱袋后,紧密平放在畦面上(转色较好的一面朝上),畦的两边横排,畦的 *** 纵排,畦的四周留50~70厘米的空位以便 *** 作。
4.覆土 *** 作
先用铁锹将畦沟泥土铲至畦的四周空位上,整平,再将湿润的覆土材料撒施在菌筒表面,厚度1厘米以上。
5.覆盖薄膜
先按相距0.8米,在畦面上拱一根竹片,在弓形竹片的更高点纵扎一根竹片,再在竹片上覆盖薄膜(单畦用2~2.5米膜,双畦用6~7米膜)。薄膜上面用塑料带固定,塑料带两端绑在竹片外弯部分,使薄膜边缘距菌筒15~20厘米,如果薄膜较宽触地,应由内向上折叠再用塑料带固定。
6.清理出菇面
菌筒完全转色后用棕扫把或尼龙丝扫把反复打扫,并用水冲洗,将出菇面清理干净,将菌筒下面的空隙填满。若不急于出菇,并且菌筒又未显蕾,也可推迟清理。还可将菌筒扎洞增氧在室内转色后再搬到菇场脱袋覆土。
(六)出菇管理
1.调温
反季节覆土袋栽香菇盛产夏秋菇,着重于夏季的降温工作,例如适当加厚荫棚覆盖物,更好在荫棚 *** 栽种长藤蔓植物,降温增氧,让冷泉水在畦沟中畅流,适当增加浇水次数。
2.调湿
菌筒覆土后,畦沟应保持一定的水位,菌筒含水量大时,水位宜低些,菌筒含水量小时,水位宜高些(不能浸到菌筒)。菌筒较干时,可将畦沟中的清水直接浇到菌筒上,一般每天浇一次,夏天晴天可多浇些,雨天可少浇或不浇,有时还可排干畦沟的水,进行干湿交替的管理,特别不能使菌筒长期过湿,以免烂筒和感染杂菌。
3.调气
覆盖薄膜不盖严,仅为挡雨,应确保通风,高温高湿季节更应保持强通风,才能防止菌筒霉烂,延长出菇期,提高产量和质量。
4.调光
最适宜出菇的光线是三阳七阴,但夏季为降温可调至二阳八阴。
5.催菇
夏季高温出菇困难时,可考虑用细竹枝或塑料拖鞋轻轻拍打菌筒,即能催出一批菇,但往往出菇太多太密,菇小而薄,冰菇率较低,不宜多次采用。
(七)采收
1.冰菇
选采菌盖较圆整、菌盖直径4厘米以上、菌肉较厚、菌膜未破或刚破的优质菇,速送有冰库的收购站,保鲜出口。夏秋季一般每天采冰菇4次。
2.菜菇
达不到冰菇质量要求的香菇,可长至菌盖边缘内卷呈铜锣边时采收,供烘干或就地鲜销。
(八)补充营养
采收二潮菇后,菌筒营养被严重消耗,喷施一定浓度的营养物质和生长调节剂有显著的增产作用。例如2%的葡萄糖或蔗糖,0.2%的尿素或酵母粉,0.05%的味精,3%的草木灰,0.3%的磷酸二氢钾,0.1%的 *** 镁,0.5毫克/千克的三十烷醇、30毫克/千克的柠檬酸等,上述物质可单独使用,也可混合使用。出菇后期,每采收一潮菇就补充一次营养,有利高产。
结语
本期内容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觉得有用,请在下方点赞、关注,转发给更多好友,感谢您的阅读和支持。
陕西省宁陕县海棠园村:致富产业落地生金来源:人民日报
天刚亮,海棠园村的山上山下,村民身影出现在田间地头。
其中的一个身影便是孙先海。走进他家,天麻种和菌材码得整整齐齐。“新栽两亩天麻,到年底能赚六七万元。”曾是贫困户的孙先海靠着家门口的产业脱了贫。
陕西省宁陕县筒车湾镇海棠园村地处秦巴山区,贫困发生率曾高达46%,32平方公里的辖区内仅有1056亩耕地。
如今,水稻、天麻、蜂蜜、林麝等致富产业分布山间。“以前的生计只靠外出打工,现在就地发展产业,多条腿走路更踏实。”海棠园村村支书李华文说,“要选对产业、选好产业,让致富产业落地生金。”
2017年起,在村支部引领下,海棠园村陆续成立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2个种植养殖园区,吸纳150余人就近务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均增收2600元以上。全村已种植生态水稻100余亩,天麻、猪苓等中 *** 材6万余窝,养蜂1000余箱,养殖林麝300余只。
当地传统的养蜂方式,是把粗壮的原木截成约1米长的小段,对半劈开,凿空拼成桶状蜂箱。“一年到头不怎么管,一桶每年只能产十来斤蜜。”海棠园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大华回忆。
老办法难让养蜂产业形成规模。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宁陕县请来养蜂专家,指导蜂农采用新型标准化蜂箱。新法养蜂让刘大华当年就尝到甜头,原本观望的村民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
如今,合作社辐射周边3个镇6个村,有20个蜂场、3000多箱蜜蜂。刘大华算了一笔账:“新法养蜂,一箱能产30斤蜜,收购价在1200元左右,按一名社员管50箱来算,年收入就是6万元。”
看到家乡发展势头好,不少能人回了乡,文治荣就是其中一位。他在村里经营一家土特产经销店和一家电商物流服务站。蜂蜜、大米、干竹笋摆入城镇超市货架,全村电商销售额去年突破150万元。
今年初,海棠园村引进香菇种植,村民张明学包下2万袋。“以前都是看到人家赚了钱,我再跟进。现在菌袋生产厂家提供技术指导,合作社提供包装冷藏服务,我的信心更足了。”
“去年来过一次就喜欢上了这里,我现在是回头客了。”在海棠园村观光鱼塘,鱼篓里的十几条大鲤鱼是游客向兴伟垂钓一下午的收获。垂钓节的100个名额两天就报满了。乡村旅游稳步推进,海棠园村的 *** 秧节、蜂蜜节、山货节在当地已小有名气。
2020年2月,海棠园村脱贫出列。近百户村民搬进了楼房,水、电、路进村入户,硬化道路17公里、修建人饮工程8处、架设 *** 线路13公里……“小车开到家、 *** 随处刷、喝水院中接、用电就 *** 卡”,基础设施的改善让村民的日子过得更好了。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深山出灵菇,农企合作走上致富路中新网铜川9月7日电(韦香惠 张一辰)位于西安以北的关中腹地铜川市耀州区是多山地峡谷、梁峁丘陵地貌,气候温和,森林资源优渥,各种山珍产量丰富。
由此,这里也是关中北部香菇更佳适生区。如今,香菇在耀州已实现人工培植,不仅产量丰富,品相更佳,还成了当地一项重要的富民产业。
培植中的香菇 韦香惠 摄
深山出灵菇
得益于独特的气候优势和丰富的水资源优势,耀州区发展香菇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位于山区的村镇光照充足,气候湿润,昼夜温差大,不仅适合食用菌种植,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野外放生地,在民间有着“鹮菇共饮一河水”的说法。
香菇种植对环境污染较小,具有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因此,小小香菇,一头连着“菜篮子”,一头鼓着“钱袋子”。
9月6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陕西主题采访团来到铜川德祥实业有限公司,这是一家集菌种研发、菌棒生产、食用菌种植、产品加工及销售于一体的综合 *** 企业。
走进生产车间,流水线机械化作业让人眼前一亮。在新建的标准化菌棒智能化恒温培养室里,一根根菌棒整齐地放在架子上,炒酱室里的自动化机器正在一刻不停的工作。
铜川德祥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晓山告诉中新网,公司年产菌棒1000万棒、香菇酱300万瓶,菌棒出口200万棒,年产值突破2亿元。
被摆放在架子上的菌棒 韦香惠 摄
乡村振兴注入“菌”动力
“刚开始困难很多,我们走了很多弯路,这个产业开始发展的时候,基础不牢,前期农户技术有限。我们也是一个新兵。”孙晓山说。
2018年,当地 *** 联合龙头企业铜川德祥实业有限公司,积极推进香菇标准化生产经营,推广新模式鼓励群众自主包棚种菇。
孙晓山回忆推行初期的情况,农户参与度并不高。一部分农户担心产业发展不起来,会有赔钱的风险。“我们做了很多工作,用了三年的时间。先做示范,证明这个产业是好的,然后再吸引农户参与。”
现在,企业与当地农户主要实行“两借一送一还”模式,即群众通过集体合作社租借香菇大棚,公司全程免费提供菌棒和技术指导服务,出菇时返还与租金等价的香菇,“零成本”“ *** ”带动群众发展香菇产业。
据了解,已有 *** 户群众通过该模式承包香菇大棚1000座,户均年收益5万元以上,该模式荣获陕西省乡村振兴青年创业大赛一等奖。
直播间推销香菇深加工产品 韦香惠 摄
走出致富路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据介绍,随着香菇产业逐渐走向成熟,铜川德祥实业有限公司现着力发展香菇深加工、香菇礼盒包装等产业,有效提高香菇产业附加值,最终实现农户和企业的双赢
调研当日上午,企业的直播间里,销售人员正卖力地向网民们推销当地的香菇深加工产品。
孙晓山告诉中新网,公司在今年尝试 *** 直播带货,预计能够取得200万元的经济效益。
如今,香菇产业成为了耀州区实现产业振兴的典型示范,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迈进。
香菇能发大财,廉勤刚25个香菇棚一年纯赚50万元香菇现在成了城乡居民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而且香菇的营养丰富,口感特别像肉一样,因此,市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利用大棚种植香菇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香菇近年来 *** 一直稳定在每斤5元左右,今年已经到了一斤7元钱了。因此,种香菇的风险越来越小。
在大棚里生长良好的香菇。
在山西省万荣县有一个人叫廉勤刚,今年49岁,他也算是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也是一个探路者。开始的时候,他承包别人的大棚种香菇,也是不知道这个行业的水的深浅。当年,他发了财,挣了钱。于是,就坚定了他投资种香菇的决心。
现在,廉勤刚总共投资了200多万元,建设了25个出菇大棚。一年的收入大约都在150万元左右。纯利润达到了50万元以上。廉勤刚真正成了当地靠着香菇发家致富的带头人。
图为廉勤刚在香菇大棚里观察香菇的生长情况。
廉勤刚所在的村庄是个家家户户都在做生意、或者靠种地发财的村庄。开始的时候,廉勤刚是靠种三白瓜致富的人。后来,万荣县 *** 号召大家发展香菇产业, 有的地方建起了大棚,往外承租。于是,廉勤刚嫌种地挣钱太慢,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承包了大棚种香菇, *** 还给种香菇的农民一个棒补助一元钱。当年,廉勤刚挣了20多万元,掏的了之一桶金。
廉勤刚雇人在管理香菇大棚。
于是,廉勤刚陆续投资了200多万元建起了25个出菇大棚,有两个香菇种植基地。现在这几年,廉勤刚一年种植16万棒的香菇,他现在真正是把香菇当做产业来发展壮大。
现在,廉勤刚的出菇大棚平均雇佣人员20多人,其中好多都是贫困户,从河南来的四个贫困户家庭的妇女就在他的大棚里干活,廉勤刚除了管住、管吃外,每人每月工资3000元。这些贫困户的打工者非常的满意。
图为廉勤刚香菇大棚的打工者,从笑脸上可以看到非常的满意和高兴。
为了事业的发展,廉勤刚建起了小型恒温库,用来保管采摘的香菇。同时,他还和其他人联合投资50万元购买了制棒设备,这样,自己不仅不用购买棒,而且还能卖棒赚钱。
万荣县是全国有名的果业生产大县,全县的苹果树、桃树、梨树大约面积达到了50万亩,每年果树的大量剪枝没有办法处理,只能便宜的卖到发电厂。现在,万荣县的香菇都是用果树枝的木屑 *** ,成本低,效果很好。
廉勤刚的大棚里工人正在采摘香菇。
万荣县的香菇有着非常好的口碑,香菇的销售根本就不是问题。这些年来,廉勤刚的香菇主要销售到本省的太原、大同、忻州、晋中、临汾、运城,外省的有河南省、陕西省、福建省等地。特别是福建的客商,就在万荣常年住着,随时准备往福建发货。
香菇大棚采摘忙。
廉勤刚的25个出菇大棚 ,一年产香菇大约就是30万斤左右,每斤香菇4.5元—5元,产值达到了130万元—150万元,纯利润可以达到50万元。今年现在的香菇 *** 达到了每斤7元,估计今年的产值和利润会有所增加。
为了创建自己的香菇品牌,廉勤刚在国家有关部门注册了“晋菌旺”商标,争取几年内使自己的商标成为很响亮的招牌。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继续注重香菇的质量,做好扩大香菇种植规模的准备,带动更多的贫困户一同致富奔小康。
工人正在忙碌的采摘香菇。
香菇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用菌,通常采用柞木树作为栽培料,但作为栽培料的柞木树段必须在直径10厘米左右才能满足香菇生长期的营养需求,因此,培养香菇的菌材相对比较紧张,同时也增加了种植成本。但是,如果用袋料栽培方式替代木段栽培方式,就缓解了栽培菌材不足的问题,栽培成本也相对降低,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种植方式,值得大力推广。
香菇袋料栽培季节安排和袋料配制 ***
(1)季节安排:以8月下旬至9月中旬 *** 菌袋较为合适。
(2)培养料配方:粉碎的木屑76%,麸皮20%,蔗糖1.5%,石膏粉2%,过磷酸钙0.2%,尿素0.3%,含水量55%(标准:手捏成团,落地即散)。
香菇袋料栽培如装袋灭菌和打眼接种
(1)袋料灭菌 *** :用长50~55厘米,直径15~17厘米的耐压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装料。装袋更好用装袋机装袋,然后放入常压灭菌灶内灭菌,温度必须控制在100℃条件下保持9~12小时,并利用余热闷一个晚上,第二天出锅后成“井”字形堆放散热。
(2)袋料打眼:打眼接种首先要对接种室和接种工具进行严格消毒。接种时,可由3~4 *** 水作业,即之一人用15%的酒精棉球擦净料袋,用打洞器在袋面按等距离打三个接种眼,口径1.5厘米左右,深2厘米,再翻一面打两个接种眼;第二人用无菌接种器将菌种接入眼内;第三人迅速用3.5×3.5厘米的胶布封好接种眼;第四人将接种好的菌袋传递走,并按“井”字形在堆场堆5~7层发菌。
香菇袋料的发菌、脱袋转色和出菇管理
(1)发菌:接种后的菌袋应置于凉爽的培养室内进行培养,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好温度,若温度超过28℃时就要通风散热。同时,每十天后进行一次翻堆,发现杂菌感染要及时处理。20天后,当两接种眼之间的菌丝距离2厘米左右时,可撕开胶布一角,拱起胶布通风,促进菌丝生长。当菌丝长满菌袋,菌丝表面出现原基,并且接种眼四周出现棕褐色时,可进行脱袋排场。
(2)脱袋排场:当菌丝成熟后,就要将菌筒脱袋转色后进行出菇管理,菌筒脱袋后应排放在事先备好的菌棚床架上进行转色。其 *** 是将脱袋后排好的菌筒用薄膜盖严,培养3~5天,让菌筒表面长满一层浓白色的菌丝,每天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经过7~8天后,菌丝局部开始转色,这时应加大通风并连续喷水两天,每天1~2次,促使尽快转色。菌筒转色一般需要8~12天,若气温低,还得推迟3~5天转色。
(3)出菇管理:菌筒转色以后,就要进行出菇管理。首先要进行变温变湿催蕾, *** 是白天盖好薄膜,晚上揭开薄膜,让其通风降温,使昼夜温差达到8~10℃,连续进行5~7天,就会出现大量的菇蕾。在出菇阶段保持膜内相对湿度在85~95%,并应注意通风换气。每出一批菇后将菌筒浸泡一次,一般应浸泡6~8小时,使菌筒含水量达到60%,即恢复到菌筒原来的重量,进行下一轮发菌出菇。
新疆 *** *** 上建现代香菇产业园整齐划一的标准化冷棚建设在 *** *** 上。 史玉江 摄
中新网新疆图木舒克6月7日电 (史玉江)新疆生产建设 *** 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持续向荒漠要效益,取得明显成效。今年以来,该师市利用当地丰富的光热资源,着力发展 *** 设施农业,目前已在 *** 上建有千亩蔬菜、香菇大棚,进而示范带动产业发展。
中新网记者6日在该师44团13连看到,整齐划一的标准化冷棚建设在 *** *** 上,如同方阵排列延伸至远方,每座棚顶部都安置着光伏设备。
走进冷棚,只见一排排比人高的菌棒架上设有喷水设备,地面上铺有降温滴灌带,菌棒上“伸展”着圆润饱满的香菇。工人正在部分冷棚内采收,并按照香菇的菇形、品相分类入筐。
当地适宜生产一级花菇,且商品率高。 史玉江 摄
据介绍,该产业园是2022年新疆农发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03亿元,在该连周边的 *** 上建起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建成投产100余座大棚,已形成集菌棒 *** 、香菇生产、产品加工、市场销售为一体的产业体系。
“前期生产的鲜菇以及 *** 的干香菇在疆内外市场已全部消化。”新疆农发集团农业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富才告诉记者,一个大棚一年可以种植14万菌棒,菌棒全生育期可产4茬,目标是达到5茬,商品菇收购价每公斤在10元左右。
“今年2月,我们种植的210万棒香菇菌棒集中上架,每天出菇量在40吨至60吨。目前是国内香菇市场的淡季,我们可以错峰上市。”谢富才说。“之一批采收的鲜菇, *** 与河南西峡县客商已收购近200吨。”
“目前主要生产香菇、平菇和雪莲菇。”该基地技术员胡文斌说,虽然全国许多地方种植香菇,但凭借地域优势和科技,这里种出的香菇不仅花菇率高,而且商品率高。“这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配合控温、控湿、控光等技术,适宜生产一级花菇,比起普通香菇,花菇 *** 要高30%以上。”
每座棚的顶部都安置着光伏设备,可降低生产成本。 史玉江 摄
据了解,这些菌棒原料采用的是当地修剪废弃的果树枝,解决了废弃果树枝 *** 污染环境难题,废弃的菌棒可做肥料,烘干后也可作燃料,变废为宝,降低生产成本。
目前,第三师图木舒克市50团夏河镇、51团唐驿镇、53团金胡杨镇已建成规模化菌菇生产大棚,带动连队集体经济发展,为职工群众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在南疆,菌菇产业发展前景很好,通过引进企业带来新的科技和管理理念。”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秦德江说。(完)
陕西省宁陕县海棠园村——致富产业落地生金(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来源:人民日报
天刚亮,海棠园村的山上山下,村民身影出现在田间地头。
其中的一个身影便是孙先海。走进他家,天麻种和菌材码得整整齐齐。“新栽两亩天麻,到年底能赚六七万元。”曾是贫困户的孙先海靠着家门口的产业脱了贫。
陕西省宁陕县筒车湾镇海棠园村地处秦巴山区,贫困发生率曾高达46%,32平方公里的辖区内仅有1056亩耕地。
如今,水稻、天麻、蜂蜜、林麝等致富产业分布山间。“以前的生计只靠外出打工,现在就地发展产业,多条腿走路更踏实。”海棠园村村支书李华文说,“要选对产业、选好产业,让致富产业落地生金。”
2017年起,在村支部引领下,海棠园村陆续成立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2个种植养殖园区,吸纳150余人就近务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均增收2600元以上。全村已种植生态水稻100余亩,天麻、猪苓等中 *** 材6万余窝,养蜂1000余箱,养殖林麝300余只。
当地传统的养蜂方式,是把粗壮的原木截成约1米长的小段,对半劈开,凿空拼成桶状蜂箱。“一年到头不怎么管,一桶每年只能产十来斤蜜。”海棠园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大华回忆。
老办法难让养蜂产业形成规模。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宁陕县请来养蜂专家,指导蜂农采用新型标准化蜂箱。新法养蜂让刘大华当年就尝到甜头,原本观望的村民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
如今,合作社辐射周边3个镇6个村,有20个蜂场、3000多箱蜜蜂。刘大华算了一笔账:“新法养蜂,一箱能产30斤蜜,收购价在1200元左右,按一名社员管50箱来算,年收入就是6万元。”
看到家乡发展势头好,不少能人回了乡,文治荣就是其中一位。他在村里经营一家土特产经销店和一家电商物流服务站。蜂蜜、大米、干竹笋摆入城镇超市货架,全村电商销售额去年突破150万元。
今年初,海棠园村引进香菇种植,村民张明学包下2万袋。“以前都是看到人家赚了钱,我再跟进。现在菌袋生产厂家提供技术指导,合作社提供包装冷藏服务,我的信心更足了。”
“去年来过一次就喜欢上了这里,我现在是回头客了。”在海棠园村观光鱼塘,鱼篓里的十几条大鲤鱼是游客向兴伟垂钓一下午的收获。垂钓节的100个名额两天就报满了。乡村旅游稳步推进,海棠园村的 *** 秧节、蜂蜜节、山货节在当地已小有名气。
2020年2月,海棠园村脱贫出列。近百户村民搬进了楼房,水、电、路进村入户,硬化道路17公里、修建人饮工程8处、架设 *** 线路13公里……“小车开到家、 *** 随处刷、喝水院中接、用电就 *** 卡”,基础设施的改善让村民的日子过得更好了。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深山出灵菇,农企合作走上致富路中新网铜川9月7日电(韦香惠 张一辰)位于西安以北的关中腹地铜川市耀州区是多山地峡谷、梁峁丘陵地貌,气候温和,森林资源优渥,各种山珍产量丰富。
由此,这里也是关中北部香菇更佳适生区。如今,香菇在耀州已实现人工培植,不仅产量丰富,品相更佳,还成了当地一项重要的富民产业。
培植中的香菇 韦香惠 摄
深山出灵菇
得益于独特的气候优势和丰富的水资源优势,耀州区发展香菇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位于山区的村镇光照充足,气候湿润,昼夜温差大,不仅适合食用菌种植,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野外放生地,在民间有着“鹮菇共饮一河水”的说法。
香菇种植对环境污染较小,具有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因此,小小香菇,一头连着“菜篮子”,一头鼓着“钱袋子”。
9月6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陕西主题采访团来到铜川德祥实业有限公司,这是一家集菌种研发、菌棒生产、食用菌种植、产品加工及销售于一体的综合 *** 企业。
走进生产车间,流水线机械化作业让人眼前一亮。在新建的标准化菌棒智能化恒温培养室里,一根根菌棒整齐地放在架子上,炒酱室里的自动化机器正在一刻不停的工作。
铜川德祥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晓山告诉中新网,公司年产菌棒1000万棒、香菇酱300万瓶,菌棒出口200万棒,年产值突破2亿元。
被摆放在架子上的菌棒 韦香惠 摄
乡村振兴注入“菌”动力
“刚开始困难很多,我们走了很多弯路,这个产业开始发展的时候,基础不牢,前期农户技术有限。我们也是一个新兵。”孙晓山说。
2018年,当地 *** 联合龙头企业铜川德祥实业有限公司,积极推进香菇标准化生产经营,推广新模式鼓励群众自主包棚种菇。
孙晓山回忆推行初期的情况,农户参与度并不高。一部分农户担心产业发展不起来,会有赔钱的风险。“我们做了很多工作,用了三年的时间。先做示范,证明这个产业是好的,然后再吸引农户参与。”
现在,企业与当地农户主要实行“两借一送一还”模式,即群众通过集体合作社租借香菇大棚,公司全程免费提供菌棒和技术指导服务,出菇时返还与租金等价的香菇,“零成本”“ *** ”带动群众发展香菇产业。
据了解,已有 *** 户群众通过该模式承包香菇大棚1000座,户均年收益5万元以上,该模式荣获陕西省乡村振兴青年创业大赛一等奖。
直播间推销香菇深加工产品 韦香惠 摄
走出致富路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据介绍,随着香菇产业逐渐走向成熟,铜川德祥实业有限公司现着力发展香菇深加工、香菇礼盒包装等产业,有效提高香菇产业附加值,最终实现农户和企业的双赢
调研当日上午,企业的直播间里,销售人员正卖力地向网民们推销当地的香菇深加工产品。
孙晓山告诉中新网,公司在今年尝试 *** 直播带货,预计能够取得200万元的经济效益。
如今,香菇产业成为了耀州区实现产业振兴的典型示范,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迈进。(完)
福建尤溪健全香菇全产业链条 菌棒漂洋过海“菇花”开图为:恒温出菇房里的香菇,长势旺盛。 吴振湖供图
图为:恒温出菇房里的香菇,长势旺盛。 吴振湖供图
中新网福建三明3月8日电 (叶秋云 吴振湖)“这里海拔近千米,非常适合生产大朵香菇,这种香菇菇型大、产量高,适宜加工香菇干品,产品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国家。”3月7日,在福建省尤溪县联合镇下云村的香菇生产基地,负责人包宗彧正在烘干香菇。
据包宗彧介绍,福建尤溪农升菌业有限公司投产两年来,已生产120万袋、135吨干香菇,还带动20多位周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尤溪县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当时全国产值超亿元的11个县市之一。2021年12月23日,农业农村部公布《109个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基地清单》,福建全省5个基地入选,尤溪县“香菇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基地”在列。
如今,尤溪县以香菇、 *** 为主的“一黑”,以银耳、绣球菌、秀珍菇为主的“一白”,发展态势良好。2021年,年产值突破14亿元。
图为:老技术员蔡绍金察正在看椴木香菇的长势。 吴振湖供图
科研“活水” 为菌企注入新活力
“正在选育的这个食用菌新品种,菌龄短,适合工厂化生产。”位于尤溪县洋中镇的国家食用菌品种改良中心福建分中心内,福建农林大学菌物研究中心科研助理蔡鹏正在培育新香菇品种。
据其介绍,这个中心于2009年经 *** 获准立项建设,采用常规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的培育工作。目前,基地有8名研究人员,新品种中试栽培基地22亩,上一个香菇菌种——“农香152”已选育成功。
良种是食用菌产业的基石。尤溪县除了有食用菌品种改良中心,还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有着长期深度的合作。“科研单位培育出了优质的种源,还需要地方菌种公司的先进制种技术,这样才能保证菇农拿到手的是可保证质量和产量的良种。”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长宋春艳在一次交流活动中表示,全国各地气候条件各异、品种需求不一,而品种的区域适应 *** 要求高。
年逾古稀的蔡绍金是个老技术员,跟香菇打了一辈子交道,香菇栽培技术过硬,做过菇农、贩过香菇,还当过镇里的食用菌站站长。如今,他和儿子蔡盛一同管理他创办的工厂化香菇生产基地——尤溪县桂峰金盛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有装袋、灭菌、接种、培养等一整套自动化、标准化生产设施设备。
“从2013年,我省启动实施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以来,我们就在香菇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配套、集成创新研究上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食用菌技术推广总站、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和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效。”蔡绍金如是说道。
据蔡绍金介绍,2019年4月至2021年9月,他们公司还承担了福建省科技星火计划项目——《香菇新品种“申香1513”设施栽培技术示范》,示范栽培香菇45万袋,产值达225万元,辐射带动周边乡村的菇农推广应用香菇设施栽培技术65亩330万袋,产量1980吨,产值1 *** 9.34万元人民币。
图为:老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吴振湖供图
技术加持 菌棒漂洋过海
距离尤溪县桂峰金盛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十分钟车程,同样位于洋中镇桂峰村省级农民创业园内的安农(福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香菇菌棒工厂化生产的港资企业,企业负责人蔡和琳是蔡绍金的侄儿,公司以生产香菇菌棒为主。
在机声隆隆的香菇菌棒装袋车间,蔡和琳告诉记者,尤溪木材资源十分丰富,原料主要来自县内伐区下来的枝桠材和各木制品加工企业的废料,目前使用的半自动装袋机,需要3个人配合,1天能装2万袋,为扩大产能,新上了1条自动化菌包生产线,投产后产能可提升一倍以上。
装袋后的菌棒要经过高温高压灭菌,而后进入净化车间 *** 、接种,然后再到智能化培养房养菌(通过物联网 *** ,自动调控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
“我们是全省首家实现香菇菌棒工厂化生产、‘国内养菌、国外出菇’的特色农业企业。”蔡和琳透露,菌棒供不应求。去年向欧美和东南亚出口了150万棒,今年前两个月就已经完成出口30多万个菌棒,产值达到300多万元人民币,实现了“ *** ”。
在蔡和琳公司的中试菇房,多层菇架上,密密麻麻的香菇长满菌棒。技术人员介绍,目前,公司使用的菌种是三明市真菌研究所提供的新品种,菇型、口感俱佳,很受欢迎。每生产一批菌棒,都会 *** 中试,检验菌棒质量,通过温度、湿度的调控,7天左右就能出菇,试验合格,菌棒出厂。
据了解,该公司的产品先后获得了USDA有机、 *** 022000、HA *** 、SC以及GAP等各项权威认证,还加入福建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网上管理 *** ,全程可追溯。2018年,被福建省农业农村厅评为“国际标准农产品示范基地”。
蔡和琳说,他们生产的菌棒大部分出口,一部分供给县内外各菌菇生产企业,还有一部分培养成 *** 香菇菌棒。随着这几年“菌菇宴”受到热捧,每年有10多万个菌棒直接端上餐桌。
“菇+”经济 助推香菇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尤溪县桂峰金盛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恒温出菇间,老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社员蔡锦正在观察香菇生长状况。他说,恒温出菇间可以减少季节、天气影响,让菌棒出菇更加均衡、充分。入社4年来,他已经是合作社的技术员,每年可以在合作社得到6万多元人民币的分红。
老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是蔡绍金为了扩大香菇种植规模,发展的“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目前,合作社吸纳了20多名社员一同发展香菇种植,整个基地有110万棒左右,鲜菇产量达到60多万公斤。
“椴木香菇品质好,但产量低,我们正在尝试提高产量,增加效益。”蔡绍金告诉记者,接下去,他想培育一些新品种香菇,在鲜菇方面实现差别化生产。
“延伸香菇产业链条,就要在提高产地初加工水平和提升食用菌精深加工能力两个方面下功夫。”尤溪县农业农村局食用菌技术推广站站长彭传尧说,在粗加工方面,建立以昌利、安丰等食用菌加工企业为龙头,目前,全县食用菌初加工能力达10万吨以上,满足全县及周边地区食用菌初加工的需求;精深加工方面,以天茸、瑞雪、九牧林等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食用菌多糖提取、饮料生产、休闲食用菌开发等精深产品开发,以出口加工带动一产发展,延伸产品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如今,不仅在线下商超可以买到香菇非油炸脆片、即食卤制香菇、食用菌冲泡饮料等衍生产品,在 *** 商城、直播间等线上渠道也能直接购得。
一位香菇深加工企业负责人介绍,除了方便食品,他们还将针对少数特定人群生产调理功能型的养生食品和“香菇+粮”均衡营养的大众膳食主食,如香菇米粉挂面、馒头面包、饼干点心等。
尤溪县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尤溪县从队伍建设、双线监管、检打联动、智慧赋能等方面强化监管保障,构建以产品为主线、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试点打造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培育了一批质量过得硬、品牌叫得响、带动能力强的绿色优质农产品精品。
随着乡村振兴和科技兴农战略进一步实施,国家级食用菌品种改良中心、福建省级农民创业园、福建省级现代食用菌产业园先后落户尤溪县;尤溪县先后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被福建省农业厅、 *** 等四部门认定为首批“福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21年,尤溪县被列入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食用菌)集群县之一,进一步推动尤溪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