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特产生姜,铜陵特产生姜-万象-

铜陵特产生姜,铜陵特产生姜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21 0
喜欢吃生姜的别错过,盘点十大优质生姜原产地,谁才是姜中之王?

生姜别称姜皮、姜、姜根、百辣云。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种植十分广泛,栽培历史十分的悠久,生姜是一种十分常见 *** 食兼用的食材,在我国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谬语,可见生姜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但是各位小伙伴你们知道我国哪里盛产生姜,哪里的生姜比较好吃,谁才是姜中之王?

第十名清化姜也叫怀姜,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是我国十大生姜种植基地之一,博爱县是怀姜的原生产地,2011年登记国家地理标志 *** 保产品保护。

第九名兴义生姜,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特产,也是我国十大生姜种植基地之一,2020年年登记国家地理标志 *** 保产品保护。

第八名罗盘山生姜,重庆市潼南区新胜镇特产。是国内唯一无筋生姜种植基地,具有甜香辛辣九山姜,赛过远近十八乡,嫩如冬笋甜似藕,一家炒菜满村香”之美传。2011年登记国家地理标志 *** 保产品保护。

第七名盖州生姜,辽宁省营口盖州市特产。营口市十大特产之一,是一体多种的生姜种植基地之一,2011年登记国家地理标志 *** 保产品保护。

第六名江永香姜,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特产,江永县是国内重要的香姜生产基地,是永州著名的土特产之一,2008年登记国家地理标志 *** 保产品保护。

第五名昌邑大姜, 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特产,皮薄块大,大小均匀一致,清新靓丽,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消费者喜爱,2011年登记国家地理标志 *** 保产品保护。

第四名罗平小黄姜,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特产,国内小黄姜更优种植基地,具有小黄姜之乡美誉,2020年登记国家地理标志 *** 保产品保护。

第三名铜陵白姜,安徽省铜陵市特产,我国重要的白姜种植基地之一,铜陵八宝之一,享有中华白姜之乡的美誉,2020年登记国家地理标志 *** 保产品保护。

第二名张良姜,产地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张良镇特产,是更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生姜种植基地,享有姜中之王的美誉,2010年登记国家地理标志 *** 保产品保护。

之一名莱芜生姜,山东省莱芜市著名特产,莱芜生姜种植历史悠久,是国内更大生姜出口种植基地,1960年莱芜生姜列入全国名优农产品,享有中国生姜之乡美誉,2017年登记国家地理标志 *** 保产品保护。

喜欢吃生姜的小伙伴,你们都喜欢吃哪里的生姜,评论区留下,感谢观看。

铜陵白姜——几 *** 的传承与味道

铜陵白姜

铜陵白姜,又叫“白皮生姜”,因鲜姜呈乳白色至淡 *** 而得名,又因铜陵白姜的嫩芽及姜球顶部鳞片呈紫红色,又称紫姜或子姜,虽名称不同,其都为铜陵白姜

今年7月, *** 公布了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铜陵市铜陵白姜种植 *** 成功入选

铜陵人与白姜

当白姜成为一个城市的传承和文化积淀,铜陵对于白姜的意义就已经变得不一样了,早在春秋时期,铜陵的白姜已经开始种植,迄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铜陵人种姜、食姜,铜陵白姜成为铜陵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你每逢秋分时节,走在铜陵的街头巷尾,你就能看见百姓卖姜买姜、洗姜刮姜的生动场面,在铜陵人的家中,总放在装着白姜的瓶瓶罐罐,这样特殊的『白姜』情结,是在别处无法看到的

白姜腌制

01选姜

天气

选姜很讲究,一定选第二天是大晴天时购买,这样刮出来的姜不变色,腌制后要及时晾晒,以免颜色不好看

品种

很重要!!!一定要记住这条!!!看姜品种,一般选芽头红紫色的,铜陵人叫“紫芽姜”,姜的芦头(即残留茎基)不要太长,姜的块茎部分(即姜体)要长条形,试掰一块姜,看其断面,不要有浅黑的,这种现象,铜陵人叫“瘟姜”,是生姜在生长过程中坏了,要断面亮 ***

气味

要有很浓的姜香味哦

口感

放嘴中嚼,有很浓的姜味和辣味,嚼之少筋少残渣(纤维少而嫩)

02腌制

清洗去皮

取新鲜白姜,用清水将表层泥土冲洗干净,用陶瓷刀将白姜去皮,保证姜本身的品质不被 ***

清洗去皮

取新鲜白姜,用清水将表层泥土冲洗干净,请注意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冲洗干净之后还要在水中泡四个小时,让白姜恢复原有的品样

腌制

捞出白姜过滤掉水,取适当容器,放入白姜,选用优质食用精盐按一定比例腌制一个晚上,这里我们建议大家可以采用姜盐20:1的比例,当然具体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进行调整

晾晒

将腌制好的白姜滤干盐水进行晾晒,一半晾晒时间为半天,为了最后成品的颜值与口味一定要注意翻面哦

配料

可选用优质恒顺醋业不含 *** 和防腐剂的酿造白醋、 *** 或白砂糖按1:1比例配制成糖醋液

装罐

将配料和晾晒好的白姜放入密封的容器中,记住要配料要将白姜淹没.封盖后放入冰箱冷藏24小时后即可食用,越久越入味,冰箱冷藏可保存一年,当然,就像没有一个面包活到第二天早上一样,也没有一罐白姜能过活到明年

白姜的功效

说了这么多铜陵人怎么 *** 白姜,铜陵人多么地喜爱白姜,那么让他们如此喜欢吃白姜的原因是什么呢?除了 *** 传承下来的习惯以外,地标君以为当然也和白姜的功效不可分割

白姜有很好的抗氧化抗衰老的作用,同时能对于 *** 神经 *** 也有一定的作用,能够促进睡眠,白姜中含有姜烯,在养胃、和肠、护肝方面有很好的作用,对于肠胃不好有胀气问题的人非常好,铜陵就有民谣:“一片生姜,胜过丹方”、“一杯姜汤,老少健康”

非遗带你游安徽 | 铜陵白姜——舌尖上的传承

  “讲好徽风皖韵故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交通广播联合推出“听故事、游安徽”系列之一“非遗带你游安徽”,与您一起穿越历史看精彩。

一道美食,芳香肆意,回味无穷;

一栋建筑,雕刻精细,别具一格;

一段戏曲,动人心弦,源远流长。

  今天我们将带您欣赏《铜陵白姜——舌尖上的传承》。

  “一片生姜,胜过丹方”“一杯姜汤,老少健康”,这些流传在铜陵民间俗语中的生姜,便是当地特有的白姜。2017年7月, *** 公布了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铜陵市铜陵白姜种植 *** 成功入选。

  每逢秋分时节,走在铜陵的街头巷尾,你总能看见百姓洗姜刮姜、卖姜买姜的生动场面,在铜陵人的家中,总放有装着白姜的瓶瓶罐罐,这种特殊的“白姜情结”,是在别处无法看到的。

  生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生栽培作物。生姜品种分为两类:一是黄姜,在我国各地广为种植;二是白姜,种植地区较少,安徽仅产于铜陵。而铜陵白姜主要集中在大通镇一带,佘家大院、金华村所产的生姜早在宋朝就成为“贡姜”,闻名全国。

佘家贡姜

  铜陵白姜是安徽的一大特产,在铜陵地区,又被称为“中华白姜”。

  铜陵种植中华白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到北宋年代,铜陵已成为全国生姜的著名产区,据《 *** 词话》研究专家苟国先生考证,明万历丁已刻本《 *** 词话》第三卷五十四回“上了一碟酱的大通姜”。这个“大通姜”指的就是铜陵大通一带生产的生姜。因历史上大通周边所产生姜,大多在大通销售,或经大通运往武汉、上海等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故又称“大通生姜”。它具有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细脆嫩、香味浓郁等特色。2008年,铜陵白姜 *** 技艺被列入省级非遗 *** *** 项目名录。

刚起的白姜色泽鲜艳

  生姜生产工艺主要有两大过程,一是种植;二是成品加工。铜陵白姜具有自己独特的种植方式:深挖起垄,切芽播种,搭棚遮阴,收获手拔,姜阁储种,炉火催芽,这些种植技法都是姜农们世代传承积累、总结与创新的结果。铜陵白姜 *** 技艺省级非遗 *** *** 传承人金如林介绍说:

  它从种植到加工要经过二十九道工序,铜陵白姜啊,它是不规则的,主要是手工去皮,皮刮好过后就要把它放在水里面,陶缸腌制,阳光晒至三百六十度都能沐浴到阳光。

  铜陵白姜从上一年十二月选好姜田开始到次年十一月上旬收获完毕,几乎需要一年时间。搭姜棚、姜田要深翻一尺多深,追肥要弯着腰往姜棚里挑,清明前后下种,选择优质良种姜。生姜爱潮,怕干旱、高温,喜阴怕阳,生产期间要求通风,同时也要防止大风将棚吹倒打折姜禾。白姜成熟后,可以根据不同的生产流程,加工成腌制姜、糖醋姜、糖冰姜、酣酢姜、姜脯、姜汁饮料、姜汁啤酒、生物抗氧化剂等系列产品,销往全国和世界。

腌制铜陵白姜

用陶缸腌制铜陵白姜

  今天您到铜陵旅游,可以深度探寻白姜技艺,来一场动手动嘴的美味文化游。铜陵市文化馆馆长陈建平说:

  在我们铜陵的一些重要景点,专门给包括生姜在内的地方名小吃设计了专门的平台。白姜 *** 我们安徽省参加了各地的非遗大展,对外地旅客了解铜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铜陵白姜 *** 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金如林在他的企业里还修建了生姜非遗馆,金如林介绍说:

  在传承方面建立了非遗馆,收集了历来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用书画形式表现出来的白姜 *** 技艺,让人家更直观的感觉到铜陵白姜历史文化的底蕴。

  在铜陵人看来,要想真正读懂铜陵白姜,一定要亲自动手体验白姜的 *** 过程。于是聪慧的铜陵人将旅游体验和白姜 *** 结合在了一起。金如林说:

  体验式传承啊,让人家参与一些简单的。比如说刮生姜,我们会教他怎么去腌制,他在体验当中、快乐中就学会了铜陵白姜的 *** 记忆。

  在铜陵有句民谚:“一日三片姜,胜过喝参汤。”铜陵白姜 *** 技艺是民族记忆的活化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谈到铜陵白姜技艺传承人的规模时,铜陵市文化馆馆长陈建平介绍说:

  铜陵人可以说是家家户户都在做生姜。我们目前有市级 *** *** 传承人是两位,省级 *** *** 传承人是一位。他们属于 *** *** 的传承人。白姜 *** 还有很大的传承群体,掌握最传统的二十九道工序,那还是这些非遗传承人在坚守。

  “铜陵白姜”是大自然千百年的演化与世代姜农们劳动智慧的完美结合,它传承的不仅仅是当地一种美食,更多的是沉甸甸的文化与守护文化的责任。守护非遗,就是守护文化的责任!

铜陵这些民间"稀罕美食"秒杀山珍海味!没吃过人生不完美!

铜陵民间特产小吃

铜陵资源丰富,物产丰饶,素有“铜陵虽小,八宝俱全”之美誉;随着枞阳县的加入,更是丰富了铜陵的特产地图。在这里的大街小巷里隐藏着很多民间特色的特产和小吃,今天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天门镇生姜

生姜是铜陵市的八宝之一,而天门镇是铜陵市生姜重要的出产地之一,近几年来,该镇把生姜种植作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成立了生姜专业合作社。

姜农正在姜田里收获生姜

收获的天门镇生姜

太平街美食

安徽铜陵太平街臭干,属铜陵地方特产,2007年已成功审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间传统小吃风味,独有的地方特色,享有独具徽派的美食文化。

太平街臭干子

铜陵烧饼又称太平街头烧饼,是铜陵传统名点之一,在铜陵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因产于铜陵县的太平街而得名。

太平街烧饼

太平街烧饼

太平街的烧饼做得好,关键在于两点,一是要推好酥,二是要烧好火。酥是一种 *** 的糊状体,是做烧饼的主要原料,推酥一定要靠手工推,细工慢活。烧火一定要用柴或木炭,不可用煤或液化气。刚做好的烧饼闻一闻面香扑鼻,咬一口又酥又脆,无论是色、香、味都堪称上乘,是铜陵人喝早茶的经典小吃。

顺安麻酥

顺安酥糖,别名“铜陵酥糖”,是铜陵待客少不了的佳品。提起铜陵顺安酥糖时,人们总是喜欢说:“成块不散,入口即融化,这是顺安酥糖独特的好处。”

*** 好的酥糖

顺安麻酥

《铜陵县地方志》等有关历史资料记载:早在自唐代顺安设立“临津驿”开始,铜陵“顺安酥糖”即声名远扬,畅销铜陵本县及周边地区。

芝麻、面粉、白糖,这3样是酥糖的主要成份,4块酥糖装成一包,这种纸包装是那样的简单朴素但是却有的抹不去的香甜回忆。有的上 *** 的历史铜陵顺安酥糖,虽然经历千载岁月,顺安酥糖的传统 *** 工艺仍然代代沿袭相传。

大通特产

在铜陵大通镇有一种风味独特的传统风味食品——大通茶干。它形方如牌、体薄如纸,色艳味浓,鲜美耐嚼,饮茶待客馈亲赠友皆宜。

大通茶干

大通茶干,是根据徽菜特色研制出来的,系采用铜陵县汀洲盛产的大豆为主要原料,经过淘洗、磨浆、煮浆、点卤、裹压等30多道工序精制而成,每块茶干的白坯都要用白布包好,上压板压紧,经8—10小时后出板,然后再放进由冬菇、八角、甘草、 *** 以及虾籽酱油等原料配制的卤汁里浸泡,再煮上8—10小时后捞出,沥干水份再拌上麻油而成。

太平茶干

除了大通茶干之外,大通还有一样特色的美食——小磨麻油,这种麻油以芝麻为主要原料,色泽 *** ,香味醇和,质地优良,久存不变,明清以来,在长江中下游一带颇受青睐。

大通麻油

铜陵大通的小磨麻油生产工艺,创始于清朝皇太极年间,发展至今成为备受喜爱的民间特产之一。

倒出的麻油

传统民食:米粉粑粑

欢欢喜喜过大年,五谷丰登米粑粑。铜陵县胥坝乡有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吃米粑粑习俗。炒粉、捏粉、填馅,做粑粑,是节日里家家户户能看到的景象。

米粉粑粑

在老一辈铜陵人的眼里,看见了米粉粑粑,就看见了年的滋味。

铜陵特产生姜,铜陵特产生姜-第1张图片-

雪白的米粉粑粑

在今日的铜陵,传统的年俗文化依旧流淌在乡村人生活里。在铜陵人看来,做过年粑粑不仅是为了满足儿孙辈的口福,更多地是为了表示新的一年就要开始,祈福新年风调雨顺、家人平安、健康幸福。

枞阳生付

生付是豆腐的一种再加工制品,铜陵枞阳的生付色泽金黄,内如丝肉,细致绵空,蓬松柔软如海绵,富有弹 *** ,是备受铜陵人民喜爱的特产。

枞阳生腐

枞阳生付还可以用来 *** 一道美味的安徽名菜——生付烧肉,这也是铜陵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常备菜。生付烧肉的 *** 步骤也不算复杂,将开水焯烫过的五花肉放入锅中和八角、姜片和 *** 一起翻炒,加入生付和腐乳汁之后再加入适量清水,最后用小火烧20分钟收汁即可。

*** 好的生付烧肉

大家也可以在家中试试 *** 这道安徽美食哦

生付烧肉

汀洲大豆

汀洲大豆是铜陵地方的优良品种。原名“平头黄”,有大平头黄和1头黄两个品系。以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7.87%和4 *** %,比一般的大豆要高19.7%和18.3%,脂肪含量为18.46%和17.5%,比一般大豆品种含量略低。

汀州大豆

铜陵的另一特产茶干也是采用汀州大豆作为主要原料,用其 *** 出的茶干口感细腻、回味元穷。

用汀州大豆 *** 的茶干

除了今天介绍的这些美食之外,

铜陵还有很多隐藏着的美食地图哦

快来给我们留言分享你心目中的铜陵特色小吃吧!

40份铜陵白姜角逐“姜王”│520安徽文旅惠民消费季



编辑|胡冰琦

审|孙斌

复审|毛昌鹏

终审|李文庆

来源|铜陵日报

<

铜陵地区又一宝——檀皮

金榔乡农民采收檀皮


我市义安区的钟鸣镇金榔乡钟、缪、钱三条山冲就是远近闻名的檀皮之乡。近些年来由于宣纸 *** 一直呈上扬的趋势,这里农民种植檀树的积极 *** 就非常高,收制檀皮已是金榔乡一带农民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

檀树喜荫爱水,适应生长在气候湿润的山涧小溪、河沟水道的两旁。义安区钟鸣镇的金榔乡一带山高林密,山涧小溪密布,流水终年不息,其气候特点和地理特点都与泾县地区非常相似。金榔乡一带的农民有着丰富的种檀取皮的经验,曾在新中国解放前时就生产檀皮销往泾县。由于那时候泾县的宣纸产量很低,当地生产的檀皮足够使用了,所以金榔乡的檀皮生产量便逐年减少。至 *** *** 以后,泾县地区的宣纸生产量逐年地增加,以至于当地的檀皮供不应求,宣纸的生产厂家便纷纷地到周边各县大量地收购檀皮。因铜陵地区生产的檀皮产量高、质量好,便被定为“中国宣纸专用檀皮供应基地”

金榔乡境内的钟、缪、钱三条山冲,有着数不清的水沟、小溪,在这些沟沟汊汊的两旁都种的大量的檀树,因取皮的檀树要生长三到五年其树皮才具有一定的厚度,才含有丰富的韧 *** 和较强的纤维物质,农民们砍树不是采用“全伐”,而是只砍伐树杆上部那些较为粗壮的枝条,较细的枝条留着让其继续生长。这样只需一次种树,便可常年砍伐,每年砍掉一些枝条,三、五年轮转一次。所以,你来到金榔乡看到檀树的模样生长的都特别奇怪:粗矮壮实的主杆上长着几个、十几个乃至几十个大大小小的肿瘤般的疙瘩,那就是多年生长的又多次砍伐的结果。

青檀的砍伐,每年的12月到来年的4月都是檀皮收获季节,但在春暖花开的清明节前后则是砍树剥皮的更佳时期,这时候檀树上新的枝条还没有长出来,将其成熟的老枝条砍去有利于新枝条的快速生长。金榔乡一带的农民几乎家家户户都植有檀树,人人都有砍树取皮的技能。农民先是砍下檀树枝干,堆放在檀皮窑上熏蒸五六个小时,再剥下檀皮。檀树枝干的长短、堆放方式、熏蒸火候等加工流程都非常讲究,对檀皮的产量和品质有较大影响,所以一些檀皮加工老人,每年的这个时候非常繁忙。但现在檀皮能够卖个好价钱了,大家还是很开心。

那些被砍伐下来的枝条,不可堆放的太久,要立即进行剥皮,如果时间堆放长了就会影响檀皮的质量。剥皮要经过高温蒸煮,剥下来的檀皮还要进行刮去表皮、晒干、分类、包装等多道工序后才能成为檀皮成品,装车运往泾县宣纸厂。

用青檀皮制造出来的宣纸,吸附 *** 强,不易变形,抗老化,防虫蛀,寿命长,使纸张具有薄、轻、软、韧、细、白的六大特点。有助于书画家在书画创作时,达到浓淡多变,增加吸墨 *** 的特殊风格。自明代以来的名人字画、历史文献等,凡用宣纸书写、印刷、摹拓者,都完好无损,一直善传至今。故宣纸素有“纸寿 *** 、墨韵万变”之盛誉而驰名中外,所有这一切,都与宣纸的原料以青檀皮为主料分不开。

在春暖花开的清明节前,你如果来到金榔乡游玩,就会看到一 *** 繁忙的景象:在一个个制取檀皮的生产场地,一车又一车的檀皮从四面八方运来,檀枝堆得像一座座小山似的;几座专门用来蒸煮檀枝的蒸煮塔有两、三米高,也有三、四米高的,檀树枝条就直立地放进蒸煮塔里,下面烧着熊熊的大火,上面冒着滚滚的热气,几名煮檀师父正在塔前塔后紧张地忙碌着。据师父介绍说,这一“锅”能煮数百公斤檀枝,每次要蒸煮两、三个小时。不经高温蒸煮,檀皮是很难剥下来的。蒸煮过的檀枝被运到离蒸煮塔不远的一块场地上,数十名男女民工们正在熟练的剥着檀皮,他(她)们一面快速地剥着,一面又高高兴兴地说着,笑着,唱着。那些剥了皮的枝条,并非无用之物,又被整理分类,再进行加工成大锤的把子,拖把的杆子,还有小玩具什么的 *** 。

现在,檀皮是金榔乡农民的又一个新的农产品,檀皮生产已经成为金榔乡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年产量超过5000吨一般人家每年光是檀皮一项都要挣上五、六千块乃至上万块钱。近几年,当地檀皮加工有了很大的发展,有的农民靠种檀树,剥檀皮,卖檀枝赚来的钱盖起了一幢幢新楼房,有的还办起了农家乐,吸引了许多游客。檀皮它为我国著名的文房四宝之一的宣纸生产作出了积极地不可磨灭的献。

宣纸起于唐代,因当时泾县均属宁国府(府治宣城)管辖,宣城为宣纸集散地,所以这里生产的纸以府治名被称为“宣纸”。

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东汉造纸家蔡伦死后,他的 *** *** 在皖南以造纸为业,很想造出一种世上更好的纸,为师傅画像修谱,以表怀念之情。但年复一年难以如愿。一天, *** 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倒在溪边。由于终年日晒水洗,树皮已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修长洁净的纤维, *** 取之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一种质地绝妙的纸来,这便是后来有名的宣纸。

宣纸“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其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 *** 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 *** 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 *** ,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 *** 寿纸”的誉称。十九世纪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获得金牌。宣纸除了题诗作画外,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更佳用纸。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依然如初。

铜陵地区的又一宝——檀皮将随着中国的宣纸的传播,对宣传铜陵的两个文明,扩大铜陵的知名度起着积极地作用。也为铜陵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既是金榔乡人民的骄傲和自豪,也是全体铜陵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作者:俞俊年

<

乡村振兴在行动|科创赋能擦亮铜陵白姜“金字招牌”

新华网合肥11月17日电(吴万蓉 程慧 胡梦雅)白姜收获时节,走进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白姜种植核心保护区,姜农们忙着收姜、腌姜、售姜,一派繁忙景象,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生姜的清香。

铜陵白姜,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种植历史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是铜陵久负盛名的特色农产品之一。近年来,当地围绕铜陵白姜标准化基地建设、品牌营销和全程数字化建设,通过科技创新等多种形式,推动生姜产业集聚发展,逐步形成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一条龙产业化发展格局。

航拍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中华白姜文化园。新华网发(陈晨 摄)

“农业还得靠科技!”

姜农利用机械化手段收获生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新华网发(曹青山 摄)

生姜采收季,在位于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西垅村的南门姜业生姜种植基地里,一台台生姜收获机在田中往来穿梭。

“今年虽然有旱情,但由于引进了节水滴灌 *** ,再加上管理到位,生姜产量不但没有下降,品相也较往年好了许多,尤其是大棚里的生姜,亩产可达5000斤。”南门姜业生姜种植基地负责人章文俊高兴地说道。

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生姜收获机把姜根整体从土中掘出一定的高度,三五成群的工人分工合作,拔出、去土、装筐。“农业还得靠科技!”章文俊说,在生姜收获机的助力下,工作效率提高了许多,一天可以收5000多斤生姜。

“通过科技化育种、机械化种植,大力推进机械强农,提升现代农业动能,不仅让合作社提高了经济效益,还打响了铜陵白姜的金字招牌,实现了经济效益、品牌效益双赢。”铜陵市义安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陈卫国介绍。

“三位一体”推动白姜产业做大做强

农田里生姜收获机马达声隆隆,位于义安区的安徽铜雀二乔生物科技公司生产车间内也是一派繁忙景象:一边是自动化生产线清理生姜,一边是工人们正在抓紧腌制生姜。

自动化生产线清理生姜。新华网发(任定平 摄)

据了解,铜雀二乔生物科技公司建立标准体系,延长产业链条,除了做细做精传统食用姜产品外,还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围绕铜陵白姜开展深度开发,目前已研发出食品类、日化类、保健类等3大系列近50种产品,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产品通过线上线下销往全国各地,今年预计将实现产值超亿元。

近年来,铜陵市大力推动铜陵白姜产业升级,推进铜陵白姜生产技术和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让姜企姜农增收、铜陵白姜产业增效;同时构建市场监管部门、白姜研究会、姜农姜企“三位一体”,共同推动铜陵白姜产业做大做强。

“致富姜”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姜农通过 *** 销售生姜产品。新华网发(陈晨 摄)

“除了传统的白姜加工销售外,我们还开发了糖姜片、白姜胶原蛋白肽固体饮料等新产品。吸纳当地100多位村民在企业工作,辐射带动周边300多人就业。”铜陵金丰元农业发展基地负责人钱雪芹介绍。

随着电商产业的蓬勃发展,钱雪芹将目光聚焦到线上销售。她从微商起步,一步步积累人气。在这过程中,钱雪芹还注册了商标、完成了企业 *** O9000认证。目前,该公司在铜陵白姜核心产区种植白姜近2000亩,花卉苗圃约1000亩,年产值可达亿元。其中,电商销售已达总销量的近七成。

铜陵市义安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陈卫国表示,随着品牌效应和影响力持续提高,铜陵白姜产业已然成为当地老百姓的“致富姜”、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水果口感的生姜?


在我们印象中,生姜就是一种去腥调味品,很少有人能够接受生姜的辛辣,可有一个品种的生姜拥有水果口感,那就是白姜。


水果生姜铜陵白姜


铜陵白姜是安徽省铜陵市的特产,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铜陵白姜是铜陵“八宝”之一,以“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质脆嫩,香味浓郁”等特色而久负盛名。



铜陵白姜因姜嫩皮白而得名,品质上乘,有“中华白姜”的美誉,铜陵产姜的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就有种植,在北宋时铜陵已成为全国生姜的著名产区,并被列入朝廷贡品

中国人吃姜有上 *** 的历史,商王的宰相伊尹作为一代良相,也是一代良医,3500年前就开始使用白姜给商汤王做 *** 膳,可想而知白姜对 *** 的好处。



铜陵白姜的手工种植技艺,也被姜农们世代传承了 *** ,如今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谈姜色变,即便是炒菜用于去腥吃的时候也要挑拣出来,实际上生姜还有其他特殊的吃法,让人难以拒绝。



铜陵白姜的与众不同


和普通生姜相比,铜陵白姜鲜姜皮为白略呈 *** ,姜块呈佛手状,瓣粗肥厚,色白鲜嫩汁多,味辣而不呛口,属多功能食用产品。

铜陵白姜种植 *** 核心区为天门镇、大通镇和西联乡,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是白姜优质种质资源区和优质名产区



而铜陵人并不像别处那样只把姜当成调味品,而是当成一道菜肴,冬吃萝卜夏吃姜,普通的黄姜确实难以入口,而铜陵白姜却恰恰相反。

由铜陵白姜所制的糖醋姜,铜陵人一日不吃就浑身难受,它的滋味和普通生姜完全不一样,最适合用来配白粥,一口下去鲜嫩多汁。



铜陵所产的白姜还有隔夜留齿香的特点,是其他地区的白姜所不具备的,铜陵白姜独特的风味也让它非常受欢迎。


铜陵白姜的好处


铜陵白姜如今的年产量超过了4400吨,总产值达到了1.8亿元,从种植、生产、加工再到销售,铜陵形成了一条白姜产业链。



如果说普通的黄姜口感太差只能作为调味品,那么铜陵白姜的口感完全媲美水果,这也是铜陵白姜能成为腌制品的原因。

铜陵白姜营养十分丰富,据分析白姜除含有姜油酮、姜油酚、姜油以外,还含有 *** 所必需的蛋白质、钙、磷、铁、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抗坏血栓和无机盐等营养成分。



适量食用有促进消化、健脾开胃、解毒抑菌、散寒解表、防暑祛湿等作用,女 *** 在日常生活中多吃生姜,还有排毒养颜的作用。

无论是功效还是口感,铜陵白姜都脱颖而出,白姜文化能够传承 *** ,自然有它的优势所在,而铜陵白姜也将改变人们对姜的印象。


万以学:大通观澜

大通观澜

初夏,皖南满目青翠,和风浩荡。沿铜(陵)贵(池)公路向西,车行约半小时便可抵达两地的界河青通河。老友开业,红兵、锦满他们对大通的历史和现状非常了解,特来陪我游览。

青通河源出九华山,是长江的一级支流。因汛期还未到,河水并不丰盛。因要恢复大通到九华山的传统行船航线,正在抢时间进行 *** 河道的疏浚工作,两岸堤坝上尽是翻上来的黄土。在青通河和公路的夹口处,神椅山下和祠堂湖边,便是过去上九华山的驿站大士阁,又称九华山头天门,传说 *** 菩萨金乔觉曾在此落脚休息过。经大士阁再往前行,就进入大通镇的主要街道澜溪街了。大通,大道通天,名字很霸气。大通的别称则为“澜溪”。澜溪,感觉很温婉,充满着诗意。宋人有诗:小溪亦有怒涛翻,可但沧溟始足观。世事会心无广狭,请君来此试观澜。所以中国地理地名中有不少“澜溪”称谓。但大通“澜溪”之名,却历史久远。远在东晋时,据说这里的人就已称澜溪镇。

大通又名澜溪,应该有附庸风雅意思。然而既能够担起“大通”这个名字,又能担起“澜溪”的名字,就不同凡响了,因为它有地理环境支撑。《孟子》: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尔雅》: *** 为澜,小波为沦。长江上的水文观测点,大通向来占据重要一席。长江自西向东流的过程中,在此出现一个折,拐弯向东北方向走去,所以有长江拐弯之说;长江入东海,而东海潮汐地应力对长江的影响据说到大通止,所以有大海回头之说。长江拐弯、大海回头之处,当然“大通”“观澜”两者的地理条件都具备了。从大处说,大通控制着“两湖”、江西和安徽的中部及长江下游的物资人文交流;从小处说,也是皖南山区商品货物进出 *** 往处,比方说铜料、铜钱、青砖、茶叶、木、缫丝等从这里“出”,同时下江地区的物资与人口向皖南内部地区“入”。在自然经济时代,这等地理位置,想让它不重要都难。

大通的精神气质和运转动力,体现在青通河、鹊江和长江上。青通河是经过鹊江再进长江的。鹊江是和悦洲和江南岸之间的夹江,而和悦洲则在鹊江与长江之间。和悦洲外,才是长 *** 航道。这使大通地理位置微妙,既让大通享受了大江的通海便利,又利于船只停泊。实际地理上,大通地域分为了两块,一在江南,即背靠长龙山的澜溪街,处在长江与青通河的夹口处,腹地深广,进退有据;二在江心,即和悦洲,既是左右逢源,也是左扼右控,俯察长江,东连吴越,西看荆楚。成为水路陆路枢纽,“大通”能得水陆两边实惠 ,而“观澜”则怡心情,把大江视若溪流,体现的是一种气派、气度。

澜溪、和悦两条街,是大通身上开出的两朵鲜艳的花。

澜溪街,背靠长龙山,顺青通河和鹊江展开。澜溪街道显著区别于其他江南古镇街道,虽是青石铺就,但非常宽阔,汽车都可以双向行驶。这种街道,也许称马路更合适。这是 *** 后,现代化的因素进入大通的最明显痕迹。街道两边建筑新旧杂陈。新建筑也有历史了,多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或稍晚一点的机构办公用房,说明计划经济时期这里也曾拥有辉煌。据介绍,那时这里驻扎着国营的传统八大公司,比县城还齐全。当然,耐看的还是 *** 或更远时期的徽派老建筑,都属前店后坊 *** 质。临街是店面,大门大都是排门,排门一开,店面也就全开了。后面则是加工作坊。也有店坊一体的,如白铁皮匠就在店面里开工。白天,排门依次叠靠在一起,到打烊时再逐一上起。长街二三里,店铺数百家。街道两侧的店家排列整齐,鳞次栉比,顺次展开百货店铺、服装店、食品店、茶馆、剃头店、酒馆等。暖暖的阳光下,色彩鲜艳的店铺招贴,色彩鲜艳的八方游客,让街道充满了生气。街道的中段,有张三友等筹建的大通历史博物馆,里边有全镇沙盘和一些 *** 可供观赏。市面上主打的是地方特产,如铜陵生姜,属白姜品种,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细脆嫩,香味浓烈;小磨麻油,以芝麻为主要原料,色泽 *** ,香味醇和,久存不变,质地优良;美食当然是豆腐干子,形方体薄,质地柔韧,色艳味浓,鲜美耐嚼,买一块,放进嘴里嚼着,不喝啤酒,都有微醺的感觉。街道上最多的是盛在大大小小竹匾中晾晒的小杂鱼,在阳光下银亮银亮的,散发着浓浓的江上渔家味道,大通“德信”渔庄烧鱼有绝活。

然而观赏澜溪街,更好的地点并不在街道上,而是在鹊江上。澜溪街临水的房屋,原来都是正房的辅助用房,因处在背面,并不受店家住家重视。在通往和悦洲的渡轮上回望,参差不齐,斑驳杂乱,但却留有往昔的相对完整面貌,充满时代变迁的沧桑感。若再能改造一下,使房屋既临街也临水,那就变成风景景观了。听说镇上已申请到专项 *** ,要进行护岸工程。我建议要搞生态护岸,宁愿十年八年上一次水,也不要水泥石头一砌到顶。越过临街的房屋屋顶,可以看到全镇制高点,长龙山的西瓜顶及 *** 教堂钟楼的遗迹。它从反面印证了西方文化曾颇具声势地侵入过大通。大通受西方人重视,《中英烟台条约》中被英人要求“轮船准暂停泊”,成为专门 *** 给英轮的寄航港。据说 *** 胜利后,有西班牙传教士还试图恢复。 *** 教堂作为一个远去的时代见证,有时刻提醒的时光味道。大通看着它建起,看着它倒掉,在它的残破框架里,藏着无数屈辱和奋争,却不是一般的复古建筑或 *** 雪月诗词文章能替代的。

和澜溪街相比,和悦洲上的和悦街的历史更长,故事更多。和悦洲是由长江泥沙淤积形成的沙洲。现在游客眼里、口里的大通,很多时候是专指和悦洲。它根基不牢,时时处在惊涛骇浪中,处在变化移动中。和悦洲过去曾叫荷叶洲或杨叶洲,都是根据沙洲的形态变化而取的名。南朝庾信《枯叶赋》可作辅证:北陆以杨叶为关,南陵以梅根作冶。现在的“和悦”称谓,据说是曾国藩的手下大将彭玉麟取的,意思是以人为本,和颜悦色,和气发财。现在和悦洲上,还建有完全自然环境的长江淡水豚保护场。在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意思上,又加持了一层人与自然和谐的意思。

澜溪街与和悦街之间是鹊江,用轮渡相连接。轮渡是人车混用的。轮船靠上和悦洲,是古十三条街中的“清”字巷渡口。大通人郭熙志拍的电视记录片《渡口》,说的就是 *** *** 后“清”字巷里三户人家的故事。现在乘渡轮往返的,除游客外,主要是和悦街上的居民,还有摆渡的船工。他们年岁其实和我差不多,甚至比我还小。但聊起来,感觉上我的心态却是年轻,他们是老一代似的。和悦街并不是只指一条,而是有所谓的三街十三巷。三条街平行于江流,一街是商号集中的大街,二街是金融事务,服务行业 *** 在三街。街之间以巷连接,分别以江、汉、澄、清、浩、泳、潆、洄、汇、洙、河、洛、沧命名。不论街巷,都有水字,山管人丁水管财,寓意财源茂盛达三江,财源广进。过去每条巷子都有直通江边的码头。现在除了隐约残存的道路基础外,则既无渡口也无街巷。街道的路面用长或正方形石板铺设,路下设置的排水沟 *** ,还能看到,它们直通长江。街道两侧是依稀的徽州建筑风格的店铺, *** 倾圮严重,显出特别的苍凉味道。让人只能在想像中追忆和悦街往时的繁华。和悦街繁华时,在商会注册的商号就有四百多家,交纳会费的近千家。大小码头几十个,人烟辐辏。清朝时,朝廷在此设有纳厘助晌的“厘金局”,盐务督销 *** 局,专征“两湖”、江西和安徽中路的盐税。

还有大通水师营,隶属长江水师提督,驻军二千人,由正三品参将统领,并配长龙船和大炮。来往船只都由水师盘查。转入近代,大通仍为皖江重要商埠,不仅是《中英烟台条约》里载明的英轮寄航港,英日商还在此开办了轮船公司。 *** 前期,大通就有了现代化的各类象征,如发电厂、邮局、银行、报社、学校,以及前面提到过的教堂等等,据称安徽省的之一份电报就是从大通发出的。把大通繁华拦腰折断的是 *** 前期的日本人的狂轰滥炸,使大通化为一片焦土,并从此一蹶不振。而后,随着交通运输形式的变化,特别是铜陵地区现代工业的崛起,大通地理位置的重要 *** 下降, *** 益边缘化,再也没有机会重现往日“繁华”。我阅读过一些上世纪前半叶的大通史料,说句实在话,有的繁华不要也罢。现在的大通中心已经转移,和悦洲人口除了迁移外地,也多往镇里的新建小区集中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陪同南美的一个著名青年设计师来考察,和他讲起大通曾经的繁荣,他看着一片残垣断壁和遍地瓦砾,耸耸肩膀,不置可否。

近年来,时兴对古镇进行旅游开发。当地 *** 也对大通镇的澜溪街和和悦街陆续进行了几次整修。对澜溪街做了些修复整治工作,对和悦街则以整理清扫为主,没有糜费财力去做什么恢复重建工作。在清洁的街道上,看着两边破烂的建筑,不问过去历史、也不问现在如何,只是走走青石板或麻石板的路,任凭自己放纵自己的惋惜与惆怅,足可满足部分游客访古寻幽、叹息其前世今生的心理需求。这比许多地方生造一些仿古仿旧的东西,吃力却被人讥评的做法要高明。沧海桑田,如同魔幻。修复再建的,无法还魂逝去的生命,如今的游客也不傻。保护应该有限、有边界,其实中国这么大,历史这么久,都给古人来住都是不够用的。古为今用,从来都是不易之理。但在讨论问题时,却常常被情绪所取代,有的是爱惜羽毛,有的则是怕背上“不懂文化”名声。大通这么做,反倒显出其眼光与远见、毅力与决心了。

从断壁残垣 *** 来,沿新修的景观道,乘电动车很方便到和悦洲的洲尾。这里的观景台,才是观澜的好去处。大江滔滔,从左边浩浩荡荡而下,鹊江则从右边缓缓融入,蔚成一大景观。遥遥前方正是羊山矶。羊山矶坚挺的矶头,生生矗立于大江之中。大江遭遇阻拦,水流回转进而北向,在此形成宽阔的水面。长 *** 航道上,一团一簇的金色水团,不知从哪来,要到哪去的,波光闪烁,汹涌翻滚向前,使你尽管立在岸上,还是感到自己心旌摇摇,涌动起一丝莫名的温柔。心中的念头忽闪忽闪,然后归于寂灭,终归于水。直直地把人看得愣了,看得呆了。心中胸中、脑中念中,似乎很有些感慨要爆发,但还未张口就发现所谓感慨其实是一无所有。直面日 *** 天,江河行地,自己的感慨不仅显得渺小、无力、无轻重,更是多余。这才想起自古以来,为什么直接描绘长江的诗文少之又少。最多是借着点长江水花,取点意抒点情而已。若能饮得长江一瓢水,就是极品诗文矣。

再往前看,羊山矶后方是铜陵长江公路大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作品。它连接着合肥到黄山,现已成为国家G3骨干公路网的一部分。回望,大通,则是一部浓缩的、有着清晰的线索与脉络的近代中国史。日本人摧折了它的繁荣,现代工业的发展又使之边缘化,但在新的世纪里,它可能又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小镇正在努力转型,这是大时代背景下的小课题,却是当地人生的大目标。它还在奋斗,还要去不断奋斗。未来并不是十分清晰,唾手可得。

每到汛期,大通水文监测站都是 *** 的一个重要播报点。窥一斑而知全貌,观澜而知大水。大时代是由小瞬间组成的,大变革也是由平凡人创造的。小镇大通,可以是我们看人间世道变化的一个窗口。这是行走大通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吧。

作者系安徽省 *** 民族和 *** *** 会主任

美食指南之美食简介安徽篇(11)

铜陵因铜得名、以铜而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延绵3500余年。新中国之一炉铜水、之一块铜锭出自铜陵。之一个铜工业基地建于铜陵,之一支铜业股票发自铜陵。铜陵最出名的要数铜陵八宝:金,银,铜,铁,锡,大蒜,生姜,麻,其中铜陵生姜以“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细脆嫩、香味浓烈”而闻名。生姜作为美食的佐料广泛用于中国料理各个菜系上。当然小编可没把生姜归列为美食。

1,大通茶干

大通茶干,是根据徽菜特色研制出来的,系采用铜陵县汀洲盛产的大豆为主要原料,其形方如牌、体薄如纸,色艳味浓,鲜美耐嚼,它的做法是讲究点卤、筛浆网布眼细,每块干坯用纱布包裹,上板压紧。然后将白干子放进冬菇、八角、甘草、 *** 和原汁酱油配制的汁水里泡八个小时。再放进锅里煮,待捞上来后再拌上麻油。因此形方体薄、有弹 *** 、韧 *** 。

2,白荡湖大闸蟹

除了阳澄湖的大闸蟹,其实还有很多其他地方的蟹也相当出名,比如白荡湖大闸蟹。白荡湖大闸蟹以其个大、色鲜、味美、品质纯正等特点,深受市场青睐,誉满海内外。白荡湖大闸蟹具有淡水大闸蟹特有腥气,利用上铜陵特产生姜去腥,蒸熟后食用,鲜而不腻,肉质滑嫩、爽口,食后留有余香。

3,椒盐猪手

椒盐猪手是铜陵大通著名的传统风味美食之一。蹄掌部的肉筋油润发亮,一根大骨头横亘在肥腴柔软的肉中,皮是焦焦脆脆的,所有的调料都预先腌进去了,连后期需要加的黑胡椒粒。猪蹄中的胶原蛋白质在烹调过程中可转化成明胶,不仅味美还具有美白效果,深受广大爱美人士的喜欢。

4,项铺生腐

项铺生腐香是枞阳县县级非文物文化遗产之一。项铺生腐 *** 历史悠久,工艺考究,纯手工 *** 的项铺生腐,其过程之繁杂、追求之精益,项铺生腐色泽金黄,外皮光滑,内如丝网,软、绵、实,富有弹 *** ,一捏成团,放开还原。铜陵人除了喜欢将生腐与五花肉搭配做出特色的生腐红烧肉。

5,顺安酥糖

顺安酥糖是安徽顺安地方名点,因产于安徽省铜陵县的顺安镇而得名,始制于唐代末年。采用优质面粉、精细白糖、纯黑芝麻,配以适量的桂花、青梅、金桔饼等精制而成。特点是松柔甜润、成条不散。是铜陵地区的传统风味食品之一。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顺安酥糖的年产量基本稳定在120吨以上成为安徽省甲级酥糖生产基地。

标签: 铜陵 生姜 特产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