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最爽是立秋
付延平
风来始觉凉,早晚最觉爽。
今日立秋,我们迎来了秋季的之一个节气。
立秋,“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指庄稼成熟时期。在农事上,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刻。立秋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季节变化的标志,一般预示着火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同时也预示着草木结果孕籽。《月令七十二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
立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从立秋开始,阳气渐收,万物内敛。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
“秋”的含义就是暑去凉来。从字面上来看,“秋”这个字是由“禾”和“火”两个字构成的,表达了禾谷成熟的含义。“立秋”又是一个收获的标志,所谓“秋不凉,籽不黄”,立秋,更多的是有利于农事的收获。
立秋,是秋季的之一个节气,此刻万物从繁茂生长开始变得萧瑟成熟。但可惜,立秋的到来,并不 *** 酷暑结束,民间有种说法“大暑小暑不算暑,立秋处暑正当暑”。虽说立秋是秋天的之一个节气,但并不意味着马上就会变得凉爽,立秋处于末伏前后,盛夏的炎热一时难以消除。农谚说“三伏夹一秋,秋后加一伏”。有俗语说“立秋早晚凉,中午汗还淌。”此时早晚温度逐渐降低,但中午依然炎热,即是民间常说的“秋老虎”。
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在古代,立秋之日也叫作“七月节”。《后汉书祭祀志》记载:古代皇帝率 *** 上卿“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祭拜神灵与祖先,感恩收获的喜悦。一些爱美的女子还会捡起飘落的梧桐树叶,剪裁成漂亮的发簪, *** 在发髻上,以示对秋天到来及美好生活的喜悦和热爱。
秋天是落叶的季节。古人认为梧桐是灵树,能首先感知岁时节令。清代有一部书《花镜》这样说:“此木(梧桐)能知岁时,清明后桐始华。立秋地,至期一叶先坠,故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之句。”
关于立秋最有意思的宫廷风俗是“梧叶报秋”。宋代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即高声奏曰“秋来了”,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宋代方岳有《立秋》诗云:“秋日寻诗独自行,藕花香冷水风情。一凉转觉诗难做,付与梧桐夜雨声。”这首诗就是立秋时节物候现象的写照。古人将立秋分做三候,即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初候:凉风至。进入秋天,风力和昼夜温差开始加大,在早晚人们会感觉到丝丝凉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提到“初候,凉风至。西方凄凉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风始肃也。”立秋时节,七月流火,黄河中游晋南地区天气依然炎热。然而此时早晚开始有凉风来袭,需加穿长袖长裤类衣物了。
二候:白露降。立秋时节,清晨室外的植物上常常会凝结成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后,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白色也。”这是一个云雾最易出现的季节。
三候:寒蝉鸣。立秋时节,感阴而鸣的寒蝉开始鸣叫。说明天气真的开始变凉了。寒蝉之于秋天,犹如布谷鸟之于夏天,都是一种信号。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由于其生命将至终点,它们与夏蝉同台演唱,以不同的频率唱响初秋到来。
秋季是暑热与凉寒交替的季节。《管子》曰:“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万物随着阳气下沉,而逐渐萧落。正如谚语所说“立秋之日凉风至”,“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
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天文和气象知识。很多都表现在民间谚语中。古人认为农历七月立秋为晚立秋,而在农历六月立秋为早立秋。民间故有“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的说法。还有俗语说“六月立秋颗粒无收,七月立秋粮食成丘”,“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很显然农历六月立秋,收成会收到影响,甚至造成颗粒无收的局面。七月就不同了,如果七月立秋,粮食就会大丰收,甚至粮食会堆成山丘。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立秋也分公母。所说的公秋是指立秋之日,是农历的单数为阳,视为公秋。母秋就是指立秋这天在农历是双数为阴视为母秋。对此,古人认为“公秋爽 ,母秋凶。”民间谚语“公秋扇子丢,母秋热死牛。”
另一种说法就更有意思了,立秋还分“闭眼秋”和“睁眼秋”。其区别就在于立秋节气的交接时间。如果立秋交接时间在中午12点到午夜24点就称为“闭眼秋”。反之,立秋交接时间是凌晨0点到中午12点,则称为“睁眼秋”。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 *** 秋”与“穿衣秋”之分。所说的 *** 秋就是立秋以后天气仍然比较炎热,穿衣秋就是立秋以后天气很快就凉下来。这确乎与早晚立秋气候不同有关。
这些说法大多是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积累的经验,但不管早立秋还有晚立秋,天气一定还会继续热上一段时间。真正的天凉好个秋往往是在处暑过后。
俗话说“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这是人们对立秋时节降雨降温等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人们对秋雨无疑是欢迎的“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立秋”后每降一次雨,气温也随之下降一定幅度,“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秋雨一场凉,十场秋雨就结霜。”之说即在于此。
每一个节气都有它相应的风俗,当然,立秋也是少不了的。 立秋主要风俗有:立秋节、摸秋、啃秋、晒秋、贴秋膘等。民间比较更流行、最红火的就是“贴秋膘”了。民间有句俗语: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说的是天凉以后,人们应该多吃些肉食,补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加上流汗多带来的亏虚,以补充营养。俗话说“夏天过后无病三分虚”,依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理,秋冬季节需要进补,所以秋季适当进补是恢复调节 *** 各脏器机能的更佳时机。
一些地方还流行 “啃秋”习俗,有的地方也称为“咬秋”。俗语说:“啃一口秋瓜,解一夏暑气”。 *** 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在我们山东立秋这天则流行吃“渣”,就是民间常吃的“小豆腐”。它是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并流传“吃了立秋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主要是防秋季腹泻、痢疾一些常见病。
民间流行的晒秋,是将成熟的农作物,蔬菜以及果实晾晒,一是庆祝丰收的含义,二是将食材晒干贮藏起来,为冬日里餐桌美味做准备。记得每年这个时候,母亲都会晾晒一些干菜,那些干辣椒片,干黄瓜片,干豆角丝,干茄子片,会陪伴一家人度过漫长的冬日。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范成大的这首诗说得好,时序一旦进入秋天,不管经历了多么轰轰烈烈的夏天,也不管当下仍然烈日高照,热浪扑面,我们终究进入了一年的后半段。走进秋天,就走进了丰盈的时光,走进了收获的季节。有了春的播种,夏的成长,才有了秋的收获。万物如此,人生也一样。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炎热的暑气渐渐消去,初秋,以他独有的特色向我们慢慢走来。让我们在一季新的秋色中,活得更通透,更豁达,更知 *** ,在这如金的季节,写下秋的赞歌。
壹点号 付延平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读书|桃花、迷雾、秋蟹、柿子……探寻风物中的自然节令之美《桃花与蟹》
晏藜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2023年2月出版
本书是一部深度解读古人生态智慧,访古寻今,索骥中国生活美学的 *** 之书,作者多年来注重观察寄寓在风物中的自然节令之美,并研习当中延续 *** 的审美经验的传承。书稿按照时序分为青(春)、朱(夏)、白(秋)、玄(冬)四章,不着眼于华贵事物,只细致呈现每季中人们最常见到的桃花、檐廊、帘席、山水、艾草、琴棋书酒、迷雾、秋蟹、柿子、消寒图等平凡而典型的风物意象,同时关照他们的渊源承继、审美氛围和今昔对照。书稿配有作者多年来采集的意象照片,共同展示中国风物生活中常被人忽略的审美细节,吸引当代读者从生活的最寻常处发现美和情韵。
当你看见风物
书名中的桃花与蟹,分别是春秋两季中最典型的风物之一,它们是人们所钟爱的,同时也 *** 着一年最易动情的两个季节。
在很长的岁月里,中国人的生活绕不开二十四节气。若将几 *** 以农治国的中国,比作一个巨大的农场,那么二十四节气就是这个农场所有活动的调度中心。先民们从物候的变化中觉察出关于天文和气象的规律,然后机智地从中发掘出实用 *** ,定出规则来指导四季稼穑。从“立春、雨水、惊蛰、清明”到“处暑、白露、小雪、 大寒”,寒暑交替、四季渐变的规律被掌握在人们算日子的指头上, 前人整理出来,后人一代代传承照做,该什么时辰就做什么事情,一般就能保有五谷丰登。
人们对这种自然的时序充满敬畏,如今我们依然可以在许多古书中找到痕迹。在大约成书于汉代的《礼记·月令》篇里,种种解释不了的自然规律便被神秘化。那时的人们已经确定了太阳对人们的重要 *** ,并依之划分了四时。人们发现了四时征候与太阳方位变化的关系,比如“孟春之月,日在营室”,于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吹在肌肤上的风,入耳的虫鸣,河里的鱼,河边的獭,天上的飞鸟……种种显而易见的征候为人们带来了信息——“是月也,以立春。”古人在时节的每个节点都设有庄重的仪式。在立春前三天, *** 会拜见君王,严肃言明: “某日立春,盛德在木。”提醒人间的掌权者,要以庄重的仪式来表达对四时五行的敬畏。于是,立春这天,天子会亲自带领三公九卿和诸侯大夫们,去东郊迎春祭神。
先人们生活在自然中,同种种物候比邻而居,他们经春而夏,复秋又冬,自然是他们获取信息唯一的平台。人们小心翼翼地体察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越久就越觉得自然之力的不可名状。人世中再尊贵的人,在它面前也狂妄不起来。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八个节气大约就在此时定型,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里清楚记录下它们的名称,以分界四季。
《逸周书》中有一篇《时训解》,大约是战国后期到秦朝时形成的。隔着两千多年回溯,依然能体会那时人们在一年中所感受到的:立春后的第二个月,山坡上的桃花像是忽然就开了,还没来得及惊讶,黄莺也开始叫了。又过几天,老鹰不见了,布谷鸟站在梢头,该不是老鹰变的吧?春天很忙,没干完地里的农活,转眼就立夏了。夏天是从蝼蝈的鸣叫声中到来的,蝼蝈还没装满儿童的篓筐,地底下的蚯蚓也要上来做客了,天气一天天热起来,地里的 土瓜也长起来。大暑过后,腐草化作萤火虫。空气愈发炎热,土地日益潮湿,积蓄了几天的大雨倾盆而下,雨后暑气消散,立秋这天,吹过来的风有凉意了。路边的草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水。寒蝉开始鸣叫,天气继续转冷,倏忽间雪花飘落,小雪一停,天上再不见彩虹。阴冷,天地间川流凝结,闭塞成冬。
都是天地间最寻常的景物,人们却能依靠它们的变化,做出种种判断和应对。这就是普通百姓的一年四季,像在数着日子,也像在数着周围隐然有序的风物,数着数着,不知不觉就随着这难以捉摸的变化度过了一生。可能现在有人会觉得这一切枯燥无聊,也有人说在现代城市中已经很难全面地看到这些变化,毕竟城市化以后,许多人早不再仅仅依靠天时和农事活着。但是,我们依然能够从这些古老的文字里,从“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的规则中,感受到过去的人们对自然的感知和敬畏。他们从没有间断过观察和思考,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体会时序演变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不同。
庄子曾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的确,无论是在时间中经过,还是在空间里存在,风物从来都是不言不语的。
作者:晏藜
编辑:袁琭璐
人间好时节丨立冬点击观看 ***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立冬,是冬天的之一个节气。元代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立冬,十月节。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立冬是冬季的起始,也意味着万物开始闭蓄,进入休养、收藏状态。
立冬后,气候由秋季少雨干燥向冬季阴雨寒冻过渡,不少地区飘起了雪花。“吴中霜雪晚,初冬正佳时”,部分地区在晴朗无风时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故民间有“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的说法。
“鲈肥菰脆调羹美,荞熟油新作饼香”,初冬也是进补的好时节,民间有“冬季进补,开春 *** ”的谚语。
节气三候
初候,水始冰:水面开始结冰。
二候,地始冻:土地开始冻结。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雉”指 *** 一类的大鸟,“大水”指“大海”,“蜃”指大蛤。立冬后, *** 一类的大鸟少见,但在海边却可以看到大蛤,古时人们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节气习俗
补冬:民间有补冬的习俗,民谚称“立冬补冬,补嘴空”,一些地区此时会杀鸡宰羊用于滋补。
吃饺子:我国北方地区有在立冬和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本期福利:《人间好时节丨立冬》 *** 壁纸,长按即可保存~
监制丨王姗姗 张鸥 闫博
制片人丨王薇 杨秀红 申珅
主编丨李瑛
策划丨陈宁泽一
编辑丨樊嘉晨 刘天哲 王映涵
统筹丨刘玟妡
承制丨新闻包装工作室
技术监制丨李宏海
项目 *** 负责丨吴浩 刘强
项目设计及AR *** 丨 吴峥 李华
音乐配乐丨王璇
书法文字丨董倚桥 王金阳
手绘及场景动画合成 *** 丨 侯晓磊 谢依原 高晨凯 *** 齐文
AR技术丨马亮 王奕涵
视觉设计丨毕野 李灵睿
撰稿丨郭林丽
专家顾问丨丁乐
人间好时节丨立冬“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立冬,是冬天的之一个节气。元代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立冬,十月节。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立冬是冬季的起始,也意味着万物开始闭蓄,进入休养、收藏状态。
立冬后,气候由秋季少雨干燥向冬季阴雨寒冻过渡,不少地区飘起了雪花。“吴中霜雪晚,初冬正佳时”,部分地区在晴朗无风时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故民间有“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的说法。
“鲈肥菰脆调羹美,荞熟油新作饼香”,初冬也是进补的好时节,民间有“冬季进补,开春 *** ”的谚语。
节气三候
初候,水始冰:水面开始结冰。
二候,地始冻:土地开始冻结。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雉”指 *** 一类的大鸟,“大水”指“大海”,“蜃”指大蛤。立冬后, *** 一类的大鸟少见,但在海边却可以看到大蛤,古时人们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节气习俗
补冬:民间有补冬的习俗,民谚称“立冬补冬,补嘴空”,一些地区此时会杀鸡宰羊用于滋补。
吃饺子:我国北方地区有在立冬和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本期福利:《人间好时节丨立冬》 *** 壁纸,长按即可保存~
监制丨王姗姗 张鸥 闫博
制片人丨王薇 杨秀红 申珅
主编丨李瑛
策划丨陈宁泽一
编辑丨樊嘉晨 刘天哲 王映涵
统筹丨刘玟妡
承制丨新闻包装工作室
技术监制丨李宏海
项目 *** 负责丨吴浩 刘强
项目设计及AR *** 丨 吴峥 李华
音乐配乐丨王璇
书法文字丨董倚桥 王金阳
手绘及场景动画合成 *** 丨 侯晓磊 谢依原 高晨凯 *** 齐文
AR技术丨马亮 王奕涵
视觉设计丨毕野 李灵睿
撰稿丨郭林丽
专家顾问丨丁乐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关 于 立 秋 的 24 句 话!(新华网宁夏频道供图)
1. 今日,立秋!
2. 北京时间2023年8月8日2时23分,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我们迎来了立秋节气。
3. 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也称“七月节”。
4. 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5. 南宋诗人刘翰说,“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可谓来不及告别,夏日已去;来不及相拥,秋天已至。
6. 但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讲,此时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季还未到来,暑热一时难消。
7. 立秋节气通常在“三伏天”里的中伏期间到来,是仅次于小暑、大暑的第三热节气。
8. 俗话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9. 作为秋季的之一个节气,立秋的“立”即开始,“秋”乃禾熟。
10. 立秋意味着庄稼开始结果孕籽,从南方到北方,中稻开花结实、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迅速膨大。
11. 农谚说“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就是因为立秋时节田间作物对水分要求迫切。
12. 立秋不仅是重要的节气,还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
13. 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
14. 秋风一起,胃口大开,补偿苦夏的一个好办法是“贴秋膘”,这天可以吃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评论区排队请小编吃肉,先到先得)
15. 据说,“贴秋膘”的习俗源于清代,最初是指“立秋”之日吃伏天里断供的“爆烤涮”。
16. “咬秋”也叫“啃秋”,大大地啃上一口瓜果,“啃”去余夏暑气。
17. 浙江金华有吃“清凉糕”的习俗:人们将番薯淀粉熬成羹状,放一宿,待第二天早上凝结,切成小块,撒上白糖、醋、薄荷,有清凉爽口、酸甜开胃的口感。
18. 立秋时节最 *** 的民俗是“晒秋”,应季成熟的果蔬谷物,“晒”满山头和农家小院,“晒”出一片欢欣和富足。
19. 湘西苗族在立秋时会穿上盛装“赶秋”,人们结伴成群,欢聚在传统的秋坡上,进行打秋千、吹笙、歌舞等娱乐活动,以庆祝即将到来的丰收。
20. 彝族过立秋的重头戏则是 *** ,在秋收前用黄牛互相角斗,烘托节日气氛,预兆丰年。
21. “一夏无病三分虚”,经过苦夏的煎熬,进入秋天,调理脾胃应该侧重于清热、利湿、健脾,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蜂蜜、枇杷、菠萝等柔润食物。
22. 为了顺应时节变化,立秋后不宜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适当“秋冻”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
23. 风起叶落,秋意袭来,不急不缓、不骄不躁,曾经努力播种的希望也将一点一点看到回报。
24.宝藏青年愿你:清简舒朗,从容向前!
7日18时45分立冬:朔风渐起,细雨生寒“捂暖避寒” 新华社发 朱慧卿 作
新华社天津11月6日电(记者周润健)“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北京时间11月7日18时45分将迎来立冬节气,意味着开始进入寒冷的季节。此时节,朔风渐起,细雨生寒,大自然去繁就简,抱朴守拙。
天津民俗专家、专栏作家由 *** 介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之一个节气,一般在公历每年11月7日或8日,当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为立冬之始,它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
立冬的“冬”字意通“终”,有万物收获、储藏的意思。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至今民间仍有从立冬开始存储大白菜、土豆、萝卜、大葱等冬季当家菜的习俗。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立冬时节,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我国北方许多地区已是风干物燥,花木枯萎,大地开始封冻,甚至有初雪飘飘,而南方地区浓郁的秋色还在延续,但气温下降趋势日益加快。
天气渐寒,身体自然需要存储足够的能量以“捂暖避寒”。立冬后人们在饮食起居上有何讲究?由 *** 结合民间传统和养生专家的建议提示,饮食上少食寒凉之物,可多吃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食物,如糯米、栗子、牛肉、羊肉、鲫鱼等,同时多吃新鲜果蔬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在起居上注意“养藏”,早睡晚起,充足睡眠,以利阳气潜藏, *** 蓄积;做好保暖,让身体“去寒就温”健康过冬。
来源: 新华网
今日立春,又是除夕,您是吃春饼还是吃饺子呢?“东风化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北京时间2月4日11时14分迎来“立春”节气。此时节,虽然寒意犹在,但“百草回芽”已不可阻挡。
巧合的是,今天恰好是狗年的最后一天,除夕,这让小编很是纠结:推荐大家吃春饼呢,还是吃饺子?或者,中午吃春饼,晚上吃饺子?
节气含义
立春,是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之一个节气,又名岁首、立春节、正月节。干支纪年法,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立春”是依据黄道推算出来的,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时为立春节点,即太阳到达黄经315°时。立,是“开始”之意;春, *** 着温暖、生长。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反映着一年四季的更替,此外还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新的一年之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相差悬殊,“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立”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意义。
立春三候
中国传统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大风降温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气。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
节令习俗
立春时“迎春”也是中华先民的一项重要活动。
立春之日,民间还有“打春”习俗,是以“鞭打春牛”来“催农耕作”,带有典型的农耕特质。立春日的这些习俗,体现了人们对春天、对农业的重视,也表达了对农业丰收、生活和睦、经济繁荣、吉祥安宁的向往和祈盼。
旧时,地方官亲自主持祭祀仪式,上香、献供、读疏文,三拜九叩芒神和放在供桌前的一只泥制春牛,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之后将春牛请至官署衙前,视为“迎春”。
王府井的“春牛”
节令美食
立春吃春饼是中 *** 间习惯之一,而北京的春饼最为可口。
春饼,看起来简单,不过是面粉烙的薄饼,卷着菜吃就是。可北京吃春饼,那可是大有讲究的。
每年立春这天,北京老例儿,家家户户都要吃春饼,至今北京仍传承着此食俗,俗话有“打春吃春饼”之语。
传说吃了春饼和其中所包的各种蔬菜,将使农苗兴旺、六畜茁壮。有的地区认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春饼,会使人们更加勤(芹)劳,生命更加长久(韭)。
老北京人立春吃春饼与普通的烙饼不一样,讲究用烫面,烙出来不仅要薄,而且一张春饼要能一分为二地揭开。
此外还讲究吃和菜,就是用时令蔬菜,如韭黄、豆芽、香干等切成的丝,或拌或炒,叫炒和菜,并把这些和菜夹在春饼里吃,并且和菜的样数一定要多,还要荤素搭配。
老北京吃春饼还讲究有头有尾,就是吃春饼前用羊角葱丝蘸六必居的甜面酱,抹到春饼里,夹上合子菜一卷,从一头吃到另一头,这就叫作“有头有尾”,寓意合家欢乐。
立春吃春饼是习俗,春补最重要的是吃肉,北京人无肉不饮。立春时节气候仍以风寒为主,气温忽高忽低,天气转换较快,身体的适应力难以跟上, *** 的御寒能力也会减弱,易患疾病。这时饮食要以辛温、甘润的食物为主,重在养肝补脾,宜多吃牛肉、鸡肉春补。
除了吃肉春补外,立春这天,北京人还有一个饮食习俗,就是嚼吃萝卜。老北京人认为立春这天吃萝卜可以解春困。
立春时吃萝卜以脆嫩多汁的青萝卜为上,红心萝卜更佳。吃萝卜不仅可以解春困,还可以增强女 *** 的生育机能,所以立春萝卜又称为“子孙萝卜”。
节气养生
说起来美食小编就没玩没了……但节气养生也不能忽视啊。
在养生上主要是护肝。在作息时间上,人们也应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早睡早起。在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保持心境愉悦。
对于健康人群而言,饮食要清淡,不要过度食用干燥、辛辣的食物。同时,因为此时阳气上升容易伤阴,所以要特别注重养阴,可以多选用百合、山 *** 、莲子、枸杞等食物。
立春之后的一段时间往往冷暖不定,要当心“倒春寒”的侵扰,特别是对于体弱的人来说,感冒、发烧是常有的事情。对此专家表示,要想杀菌并防寒,在饮食上可增加吃大蒜、洋葱、芹菜等“味冲”食物的次数,对预防伤寒感冒等春季多发的呼吸道感染大有益处。
立春之后依然气候比较干燥,喝花茶可以帮助驱散冬季聚积在 *** 内的寒气和邪气。由于每一种花、草都有其相应的 *** 、味、功效,如果使用得当,花草茶的确有一定的保健疗效,但需根据自身的体质进行调整,饮用过量也会造成身体不适。
*** 温的食用花草主要包括梅花、 *** 、玫瑰花、月季花、藏红花等; *** 寒的食用花草主要有夏枯草、金银花、菊花、槐花等; *** 平的花草主要有 *** 花、玉米须、芙蓉花、薰衣草等。在搭配时,那些 *** *** 温的花草更好不要和 *** 寒的花草配伍食用。
节气游玩
今日除夕,如果您家里的东西都准备好了,不妨去这些北京过年最喜庆热闹的地方看一看,详情点再过两天!北京这几个地方将要被挤爆,人山人海…
庙会、冰雪节、灯光秀……五彩斑斓的北京,年味十足!但今天还是要建议大家,晚上要陪着家人,一起度过一个安乐祥和的除夕夜!
一元复始春已到,
万象更新过年好。
喜逢佳节遇立春,
出门捡个大元宝!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之一个节气,一般在公历每年11月7日或8日,当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为立冬之始,它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
“立冬有食补,春来勇如虎。”
冬季属阴,人身阴盛阳衰,易受寒邪侵袭,故冬季宜藏阳、养阳,是对身体“进补”的大好时机。
立冬养生的3个重点
1、养肾
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从五行理论来说,咸胜苦、肾水克心火。
若冬季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饮食应少咸多苦。
2、养胃
冬季进补应驱寒暖胃。从中医角度讲,冬季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过程,如果不慎受凉,会使得寒邪内克于胃肠,导致胃肠不适。
应多吃温 *** 、热 *** 食物,以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
3、养神
冬季应早睡晚起,着眼于“藏”。
不轻易扰动阳气,也不过度忧心 *** 劳、躁动心神。
建议有条件的更好睡个午觉,还可以有效预防心脏疾病的发生。
立冬进补3果3菜
一、立冬3果
1、甘蔗
甘蔗味甘 *** 寒,是很好的“泻火”食品,有清热润燥的作用。甘蔗清凉爽口,含有丰富的糖分、水分和对 *** 新陈代谢有益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甘蔗能成为“补冬”的食物之一,是因为民间素来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这个时候“食蔗”既可以保护牙齿,还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
甘蔗一般人群均可食用,但脾胃虚,寒、胃腹寒疼者不宜食用。
2、梨子
梨有养阴清热、生津止渴、润肺凉心、止咳化痰、消炎降火等功效,对于秋冬季节常见的小毛病,如热病津伤烦渴、咽喉干痛、肺燥咳嗽、肠燥便秘等疾患都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因其鲜嫩多汁,酸甜适口,含有丰富的水分、维生素和钙、磷、铁、碘等微量元素等,所以又有“天然矿泉水”之称。
不过体质虚寒、腹部冷痛者不宜生吃梨,多吃可能会导致腹泻。
3、柚子
柚子柚子味甘酸、 *** 凉,具有理气化痰、润肺清肠、补血健脾等功效。现代研究也发现,柚肉中含有非常丰富的维生素C,有提高免疫力、促进消化、帮助通便的作用。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正在吃 *** ,那么不建议吃柚子。因为柚子含有一种名为“呋喃香豆素”的化合物,能抑制 *** 内一种代谢酶的活 *** 。
而这种酶的活 *** 一旦降低, *** 就不能及时地把某些 *** 物分解代谢掉,从而增强 *** 物的 *** 理作用和 *** 反应。因此,长期服 *** 的人不适合吃柚子,偶尔吃 *** 的人则建议间隔72小时后,再去吃柚子。
二、立冬3菜
1、莲藕
藕生食能清热润肺,凉血行瘀;熟吃可健脾开胃,止泻固精、补脑。冬天天气干燥,吃些藕,能起到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另外莲藕对治疗便秘,促使有害物质排出,十分有益。
莲藕生吃可榨汁与鲜梨汁、甘蔗汁等混合饮用;熟吃可做成鲜藕炖排骨。
2、山 ***
冬季适宜吃根菜,例如山 *** 就是好根菜。山 *** 益脾胃,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预防心血管疾病,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食补作用缓和,不寒不燥,补气而不滞,养阴而不腻,平补三焦气阴。
对于肠胃功能较差的人来说,吃山 *** 能起到较好地改善胃肠的效果。
3、白萝卜
萝卜“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能下气,消食,除疾润肺、解毒生津。
冬季天气干燥,尤其是室内更为干燥,容易出现内热的情况。而味甘 *** 凉的萝卜,具有清热降火的作用,此时食用能够缓解自身肝火虚旺、肺热的情况。
熟吃补气顺气,和猪肉、羊肉一起炖着吃,效果更佳。
二十四节气I立冬·六种传统美食记得吃*** 来源:百度搜索
《说文解字》里记载“冬,四时尽也”,意思就是四个时令的终结。因此,冬的本义便是终结,它其实是先民结绳记事的绳结,人们在线的两端都打上结,就是冬的形象。
立冬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 *** 之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 *** 身上的线条和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成了蜃。
*** 来源:百度搜索
在古代,立冬和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均为重要节日,历朝历代都在立冬这天举行各种活动。《吕氏春秋·孟冬纪》说: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
寒风乍起,把酒当歌,收获祭祀,设宴庆丰。天子贺冬,民间亦曾有“十月朔”、“秦岁首”、“寒衣节”、“丰收节”之说,并举行各种立冬习俗活动。
*** 总被雨打风吹去,留下来的是各地的立冬美食。
*** 来源:百度搜索
北方·饺子
在立冬这一天,北方大部分地区都会吃饺子庆祝,这主要是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人们认为,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饺子不能不吃,这一习俗延续至今。关于吃饺子,各地还有不同讲究。例如天津,在立冬时节一定要吃倭瓜馅饺子。
*** 来源:百度搜索
福建·姜母鸭
在福建,姜母鸭是立冬进补的主要美食,姜要选用老姜,鸭子是百天以上的低脂番鸭,先将鸭肉切块焯水后,与少量油、老姜将鸭肉水分炒干并炒出香味后,再加入草果、陈皮、熟地、当归、川芎等中 *** 香料一起慢炖,直到鸭肉鸭骨酥烂入味,好吃得连姜都让人回味无穷。
*** 来源:百度搜索
广东·羊肉汤
在广东等地,讲究“立冬喝羊肉汤,整个冬天都不怕冷”,羊肉中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以及丰富的热量,天冷的时候喝上一碗,不仅浑身暖和,也绝对是一种享受。将羊骨头先熬成汤,再将新鲜羊肉、羊杂一起放入汤锅中煮熟后,切成薄片、放入汤碗中,倒入奶白色的羊汤,撒上碧绿的葱花,再配上由辣椒油、花椒面、胡椒粉、盐等调料调和成的小料,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羊肉汤,让你一口肉一口汤,根本停不下来。
*** 来源:百度搜索
南京·生葱
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按老人的 *** ,葱 *** 温味辛,能发散让人出汗,使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阳气运行便通畅了,病邪也就随汗被驱除了。
*** 来源:百度搜索
苏州、常州·咸肉菜饭
苏州、常州地区立冬有吃咸肉菜饭的习俗,这主要是因为立冬过后天气转冷,当地人认为咸为五味之首,比较滋补。咸肉菜饭主要是用秋后的青菜和肥瘦相间的腊肉,放入当年产的新米蒸煮而成。据说这种咸肉菜饭又香又糯,咸香美味。
*** 来源:百度搜索
绍兴·酿黄酒
立冬是绍兴黄酒开酿的日子,也是孕育来年兴旺的开始。从立冬到来年立春的三个月,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时候,却是传统手工黄酒自然发酵的黄金时节。立冬开酿,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确保发酵顺利进行,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风味。
立冬的“味道”——养生食谱推荐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斗柄指向西北方位,太阳黄经达225°,于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冬天季节,阳退阴生,生气闭蓄,万物开始收藏。“秋收冬藏”,万物在冬季闭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
立冬是冬季的之一个节气, *** 着冬季的开始,为冬三月之始。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万物在春天萌生,在夏天滋长,在秋天收获,在冬天进入休藏状态。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草木凋零、蛰虫休眠。如《孝经纬》曰:“斗指乾,为立冬,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寒”是冬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冬季除了要注意防寒保暖外,饮食保健也很重要。接下来就推荐给读者朋友们立冬养生进补食谱。
一、胡萝卜羊肉汤
食材:
胡萝卜200g,羊肉 *** 克,生姜3片。
烹饪 *** :
1、羊肉洗净,切块,在加了绍酒的沸水中稍滚片刻再洗净沥干。
2、羊肉与生姜一起下瓦煲,加适量清水大火煮开改小火。
3、1小时后放入胡萝卜,继续煲约1小时,少许食盐调味便可。
功效:
羊肉补精血,益虚劳,温中健脾,补肾 *** ,养肝等。羊肉中的蛋白质、钙、铁、维生素C含量很高,配合甘甜的胡萝卜,在立冬日食用此汤,即可抵御寒冷,也可清除内火,一般的身体虚弱者也可饮用此汤。
二、虫草蒸老鸭
食材:
冬虫夏草5枚,老雄鸭1只,黄酒、生姜、葱白、食盐各适量。
烹饪 *** :
1、老鸭去毛、内脏,冲洗干净,放入锅中煮开至水中起沫捞出。
2、将鸭头顺颈劈开,放入冬虫夏草,用线扎好,放入大钵中,加黄酒、生姜、葱白、食盐、清水适量。
3、将大钵放入锅中,隔水蒸约2小时,鸭熟即可(也可用气锅蒸)。
三、带鱼豆腐汤
食材:
新鲜带鱼 2条,豆腐 1块、生姜 1块。
烹饪 *** :
1、带鱼洗净切段、豆腐切小块、生姜去皮用刀背拍碎、九层塔叶洗净!
2、锅中倒入适量油烧热,把带鱼和生姜放入煎!
3、再翻另一面煎至微黄!
4、倒入足够的开水,一定要开水啊,这样煮出来的鱼汤,奶白奶白的,加盖中小火煮一下!
5、加入豆腐和少许盐调味即可!
四、莲藕炖排骨
食材:
猪肋排 1000克 、莲藕(取中节肥嫩的)1段 、蘑菇、 笋、豆腐、 精盐、料酒、酱油少许、葱、姜、蒜、花椒、大料(同普通炖肉一样)。
烹饪 *** :
1、排骨切段冷水冲洗干净。取一锅烧水,水开后放入排骨,肉变白后捞出备用。
2、取电高压锅锅,放入少一半水(以没过排骨适宜),接通电源,水热后放入一块浓汤宝,化开后接着放入排骨、料酒、盐、酱油少许、葱、姜、蒜、花椒、大料(同普通炖肉一样)、洗净蘑菇切片、笋芽、藕切大块。盖好盖保压50分钟。
3、等压力锅泄压后,打开盖,继续放入胡萝卜块、豆腐片,然后继续加热至胡萝卜熟,此时不用盖盖。香飘四溢,令人迫不及待。
五、山 *** 炒木耳
食材:
山 *** 2根、青椒1个、木耳50克、葱1克、花生油1汤勺。
烹饪做法:
1、准备好原材料,木耳泡发好洗净摘净。
2、木耳入水中煮2分钟捞出淋去水分。
3、青椒切丝,葱切碎,山 *** 去皮切片,放入加了醋的水中浸泡待用。
4、锅中油烧热,下入山 *** 煸炒,并下入葱花爆香。
5、下入 *** ,放入青椒,并放入盐、鸡精翻炒两分钟。
六、猪肉白菜饺子
食材:
面粉、猪肉、大白菜、虾米等。所需调料为大葱(30克) 姜(20克) 花生油(30克) 盐(3克) 味精(2克) 酱油(5克) 大蒜(5克) 香油(5克) 醋(5克)。
烹饪做法:
1.瘦肉剁细泥,肥肉切末;大白菜剁细末,稍挤一下水分。
2.肉馅加葱姜末、酱油、盐、味精搅匀,放入白菜、海米末和花生油、香油拌匀,调料用量适中,不要过分多。
3.面粉加水和好,醒1个小时,下成60个剂子,擀成薄皮,分别将肉馅包入,放开水中煮熟捞出,上桌时带大蒜汁佐餐 ,或蒜蓉酱。
立冬时节天气凉,养生食谱送关怀:萝卜熬汤赛人参,蔬果多吃补维C;多多散步做做 *** ,勤加锻炼身体壮;保持心胸更坦荡,无烦无恼乐逍遥!
来源:烟台图书馆 书香润烟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