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十四亿华夏儿女的共同语言, *** 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响彻世界各个角落。汉语作为承载中华灿烂文明的语言,博大精深,魅力十足。故而汉语的起源地点和时间,自然是学术界的热门课题。
谁是汉语的 *** ?
探索一门语言的源流,就要先找出和他相近的语言,提取出他们共同的“基因”,从而获取到祖先的信息。语言学家们根据语言之间的“血统”关系,将语言分门别类,作为探源研究的基础。语言的分类从小到大有语支、语族、语系三个层级。
比如英语和荷兰语、德语关系最为接近,都属于西日耳曼语支,西日耳曼语支属于日耳曼语族,日耳曼语族和法语、西班牙语等组成的拉丁语族,俄语、波兰语等组成的斯拉夫语族等其他语族一起构成雅利安语系。全世界的语言可以分成九大语系。
上图_ 日本古画中的日语,与汉语极相近
什么语言和汉语关系接近呢?不少人可能觉得是日语,诚然,一个丝毫不懂日语的中国人,可能也能将一篇日语文献读懂大概,因为里面有一半是汉字。日语中不少词汇读音和汉语接近。比如日语数字123456,分别读作ichi、ni、san、shi、ngo、roku,和汉语,特别是汉语的一些南方方言相似。
然而实际上日语却和汉语的亲缘关系却离得很远,二者分属不同语系,彼此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日语是所谓的黏着语,所谓的黏着语,就是通过变换词的词缀来改变词的语法意义的语言。比如说日语里吃为“食べる”(Tabe ru),其中“食べ”(Tabe)为词根,“る”(ru)是词后缀,把后缀一改,变成“食べさせる”(Tabe sase su)就是使某人吃的意思。再把后缀一改,变成“食べせられる”(Tabe sase rare ru),就变成了被某人要求吃的意思。而我们汉语则是一种分析语。分析语的特 *** 是:词的形态不发生变化,通过使用虚词(如汉语中的着、了、过、把、被、使等)来实现上述的词义转化功能。
上图_ 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
日语和汉语语序也是不同的,日语语序是主宾谓,而汉语则是主谓宾。“太郎吃了一个苹果”在日语里是“太郎はりんごを食べた”,直翻过来就是“太郎一个苹果吃了”。
至于日语里许多词汇的读音和汉语相似,那是因为日本古时受中华文明影响,学习汉语读音的缘故,而这些词汇在日语里又有他本土固有的读法。日本人将从中国学来的读法称为“音读”,自己固有的读法称为“训读”。比如数字123456,日语训读读作hito、futa、mi、yon、itsu、mu。这就和汉语相差很远了。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文字和语言是两回事,日本人使用汉字来记录日语,不能说明日语和汉语接近。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载体。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和语言本身无关。汉语也可以用罗马字母(英文字母)来记录,也就是大家小学学过的拼音。我们不能因为汉语有拉丁文拼音,就认为汉语和英语接近。
上图_ 《国语四 *** 来变化潮流图》
汉藏同源
既然日语不是汉语的 *** ,那么汉语真正的家人有谁呢?经语言学家发现,汉语和藏语有诸多共同点,具有共同祖先,是真正的 *** 。
藏语和汉语中许多词汇读音近似,如数字123456,藏语读作chik、nyi、sum、shi、nga、druk,和普通话略有相像,和闽南、客家等方言更为接近。藏语“日“念作”nyi”、“杀”念作“bsad”,“死”念作“shi”,“目”念作“m *** k”,“水”念作“chu”,这些汉藏近音词在古汉语古藏语中就有,而且越古读音越近,显然是同源词,和日语学汉语读音的情况是不相同的。这类汉藏同源词,目前发现的已有上千个。
上图_ 藏语字母
藏语和汉语一样有声调,而且也是四声。藏语的一二四声发音方式和汉语一样,只有第三声略为不同。而日语、英语都没有声调。
藏语中有许多单音节的“单纯词”,这些“单纯词”都有自己 *** 的含义,单纯词可以叠加成“复合词”。就像汉语里的字,只有一个音节,又有 *** 含义,可以拼在一起“组词”一样。如藏语“香格里拉”,字面意思“心之日月”,就是由香“sems”(心)、格“kyi”(之)、里“nyi”(日),拉“zla”(月)四个单音节单纯词组成的,正好和汉语里四个字一一对应。而日语英语中,多音节的单词很多,这种单音节的“单纯词”却很少。
上图_ 中国藏语分布地图
藏语和汉语在读音、词汇、语法上还有众多相似之处。语言学家还发现, *** 语、泰语、苗语等一系列语言都有这类共 *** 特征:有声调、有量词、辅音清浊相对、助词决定句子含义等等。故而将他们归为同一语系“汉藏语系”,认为他们都是由原始汉藏语发展演化而来。
当然,汉语中也有汉藏语系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特 *** 。比如汉藏语系多为主宾谓语序,而汉语的语序是主谓宾、现代汉语里完全没有时态位格变化等等。故而汉语在汉藏语系中为一个 *** 的语族——汉语族。
上图_ 日、月、虎、禾、目的文字演变过程
汉语起源于何地?
汉语的家人已经找到,下一步就可以寻根问祖了,我们先来确定一下汉语的祖籍。这点学术界上有两种观点。
之一种观点认为,汉藏语系起源于我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众所周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史前黄河流域就有大量发达的文化,所谓“尧之都”、“舜之封”。中华文明孕育于此,原始汉藏语也在此发祥。有一部分走出,先民向西南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乃至中南半岛迁徙,就分化出了藏语 *** 语泰语苗语等。而留在黄河故地,并向东南扩散的,就演化成了今天的汉语。
第二种观点认为,汉藏语系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历史上就有大禹生于西羌的传说。西南地区是现存汉藏语种类最为丰富的地区。有藏族、羌族、白族、苗族、瑶族、怒族、傣族、景颇族、独龙族、傈僳族、阿昌族、傈僳族等众多说汉藏语的民族。最接近原始汉语的语言—嘉绒语也分布在川西阿坝甘孜地区。故而西南山区才应该是汉藏语系的摇篮。
上图_ 西南地区地形
这两种观点各有道理,孰是孰非,还需要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判断。2019年,复旦大学的金力教授团队,筛选109种汉藏语系语言,每种语言各取100个同源词汇,采用贝叶斯算法进行分析,并结合分子生物学和考古学证据。最后得出结论是汉藏语系起源于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和陕西仰韶文化、甘肃的马家窑文化密切相关。汉语更先从原始汉藏语中分化出来,而其余汉藏语系语言随人群逐渐向西南方向迁徙并分化为藏缅等语。
无独有偶,2019年由法国汉学家洛朗·沙加尔教授领衔,德法澳学者共同组成的研究团队也对汉语的起源进行了研究。他们选用了50种汉藏语系语言数据,从中重点抽取和农业生产有关的基础词汇,进行大数据分析。研究结果也显示,原始汉藏语起源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是河北的磁山文化、陕西的仰韶文化种植粟米的先民们创造并使用的语言。
中外学者的研究方式各不相同,但是结果都指向了之一种观点,即汉语发祥于我国北方的黄河中上游地区。
上图_ 黄河流域地图
汉语形成于何时?
根据DNA分析,汉藏语系的各民族的Y染色体基因都属于Oα-F5支系,而这一基因扩张于8000年前,故而汉语乃至汉藏语系的历史上限为8000年。但汉语具体形成于何时,学界还没有定论。金力教授的课题组得出的结论是汉语形成于5900年前,而洛朗·沙加尔教授团队的结论则认为汉语历史有7200年之久。
这其中的差异是由于算法和采样的不同造成的。真正 *** 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但不管后续研究结果如何,汉语这一门数 *** 悠久历史的语言,至今还生机勃勃,这一点就值得我们炎黄子孙自豪骄傲。
作者:大狮子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语言学概论》岑运强 2003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汉藏语概论》 马学良 2013 民族出版社
【3】《汉藏语系起源探秘》 黄必全 经济日报 2019.5.20
【4】《汉藏语系背后的民族源流》 严实 北京日报 2019.6.5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汉字的起源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这一说法,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书与画好比是兄弟,根生,有很多内在的联系。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
半坡陶符,距6000年前的属于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的陶钵口沿上刻伪二三种刻划符号,即半坡陶符。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殷商时 *** 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最早在河南安阳小电村的殷墟出土。文字结构中有大批形声字,甲骨文是相当进步且十分完备的古文字体系。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 *** ,乐器以钟为 *** ,在铜器上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叫“钟鼎文”。
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再浇铸而成,比较容易书写,所以它的笔画特点为:象形 *** 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 *** 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较多异体字。
大篆,西周时普遍采用的字体,常刻于石鼓上而得名“石鼓文”,是流传至今最早的石刻文字,为石刻之祖。
小篆,是秦代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统一字体,由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后改定。它是正式颁行的统一字体。小篆笔画均匀整齐,线条粗细一致,且更加圆转,符号 *** 更强。
隶书,起源于秦代,盛行于汉代。在秦代,隶书与愣并行,是书隶日常抄写隶公文时使用的便捷字体。
草书,始于汉初,是秦隶的草化、连笔而成。从潦草隶书,后逐步发展,形成“章草。”
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戓。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始于汉末,盛行为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其特点:形体方正,横平竖直,笔画清晰。
行书,始于东汉末年,它既不像草书样潦草,也不像楷书工整,笔画连绵呼应、字字 *** ,写得快而清,与楷书一起并行并沿用至今。
宋体,是为适应印刷术而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成型于明朝。常用于书籍、 *** 、报纸印刷的正文排版。笔画粗细变化,而且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属于衬线字体,后来宋体、黑体、仿宋体和楷体成为汉字印刷的主要四种字体。
总体来说,汉字发展经过6000多年的变化,其过程依次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这七种字体,总称“汉字七体”。
关于汉字的来历和起源是一个有待不断揭开的谜。多年来都是众说纷云。但无外乎神话传说和考古发现。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
一、神话传说:
传说有一次,黄帝的 *** 和蚩尤的 *** 交战,交战甚欢,难分难解。黄帝想改变一下战术,叫仓颉拿作战地图来,但发现地图已丢失。只好收兵再作商议。回营后黄帝很生气,责怪仓颉没办好。仓颉说,现在要记录的事实在太多,再用结绳记事的方式,实在难以应付,忙了就会出乱子。现在老百姓也在犯愁中,常遇到同样的问题。黄帝说,你是我朝的之一大臣,有没有解决方式?仓颉告诉黄帝,改用画图的方式,可以记录更多的事,而且大家一看就会明白。黄帝就命仓颉着手办理这个事,不用随军打仗了。
仓颉接受任务后,整天冥思苦想,半年了,还没有进展。冬天到了,外面下了大雪,仓颉想去打猎,顺便放松一下。一路上,看到山鸡、小鹿跑过,雪地上留下一排排脚印。仓颉发现,他们的脚印都不同,突然来了灵感。画山鸡的脚印就 *** 山鸡,画鹿的脚印,不就是鹿吗。如果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把它的形象特征画出来,不就 *** 不同的东西了吗。仓颉向黄帝报告了之后,黄帝听了非常高兴。命仓颉把天下的所有东西,上至日月,下至飞禽走兽,都按不同的特征画出来,并把这种符号叫做“字”。于是,仓颉开始了造字的旅程。
仓颉每天上观日月星辰,下观万物生灵,创造出来了越来越多的象形文字。并刻在石头和木头上。后来发现太沉重,不便携带,成了仓颉的心病。后来有人从河边捉来一只大乌龟,请仓颉造个字,仓颉发现龟壳上有很多方格子,就造了一个“龟”字,并刻在龟壳上。但乌龟趁人不备时逃走了。三年后,乌龟在另一个地方被人捉住了,他告诉仓颉,龟壳上刻的字还在,不但没被水冲掉,而且字长大了,而且更清晰。于是仓颉想到,龟壳很常见,不但很轻,而且刻的字很清楚,是很好的记录材料。他把创造的字,都记录在龟壳上,串起来。黄帝大为赞赏,并颁布天下。成了现在所说的甲骨文。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国汉字的由来。
二、考古发现:
据考古发现,在汉字产生以前,有“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方式。现代研究认为,汉字来源于集体的智慧,如果仓颉确有其人,那他应该是文字的整理和颁布者。随着考古的进展,更多的遗址不断发现,也为汉字的起源和来历,提供了更多的新证据。
通过 *** 考察、比对,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共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自现在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但一切没什么简单。由于各处考古出来的符号,都非常零星分散,缺失也较严重。各处的地域色彩浓厚,背景也很复杂。故汉辞网认为,汉字的来历和起源还是一个有待不断揭开的谜。
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 *** 现场讲授汉字的由来。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中华文字起源于何方?
说到汉字的起源就要说到文字的起源。汉字也是文字的一种,汉字的起源肯定符合文字起源的一般规律。世界范围内的文字起源,一般来说有神赐、圣人造字、所有权记号、劳动人民创造等几种比较普遍的说法。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文字的出现呢都是原始记事 *** 。大家为了打破口语无法留存的局限,打破时间空间的 *** ,把这些信息记录下来而想到各种 *** 。古人或者说世界范围内的文字创造有结绳记刻、实物传递、通过图画,世界范围内埃及的圣书字、玛雅文字、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纳西东巴文,这类文字大部分都是象形的,是比较古老的文明。
在中国,把某一项发明归结于某一个人是很普遍的。中国上古的时候,那么仓颉作书、史皇作图,车的发明、 *** 的发明都归结到某一个人的身上。汉字也是文字的一种,汉字的起源有八卦说、契刻说,另外就是圣人造字说,就是仓颉造字。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合理 *** 。
举个例子,上古结绳记事,仓颉造字说是在“结绳说”之后出现的,也就是说仓颉造字就是“以代结绳之政”。农历的二十写作“廿”,这应该就是结绳的这个遗留。结绳的话,“十”就是一竖中间有个点,“二十”就是两竖两个点,然后底下连起来,中间这两个点再连接,就是“廿”。如果真正说到汉字起源,那么仓颉造字并不能完全解释,但却有它的合理 *** 。
汉字的起源跟史前的刻画符号有关,在白水县城里有些雕塑,包括前面旗帜上的仓颉的鸟迹碑,或者说仓颉造的那28个字。这些符号实际上跟史前的一些刻画符号是有很大共 *** 的。如果有人去过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 *** 遗址的很多刻画符号,一般都被认为是汉字的一个起源。
汉字起源于原始的纪事 *** ,尤其是图画跟契刻 ,仓颉造字的28个符号已经在古代(大概是在宋代前后)已经被破译了,哪个符号对应的是哪个汉字。我们今天研究的结果就是汉字起源于原始纪事 *** ,为了把很多事情记录下来。跟汉字有直接关系的就是图画跟契刻。它萌芽于仰韶文化时期,大概就是公元前5000到3000年,距今大约6000年。汉字形成体系大约是在夏代。
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 *** 现场讲授汉字的由来。
仓颉造字究竟是不是神话?
具体说到仓颉造字。在文献当中,尤其是战国时期的文献,对仓颉造字的记载非常多。先秦的各种著作一直到汉代这个说法都非常流行。另外,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文字推广汉字的文字范本的名字就叫《仓颉篇》。可见当时的人对仓颉造字的说法已经深入人心,或者说大家已经普遍接受了。
后人为了纪念仓颉造字建造的遗迹,时间比较久远,从汉 *** 始的全国就有三四处,陕西白水的仓颉庙仓颉墓离黄帝的衣冠 *** 桥山也不远,传说仓颉就是黄帝的史官,所以白水仓颉庙还是有历史根据的。周围有个史官镇、史官村。在中国,小地名一般不容易有太大变化,有的时候地名虽然小,但是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还是比较深厚的。
汉代许慎编写的中国之一部字典叫《说文解字》,里面说“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神农氏的时候,通过结绳这种 *** 来实现 *** 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结绳为治满足不了需要。“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他观察鸟兽痕迹受到启发来造的字,然后“依类象形故谓之文”。一般认为,许慎的说法 *** 秦汉时期或者战国到秦汉这段时间内人们的普遍看法。
关于仓颉造字后世还有一些比较神话的传说,“天雨粟 *** 夜哭”等等,也就是说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它肯定是我们说的惊天地泣 *** 神的事情。虽然说不可能“天雨粟 *** 夜哭”,但实际上是说有很大的反响,是不一般的事情。
根据《史记》记载,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古代的史官分左史、右史。一般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不管左史右史的分工如何,史官本身就负责处理文字,就是代王或者代君主起草文书。黄帝时代有没有这样的分类另说,但史官本身就跟文字接触,就是最早掌握使用文字的人。
另外,在关陇一带,上古的帝王分布的比较集中。关中到陇山到天水一带,比如伏羲女娲在天水,炎帝黄帝在陕西,华胥氏在蓝田……黄帝在陕西,他的史官造字,应该说还是有一定根据的。仓颉时代是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即三皇五帝。
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 *** 现场讲授汉字的由来。
仓颉造字之信疑与那个时代
之一个是仓颉造字的地方。实际上因为各种原因,造字台可能在很多地方都会有遗迹。比如说西安 *** 安区有一条路就叫造字台路,好像还有相关的遗迹,唐代岑参还有专门写到这个造字台的诗。也就是说,大家为了纪念他,很多地方都会有祭奠他的庙、墓、祠。陕西洛南还有造字台,传说有摩崖石刻上面有仓颉造的28个字。仓颉造字的《鸟迹碑》上有28个符号,有些已经译成今天的某一个汉字。
战国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仓颉造字的说法。从《史记》当中可以看出,秦汉时期儿童识字的课本就叫《仓颉篇》,秦代的《仓颉篇》今天已经看不到了,但是今天传世的西北出土的汉简上就有四字一句的《仓颉篇》。
《仓颉篇》以前是四个字的,后来到汉代有人把它加成七字一句的。今天有些博物馆有很多西北汉简实物,北京大学有完整的《仓颉篇》,是汉代初年的那么四字一句。《仓颉篇》的之一句就是“仓颉作书 以教后嗣”,也就是说,仓颉造字这个说法从秦汉就已经深入人心。
第二个是文化情结。古人讲究崇拜,原始人都有各种崇拜,灵物崇拜、崇拜山、崇拜树,把物拟人化作为一个崇拜对象,汉字也是。
人们为什么祭奠仓颉,把他当作圣人,把他神化?因为《史记》中记载“仓颉四目”,四个眼睛肯定不是一般人。汉字崇拜里还隐藏中国古代对知识的掌握,在孔子之前,一般学校都在官府,也就是说普通老百姓是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的。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是办私学。在孔子之前只有贵族才可以接受教育。
再往前,夏商时期或者传说时代,从有文字的时候开始,掌握文字的肯定是少数,一般人应该就是巫或者史。史官本身就是掌握文字的,所以后世崇拜纪念掌握知识、掌握汉字的人,来祭拜或者纪念仓颉,这也是人固有的情结在里头。
第三就是关于中国古代民间 *** 的一个特征——多神崇拜。中国人好像没有坚定地信某一个东西,可能这个神对他有帮助,或者对他思想上有鼓励,他们就拜某一个东西。对各种圣人贤人,对本民族发展过程当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都会有一些崇拜或纪念,而不是专门崇拜某一个。
仓颉造字——中华文明的启蒙与发展
世界范围内,如果要说哪一个民族进入了文明时代,文字就是要素之一。有了文字,人就从野蛮进入文明时代,开始有了历史记载。一个时代没有文字的时候,那就是“还没有迈入文明时代”。如果语言是人跟动物的区别,那么文字就是野蛮和文明的区别。
所以说,仓颉造字时代正是中华民族从蒙昧走进文明的一个环节,走进文明曙光的一个时代。仓颉也就成了汉字拟人化的 *** 。大家说起汉字就会想到仓颉,汉字或仓颉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和符号。以前有人发明了一种汉字的输入法叫“仓颉码”。
根据文献的记载,《仓颉鸟迹书》碑,也就是仓颉造的那28个字,大概在宋代就有人把它破译出来。《仓颉鸟迹书》碑是伴随仓颉的神话产生的,来源很早,可能是秦汉时期的人杜撰的,但是并不能减损仓颉对汉字的整理或创造的功劳。
仓颉造字的传说,反映了原始汉字向成熟汉字文字体系过度的历史状况,对认识汉字的起源是很有帮助的。仓颉崇拜的形成有客观的社会历史因素,并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正确认识仓颉崇拜的起因和形成,对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化 *** 和文化自信,正确的理解和弘扬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系西部网、陕西头条客户端记者凌旎、赵昊、刘望根据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在“清明祭初祖 文脉传华夏” *** 主题活动上的学术报告整理而成,标题为记者所拟。)
汉字起源、传说和最早的汉字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商朝时期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 *** 的文字了。文字的发展肯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中国的文字起源于什么时代呢?
图1 甲骨文的出土的--殷墟
关于甲骨文的起源,《易经·系辞》中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没有说明是某个人完成的。《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吕氏春秋·郡守》说“仓颉作书”。于是,在战国时期杜撰出了仓颉造字的传说。发明文字是一个庞大持久的浩瀚工程,不可能短时间内有一个人完成,不可能有仓颉一个人造字,有可能的是有个叫仓颉的人将前人造的字进行了汇总归纳,梳理规范了一下,以后,人们使用他梳理规范的文字。
图2 传说中的仓颉像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劳动和生活的需要,人们需要沟通,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手势。但是,语言和手势只能近距离交流,较远距离或者超过一定的时空则需要文字。在文字产生以前,流行的“结绳记事”和“契木为文”,这些刻花符号,应该是我国古代原始文字。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有了表意的刻画符号。
图3 仰韶文化时期的刻画符号
仰韶文化时期的刻画符号很简单,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的文字被创造出来。最初创造的文字是图画文字,和绘画是同一族源。例如,一个人打猎时打到一只猛虎,想把这件事告诉别人或分享或炫耀,于是,他照着虎的模样画下来,别人一看就能够明白。这样的绘画偏向美术的发展逐步成为绘画,偏向意义表现的发展逐步发展演变为文字,这就是甲骨文里面的象形文字。
图4 甲骨文的文字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已经超越了初期的画画,已经发展成为成熟的文字。其文字的造字 *** 除了象形外,还有会意字、假借字、形声字这些常见造字 *** 。
图5 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甲骨文
【《布衣镜界》关注百姓生活 弘扬传统文化,感谢您的评论、收藏、点赞、转载链接,谢谢!】
汉字的起源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地使用汉字,可是你知道汉字是怎么来的?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 、“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汉字是 *** 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 *** 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在那个时代, 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 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 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 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你知道汉字是怎么来的吗?大多人都知道,只是忽略了汉字是怎么来的?现在普遍认可的说法,是“仓颉造字”。
话说黄帝时期有一个史官,名叫仓颉,通过观察鸟兽的足迹,从而创造出了文字。据《淮南子》书中记载,在仓颉造字的那天:
天雨粟, *** 夜哭。
天上下的雨是粟米, *** 没事干,大半夜嚎哭。
很明显这就是神话。何况汉字这么多,仓颉一个人怎么可能创的出来呢?
对此,荀子在《解蔽》一文中说:
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其实在仓颉之前,先民们就已经创造出汉字来了,而仓颉做的,只不过是把这些汉字搜集整理起来,然后再规范统一了一遍。
那么,先民们是怎么创造出汉字来的?仓颉又是如何规范和统一的呢?
- 由画图逐渐演变为线条勾画
汉字的雏形,就是画图,看到什么就画下来。只不过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把图画得很好,表达得也准确,后来逐渐演变为用简单的线条,把看到的事物勾画出来。
于是就有了象形文字。
比如这个“牛”字(图1),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最突出的就是两只脚,而且还有四个蹄子,正在低着头奔跑。
再比如这个“马”字(图2),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更加的形象了,正昂着头扬着蹄子,撒着欢地跑呢,连尾巴都清晰可见。
只不过这样的文字,比较适用于现实中存在的事物,而不能表达一些抽象的事物。
图2
- 由一些指事 *** 的符号演变而来
当表达一些抽象的事物和概念时,由于没有现成的参考,就需要用一些符号来表示。后来这些符号,也成为我们汉字中的一部分。
比如说古代的猎人,为了捕获猎物,经常会挖一些陷阱。可是陷阱,不但会陷动物也会陷人。怎么办呢?就需要设立一个警示标志。
于是便有了“凶”这个字(图3)。起初只是个小人,脑袋上有个禁止的标志,一只手指着旁边,意思就是说这里很危险,也就是“大凶”,人不要靠近。
这也就是指事字的由来。
图3
- 用拼凑的 *** 创造新字
古人的这种造字 *** ,其创意很可能源自氏族部落的图腾。
比如说神话故事里的龙,实际上就是以蛇为主体,融合了猪的头、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须、鹰的爪、鱼的鳞,最终形成的这么一个全新的动物。
把这种拼凑的 *** ,用在汉字的创造上,就叫做会意。
这种造字 *** ,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然后成为一个新的字。这也就是为什么叫“会意”,主要就在于领会意思。
图4
- 用两个字重新组成一个字
这是一种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成型以后,才出现的造字 *** 。具体就是从象形字、指事字中,拿出一个字的全部或部分,来表示意思和归属,然后再从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中,拿出一个字的全部或部分,来表示发音,最后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全新的字。
形声是我们汉字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字。
比如说这个“想”字(图5),就是一个象形字“心”,加一个会意字“相”,来表示这个字与心有关,而发音跟相接近。
图5
综上所述,我们的汉字,就是这样被古人创造出来的。
其实这些知识,在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就都已经学过了。只不过或许是当初老师讲得不仔细,或许我们没有认真听,或许是时间长给淡忘了。
不知大家属于哪种情形呢?
本文为“索彦聊诗词”原创,且仅在“今日头条”发布,欢迎关注、点赞、评论。
汉字咋来的?一口气读懂“汉字”冬,肃杀凋敝的隆冬与甲骨文“冬”相似。
汉字,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陌生又熟悉。
熟悉,因为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表达和书写工具,每时每刻都在用。
陌生,因为它与生俱来的历史温度和文化内涵。
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
确实,每一个字的诞生,都有它的历史。
毫不客气地说,如果给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找一个 *** 的话,汉字当名列其中。
所以,今天,就来说一说“汉字”。
汉字,谁造了它?
汉字到底是谁造的?有人说神。
哪个神?伏羲。
《尚书》里边说了:“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
图源自 *** 。
“河图”,怎么现世的?相传就是龙马身上花纹(如下方图文):
据说,就连八卦也是模仿河图而来:
另外,还有一部叫洛书,所谓“河出图,洛出书”嘛。
不管怎么说,这些记载体现了一件事儿:
河图、洛书不是某个人创造,而是神授意传到人间,人们根据它造了八卦,后又根据八卦造了文字。
可以看出传说带有明显的“文字神授”的意思,其实世界上其他古老文字也有这样说法,汉字也不例外。
当然,文字肯定不是神授。
我们知道,举凡世界上古老文明必跟某条河关联,如古埃及与尼罗河,楔形文字产生于两河流域……
因为有了河流,人,才有了生存的条件(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黄河)。
所以,你看河图、洛书这些都与黄河有关,而汉字就在黄河流域出现。神话中的“河出图,洛出书”刚好印证了这点。
除了“神授”外,流传最广的恐怕是“仓颉造字”。
这一说法,在古代也更流行。
比如《吕氏春秋》中:“仓颉作书,后稷作稼。”《淮南子》则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 *** 夜哭。”
仓颉画像
总之,关于这位造字英雄,大概勾勒出:仓颉是黄帝史官,长有四个瞳仁用以观察鸟兽的足迹,创制了汉字。
仓颉是否真实存在?
如今,我们已知仓颉的墓就有十处,遍及黄河中下游流域,其中光河南就有开封、新郑、原阳、虞城、洛宁等七处之多。
这些布局复杂的仓颉墓葬地图传达一个信息:也许存在着某些“仓颉”的史官阶层。
这个阶层推动了造字这个事儿。
不过,真正造字的人可能是当时的一群人。
但因史官阶层需要满足日常记录而去整理,人们才会把造字归于史官仓颉身上。
事实上,文字也不可能是由某个人创造的。
它一定是由集体来创造。
文字的创造,真正源于集体劳动过程中的需要。
人们根据需要开始刻画符号、图形,后经过史官们的采集形成了文字体系。
所以,图画和契刻是最早汉字的两种起源。
而最主要的就是“图画”,这和后来我们称之为“书画同源”的说法切合。
它们本就是同一源头。
只不过后续发展时,一个朝着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向,一个是朝着艺术的方向。
汉字:成今天这样,费牛鼻子老劲了
如果问一个 ***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啥?
立马回答:甲骨文。
的确,甲骨文是目前看到的最早的、有记载的、成熟的文字体系。
不过,在甲骨文出现以前,我们远古先民已经走过了从结绳记事、契刻、图画符号记事到发明文字的漫长历程。
不信?看下面这一组——
裴李岗文化刻画符号:
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甲骨刻画符号
如果单从从材质和符号的形态来看,这个与公元前1800年左右出现的甲骨文已有异曲同工之处。
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刻画符号中下方眼睛一样的字,曾被专家解读为是个“目”字:
初步测定是公元前6000年刻画。
仰韶文化:
河南汝州洪山庙村仰韶文化
甘肃马家窑文化时期
龙山文化:
山东大汶口文化至龙山文化遗址中的陶器刻画符号
良渚文化:
良渚遗址石钺上的原始文字
良渚陶器刻画符号
如果展开看,分布在陶器碎片上的符号,看起来非常规整,已经具备了“文字” *** 质:
山西临汾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文”字扁壶,距今约4500-4000年:
二里头夏商时期刻画符号:
以上是考古发掘 *** 现的一部分刻画符号或“原始文字”。
直至甲骨文出现,汉字开始了自我演化之路——
出土的殷商时期有字龟甲,甲骨文就是因为常被刻在这两种载体上而得名。
自此以后,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和楷书,一脉相承,一步一步演化成今天这样。
这一过程看上去很简单,其实费了牛鼻子老劲。
首先,甲骨文,距今约3800多年。
祭祀 *** 涂朱牛骨刻辞。
甲骨文中的“人”字
甲骨文的造字 *** 不仅具有汉字早期象形、指事、会意的 *** 。
从一些甲骨文中可以发现它还出现形声字,并有了转注、假借的特征。
甲骨文以后,中国汉字发展就进入纯熟阶段了。
紧跟甲骨文出场的就是金文。
金文又称吉金文字、彝器款识、钟鼎文,它是商 、西周、 春秋和战国时期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字体的总称。
舌鼎
金文字型是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它也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主要文字,应用的年代约1200多年。
毛公鼎
大孟鼎
我们看到很多博物馆青铜器上都出现了“长篇大论”。
可以看出文字的应用已经相当成熟与普及,字体也越来越趋向于“圆润”: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典簋铭文
文字都这么娴熟了,肯定不止记述于青铜器上啊。
是的,同一时期的还有——简牍。
其实,简牍起源也很早,据文献记载,最晚出现于商代,只是没有实物保存下来。
我们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的简牍,来自战国时代。
尤其是秦国和楚国——
里耶秦简
楚简
当然,这并非说秦楚两国人民更爱读书,只因为这两地土壤更适合保存文物罢了。
不过,这一时候的文字,不管是金文或是简牍,看过之后印象深刻,因为有太多字不认识:
秦文 石鼓
楚文 简牍
吴越文 勾践剑
啥原因?
因为在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都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字体系。
不同地区书写习惯就不同,读音更是呈现出强烈的地域特征。
所以,我们看到——有的文字线条曲里拐弯:
有的则一言不合就画圈圈:
更甚至,在这个时期还出现了“鸟虫书”:
王子午鼎邀您欣赏“鸟虫篆”
反正,那时的文字各有各的写法,各有各的特色。
如今看来,我们还要感谢一个人: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建立统 *** 家,开始 *** 集权 *** 。
秦始皇开始刷起“统一”副本: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和直道、连接长城……
众多措施,其它暂且不说,光统一文字(“书同文”)这一项足以耀千古。
“书同文”,他以当时的秦国文字取代了六国文字。
而秦以后的汉字演变也是在经秦规范过的秦小篆以及秦篆的日常书写形式的古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
泰山刻石
小篆作为官方的统一字体,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河南嵩山启母阙上的长篇小篆铭文,铭文刻于东汉延光三年(124年)
云梦睡虎地秦简
两汉四百余年间,书体由篆书变隶书:
敦煌悬泉置汉简
至汉末,我国汉字定形已基本完成。
马王堆帛书《昭力》
而在汉代隶书成熟的同时。
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又称为“楷书”)逐渐萌芽和形成。
熹平石经
唐雁塔圣教序
《倪宽赞》 唐 褚遂良
历经千辛万苦,汉字终于完成自我演化之路。
这一过程中,书法也相伴而生。
书法是汉字重要的现实载体。
它是把记录语言的文字书写发展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创造。
中国汉字的发展历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汉字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
事实上,自汉字发明以后。
在历史上留存下来的所有汉字书迹,无论是甲骨文、金文、陶文、石刻碑文,还是简牍、帛书,都和后来纸本墨迹一样,反映了先民在书写汉字活动中的审美追求。
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古往今来,名家辈出。
这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一大奇迹。
(本文参考:《汉字的文化解读》 *** ;《汉字与历史文化》王贵元等)
汉字解密:作为中国人,“中国”的来历你一定要知道提到“国"这个字,大家都会想到中国,我们是中国人,但大家知道中国的来历吗?我们是什么时候叫中国呢?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中国”的来历。
中国最早的概念是在西周时期,金文中的《尚书》就提出了中国的概念,那个时期的中国意思是, 我们华夏民族的四周有其他的民族,我们民族在他们的中间,所以我们自称为中国,中国在那个时候就是中间的意思。
汉朝时我们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时期, *** 者认为我们居住在世界的中心,我们是世界的 *** ,所以这个中国的意思就有世界的中国,世界的中心和含义。
1949年,中华人民 *** 国成立,中国成为了中华人民 *** 国的简称。
1950年,进行汉字简化,将中国的国字,变成外面一个方框,里面有一个玉,这个“国”字的含义就是,我们中国人几 *** 来,把玉视为一个宝物,希望我们中国人能够像热爱玉一样热爱我们的国家,保卫我们的国家。
今天对于中国来历的分享就结束了,小编很想有一句诗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对于我们伟大的祖国,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点赞!
传说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黄帝的史官仓颉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印创造了文字。
从历史的角度看,复杂的汉字 *** 不可能由一个人发明。仓颉应该是在汉字的搜集、整理、统一上作出了突出贡献,所以《荀子·解蔽》中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在清朝前期, *** 官方文字是满文,当时已用汉字一词称呼中国汉族的传统文字。另外,日本 *** 称呼为“汉字”,以别于由汉字派生的假名。在韩国,汉字则与训民正音(谚文)相区别。
文字发明前的口头知识在传播和积累中有明显缺点,原始人类使用了结绳、刻契、图画的 *** 辅助记事,后来用特征图形来简化、取代图画。
当图形符号简化到一定程度,并形成与语言的特定对应时,原始文字就形成了。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中将古文字分成殷商系、西周系、六国系、秦系四系。
从甲骨文到小篆,汉字经历了从钜细靡遗描绘意象的方式往简化成容易纪录刻画的方向变迁,字形逐步脱离事物的具体形象。这一时期的汉字也称为古文字。
一、人是社会动物,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劳动。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语言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初始形态的口头语言说过即逝,无法保存。而且受 *** 发音 *** 物理属 *** 的局限,空间穿透力小,影响范围有限。为此,记录口头语言的符号 *** ——文字诞生了。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起初,原始人类在绳子上打上数量不同或形状各异的结来表达特定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结绳记事。随后,远古人类在石块、石壁上刻画一些事物的具体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这种象形图画直接孕育了人类文字的起源。考古发现的古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人的楔形字以及中国的汉字都是如此。
▲古埃及圣书字
▲两河流域楔形字
中国汉字历史悠久,但汉字的起源确切年代仍是历史之谜。与此相关的仓颉造字的传说则流传了四五 *** 。汉字的发明于当时是一件 *** 的大事,但它不可能有一个或几个人创造的,它应该是我们祖先集体智慧的结晶。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传承下来,只有我们的“汉字”是从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
汉字是一种形体与意义紧密结合的表意文字,起初的字就是一个个象形图画,有字形就可知道它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后来,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认识事物的增多,文化的普及,以及汉字书写材料的变化,汉字形体发生了巨大变化。笔画结构越来越简省,形状趋于抽象且越来越规整,方块的形式逐步固定下来。从殷商至清末,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宋体等阶段。
二、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还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约在距今六 *** 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 *** ,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半坡刻画符号
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形态。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因刻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目前所发现的十多万片甲骨上所用的字4500多个,其中1700个左右已经被 *** 。甲骨文多为象形指事会意,受录写的材料刀片和龟甲兽骨的影响,字形简略了许多,初步显示符号化趋势。此外,因为甲骨文未完全定型,字的笔画位置变化较大,往往一字有多种写法。但就甲骨文内容而言,既有对简单事物的描绘,也有对复杂事件的描述;既有记事,还阐明思想。由此可见甲骨文是十分成熟的文字体系。
▲甲骨文
金文
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简称。古人以祭祀为吉礼,祭祀用的青铜礼器为吉金。这种普遍铸在青铜器、货币、符玺上的文字。统称为“金文”。金文最早出现在商代末期,盛行于西周,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结构上与甲骨文没有多大区别,但形式上有明显的不同:笔画粗壮,肥笔较多;转弯处向圆转。金文基本上属于 *** 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著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金文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淘汰,不及碑文传世的多。但它因铸于铜器,比竹简布帛上的文字流传久远,因此对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容忽略的。
▲散氏盘图1
▲散氏盘图2
大篆
大篆又叫 *** 文,据说是周文王的太史 *** 创造的。春秋战国时期已通行于秦国等地。大篆主要书写在木牍、竹简或帛上,固定而字形整齐,结构疏密得当,笔画较金文更弯曲圆转,字体比较美观。但与甲骨文、金文在本质内涵上没有很大不同,仍以象形为基础,以形声为主要构造 *** 。
▲大篆3
小篆
春秋战国之际,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主持秦篆为全国统一文字,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后来因为篆法苛刻,书写不便由隶属取而代之。从而掀起了汉字书写的 *** ,并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小篆对大篆的改造上,最明显的变化表现在笔画上。它把大篆所有的直角、硬笔改为圆角、软笔。字体显得圆润舒展、规矩得体而又活泼灵动,显出很强的美感。结构整齐,偏旁的写法和位置都比较固定,形旁一般放在左边,促进了汉字的进一步定型化。小篆删掉大篆的繁杂笔画,省略异体字形,是中国历史上之一次文字 *** 。李斯的字在秦代是一流的,他有一整套书法理论:写字,用笔要急速回转,折画要快,像苍鹰俯冲盘旋一样。收笔好比如鱼得水,运笔就像高山行云,笔画的轻重、舒卷应自然一体,大方美观。
▲小篆 锦绣山河4
隶书
隶书又叫"佐书",形成时间约在战国晚期,成熟期在汉代。它是对小篆字体的进一步简化。成熟的隶书跟楷书很接近,一般人都不把隶书看作古文字。相传隶书本是下级小吏通用的应急字体,后经程邈整理,逐渐形成了统一的隶书字体,汉代主要使用的文字是隶书。东汉中叶出现的八分隶书显现出当时人们追求尚美雅的趣味,特点如下:字体一般呈扁方形,捺笔大都在末尾略向上挑的笔法,较长的横画在在收笔时也略向上挑,形成上仰的捺脚式尾巴。这就使波折多、字体美观与书写方便结合起来了,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
▲隶书5
楷书
楷书又叫“正书”,出现在东汉时期,六朝时期进一步完善,唐代走向成熟。因字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文字而得名。楷书是隶书的简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改弯为钩;改波折为笔直。隶书改良为楷书后,字体的美感主要从笔力和个 *** 特色中体现出来,利于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钟繇开创了隶书到楷书的新貌,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他在书法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在楷书书法理论上,欧阳询也有很大贡献,他创造的“欧阳询八决“具有独到的见解。八决特点为:(点)要向从高峰坠下的石头;(横戈)要向长空中的新月;(横)要向千里的阵云;(竖)要向活了一万年的枯藤;(竖戈)要像劲松倒折,落挂石崖;(折)要像万钧重的弩将发动;(撇)要像利剑斩断的犀牛象牙;(捺)则要一波三过笔。这八种 *** 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颜真卿《多宝塔碑》
草书
草书是楷书的变体,产生于汉代。本是起草文稿时,潦草书写隶体而导致的一种变体,后来成为一种通行的写法,以至演化成为一种纯粹的书法艺术。两汉时期的草书主要是章草。它讲究笔墨的连贯,字与字之间、笔画之间环环相扣,虽偶有间断,但笔意仍相连。六朝时期,草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词连现象。到唐代,草书发展到狂草。张旭、怀素等人把草书推向狂放的境界,他们任意增减笔画,随便改变汉字结构,随心所欲,气、意、笔一气呵成。字体一般很难辨认,完全成为书法家表达胸臆、张扬个 *** 的艺术品。提起草书,不能不提及当时书写材料的巨大进步。西汉末就发明了造纸术,到唐代纸 *** 本上取代其它书写材料而处于独尊地位,纸张的卷舒自如、携带方便、吸水易干等特点,促进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普及与发展。
▲怀素《自述帖》(局部)
行书
行书,与草书一样起源于汉代,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书写较楷书简便,辨认比草书容易,以简易为宗旨,实用 *** 强,便于流行。成为人们信札往返、记事作文的首选。书圣王羲之最有 *** *** 的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之一行书” 。
▲神龙本《兰亭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