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子仁丸治脾约,麻子仁丸方解

牵着乌龟去散步 生活 37 0
总是不 *** ,总是便秘?送一剂润肠通便方,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很多朋友都受到 *** 不通畅的困扰,有一类朋友是肠道不通, *** 总是干结,排起来特别费力,还有一类是总是没有便意,几天不排 *** 也没有感觉, *** 不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作息,一方面导致 *** 回吸,另一方面,几天不 *** 肚子容易发胀,而且经常排臭气。

*** 不通畅?而且总是没有 *** 的感觉是怎么回事呢?

实际上,中医认为, *** 干结,腹胀排不出 *** 与脾虚津液不足,胃肠燥热有关,由于胃肠燥热,脾的津液又不足,气机受阻,导致脾不能为胃行津液,出现津液受到约束,不能正常布散,只能向下输送到 *** ,这时候 *** 反而比较多,因此就会出现 *** 干结, *** 频数,腹胀腹痛,甚至舌红苔黄等表现。

出现 *** 不通畅?而且总是没有 *** 的感觉该怎么办呢?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剂中 *** 方子,叫做麻子仁丸,具有润肠泻热,行气通便的作用,组成是麻子仁、芍 *** 、枳实、大黄、炙厚朴、杏仁、蜂蜜组成。我们来分析一下。

大黄

首先是麻子仁 *** 平味甘,质润而多脂,具有很好的润肠通便效果,是为君 *** ,其次是大黄,能泻热通肠腑,通泻作用迅猛,在加上一味白芍养阴合营缓急止痛,以防止大黄峻猛之 *** ,其次加上了枳实、厚朴两味中 *** ,都有很强的行气破结消滞的作用,为佐,最后加入了蜂蜜,一方面蜂蜜滋润可润肠通便,另一方面可解毒,调和 *** *** ,诸 *** 合用,去燥热,通肠腑,恢复阴液, *** 自通。

枳实

麻子仁丸具有泻下和润肠同时开工,通 *** 但不伤正的效果,是临床常用的一剂通便 *** 物。

需要注意的是!

麻子仁丸通便虽好,但毕竟通腑作用较强,一般做丸剂以缓和峻猛之 *** ,而且临床需从小量逐渐增加至起效,一旦见效,即可停止,不适宜长期服用维持。此外,由于该方之属于攻下消滞之 *** ,孕妇,来年人及气血亏虚的人,都应当慎用!

以上就是今天对于总是不 *** ,总是便秘的一个方子分享了,希望能帮到大家。

脾阳虚和脾阴虚各有什么特点?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不管是脾阳虚还是脾阴虚,都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出现血虚表现。所以清末医家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说“脾阳不足,水谷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也不熟。”,所以气血不足是脾阳虚和脾阴虚共同的特点,但表现又有所不一样。

脾阳不足的症状及治疗、饮食注意

脾阳主要负责运化水谷,所以脾阳不足,运化水谷无力,容易生湿、生痰,腹泻拉肚子,一片虚寒的表现。容易怕冷,尤其是腹部。气血无所化,水湿泛滥,容易表现为皮肤泛白,或有浮肿,尤其是下眼睑明显,水湿上泛,眼睑颜色晦暗。嘴唇颜色较淡,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白腻或者白厚。手脚冰凉,四肢肌肉也容易浮肿,尿多,颜色清亮。

对于脾阳虚的治疗 ***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创立了“补气、升阳”之法,针对脾阳不足、脾气下陷的补中益气汤或升阳除湿汤都是不错的选择。当然也可适当的选择理中丸或者参苓白术散等,都是可以的。不过脾阳虚往往还有脾气虚,或者脾阳虚日久容易出现肾阳虚,所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佐以补气,或者温肾阳的 *** 物一起。

平时的饮食应该注意多摄入一些温热 *** 的食物,比如羊肉、鸡肉、南瓜、韭菜等,少吃寒凉冰冻的食物,尤其是生冷瓜果,如果水湿明显或者水肿,可以适当多吃些健脾利尿的食物,比如玉米须,薏米等,但要配伍,尤其是薏米要炒黄,以免更伤脾阳。

脾阴不足的症状及治疗、饮食注意

脾阴主要是指营血,所有脾阴不足,缺乏营血,水谷也无法化生,容易虚烦,不思饮食,食后腹胀,一片虚热的表现。面无色泽,晦暗或发黄,容易口唇干燥,唇裂脱皮,手足心烦,口干但不欲饮,虽有饥饿感,但不想吃,吃了容易腹胀、烦闷,四肢消瘦,容易便秘。

对于脾阴虚的治疗 ***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有一个治疗脾阴虚的经典方剂“麻子仁丸”,主要治疗脾阴不足引起的便秘。那么对于脾阴虚,我们应该怎么治疗呢?一般选择“甘淡 *** 物”,甘淡柔润的 *** 物能够养阴生津,同时佐以酸的 *** 物,能生津敛阴,再适当配伍一些能够升提的 *** 物,比如升麻、葛根、桔梗、柴胡等,有助于脾的运化。比如沙参麦冬汤、益胃汤等也都可以。或者用淮山单味,煮水也是可以的。

平时多摄入一些滋阴养血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少吃辛辣 *** 的食物,能健脾胃的有莲子、山 *** 、芡实等。再适当吃一些酸 *** 的食物,比如乌梅、山楂等,有助于养脾阴。

执业医师 *** 方剂总结

一、解表剂

*** 辛温解表

麻黄汤 《伤寒论》 速记:干妈贵姓(甘麻桂杏)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无汗而喘,脉浮紧。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麻桂3:2

大青龙汤《伤寒论》 速记:干妈将找贵人膏(甘麻姜枣桂仁膏)功效:发汗解表,兼清里热。主治:【①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②溢饮。】无汗,烦躁,口渴。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方良。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石膏 生姜 大枣 )

桂枝汤《伤寒论》 速记:桂枝要炒姜枣(桂枝 *** 草姜枣)功效: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脉浮缓或浮弱。桂枝汤治太阳风,芍 *** 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汗出恶风此方功。(桂枝 芍 *** 甘草 生姜9克 、大枣 )桂芍1:1

九味羌活汤 速记:九味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功效: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苓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羌活 防风 苍术 细辛 川芎 白芷 生地 黄芩 甘草 )

小青龙汤 《伤寒论 》 速记:小龙麻子将要甘心下跪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内饮证】无汗喘咳,痰多而稀。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痰稀此方宜,姜桂麻黄芍 *** 甘,细辛半夏兼五味。(麻黄 芍 *** 细辛 干姜 甘草 桂枝 半夏 五味子)君 *** :桂麻

止嗽散 速记:百草园前臣敬接 功效:宣利肺气,疏风止咳。主治:【风邪犯肺之咳嗽证】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紫苑百部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桔梗 荆芥 紫菀 百部 白前 甘草 陈皮 )

*** 辛凉解表

银翘散 《温病条辨》 速记: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咳嗽喉痛,脉浮数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连翘 银花 苦桔梗 薄荷 竹叶 生甘草 荆芥穗 淡豆豉 牛蒡子 )

桑菊饮 《温病条辨》 速记:荷叶杏花、草根更俏功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邪客肺络证】 但咳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桑叶 菊花 杏仁 连翘 薄荷 桔梗 生甘草 苇根 )

麻杏甘石汤《伤寒论》 速记:干妈姓石功效: 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咳逆气急,鼻扇,口渴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麻黄 杏仁 甘草 石膏 ) 麻石1:2

柴葛解肌汤 《伤寒六书 》 速记:姜大哥拾柴草,秦姐抢白芍功效:解肌清热。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柴葛解肌陶氏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柴胡 干葛根 黄芩 芍 *** 桔梗 甘草 羌活 白芷 石膏 大枣 生姜 )

*** 扶正解表

败毒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速记:活熊身伏草埂,二虎只可强攻功效: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证】憎寒壮热,无汗,脉浮按之无力。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四时感冒有奇功。(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茯苓 桔梗 人参 甘草 )

参苏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速记:目前只办 *** 申诉陈根打姜草益气解表,理气化痰。【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饮证】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宜,干葛木香甘桔茯,内伤外感此方推。(人参 苏叶 干葛 半夏 前胡 茯苓 木香 枳壳 桔梗 陈皮 炙甘草各 )

二、泻下剂

*** 寒下

大承气汤 《伤寒论》 速记:小黄识谱功效:峻下热结。主治:【 *** 阳明腑实证; *** 热结旁流证; *** 里实热证而见热厥、痉病、发狂者】痞满燥实+实热证(谵语潮热,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大承气汤用芒硝,枳实厚朴大黄饶,救阴泻热功偏擅,急下阳明有数条;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鞭痞满泻热良。谓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 )

大陷胸汤 《伤寒论》速记:谁大笑(遂大硝)功效:泻热逐水。心下痛,拒按,按之石硬主治:【水热互结之大结胸证】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一克效力强,擅疗热实结胸证,泻热逐水效专长。(大黄 芒硝 甘遂 )

*** 温下

温脾汤 《备急千金要方》 速记:黄夫人当忙炒姜功效:攻下寒积,温补脾阳。主治:【阳虚冷积证】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脉沉弦而迟。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大黄 当归 干姜 附子 人参 芒硝 甘草 )

*** 润下

麻子仁丸(又名脾约丸) 《伤寒论》速记:黄世仁烧杏脯通便。功效:润肠泻热,行气通便。主治:【脾约证】 *** 干结, *** 频数麻子仁丸小承气,杏芍麻仁治便秘,胃热津亏便难解,润肠通便脾约济。(麻子仁 芍 *** 枳实 大黄 厚朴 杏仁 )

济川煎 《景岳全书》 速记:卸只牛肉马上归。功效:温肾益精,润肠通便。主治: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肾虚便秘】 *** 清长,腰膝酸软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津亏肠中燥,寓通于补法堪宗。(当归 牛膝 肉苁蓉 泽泻 升麻 枳壳 )

*** 逐水

十枣汤 《伤寒论》 助理不考 速记:芫花赶早集。功效:攻逐水饮。主治:【 *** 悬饮; *** 实水水肿】十枣逐水效甚夸,大戟甘遂与芫花,悬饮内停胸胁痛,大腹肿满用无差。(芫花 甘遂 大戟 大枣 )

㈤攻补兼施

黄龙汤 《伤寒六书》助理不考 速记:大承气找姜姐当草人。功效:攻下通便,补气养血。(泻热通便,益气养血)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大承气加气血不足黄龙枳朴与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大黄 芒硝 枳实 厚朴 甘草 人参 当归 桔梗 生姜 大枣 )

三、和解剂

***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伤寒论》 速记:生芹菜炒大虾仁。(生芩柴草大夏人)功效:和解少阳主治:【 *** 伤寒少阳证; *** 妇人中风,热入血室; *** 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语,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柴胡 黄芩 人参 甘草 半夏 生姜 大枣 )

蒿芩清胆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 速记:夏枳陈代画黄苓草和青竹。功效:清胆利湿,和胃化痰。主治:【少阳湿热痰浊证】寒热如疟,呕黄涎而黏俞氏蒿芩清胆汤,陈皮半夏竹茹襄,赤苓枳壳兼碧玉,湿热轻宣此法良(青蒿 淡竹茹 半夏 赤茯苓 黄芩 枳壳 陈皮 碧玉散 滑石 甘草 青黛 )

*** 调和肝脾

四逆散 《伤寒论》 速记:柴草制 *** 或 (四逆枳芍柴草)功效: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主治:【 *** 阳郁厥逆证; *** 肝脾不和证】 手足不温,脉弦四逆散里用柴胡,芍 *** 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邪成郁逆,敛阴泄热平剂扶。(柴胡 芍 *** 枳实 炙甘草 )

逍遥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速记:何少将令采猪草归。功效: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神疲食少,妇科。逍遥散用归芍柴,柴苓术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当归 芍 *** 柴胡 茯苓 白术 甘草 生姜 薄荷 )

痛泻要方 《丹溪心法》 速记:要防白术 *** 效: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主治:【脾虚肝郁之痛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痛泻要方陈皮芍,防风白术煎丸酌,补泻并用理肝脾,若作食伤医更错。(陈皮 白术 白芍 防风 )

*** 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 》 速记:半夏泻心芩连姜,参加草枣除痞方功效:寒热平调,散结除痞。(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大枣合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阴。(半夏 黄连 黄芩 干姜 甘草 人参 大枣 )

四、清热剂

*** 清气分热

*** 汤 《伤寒论》 速记:师母干净功效:清热生津。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四大证(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 *** 汤用石膏偎,知母甘草粳米陪,亦有加入人参者,躁烦热渴舌生苔。(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人参)

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速记:厦门人主食干净米功效: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气逆欲呕+气阴两伤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竹叶灵,甘草生姜兼粳米,暑烦热渴脉虚寻。(竹叶 石膏 人参 麦门冬 半夏 甘草 粳米 )麦冬:半夏=2:1

*** 清营凉血

清营汤 《温病条辨》 速记:乔连花选地丹麦 *** ---翘连花玄生丹麦竹犀功效: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主治:【热入营分证】 身热夜甚,神烦、斑疹隐隐、舌绛而干清营汤治热传营,脉数舌绛辨分明,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水牛角 生地 银花 连翘 玄参 黄连 竹叶心 丹参 麦冬 )

犀角地黄汤 《外台秘要》 速记:岳母牺牲( *** 牡犀生)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主治:【 *** 热入血分证; *** 热伤血络证】 热扰心神、热伤血络、舌深绛起刺犀角地黄芍 *** 丹,血升胃热火邪干,斑黄阳毒皆堪治,或益柴芩总伐肝。( 水牛角 生地黄 赤芍 *** 牡丹皮 )

***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 《外台秘要》 速记:百子练琴 或 黄连解毒柏栀芩,三焦上火是主因功效:泻火解毒。主治:【三焦火毒热盛证】黄连解毒汤四味,黄柏黄芩栀子备,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衄斑黄均可使。(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

凉膈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助理不考 速记:乔将军住黄山,销草和蜜。功效:泻火通便,清上泄下。主治:【上中二焦火热证】 胸膈烦热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竹叶蜜煎疗膈上,中焦燥实服之消。(朴硝 川大黄 山栀子 连翘 黄芩 甘草 薄荷 竹叶 )

普济消毒饮 《东垣试效方》 速记:黄牛白马联合巧耕陈草根,胜元胡功效: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主治:【大头瘟】普济消毒芩连鼠,玄参甘桔板蓝根,升柴马勃连翘陈,薄荷僵蚕为末咀,或加人参及大黄,大头天行力能御。(酒黄芩 酒黄连 人参 牛蒡子 玄参 生甘草 桔梗 板蓝根 升麻 柴胡 马勃 连翘 陈皮 薄荷 僵蚕 )

*** 气血两清

清瘟败毒饮 《疫疹一得》 速记:十母亲住西草原,接连巧生赤皮子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泻火。主治:【温病气血两燔证】清瘟败毒地连芩,丹石栀甘竹叶寻,犀角玄翘知芍桔,瘟邪泻毒亦滋阴。( 生石膏 生地 水牛角 黄连 栀子 桔梗 黄芩 知母 赤芍 玄参 连翘 竹叶 甘草 丹皮 )

㈤清脏腑热

导赤散 《小儿 *** 证直诀》 速记:草地牧主功效:清心利水养阴。主治:【心经火热证】 口舌生疮,心火下移小肠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攻,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 *** 中。(生地 木通 生甘草梢 竹叶 )

龙胆泻肝汤 《医方集解》 速记:皇帝通知龙龟卸柴草车功效: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主治:【 *** 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目); *** 肝胆湿热 *** 证( ***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酒炒龙胆草 酒炒栀子 炒黄芩 柴胡 酒炒生地 车前子 泽泻 木通 生甘草 酒炒当归 )

左金丸 《丹溪心法》 速记:昨进黄鱼功效: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主治:【肝火犯胃证】 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左金连茱六一丸,肝火犯胃吐吞酸,再加芍 *** 名戊己,热泻热痢服之安。(黄连 吴茱萸 )连茱6:1

泻白散 《小儿 *** 证直诀》 速记:赶白骨精功效:清泻肺热,平喘止咳。主治:【肺热喘咳证】 皮肤蒸热,日哺尤甚,脉细数。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参茯知芩皆可入,肺热喘嗽此方施。(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粳米一撮)

清胃散 《脾胃论》 速记:生母当皇帝功效:清胃凉血。主治:【胃火牙痛。】 牙龈红肿或出血。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益石膏平胃热,口疮吐衄与牙宣。(升麻 黄连 当归身 生地 牡丹皮 )

玉女煎 《景岳全书》 速记:师弟卖母牛功效:清胃热,滋肾阴。主治:【胃热阴虚证】 牙痛,齿松牙衄玉女煎中地膝兼,石膏知母麦冬全,阴虚胃火牙痛效,去膝地生温热痊。(熟地黄 石膏 知母 牛膝 麦冬 )

芍 *** 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速记:草官要秦香莲当大兵功效:清热燥湿,调气和血。主治:【湿热痢疾】 里急后重,赤白相间,苔黄腻。芍 *** 芩连与锦纹,桂甘槟木及归身,别名导气除甘桂,枳壳加之效若神。(白芍 大黄 黄芩 黄连 当归 官桂 槟榔 甘草 木香 )

白头翁汤 《伤寒论》 速记:百翁练琴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主治:【大肠 热毒痢疾】 赤多白少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佐秦皮,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白头翁 黄连 黄柏 秦皮 )

*** 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 《温病条辨》 速记:庆贾母诞生功效:养阴透热。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夜热早凉青蒿鳖甲地知丹,热自阴来仔细看,夜热早凉无汗者,养阴透热服之安。(青蒿 鳖甲 生地 知母 丹皮 )

当归六黄汤 《兰室秘藏》 速记:弟弟骑白龟练琴功效:滋阴泻火,固表止汗。主治:【阴虚火旺盗汗】当归六黄治汗出,芪柏芩连生熟地,泻火固表复滋阴,加麻黄根功更异。(当归 生地 熟地 黄芩 黄连 黄芪 黄柏 )

五、祛暑剂

*** 祛暑解表

香薷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速记:猴想炒扁豆功效: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主治:【阴暑】脉浮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香薷 白扁豆 厚朴 )

*** 祛暑利湿

六一散 《黄帝素问宣明伦方》 速记:六一拾草功效:清暑利湿。主治:【暑湿证】 *** 不利或泄泻六一散用滑石草,解饥行水兼清燥, *** 表里及三焦,热渴暑烦泻痢保,益元碧玉与鸡苏,砂黛薄荷加之好。(滑石 甘草 )石草6:1

*** 祛暑益气

清暑益气汤 《温热经纬》 速记:师母深夜卖黄瓜和糙米功效: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 身热汗多, *** 短赤+气阴两虚王氏清暑益气汤,西瓜翠衣荷梗襄,知麦石斛西洋参,黄连竹叶草粳方。(西洋参 麦冬 石斛 荷梗 西瓜翠衣 黄连 竹叶 知母 甘草 粳米 )

脾胃衰,疾病来,身体这4个信号提示要补脾胃了 4个中成 *** 对应调理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为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在我们身体中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两者共同完成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饮食水谷在脾胃的运化,受纳,腐熟作用下化生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生水谷之气,然后水谷之气布散全身,成为 *** 之气。所以说水谷之气是 *** 之气的主要来源,脾胃是生气之源。脾胃影响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今天给大家说说那些是脾胃不好的表现,又该如何调理

之一种情况:精神状态不好,经常会出现失眠、健忘、心慌、反应迟钝。中医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之说。脾胃的主要作用是用来运化水谷,然后水谷转化为气血,濡养全身。而长时间的脾胃虚弱就不能生化气血,没有气血去濡养心神导致心神失于濡养,从而产生失眠、健忘等这些症状。这时我们可以参考归脾丸,归脾丸主要运用于心脾两虚,它既可以益气补血还能健脾养心。

第二种情况:食欲不振,消化 *** 。这类人经常胃口不好,要么是不想吃饭,要么只吃一点。吃完之后还消化不了。经常肚胀,肚子疼痛,叹气,口臭,腹泻。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吃了生冷或者不干净的食物,使脾胃虚弱。这时我们可以用四君子丸。四君子丸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都有很好的疗效。

第三种情况:睡觉时流口水。脾胃虚弱,会出现流口水的情况,“”是脾之水、脾之气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脾气充足,涎液才能正常传输,帮助我们吞咽和消化。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或晚上睡觉的时候经常不自觉地流口水。这大多是因为我们的脾气过于虚弱。这时我们可以从健脾补胃开始。给大家推荐一味中成 *** 叁苓白术丸不仅可以滋补脾胃,还能补益肺气。

第三种情况:便秘。当人的脾胃功能减弱,其脾胃的运化功能就会减弱,脾的推动力不足则会导致大肠的动力不足,这时可能还会出现口臭, *** 干燥, *** 不畅,还有便秘。这时我们可以参考一个麻子仁丸。可以帮助我们滋润脾阴,补充津液使 *** 不再干燥,润肠通便。

第四种情况:面色发黄。脾胃虚弱的人,面色可能会发黄,主要是因为脾胃虚弱,脾的气血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给人提供足够营养造成的。同时会有吃饭不香,不好好吃饭,造成营养不。或者饭后肚子发胀,以及腹泻等情况。这时我们用一个补中益气丸,刚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既可以治疗脾胃虚弱,还能补我们的气血不足。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总结脾胃虚弱的四种情况,你占了几个呢?有问题可以留言,关注我,教你更多中医知识。

常用方剂歌诀背诵分享

常用方剂歌诀

之一章 解表剂

辛温解表

1.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

2.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 *** 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3.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4.香薷饮

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

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5.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

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 *** 同。

6.止嗽散 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

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辛凉解表

7.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8.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胃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9.麻杏石甘汤

方歌:伤寒麻杏甘石汤,身热而喘是妙方,辛凉宣泻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10.柴葛解肌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11.升麻葛根汤

阎氏升麻葛根汤,芍 *** 甘草合成方,

麻疹初期发不透,解肌透疹此为良。

扶正解表

12.败毒散

人参败毒茯苓甘,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13.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干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14.再造散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外感服之安。

15.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功可慰。

第二章 泻下剂

寒下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大黄牡丹汤

金匱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温下

大黄附子汤

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

冷积内结成实证,功专温下妙非常。

温脾汤

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三物备急丸

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不需煎,

猝然腹痛因寒积,速投此方急救先。

润下

五仁丸

五仁柏仁杏仁桃,松仁陈皮郁李饶,

炼蜜为丸米饮下,润肠通便此方效。

济川煎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

肾虚津亏肠中燥,寓通于补法堪宗。

麻子仁丸(又名脾约丸)

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粘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

攻补兼施

黄龙汤

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增液承气汤

增液承气参地冬,硝黄加入五 *** 供;

热结阴亏 *** 秘,壮水行舟便自通。

逐水

十枣汤

十枣逐水效甚夸,大戟甘遂与芫花,悬饮内停胸胁痛,大腹肿满用无差。

禹功散

儒门事亲禹功散,牵牛茴香木香研; 行气逐水又通便,姜汁调下阳水痊。

第三章 和解剂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蒿芩清胆汤

蒿芩清胆碧玉需,陈夏茯苓枳竹茹,热重寒轻痰湿重,胸痞呕恶总能除。

调和肝脾

四逆散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 *** 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逍遥散

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疏肝养血兼理脾,丹栀加入热能排。

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调和寒热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大枣合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阴。

表里双解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攘

防风通圣散

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表里交攻阳热盛,外科疡毒总能消。

葛根黄芩黄连汤(芩连葛根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邪陷阳明成热利,清里解表保安康。

疏凿饮子

疏凿槟榔及商陆,芩皮大腹同椒目,

赤豆艽羌泻木通,煎加生姜阳水服。

第四章 清热剂

清气分热

*** 汤

*** 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生气津。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

清营凉血

清营汤

清营汤是鞠通方,热入心包营血伤,

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佐之良。

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芍 *** 丹,血热妄行吐衄斑。蓄血发狂舌质绛,凉血散瘀病可痊。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汤四味,黄芩黄柏栀子备。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衄斑黄均可为。

普济消毒饮

普济消毒芩连鼠,玄参甘桔蓝根侣。 升柴马勃连翘陈,薄荷僵蚕为末咀

凉膈散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竹叶蜜煎疗膈上,中焦燥实服之消。

仙方活命饮

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芍加,贝母花粉兼乳没,穿山角刺酒煎佳。一切痈毒能溃散,溃后忌服用勿差

清脏腑热

导赤散

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攻,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 *** 中。

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左金丸

左金连茱六一丸,肝火犯胃吐吞酸,再加芍 *** 名戊己,热泻热痢服之安。

泻白散(泻肺散)

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参茯知芩皆可入,肺热咳喘此方先。

苇茎汤

苇茎汤出千金方,桃仁薏苡冬瓜仁,肺痈痰热兼瘀血,化浊排脓病自宁。

清胃散

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加石膏清胃热,口疮吐衄与牙宣。

玉女煎

玉女煎用熟地黄,膏知牛膝麦冬襄,

胃火阴虚相因病,牙痛齿枯宜煎尝

芍 *** 汤

芍 *** 汤中用大黄,芩连归桂槟草香,清热燥湿调气血,里急腹痛自安康。

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味苦 *** 寒能凉血,解毒坚阴攻效奇。

清热祛暑

六一散

六一散用滑石草,清暑利湿有功效

益元碧玉与鸡苏,砂黛薄荷加之好

桂苓甘露饮

桂苓甘露猪苓膏,术泽寒水滑石草,

祛暑清热又利湿,发热烦渴吐泻消

清暑益气汤

王氏清暑益气汤,善治中暑气阴伤,洋参冬斛荷瓜翠,连竹知母甘粳襄。

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知地丹,热自阴来仔细看。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清骨散

清骨散用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扶

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劳热保无虞。

当归六黄汤

当归六黄二地黄,芩连芪柏共煎尝,滋阴泻火兼顾表,阴虚火旺盗汗良。

第十六章 消食剂

消食化积

保和丸

保和神曲与山楂,苓夏陈翘莱菔加,炊饼为丸白汤下,方中亦可加麦芽,

枳实导滞丸

枳实导滞首大黄,芩连曲术茯苓襄,泽泻蒸饼糊丸服,湿热积滞力能攘。

木香槟榔丸

木香槟榔青陈皮,黄柏黄连莪枳齐。

大黄黑丑兼香附,热滞泻痢皆相宜。

健脾消食

健脾丸

健脾参术苓草陈,肉蔻香连合砂仁,楂肉山 *** 曲麦炒,消补兼施此方寻。

肥儿丸

肥儿丸内用使君,豆蔻香连曲麦槟,

猪胆为丸热水下,虫疳食积一扫清。

第十七章 祛虫剂

乌梅丸

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人参椒姜加附子,清上温下又安蛔。

化虫丸

化虫丸中用鹤虱,苦楝槟榔一并列,

白矾铅粉和丸服,肠中诸虫皆可杀。

布袋丸

布袋丸内用四君,芜荑芦荟共调匀,

夜明砂与使君子,消疳去虫法可循。

第五章 温里剂

温中散热

理中丸

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干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芍 *** 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

回阳救逆

四逆汤

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泻脉微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回阳救急汤

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二姜五味随,

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见其勋。

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辛甘草与通草,血虚肝寒手足冷,煎服此方乐陶陶。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芍 *** 大枣与生姜,益气温经和营卫,血痹风痹功效良。

阳和汤

阳和汤法解寒凝,贴骨流注鹤膝风,熟地鹿胶姜炭桂,麻黄白芥甘草从。

第六章 补益剂

补气

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气虚饵;

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气滞使

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扁豆陈,山 *** 甘莲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玉屏风散

玉屏风散最有灵,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 *** 虽相畏效相成。

生脉散

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 *** ,

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人参蛤蚧散

补益人参蛤蚧散,专治痰血与咳喘,

桑皮二母杏苓草,若非虚热慎毋餐

补血

四物汤

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通,经带胎产皆可治,加减运用在胸中。

当归补血汤

当归补血东垣笺,黄芪一两归二钱,血虚发热口烦渴,脉大而虚宜此煎

归脾汤

归脾汤中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齐。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怔忡健忘俱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

气血双补

八珍汤

双补气血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

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泰山磐石散

泰山磐石八珍全,去苓加芪芩断联,再益砂仁及糯米,妇人胎动可安全。

补阴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益 *** ,茱薯丹泽地苓专,更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自可煎。养阴明目加杞菊,滋阴都气五味先,肺肾两调金生水,麦冬加入长寿丸。

左归丸

左归丸内山 *** 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之一。

大补阴丸

大补阴丸知柏黄,龟版脊髓蜜成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

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参姜归,麦冬生地 *** 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一贯煎

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襄,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百合固金汤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甘藏,麦冬芍 *** 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补肺阿胶汤

补肺阿胶马兜铃,鼠粘甘草杏糯停,

肺虚火盛人当服,顺气生津咳哽宁

益胃汤

益胃汤能养胃阴, *** 玉竹与沙参,

麦冬生地同煎服,温病须虑热伤津。

补阳

肾气丸

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淮 *** 及山萸,丹皮苓泽加桂附,引火归原热 *** 。

右归丸

右归丸中地附桂,山 *** 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阴阳双补

地黄饮子

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龟鹿二仙胶

龟鹿二仙最守真,补人三宝精气神

人参枸杞和龟鹿,益寿延年实可真。

七宝美髯丹

七宝美髯何首乌,菟丝牛膝茯苓俱, 骨脂枸杞当归合,专益 *** 精血虚

第七章 固涩剂

固表止汗

牡蛎散

牡蛎散内用黄芪,小麦麻根合用宜,卫虚自汗或盗汗,固表收涩见效奇。

敛肺止咳

九仙散

九仙散中 *** 君,五味乌梅共为臣

参胶款桑贝桔梗,敛肺止咳益气阴

涩肠固脱

真人养脏汤

真人养脏诃粟壳,肉蔻当归桂木香,术芍参甘为涩剂,脱 *** 久痢早煎尝。

四神丸

四神故纸与吴萸,肉蔻五味四般须,

大枣生姜为丸服,五更肾泄最相宜。

桃花汤

桃花汤中赤石脂,干姜粳米共用之,

虚寒下痢便脓血,温涩止痢最施宜

涩精止遗

金锁固精丸

金锁固精芡莲须,蒺藜龙骨与牡蛎,莲粉糊丸盐汤下,补肾涩精止滑遗。

桑螵蛸散

桑螵蛸散治便数,参苓龙骨同龟壳,菖蒲远志当归入,补肾宁心健忘却。

缩泉丸

缩泉丸治 *** 频, *** 虚寒遗尿斟,

乌 *** 益智各等分,山 *** 糊丸效更珍。

固崩止带

固冲汤

固冲补气用术芪,龙牡芍萸茜草宜,倍子海蛸棕榈炭,崩中漏下总能医。

固经丸

固经丸用龟版君,黄柏椿皮香附群,黄芩芍 *** 酒丸服,漏下崩中色黑殷。

易黄汤

易黄白果与芡实,车前黄柏加薯蓣, 能消带下粘稠秽,补肾清热又祛湿。

第八章 安神剂

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丸

朱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合地黄,怔忡不寐心烦乱,清热养阴可复康。

磁朱丸

磁朱丸中有神曲,安神潜阳治目疾

心悸失眠皆可用,癫狂痫症宜服之

补养安神

天王补心丹

天王补心柏枣仁,二冬生地当归身,

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养神。

酸枣仁汤

酸枣二升先煮汤,茯知二两用之良,芎二甘一相调剂,服后安然入梦乡。

甘麦大枣汤

金匮甘麦大枣汤,妇人脏躁喜悲伤,精神恍惚常欲哭,养心安神效力彰

第九章 开窍剂

凉开

安宫牛黄丸

安宫牛黄开窍方,芩连栀郁朱雄黄,牛角珍珠冰麝箔,热闭心包功效良。

紫雪

紫雪 *** 朱朴硝,硝磁寒水滑石膏,丁沉木麝升玄草,不用赤金法亦超。

至宝丹

至宝朱砂麝息香,雄黄牛角与牛黄,

金银二箔兼龙脑,琥珀还同玳瑁良

行军散

诸葛行军痧胀方,珍珠牛麝冰雄黄,

硼硝金箔共研末,窍闭神昏服之康

温开

苏合香丸

苏合香丸麝息香,木丁朱乳荜檀襄,牛冰术沉诃香附,中恶急救莫彷徨。

紫金锭

紫金锭用麝朱雄,慈戟千金五倍同,

太乙玉枢名又别,祛痰逐秽及惊风

第十章 理气剂

行气

越鞠丸

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痰火食湿因,芎苍香附兼神曲,气畅郁舒痛闷伸

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皆能除。

四磨汤

四磨饮子七情侵,人参乌 *** 及槟沉,浓磨煎服调滞气,实者枳壳易人参。

瓜蒌薤白白酒汤

瓜蒌薤白白酒汤,胸痹胸闷痛难当,喘息短气时咳唾,难卧仍加半夏良。

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枳实消痞丸

枳实消痞四君全,麦芽夏曲朴姜连,蒸饼糊丸消积满,消中有补两相兼。

厚朴温中汤

厚朴温中陈草苓,干姜草蔻木香停,煎服加姜治腹痛,虚寒胀满用皆灵。

良附丸

良附丸用醋香附,良姜酒洗加盐服, 米饮姜汁同调下,心脘胁痛一起除金铃子散

金铃子散止痛方,玄胡酒调效更强,

疏肝泄热行气血,心腹胸肋 *** 匡

天台乌 *** 散

天台乌 *** 木茴香,巴豆制楝青槟姜,行气疏肝止疼痛,寒疝腹痛是良方。

橘核丸

橘核丸中川楝桂,朴实延胡藻带昆,

桃仁二木酒精丸, 疝痛丸盐酒吞。

暖肝煎

暖肝煎中杞茯归,茴沉乌 *** 合肉桂,下焦虚寒疝气痛,温补 *** 此方推。

加味乌 *** 汤

加味乌 *** 汤砂仁,香附木香乌草伦,配入玄胡共六味,经前胀痛效堪珍。

降气

苏子降气汤

苏子降气半夏归,前胡桂朴草姜随,上实下虚痰嗽喘,或加沉香去肉桂。

定喘汤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杏黄芩兼甘草,外寒痰热哮喘尝。

旋复代赭汤

旋覆代赭用人参,半夏姜甘大枣临,重以镇逆咸软痞,痞硬噫气力能禁。

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治呕逆,人参甘草枣姜益,胃虚有热失和降,久病之后更相宜。

*** 柿蒂汤

*** 柿蒂人参姜,呃逆因寒中气伤,温中将逆又益气,胃气虚寒最相当

第十一章 理血剂

活血化瘀

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五般施,甘草硝黄并桂枝,瘀热互结小腹胀,如狂蓄血功最奇。

血府逐瘀汤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 *** ,血中瘀滞用桃红。

复元活血汤

复元活血汤柴胡,花粉当归山甲俱,桃仁红花大黄草,损伤瘀血酒煎去。

温经汤

温经汤用吴萸芎,归芍丹桂姜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生化汤

生化汤是产后方,归芎桃草酒炮姜,消瘀活血功独擅,止痛温经效亦彰。

桂枝茯苓丸

金匮桂枝茯苓丸,桃仁芍 *** 和牡丹;

等份为末蜜丸服,缓消百块胎可安

失笑散

失笑灵脂蒲黄同,等量为散酽醋冲,

瘀滞心腹时作痛,祛瘀止痛有奇功。

丹参饮

丹参饮中用檀香,砂仁合用成妙方,

血瘀气滞两相结,心胃诸痛用之良。

鳖甲煎丸

止血剂

十灰散

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茅茜荷丹榈煨,二蓟栀黄各炒黑,上部出血势能摧。

四生丸

四生丸中三般叶,侧柏艾叶荷叶兼,

生地合用为丸服,血热吐衄效 *** 。

咳血方

咳血方中诃子收,瓜蒌海粉山栀投,

青黛蜜丸口噙化,咳嗽痰血服之瘳。

小蓟饮子

小蓟饮子藕蒲黄,木通滑石生地襄,归草黑栀淡竹叶,血淋热结服之良。

槐花散

槐花散用治肠风,侧柏荆芥枳壳充,为末等分米饮下,宽肠凉血逐风功。

黄土汤

黄土汤用芩地黄,术附阿胶甘草尝,温阳健脾能摄血,便血崩漏服之康。

滋阴润燥 玉液汤 (制造机)

玉液山 *** 芪葛根,花粉知味鸡内金,

消渴口干溲多数,补脾固肾益气阴。

琼玉膏

琼玉膏用生地黄,人参茯苓白蜜尝,

肺燥干咳虚劳证,金水相滋效力彰

增液汤

增液玄参与地冬,热病津枯便不通,补 *** 之体作泻剂,但非重用不为功。

第十二章 治风剂

疏散外风

川穹茶调散

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攻上,正偏头痛悉能康。

独活寄生汤

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痹屈能伸。

大秦艽汤

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石膏归芍苓甘术,风邪散见可通尝。

小活络丹

小活络丹天南星,二乌乳没与地龙,

寒湿瘀血成痹痛,搜风活血经络通。

牵正散

牵正散是杨家方,全蝎僵蚕白附襄,

服用少量热酒下,口眼歪斜疗效彰 玉真散

玉真散治破伤风,牙关紧闭体张弓, 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内用一方通 消风散

消风散内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知膏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

平息内风

羚角钩藤汤

俞氏羚角钩藤汤,桑菊茯神鲜地黄,贝草竹茹同芍 *** ,肝风内动急煎尝。

镇肝熄风汤

镇肝熄风芍天冬,玄参牡蛎赭茵供,麦龟膝草龙川楝,肝风内动有奇功。

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桑寄生,栀子黄芩益母草,茯神夜交安神宁。

大定风珠

大定风珠鸡子黄,再合加减复脉汤,三甲并同五味子,滋阴熄风是妙方。

第十三章 治燥剂

清宣外燥

杏苏散

杏苏散内陈夏前,枳桔苓草枣姜研,清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桑杏汤

桑杏汤中象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燥右脉大,辛凉甘润燥能医。

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可夸。

滋阴润燥

麦门冬汤

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肺痿咳逆因虚火,益胃生津此方珍。

养阴清肺汤

养阴清肺是妙方,玄参草芍麦地黄,薄荷贝母丹皮入,时疫白喉急煎尝。

第十四章 祛湿剂

化湿和胃

平胃散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姜枣齐,燥湿运脾除胀满,调味和中此方宜。

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

八正散

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三仁汤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

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温时疫是主方。

连朴饮

连朴饮用香豆豉,菖蒲半夏焦山栀,

芦根厚朴黄连入,湿热霍乱此方施。

当归拈痛汤

当归拈痛羌防升,猪泽茵陈芩葛朋。

二术苦参知母草,疮疡湿热服皆应。

二妙散

二妙散中苍柏煎,若云三秒牛膝添,

再加苡仁名四妙,湿热 *** 痿痹痊。

利水渗湿

五苓散

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猪苓汤

猪苓汤用猪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并, *** 不利兼烦渴,利水养阴热亦平。

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金匱方,白术甘草枣生姜,汗出恶风兼身重,表虚湿盛服之康。

五皮散

五皮散用五般皮,陈茯姜桑大腹奇,

或以五加易桑白,脾虚肤胀此方施

温化水湿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化饮剂,温阳化饮又健脾,饮邪上逆胸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肾著汤内用干姜,茯苓甘草白术襄,伤湿身重与腰冷,亦名甘姜苓术汤。

真武汤

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瞤惕保安康。

实脾散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果附姜兼厚朴,虚寒 *** 效堪夸。

祛湿化浊

萆薢分清饮

萆薢分清石菖蒲,萆薢乌 *** 益智俱,或益茯苓盐煎服,通心固肾浊精驱。

完带汤

完带汤中用白术,山 *** 人参白芍辅,苍术车前黑芥穗,陈皮甘草与柴胡。

第十五章 祛痰剂

燥湿化痰

二陈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茯苓丸

指迷茯苓丸半夏,风硝枳壳姜汤下,

中脘停痰肩臂痛,气行痰消痛自罢。

温胆汤

温胆汤中苓半草,枳竹陈皮加姜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热扰。

清热化痰

清气化痰丸

清气化痰星夏橘,杏仁枳实瓜蒌实,芩苓姜汁糊为丸,气顺火消痰自失。

润燥化痰

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开结涤痰优,膈上热痰痞满痛,舌苔黄腻服之休。滚痰丸

滚痰丸用青礞石,大黄黄芩与沉香,

百病皆因痰作祟,顽痰怪证力能匡。

贝母瓜蒌散

贝母瓜蒌花粉研,橘红桔梗茯苓添,呛咳咽干痰难出,润燥化痰病自安。

温化寒痰

苓甘五味姜辛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温阳化饮常用方,半夏杏仁均可入,寒痰冷饮保安康。

化痰熄风

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大枣姜,眩晕头痛风痰证,热盛阴亏切莫尝。

定痫丸

定痫二茯贝天麻,丹麦陈远蒲姜夏;

胆星蝎蚕珀竹沥,姜汁甘草和朱砂

老人孩子便秘,记住一个中成 *** :麻子仁丸

我们讲下一个临床常见的问题,也是男女老少通见的问题——“便秘”

便秘

中医辨证“便秘”,病因有很多!

从中医来讲,如果讲辨证,分的很细。有“虚秘”,气虚导致的便秘。有“痰秘”,体内痰湿重可以发生便秘。有“湿秘”,就是体内湿气大导致的便秘。由什么原因导致的便秘,中医叫什么秘,这叫辨证。

我们讲一个临床也有中成 *** ,常用的方叫麻子仁丸,还是医圣张仲景的方子。“麻子仁丸治便难,枳朴大黄杏芍参”,大家记不住组成就背方歌。

其实学西医也一样,背是基本功,很多东西要背。要背中 *** ,要背方剂,要背经典。方剂记不住就编成歌,经常背就记住了。有的人说“张老师,你怎么出口一下背那么多东西?”,因为我以前就喜欢背,再一个要经常复习,自然时间长了就忘不了了,等你老年痴呆了还忘不了,因为痴呆的人只记不住眼前的事儿,20年、30年以前的事张口就来。痴呆的时候是记不住眼前的事儿,刚吃过饭就忘了,还以为没吃饭,那叫痴呆。但是你要说10年、20年,甚至他小时候的事,他有时候还能说的清清楚楚。


麻子仁丸实际上也不能完全讲是一个辨病的方,它毕竟还是适用于胃肠湿热 *** 的便秘,《伤寒论》叫脾约证,脾阴为胃热所约束,脾的功能为胃热所约束叫脾约证。


这里面的大黄、枳实、厚朴行气通便, *** 仁、芍 *** 润肠通便。杏仁,肺与大肠相表里,我们在治疗便秘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用一些宣肺的 *** 。

*** 仁

提壶揭盖——

中医不仅仅是治疗便秘要想到宣肺,治疗癃闭, *** 不痛快,有时候也要想到,叫“提壶揭盖法”。很多朋友家里都有紫砂壶,紫砂壶的壶盖上一定要有个眼儿,如果壶盖没缝,盖的比较严实,上边儿没眼,水倒不出来。就这个道理,中医叫“提壶揭盖”。想 *** 痛快,想治疗癃闭,光利尿不行,用很多的利湿利尿 *** 不行,一定要加上宣畅肺气的 *** ,治疗便秘也一样。

中医临床治便秘:五大常用 *** !

1、郁李仁

郁李仁和 *** 仁相提并论的,它作用还要好,就是 *** 比它稍微贵一些的。当年我三十多岁开诊所,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 *** 仁一毛钱,郁李仁就要一块钱,它俩的 *** 能相差十倍。郁李仁润肠通便,很安全,量可以大,没问题,用15克、25克、20克都没问题。而且刚才我说国家有个既是食品又是 *** 品的名单里面就有郁李仁,郁李仁和 *** 仁都是食品。

郁李仁

凡是叫什么仁的 *** 都能通便,因为里头油脂的成分比较高,包括桃仁、杏仁,杏仁本身不仅仅是宣畅肺气,它本身就可以润肠通便。子也一样,凡是叫什么子的 *** 都能通便。有的老中医治疗便秘,除了郁李仁、 *** 仁、调胃承气汤外,他喜欢用上桃仁、杏仁,一举两得,本身“仁”油脂成份多可以润肠、滑肠,再加上杏仁可以宣肺。我们还可以用点桔梗,桔梗是宣肺气的。


2、枳术丸

枳术丸

治疗便秘,中医还有个名方叫枳术丸,枳实配白术,就两味 *** ,又叫“对 *** 经方”,用于胃肠疾病,包括胃炎,浅表 *** 胃炎、胃食管反流、便秘、腹泻,双向调节。但是,用法不一样,治疗便秘的时候,白术要用生白术,大家记住了。我以前说过中 *** 凡是炒了以后它都会有收敛,所以要记住了,所有的中 *** 炒了以后都有收敛的作用。所以我们治疗便秘要用生白术,一般可以用到30克以上。如果是腹泻,就用炒白术。


3、肉苁蓉

大芸,又叫肉苁蓉,沙漠人参。肉苁蓉是一个热 *** 的东西,偏热 *** ,但是通便效果好,所以它经常用于阳虚的便秘,但是假如有热,也可以用,为什么呢?你看这里面有那么多的润肠泄热的 *** ,这时候配一点偏热 *** 的通便也没问题。

有一次我 *** 电视台《健康之路》做节目,我借了北京一个 *** 店的一个肉苁蓉,很长,一米几长,拿着去很震撼,外号叫沙漠人参,既能温补肾阳,还能通便。肉苁蓉泡酒也可以,又叫大云,是经常可以用来治疗便秘的。

不要小看便秘,如果各位在临床见得多就知道了,有的人真的很麻烦、很痛苦。老年人年纪大了,用泻 *** 量把握不好,很麻烦,力量小了不管用,力量大了以后容易拉裤子,刚有便意,刚一站起来还没走到厕所就拉裤子了。所以说尽可能用缓和一些的,杏仁、郁李仁、 *** 仁、肉苁蓉,还有牛蒡根,牛蒡根也有一定的通便作用。总用大黄、芒硝,老年人受不了。

4、增液汤

治疗阴虚的便秘,中医有个名方叫增液汤,这个要记一下,麦冬、玄参、生地。一看就是舌红无苔,甚至是裂纹舌,麦冬、玄参、生地每个15克。增液汤,增水行舟,河里头因为没水,所以船就走不了,假如增加水了,这个船就走起来了,中医叫“增水行舟法”,这个法在中医里头很有名气的。

5、生栀子

咱们讲过一个方子叫栀子豉汤,生栀子通便效果非常好,炒栀子清火效果好,但是炒栀子炒过了,所以通便作用就差了。

便秘,要注重饮食结构。便秘要多吃水果蔬菜,还要吃粗纤维。但是还不能太多,粗纤维太多也不行,但是要吃富含纤维的一些东西。#健 *** 活方式##健康科普大赛#

麻子仁丸治“脾约”,该怎么理解?是“脾强胃弱”吗?

脾约,首见于《伤寒论》第179条:“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对其脉证分析,施方用 *** 则见于第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 *** 数,浮涩相搏, *** 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本条另见于《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





对本证病机的认识,后世看法不一。


成无己的注释,对后世影响较大,后世不少注家原文转录成氏的文字。


成氏云:“趺阳者,脾胃之脉,诊浮为阳,知胃气强;涩为阴,知脾为约。约者,俭约之约,又约束之约。《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于 ***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 *** ,致 *** 数, *** 难。


此后,方有执承袭成说,云:“浮为盛阳,故主胃强,涩为阴虚,故 *** 数。约,约束也,胃为脾之合,脾主为胃以行其津液,胃强则脾弱,脾弱则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四布,使其得以偏渗于 *** ,为 *** 数, *** 干而胃实,犹之反被胃家之约束而受其制,故曰其脾为约。


汪琥对成说之“胃强脾弱”进行诠释:“成注以胃强脾弱,为脾约作解,推其意,以胃中之邪热盛为阳强,故见脉浮,脾家之津液少为阴弱,故见脉涩。仲景用麻仁丸者,以泻胃之阳,而扶脾之阴也。”


经过汪琥的诠释,成无己的脾弱变成为“脾家之津液少而为阴弱”。


至程郊倩则始明言,脾约为脾阴不足。


程曰:“脾约者,脾阴外渗,无液以滋,脾家先自干槁了,何能以余阴荫及肠胃,所以胃火盛而肠枯, *** 坚而粪粒小也。麻仁丸宽肠润燥以软其坚,欲使脾阴从内转耳。”





自成无己把脾约解作为脾弱以来,注家们对成氏之说多有阐释、发挥而少有异议和驳正者。


唯喻昌对成氏之说颇不以为然,曾就这个问题答门人问:


“门人问脾约一症,胃强脾弱,脾不为胃行其津液,如懦夫受其悍妻之约束,宁不为家之索乎?


余曰:何以见之?


曰:仲景云,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 *** 数,浮涩相搏, *** 为难,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以是知胃强脾弱也。


余曰:脾弱即当补矣,何为麻仁丸中反用大黄、枳实、厚朴乎?


“仲景说胃强,原未说脾弱”,“设脾气弱即当便泄矣,岂有反难之理乎?相传谓脾弱不能约束胃中之水,何以反能约束胃中之谷耶?”


喻氏的反诘有理而有力,所言“相传谓”不就是指自成说之后方有执等因袭之相传吗?这一“相传”而至今日,目前教科书中流行的说法仍不离成说之窠臼。


喻昌之诘问,虽历经350年之久,但今天读起来,仍显得是那样的有理有力。


脾约不是脾弱,更不是脾虚。


本证的主要脉证是趺阳脉浮而涩, *** 硬, *** 数。仲景把本证的病机归纳为“其脾为约”。


自成无己把“脾约”讲成“脾弱”,谓“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以来,历经方、汪、柯、程等的阐释,仲景书中的“脾约”被置换成“脾弱”进而又变作“脾阴虚”。


近人又把脾约讲成是“脾虚津亏肠燥,而致 *** 坚硬难出”,又有云:“涩主脾阴不足,且胃热约束脾之转输功能,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使津液偏渗 *** ”等等。


由“脾约”——“脾弱”——“脾阴虚”恰似一个“偷梁换柱”的过程。





本证的主要症状是 *** 硬和 *** 数。仲景对 *** 与 *** 之间的内在关系深有认识。


《伤寒论》第105条云:“若 *** 利者, *** 当硬”。


第244条云:“ *** 数者, *** 必硬”。


第 *** 条:“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 *** 数, *** 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第251条:“若不 *** 六七日, *** 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 *** 利,屎定硬,乃可攻之”。


第174条方后注云:“以 *** 硬, *** 自利,去桂也;以 *** 不硬, *** 不利,当加桂。”


又《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云:“湿痹之候, *** 不利, *** 反快,但当利其 *** 。”


从以上各条文可见,在仲景的认识中, *** 的溏与硬和 *** 量的多与少是互为因果的。 *** 溏, *** 量必少; *** 硬, *** 量必多。


*** 硬, *** 数,其病在胃; *** 溏, *** 少,其病在脾。


如果把脾约证的病机讲成是脾弱或脾虚,那么它的主要症状应当是 *** 溏, *** 少。


此正应喻昌所言,“设脾气弱,即当便泄矣”,而本证原文的表述恰恰与此相反。


有人讲,涩主脾阴不足,从而把本证的病机讲成是脾阴虚。


脾阴虚的病机当是在仲景之后大约1500年才认识到的。其 *** 人物当是与方有执几乎同时代的缪希雍。


脾阴虚与胃阴虚、脾阳虚长期混淆,至明清以后才从实践到理论逐渐被认识,至现代才予以明确和鉴别。


显然,用脾阴虚解释仲景之脾约,既违背了历史与逻辑,又违背了仲景的思路。


而且,脾阴虚具有众所周知的临床症状以及相应的治疗 *** 与方 *** ,这与本证原文所表述的主要症状、治法和方 *** 显然悖逆。


单就麻子仁丸来说,不论怎样兜圈子,要把它讲成是滋养脾阴的方剂,都是难以自圆其说的。





本证的脉涩,这是 *** 量多,津液过多耗损的外在反映。


冉雪峰先生指出:“濇缘 *** 数,不是濇乃 *** 数,因果未容倒置。”


而为什么 *** 数?注家并未作出深入的解释,方有执有一个令人难以信服的说法是“津液偏渗 *** ”。至于为什么会“偏”渗 *** ,并未言及。这里的一个“偏”字宛若 *** 而遮盖了一切,最终还是以脾虚或脾阴虚为由。


脾约证的病机重点在胃而不在脾。


太阴主湿,功在运化,运化主要是输布津液的过程;阳明主燥,功在燥化,燥化主要是调节、消耗津液的过程。


运化和燥化是水液在体内的输布、气化、濡润、耗散、 *** 总过程的两个方面。前者是“供”,后者是“需”。


这“供”和“需”之间的稳定关系既是脏腑功能活动正常的标志,又是脏腑功能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


如果脾虚,运化功能低下,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则水液停而为饮,如苓桂术甘汤证就属于这个类型。不言而喻,其病机重点在输布的过程。


在症状上,一方面,由于水液内停水不化气而 *** 鹜溏, *** 量少,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所云:“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


另一方面,由于输布不利,水液不能满足阳明燥化的正常需要而口渴。


如果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津液得以正常输布,但由于阳明燥化不足,津液的正常耗散降低,调节失宜,也能导致水液泛溢而为饮。


这时病机重点则在燥化过程。


阳明病篇中的第243条吴茱萸汤证就属于这个类型的典型表现。


对此,冉雪峰先生曾有论述:“燥从湿化,湿胜则燥从其化,燥盛则湿反其化。本燥屎(指第238条、239条、240条、241条、242条),即是燥化太过,本条(指第243条)又兜转穷到燥化不及。”


如果把吴茱萸汤证的基本病机概括为燥化不及,那么与此恰恰相反的脾约证的病机则应当概括为燥化太过。





具体说,就是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津液虽得以输布,但由于阳明燥化太过,加速了津液的耗散和 *** ,因而体内对水液需求增大,反映在脉象上就是“趺阳脉涩”。


阳明燥化功能亢奋,即“胃气强”,反映在脉象上就是趺阳脉浮。


与阳明燥化功能亢奋对比,太阴运化功能则相对不足,津液输布“供不应求”,太阴脾的运化功能受到阳明胃的燥化功能的制约。


这才是“趺阳脉浮而涩”,“其脾为约”的机制。


应当看到,肠道干涩仅是整体病机变化的局部反映。


如果把吴茱萸汤证和脾约证对比来看,前者是胃阳不足,阳明燥化不及;后者则是胃阳病理 *** 亢奋,阳明燥化太过。因此二者基本病机都在阳明胃,而不在太阴脾。

五版教材主编李培生:金匮妇人妊娠产后杂病方大全讲(收藏)

《金匮》妇人病三篇,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运用方面,都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应反复研读。深刻领会,以期学以致用。李培生教授是五版《伤寒论》教材的主编,亦是经典之作,书友们多次呼唤,今天小编为大家找来这篇文章。

金匮妇人方研讨

作者/李培生

《金匮》妇人病三篇,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运用方面,都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应反复研读。深刻领会,以期学以致用。兹爰取《金匮》原书,缀以己意,以就正于当世之留心斯业者。

1.妇人妊娠病方

《金匮》妇人妊娠病方共十首:桂枝汤是《伤寒论》治太阳中风方,附子汤是治少阴虚寒主方,是妇科证治 *** 并宜参究伤寒杂病方书。桂枝茯苓丸为活血祛瘀之剂,是为“癥病”而设,非妊娠所宜。今按《金匮》原书方次,辑述于后:

(1)桂枝汤方

《金匮》原文“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盖桂枝汤中,桂枝、生姜配甘味 *** 则辛甘化阳,芍 *** 配甘味 *** 则甘酸化阴。

对于妊妇胚胎初结,阳气运行较钝,阴血濡养不足之体,运用此方,确能温通其阳,滋养其阴,增添化育之生机,颇具调燮之妙用,此其一也;

其次,妊妇胚胎初聚,水谷精微奉以养胎。脾气运行迟钝,水气内阻于中,多呈呕逆泛恶不能食等恶阻之状亦可应用,但须加砂仁、半夏降逆止呕 *** 。所谓“得平脉”,自非其他病态;“阴脉小弱”,亦是妊娠常脉,并与证情恰合,不可根据《内经》“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素问·平人气象论》)而议其不当。

桂枝汤为辛甘温之剂,功能温通心胸之阳而宣散水气,与证脉相符,故可施用。但《伤寒论》桂枝汤禁例,仍须切记。如妊妇阴虚有热,或属湿热内蕴之体又不可用。后妇人产后病篇阳旦证条,当是桂枝汤证。产后中风,日数虽久,表证仍在,故仍当用调和营卫解肌祛风之法。与此用方大意,又有不同。

(2) 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茯苓丸方首列于妊娠病篇。当是妇人宿有癥病,而又受孕。故其主治重在“癥痼害”。所谓“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等语,最能说明立方本义。妊娠挟有癥病用之,亦是《内经》“有故无殒”之更好注脚。

方用桃仁、芍 *** 、丹皮以活血消瘀,桂枝通阳,茯苓导下。用桂枝于活血 *** 中,最能增强消癥解凝的作用,所谓“气行则血行”之说,当从此类 *** 物的协同作用而深刻地体会出来。桂枝茯苓并用,又有通阳利水的效果。作丸频服,缓消其癥。病属淤血蓄结或水血互结者,皆可用之。又本方能下死胎,治怪胎。愚治慢 *** 肠痈及肝硬化腹水等病,常主本方加减使用,都有一定效果。

(3)附子汤方

附子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少阴病的主方之一。若“妇人怀妊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藏”。则是用于治疗妊娠而侧在里寒之证。下焦肾命真阳衰微,水寒凝涩,阳气浮于外则发热,阴寒凝于内则胎胀、腹痛、恶寒、少腹如扇。

其病机仍为阳气虚阴寒盛,故均用附子汤在温补元阳的主治下,以扶正祛邪,通里和表,消除水寒,调和营血。可见经方异病同治之妙。附子汤是熟附子、人参、白术、茯苓、芍 *** 五样 *** ,组成为治阳虚而寒之祖方,伤寒可用之,杂病亦可用之。附子本为坠胎 *** ,但熟附子 *** 较醇和,妊妇阳虚阴盛重证用之,自是“有故无陨”之义。

(4) 胶艾汤方

《金匮》原文为“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其“假令”至“胞阻”一段文字,当应联系妊娠下血者为是。按妇人病血大下曰崩,血时时小量渗漏而下者曰漏。此处妇科病数种下血,总属冲任素虚,血不循经,因而漏下。《金匮》所谓“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其病理机制最宜从此反复涵咏。

胶艾汤方:重用地黄甘寒而润,芍 *** 苦酸微寒,配以当归苦辛甘温,川芎辛香走窜。以上四味寒温互济,刚柔相合,功能入肝养血活血,调整冲任机能而兼行气舒郁之效。局方四物汤,其来源即本乎此。且地黄配以清酒,补而不腻,润而不滞,并用艾叶温中摄血,阿胶凉润止血,炙草调和诸 *** 。

故胶艾汤为和营理气、温润摄纳、补血止血通治妇科病下血的常用要方。愚用此方治妇科血证,特别是妊妇下血,其归、芎、艾叶用量不可过大。艾叶炒黑用。如中虚寒甚可加炮姜,有热可加黄芩。

(5) 当归芍 *** 散方

《金匮》载当归芍 *** 散方两则:一见妇人妊娠病篇,主治“妇人怀娠,腹中病痛”。再见于妇人杂病篇,主治“妇人腹中诸疾痛”。是此方所主重在妇人腹痛,并不仅为妊娠而设。腹痛原因甚多。

此方用当归、川芎、芍 *** 养血和营并兼理气滞,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湿而通行水道。当属妇科疾病中肝脾不和虚中挟实水血并治之法。设妇科腹痛,特别是妊妇,如病机不关水停血瘀之证,则芎归辛窜,泽泻渗利,未可贸然与服。

(6)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

妊娠呕吐气逆,俗名恶阻。干姜人参半夏丸方,《金匮》主治“妊娠呕吐不止”。法取理中之半,以干姜温中煖寒,人参益气补虚,并配以半夏、姜汁和胃化痰,降逆止呕。温中益气之中,而寓辛开宣降之妙。自为中焦虚寒,水饮停于心下,胃气因而上逆之证 *** 。半夏为止呕降逆之 *** ,《伤寒论》《金匮》方用之,可证。

惟俗传妊娠忌服半夏,《妊娠 *** 忌歌》载之,此种说法,当指生半夏而言。实则半夏如经炮制,或配以生姜减去麻口之 *** ,即可使用。愚遇妊娠恶阻呕吐不止,如属寒饮,常用本方加砂仁、紫苏、陈皮等温中降逆。如属热证,则用橘皮竹茹汤加芦根、枇杷叶、制半夏等清降,或再少加黄连以苦降止呕,甚有效验。

(7)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

《金匮》原文为“妊娠 *** 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方用当归养肝和血,贝母解郁散结,苦参清利湿热。且贝母主“伤寒烦热淋漓”,苦参主“溺有余沥逐水”,《本经》自有明文可稽,亦与《金匮》方意相合。则此“妊娠 *** 难”,当是血虚而湿热蕴于冲任。热势无从宣泄所致。所谓“饮食如故”,明示其发病部位不在中焦,而在下焦。故用养血解郁清利湿热之法。此方是丸剂,且 *** 量甚小。如改作汤剂,则剂量不宜太大。因苦参虽有参名,毕竟苦味太浓,特别是妊妇,最易引起伤胃动呕之弊。愚用此方加味以治西医所谓泌尿系感染甚效。

(8) 葵子茯苓散方

《金匮》原文为“妊娠有水气,身重, *** 不利,洒淅恶寒,起则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是 *** 之后,气滞水停,三焦失于通调,水道不利。阳气被遏,因而恶寒;水气上逆,故起则头眩。是已发生全身 *** 水气病变。故用通利消水法。取葵子滑泽利窍以消水,茯苓淡渗通阳而利水。小溲通利,诸证自可缓解。但葵子 *** 滑渗利,胎孕所忌,苟非实 *** 水肿,还须斟酌使用。

(9) 当归散方

《金匮》原文为“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并有“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所苦。产后百病悉主之”之说。循译立方大意,当为妇人胚胎初聚血凝气滞,内蕴湿热而腹中不和,引起心腹诸痛而设。方用当归、川芎、芍 *** 养血和营中而兼理气滞,白术、黄芩清热除湿中并有安胎的作用。丹溪谓白术、黄芩为安胎圣 *** ,其来源当肇端于此。若冲任不固,腹痛见红,则另有专方,非本方所能治。

(10) 白术散方

《金匮》原文主“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外台》引《古今录验》,与此略同。方用白术健脾利湿,川椒温胃降逆,川芎煖血兼散气郁,牡蛎软坚善消痰水。方后并云:“但苦痛加芍 *** ,心 *** 痛倍加川芎,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半夏……”。

据以方测证之例,当因妊妇脾胃虚寒,寒饮不化,蓄于中焦,而为胃痛腹痛,故用此温中散寒和胃降逆散郁消水以止痛之法。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亦与此病机理治法大致相符。陆渊雷谓“当归散治妊娠心腹挛急而痛,心下痞, *** 不利者。白术散治妊娠心腹冷痛,胸腹有动, *** 不利者”。甚是。愚治不因妊娠之内、妇各科脾胃冷痛停饮吞酸之病,用之亦有效验。

2.妇人产后病方

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 *** 难。产后中风用桂枝汤(阳旦汤)以调和营卫,是汗法;(参前妊娠病篇)胃燥府实用大承气汤,是下法;和解则用小柴胡汤。三方方义当与《伤寒论》互参。对于产后疾病,必须对证使用。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亦治寒疝腹痛,以下所载方共八首,今依次阐述于下:

(1) 小柴胡汤方

《金匮》原文“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 *** 反坚,但头汗出”。其发病机理当与“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并参。盖亡血复汗,易中风寒,虽见郁冒,亦属枢机不利所致。故云“ *** 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此与《伤寒论》148条阳微结证略同,故宗“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10条)之例,而用和解之小柴胡汤。若不由风寒,“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而产生郁冒,当照产后血晕治法,而不可用小柴胡汤。以下妇人杂病篇“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人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此属热入血室,故云血结,但寒热发作有时,邪有外泄之机,故用小柴胡汤,因势利导,以枢转外出。二者证候不同,但治法相同,以见异病同治之妙。

(2) 大承气汤方

《金匮》原文“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然大承气汤由硝、黄、朴、枳组成,为攻下峻剂。此条产妇以血虚之体,当郁冒之后虽见当下证候,是否能用大承气,必须审慎。读者当宗其法勿拘于其方可也。又下条“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 *** ,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 *** 也”。此条末二句当接“恶露不尽”下读,略同倒装句法。

当是产后恶露不尽,瘀结下焦而为蓄血,与太阳随经郁热在里而为蓄血,其病源虽异,但病机略同。所举不 *** 不食、烦躁、谵语、日哺时发热等“宜大承气汤主之”。以示与阳明腑实证候近似,而治法不同。宜互相参较鉴别之意。

(3)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金匮》原文“产后腹中?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又“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此两条一属产后之病,一属痞病,但其机理均是血虚寒凝腹痛之证,即尤在泾所云“血虚则脉不营,寒多则脉绌急,故腹胁痛而里急也”。均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取当归养血止痛,羊肉温阳补虚,生姜 *** 味辛辣和胃散寒,并能调济羊肉腥膻之气味。《内经》所谓“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是也。

如遇妇女冲任素虚,血海久寒,冷带清稀,久不受孕,或经来量少色淡,或腹部常绵绵作痛,喜温恶冷。食欲不佳, *** 常溏, *** 清白之证。照方配制,或加芍 *** 以和营止痛,或加白术、陈皮以和胃止呕,或加黄芪以气血双补,或加熟附块以温阳补虚,功能调整全身机能,补益不足之躯体。坚持常服久服,每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4) 枳实芍 *** 散方

《金匮》原文“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 *** 散主之”。当是新产之后。气滞血凝而为里实腹痛之证。方用枳实芍 *** 散,取枳实辛香破气消痞以散结,芍 *** 苦酸和营缓急而止痛。枳实芍 *** 二味配合行气和血之功最著。但现时单用者少,多配入其他方 *** 中并用。

如《伤寒论》大柴胡汤治少阳兼里实证,四逆散治气郁而厥,麻子仁丸治脾约 *** 硬。《金匮》排脓散之主痈脓,都是芍 *** 枳实并用,立方大意,可以互相参较。

(5) 下瘀血汤方

《金匮》原文“产后腹痛,法当以枳实芍 *** 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著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盖新产之妇,恶露未尽,最易血凝气结,甚或演变为蓄血之证。此证服枳实芍 *** 散而不愈,是病变更已深入一层,瘀血内著,结于下焦,而为腹痛(当是脐下少腹部) 故用破血消瘀之法。

方用桃仁辛滑,滑以去着,主破血闭,下血瘕。蛰虫咸寒,咸以软坚,消血积癥瘕,破瘀血,下血闭。大黄苦寒,苦以泄滞,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推陈致新。

下瘀血汤为活血消瘀常用要方,其方 *** 组合、制剂、服法等类似抵当丸而 *** 力较为平稳,无论内外伤科有关瘀血蓄结之证,皆可用之。陆渊雷指出瘀血特征为“小腹有痛块,肌肤甲错,目中色蓝,脉迟紧沉结或涩舌色紫绛,或有紫斑”,可供参考。

(6) 竹叶汤方

《金匮》原文“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此是产后风中于表阳虚于里之证。故用桂枝去芍 *** 加附子汤以固元阳,人参益气,竹叶、葛根、防风、桔梗清宣风热。《金匮》云:“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本方方后云:“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葛根一 *** ,《伤寒论》主治“项背强”。

以方测证,此方可治产后中风病痉之轻者。但六气皆能发热,均可致痉。

若新产血虚,又感温热燥火之邪,热盛灼津而成痉者,则宜参照温病治法,此方切不可用。

(7) 竹皮大丸方

《金匮》原文“妇人乳人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尤注:“乳子之时,气虚火胜内乱而气逆也”。方用竹茹、石膏甘寒清热除烦而降逆气,白薇苦咸寒善清浮热,桂枝辛甘温通阳,并可调济寒凉 *** 太重之弊。尤妙在重用甘草配以枣肉和丸,确有 *** 中宫之意。胃热得清,可免壮火食气之嫌,故谓之“安中益气”。若“有热者倍白薇”清热,“烦喘者加柏实”清心止烦,并可为法。

(8)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白头翁汤在《伤寒论》中主治厥阴热利,方中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等苦寒之品,皆有清热燥湿坚肠止利之效。《金匮》云:“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是此下利当亦属于热利范畴。以新产血虚,又见下利,阴液注下,故云“虚极”,极有疲惫之义。

故在白头翁汤的基础上,再加阿胶育阴润肠兼有止血的作用。炙草和中,缓急迫。白头翁汤及此方又治血痢甚效。如取和营再加当归、芍 *** 、玫瑰花,理气加砂仁、木香等等。愚治妇女崩漏,血虚热盛,亦有用此方而病愈者。

3.妇人杂病方

妇人杂病门治热入血室三法,详见《伤寒论》。其小青龙与泻心汤条,大旨重在申述表里先后之治则,皆未录。余如抵当、小建中、肾气丸、猪膏发煎诸方,虽主治伤寒杂病;但治妇人杂病,仍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今据原书依次阐析。

(1) 半夏厚朴汤方

《金匮》原文“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千金方》描述主证更详,作“胸满,心下坚,咽中贴贴,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此证后人谓为“梅核气”。

主要病机多由妇人情志抑郁,痰涎与气相结而成。方用半夏生姜辛散水饮而宣降逆气,茯苓淡渗利水,厚朴利气消满,紫苏叶开郁散结。合为消痰利水行气散结之法。此病多发生于妇女,但男 *** 间亦有之。若证属痰火相结,则此方无效。

(2) 甘麦大枣汤方

《金匮》原文“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此证多见于妇女,主因情志抑郁,或忧愁思虑过度,血虚脏躁,虚火上炎,遂致影响神明,《内经》所谓“悲则心系急”,实与此证机理大致相符。用小麦、甘草、大枣三味,补益心脾之气,缓其急迫而 *** 神明。愚治此证,常用此方再加龙齿、龙骨、牡蛎以潜阳,或加当归、生地、丹参以养血,或佐白芍、萸肉、五味子以敛肝,或加枣仁、柏子仁、龙眼肉以益心,或加百合、夜交藤以治不寐,安神明,或另加川贝、炙远志、 *** 皮以舒郁化痰等等。多服久服有效,厥功甚伟,勿以“果子 *** ”而忽之。

(3) 温经汤方

《金匮》谓“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当是妇女经候不调崩漏下血诸病之纲。《金匮》温经汤方,主治少腹里急,腹满(痛),崩中下血为下寒证;暮即发热,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为上热证。

病由曾经半产下血,瘀血未尽,新血难生,风寒客于胞中,营卫不得谐和,遂呈现寒热杂错之病况。温经汤中,以吴萸、桂枝、丹皮暖血散寒而消宿瘀;归、芎、芍 *** 、阿胶、麦冬育阴和营而生新血;半夏、生姜以和胃降逆;人参、炙草以补中益气。

尤怡所谓“瘀久者营必衰,下多者脾必伤也”。方后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在临床上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可供参考。

(4) 土瓜根散方

《金匮》原文“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阴癫肿亦主之”。此是通经活络理气和营去瘀止痛之剂。

因经一月再见,是宿瘀尚有疏泄之机,故其 *** 力自较下瘀血汤为轻。

方用土瓜根行经络,通月水;蛰虫消瘀血,破癥块;芍 *** 和营止痛;桂枝通阳行痹。在临证中愚常与下瘀血汤或桂枝茯苓丸混合施用。土瓜有作黄瓜,非是。吴其浚作赤雹子.可作参考。此 *** *** 店不备。今人多以瓜蒌根代用。

(5) 胶姜汤方

《金匮》原文“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此条当是经来颜色晦暗,淋漓不断,延为漏下之病。但干姜温中摄血,阿胶育阴止血,二味相配,合为温摄益血之剂。以治中虚不能统摄,形成崩中漏下诸病,效果卓著。

愚用《金匮》黄土汤治便血,每以炮姜易附子,即从此方推演而来。延年驻车丸,(干姜、阿胶、当归、黄连)姜、胶并用,当亦本此。林亿谓想是胶艾汤,盖因《千金方》胶艾汤有干姜之故。亦可参考备用。

(6) 大黄甘遂汤方

《金匮》原文“妇人少腹满如敦状, *** 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盖由产后恶露不尽,与水互结于血室,而成为水血并结之实证。

大黄以祛瘀逐结,甘遂以泻水破结,阿胶育阴血,缓急迫。是逐水消瘀两用之法,亦是祛邪与扶正并用之法。凡男、妇水血结于下焦之实热证候,皆可用之,不必定拘于产后。

《金匮》此条列于妇人杂病而不属于产后,谅亦有见于此。此方治水热俱结于血室,故少腹硬满而 *** 难;若抵当汤所治纯属蓄血,证为少腹硬满,神志失常而 *** 自利。又大陷胸汤治水热相结而病在胸膈,本方治水热相结而病位在少腹。以此为别。

(7) 抵当汤方

《金匮》原文“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亦治男子 *** 满急有瘀血者”。按经水不利,血热结实至深,自可采用破血逐瘀之法。方中桃仁辛滑而利,去瘀血血闭。大黄苦寒泻热,活血去瘀。水蛭、虻虫虫类 *** ,破血逐瘀之力,颇为猛烈。

若一般血结实证,宜用土瓜根散或下瘀血汤类足矣;不必用此破血峻剂。此外,《伤寒论》抵当汤证有少腹硬满,如狂发狂或喜忘, *** 自利.或 *** 黑等.可参。

(8) 红蓝花酒方

《金匮》原文“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红蓝花即红花,《开宝本草》载其主治“产后血运口噤,腹内恶血不尽,胎死腹中,并酒煮服”。是红花为消瘀解凝要 *** ,配以清酒,更能发挥活血散血的作用。六十二种风其义未详。妇人腹中血气刺痛,当是血瘀气凝之病变,用红花酒,亦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

近世王清任《医林改错》用桃红四物汤增损演为各种逐瘀汤,以治瘀血种种病变,殊有创见。惟后世《本草》谓红花少用养血,多则行血,过用能使血行不止而死。亦属阅历有得之谈。曾治一妇产后儿枕痛,自服红花酒过多,下血不止,病已垂危。愚用大剂归脾汤加炮姜、阿胶、乌贼骨、茜草根炭等 *** 频服而侥幸血止,但神气疲惫,经年始复,是知用 *** 当仔细审慎。

(9) 小建中汤方

《伤寒论》太阳篇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100条)《金匮》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故本篇“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其机理当与上述条文互参。

病由中虚而寒,气滞血凝,脾络不和,而腹部绵绵作痛;或土虚木乘,而腹中拘急作痛。此二者皆可用小建中汤。小建中汤以大甘之饴糖急建中气为主 *** ,复入桂枝加芍 *** 汤,功能行气血,和营卫,通里达表,扶正祛邪;又能扶土抑木,调和肝脾,而有缓急迫止腹痛的作用。惟此证外候所见“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是营卫不相和谐之故,不可误认为阴虚而热,须注意审辨。

(10) 肾气丸方

《金匮》肾气丸方,书中凡四见,用于治妇人病转胞,是其一也。妇人杂病篇云:“问日: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日: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当利 *** 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此证由于肾阴肾阳俱虚,阴液虚而不得濡润,阳气虚而不能煦化,遂致水气不行,壅于下焦,胞系了戾,不得 *** ,故病名转胞。肾气丸为肾阴肾阳并补之剂,又能化气行水,使 *** 通利,病自可愈。

(11) 猪膏发煎方

《金匮》载猪膏发煎方两则:一为“诸黄,猪膏发煎主之”。(《黄疽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一是此妇人杂病篇“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其治发黄,当属津液枯燥挟有宿瘀所致,与湿热发黄证有不同。

若阴吹多见于妇女,一般未服 *** 医治。此证为谷气实,故可仿治虚黄病例,而用润肠燥消宿瘀之猪膏发煎以导之。

(12) 矾石丸方

《金匮》原文“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病因妇女经水闭而不通,脏坚癖是中有瘀血,不止指下白物说,《伤寒论》中亦有此类似句法。因瘀血久结,酿为湿热,久而腐化,以致白带时下。矾石丸取白矾煅则为枯矾,功能燥湿固脱;杏仁滑润,并有杀虫的作用。和之以蜜,为栓剂,纳 *** 中,确有敛疮面防腐溃之效。

(13) 蛇床子散方

《金匮》原文“妇人阴寒,温阴中坐 *** ,蛇床子散主之”。蛇床子为辛热温阳 *** ,功能暖子脏,去沉寒;又有杀虫止痒的作用。以治胞宫虚冷,月水不调,清冷带下,多年不育,以及阴内瘙痒有虫之病,用为温中杀虫坐 *** ,甚为适宜,惟须配合内服 *** 施治为好。

(14) 狼牙汤方

《金匮》原文“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狼牙草与狼毒都属毒草类,有杀虫止痒之效,故可用作外治洗方,以治妇人湿热腐化,致阴中生疮而溃烂者。但此 *** *** 店不备。愚治阴痒,常以蛇床子、苦参、艾叶、鹤虱、荆芥等 *** 煎水,乘热倾人盆中,先熏后洗,亦有较好的效果。

结语

《内经》谓“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素问·上古天真论》) 盖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肝为藏血之脏,女子疾病多主于肝。故妇科经产胎带及乳病的发病机制,均与冲、任、肝脏生理功能失常进而引起病理变化有关。在《金匮》妇人病三篇方证之中,内寓暖肝、清肝、养肝、抑肝、疏肝诸法。医者识得病证之所由来,然后可知治法之所确立。

妇人以血为主;血病则经候不调,百病丛生。《金匮》治妇科血证诸方,如破血祛瘀用下瘀血汤、抵当汤,活血消癥用桂枝茯苓丸,活血通经用土瓜根散,温经养血如温经汤,养血止漏如胶艾汤等,都是妇科常用要方。是治血证诸法,《金匮》大体粗备。但血之与气又有紧密联系。如土瓜根散、桂枝茯苓丸中用桂枝行气通痹,胶艾四物汤中之川芎、当归,养血活血中又能理气行滞,都是其例。故在治法中不可抓住血病之一面,而遗却“气”一方面。

《金匮》谓“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 *** 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脉经》谓“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为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 去水,其经自下”。按《脉经》此段辨妇科病水分血分之机理、治法及预后甚精,当是仲景遗意。但水与血病二者每多混合出现。妇科方中,如当归芍 *** 散之活血利水,大黄甘遂汤破血逐水,以及桂枝茯苓丸活血消癥,亦是水血并治之方。如单属血结或水结,又另有专方处治。

妇科妊娠疾病,重点在下血腹痛。《金匮》此篇如胶艾汤温经养血,摄漏下,理腹痛。附子汤温阳暖胞,补虚固下,以治下焦虚寒腹痛。他如当归芍 *** 散调和肝脾,和血利水,及当归散云“常服”,白术散“养胎”,以方测证,当为心腹诸痛之证而设。此外,桂枝茯苓丸活血消癥,用于妊娠兼有癥病下血,亦寓“有故无殒”之义。对于妊娠 *** 物禁忌,如俗传《妊娠 *** 忌歌》所载,虽不尽如其说,亦当加以重视。愚意大毒峻烈攻坚导下有碍胎元之品,总以慎用为是。

当归苦甘辛温,配以川芎辛香走窜,养血活血之用又有理气舒郁的作用。再入芍 *** 苦酸微寒,敛肝和营,除痹止痛。加入地黄苦甘寒滋阴养血。四味相合,温而不燥,寒而不腻,最是调经和营养血理气之通用效方。《金匮》胶艾汤、温经汤、当归芍 *** 散等方主治,可以窥其大义。后人四物汤、 *** 汤都是从此演变发展而来,用之多效,亦是中医妇科学术之一进步。四物汤中,芍 *** (可用白芍或赤芍)、地黄(生地或熟地)、当归(全当归、归身或归尾)三味及整个 *** 物剂量,皆可因证而变,灵活使用。

“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 *** 难”。其竹叶汤主治之证,当是治阳虚冒风邪实正虚之欲作痉者,不可用于营阴不足风火相煽之痉证。若“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当是血虚之体,又感风寒,故据“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例,而用和解法,与产后血晕治法不同。其“亡津液,胃燥,故 *** 难”,当用濡润肠道通导 *** 之法,一般不得用大承气汤。盖《伤寒论》《金匮》两书,多用互相参较之笔法,欲详反略,细参仲景全书可见。

《金匮》妇人病三篇所载经产胎带及杂病,均系临床上常见之病证。其所用之方, *** 物制剂,内服有汤、丸、散、煎及外治法有 *** 、坐 *** 、洗方等等不同,用 *** 简便而疗效切实可靠。直到今天,仍有实用价值,值得重视研究。

《金匮》妇人病三篇中所用之方,如桂枝汤、附子汤、小柴胡汤等是《伤寒论》方。小建中汤肾气丸等又是《金匮》治内科杂病要方。说明中医学术的理论与临床实际运用,当具有全面综合 *** 的理解,是重要的一环。故诊治妇科疾病,必须全面掌握,才能运用自如。但妇科疾病,又自有其特殊方面。此外,妇科用方,如桂枝茯苓丸、下瘀血汤、当归芍 *** 散等等,愚常用于内外伤科等各个方面,亦有较好的效果。

本文摘自《李培生医学全集》,中国医 *** 科技出版社,湖北中医学院主编。

一个中成 *** ,可以对付各种便秘,男女老少都能用


便秘是由于大肠传导失职引起的,一般来说以下症状符合以下2项或2项以上,即为便秘:

(1)排便费力;

(2)排便为块状或硬便;

(3)有排便不尽感;

(4)有 *** 直肠梗阻和(或)阻塞感;

(5)需要用手法(如手指辅助排便、盆底支撑排便)以促进排便;

(6)排便少于每周3次。

对于这些问题,麻子仁丸都可以很好地解决。

麻子仁丸的组成有:麻子仁、 芍 *** 、枳实、 大黄、 厚朴、杏仁

中医认为便秘乃因胃有燥热,脾津不足所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今胃中燥热,脾受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 *** ,而致 *** 频数,肠失濡润,故见 *** 干结。《伤寒论》称之为“脾约”。

《伤寒明理论》根据“燥者润之”、“留者攻之”的原则,故当以润肠通便为主,兼以泄热行气。

因而方中用 *** 仁润肠通便, *** 仁是从古至今最负盛名的润肠通便 *** , *** 味甘平,质润多脂,单用煮粥都可以起到通便的作用;

杏仁也是最负盛名的止咳平喘 *** ,既宣通肺气,又润肠通便,用在此处真是一举两得!

白芍养阴和里还补血,老年人和产后的妇女往往会因为血虚而便秘,白芍能使肠管和 *** 里的水分充足,这样 *** 就能更容易地排出来了。

大黄泄热通便最强,号称“将军”厚朴化湿行气,祛除体内湿气;枳实是专门理气的 *** ,可推动 *** 运行,三味 *** 即组成小承气汤,以轻下热结,除胃肠燥热,加强降泄通便之力;

蜂蜜甘缓,既助麻子仁润肠通便,又可缓和小承气汤攻下之力。

诸 *** 合而为丸,具有润肠泄热,行气通便之功。

综观本方,虽用小承气以泻下泄热通便,而大黄、厚朴用量仅从轻减,更取质润多脂之 *** 仁、杏仁、白芍、蜜蜂,一则益阴增液以润肠通便,使腑气通,津液行,二则甘润减缓小承气攻下之力。

本方具有下不伤正、润而不腻、攻润相合的特点,以达润肠、通便、缓下之功,使燥热去,阴液复,而 *** 自调。

而且原方只服十丸,以次渐加,都说明本方意在润肠通便,作用比较和缓。所以不论男女老少,身体强壮与否,只要是便秘都可以用上。例如老人与产后肠燥便秘,以及习惯 *** 便秘亦可服用。

【化裁】

  • 痔疮便秘者,可加桃仁、当归以养血和血,润肠通便;
  • 痔疮出血属胃肠燥热者,可酌加槐花、地榆以凉血止血;
  • 燥热伤津较甚者,可加生地、玄参、石斛以增液通便。

【禁忌】 本方虽为润肠缓下之剂,但含有攻下破滞之品,故年老体虚,津亏血少者,不宜常服,孕妇慎用。

便秘了,求何“仁”?

王大妈今年52岁,最近几日 *** 艰难,还脘腹胀满、胃口不佳,总是打嗝嗳气,口中干燥, *** 次数也比平常要多,自己在家吃了好几种通便的 *** 但效果不大。我看她舌质黯红,舌苔黄腻且中间干燥有剥落,脉象沉滑,于是诊断她这是患了“脾约”证。

肠胃积热用麻子仁丸

“脾约”证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什么意思呢?在中医理论中,脾具有运化散布水津的功能,如果脾不能布散津液,胃燥肠枯,而出现肠道 *** 欠佳、 *** 艰难,就叫“脾约”。“脾约”之人肠胃有积热,所以应该用润肠泻热的通便 *** ,麻子仁丸就是此类的 *** 。

麻子仁丸由 *** 仁、芍 *** 、枳实、大黄、厚朴、杏仁、蜂蜜几味 *** 组成,是中医经典名方,现在 *** 店均有成 *** 销售。它具有润肠泄热、行气通便的功效,主治肠胃燥热、津液不足、 *** 干结,或兼 *** 频数的病症。麻子仁丸常用于体质虚弱之人及老年人的肠燥便秘、习惯 *** 便秘、产后便秘、痔疮术后便秘等属胃肠燥热者。

在中医看来,便秘也分阴阳。肠胃积热型的便秘就属于阳结之热秘。这种便秘的成因或由于伤寒或温病日久,邪热入里,热结肠胃所致;或由于平素嗜食辛辣、饮食积滞,再加上有些人平时运动量少,气机不畅,肠胃热积,耗伤津液, *** 因而干燥艰涩难下。

麻子仁丸出自中医经典《伤寒论》,它由小承气汤(编者注:由大黄、枳实、厚朴三味 *** 组成)加 *** 仁、杏仁、芍 *** 、蜂蜜组成。小承气汤是泄热通腑、行气导滞的中 *** 方剂,但是通便泻下的力量较强;配上 *** 仁、杏仁、芍 *** 、蜂蜜等 *** 物,可以一方面减轻泻下的“强力”,另一方面又可以润肠滋阴,因此对胃肠积热型便秘的治疗效果较好。

使用禁忌:麻子仁丸是一种通便润肠的中 *** ,但由于它含有苦寒的大黄,会凉血败血,所以体寒的患者不宜吃。那么,何为体寒呢?如某些患者冬天怕冷,手脚冰凉,或者即使是夏天时,仍感觉到怕冷,需要多穿衣服方可缓解。其次,麻子仁丸虽为润肠缓下之剂,但含有攻下破滞之品,易耗伤胎气,孕妇如果食用了麻子仁丸,有导致早产或者流产的可能,故孕妇忌用。

麻子仁丸的一般推荐剂量:水蜜丸一次6克,小蜜丸一次9克,大蜜丸一次1丸,每日1次~2次(具体用法详见 *** 品说明书)。如服 *** 2天~3天后症状不见缓解,或服用后有不适反应,应停用并来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注意事项:服 *** 期间饮食宜清淡,不宜进食寒凉之品,忌酒及辛辣食物;不宜在服 *** 期间同时服用滋补 *** 中 *** ; *** 正常后可以停服,不建议长期服用。

68岁的刘大爷平素身体不太好,2型糖尿病、脑梗塞、慢 *** 胃炎等总困扰着他,最近排便也自觉不畅,6天~7天才解一次, *** 坚硬难解,总是口渴要喝很多水,晚上还心烦失眠,夜尿频。我看他精神和食欲尚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判断他这种便秘的情况属于中医说的“阴虚燥热”,应该滋阴增液、润肠通便,用五仁丸加减。

麻子仁丸和五仁丸有什么区别?

中医认为,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 *** 秘结,排便周期延长。便秘是临床上老年人的常见症状,也可出现于各种急慢 *** 疾病过程中。其病因有气机郁滞、阴亏血少、肠胃积热、气虚、阳虚等,表现也各有所不同。

麻子仁丸和五仁丸均为润肠通便的方 *** 。但麻子仁丸以 *** 仁、杏仁、蜂蜜、白芍益阴润肠为主,兼配小承气汤泻热通便,补中有泻,攻润相合,善于治疗肠胃燥热、脾津不足的“脾约”便秘。主要表现为 *** 难解,同时伴有口干口苦, *** 黄。诸如以上症状可选用麻子仁丸。而五仁丸集富含油脂的果仁于一方,配伍理气行滞的陈皮,润燥与行气结合,善治津亏肠燥的便秘。主要表现为 *** 难解,同时伴有口渴多饮,心烦,手足心热。诸如以上症状可选用五仁丸。

津亏肠燥用五仁丸

五仁丸由桃仁、杏仁、松子仁、柏子仁、郁李仁和陈皮组成,因其主要是五种“仁类”,所以得名“五仁”。五仁丸出自中医经典《世医得效方》,运用含丰富油脂的“五仁”,达到润肠通便的作用。其中,杏仁质润多脂,滋肠燥,降肺气,利于大肠传导;桃仁富含油脂,润燥滑肠,以助杏仁之力;柏子仁含大量脂肪油,可润肠通便;郁李仁质润 *** 降,能润滑肠道;松子仁润五脏,专治“ *** 虚秘”;再加陈皮理气行滞,使大肠气行、运化恢复正常。

五仁丸是治疗津枯肠燥类型便秘的 *** *** ,这种便秘表现为排便艰难、 *** 干燥、舌燥少津。产生津枯肠燥的原因有很多,如老年人肾阳亏损或阴亏血燥,导致大肠液枯, *** 难解;或久坐不动,糟粕停滞;或过食辛辣厚味,肠胃积热等。

使用禁忌:五仁丸中含有桃仁,而桃仁是活血祛瘀之物,为防止损伤胎元,故孕妇慎用。

五仁丸的一般推荐剂量:一次9克,每日1次~2次(具体服用 *** 详见 *** 品说明书)。如症状不缓解或有服用后不适反应,应停用并来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注意事项:服 *** 期间忌食生冷、油腻、辛辣食物。

麻子仁丸治脾约,麻子仁丸方解-第1张图片-

特别提醒:

望闻问切微课堂 *** 以及文章只做教学指导,不针对具体临床治疗,如果有需要请咨询医生

标签: 子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