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肥的鳜字怎么写,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43 0
食材知识:鳜鱼又称桂鱼,有淡水石班的美喻,查其所属有九种

本文系《粤厨宝典》丛书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创作品,旨在饮食文化及烹饪技术研究

正文:

古籍上的《鳜鱼图》

经过生物专家细致的考究,狭义上的鳜鱼被编排在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辐鳍亚纲有颌上纲棘鳍总目鲈形目鲈亚目鮨科鳜亚科鳜属项下。

该属的鱼品可谓是中国特产,仅少部分分布在 *** 北部。

计有9个品种

即鳜鱼<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麻鳜<Siniperca fortis Lin>、大眼鳜<Siniperca kneri Gar *** n>、柳州鳜<Siniperca liuzhouensis Zhou, Kong & Zhu>、暗鳜<Siniperca obsc *** a Nichols>、长体鳜<Siniperca roulei Wu>、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波纹鳜<Siniperca undulata Fang & Chong>、高体鳜<Siniperca vietnamensis Mai>。而这9个品种均有养殖。

桂鱼

桂鱼(鳜鱼)

是“鳜鱼”的俗写,又称“鯚鱼”“鲈鳜”“水豚”“鳌花鱼”“季花鱼”“花鲫鱼”“翘嘴鳜”,通常是它与“黄河鲤”“四鳃鲈”“兴凯鲌”组成中国“四大河鲜”,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各江河、湖泊广泛分布。

这种鱼身体侧扁,较厚,背部隆起。尖头,口裂大且上位,略呈倾斜状,下颌向前凸出,上颌骨延伸至眼的后缘。

在两颌骨与口盖骨上均长有大小不等的锋利牙齿,前鳃盖骨后缘锯齿状,下缘有4~5枚大棘,鳃盖后缘有1~2枚扁平的棘。鳞圆而细小,体色为棕 *** ,较鲜艳,具不规则斑块。

通常自吻端穿过眼部至背鳍前下方有一棕黑色或红褐色条纹。

第6~7枚背棘下有一暗棕色横带。

背鳍、尾鳍、臀鳍上都有2~4条棕色圆斑连成条带。背鳍发达,前部为硬刺,后部高大且圆。胸鳍、臀鳍、尾鳍均呈圆形,具锋利硬骨刺。

麻鳜

分布在贵州省的都柳江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融江。

这种鱼体背侧为棕色或黑色,腹侧较浅并有密集的棕色小斑点。

各鳍灰黑色。尾鳍、背鳍及臀鳍都有深色斑点组成的横条纹。体长而侧扁,略呈纺锤形。

头大。吻短。鼻孔互相靠近,圆形的前鼻孔有瓣膜,椭圆形的后鼻孔光滑平整。眼中等大;眼间窄,稍隆起,眼后背缘平直。

鳜鱼肥的鳜字怎么写,-第1张图片-

口端位,口裂大,稍倾斜。上颌与下颌几乎相等或下颌稍稍超过上颌。两颌、犁骨及腭骨均有绒毛齿;下颌两侧有圆锥齿一列。

前鳃盖后缘有锯齿11~14枚,近隅角二枚较大;腹缘有骨棘2枚。鳃盖后部有扁平棘2枚,有时上方具较小的一枚隐埋皮下。左右二侧鳃膜不相连也不联于峡部。鳃盖条7枚。

背鳍较长,基底约占体长之半,起点始于胸鳍基部的后上方,有鳍棘13枚、鳍条10~11枚鳍棘与鳍条连续,中间有浅缺刻。背鳍棘强,第6棘最长,约为头长的三分之一,但稍短于最长背鳍条。背鳍鳍条部外缘高而圆凸,末端接近尾鳍起点。

胸鳍始于背鳍前方,扇形,有鳍条14~15枚。

腹鳍稍后于胸鳍,比胸鳍略长,有二棘5鳍条。

臀鳍起点在背鳍第13鳍棘的前下方,有棘3枚,鳍条8枚,第2臀棘较长,倒伏时等于或稍稍超过第5棘。侧线前段偏于背侧,约与背部轮廓线平行,后段移行至尾柄 *** 。

体腹细小圆鳞,头背部 *** 无鳞,颊部、鳃盖及前腹部都有鳞。幽门垂23~46枚。脊椎骨28枚。

大眼鳜

大眼鳜

又称“母猪壳”“刺薄鱼”“白头鳜”“羊眼桂鱼”,分布在长江流域或淮河中、下游各地。

这种鱼体较长,侧扁。头部、背部轮廓线隆起, *** 、腹部轮廓线路呈弧形。口大,端位,略倾斜。

下颌凸出于上颌之前,口闭合时下颌前端的齿不外露;上颌骨后端宽阔,末端伸至眼中部或稍后下方,其中大个体的下颌末端常伸至眼后缘的下方。两颌、犁骨和腭骨具细齿,呈绒毛状齿带。上颌前端两侧犬齿发达、丛生,两侧细齿排列成行;下颌前端两侧犬齿较细弱,两侧中后部犬齿发达。犁骨齿团近圆形,齿较发达。

腭骨齿带呈长条形,齿较细弱,排列略呈“八”字形。鳃盖发达。前鳃骨后缘锯齿发达,隅部和下缘具强大刺棘。间鳃盖骨和下鳃盖骨下缘无锯齿。鳃盖后上角有2扁刺棘。眼大,侧上位。每侧鼻孔2个,前鼻孔呈短管状,后鼻孔椭圆形,距前鼻孔近。鳃孔大,鳃盖膜发达,鳃耙硬,较粗,末端钝,大个体基上有细刺;第2枚、第3枚鳃耙最长,其长度约与鳃丝等长。

背鳍2个,相连,前部约三分之二为鳍棘,后部约三分之一为鳍条组成,外缘圆形。背鳍基部后端约与臀鳍基部后端相对。

胸鳍较宽呈扇形,向后上方斜伸。腹鳍较窄,末端后伸不达 *** 。

臀鳍外缘圆形,末端接近或达尾鳍基。

尾鳍后缘近截形。

身体被圆鳞。鳃盖上有小鳞。体上部鳞大,下部鳞小。体侧棕 *** 、灰黄或灰白,腹部灰白色。

头部两侧各有l条贯穿眼的褐色斜带。头背部至背鳍前有一褐色带纹。背鳍基部有4个黑褐色鞍状斑纹。体侧满布不规则的棕褐色斑点和条纹。背鳍、尾鳍上有数列棕褐色斑点。

长体鳜

长体鳜

又称“彩鱖”“彩桂”“竹筒鳜”“尖嘴鳜”“长身鳜”,主要分布在湖南、福建、广西各水系。长江中下游的镇江也可见其踪迹。

这种鱼体长形,头低,吻尖凸,背缘低平,近圆筒形。体长为体高的4.6~5.4倍。眼较大。下颌发达,在上颌之前凸出并外包上颌。上犬牙发达,闭口时牙外露。鳃耙痕迹 *** ,呈结节状。幽门盲囊少,一般6~8枚。披细小圆鳞;

头部及 *** 无鳞。体灰暗,体侧散布有斑点,侧上部至尾基隐约有4~5条带状斑。奇鳍上有斑点。

柳州鳜

仅分布于广西柳州柳江。

这种鱼体椭圆形,侧扁,背腹缘均稍隆起,弧度约略相等。头大,吻短尖。口端位,口裂大,稍斜,上颌骨末端伸达眼中部,但不伸达眼后缘的下方。下颌稍超过上颌。两颌骨、犁骨及腭骨均有绒毛齿,下颌两侧和前颌骨缝合部后方有较大锥形齿,无犬齿。犁骨齿带呈三角形。

鼻孔互相靠近,距眼较距吻端为近,前鼻孔有圆形瓣膜,后鼻孔椭圆形,周边光滑平整。

眼中等大,眼间隔窄,稍隆起,眼后背缘平直。前鳃盖骨后缘有锯齿8枚;腹缘有4枚较大的骨棘,前1枚棘尖指向前方,后3枚棘尖指向后方。鳃盖骨后部有扁平棘2枚,下侧1枚明显长于下侧1枚。间鳃盖骨和下鳃盖骨下缘亦有少数弱锯齿,但后者有的光滑。鳃盖条骨7枚。鳃裂大,左右两侧鳃膜不相连也不联于峡部。体蒙细小圆鳞,头背部及鳃盖下部 *** 无鳞,颊部、鳃盖上部及胸鳍基及腹鳍前腹部都有鳞。

侧线完全,侧线前段偏于背侧,约与背部轮廓线平行,后段移行至尾柄 *** 。

背鳍2个,基部相连,中间具浅缺刻,分鳍棘部和鳍条部,起点在胸鳍基部的后上方。第1背鳍全为鳍棘,第6棘最长,第2背鳍鳍条部外缘高而圆凸,末端接近尾鳍起点。

臀鳍起点在背鳍第13鳍棘的前下方,第2臀鳍棘长而粗壮,压倒后超过第3棘,鳍条末端不达尾鳍基部。胸鳍扇形,末端伸达第6背鳍鳍棘的基部下方。

腹鳍稍后于胸鳍,起点至吻端距等于该点至臀鳍前部鳍条的距离,比胸鳍略长,约为腹鳍至 *** 之间的四分之三。 *** 位于腹鳍末端至臀鳍起点的四分之三处。尾鳍圆形。

斑鳜

斑鳜

又称“西江斑鳜”,原产于桂江、西江联系的湖泊水域。有报导称,在辽河及鸭绿江水域也有踪迹。

这种鱼体长、侧扁,背为圆弧形,不甚隆起。口大。端位,稍向上倾斜,下颌略凸出。犬齿发达,上颌仅前端有犬齿,排列不规则。下颌齿两个并生,排成一行。鳃耙4枚,幽门盲囊45~83枚。前鳃盖骨、间鳃盖骨和下鳃盖骨的后下缘有绒毛状细锯齿。鱼

体、鳃盖均蒙细鳞。侧线完全。头部具暗黑色的小圆斑,体侧有较多的环形斑。体长10~30厘米。体棕 *** 或灰 *** ,腹部黄白色头顶、背部及侧线上下都有近似圆形的大小不等的黑斑,但不呈条纹状。各鳍棘上有黑色斑点,胸鳍、腹鳍为淡褐色。

暗鳜

又称“石板鳜”“茶叶片”“石头鳜”“梧不卷”,分布在湖南、广西各水系。

这种鱼体稍侧扁,头后微隆起,体背呈弧形。口端位,吻钝圆且短。两颌几乎等长,均具绒毛状的细齿,无明显的犬齿。

前鳃盖骨后缘有11个显著的锯齿。鳃盖骨的后缘有2枚或3枚硬刺。鳃膜不与峡部相连。

鳞片细小。侧线与背部边缘平行,向后延至尾柄中部。

背鳍起点在胸鳍基部的垂直上方,背鳍硬刺最长的是第5枚或第6枚。胸鳍圆形。腹鳍起点在胸鳍基部的垂直下方,末端伸至背鳍第10枚硬刺的垂直下方。臂鳍第2枚硬刺最长。

尾柄长大于尾柄高。尾鳍近切截形。体深暗灰色,背部灰黑色,腹部灰白色。体侧有不规则的黑斑。

鳜鱼

波纹鳜

又称“癞头鳜”“铁鳜鱼”“花鳜鱼”“母猪壳”,主要分布于珠江水系及长江水系。

这种鱼体长圆形,侧扁,更大不超过20厘米,生长缓慢。头大。眼多为蓝色。吻略尖凸。口大,下颌稍长,两颌有尖齿。前鳃、间鳃盖骨后缘有明显锯齿,鳃盖骨门缘有2刺。体部、峡部、鳃盖均蒙小鳞。侧线弧。背鳍基长;胸鳍、尾鳍圆形;腹鳍前移,具1硬棘。体侧有数条 *** 纵波纹。

波纹鳜以人工繁殖是没有丝毫障碍,但由于生长缓慢且须喂饲动物 *** 原料,水产养殖场均不太愿意饲养。

与此同时,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野生波纹鳜数量急剧下降,IUCN(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将野生波纹鳜濒危等级列为易危(VU),须得到物种保护的“恢复措施”行动。因此,不宜膳食。

高体鳜

主要分布于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

这种鱼体长为圆形,侧扁,近似大眼鳜<Siniperca kneri Gar *** n>。头大,眼睛多为蓝色。头部、背部轮廓线隆起, *** 、腹部轮廓线路呈弧形。吻略尖凸,口大,端位,略倾斜。

下颌稍长,闭合时前端的齿不外露,且凸出于上颌之前;两颌有尖齿;上颌骨后端宽阔,末端伸至眼中部或稍后下方,其中大个体的下颌末端常伸至眼后缘的下方。前鳃、间鳃盖骨后缘有明显锯齿;间鳃盖骨下缘有锯齿;鳃盖骨门缘有2刺。颊下部蒙鳞。

另外,除了狭义上的鳜属之外,还有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辐鳍亚纲有颌上纲棘鳍总目鲈形目鲈亚目鮨科鳜亚科少鳞鳜属可称为“鳜鱼”,

但通常会强调是“少鳞鳜”

该属有3个品种,

分别是中国少鳞鳜、 *** 少鳞鳜以及日本少鳞鳜

中国少鳞鳜

中国少鳞鳜

又称“石鳜”,主要分布在云南境内的元江水系,长江以南和珠江、钱塘江、欧汇水系及海南岛亦偶见其踪迹。

这种鱼头略尖,口较大,下颌稍向前凸出。鼻孔离眼前缘颇远。上颌齿及下颌齿不发达。鳃耙一般为7枚。幽门垂扁平不分枝,共分三叶。

在同类鱼中鳞片稍大。眼后缘的鳃盖上有三条黑色狭条纹,后鳃盖骨上角有一黑斑。

*** 少鳞鳜

*** 少鳞鳜

为 *** 半岛特有品种。

这种鱼的资料甚少。

日本少鳞鳜

日本少鳞鳜

为日本特有品种。

这种鱼体色灰褐,眼后有3条放射纹,鳃盖后缘有深色眼状斑,体侧具横带7~8条。脊椎骨29~30枚。鳞大,侧线有孔鳞仅33~38枚。幽门盲囊2~3枚。

潘老师按

注1:有生物学家将长体鳜从鳜属分出,设定长体鳜属使长体鳜还有Coreosiniperca roulei Wu的学名。

长体鳜属的特 *** 是体形延长,头部低平,背缘不隆起,前部略作圆筒形,后部稍侧扁。体长为体高4. 5倍以上。前后鼻孔紧接,前鼻孔具瓣膜,后鼻孔小;下颌发达,凸出。上颂前端及下颌两侧支犬牙发达,犁骨牙带作椭圆形;侧线有孔鳞88~99枚。幽门垂4~9枚,短指状。脊椎骨28块。鳃耙退化,呈结节状。

注2:在劏制鳜鱼时要小心鳜鱼鱼鳍的棘刺,万一被其刺伤,应迅速将伤口血水挤出,并涂抹消炎 *** 。《本草纲目》说用橄榄核磨水可解,但未考证是否灵验。

注3:《尔雅翼·鳜》云:

鳜鱼巨口而细鳞,鬐鬣皆圆,黄质黑章,皮厚而肉紧,特异常鱼。夏月盛热时好藏石罅中,人即而取之。又其斑文(纹)尤鲜明者,雄也。稍晦昧者,雌也。

渔者以索贯一雄置之溪畔,群雌来齧曳之不舍,掣而取之。常得十数尾。

说者以为昔仙人刘凭常食石桂鱼,今此鱼犹有鳜名。恐即是也,能食小鱼。

今人以为凡 *** 之属,有肚故能嚼鱼,无肚不嚼鳜。独有肚能嚼。

《山海经》曰:鳜,大口而细,鳞有斑彩。

注4:《本草纲目·鳞部·鳜鱼》云:

鳜鱼释名鱼、石桂鱼、水豚。

时珍曰:鳜,蹶也,其体不能屈曲如僵蹶也。,也,其纹斑如纤也。

大明曰:其味如豚,故名水豚,又名鳜豚。志曰:昔有仙人刘凭,常食石桂鱼。桂、鳜同音,当即是此。

时珍曰:鳜生 *** 中。扁形阔腹,大口细鳞。有黑斑,采(彩)斑色明者为雄,稍晦者为雌,皆有鳍鬣刺人,厚皮紧肉,肉中无细刺,有肚,能嚼能啖。小鱼夏月居石穴,冬月偎泥,罧鱼之沉下者也。小者味佳,至三五觔(斤)者不美。

李廷《飞延寿书》云:鳜鳍刺凡十二,以应十二月。误鲠害人,惟橄榄核磨水可解,盖鱼畏橄榄。

全文完

粤厨宝典

桃花流水鳜鱼肥(三)

来源:【中国食品报】

春风不解意,三月桃花寄。阳春煦暖时节,草长莺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风拂面,岸边挂满了碧绿的杨柳枝条,随风摇曳。河面碧波荡漾,活泼的鱼儿欢快地在水中觅食嬉戏。

唐人张志和《渔歌子》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盛开的春天,正是江南水乡鳜鱼肥美的季节。作为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鳜鱼肉质细嫩,刺少而肉多,乃鱼中佳品。

从古至今,鳜鱼备受人们的喜爱。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品鳜鱼、饮美酒,不啻为人生一大享受。由此也衍生出与鳜鱼相关的饮食文化。

荷叶裹出鳜鱼香

可能再没有一道食材能像鱼一样让人如此兴奋、产生如此多的共同话题,又有各自彼此的坚持。人类在鱼的烹饪上发挥了无穷的想象力,几乎包括了烹饪的全部技艺,清蒸、做汤、煎煮、红烧、熘炸、熏卤,各得其味。

而这些味道的背后,又勾连着一个地域的饮食习惯、文化风俗、家庭口味,乃至盛产鱼类的江河湖海。就好比鳜鱼,各地都有各具特色的烹饪技法,相互之间却又是如此的和谐融洽。

在江苏淮安,鳜鱼首推的吃法当属荷叶鳜鱼,以作料、调料填入鱼腹,外裹荷叶,涂以湿泥,以慢火煨熟吃,其肉质细嫩、香浓。传说隋炀帝杨广途经楚州(今江苏淮安)时,心血来潮要吃整烧鳜鱼。当地一位吴姓厨师应征,将调好的作料用筷子填入鱼腹,外面裹以荷叶、油泥,塞进灶膛,再焙以糠火。约莫过了一个时辰,只闻得鱼香扑鼻,连忙掏出,剥去泥土鳞片,果然肉嫩味美,这就是“荷叶鳜鱼”。这种烹法,后来扩大到子鸡嫩鸭,切块加香菇火腿笋丁,紧裹豆腐皮,再包荷叶泥,亦鲜美异常。

如今,荷叶鳜鱼早已成为淮安的历史名菜。 *** 这道菜时,厨师往往先将鳜鱼砍下鱼头、剔下鱼骨、片出鱼肉:鱼骨切成4厘米宽的段;鱼肉去除大刺;鱼头切开,剔除牙齿、敲断鱼脖、剔除鱼鳍;鱼肉切成0.2厘米厚的薄片。然后,将鱼肉、鱼骨分别纳入盆中冲洗干净,沥干水分后准备上浆。鱼骨中加入料酒、鸡粉、葱段、姜片,把葱段、姜片捏出汁水,祛除鱼腥味,再加入生粉抓匀备用。鱼肉中调入鸡粉抓拌均匀,添生粉抓匀上浆。接下来,将色拉油烧至七成热,浇入浆好的鱼骨中,将其与山 *** 片一同放入蒸柜,旺火足汽蒸5分钟。取出蒸好的鱼骨,将油汁倒入浆好的鱼片中搅拌均匀,以起到祛腥提鲜的作用。提前泡好的荷叶沥干水分,放入圆盘中,剪去多余的荷叶边,使成菜更加美观。打开荷叶,山 *** 片铺在上面垫底,将鱼头、鱼骨、鱼尾按照鱼形摆好,鱼肉均匀铺在鱼骨上方。最后,在鳜鱼片表面撒陈皮、当归,盖上荷叶,蒸制时鱼肉能够充分吸收荷香,放进蒸柜蒸3分钟。取出蒸好的鳜鱼,淋响油,浇葱油汁即可上桌。荷叶与鱼肉绝妙的搭配,激发出食材本身的鲜味,鳜鱼的鲜香和荷叶的清香完美交融,瞬间撩动味蕾。一道荷叶鳜鱼,裹尽四季滋味。

三丝鳜鱼球同样是一道淮安名菜。淮安白马湖盛产鳜鱼,常作为春、秋季白马湖宴的大菜登上筵席。将鲜活的鳜鱼取两片鱼肉,头尾腌制备用,鱼肉切成鱼丝。精盐、味精、料酒、生粉、葱姜丝、胡椒粉上浆;火腿、香菇、蛋皮、葱姜切丝备用;水发皮肚切丝后,用 *** 鸡汤套汤一次;鱼肉丝、皮肚丝、火腿丝、香菇丝、蛋皮丝等多种食材搅拌均匀,丝丝相扣,团成圆形后,连同鱼头鱼尾进入蒸箱。几分钟后,形如绣球、滋味交融的“三丝鳜鱼球”呼之欲出。

三丝鳜鱼球继承传统清蒸鱼技法,以淮扬菜精湛的刀工,将鱼肉和其他配料切成细丝,以淮安特产皮肚为辅料,吸收鱼汤鲜味。火腿、香菇增加了菜肴的风味,做工精细,色香味俱全。此菜采用传统的绣球造型,形态美观、寓意吉祥。

花揽鳜鱼嫩脆酥

山东济宁的南四湖莲叶田田、水草青青,鳜鱼在这里欢快地游来游去。在孔府菜中,鳜鱼亦占有一席之地。这是因为孔府菜厨师烹饪的鳜鱼有其绝妙之处,加上鳜鱼谐音“贵鱼”,寓意“富贵有余”,所以每逢孔府喜庆宴会,鳜鱼必登大席。

烤花揽鳜鱼是孔府菜“满汉全席”上的一道更具特色的名菜,运用了孔府特优的秘制烤法,佐以姜末、香醋,白中泛红,味道鲜美,食者知其味,但是不知其法。此菜的做法曾一直都是孔府菜之不传秘法。

如今,这道吉利菜已不再神秘,并且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有了“家庭版”:准备一条新鲜的鳜鱼,不低于1000克,去鳞、去尾巴、去脊翅,取出内脏,清水洗净;准备100克鸡里脊肉与50克肥肉膘一起剁碎成细泥,加蛋清、黄酒,食盐搅拌均匀腌制1小时;准备五花肉100克切成小块,放锅中焯水后捞出备用;准备海参、冬笋、冬菇切成小丁,和干贝一起放锅中焯水后捞出与里脊肉一起混合腌制;将各种拌好的配料装入鱼腹,用绳子捆好鱼嘴,在鱼背每个花刀处嵌入一片火腿,再抹上鸡料子,放在花网油上,把四周折好,再用擀好的面皮包住,放在铁架子上。接下来就是最为关键的烤制部分了:用木炭慢火烤制,先烤一面,再烤另外一面,烤50—70分钟左右,取出后放盘内,去除鱼嘴上的绳子,倒上事先准备好的料汁即可。

这道菜的妙处是将五花肉、鸡里脊肉和海鲜等一同放入鱼腹烤制,让鳜鱼充分吸收肉的香浓滋味,再加上火腿与海鲜的鲜香,口味鲜美,外酥里嫩,很是入味,令人特别有满足感。

锅塌鳜鱼京味浓

锅塌鳜鱼是一道著名的北京菜,在不少老字号饭店都可见其踪影。此菜脱胎于鲁菜的经典菜品锅塌鱼。“塌”是鲁菜独有的技法,“锅塌”即是煎和煨的组合。原料先经改刀、腌制、挂糊,下锅煎至两面金黄,然后入清水或清汤中,慢火煨制,将味汁收入菜中。此法可做鱼,也可做肉,还可以做豆腐和蔬菜,更具 *** *** 的有锅塌豆腐、锅塌里脊、锅塌鱼、锅塌蒲菜等。

锅塌鱼是鲁西南地区的名菜之一,源自孔府家宴中的一道名菜——孔府剔骨鱼。20世纪初,山东名厨高钧用本地肉鲜味美的沂河金鲤鱼,参照孔府剔骨鱼的工艺,进行了多次烹饪试验,创制出锅塌鱼这道名菜。

这道菜后来传入济南等地,又传入北京。当年在山东做这道菜,需要用临沂沂河出产的金鲤鱼,做出来才软、嫩、香、醇,传到北京后,因地利不便,物流不发达,于是改良用鳜鱼。试做出来,味道同样非常好。这道菜遂广为人知,久而久之,成为极富京味特色的菜品。北京同和居饭庄善于 *** 此菜,在当时远近闻名。

锅塌鳜鱼的 *** *** 是,选厚不到1厘米的净鳜鱼肉2片,用刀把鱼肉拍松,然后两面涂上酱油,再沾上一层面粉。把鸡蛋磕入碗里搅散,放入鱼肉,使其沾满蛋液。将熟猪油倒入炒锅,置于旺火上烧到八成热时,下入鱼肉,约半分钟,待呈金 *** 时捞出。将汤锅放在旺火上,放入鸡汤以及黄酒、酱油、姜汁等调料及炸好的鱼肉,盖上锅盖烧制。待汤汁烧开时,换成微火,将汤汁塌干,淋上糊葱油即成。菜味鲜香醇和,软嫩不腻。因用葱油调味,故有浓郁的滋味。

想要做好锅塌鳜鱼,一是必须要用鲜鱼。老北京的海鲜不容易获得,又没有地利优势,比不得胶东半岛等地,所以,这道菜做起来颇费周折。当天的新鱼一定要选1公斤左右,跟松鼠鳜鱼不同,做锅塌,大了不好下锅,不易入味,小了也不成。二要注意 *** 。半煎半炸谓之塌,若用宽油浸炸,容易脱糊。三要注意火候。剔骨后的鱼入锅烹饪时,一定要掌握好材料与鱼的火候,火大了容易煳,火小了味道太浓。只有火候适中,才能做成色金黄、形扁圆、味馥郁、质嫩软的鲜鱼佳肴。

火夹鳜鱼馨杭城

1200多年前的唐肃宗时期,祖籍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的从军记录官张志和,在父母过世后隐居于两浙的山水之间。

他自称“烟波钓徒”,经常泛舟于富春江、苕溪、太湖等地,不管天晴、下雨,都要钓鱼自娱自乐。

将鲜美的鳜鱼与咸香的火腿一起做菜,就源自张志和的独创。每次钓到鲜活的鳜鱼,他就加入咸猪肉和火腿肉一起烹调,用来款待朋友。后人将此菜改良,用金华火腿上部、特厚的香菇和竹笋一起烹饪,得到名闻江南的火夹鳜鱼。菜品造型美观、双鲜合一,食之口感香嫩,风味极佳,其构思巧夺天工。

现在,火夹鳜鱼已成为杭州名菜。厨师 *** 此菜时先将鳜鱼初步处理后去鳞、背骨和胸鳍,然后在鱼身上斜切几刀,将鱼肉切成 *** 瓣的形状。在每一道刀缝中,都 *** 筒骨火腿(上好的火腿肉)、香菇和竹笋,撒上姜丝,浇以料酒,放入蒸笼蒸熟。最后勾芡,滴上鸡油即可。夹一块鱼肉放入舌尖,鱼肉的肥美、笋片的脆嫩与火腿的鲜香交织在一起,叫 *** 罢不能。

在古都杭州,还有一款鳜鱼菜,名叫赛蟹羹,其味宛如蟹肉做成的汤羹,滋味鲜美之至,同样为杭州历史名菜,已有七八百年历史。它的前身是始创于南宋的宋五嫂鱼羹。

鳜鱼历来是钱江百姓餐桌上不可取代的美味。相比海鲜,它更鲜,更加贴近杭州人的生活。如今,中外游客来杭州观光游览,除了火夹鳜鱼和赛蟹羹,还能在市区各大菜馆、酒楼品尝到鳜鱼煲、铁板鳜鱼、翅汤鳜鱼、天香鳜鱼等多种风味的鳜鱼菜。

(王宁 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3年04月07日06版)

(责编:王 宁)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仅 *** 作者观点。全国 *** 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这些美食中的"生僻字",你能读出几个?网友:我一个也没读对

汉字广泛而深刻,中国美食源远流长。当广泛而深刻的汉字与悠久的美食相遇时,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我们来谈谈中国菜中一些不熟悉的生僻字,我们经常吃其中的一些,但从来没有称其为正确的名字。


(荸bí 荠qi)

也称为马蹄,它生长在水中,在路边经常会遇到卖荸荠的小商人。又脆又香。它们可以蒸熟,煮熟或与猪排炖在一起食用。吃的时候要把荸荠皮去掉。通常可以使用削皮器削掉皮

豇(jiang)豆。

最常见的蔬菜,有些地方叫长豆,有些地方叫四季豆,我们称它们为豆豆角子。豇豆一般用来清炒、凉拌和炸腊肉都很好吃。豇豆嫩的时候,我们直接采摘生食。但是一定是那种很嫩而且还不成熟。豇豆摘老的,晒干后用来炖肉非常好吃吃。

瓠(hù)瓜

瓠瓜是一种夏季经常食用的蔬菜,在炒,炖和汤中非常美味。瓠瓜有两种,一种是图中的瓠瓜,另一种是圆形的。圆形瓠瓜老时可以做成瓢。它曾经用来舀水用,现在很少见了。

藠(jiào)头

乍一看,这不是大蒜兄弟吗,这不是真正的大蒜。这是一种石蒜类植物,在长江以南很常见,在北方很少见。藠头炒肉或炖鱼干、焖黄花鱼都很美味。草字头,下面有三个白,这个字到底念什么呢?

蚬(xiǎn)子

蚬子和蛤蜊喜欢就像双胞胎,但实际上是不同的。蚬子壳厚而硬,是双封闭的壳肌。常见的是黄蚬子和白蚬子。蛤蜊壳较薄,常见的是花蛤,也称为花甲。蚬蚬子是属纲帘蛤目蚬科,而蛤蜊属于蛤蜊科。但是这两者的做法是相同的。

南方用来清炒,北方喜欢辣炒

鳜(guì)鱼

鳜鱼是我国淡水鱼四大名鱼之一,肉质细腻,呈蒜瓣的样子,几乎没有刺,味道鲜美。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说"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就说的是这种鱼。但是唐诗归唐诗,反正我总是读jue鱼,对不起语文老师了。

饸烙(hé le)面

这个是河南的特色美食, *** 正宗的饸饹面时,必须将其与白面和荞麦面混好,压出筋道的面条,配以熟羊肉、葱花、胡椒、西洋参、桂圆、等辅料熬制一整天的羊肉高汤,吃起来味道顺滑,香气浓郁。

还有下面的这些烹饪中常用的字

汆cuān水:焯水

潷 bì 油:过滤

鸡淖nào:鸡肉泥

剞 jī 荔枝刀:切、刻

劖 chán 蹄筋:凿、刺的意思

蕈xùn:一种菌类

在陕西还有一种面,叫Biángbiáng面

有大神知道这个" biáng"字 咋写吗?

食材文化:有诗赞美的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桂鱼,是“四大河鲜”之一

本文系《粤厨宝典》丛书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创作品,旨在饮食文化及烹饪技术研究

正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这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咏写《渔父》中的诗句。

鳜鱼(头条推荐 *** )

曾见很多人问,“鳜鱼”的“鳜”怎样读,因为如果按有边读边的习惯,会按“厥”字作边,读成jué(决)。

按《集韵》的解释,“鳜”有两个读音,一个读音的确是读作jué(决),书中说为“於月切”;另一个读音则读成guì(桂),书中说为“居逵切”。

所以,有些人会将“鳜鱼”写成“桂鱼”,是因音而讹写的名字,现在约定俗成又认可了这种写法(广东曾写作“鯚鱼”)。

“鳜鱼”虽然与“黄河鲤”“四鳃鲈”“兴凯鲌”组成中国“四大河鲜”,但古人对它的描述相当少,如果不是张志和咏写《渔父》,恐怕在文化界默默无闻。

清蒸鳜鱼(头条推荐 *** )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主要是古人所掌握的烹饪法使然。

古人所掌握的烹饪法,从受人称赞和传诵的“脍炙人口”的成语就可以知道,至少在唐代之前,用“脍”——将肉切成薄片作膳食的 *** ,与“炙”——将肉置在火上致熟作膳食的 *** ,是最常见、常用的膳食 *** 。

《齐民要术·作鱼鲊》有这么一段话:“取新鲤鱼,鱼唯大为佳。瘦鱼弥胜,肥者虽美而不耐久。肉长尺半已上,皮骨坚硬,不任为脍者,皆堪为鲊也。

臭鳜鱼(头条推荐 *** )

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吃鲤鱼以大的为佳,又以鱼瘦为好。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此。

关键是膳食的方 *** 以“脍”——将肉切成薄片作膳食的 *** 为首选,其次才是“鲊”——经盐等材料腌制并晒干才作膳食的 *** 。

从中可见,鱼品是否备受古人欢迎,是取决于该鱼品是否适合作“脍”。

笔者翻查以蒐集历史文献大全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都没有发现有关于鳜鱼作“脍”的记录。

也就是说,从作“脍”的角度,鳜鱼可能并不适合。

事实上,从淡水鱼的角度而言,鳜鱼的肉质是别具一格的。

按现在的说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媲美咸水鱼,故而有“淡水石斑”的美喻,因为鳜鱼是少有呈现“蒜子肉”——肉质以窝形叠加组合在一起的淡水鱼,使之具有艮弹的质感。

而绝大多数淡水鱼肉质是片形叠加组成在一起,仅能呈现嫩滑的质感。

随着“脍”法被其他熟食 *** 取代,讲究味道鲜甜、质感软弹的鱼品开始惹人注目。

《清稗类钞·饮食类三·炒鳜鱼》就有“鳜鱼炒片更佳,片宜薄,先用酱油浸之,后用纤粉、蛋清搂之,再加素油、作料炒之”的经验之谈。

毋庸讳言,鳜鱼在淡水鱼众品种之中可谓高不成而低不就,高档不及嘉鱼<Schizothorax prenanti Tchang>,同档不及鲈鱼<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

更别说与“四大家鱼”竞争了。

所以,除了在“臭鳜鱼”里作主角之外,大多都好像是当配角,可有可无。

例如以粤菜作为基础的《秘传食谱》虽有两道鳜鱼的菜式,但在介绍具体做法时犹如打酱油一般便窥见一斑。

《秘传食谱·鱼门·第七节·清蒸鳜鱼》云:

预备:<材料> 除鳜鱼外,其余一切均同本篇之一节清蒸鲈鱼一样。手术:一切做法都同本篇之一节清蒸鲈鱼一样。

《秘传食谱·鱼门·第八节·红烧鳜鱼》云:

预备:<材料> 除鳜鱼外,其余一切均同本篇第五节红烧嘉鱼一样。手术:一切做法都同本篇第五节红烧嘉鱼一样。

笔者就此现象曾问询鱼业专家,专家的答复是鳜鱼有水中老虎之称,很难与其他鱼混养,而且需要以鲫鱼苗为饲,使得养殖成本高居不下。

与此同时,鳜鱼脊鳍及臀鳍的尖刺都有毒,被它刺伤会引起肿痛、发热、畏寒等症状,一般家庭主妇都会敬而远之,使市场规模无法放大。

笔者总结,作为专业厨师,小心处理鳜鱼脊鳍及臀鳍的尖刺应该并无太多障碍,相信正如唐代诗人褚载在《移石》的诗句“不是不堪为器用,都缘良匠未留心”说的那样,鳜鱼的菜式需要融入厨师的高能技术才能与其身价恰恰相配。

潘老师按

注1:《秘传食谱》是 *** (1912年—1949年)时的烹饪书籍,共有两册,现已收录于《粤厨宝典·秘籍篇》中。

全文完

粤厨宝典

休宁·有滋有味 | 第八篇:鳜鱼臭时正当鲜

在《舌尖上的中国》里,作为当家徽菜,臭鳜鱼与刀板香、毛豆腐“三足鼎立”。

外地人到徽州,山爬了,古村落去了,山水画廊游了,牌坊和祠堂也看了,最终得吃几个地道的徽州菜以求“ *** ”。无论是在装潢的古色古香的酒楼,还是在村旁路边的小店,“臭鳜鱼”当属隆重推出的一道。

徽州休宁 朱荣明 摄

酒席不可无鱼,鱼一般都在临近尾声时登场,以契合“年年有鱼”。它却迥然不同,大抵是在酒喝数巡、菜上过半时,携些许臭味,款款被端至桌上。

它的上场都是有些铺垫的,多少弄出些殷殷期盼的氛围。它是一道戏至 *** 的大菜,因为太徽州了,集“油、火、色”于一身。倘若把一桌菜喻为科举及第,臭鳜鱼无可争议地是前三甲。怪不得休宁人把这道菜叫做“蟾宫折桂”,“鳜”“桂”同音嘛!

完全有理由相信:当年此地的士子博得了功名,喜庆宴上这是道压轴菜!

当下休宁人请客,稍稍有点档次的,臭鳜鱼也是必点的。

面对外地客人微皱的眉头,多少有些疑惑的目光,主人照例要绘声绘色说一段故事,经典的版本大抵如此:二百多年前,沿江贵池、铜陵一带的鱼贩子将鳜鱼运至徽州,途中为防止鲜鱼变质,采取一层鱼洒一层淡盐水的办法,经常上下翻动。几天后,抵达目的地,鱼腮仍然是红色,鳞不脱,只是表皮发出一种似臭非臭的异味。洗净后经热油细火烹调,成了鲜香无 *** 佳肴。

歪打正着,这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经典案例。

食材的品质对一道菜至关重要。

播放

*** :休宁县融媒体中心

野生鳜鱼现在很少了,基本是人工喂养。要想好吃,关键在于腌制了:取料要鲜活;须放在木桶或瓦瓮里;温度在25度左右,时间大约六、七天。当然,臭鳜鱼的烧法也是挺讲究的。如在鱼背上该划几道斜刀花;油熬到几成熟鱼才下锅;诸种配料的质地如何,一段葱、一块姜都马虎不得;旺火与文火的时间掌握,等等。

若客人雅兴上来,则还要扯些与此相关的枝枝蔓蔓的花絮、逸闻了。什么苗知府与王小二的的故事呀,某个徽州名人如何嗜食呀,甚至挂上了“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张志和。这说来说去,文化味就越来越浓了,品尝臭鳜鱼,就是在品味徽州文化,客人和主人一起,也愈发显得清逸儒雅。倘若客人还兴犹未尽,那就只好着意一个“臭”字,而进入哲学境界的神聊了——否极泰来,闻起来臭,吃起来香。一条臭鳜鱼,引得谈趣盎然,妙论迭出。

我曾问过一些品尝过臭鳜鱼的外地人,他们的“吃后感”大多是:臭鳜鱼不可不吃,臭鳜鱼不想再吃,铁杆喜爱者甚少;更有甚者,有的还颇为不解地 *** :你们徽州人怎么喜欢逐臭呢?这让我这个“土著”有点“愤愤然”。这些都是以前的事情了,让人欣慰的是,臭鳜鱼愈发受到国人的喜爱却是近年来不争的事实。北京的朋友告诉我,在伟大祖国的首都,所开的徽菜馆生意相当火爆,臭鳜鱼则是最受追捧的一道菜;请客人搓一顿,不点它,是很没有面子的事。

吴永学腌制臭鳜鱼

在它的老家,现在的黄山市,已然是一个大产业了:年产量200吨,产值有40多亿,远销东南亚、欧美和日韩,“臭名远扬”了!

幼时在家中,一年难得吃回臭鳜鱼。新鲜的鳜鱼买回来, *** 亲自动手腌制,上上下下给他打下手,忙得不亦乐乎,其状如过节。

鳜鱼腌在瓦盆里,几天后, *** 小心翼翼地揭开鱼头部的那块鹅卵石,翻开鱼腮看看,连声说:好了,好了。

于是我们也兴奋起来:有鱼吃啰!

吃的很节俭,一条两斤重的鱼得吃两顿。

那时我就在想: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在于臭鳜鱼可以不 *** 地吃。

臭鳜鱼休宁县文化旅游体育局供图

作为传统的徽州人家,我们家吃臭鳜鱼是有规矩的: *** 不下箸,其他人是不能动筷子的;鱼腮下面的两块肉得由 *** 亲自吃,其他人都不可“染指”。多少年后我才知道,这个地方的肉是所谓的活肉,最为鲜美。

*** 是老中医,中医治病有“望、闻、问、切”,他以为品尝臭鳜鱼有“夹、看、吃”三步:首先是夹,筷子顺着鱼骨夹下去,肉质坚挺,大块夹起如蒜瓣说明原料鲜活,腌制得法;若软塌塌地,骨肉相连,则是糊弄人的玩意了。其次是看,上品的鱼肉呈玉色,片鳞状的脉路清晰可见,筷子稍稍用力便碎开了。第三步是吃到嘴里,始有微臭;继而鲜、嫩、爽;最后是余香满口。此时,座前若有一盅新上市的徽州贡菊茶更好,呷两口,更觉神清气爽,周身通泰。

*** 真是个美食家。

顺便说一句,休宁话里管臭鳜鱼叫“腌鲜鱼”。

许若齐

桃花流水鳜鱼肥(四)

来源:【中国食品报】

春风不解意,三月桃花寄。阳春煦暖时节,草长莺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风拂面,岸边挂满了碧绿的杨柳枝条,随风摇曳。河面碧波荡漾,活泼的鱼儿欢快地在水中觅食嬉戏。

唐人张志和《渔歌子》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盛开的春天,正是江南水乡鳜鱼肥美的季节。作为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鳜鱼肉质细嫩,刺少而肉多,乃鱼中佳品。

从古至今,鳜鱼备受人们的喜爱。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品鳜鱼、饮美酒,不啻为人生一大享受。由此也衍生出与鳜鱼相关的饮食文化。

斜风细雨不须归

自古以来,鳜鱼一直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而且在很多诗词中,往往要和悠然自得的渔翁一起被赞美,毕竟二者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的《渔歌子》语言清丽、意境优美,生动地描绘出渔父悠闲自得的恬淡生活。张志和还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绘成图画。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十分鲜明,构思也很巧妙,使人在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 *** 、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仅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夫,也是江畔三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其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尤其是“桃花流水鳜鱼肥”,后世常被引用或化用为表达隐逸闲适之情的语典。

北宋大文豪苏轼极爱此词,又嗜鱼如命。他改《渔歌子》作《浣溪沙·渔父》来表达自己归隐田园的心境: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是苏轼谪居湖北黄州所作。在黄州的几年,他经常泛舟江上,钓鱼野炊,自得其乐。有一次,朋友捕获到一条肥美的鳜鱼,苏轼马上找来酒,几人共同泛舟于散花洲外,食鱼饮酒,畅谈人生。苏轼乘着酒兴,乃作此词。

这首词上阕写黄州、黄石一带山光水色和田园风味,三幅画面组缀成色彩斑斓的乡村长卷;下阕效仿张志和,追求“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的超然洒脱的隐士生活。全词虽属隐括词,但写出了新意。所描写的不是常见的自然景物,而是这里特有的自然风光;所表现的不是一般的隐士生活情调,而是属于苏轼此时此地特有的幽居生活乐趣。此外,词句与韵律十分和谐,演唱起来声情并茂,富有音乐感。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闻而继作:“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首《鹧鸪天》化用了张志和的《渔歌子》,并引入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劝其出山的典故。而黄庭坚替张志和回答, *** 有风波,不如归隐田园开心快乐。

徐俯是黄庭坚的外甥,也是宋朝有名的词人,他亦有一首化用《渔歌子》的作品《浣溪沙》:“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一波才动万波随。黄帽岂如青箬笠,羊裘何似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作者流露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

春江水暖鳜鱼美

一年四季之中,春季的鳜鱼最为肥美鲜嫩,被称为“春令时鲜”。这一点古人深有体会。清代名士孙原湘有一联关于鳜鱼的诗句:“昨夜江南春雨足,桃花瘦了鳜鱼肥。”说明春雨连绵、桃花凋谢之晚春,正是鳜鱼最为肥美之时。

北宋诗人梅尧臣《宛陵集》中有一首写双鳜鱼的诗:“昔时三月在西洛,始得午桥双鳜鱼。墨藓点衣鳞细细,红盘铺藻尾舒舒。麟台老监分烹去,莲幕佳宾唱和初。今日扬州使君赠,重思二十九年馀。”梅尧臣的老友许待制送了他两条鳜鱼,于是他想起了之前在桥下石头缝里捉到两条鳜鱼的旧事。他把两条鳜鱼交给了谢秘监,谢秘监拿给厨师去烹饪,自己高兴之余,与欧阳修以鳜鱼为题材作唱和诗。那时,他们才二十出头,意气风发,生活充满阳光。但转眼之间,29年已经过去,他的感慨与深情,通过鳜鱼表达出来。盘中的鳜鱼,作为一种寄寓着淡泊名利的文化符码,为文人墨客提供了一份心理上的抚慰,滋润着他们枯瘦的容颜。这是一首很特别的诗。但画面感很强的是那句“墨藓点衣鳞细细,红盘铺藻尾舒舒”,鳜鱼身上的斑斑点点“如织编也”,这种外皮可以很好地在水下掩藏自己的身形。

很多文人都是饕客。南宋诗人杨 *** 的《舟中买双鳜鱼》诗写得极为生动形象:“金陵城中无纤鳞,一鱼往往重六钧。脊梁专车尾梢云,肉如大武千秋筋。小港阻风泊乌舫,舫前渔艇晨收网。一双白锦跳银刀,玉质黑章大如掌。洞庭枨子青欲黄,香肤作线醯作浆。供侬朝吃复晚吃,秃尾槎头俱避席。”将鳜鱼的体型、肉质、特色等描述得淋漓尽致。晚年居住在浙江绍兴的南宋诗人陆游,常写诗赞美故乡的美食。他在《思故山》一诗中写到:“船头一束书,船后一壶酒,新钓紫鳜鱼,旋洗白莲藕……”诗人活得颇为潇洒,他住在鉴湖边的三山,经常划一叶小舟去湖上游览,一边看书,一边喝酒,一边钓鱼,而且钓上的是紫色的鳜鱼,又随手在湖中挖出藕,马上洗干净食用。鉴湖不但盛产鳜鱼,莲藕资源也十分丰富,陆游常能吃到这些美味的湖鲜。南宋文天祥在《山中谩成柬刘方斋》中说:“明日主人酬一座,小船旋网鳜鱼肥。”说明鳜鱼虽然肥美,捕鱼人却是冒着风浪的危险。“伴池雨过新水长,江南鳜鱼大如掌。沙边细荇时吞吐,水底行云递来往。”明代诗人李东阳在《鳜鱼图》这首诗中描写了鳜鱼的形态、生活环境及习 *** 。清代鳜鱼曾作为贡品进京,清人屈大均盛赞其味美:“鲳白鰽白鯚花香,玉筋金盘尽意尝。”清蒸鳜鱼离不开葱姜,所以扬州八怪之一的李鱓画鳜鱼就很形象:一根柳条穿过鳜鱼的大嘴,牵挂向上,再画一头大蒜和两块姜,题曰:“大官葱、嫩芽姜,巨口细鳞时新尝。”这些诗画因描写鳜鱼而出名,生活气息跃然纸上,读来格外有趣。

别饶风味在其中

古人爱吃鳜鱼,更醉心于研究吃鳜鱼。清代美食家袁枚就对鳜鱼吃法颇有心得,他在《随园食单》中说“季鱼(鳜鱼)少骨,炒片更佳”。他认为,炒时鱼片切得越薄越好,用酱油腌浸后,用芡粉和蛋清调拌,入油锅炒,再放作料。炒鳜鱼片要用素油,即植物油,别的鱼类倒没见他特意提醒,大概与油温有关,这种 *** 在当下并不多见。袁枚觉得这样烹饪,菜品才会嫩滑有味。

很多古籍都记载了鳜鱼的 *** *** 。要说最有名的,当属鳜鱼粥。

这道菜被收录于南宋洪迈的《夷坚志》中。宋人吕彦能有一天从天台城里进山,路过一村中小寺顺道拜访。寺主圆真外出了,有个看家小童子躺在屋里熟睡,怎么也叫不醒。

吕彦能已经走累了,想在寺庙里歇会儿,他找了张床榻稍微眯了一会儿。这时,忽然闻到食物的香气,味道甚是 *** 。他纳闷,这香味是从哪儿来的呢?于是走到厨房,只见灶台下的火熄灭不久,灶里还很温热,灶台上的大锅四角放着四枚崇宁(宋徽宗年号)大钱。这四枚大钱是什么意思?他搞不懂,后来也没再探究,也没往锅里看,就出来了。

出来的时候正赶上圆真回来。圆真笑着说:“露马脚了,我这秘密肯定被你知道了!事已至此,也不必隐瞒,你切勿去,与我一同用膳!”吕彦能见圆真盛情挽留,便也不走了。两人来到一间小屋落座,先是喝了几杯酒,然后圆真把一锅粥端了出来。这粥熬得恰到火候,雪白莹糯一大盆,味道非常香美。吕彦能问:“这粥是怎么做出这种味道的?”圆真说:“你刚才看见灶台大锅旁的四个钱都拴着一根线,就是为了做这锅粥准备的。怎么做的呢?先找四条鳜鱼,收拾干净,掐头去尾再去皮,然后用线捆住鱼骨架,把鳜鱼垂放在锅里,再放上水、米、盐、酒、姜、花椒这些调料,当然这里边有固定比例。然后慢慢熬粥,等这些东西全都糜烂在锅里以后,把四个大钱并在一起一提,鱼骨架都提了起来,鱼肉却全部烂在锅里。这就是你觉得此粥味道特别的原因。山野小寺,粗茶淡饭,实在是不值一提。”吕彦能听罢惊讶不已。

这粥之所以能被选入书中,倒不是说鳜鱼粥对宋人来说有多么罕见,而是丝线与铜钱的巧妙结合太出人意料。只要拉起铜钱,借力抖动鱼骨,鱼肉就会轻松脱骨留在粥里。搅匀后,白白的鱼肉与米粥混为一体,表面看似普通的白粥,入口却是鲜香十足,古人的智慧尽在其中。

(王宁 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3年04月14日06版)

(责编:王 宁)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仅 *** 作者观点。全国 *** 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漫话鳜鱼桂花鱼

三花之首鳌花,即鳜鱼。鳜鱼古称鯚鱼,其鯚是从罽来。鳜脊骨硬不易弯,罽为杂色毛织物锦丽且坚,加鳜鱼身上褐黑色斑点都与罽似,故古人认鳜鱼身如罽锦而称“罽鱼”,后罽写成鯚。鳜种类有;翘嘴鳜、大眼鳜、长体鳜、高体鳜、斑鳜、白头鳜、波纹鳜、暗鳜、柳州鳜之分。鳜鱼身有斑纹;鲜明者为雄 *** 、稍晦暗为雌 *** 。农历三月的春鳜为更好;巨口细鳞、骨疏少刺、皮厚肉紧细腻、鲜嫩肥厚营养丰富、肉质鲜美。春季鳜鱼产卵繁衍,进食猛膘肥肉壮,肥腻好食但不宜细品、秋鳜经春繁身瘦、夏季剧烈运动、秋则水浸润肉质细嫩,鱼皮紧绷而富有弹 *** ,味同子鸡营养丰富。因鳜鱼幽门有百枚盲囊开口于十二指肠,为肠的消化 *** 俗称桂花,所以鳜鱼又称桂花鱼。有道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松鼠鳜鱼苏菜名肴,因乾隆在松鹤楼吃此鱼后名扬,以苏州松鹤楼、南京马祥兴最负盛名。清《调鼎集》中:松鼠鱼-取鱼肚皮、去骨、拖蛋黄、炸黄、炸成松鼠式、油、酱烧…,创制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蒋 东

每日一词《渔歌子》赏析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①,桃花流水鳜鱼肥②。

青箬笠③,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①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②鳜(ɡuì)鱼:俗名花鲫鱼,亦称“桂鱼”。③箬(ruò)笠:用竹叶或竹篾编的斗笠。

【译文】

西塞山前有白鹭在飞翔,桃花盛开,春水初涨,鳜鱼正肥美。

戴着青色的斗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在微风细雨中垂钓,用不着回家。

【赏析】

这首小令是渔歌,写的是渔隐之乐,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无限向往与恬和淡雅的情怀。

整首词描绘出一幅和谐的垂钓画面,色彩鲜艳亮丽,描写细腻生动。

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气候回暖,桃花盛开,几场春雨过后,河水会上涨,逆水而上的鱼群也多了起来,这就是桃花水。词人没有直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勾起读者的想象:红艳艳的桃花灼灼盛放,肥大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

在自然景观的描写上,粉色的桃花与白鹭,以及银色的流水呈现出鲜艳的色彩对比,肥美的鳜鱼则给整幅画面带来动感和生机,天地万物,交相辉映;对人物的刻画上,不直接写渔翁,而以青绿的箬笠与蓑衣指代,渔翁的背影宛然可见,仿佛画中另外一抹风景。

这首词以动衬静,白鹭、斜风、落花动态十足,垂钓的渔翁恬静置身其中,更显一派悠然自得,颇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可谓词中有画,词中有情,词中有禅。

词的品赏知识

词的分类(二)

按创作风格来分,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按词牌来源分,根据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一、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又如《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二、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忆江南》。三、本来就是词的题目。如《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

⊙作者简介⊙

张志和(?—744),本名龟龄,字子同,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肃宗时明经及第,后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因事贬官,遇赦而归,遂徜徉山水,自号“烟波钓徒”。博学能文,擅长音乐和书画。今存《渔歌子》词五首。有《玄真子》。

鳜鱼怎么读?“鳜”字是念“guì”还是“jué”呢?

即将要过年了,每家每户的餐桌上应该少不了鱼吧,鳜鱼也是很多家庭喜欢吃的一种,又名桂花鱼、季花鱼等。鳜这个汉字是一个多音字,那么鳜鱼的“鳜”字是读“guì”还是“jué”呢?好奇的同学快来认识下吧。

鳜鱼怎么读

拼音:guì yú

鳜鱼,又名桂花鱼、季花鱼等,是鲈形目鳜鱼属的一种淡水鱼类。鳜鱼体肥肉厚、肉质细嫩、厚实、少刺、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且价值不菲,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名贵鱼类。

鳜鱼在东北亚国家很受欢迎,在中国、 *** 、韩国、日本、 *** 和 *** 等地区的自然环境中都有分布。在中国分布于南到海南岛,北到黑龙江的各个河湖中。

关于鳜字

1、拼音

guì、jué

2、基本字义

guì时:〔鳜鱼〕体侧扁, *** 凶猛,生活在淡水中,味鲜美。是中国特产。亦作“桂鱼”;有些地区称“花鲫鱼”。

jué时:〔鳜鯞〕即“鳑鲏”。

3、字源演变

“鳜”,初见于《说文》中,形声字。鱼表意,古文字形体像一条鱼;本义是鳜鱼。“鳜”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演变而来。“鳜”的字源演变图如下:

好了,关于鳜鱼的读音和意思就分享到这了,汉字铺之前分享过很多“鱼”字旁的汉字,鳜这个汉字也有单独介绍过,如果想要详细的了解,可以通过搜索功能去学习下的哦,希望本文的分享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之一课 白鹭 课本/朗读/字词 人教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之一课 白鹭

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颜色的适宜、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

课文朗读

电子课本

字词学习

一类字学习










二类字学习





句子解析

1.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概括写颜色和身段的精巧。

2.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

“那……那……那……那……”连用四个“那”字,从“簑毛、结构、喙、脚”(从整体到部分、从头到脚)描写白鹭的美。

3.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

“不安稳”与“悠然”对比,写出了白鹭的栖息特点。

4.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加了对白鹭栖息特点的神秘感,产生无限的遐想。

5.——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用“——”(破折号)给出了作者自己的 *** ,让人感到白鹭无处不美。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白鹭的?

外形(颜色、身段) 生活习 *** (觅食、栖息)

3.白鹭给作者怎样的印象?

白鹭是一首精致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4.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白鹭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颜色非常和谐;流线型结构的身段大小非常匀称,这一切都很适宜,它的外形就像“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在清水田里静静地钓鱼、在枝头孤独地站立、在黄昏的空中低低地飞行,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充满了含蓄美,就像“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因此,作者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5.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课后练习

1.朗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可以从描写白鹭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两个方面看出来:一是白鹭颜色的和谐,身段的匀称,反映出白鹭自然朴实的静态美;二是白鹭水田钓鱼、枝头闲立、黄昏低飞这三个画面反映了白鹭的动态美。

2.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

第6~8自然段描绘了白鹭觅食、栖息、低飞这三幅图画,图画可分别命名为“水田钓鱼”“枝头闲立”“黄昏低飞”。

补充知识




渔歌子

作者: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学习需要重复,孩子的学习更是需要平时的积累,空闲时播放课文朗读,通过谜语更好的记住生词,让孩子们更容易的学进去,掌握住。

如果对您有帮助请收藏并分享给您的朋友,也欢迎与我私信交流。

标签: 鳜鱼 怎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