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陵之战的时间(第二次马陵之战)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7 0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马陵之战的时间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马陵之战的时间的知识,包括第二次马陵之战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马陵之战的具体日期
  2. 牧野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分别是哪个时期
  3. 马陵之战的时间、地点、双方、影响、战略战术、拜托了、急、
  4. 简要介绍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等著名战役
  5. 桂棱之战,马棱之战的时间,地点,人物。

一、马陵之战的具体日期

中国战国时期,齐军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歼灭魏军的著名伏击战。周显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魏发兵攻韩,韩向齐求救。齐应允 *** ,以促韩竭力抗魏。但鉴于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过早出兵对齐不利,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才发兵相救。二十七年,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围。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始终居于主动地位。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二、牧野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分别是哪个时期

“牧野洋洋,……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期清明”——《诗经》

战争时间:公元前354——前353年

战国中期,齐、魏、燕、赵、韩、楚、秦等战国七雄并立,征战频繁。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苦战了一年,眼看就要撑不住了,急忙向盟国齐国求救。齐威王正欲向外扩张,于是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去救赵国。

战国中期,位于中原地区的魏国逐渐强大起来,不断对邻国用兵。公元前354年,魏将庞涓引兵攻赵,包围了赵都邯郸。赵向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西来,矛头直指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庞涓闻讯立即回师自救,孙膑巧妙地在魏军南撤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长垣)设伏,大败魏军,擒庞涓(后放回),史称“桂陵之战”,孙膑的这一战法后来被概括为“围魏救赵”。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马陵之战的时间、地点、双方、影响、战略战术、拜托了、急、

1、中国战国时期,齐军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歼灭魏军的著名伏击战。

2、中国战国时期,齐军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歼灭魏军的著名伏击战。周显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魏发兵攻韩,韩向齐求救。齐应允 *** ,以促韩竭力抗魏。但鉴于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过早出兵对齐不利,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才发兵相救。二十七年,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围。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始终居于主动地位。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3、在战略上,齐国适宜地表示了救赵的意向,从而使赵国坚定了抵抗魏军的决心,拖住了魏军;及时对次要的襄陵方向实施佯攻,使魏军陷入多线作战的被动处境;正确把握住魏、赵双方精疲力竭的有利时机,果断出击。在作战指挥方面,孙膑能够正确分析敌我情势,选择适宜的作战方向,进攻敌人既是要害又呈空虚的国都大梁迫使魏军回师 *** ,然后以逸待劳,乘隙打了一个漂亮的阻击战,一举而胜之,自始至终都牢牢掌握住主动权。另外,主将田忌虚心听取意见,从善如流,也为孙膑实施高明作战指挥,夺取胜利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至于魏军的失败,也在于战略上未能掌握诸侯列国的动向,长期顿兵坚城,造成将士疲惫,后方空虚,加上作战指挥上消极被动,让对手牵着鼻子走,终于遭到挨打失败的命运。魏军虽在桂陵之战中严重失利,但是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而仍具有蔚为可观的实力。到了公元前342年,它又穷兵黩武,发兵攻打比它弱小的兄弟之邦--韩国。韩国自然不是魏的对手,危急中遣使奉书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一如当年那样,召集大臣商议此事。邹忌依然充当反对派,不主张出兵,而田忌则主张发兵救韩。齐威王征求孙膑的意见,孙膑便侃侃谈了自己的看法:既不同意不救,也不赞成早救,而是主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即首先向韩表示必定出兵相救,促使韩国竭力抗魏。当韩处于危亡之际,再发兵 *** ,从而“尊名”“重利”一举两得。他的这一计策为齐威王所接受。

4、齐国在桂陵之战,尤其是随后的马陵之战中的大获全胜,

5、从根本上削弱了魏国的军事实力。从此,魏国一步步走下坡路,失去了中原的霸权。而齐国则挟战胜之威,力量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

四、简要介绍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等著名战役

1、喜欢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战争的残酷,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争有很多,比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那么这几次战争都发生在哪几个国家之间呢?本文就来简单分享一下:

2、首先就是桂陵之战,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 *** 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 *** 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3、再就是马陵之战,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战例,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公元前343年,魏国为了补偿在桂陵之战损失,发兵攻打韩国。齐威王待魏韩火拼后以田盼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攻打魏国。魏国派太子申来抵挡,在马陵全军覆没,随之田盼又以“减灶”之策诱魏国庞涓中计,追至马陵山中伏身亡,齐军乘胜追击,俘太子申,全歼魏军。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马陵之战也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战例。

4、再来看看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 *** 队发生的战争。长平之战发生时间是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赵两国因争夺上 *** 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 *** 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而长平之战仅仅持续了5个月,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 *** 坑杀赵军约45万。

5、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秦国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切断赵军粮道,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见战国历史分期)。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更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五、桂棱之战,马棱之战的时间,地点,人物。

战争时间:公元前354——前353年

战国中期,齐、魏、燕、赵、韩、楚、秦等战国七雄并立,征战频繁。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苦战了一年,眼看就要撑不住了,急忙向盟国齐国求救。齐威王正欲向外扩张,于是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去救赵国。

战国中期,位于中原地区的魏国逐渐强大起来,不断对邻国用兵。公元前354年,魏将庞涓引兵攻赵,包围了赵都邯郸。赵向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西来,矛头直指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庞涓闻讯立即回师自救,孙膑巧妙地在魏军南撤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长垣)设伏,大败魏军,擒庞涓(后放回),史称“桂陵之战”,孙膑的这一战法后来被概括为“围魏救赵”。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又派庞涓联合赵国引兵伐韩,包围韩都新郑(今属河南省)。韩昭侯求救于齐。齐以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经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由定陶进入魏境,矛头直指与大梁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庞涓闻讯,忙弃韩而回。魏惠王深恨齐国一再干预魏国的大事,乃起倾国之兵迎击齐军,仍以庞涓为将,太子申为上将军,随军参与指挥,誓与齐军决一死战。

孙膑见魏军来势凶猛,且敌我力量众寡悬殊,只可智取,不可力敌,便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诱庞涓上钩。他命令 *** 由外黄向马陵方向撤退。马陵位于鄄邑北60华里处,沟深林密,道路曲折,适于设伏。孙膑命令兵士之一天挖10万个做饭的灶坑,第二天减为5万个,第三天再减为3万个。庞涓一见大喜,认为齐军撤退了3天,兵士就已逃亡过半,便亲率精锐之师兼程追赶。天黑时赶到马陵,命兵士点火把照路。火光下,只见一棵大树被剥去一块树皮,上书“庞涓死于此树之下”8个大字。庞涓顿悟中计,刚要下令撤退,齐军伏兵已是万箭齐发。魏军进退两难,阵容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庞涓自知厄运难逃,大叫一声:“一着不慎,遂使竖子成名!”拔剑自刎。齐军乘胜追击,正遇太子申率后军赶到,一阵冲杀,魏军兵败如山倒。齐军生擒太子申,大获全胜。史称此战为“马陵之战”,称孙膑的战法为“减灶之计”。此战后,魏国由盛转衰,孙膑却因善于用兵而名扬天下。

编辑本段史籍和辞书中关于马陵之战的记载和战址认定

(桂陵之战)后十五年,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故知齐军怯,入我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精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木,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史籍和辞书中关于马陵之战的记载和战址认定刎,曰:“遂使竖子成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而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马陵,今鄄城县东北六十里,有陵,涧谷深峻,可以置伏。

孙子减灶退军,三日行至马陵,遂杀庞涓,虏太子申,大破魏军。当如虞喜之说,从汴州外黄退至濮州北六十里是也。

马陵,在今山东省范县西南,当时属齐。

公元前341年,魏攻韩,韩求救于齐。齐派田忌、孙膑击魏救韩,魏军在马陵(今山东濮县)为齐兵所败,损失十万兵,主将太子申、庞涓都战死。

孙膑判断魏军于日落时可到达马陵(今河南范县境内),于是设下伏兵。

——中国人民 *** 军事科学院《孙子兵法新注》

齐田盼伐魏,战于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

——田珏张习孔《中国历史大事编年》

—— *** 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

这时,齐军已退到齐国境内。经孙膑计算,魏军这天晚上将到达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

——可爱的山东丛书《悠久的古代历史》

威王十六年,(田婴)与田忌、孙膑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大破魏军。

——山东人民出版社《山东历史人物辞典》

齐军设伏于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

——郑云山等《中外史地知识手册》

莘县春秋时卫莘邑。汉置阳平县,隋改莘县。以县北古莘亭得名。……古迹有马陵古 *** 遗址。建有鲁西北烈士陵园。

公元前341年,齐 *** 孙膑计,诈败,魏军紧追。追至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天黑道狭,齐军万弩齐发,大败魏军。

公元前341年,齐军师孙膑率军屯驻马陵、道口(今莘县大张家乡马陵和樱桃园乡道口)。

马陵,在旧治北三十里。……庞涓所死之地,至今堤歧交错,行者多失道。

马陵,在县西南三十里。……旧志谓即孙膑擒庞涓处。

—— *** 二十四年《续修范县县志》

马陵之战的时间(第二次马陵之战)-第1张图片-

马陵堤,在县东南十八里,接濮州界。……庞涓死于树下,即此。

春秋有范邑,为晋国大夫士会的封地。汉置范县,因范邑得名。19 *** 年中华人民 *** 国 *** 决定,将山东省之范县、寿张2县金堤河以南地区和范县县城附近划归河南省,取名范县。1978年中华人民 *** 国 *** 决定,将范县东部的9个公社划出,成立台前县。范县今归河南濮阳管辖。

编辑本段认定莘县马陵为马陵之战古 *** 的主要依据

位于范县城西南的马陵,今属莘县大张家镇。认定其为齐魏马陵之战古 *** ,有以下依据:

1、郭沫若、翦伯赞、谭其骧、何建章、张习孔等史学大家以及中国人民 *** 军事科学院、 *** 三军大学等科研单位对此早有定论,特别是1999年修订出版的国家权威辞书《辞海》明确地将“马陵古 *** 遗址”置于“莘县”条目之下。在没有新的有力证据出现的情况下,此说是不宜改变的。

2、莘县的马陵一带战国时期是齐魏交界处,也是齐攻魏最便捷的路径。齐魏两国直接交战,决不会绕道别国来个大迂回,也不会涉过黄河跑到北面去。

3、孙膑是鄄人,他的家距马陵只有60华里,对这一带的地形非常熟悉,这是他决定在马陵设伏的主要原因。如果在800里外的陌生地域作战,他是不可能如此胸有成竹的。

4、莘县一带如今是平原,古代却是土丘起伏,沟壑遍地,故古地名中多见“丘”字,如廪丘、认定莘县马陵为马陵之战古 *** 的主要依据顿丘、牡丘、犬丘、帝丘、茌丘等。土丘经大水多年冲刷,形成许多数丈深的大沟,这就是老百姓所说的“葫芦道”。在这种大沟两旁设伏,强弩最易发挥作用。后来黄河向南改道,在黄水的淤积下,沟壑渐趋平缓,但直至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沟壑仍未完全消失,车马行其中,远近皆不可见, *** 军民把这些深沟当作天然的交通壕与日寇 *** 。据说,距马陵约7华里的道口村是马陵道的入口,一旦进入马陵道,便难辨别方向,故素有“ *** 阵”之称。范县旧志所载咏马陵诗中有“茅屋多斜曲,歧路几回旋”和“两岸阴森一路低,险同函谷塞丸泥”等句,描写的就是这种特殊地形。

5、马陵的“陵”字,本义是土丘,并由此演变为土堆的坟墓。“陵”字的本义是对马陵一带古地貌的更好诠释。莘县南部一带至今仍有许多

村以“山谷”为名,这是此地当年并非平原的又一力证。

6、《 *** 》中所描写的野猪林就在马陵之北约18华里处。当地旧志记载,古时这里大冈起伏,林木丛生,是荒凉险恶的去处。要知马陵当时的险要,此条可为旁证。马陵旧有黄桑冈,据说即是庞涓自刎处。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马陵 时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