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的传说故事50字,腊八粥的传说故事主要内容-广角镜-

腊八粥的传说故事50字,腊八粥的传说故事主要内容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71 0
关于腊八粥的7个传说,来自印度用于打 *** 还救了朱元璋的命···

我国古代天子,农历每年的十二月要用干物进行腊祭,敬献神灵。腊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祭祀;二是祷祝。祭祀是祀八谷星神,用干物敬献,表示庆丰收之意。干物称腊,八是八谷星神,故称腊八。在时间上,腊祭又是在农历每年的腊月初八日进行的。腊月初八日亦称腊八。祷祝是腊祭的一个重要方面,内容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确保农业丰收。于每年的腊月初八日用干物祭祀八谷星神,进行祷祝,称为腊八祝或称蜡八祝,祝与粥同音,于是就于每年的腊月初八日,将蔬果干物搅和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献农神,以表示庆丰收之意,并进行祷祝。用腊八粥来谐音腊八祝的意思,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含义是用干物煮粥,敬献农神,进行祷祝,祈求保佑,以庆丰收。

传说一:来自“赤豆打 *** ”的风俗

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 *** ,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 *** 神,大人认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 腊八节由于疫 *** 作祟。这些恶 *** 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 *** ”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二:为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

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传说三:传自印度

*** 的创始者 *** 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 *** 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 *** ,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 *** 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 *** 成道纪念日”。“腊八”是 *** 的盛大节日。解放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 *** 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 *** 。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 *** 的保佑, 所以 *** 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 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对于这点小编并不认同,腊八粥必须国产)

传说四:教育后辈要勤俭持家(1)

早先年,有这么一个四口之家,老两口和两个儿子。老两口非常勤快,一年到头干着地里的庄稼活。春耕夏锄秋收,兢兢业业奔日子。家里存的各样粮食是大囤满、小囤流。他们家院里还有棵大枣树,老两口精心培育,结出的枣又脆又甜,拿到集上去卖,能卖好多好多银钱,小日子过得挺富裕。

老两口紧紧巴巴地奔日子,就为给两个儿子娶上媳妇。

眼看儿子一天天都到了该娶媳妇的岁数了,老两口也都老得不行了,老 *** 临死的时候嘱咐哥俩儿好好种庄稼; *** 亲临死的时候嘱咐哥俩儿好好保养院里的枣树,攒钱存粮留着娶媳妇。

四口之家现在光剩下哥儿俩过日子了。哥哥看到这大囤满小囤流的粮食,对弟弟说:“咱们有这么多的粮食,够了,今年歇一年吧!”

弟弟说:“今年这枣树也不当紧了,反正咱们也不缺枣吃。”

就这样,哥儿俩越来越懒,越来越馋。光知道一年一年吃喝玩乐,没几年就把粮食吃完了,院里的枣树呢,结的枣也一年不如一年了。

这年到了腊月初八,家里实在没有什么可吃的了,怎么办呢?哥哥找了一把小扫帚,弟弟拿来一个小簸箕,到先前盛粮食的大囤底、小囤缝里扫呀扫的,从这里扫来一把黄 *** ,从那里寻出一把红豆来,就这样,杂粮五谷各凑几把,数量不多,样数可不少,最后又搜出几枚干红枣,放到锅里一齐煮了起来。煮好了,哥俩吃起这五谷杂粮凑合起来的粥,两双眼对望,才记起父母临死前说的话,后悔极了。

哥俩尝到了懒的苦头,败子回头,第二年就都勤快了起来,像他们的父母一样,不几年就又过上了好日子,娶了媳妇,有了孩子。

为了记取懒的教训,叫人千万别忘了勤快节俭地过日子,从那以后,每逢农历腊月初八那天,人们就吃用五谷杂粮混在一起熬成的粥,因为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所以人们都叫“腊八粥。”

传说五:教育后辈要勤俭持家(2)

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 *** 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传说六: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

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大家饭”,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传说七:腊八粥救了朱元璋的命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过一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供佛供僧。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被认为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

腊八粥的食材,因各地物产而有不同。有配合初八日,以八样东西混合煮食。其中米、胡萝卜、青菜,为不可少的三宝。此外,还有花生(或黄豆)、莲子、白果、豆腐或油豆腐、芋头等食材。若要再增加食材,可放四川木耳、红枣、素豆饼,不可放素火腿、香菇。

腊八粥食材的比例通常为:

蓬来米占百分之四十,糯米占百分之二十,青菜占百分之十,胡萝卜、花生(黄豆)各占百分之五,豆腐(油豆腐)、油条占百分之五,白果、莲子、芋头三者占百分之五,另外的百分之十衡量情形,可以不要。

所谓“五味调和,百味香”。煮粥之前,要把油加热,再放米炒过,随后将炒过的米放进热水锅里煮,就可将花生等材料放进去。整锅腊八粥有黄亮的油条、白色的豆腐、红色的胡萝卜、黑色的木耳、青色的青江菜,色彩鲜明。

煮粥之前,有几样东西要先处理。之一、花生,前一晚先泡水。第二、皇帝豆不容易煮烂,可油炸一下再煮,或是用果汁机打碎,再放油炒过,很快就会熟。第三、莲子、白果要煮烂。第四、芋头要炸过。第五、青菜只要放叶子,不要放茎梗,且不能放太多。而油条也不能太碎。

稀饭不能太稠,要能有一点点稀稀的粥汁。起锅前,要熄火二至三分钟闷一下,再开小火滚一下,让所有食材再融和、熟透一下。可放胡椒粉提味。

现在的腊八粥的配料是依个人口味而定的,一般的有大米、花生、绿豆、红豆、莲子等。 其他还有自选辅料的扁豆、红枣、桂圆、山 *** 、百合,枸杞子、薏米、小米、其他豆类等。此粥可加糖成甜品,或者加盐。

腊八节小故事

农历十二月为腊月。腊月初八,古称“腊日”,俗称“腊八”,是我 *** 间流行的“腊八节”。

腊八节的起源很早,在中国远古时代,“腊”本是一种祭礼。“腊日”是祭祀祖先和神灵、腊古驱疫、祈求丰收和吉祥的日子。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古代腊祭的礼仪和驱疫的仪俗渐渐褪去颜色后,流传至今的腊八节习俗,主要就是吃“腊八粥”了。

关于腊八粥的来历,一般认为源自于 *** 。

传说 *** *** 原来是古印度的一位王子,后来出家修道。一次他来到一条河边,因饥饿劳累昏倒在地。一位牧羊女用五谷杂粮和结果熬成粥喂给他吃。 *** 得救后,觉得这粥十分香甜可口,食后神清气爽。他在河里洗了个澡,然后面朝东去,盘膝坐在 *** 树下修行六年。在他35岁那年的农历腊月初八之夜,终于悟道成佛。于是,佛徒们把腊月初八定为“腊八节”,又叫做“佛成道节”。每年的这一天,寺庙侣就举行诵经活动,并仿效牧羊女,在腊月初七这天,采集五谷杂粮和野果,放入器皿里从夜里一直熬到天明,然后将粥供奉 *** 。这就是"腊八粥"的来历。

*** 传入中国后,"腊八"叫“ *** 成道纪念日”为了纪念 *** 。北宋时东京(现河南省开封市)各大寺庙都要在这天举行佛浴会。做七宝五味粥,这种粥叫腊八粥,又叫佛粥。直到今天,我国各地的佛寺在“腊八”那天也要熬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传说喝了这种粥后能够得到 *** 的保佑,所以人们又把这种粥叫做“福寿粥”、“福德粥”。如按 *** 传入我国的时间计,这种粥在我国最少也流行了1200多年了。早在唐朝,有个叫李福的人写过一首《腊八粥》的诗,将腊八粥的来历写的清清楚楚:“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相糁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

宋朝时,每年腊八这一天,无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腊八那天,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上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食用。

关于腊八粥的来历,我 *** 间还广为流传的另一种版本。说是从前有一个叫腊八的人,他自幼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习惯。后来他成家娶了媳妇儿,这媳妇儿和他一样好吃懒做。腊八的父母生前教育他们要辛勤劳作,勤俭度日,可是他们一句也不也听不进去。父母去世后,他们坐吃山空,很快就把父母积留下来的粮食吃的一干二净。到了腊月初八这天,他们锅里没米,灶下无柴,两口子只好把囤底扫了又扫,好歹凑了一些杂七杂八的粮食,煮了一锅粥。此时,他们才后悔当初没有听父母的话。为了记取腊八粥的教训,以后人们每逢这天就煮杂粮粥,以勉励自己勤劳俭朴过日子。

*** 来源于 ***

古时候,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还要赠送亲友,而且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了几天后,如果还有剩余的腊八粥,被视为好兆头,象征着年年有余。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更是一种积德行为。

现在许多地方仍然保留着这一节日风俗。不过,人们吃腊八粥不再是为了供佛,而是一个单纯的节日习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腊八粥的品种和花样越来越丰富。人们不仅用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豆、枣等煮制,有的还加进了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白糖、红糖、葡萄干等做点缀,使腊八粥更为精细可口。

腊八粥本身也是健康食品。本草纲目中认为,粥能“益气、生津,养脾胃,治虚寒”。腊八是冬贮季节,也是加工各种美味佳品的好日子,民间喜欢在腊八前后腌制各种小菜。名气更大的是腊八蒜,也叫腊八醋。它的做法是将蒜剥去蒜衣,浸泡在醋里,然后封好口;正月时取出,蒜变成绿色,十分可爱,吃起来酸酸辣辣的,别有风味,醋则微辣并带有蒜香。

*** 来源于 ***

随着时代的发展,腊八粥在各地也已发展成具有地方风味的小吃。陕西有的地方喜欢用八种蔬菜做成臊子,浇在面条上,称其为“腊八面”;潼关一带取“辣”与“腊”谐音,多放辣椒油,当地称喝“腊八汤面”;北京一带则有将腊八粥冻好了第二天再食用的习俗。腊八粥原有的 *** 意味在逐渐隐退,如今已成为色香味俱佳的时令美食了。

总而言之,腊八节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节日,也是一个复合型的节日,它的节俗融合了 *** 的内容,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摘自《中国节日故事》

——詹岱尔编著

腊八节的风俗习俗有哪些 关于腊八节的神话传说故事

<闽南网>

腊八节的风俗习俗有哪些

腊八节,俗称“腊八”,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因相传这一天是 *** 创始人 *** 在佛陀耶 *** 下成道并创立 *** 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在中国,有腊八节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山西腊八节习俗

山西的腊八粥,别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晋东南地区,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

陕北腊八节习俗

陕北高原在腊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选酌定。倘是午间吃,还要在粥 内煮上些面条,全家人团聚共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民间相传,腊八这天忌吃菜,说吃了莱 庄稼地里杂草多。陕南人腊八要吃杂合粥,分“五味”和“八味”两种。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后者用上述五种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萝 卜,另外还要加调味品。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甘肃腊八节习俗

甘 肃人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 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在兰州、白银城市地区,腊八粥煮得很讲究,用大米、豆、红枣、白果、莲子、葡萄干、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红丝、白 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分给亲邻,最后一家人享用。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 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馓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相关阅读:

腊八节的来历由来简介20字30字50字 腊八节故事传说简单点

腊八节是几月几号哪一天 2019年腊八节时间阴历农历日期

安徽腊八节习俗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喝“腊八粥”的传统飞风俗。

宁夏腊八节习俗

宁夏人 做腊八饭一般用扁豆、黄豆、红豆、蚕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青海腊八节习俗

青海的西宁人,虽是汉族人居多,可是腊八不吃粥,而是吃麦仁饭。将新碾的麦仁,与 *** 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 *** 文火煮熬,肉、麦交融成乳糜状,清晨揭锅,异香扑鼻,食之可口。

山东腊八节习俗

在山东“孔府食制”中,规定“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用意米仁、桂圆、莲 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这种粥 *** 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 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当差们喝的。

河南腊八节习俗

河南人吃腊八饭,是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玉米特等八种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红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来年五谷丰登。

江苏腊八节习俗

江苏地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煮法一样。只是咸粥是加青菜和油。苏州人煮腊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浙江腊八节习俗

浙江人 煮腊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实、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长命百岁。据说,这种煮粥 *** 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其中内含若干传说。

四川腊八节习俗

四 川地大人多.腊八粥做法五花八门,甜咸麻辣,而农村人吃咸味的比较多,主要是用黄豆、花生、肉丁、白萝卜、胡萝卜熬成的。异乡人来此品尝,虽入乡随俗,但 很难习惯,现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称风味各异。腊八与粥可谓密切相关,而粥喝在腊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样,喝出了水平。

天津腊八节习俗

天津人 煮腊八粥,同北京近似,讲究些的还要加莲子、百合、珍珠米、薏仁米、大麦仁、粘秫米、粘黄米、云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还有加入黑米的。这种腊八粥可供食疗,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

关于腊八节的神话传说故事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 *** 的创始者 *** 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 *** 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 *** ,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 *** 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 *** 成道纪念日”。

腊八节的由来与朱元璋有关?它的习俗不只有喝粥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腊八节来临,冬天里,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足以温暖人们的胃,它的做法看似简单,却也有着颇为悠久的历史。

关于腊八节的由来,有着各种不同的传说,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围绕着日常生活,喝腊八粥、吃腊八豆腐……将这个节日过得有滋有味。

一碗粥的历史

腊八粥堪称腊八节的标志 *** 节俗食物。它又称“七宝五味粥”、“大家饭”等。

一般来说,腊八粥里常用的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等和各种豆类,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用红豆、绿豆、黄豆等等。

《广韵·屋韵》记载:“粥,糜也。”有说法认为,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不发达,粮食的产量没那么高,粥是人们向现实妥协的产物, *** 相对简单方便,可以养活更多人。

后来,粥的功能更是进入了“养生”层次,颇具人文色彩。大文豪苏东坡是个美食家,他曾写下一首《豆粥》,夸赞粥的美味。

喝“腊八粥”的习俗,文字记载是从宋 *** 始的。徐珂《清稗类钞》提到:“腊八粥始于宋,十二月初八日,东京诸大寺以七宝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相沿至今,人家亦仿行之。”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武林旧事》中记载了腊八粥的一种做法:“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

清代,腊八粥的做法更为复杂。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瓤、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腊八节”的由来

在腊八粥的各种名字中,有一个看上去比较特别,叫做“佛粥”。说起来,这个和腊八节的由来也有渊源。

相传,腊八节又是“佛成道节”。据传, *** 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 *** 传入中国后,为祭祀 *** 成道之日,各寺院在这一天要念经,煮粥敬佛,即腊八粥。

有说法认为,腊八节与“腊祭”习俗有关。腊是岁终之月,从先秦起,人们习惯在腊日祭祀祖先和神灵,另外还有一项比较重要的活动,就是“逐疫”。

民俗专家王娟解释,也有人把“腊”解释为“接”的意思,意味着新旧交替,即“冬天过去,春天来临”。腊日的种种习俗在上古时期就有了,腊八节出现得更晚。

另外一个传说,则是提醒人们要勤俭节约。过去有一对年轻夫妻,好吃懒做。腊月初八时,家里断了粮,幸亏有邻居接济,两人便用大家送的米面、豆子等煮了一锅粥果腹。

小两口羞愧不已,就此改掉了恶习,勤俭持家,日子也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之后,人们也在腊月初八煮粥食用,这个风俗便慢慢地流行起来。

“关于腊八节的由来,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也有故事提到,腊八节的由来与朱元璋有关。”王娟解释。

吃吃喝喝,不止有粥

除了节日的意蕴之外,王娟认为,腊八节更是一个时间节点,民间常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人们也往往开始忙着准备过年需要的东西。

“过去到了腊八的时候,人们也开始计算一年的收支,别人欠了你多少钱、你欠了别人多少钱,这个时候都要准备把欠债还清了。”她说。

喝粥之外,这个节日还有不少美食,不少名字都带有“腊八”二字。比如人们要腌制腊八蒜,等蒜瓣整体变成翠绿色后,拿来吃饺子、拌凉菜都有滋有味。

此外,在不同的地方,人们还讲究吃腊八面、腊八豆腐等食物。也有的地方讲究吃“麦仁饭”。

其实,很多富有生命力的民俗,基本都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漫长的时光中,它们给普通的日子增添了一些特别的意味,也寄托着人们对未来最美好的期盼。

腊八节,你会如何度过?(记者 上官云)

腊八粥里,一个提醒人们要勤劳的故事

年是什么?年是许久不见的亲人团聚,年是辛劳一年的人们吃点好的,这些是大人眼中的年。

在孩子的认知里,年就在儿歌里,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腊八粥是年到来的信号,可是,为什么喝腊八粥呢,打开这本《腊八粥》的绘本,和孩子一起了解腊八粥的那些事吧。

一、内容简述

《腊八粥》讲述的是一对老夫妻,他们有一个懒惰的儿子,老夫妻忙农活的时候,儿子不是在捉小鸟,就是在吃东西,老夫妻一天天老去,再也干不动活的时候,就让儿子来当家。

腊月初八这天,家里的粮食都吃光了,儿子就去地里捡拾别人剩下的粮食,掏鸟蛋,找果子,可还是填不饱肚子。好心的邻居送来了红豆、大枣、核桃等食物,儿子就都放在一起煮,邻居们都说好吃,从此就有了腊月初八喝腊八粥的习俗,也是提醒人们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二、传统文化

《腊八粥》是中国原创绘本,不管是文字还是 *** ,我们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

“老夫妻干不动的时候,就让儿子来当家,”讲到这里时,宝贝提出了一个疑问,什么是当家,我告诉他当家就是主持家务。仔细琢磨当家的意思,这和一种传统的养老模式分不开:养儿防老,等自己老了干不动了,就让儿子负责老人的生活。早在在宋代的 *** 靓的《事林广记》就有记载: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善良的邻居们,看到儿子去找食物,主动送来了食物,同时也不忘提醒儿子要勤劳。乡里乡亲的邻居,谁有困难了都帮助一下,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 *** 图中,能感觉到浓浓的中国风,蓝色的窗帘,窗户边上悬挂的 *** 、鱼的挂件,满满的中国风。老夫妻在碾子上休息,碾子这个东西,也是很有年代感了的。

曾经,我在博物馆听到小朋友说,他怎么拿那么多烧饼,我好奇一看,原来是 *** 时期的妇女手里拿着几个纳的鞋底,当时也只能无奈地笑笑。现在想来,我们了解民俗,也是为了不忘记历史。

三、 *** 图丰富内容

“他们的儿子懒惰又自私……他们在除草的时候,儿子在捉小鸟,他们浇水的时候,儿子在吃东西。”

上面的文字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懒惰的儿子,到底有多懒呢, *** 图把文字更丰富了,老夫妻在窗外忙活时,儿子半躺在炕上,往嘴里扔着豆子吃,甚至身上还有吃着残渣的小鸟,地上老鼠也在自在地吃着,儿子已经懒得动弹,连小鸟和老鼠都习惯了。

我们常常唠叨着过年没有年味,可年味又是什么呢,不就是腊八这天喝碗腊八粥,像儿歌里唱的一样,按着日子煮肉、炸豆腐、准备着过年。

和孩子一起打开这本《腊八粥》,了解腊八粥的由来,也是迎接春节的一种方式,这个系列还有一本《西西的杂货点》可以一起感受春节的氛围。

腊八丨喝一碗腊八粥,听一段中国年的故事

今天是农历腊月初八,也是中国的“腊八节”。从今天开始,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国年也算是正式拉开了序幕,一直到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这个年才算真正过去。过年期间有许多重要的日子,还有许多与中国年有关的习俗、故事和传说。

今天,小团特别邀请了《中国年:正在消失的记忆》一书的作者王封臣,为大家讲述中国年的精彩故事以及中国年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与美好希冀,下面就通过 *** 跟随王封臣一起走近吉庆祥和的中国年吧!

我们知道在腊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喜气洋洋地吃一种粥,叫腊八粥。腊八粥的做法很多。有的用糯米、红豆、桂圆、枣、栗子、花生、榛子、白果、松子煮成一种“甜稀饭”,有的用小米、大枣、地瓜做成粥……总而言之,“腊八粥”是一种黏黏糊糊的、营养丰盛的、抗冻耐寒的一种“吃喝”。

那么,腊八节这天为什么要喝腊八粥呢?其实关于腊八粥的起源有着许多的记载与传说,这些有趣的故事都收录在《中国年:正在消失的记忆》一书中。今天小团就与大家分享两个与腊八粥有关的精彩故事,故事里不仅有大家熟悉的腊八粥,更有大家熟悉的人物,那么大家就喝一碗腊八粥,听一段中国年的故事吧!

腊八粥跟抗金名将岳飞有关?

说在南宋时期,民族英雄岳飞大破金兵,把金兵打了个稀里哗啦。眼看着岳飞就要挥师北上,直捣黄龙,迎回二帝了。结果在这么个档口儿,朝廷连下了十二道金牌,调岳飞回京。其实,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岳飞本可以不理这个茬儿,继续北上。结果这岳飞也愚忠,他弄不明白自己忠的是谁,其实忠的是国家,而不是统领者。为了老百姓的安康,忠义又算得了什么呢?可是岳飞不这么想,他怕就怕丢掉忠臣二字。没办法,急急班师回京。一路之上,粮草不济,走得太快了,兵将怨声载道。本来都不愿意回去,再把粮草断了,更是人人埋怨。怎么办呢?岳飞没有办法,只能出榜筹粮。

四周的老百姓闻讯,哦,岳家军断粮草了,这咱们不能不管!家家户户都把饭做好了送到岳家军。岳飞一看,好嘛,太全乎了。怎么?什么饭都有,有大米粥、小米粥、绿豆粥、红豆粥、玉米粥、莲子粥……这怎么分啊?后来还是大将牛皋给岳飞出了个主意。“嗨!我说大帅!这有什么难处啊?你找来我们盛饭的大桶,把这所有的粥都倒入桶中,用大勺子那么一搅和,一人给一碗,不就结了么,你犯这个难干什么啊?”嘶,对啊!哎,此计不错!岳飞马上下令,把所有的粥都混在一起,然后分而食之。这天,敢情就是腊月初八。

到了后来,岳飞进京被拿,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害风波亭。老百姓痛不欲生,为了表示对岳飞的怀念之意,每年腊月初八就烧起“百家饭”,这就是腊八粥。

煮五豆,源于文学家欧阳修?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腊八这天还要煮“五豆”。

“五豆”就是五种豆子,有黄豆、绿豆、蚕豆、豌豆还有豇豆。相传,这个习俗和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有关。

欧阳修小的时候家庭太困难了,四岁丧父,他是被寡母抚养长大的。后来,欧阳修就到街上卖字画养家糊口。

单说有这么一天,欧阳修正在大街之上卖字画,就发现街上的人呜泱呜泱地都奔东门去了。欧阳修拉住一个人一打听才知道,本城的大富豪李员外在东门搭了一座彩楼,要让他的女儿在此抛彩选婿。

原来,李员外有一个独生女,长得貌若天仙。李员外对这个女儿爱如珍宝。女孩子大了,上门提亲的人把门槛儿都踩破了。可是人家李 *** 一个没相中。原来啊,这个姑娘早就对欧阳修慕名,心有所属了。最后,姑娘告诉李员外,我要抛绣球自己择婿。李员外拗不过她,只好在东门搭了一个高台, *** 登高台要选女婿。

欧阳修二十多岁,正是好奇的时候,也跟着人去看热闹了,字画摊都不要了。

到了东门外一看,嚯!就见这个彩楼四周,围得是里三层、外三层、三层外面加三层、三层三层加三层、三层外边儿还有三层,整个儿成了一锅人粥了,呜呜泱泱的。

欧阳修这小伙子,也想看看热闹,劲儿也有,一挤就挤到前面去了。李 *** 手里拿着个绣球,正在那儿着急呢,一看欧阳修挤到前边来了,哟,在这儿呢,好咧!

欧阳修就觉得头一懵,旁边的人都跟着起哄:“哎哟,选中了,选中了!”有的认识啊,“选中卖字画的穷小子喽。”“哗——”大家把欧阳修拥着就来到了台上。

李员外一看:啊?他知道欧阳修,这小子家里十分贫苦,我女儿怎么能嫁给他呢?“不行,嗯……这回不算,我女儿砸偏了,得重新来过,再砸一次。”

那哪儿行啊? *** 不干啊!“爹啊,我一点儿也没砸偏,我砸的就是他,我就认准他了,我是非他不嫁!”。这 *** 还真是倔强,就算李员外要与她断绝父女关系,她还是照样嫁给了欧阳修。

从此以后,这李 *** 就和欧阳修一起过着贫苦的日子,两口子穷,没有什么过多的东西能吃,每天早晨只能吃豆子稀饭。

终于熬到了皇王开科,妻子取出了平日攒下的银子给欧阳修作盘缠。欧阳修问:“这银子从何而来啊?”妻子说:“那是咱们吃豆子稀饭省下来的。”

欧阳修就拿这个银子,到了京师赶考,结果金榜题名,一步身荣,做了大官,携妻赴任。

妻子怕欧阳修做了 *** ,忘了根本,就在腊月初五这天,给欧阳修煮了一顿五种豆子的稀饭。

欧阳修一尝,把舌头一伸:“哎呀,难吃!难吃!”

妻子说:“咱们原来吃的豆子稀饭比这还难吃,咱们怎么过来的呢?为什么到了现在,你就吃不了这豆子稀饭了呢?”

“哎呀。”欧阳修深感妻贤,妻子的意思是不能让自己忘了过去的苦难。欧阳修连连称善,就给家里定了规矩:每年腊月初五这天要吃一顿豆子稀饭。

欧阳修的故事后来传到了民间,老百姓纷纷效仿。就把“煮五豆”跟“腊八粥”弄混了,所以也有的地方腊八时煮五豆,就形成了腊八“煮五豆”的习俗。

拓展阅读

中国年:正在消失的记忆

内容简介:

新春佳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最吉祥、最温馨的节日。它历史之久、范围之广、民俗之繁、掌故之多,蔚为壮观。本书以说书讲故事的方式,生动讲述了中国传统广义上的春节长达五十余天的民间习俗和掌故传说。从腊月初八一直到来年的二月初二,每天都蕴 *** 知识。

本书融知识 *** 与趣味 *** 于一体,是一部 *** 介绍“中国年”的通俗读物,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腊八节是源于 *** 还是中国的土产?灶 *** 、灶王奶奶究竟是谁?除夕的饺子有什么说道?初二的姑爷之间为什么总是产生故事?初三为什么不能出门?元宵节有什么来历?为什么说元宵节是中国的 *** 节和狂欢节?……这些有关“中国年”的疑问都会在书中找到 *** 。

作者简介:

王封臣,著名评书家、国学教育专家,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先生入室 *** ,大学“评书”学科教学标准制定者,“评书讲国学”课题开创者,中国教育电视台“国史演义”主讲人,北京广播电台“打开文化之门”特邀常驻嘉宾,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曲艺专业古典文学特聘讲师,北京 *** 、八一、和平街等多家中小学校特聘国学讲师。

他的讲座、节目已在全国 500 余家电台播放,拥有几千万的听众群体,是目前播出电台最多的青年评书家。文化作品多次被 *** 人民广播电台选用,并多次获奖。 *** 作有《评书中华好典故》《中国帝王 *** 格 *** 》《轩辕黄帝》《话说泰山》《燕泉香传奇》《消失的罗马 *** 》《菜根谭的智慧》《禅宗的智慧》《建 *** 伟业》等。

不可不知的中华节日常识

内容简介:

讲述八大中国传统节日的有趣历史故事、礼俗、活动及节令美食;

七夕节 中国的 *** 节,来源于大家耳熟能详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中秋节 嫦娥奔月,玉兔捣 *** ,吴刚伐桂;装扮各异的节令玩意儿——兔儿爷;

端午节 源于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纪念;

……

《不可不知的中华节日常识(青少年版)》旨在让读者更详细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作者简介:

红素清,心理学 *** 咨询师,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安徽省 *** 作家协会会员,曾著有《北魏佳人》、参与著作合集《我们都曾在青春的路口迷了眼》《你的努力,终将成就好的自己》等图书。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

内容简介:

本书中包含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和重阳节等所有传统节日,将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文化内涵,融入到贴近儿童生活的故事里。每一个传统节日故事,都是一次与历史的相遇,都是一次想象力的丰富和艺术的熏陶。节日故事内容生动活泼,充满童趣,保持了中华文化的端庄大气,同时让孩子们领略了中华文化中最别有意义的瞬间,不仅带孩子了解了农耕文明的和谐自然观,也让孩子品味到 *** 的民族文化积淀。通过《中国传统节日故事》感受原汁原味的节日气氛,体会节日的欢愉和家庭的亲密,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作者简介:

爱华文,儿童文学作家,因热爱中华文化,因之而名“爱华文”。爱读书,常不求甚解; *** 喜静,然居闹市,常不能得;好写作,以此自娱。近年,受出版社之邀为儿童创作各种国学和历史读物,出版有《少年品读史记》《少年品读 *** 记》《有智慧的汉字》《中国传统节日故事》《二十四节气》等。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绘图版)

内容简介:

这套《中国传统节日故事》是儿童文学作家爱华文创作的《吉祥成长记》系列的之一部,内容以主人公“吉祥”和爷爷之间的对话展开,详细介绍了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冬至、腊八节、小年、除夕以及部分少数民族的节日等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和文化内涵。

孩子每读一个传统节日故事,就是一次与历史的相遇,一次想象力的丰富和艺术的熏陶。全书的故事内容生动活泼,充满童趣,保持了中华文化的端庄大气,同时让孩子们领略了中华文化 *** 别有意义的瞬间,不仅带孩子了解了农耕文明的和谐自然观,也让孩子品味到 *** 的民族文化积淀。通过《中国传统节日故事》感受原汁原味的节日气氛,体会节日的欢愉和家庭的亲密,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作者简介:

爱华文,儿童文学作家,因热爱中华文化,因之而名“爱华文”。爱读书,常不求甚解; *** 喜静,然居闹市,常不能得;好写作,以此自娱。近年,受出版社之邀为儿童创作各种国学和历史读物,出版有《少年品读史记》《少年品读 *** 记》《有智慧的汉字》《中国传统节日故事》《二十四节气》等。

腊八粥的传说

大家我相洲九哥,俗话说小寒大寒,过过腊八就是年。一年一度的腊八节又要到来了,这一天,在我们老家人们,会把各种米花生,黄豆小豆大枣,等食材一股脑都放锅里,做一顿香喷喷的腊八粥,现在做粥的食材有了不同的变化,但这一天要喝粥一直没变。爱吃腊八蒜的朋友,这一天,可以腌一些蒜到过年正好就饺子吃,腌好的腊八蒜,碧绿酸爽非常开胃。小时候经常听老人讲腊八节的由来,据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这一天家里的粮食都快吃光了,眼看过年也过不去,于是,就把家里所有能吃东西,全都放锅里做了一顿饭,吃完这顿饭他们就出去要饭了,后来朱元璋历尽艰苦当了皇帝,回想起自己的过去,他就下令腊月初八这一天,所有的地方官府和寺庙,都要做各种粥免费发放给老百姓和乞丐吃。后来在民间就慢慢流传了下来,从而形成了今天的腊八节。你们那里有不一样的传说吗?说出来听听,喜欢的点个关注好听的故事送给你。

腊八粥的传说

本刊编辑部


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由来已久。相传在平鲁区下面高乡李西沟村有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饥寒交加,幸好有村人和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下面高乡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京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 *** 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 *** 、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 *** 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乡情散文:儿时的腊八粥

乡情散文:儿时的腊八粥

文:杨晓光

  儿时过腊八节,我只是觉得腊八粥好吃。过腊八的前一天,奶奶就要提前把做粥的食材放进锅里,用水泡一个晚上。腊八节当天,奶奶催促我早早起炕,戴上栽绒棉帽,脖子上挂着一副用线绳拴在一起的手闷子,顶着晨星赶早出去拾粪。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奶奶这样对我从小严要求,自然有着让我迎着困难上,与寒冷作斗争,以及热爱劳动注重锻炼等意味。

奶奶则生着了地炉子,掂对着做腊八粥。一碗粥就像一首诗,应时应节而作,对应着腊八节,用八种食材熬制腊八粥,因此也称其为八宝粥。吃了它以后,一是提醒人们还剩二十几天就迎新春过大年了,二是以一种感恩之情庆祝一年的收成。奶奶做的腊八粥以红高粱米居多,再有就是些许大米、小米、红小豆、黑豆粒、老倭瓜,我老家昌黎县晒甲坨,是花生和白薯的主产区,花生豆、甜白薯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食材。

铁锅坐在炉子上,奶奶怕米粥粘锅,过一会儿就用饭勺在锅里推动者搅和一下,待锅里咕嘟咕嘟冒泡泡时,我们的西厢房屋里蒸汽弥漫,溢满了浓浓的腊八粥香味。因为煮的时间较长,白薯、倭瓜自带甜味素,又都是易烂之物,很快便乱成了一锅软糯喷香的甜粥。

奶奶把黏稠的腊八粥盛进瓦盆,端到炕桌上,只见粥的色泽俱全,黑、白、红、黄样样有,色香味相得益彰。我刚从实冷寒天的旷野拾粪回来,浑身散发着寒气,早已肚肠齐鸣饥肠辘辘了,我端着奶奶给我盛的热粥,欢天喜地吃起来,三下五除二眨眼便见碗底。腊八粥的米类气味芬芳,豆类沁人肺腑,薯瓜口有余香,热热乎乎地喝进了肚中,我的浑身上下立刻暖意融融,肚子也停止了对食物的咕咕呼唤。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少说已有一 *** 以上了。每逢腊八这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杜甫在《腊日》一诗中刻画了自己有意辞官回家过腊八的心境:“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陆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中写道:“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唯 *** 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民间流行多个关于腊八节的传说,其中一个版本说腊八节是为了纪念岳飞。当年岳飞抗金于朱仙镇,正是寒冬腊月之际, *** 缺衣少食,百姓纷纷送粥救济,岳家军饱餐一顿千家粥,结果大获全胜;此日正是腊月初八,人们为了纪念岳飞,每到腊月初八就以杂粮豆果煮粥,最终成为民俗。

关于腊八粥,还有一个颇有教育意义的民俗版本。说是从前有一个四口之家,老两口非常疼爱小两口,什么活也不让他们做。老两口去世以后,小两口因为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结果坐吃山空。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他们饥寒交迫,就从草棚的角落扫出一点杂粮熬了一点稀粥充饥。当他们熬好粥正要吃的时候,忽然一阵大风把草棚掀翻,小两口压死在棚下。为了让孩子们记住这个教训,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人们用各种杂粮合在一起熬一锅粥,边吃边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孩子。

其实,何止是腊八,平素喝粥也是大有裨益的。粥作为一种传统食品,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苏东坡、袁枚、郑板桥等文人学士,都曾用生动的诗文赞美过“粥”。郑板桥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描述冬日里吃暖粥的生活情景:“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 *** 贫之具。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据说,林语堂读了郑板桥这段言大米稀粥之好的文字颇受感动,说这是反映了中国人对待饮食的郑重、淳朴态度。时至当今,食粥仍是中国社会最为普遍的饮食现象。当代作家王蒙曾经写过一篇佳作《我爱喝稀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如今各种各样的粥,如罐装的八宝粥、碗装的粥、袋装的粥、瓶装的粥,含糖的不含糖的粥,木糖醇的八宝粥,应有尽有,其品种、工艺、品质和营养,都有很大的发展与提高。琳琅满目八宝粥,冲刷着我们的眼球, *** 着我们的味蕾。

本文 *** 来源于 *** ,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 *** ,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 *** 更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土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关于腊八粥的由来,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导读:说起腊八节大家可能都不会陌生,节日的时候我们一般会吃腊八粥,若是讲起腊八粥的由来,知道的人就屈指可数了。不过关于腊八粥的由来有三个版本。今天小编整理了腊八粥的由来小故事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腊八粥的由来小故事

典故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过一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典故二

相传,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 *** 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答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觉社会生活徒劳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合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学练瑜珈,苦行6年,大约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 *** 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 *** 。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 *** 们尊称他是 *** ,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

据说在 *** 成佛之前,曾经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不再苦行。这时遇见一个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复了体力,便端坐在 *** 树下入定,于十二月八日成道。夏历以十二月为腊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称作腊八。中国汉族地区,将这一天作为 *** 的成道日,于是腊八成了 *** 节日。 *** 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 *** 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和果实等造粥供佛,名为腊八粥。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百丈清规》说:“腊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 *** 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羞,以申供养。”寺院在这天举行诵经。


典故三

早先年,有这么一个四口之家,老两口和两个儿子。老两口非常勤快,一年到头干着地里的庄稼活。春耕夏锄秋收,兢兢业业奔日子。家里存的各样粮食是大囤满、小囤流。他们家院里还有棵大枣树,老两口精心培育,结出的枣又脆又甜,拿到集上去卖,能卖好多好多银钱,小日子过得挺富裕。

老两口紧紧巴巴地奔日子,就为给两个儿子娶上媳妇。

眼看儿子一天天都到了该娶媳妇的岁数了,老两口也都老的不行了,老 *** 临死的时候嘱咐哥俩儿好好种庄稼; *** 亲临死的时候嘱咐哥俩儿好好保养院里的枣树,攒钱存粮留着娶媳妇。

四口之家现在光剩下哥儿俩过日子了。哥哥看到这大囤满小囤流的粮食,对弟弟说:“咱们有这么多的粮食,够了,今年歇一年吧!”

弟弟说:“今年这枣树也不当紧了,反正咱们也不缺枣吃。”

就这样,哥儿俩越来越懒,越来越馋。光知道一年一年吃喝玩乐,没几年就把粮食吃完了,院里的枣树呢,结的枣也一年不如一年了。

这年到了腊月初八,家里实在没有什么可吃的了,怎么办呢?哥哥找了一把小扫帚,弟弟拿来一个小簸箕,到先前盛粮食的大囤底、小囤缝里扫呀扫的,从这里扫来一把黄 *** ,从那里寻出一把红豆来,就这样,杂粮五谷各凑几把,数量不多,样数可不少,最后又搜出几枚干红枣,放到锅里一齐煮了起来。煮好了,哥俩吃起这五谷杂粮凑合起来的粥,两双眼对望,才记起父母临死前说的话,后悔极了。

哥俩尝到了懒的苦头,败子回头,第二年就都勤快了起来,像他们的父母一样,不几年就又过上了好日子,娶了媳妇,有了孩子。

为了记取懒的教训,叫人千万别忘了勤快节俭地过日子,从那以后,每逢农历腊月初八那天,人们就吃用五谷杂粮混在一起熬成的粥,因为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所以人们都叫“腊八粥。”

各地腊八粥食俗是怎么样的

江苏腊八粥食俗

江苏地区 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煮法一样。只是咸粥是加青菜和油。苏州人煮腊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腊八粥的做法

1、先将莲子去衣去心放入碗中加水浸没,再放入蒸笼,用旺火蒸约1小时,蒸熟取出备用。

2、将桂圆去掉皮、核,只要肉;将栗子剥掉壳及衣。

3、锅内放入适量的水,然后把秫米、红小豆、花生米、小红枣洗干净倒入锅内煮,待煮成半熟时,再将大米、黄小米、粘黄米、糯米洗干净倒入锅内一起煮,待锅开后,再用微火煮。将粥煮熬到七八成熟时,把蒸熟的莲子倒入粥内搅拌均匀,开锅后再煮一会移下火来,盛入清洁消毒的锅内,撒上白糖。如今超市里有配好了的腊八粥原料,但您也可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以及身体状况选择腊八粥的配料,熬出的腊八粥会独具特色。

甘肃腊八粥食俗

甘肃人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在兰州、白银城市地区,腊八粥煮得很讲究,用大米、豆、红枣、白果、莲子、葡萄干、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红丝、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分给亲邻,最后一家人享用。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腊八粥选料有讲究

“腊八粥”的主要原料为谷类,常用的有粳米、糯米和薏米。粳米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等成分,具有补中益气、养脾胃、和五脏、除烦止渴、益精等功用。糯米具有温脾益气的作用,适于脾胃功能低下者食用,对于虚寒泄利、虚烦口渴、 *** 不利等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中医认为薏米具有健脾、补肺、清热、渗湿的功能,经常食用对慢 *** 肠炎、消化 *** 等症也有良效。富含膳食纤维的薏米有预防高血脂、高血压、中风及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山西腊八粥食俗

山西的腊八粥,别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晋东南地区,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

腊八粥的传说故事50字,腊八粥的传说故事主要内容-第1张图片-

山西腊八粥的做法

腊八粥主要以糯小米为主,附加黄豆、红小豆、花生豆、大枣,小麦,喜欢吃甜的再加点葡萄干,白糖来增加粥的甜味.腊月初四,或初五即把糯小米用温水泡上,待到初七把米淘洗几遍,把备好的佐料黄豆之类的东西精拣,洗干净,再浸泡十几分钟.再把浸泡后的水倒掉,洗过就可以入锅了.首先把洗好的佐料放到锅内煮,煮熟后捞出,(注意:可不要把煮过的水倒掉),然后把洗好的糯小米放入其中,如水不多,可适当加点,再用温火开始熬,隔一会儿,要边熬边把锅向同一个方向旋转,以免 *** 儿粘锅,烧焦.待到米熟之后,把煮好的佐料和米混合,搅拌均匀后,香喷喷的腊八粥就可以出锅了!当然,这只是一种做法.也可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以及身体状况选择腊八粥的配料。


四川腊八粥食俗

四川地大人多,腊八粥做法五花八门,甜咸麻辣,而农村人吃咸味的比较多,主要是用黄豆、花生、肉丁、白萝卜、胡萝卜熬成的。异乡人来此品尝,虽入乡随俗,但很难习惯,现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称风味各异。腊八与粥可谓密切相关,而粥喝在腊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样,喝出了水平。

四川腊八粥的做法:

(1)、先将米淘净,放入砂锅里,加水后用小火煲。若无砂锅用普通铁锅、铝锅也可代替。水不可加太少,以漫过锅的十分之六、七为准。

(2)、将猪肉馅放入锅里,待开锅后撇去泡沫。肉馅尽量选用较瘦的猪肉馅。

(3)、将虾仁洗净放入锅内。

(4)、将事先泡发好的香菇切成约3毫米小丁,再将泡好的木耳切碎一同倒入锅内。

(5)、把胡萝卜切成约3毫米的小丁,放入锅内。胡萝卜应选用小一点的,嫩一点的,中间不能有硬芯。

(6)、15分钟后,将熏干也切成3毫米的小丁,放入锅内。

(7)、10分钟后,将青笋切成3毫米的小丁,放入锅内。

(8)、期间应经常搅动粥,避免粘锅。视其情况也可再加些水(因为放了这么多东西后,粥会变得很稠,当然如果你喜欢喝较稠的粥的话)。

(9)、30分钟后,加少许精盐后即可出锅。

以上大约可供3-4人食用,每人约3-4碗。

这道咸腊八粥香味浓郁,而且色泽美观。有胡萝卜的红润,有香菇、木耳的黑泽,有熏干的咖啡色,还有青笋的青翠,可谓色香味俱全。在寒冷的冬天,一家人喝上一碗这样的腊八粥,再来上几样小菜,实在是温馨极了。


浙江腊八粥食俗

浙江人煮腊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实、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长命百岁。据说,这种煮粥 *** 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其中内含若干传说。

浙江腊八粥的做法

做法一

【材料】:圆糯米150克,绿豆25克,红豆25克,腰果25克,花生25克,桂圆25克,红枣25克,陈皮1小片, *** 75克

1.先将所有材料用水泡软,洗净,

2.粥锅内注入水,加入所有材料煮开后,转中火煮约三十分钟,

3.放入 *** 调味即可食用。

【特点】:甜爽可口,营养丰富。

【厨师一点通】:此粥凉食、热食均可。

做法二

【原料】 大米50克,黄小米50克,粘黄米50克,糯米50克,秫米(粘高粱米)50克,红小豆100克,莲子100克,桂圆100克,花生米100克,栗子100克,小红枣100克,白糖适量。

1、先将莲子去衣去心放入碗中加水浸没,再放入蒸笼,用旺火蒸约1小时,蒸熟取出备用。

2、将桂圆去掉皮、核,只要肉;将栗子剥掉壳及衣。

3、锅内放入适量的水,然后把秫米、红小豆、花生米、小红枣洗干净倒入锅内煮,待煮成半熟时,再将大米、黄小米、粘黄米、糯米洗干净倒入锅内一起煮,待锅开后,再用微火煮。将粥煮熬到七八成熟时,把蒸熟的莲子倒入粥内搅拌均匀,开锅后再煮一会移下火来,盛入清洁消毒的锅内,撒上白糖。如今超市里有配好了的腊八粥原料,但您也可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以及身体状况选择腊八粥的配料,熬出的腊八粥会独具特色。

山东腊八粥食俗

在山东 “孔府食制”中,规定“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用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这种粥 *** 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当差们喝的。

山东腊八粥做法:

原料:糯米、小米、红豆、花生米、红枣、栗子、芝麻、核桃仁、杏仁、瓜子仁、葡萄干、桂元、桂花、红白糖等。这些原料品种,可增可减,没有统一标准,以合口味为宜。

*** 作:这是主要环节。先将米和红豆及花生米用清水淘洗干净,再用清水把红豆和花生米浸泡2小时,然后将豆及花生米捞起加水(适量)放入锅中煮开。水沸后改用微火煮至七成熟,再放米类及莲子,要随熬随搅,防止锅底粘结。待粥将要粘稠时,再将准备好的枣、栗子(去皮)、芝麻、核桃仁、杏仁、瓜子仁、葡萄干、桂元及红白糖放入,用文火煮。如果材料齐全,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添加少量的桂花、玫瑰、椰丝、椰蓉等,以增添腊八粥的色、香、味。


北京腊八粥食俗

北京煮粥用料以米、豆、枣三者为主体。米的种类繁多,分为粳米、糯米,再加黍稷(就是黄米和小米),还有大麦米,甚至果类的薏仁、芡实。豆以赤豆为主,也可以少加芸豆。黄豆、豌豆等绝不可用。枣是果类之首,取其香,起调味作用。比较考究的煮法是先取豆汤和枣汤,取汤之法是将赤豆煮烂,用做豆沙的 *** 去皮留沙,再溶入豆汤内。枣煮烂去皮、核,保持枣的原形,另放侍用,剩下枣、豆的皮渣,用淘米箩在清水中滤一二次,加入原汤,煮粥时用这种汤做底,加清水下米,再加上适当的果肉就煮成味道较好的腊八粥了。用此法煮出的粥,颜色绎红,充满枣、豆的甜香。

北京煮腊八粥除供佛、自吃外,还馈赠亲友。由于礼尚往来,不免竞务新奇。所以用很多粥果,还要用粥果在粥面上摆出各种美丽的图案。所用的干果和各种果仁中,以核桃仁为最要。各种蜜饯中以葡萄干为主。粥一般是在初七日就煮好了。晚间,把准备送人的粥分盆分碗盛出,然后就在粥面上用各种果子摆起图案来。这个场面俗称“摆粥”。大人小孩全家出动,各逞技巧。上面所说形成小小节日气氛就指这个摆粥活动。尤以小孩子最感兴趣。摆粥剥制果子手续很繁复,剥各种果仁的皮,属核桃最难,剥的要完整不碎,还要用小镊子钳净折皱部分的皮,以不伤肉为标准。此外用小刀在蜜糕、青梅、柿饼上刻各种花样。如原只核桃肉作狮子头,原只枣肉作狮身。枣肉作花篮,生栗子切片切条作篮柄篮框等等随意变化。一碗粥摆好,外表装饰得瑰丽多姿,博取人们的欣赏和赞誉。

老北京腊八粥的做法:

主料:糯米、桂圆、糖;配料:莲子、银耳、百合、红枣、山 *** 、绿豆、红豆、核桃仁等。

做法:将糯米50克在水中泡10分钟,加6杯水,用大火煮开;改中小火煮20分钟,加桂圆、糖再煮10分钟;最后加入煮好的配料再煮沸即可。

主料:黏高粱米,红小豆,大枣,花生,芸豆,豆角豆,黑豆,百合(我们那里叫做花根)

做法:将配料放在一起,在炉子上小火熬制2~3个小时。

我家腊八粥,喝起来有些粘稠的,因为用的是黏高粱米,加上一些砂糖,好吃的不得了。不过不能喝多,喝多了会肚子疼的。

标签: 腊八粥 传说 故事 主要 内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