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中医治病,千人千方”的说法。
是的,就算同一种病,疾病处于不同的阶段,症状不同,用的方子也就不一样;而不同疾病,症状相同时,却又可以用同一个方子治疗;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用同样的方子,各种 *** 物的剂量又会有差别。
这就是中医的博大精深,也是他的魅力之所在!
大家好,我是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蔡华兵 *** 师,希望大家喜欢我分享的内容,对中医 *** 和养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我们一起学习和探讨有趣的中医 *** 知识。 *** 品使用方面的问题也可以咨询我,我会为大家解答。#家庭健康守护官#
应粉丝要求,整理了各类方子,把对应疾病的方子汇总在一起供大家学习。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开下方标题学习?点击标题即能打开
《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
也有“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说法。
可见胃对 *** 的重要 *** ,胃健康,人则健康;胃病,人必病。
下面归纳了治疗慢 *** 胃炎的方子,供大家学习,方子较多,建议收藏。
厚朴温中汤
组成:厚朴姜制 陈皮 炙甘草 茯苓去皮 草豆蔻仁 木香 干姜 生姜
功用:行气温中,燥湿除满。
主治:寒湿气滞证。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脉沉迟。
若兼身重肢浮者,可加腹皮以下气利水;痛甚者,加肉桂、良姜以温中散寒。
慢 *** 胃炎、慢 *** 肠炎、胃溃疡、妇女白带等属寒湿气滞者,均可加减用之。
厚朴
枳实消痞丸(失笑丸)
组成:干姜 炙甘草 麦芽曲 白茯苓 白术 半夏曲 人参 厚朴炙 枳实 黄连
功用:行气消痞,健脾和胃。
主治: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 *** 失调。
若偏寒者,应减黄连用量,加重干姜,或再加高良姜、肉桂等以温中散寒;脾虚甚者,应重用人参、白术以加强益气健脾之力;胀甚者,可酌加陈皮、木香等以加强行气消胀之功。
慢 *** 胃炎、慢 *** 支气管炎、胃肠神经 *** 症等,属脾虚气滞,寒热错杂者,均可用之。
陈皮
良附丸
组成:高良姜酒洗七次,焙 香附子酒洗七次,焙 生姜汁
功用:行气疏肝,祛寒止痛。
主治:气滞寒凝证。胃脘疼痛,胸闷胁痛,畏寒喜热,以及妇女 *** 等。
若寒凝甚者,可重用高良姜,或酌加干姜、吴茱萸等加强温中祛寒之力;气滞偏重者,可重用香附,或酌加木香、砂仁等以增强其行气止痛之功; *** 者,可酌加当归、川芎以和血调经止痛。
慢 *** 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气滞寒凝者,可加减用之。
草豆蔻仁
金铃子散
组成:金铃子(川楝子) 玄胡索
功用:疏肝泄热,活血止痛。
主治:肝郁化火证。心胸胁肋诸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若用于 *** ,可酌加当归、益母草、香附等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功;用于疝痛,可酌加橘核、荔枝核等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力。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 *** 胃炎、慢 *** 肝炎、胆囊炎等属肝郁化火者,均可加减用之。
木香
天台乌 *** 散
组成:天台乌 *** 木香 小茴香 青皮 高良姜 槟榔 川楝子 巴豆
功用: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小肠疝气。少腹引控 *** 而痛,片坠胀痛,或少腹疼痛,苔白,脉弦。
临床运用于偏坠肿胀,可酌加荔枝核、橘核等以增强行气止痛之功;寒甚者,可酌加肉桂、吴茱萸等以加强散寒止痛之功。
*** 炎、附 *** 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 *** 胃炎等属气滞寒凝者,均可加减使用。
川楝子
柴胡疏肝散
组成:陈皮醋炒 柴胡 川芎 香附 枳壳麸炒 芍 *** 炙甘草
功用: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或寒热往来,嗳气太息,脘腹胀满,脉弦。
若痛甚者,酌加当归、郁金、乌 *** 等以增强其行气活血之力;肝郁化火者,可酌加山栀子、川楝子以清热泻火。
肝炎、慢 *** 胃炎、胁间神经痛等属肝郁气滞者,可加减使用。
香附
越鞠丸(芎术丸)
组成:香附 川芎 苍术 神曲 栀子
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郁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爱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等。
若气郁偏重者,可重用香附,酌加木香、枳壳、厚朴等以增强其行气解郁之功;若血郁偏重者,重用川芎,酌加桃仁、赤芍、红花等以增其活血祛瘀之力;若湿郁偏重者,重用苍术,酌加茯苓、泽泻以利湿;若食郁偏重者,重用神曲,酌加山楂、麦芽以消食;若火郁偏重者,重用山栀,酌加黄芩、黄连以清热泻火;若痰郁偏重者,酌加半夏、瓜蒌以祛痰。
胃神经 *** 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 *** 胃炎、胆石症、胆囊炎、肝炎、肋间神经痛、妇女 *** 、 *** 不调等而有六郁见症者,可加减用之。
栀子
理中丸
组成:人参 干姜 炙甘草 白术
功用: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脘腹疼痛,喜温欲按,自利不渴,畏寒肢冷,呕吐,不欲饮食,舌淡苔白,脉沉细;或阳虚失血;或小儿慢惊;或病后喜吐涎沫,或霍乱吐泻,以及胸痹等中焦虚寒所致者。
若虚寒甚者,可加附子、肉桂以增助阳祛寒之力;见气滞停饮,可加枳实、茯苓以理气化饮。如脐上筑动,为下焦肾寒上犯,去白术,加肉桂以平降冲逆;吐多者,去白术之壅滞,加生姜降逆和胃;利多者,仍用白术,意在健脾止泻;心悸者,为寒湿凌心,加茯苓以利湿宁心;渴欲得水,为脾不化湿,津液不布,加重白术用量,意在助脾运化。
急慢 *** 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扩张、慢 *** 结肠炎等属脾胃虚寒者,均可应用。
川芎
吴茱萸汤
组成:吴茱萸 人参 大枣 生姜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虚寒呕吐。食谷欲呕,畏寒喜热,或胃脘痛,吐酸嘈杂;或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或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慢 *** 胃炎、妊娠呕吐、神经 *** 头痛、耳源 *** 眩晕等属中焦虚寒者,可用本方加减。
吴茱萸
四君子汤
组成: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晄白,语音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若呕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呕;胸膈痞满者,可加枳壳、陈皮以行气宽胸;心悸失眠者,加枣仁以宁心安神;兼肾阳虚者,加附子以温肾助阳。
慢 *** 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胃气虚者,均可用之。
茯苓
参苓白术散
组成:莲子肉 薏苡仁 缩砂仁 桔梗炒黄 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 白茯苓 人参 甘草炒 白术 山 ***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痛。
主治:脾虚夹湿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若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以温中祛寒止痛。
常用于慢 *** 肠胃炎、贫血、慢 *** 支气管炎、慢 *** 肾炎及妇女带下病等属脾虚夹湿者。
薏苡仁
一贯煎
组成:北沙参 麦冬 当归身 生地黄 枸杞子 川楝子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 *** 阴虚,肝气不舒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若 *** 秘结,加瓜蒌仁;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痰多,加贝母;舌红而干,阴亏过甚,加石斛;胁胀痛,按之硬,加鳖甲;烦热而渴,可加知母、石膏;腹痛,加芍 *** 、甘草;两足萎软,加牛膝、薏苡仁;不寐,加枣仁;口枯燥,少加黄连。
慢 *** 肝炎、慢 *** 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肋间神经痛、神经 *** 症等属阴虚气滞者,均可加减用之。
麦冬
益胃汤
组成:沙参 麦冬 *** 细生地 玉竹炒
功用:养阴益胃。
主治:阳明温病,胃阴损伤证。不能食,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若汗多,气短,兼有气虚者,加 *** 参、五味子以益气敛汗;食后脘胀者,加陈皮、神曲以理气消食。
慢 *** 胃炎、糖尿病、小儿厌食症等属胃阴亏损者,均可加减应用。
玉竹
旋覆代赭汤
组成:旋覆花 人参 生姜 代赭石 炙甘草 半夏 大枣
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证。心下脾鞕,噫气不除,或反胃呕逆,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脉弦而虚。
若胃气不虚者,可去人参、大枣,且加重代赭石用量,增其重镇降逆之功;若痰多者,可加茯苓、陈皮等以化痰和胃。
胃神经 *** 症、慢 *** 胃炎、胃扩张、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幽门不全梗阻、神经 *** 呕逆等属胃虚痰阻者,均可用之。
代赭石
失笑散
组成:五灵脂酒研 蒲黄炒香
功用:活血散瘀,散结止痛。
主治:瘀血停滞。心胸刺痛,脘腹疼痛,或产后恶露不行,或 *** 不调,少腹急痛者。
若气滞较甚,可合金铃子散以行气止痛;兼寒者,加炮姜、小茴香以温经散寒;血滞而兼血虚的 *** 不调,可与四物汤同用,以加强养血调经之力。
常用于 *** 、慢 *** 胃炎、心绞痛或宫外孕等属瘀血停滞者。
五灵脂
丹参饮
组成:丹参 檀香 砂仁
功用:活血散瘀,行气止痛。
主治:血瘀气滞、心胃诸痛。
常用于慢 *** 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 *** 症以及心绞痛等,由于气滞血瘀所致者。
丹参
麦门冬汤
组成:麦门冬 半夏 人参 甘草 粳米
功用:润肺益胃,降逆下气。
主治:肺痿。咳吐涎沫,短期喘促,咽喉干燥,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若阴伤甚者,可加北沙参、玉竹以养阴液。对于胃阴不足,胃脘灼热而痛,口干呕逆者,亦可用本方加减。
可用治慢 *** 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 *** 咽喉炎、矽肺、肺结核等,属肺胃阴虚,气火上逆者。亦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 *** 萎缩 *** 胃炎,属胃阴不足,气逆呕吐者。
半夏
平胃散
组成: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二日 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炒香 陈皮去白 甘草炒 生姜 大枣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此为湿滞脾胃的基础方,若证属湿热者,宜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证属寒湿者,亦加干姜、草豆蔻以温化寒湿;湿盛泄泻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湿止泻。
可用于慢 *** 胃炎、消化道功能紊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湿滞脾胃者。
蒲黄
二陈汤
组成:半夏 橘红 白茯苓 炙甘草 生姜 乌梅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倦怠,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慢 *** 支气管炎、肺气肿、慢 *** 胃炎、妊娠呕吐、神经 *** 呕吐等属湿痰或湿阻气机者,均可用之。
橘红
温胆汤
组成:半夏 竹茹 枳实麸炒去瓤 陈皮 炙甘草 白茯苓 生姜 大枣
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呕吐呃逆,癫痫等。
若心内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癫痫抽搐,可加胆南星、钩藤、全蝎以息风止痉。
适用于神经 *** 症、急慢 *** 胃炎、慢 *** 支气管炎、美尼尔综合征、妊娠呕吐等属痰热内扰与胆胃不和者。
枳实
小陷胸汤
组成:黄连 半夏 栝蒌实
功用: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痰热互结证。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咳痰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
若兼胁肋疼痛者,可加郁金、柴胡以疏肝止痛;痰稠难咯者,可加胆南星、川贝以加强化痰之力。
急慢 *** 胃炎、胸膜炎、胸膜粘连、急 *** 支气管炎、肋间神经痛等属痰热者,均可加味用之。
黄连
保和丸
组成:山楂 神曲 半夏 茯苓 陈皮 连翘 莱菔子
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食积。脘腹痞满胀痛,爱腐吞酸,恶食呕吐,或 *** 泄泻,舌苔厚腻,脉滑等。
本方为消食轻剂,适用于食积不甚,正气未虚之证。若食滞较重者,可酌加枳实、槟榔等以增强其消食导滞之力;食积化热较甚,而见苔黄、脉数者,可酌加黄芩、黄连以清热; *** 秘结者,可加大黄以泻下通便;兼脾虚者,加白术以健脾。
急慢 *** 胃炎,急慢 *** 肠炎、消化 *** 、婴儿腹泻等属食积内停者,均可加减用之。
山楂
健脾丸
组成:白术炒 木香 黄连酒炒 甘草 白茯苓 人参 神曲炒 陈皮 砂仁 麦芽炒 山楂 山 *** 肉豆蔻去油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主治:脾胃停食证。食少难消,脘腹痞闷, *** 溏薄,苔腻微黄,脉象虚弱。
若脾虚食滞兼寒者,去黄连,加干姜以温中祛寒;湿甚者,可加车前子、泽泻以利水渗湿。
慢 *** 胃炎、慢 *** 肠炎、消化 *** 等属脾虚食滞者,可加减使用。
炒麦芽
建议收藏、转发、分享,让更多有需要的人看到。
最后记得长按点赞触发超级点赞支持一下,您的点赞是我持续更新的动力。谢谢!
大家知道什么是高良姜,又具有什么样的功效以及作用高良姜为姜科植物的干燥根茎,又称为风姜、小良姜、高凉姜、良姜等,在夏末秋初采挖,除去须根及残留的鳞片,洗净切段晒干后可入 *** ,还可以用来作调味剂使用与烹饪方面,高良姜味辛、 *** 温,具有温胃、祛风、散寒、行气、止痛等功效。
高良姜对 *** 造血机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高良姜味辛、 *** 温,有着温胃散寒、行气、消食止痛的功效,还可以用于治脘腹寒痛、胃寒吐泻、消积食滞、消化 *** 等情况,而且高良姜水提物可以明显对于抗水浸应激 *** 溃疡,意见可预防致坏死物质所引起的胃黏膜急 *** 损伤,另外水提物对于蓖麻油、和番泻叶引起的腹泻有着明显的对抗作用,高良姜水煎剂还可以强烈抑制胃肠推进运动,以及还可以促进胃排空。
高良姜有着和胃平逆,可以用于用于寒邪客胃、气机失调、逆气上冲之呃逆,以及可配搭半夏、 *** 等同服用,以及有着温中止呕,可用于胃寒气逆、呕吐清水、四肢冰冷等证,同时还可以配搭大枣同煎服,以及可配搭半夏、生姜配用,而且据《本草纲目》记载,其 *** 甘辣、清凉,除烦热、利津 *** ,通三焦团壅、塞气抗寒、散气之功效。
高良姜辛散温通,能散寒止痛,为治胃寒脘腹冷痛之常用 *** ,高良姜干姜相似,有祛寒、健胃和镇痛作用,干姜祛寒力较大,而良姜就具有镇痛作用较强,使用时需注意阴虚有热者忌服。
姜在香料的组方中,可以说是十分重要的存在,在常用的香料中, *** 、良姜、生姜都是比较常用的,很多刚接触的朋友都有了不知其所以然,更有甚者认为他们其实是一样的东西,那么这四种香料是不是真的是同一的东西,用法上又有什么区别呢?
*** ,又称呼为沙姜,它和生姜是容易被混淆的,很多的朋友看到配方 *** 现沙姜或者是 *** ,便直接用生姜来加入,其实 *** 不是一种姜,只是它的香味有些类似于生姜,所以常常被混淆。
生姜其实是我们日常市场中常见的姜,沙姜和生姜虽然味道相似,但是起到的作用却是十分不同的,像是著名的沙姜鸡,若是用生姜来做,那味道真的是差别挺大的,沙姜也就是 *** ,它和生姜一样具有辛味,带有辣感,但是 *** 的辛辣感要低于生姜,从香觉上来比较, *** 的香味比起生姜要浓郁很多,香味也比较丰富,在预热之后会更加的明显。
*** 和生姜在入味的 *** 能上,生姜的渗透 *** 明显要高于 *** ,所以在应用的时候,生姜和 *** 会搭配使用,以此来弥补彼此的不足之处,像是 *** 和砂仁、木香、香叶、胡椒、多香果、孜然等芳香的浓郁搭配的时候,加入了生姜,便让香味的渗透 *** 更强,从而使得香味可以更加的入,但是凡事都应该要区别对待,例如配方里已经具有非常强力的透骨香的,如 *** 之类的香料,那么 *** 其实没必要和生姜搭配。
良姜,又称呼为高良姜,相较于上面的两种香料,良姜的辛味不如生姜,与 *** 相当,在去腥的作用上,良姜效果要好于 *** ,香味上良姜却不如 *** ,可是回口上却要强于 *** 和生姜,良姜也可以和生姜组合使用,像是用良姜、荜菝、花椒辣椒搭配的麻辣组合中将入生姜,那麻香的味觉会被增强。总而言之,三种虽然各有区别各有所长,但是在应用中却是相互之间充满了羁绊,明白他们之间的差别,适当的使用才能更好的发挥他们的效用。
说起姜,或许很多人会想到生姜或干姜,对于高良姜大家相对陌生。广东省中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胡世云介绍,作为岭南道地 *** 材的高良姜,不仅具有很高的临床 *** 用价值,其泡茶、煎汤、煮粥、泡酒等日常生活用途也很多。
高良姜,又名小良姜、风姜等,来源于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高良姜原产于广东、广西、 *** 等地区。高良姜最早记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有上 *** 的 *** 用历史。
据《本草纲目》记载:“陶隐居言此姜始出高良郡,故得此名。按高良,即今高州也。汉为高凉县,吴改为郡。其山高而稍凉,因以为名,则高良当作高凉也。”高良郡即现在广东茂名市下辖的高州。高良姜不但可以用来治病,还可以作为美食的辅料,由它做出来的菜色“色香味”俱全,十分 *** 。
山西省中医院脾胃病科 吕小燕
提到姜,我们总能想到每天炒菜时用来提鲜的葱姜蒜这一组合,还会想到“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 *** 方”。由此可见,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姜的种类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生姜、干姜、良姜虽然都是姜,但它们的区别可大着呢!下面,我们走进姜的世界,来看看各类姜的各显神通之处吧。
生姜
来源:为植物姜的新鲜根茎,秋末采挖,鲜用。
*** 味:辛、温。
归经:肺、脾、胃经。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功用:
1.用于风寒感冒。受寒感冒了,煮上一碗浓浓的姜汤,喝完再盖上被子睡一觉,醒后感冒也就好个七七八八了。
2.用于胃寒呕吐。生姜可以降和胃气,治疗恶心、呕吐,被唐代 *** 王孙思邈称之为“呕家之圣 *** ”。
3.用于寒痰咳嗽。熬一碗红糖姜水既有助于祛寒也有助于止咳。也可以用生姜涂擦肺俞穴,使其发热。
4.解鱼蟹毒。在食用水产海鲜品之前,可以先用生姜加紫苏叶来煮个茶喝。
干姜
来源:为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收,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烘干,生用。
*** 味:辛、热。
归经:肺、脾、胃、心经。
功效:温中散寒、温肺化饮、回阳通脉。
功用:
1.可适用于一年四季怕冷的人;脾胃受寒或虚寒所致的腹痛,呕吐、泄泻的人,干姜能够温养脾胃,产生大量热能,起到温中散寒的功效。
2.咳嗽气喘,痰多的人,可以通过干姜来温散肺寒而化痰饮。
3.干姜能够振奋心阳,改善脉微欲绝之证。可用于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的亡阳厥逆,脉微欲绝者。
良姜
来源:为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夏末秋初采挖,晒干,生用。
*** 味:辛、热。
归经:脾、胃经。
功效:散寒止痛、温中止呕、止泻。
功用:
1.适用于平时腹部冷痛的人,良姜可以去肠胃间和下焦的寒气,能起到温中行气,祛寒止痛的作用。
2.尤其在冬季,胃部受冷或过食生冷,都容易出现胃寒引起的呕逆,泄泻等症状,不妨来试试高良姜煮水或煲汤,能有效缓解胃寒等症状。《名医别录》中记载:“高良姜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
· 疑惑解答 ·
1.为什么“冬吃萝卜夏吃姜”呢?
炎热的夏天,万物都处于升浮发散的状态, *** 的阳气也顺应自然界,升浮发散于体表,体内阳气则相对虚弱。正如古人所说: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所以这时候吃点姜,不仅可以预防感冒或者治疗轻微感冒,还不会给秋冬留下病根。
2.哪些人不适宜多吃姜呢?
之一:阴虚的人,阴虚就是燥热体质,表现为手脚心发热、有汗,爱喝水,经常口干,眼干,皮肤干燥,心烦易怒,睡眠差;姜类 *** 温,容易耗损津液,阴虚的人常吃姜会加重阴虚燥热的症状。
第二:内热较盛的人,如有肺热燥咳,胃热呕吐,痔疮出血,痈疮溃烂等疾病的,都不宜常吃姜。
通过以上对姜类的区分,你应该对不同的姜类有所了解了吧!那就合理食用姜,做出健康美食,调理出健康身体吧!
生姜解表、干姜温中、炮姜温经,三种姜还有这些不为人知的妙用国医 *** ,路志正,今年已经98岁了,据他透露,他的长寿秘诀就是坚持吃了40多年姜。
路先生说,他这个秘诀可是跟孔夫子学的,孔子“不撤姜食”,活了73岁,在那个年代绝对是长寿的了。可是吃姜的学问可多了,干姜、生姜、炮姜,虽然都是姜,但是 *** 用功效上却有很大的区别。
今天小妙就给大家好好说道说道,生姜、干姜、炮姜这三种中 *** 应该怎么用!
一、生姜:发散作用较强
*** 味归经:味辛, *** 温。归肺、胃、脾经
功能:解表散寒、化痰止咳
主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呕吐,痰饮咳喘,
配伍应用:
1.治疗风寒感冒
四季更替,尤其是秋冬季节,最容易风邪入侵。风寒感冒者浑身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清涕、或身体酸痛、咳嗽无痰、或咳痰稀薄、舌淡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生姜辛辣,可让 *** 食用后,增加血液循环,促进身体的发热。通过服用生姜芫荽汤或生姜葱白汤治疗,可以减缓体内寒气。若是症状较重者,得服用中 *** 汤剂治疗,多与桂枝、羌活同用。《伤寒论》中也提到桂枝汤、葛根汤等可治疗风寒。
2.治疗肺寒咳嗽
风寒客肺指风寒引动痰饮所致的喘咳多痰,由于寒气影响肺的宣发与速降功能引起的咳嗽或内有痰饮。
若患者咳嗽无痰、或怕冷症状较轻,可服生姜萝卜汤治疗。症状较重者可服用中 *** 汤剂,多与麻黄、杏仁、干姜配伍。
3.治疗虚寒胃痛
虚寒不仅会引起感冒,同样也会影响腹部。这类胃痛在空腹时较为明显,吃了东西之后就可以得到改善。发病时,腹痛绵绵,泛吐清水,神倦乏力。
生姜能温胃散寒,对于症状较轻者可服生姜红糖水治疗;《伤寒论》中记载治疗胃寒疼痛小建中汤就配入了生姜,用生姜水送服理中丸、附子理中丸也会比原有的效果有所增强。
4.治疗呕吐
《金匮要略》中提到:半夏、生姜汁均善止呕。生姜有开胃和中之功,能温胃止呕。
呕吐症状较轻者可用生姜大枣汤治疗。对于呕吐较重者可配入复方中应用,如胃寒者,加高良姜、红豆蔻;胃热者,加鲜芦根、竹茹;各 *** 呕吐均可配入半夏应用。
二、干姜:重在温中
*** 味归经:味辛, *** 热,归脾、胃、心、肺经。
功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主治:脘腹冷痛,呕吐泻泄,亡阳厥逆,寒饮咳喘,寒湿痹痛。
配伍应用:
1.治疗中毒 *** 休克、急 *** 肠胃炎
张仲景的类方中有干姜附子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赤石脂丸等8个方都是干姜和附子合用的。大多治疗少阴证,阳气衰微、亡阳厥脱的病证,有回阳救逆的作用。
干姜加附子用于治中毒 *** 休克、心肌梗死、急 *** 胃肠炎等效果很好。
2.治疗寒 *** 的腹痛和结肠炎
《本经逢源》讲:“入理中汤可以治疗寒 *** 的霍乱,止 *** 溏泻,如果加上人参、白术,温中气,有反本之功。”干姜加人参、白术,对消化 *** 疾病,尤其是寒 *** 的腹痛和结肠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3.治疗慢 *** 萎缩 *** 胃炎、胃食管反流病
干姜加黄芩、黄连适用于寒热交错的胃肠病。由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大枣组成的半夏泻心汤是 *** 方。现代研究证明,半夏泻心汤有促进胃运动、调节小肠运动的功效,可以增强胃黏膜屏障作用,促进黏膜细胞再生修复作用,对于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4.温肺化饮止咳逆
《金匮要略》治痰饮咳嗽不外小青龙汤加减,小青龙汤是温肺化饮止咳逆的 *** 汤中主 *** 是细辛、干姜、五味子。干姜和细辛温肺化饮,五味子有收敛的作用, *** 材之间是相反相成的关系。
三、炮姜温经
*** 味归经:味辛、 *** 温。归脾、胃、肝经。
功能: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主治:脾胃虚寒,脾不统血之出血病证;虚寒 *** 腹痛、腹泻。
配伍应用:
1.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疼痛,呕吐,泻痢
炮姜 *** 质温和可以温暖脾胃,能温中止痛和止泻,在治疗时可以与厚朴和附子等中 *** 材搭配使用,另外炮姜对女 *** 产后血虚也有很好治疗效果,可以与当归和桃仁一起使用。
2.治疗中焦虚寒,脾胃不和,腹痛吐泻
炮姜配以人参、白术、甘草等,以补虚散寒,健脾和中, 方如《伤寒论》理中丸(汤)。
3. 用于 *** ,便血,崩漏。
炮姜有出色的止血作用,可以用于人类脾胃虚寒和多种出血 *** 疾病的治疗。单独使用炮姜治疗效果不明显,在治疗时应该加入可配侧柏叶炭、艾叶炭、乌梅炭等中 *** 材,这样会让它的止血功效得到更好的发挥。
无论是生姜、干姜、炮姜都有各自不同的 *** 用价值,姜虽然有很多保健和治疗作用,但始终作为中草 *** 的一种,应理 *** 看待,多吃不宜,适量为上。
参考资料:
<1> 《跟着仲景学用姜,干姜、生姜别乱用》. 悦读中医 2020-03-25
<2> 《实用中医 ▏生姜的临床应用》. 中国社区医师 *** .2020-05-20
<3> 方文韬,詹志来,彭华胜,黄璐琦.干姜、生姜、炮姜分化的历史沿革与变迁
.中国中 *** *** ,2017:33-37. <4>刘绍贵.生姜、干姜、炮姜与良姜的不同应用
.家庭健康:医学科普,2020:17-17.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高良姜-既可食用,还是调料,入 *** 主治胃冷作痛高良姜外形和我们常用的生姜非常相似,也都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但是高良姜温中祛寒与干姜和生姜都有区别。高良姜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与干姜均 *** 味辛温,为温散中焦寒邪之要 *** 。高良姜偏治胃寒,干姜偏治脾寒。与生姜也不同,高良姜温重于辛,偏于走里,散胃寒而止疼痛;生姜辛重于温,偏于走表,辛散风寒而和胃气以止呕。炮姜经炮炙 *** 变苦温,守而不走, *** 专温里,与高良姜配伍,温中散寒止痛,是治胃寒腹痛的常用 *** 对。高良姜芳香辛辣,可用于感寒而发的急 *** 胃肠炎,并可治疗神经 *** 呃逆。高良姜与香附配伍的良附丸,舒肝理气,散寒止痛,是治疗慢 *** 胃炎、胃肠功能紊乱、消化 *** 溃疡属于胃寒痛的常用方剂,使用时可以根据寒凝与气滞的主次轻重,灵活掌握用量,也可以加入木香、干姜等加强温中散寒的作用。
作为食物,高良姜可以加入粳米煮粥,具有养胃和胃的作用,如果再加入大枣,和胃健脾的作用更强;高良姜炒鸡块或炖鸡也是难得的美食;单独使用高良姜或加入几枚大枣熬水喝,不仅驱寒,还能促进消化,增进食欲,夏天吃冷食者可以经常煎茶喝。
作为调味品高良姜主要用于卤煮,尤其是温中的肉食如羊肉、牛肉等,在煮时加入高良姜,既能改善口味,又能增强温里的效果。
高良姜作用暖胃止痛,故肝胃火盛腹痛、呕逆者不宜用,属阴虚发热者应禁用。
中 *** 材高良姜?
高良姜拼音Gāo Liánɡ Jiānɡ
别名膏凉姜(《本草经集注》),良姜(《局方》),蛮姜、佛手根(《履巉岩本草》),小良姜(《中 *** 志》),海良姜(《 *** 材学》)。
出处《别录》
来源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茎。夏末、秋初挖取生长4~6年的根茎,除去茎、叶、须根及鳞片,洗净,切成小段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根茎圆柱状,横走,棕红色或紫红色,有节,节处具环形膜质鳞片,节上生根。茎丛生,直立。叶2列;无柄;叶片狭线状披针形,长15~30厘米,宽1.5~2厘米,先端尖,基部渐狭,全缘或具不明显的疏钝齿,两面 *** ;叶鞘 *** ,抱茎,边缘膜质,叶舌长可达3厘米,挺直,膜质,渐尖,棕色。圆锥形总状花序,顶生,长5~15厘米,花稠密;小苞片宿存,膜质,棕色,环形至长圆形,外面被疏毛;花两 *** ,具短柄;萼筒状,长7~14毫米,3浅圆裂,棕 *** ,外面被短毛;花冠管漏斗状,长约1厘米,裂片3枚,长约1.7厘米,浅肉红色,外面被疏短柔毛;唇辩矩卵形至矩状广卵形,浅肉红色,中部具紫红色条纹,长2~2.5厘米;侧生退化雄蕊锥状,雄蕊1,花丝粗壮, *** 隔膨大,先端阔,2裂呈叉形;子房下位,3室,花柱细长,基部下方具2个合生的圆柱形蜜腺,长约3毫米,柱头2唇状。蒴果不开裂,球形,直径约1.2厦米,被短毛,熟时橘红色。 *** 具假种皮,有钝棱角,棕色。花期4~10月。
生境分部生长在路边、山坡的草地或灌木丛中。分布广东的海南及雷州半岛、广西、云南、 *** 等地。广东、云南并有栽培。产广东、广西、 *** 等地。
*** 状干燥根茎,圆柱形,弯曲,多分歧,长4~6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暗红棕色,有纵皱纹与灰棕色波状环节,每节长0.5~1厘米,下侧面有圆形的细根残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红 *** 或棕红色,较粗糙。气芳香,味辛辣。以粗壮、坚实、红棕色、味香辣者为佳。
化学成分根茎含挥发油0.5~1.5%,其中主要成分是1,8-桉叶素和桂皮酸甲酯,尚有 *** 油酚、蒎烯、毕澄茄烯等。根茎尚含黄酮类高良姜素、山柰素、 *** 酚、槲皮素、异鼠李素等和一种辛辣成分,称高良姜酚。
*** 理作用高良姜煎液(100%)对炭疽杆菌、α-或β-溶血 *** 链球菌、白喉及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金 *** 、柠檬色、白色)、枯草杆菌等皆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琼脂平板挖沟法)。在试管内对人型结核杆菌略有抑 *** 用,但效力不及黄连等。
炮制拣净杂质,水洗,稍浸,捞出,润透,切片,晾干。
《纲目》:"高良姜,红豆蔻,并宜炒过入 *** ,亦有以姜同吴茱萸、东壁土炒过入 *** 用者。"
*** 味辛,温。
①《别录》:"大温。"
②《本草拾遗》:"味辛,温。"
归经入脾,胃经。
①《雷公炮制 *** *** 解》:"入脾、胃二经。"
⑦《本草新编》:"入心与膻中、脾、胃四经。"
功能主治温胃,祛风,散寒,行气,止痛。治脾胃中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噎脯反胃,食滞,瘴疟,冷癖。
①《别录》:"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
②《 *** *** 论》:"治腰内久冷,胃气逆、呕吐。治风,破气,腹冷气痛;去风冷痹弱,疗下气冷逆冲心,腹痛,吐泻。"
③《本草拾遗》:"下气,益声。煮作饮服之,止痢及霍乱。"
④《日华子本草》:"治转筋泻痢,反胃呕食,消宿食。"
⑤《本草图经》:"治忽心中恶,口吐清水者,取根如 *** 块,含之咽津,逡巡即瘥;若(口中)臭亦含咽,更加草豆蔻同为末,煎汤常饮之佳。"
⑥《珍珠囊》:"温通脾胃。"
⑦《 *** 本草》:"治胃气疼,肚腹疼痛。"
⑧《纲目》:"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癣,除瘴疟。"
⑨姚可成《食物本草》:"去白睛翳膜,补肺气,益脾胃,理元气。"
⑩《本草求原》:"治脚气欲吐,目卒赤,头痛,风冷痹痛。"
⑾《广东中 *** 》:"治寒疝湿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5钱;或入丸、散。
注意阴虚有热者忌服。
《本草经疏》:"胃火作呕,伤暑霍乱,火热注泻,心虚作痛,法咸忌之。"
复方①治卒心腹绞痛如刺,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高良姜五两,厚朴二两,当归、桂心各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日二。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须再服,若强人为二服,劣人分三服。(《千金方》高良姜汤)
②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大治心脾疼痛,宽胸下气,进美饮食,疗一切冷物所伤:良姜(去芦)、干姜(炮)等分。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后橘皮汤下。妊娠妇人忌服。(《局方》二姜丸)
③治心脾痛:高良姜、槟榔等分,各炒。上为细末,米次调下。(《百一选方》)
④治心口一点痛,乃胃脘有滞或有虫,多因恼怒及受寒而起,遂致终身不瘥:高良姜(酒洗七次,焙,研)、香附子(醋洗七次,焙,研)。上二味,须要各焙、各研、各贮。如病因寒而得者,用高良姜二钱,香附末一钱;如病因怒而得者,用高良姜一钱,香附末二钱,如因寒怒兼有者,用高良姜一钱五分,香附末一钱五分,以米饮汤加入婪汁一匙,盐一撮,为丸服之。(《良方集腋》良附丸)
⑤治霍乱吐痢腹痛:高良姜,火炙令焦香。每用五两,打破,以酒一升,煮取三、四沸,顿服。(《备急方》)
⑥治霍乱呕吐不止:高良姜(生锉)一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枣一枚(去核),煎至五分,去滓,用水沉冷,顿服。(《圣济总录》冰壶汤)
⑦治诸寒疟疾:良姜、白姜各等分。二味火上煅,留 *** ,为末。每服三钱,雄猪胆一个,水一盏,温和胆汁调下。(《续本事方》)
⑧治风 *** 痛,不拘新久,亦治腮颊肿痛:良姜一块(约二寸),全蚂一枚(瓦上焙干)。上为末。以手指点 *** ,如齿 *** 用,须擦令热彻,须臾吐出少涎,以盐汤漱口。(《百一选方》逡巡散)
⑨脚气欲吐(患脚气病的人,容易发吐。日常生活,注意早餐多食,午餐少食,晚餐不食,或喝一点豉粥。有发吐感觉时,立即服 *** )。用高良姜一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完。如急切间找不到高良姜,可以母姜一两代替,清水煎服。疗效较差,然亦有效。
⑩心脾冷痛(按:即胃痛)。用高良姜四两,切片,分成四份:一两以陈米半合炒黄,去米;一两以陈壁土半两炒黄,去土;一两以巴豆三十四个炒黄,去豆;一两以 *** 三十四个炒黄,去蝥。另取吴茱萸一两,酒浸 *** 后,同高良姜一起再炒,共研为末,以浸吴茱萸的酒调 *** 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服,姜汤送下。此方名"高良姜丸"。又方:高良姜三钱,五灵脂六钱,共研为末。每服三钱,醋汤调下。
⑾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宽胸下气。用高良姜、干姜等分,炮过,研细,加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饭后服,桔皮汤送下。妊妇忌服。
⑿脾虚寒疟(寒多热少,不思饮食)。用高良姜(麻油炒)、干姜(炮)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五钱,以猪胆汁调成膏子,临发病前,热酒调服。又方:上方所制的 *** 末,加胆汁和丸,每服四十丸,酒送下。又方:高良姜、干姜,半生半炮各半两,穿山四三钱,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猪肾煮酒送下。
⒀双目突然红痛。用小管吹高良姜末入鼻。使打喷嚏,红痛即消。
各家论述①杨土瀛:"噫逆胃寒者,高良姜为要 *** ,人参、茯苓佐之,为其温胃,解散胃中风邪也。"
②》本草汇言》:"高良姜,祛寒湿、温脾胃之 *** 也。若老人脾肾虚寒,泄泻自利,妇人心胃暴痛,因气怒,因寒痰者,此 *** 辛热纯阳,除-切沉寒窟冷,功与桂、附同等。苟非客寒犯胃,胃冷呕逆,及伤生冷饮食,致成霍乱吐泻者,不可轻用。叶正华曰:古方治心脾疼,多用良姜。寒者,与木香、肉桂、砂仁同用至三钱。热者,与黑山栀、川黄连、白芍 *** 同用五六分,于清 *** 中,取其辛温下气、止痛。若治脾胃虚寒之证,须与参、耆、半、术同行尤善,单用多用,辛热走散,必耗冲和之气也。"
③《本草新编》:"良姜,止心中之痛,然亦必与苍术同用为妙,否则有愈有不愈,以良姜不能去湿故耳。"
④《本经逢原》:"良姜,寒疝小腹掣痛,须同茴香用之。产后下焦虚寒。瘀血不行,小腹结痛者加用之。"
⑤《本草求真》:"良姜,同姜、附则能入胃散寒;同香附则能除寒祛郁。若伤暑泄泻,实热腹痛切忌。此虽与干姜 *** 同,但干姜经炮经制,则能以去内寒,此则辛散之极,故能以辟外寒之气也。"
⑥《本草正义》:"良姜大辛大温,洁古谓辛热纯阳,故专主中宫真寒重症;《别录》独以治胃冷气逆,霍乱腹痛者,正以霍乱皆中气大寒,忽然暴仆,俄顷之间,胸腹绞痛,上吐下泻,即四肢冰冷,面唇舌色淡白如纸,脉伏不见,冷汗如油,大肉陡削。良由盛暑之时,乘凉饮冷,汩没真阳,致中气暴绝,见症如是之剧,甚者一、二时即已告毙,此非大剂温热,万不能挽回垂绝之元阳。姜、附、吴萸、良姜、荜茇之属,均为此症必须要 *** 。惟近贤王孟英、陆九芝两家,所论霍乱,皆主湿热而言,且谓肢冷脉伏,即是热深厥深之候,万万不可用四逆法者,此则当时见症之不同,盖亦天时人事之变迁,固自有不可一概论者。此当以舌苔之魄白与黄腻辨之,而所泻所吐之物,一则清澈如水,一则秽气恶浊,亦必确乎有凭,固不患临症时之无所适从者也。""减器言止痢者,当以虚寒滑利言之,必非涅热积滞之肠澼可知。甄权谓治腹内久冷气痛,大明谓治转筋、泻痢,则即真寒之霍乱转筋也。又谓治反胃,则胃中无火,食入反出之朝食暮吐,完谷清澈者也。苏颂谓含块咽津,治忽然恶心呕清水,亦胃寒之症。濒湖谓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痹、除瘴疟,皆以阴霾填塞者言。而胃燥津枯之噎膈,湿热秽蚀之瘴疟,非可一概论矣。"
摘录《中 *** 大辞典》
在卤水 *** 中,从一出现便被冠以人间美味称誉者,潮汕卤水无 *** 议的占据了一席之地。潮汕地区自古以行善居多,行商者重在行百里路,多闻各地风土人情,以增长见闻窥探商机,潮汕卤水便也是继承了这一品格,在吸取了不同地区的风味之后,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人间美味。潮汕卤水的美味与其卤水的香料有着莫大的关系,而卤水料包中,用于确定香味主轴的君料,更是重中之重,所以说潮汕卤水的成功,常用于的君料的南姜有着不小的功劳,今天我们便来聊聊南姜这种香料的用途。
南姜,最初的称谓是蛮姜,在古时候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蛮姜与产于高凉郡的高良姜混淆,后来证实两者并非一物,后来医书上为了区分两者,便以大高良姜和高良姜的称谓作为区别。经过考究,我们用于膳食香料的中高良姜,也就是俗称的良姜,它为蛮姜也就会现在南姜的干品,而大高良姜则是产生红蔻的植物。良姜和南姜实则为一物,只是两者料 *** 有不小差异,如生姜与干姜一般,为了方便取用便看为两味香料使用。
南姜入潮汕卤水料包为君料,起因为它本身气味较为清新,同时它并没有生姜蛋白,不会有损卤制食材的肉质嫩滑,同时也具有一些去腥效果,符合潮汕卤水突出鲜美的为主的方向,因而被使用。已经多年,资深的卤水师傅们发现,其实南姜于卤水中起到的作用并非这么简单。
在宋代的一本著作中提到“蛮姜于甘草协同,善调五味,杂味可为火候所驱”,这在后来的潮汕卤水中,其实也是被证实的。南姜它搭配甘草,本身清新的气味,搭配甘草调和百味的效果,两者搭配可以给其他香气更加多的展现空间,起到一种对于定香的助力效果。
除此之外,南姜对于香茅草的香气是有不错的增益效果的,这种效果在它的干品良姜身上也有体现,所以这种搭配不仅被用于潮汕卤水中用于提升清新口感,在一些以八角、桂皮、小茴香、草果等为君料的卤水中,也会良姜搭配香茅用于佐料位置,用以提升鲜度。在麻辣口味的卤水中香茅草搭配良姜,可以起到调节辣度的效果,也是得益于这种相互成全的作用。
南姜对于 *** 的香气也有一定的助力,潮汕卤水中的卤水鹅肉,后香绵长也有这一组合的一些功效。除此之外,南姜本身含有类似于白胡椒的成分,这种成分对于白胡椒、荜菝、荜澄茄这种香料有助力效果,可以增进麻香。这就是在南方地区冬天熬制羊肉的时候,喜欢加入南姜与胡椒的潜在原因,两者结合不仅可以抵消臊味,同时増香。
南姜无论是鲜品,还是干品的良姜,它们的出现速度并快,比较合适用于炖煮这样的形式,但是无法否认,在料包之中,只要搭配得宜,它确实有有助力清新、矫味、辛香、定味的效果,可以说是一种能力比较全面的香料。对于堪称人间美味的潮汕卤水,它是当之无愧的功臣之一,对于其他卤水和料理来说,它也能提供不小的助力。
生姜、良姜和 *** 搭配肉蔻效果各有不同,在卤水中如何按需选用在卤水之中,生姜、良姜和干沙姜,干沙姜便是我们比较熟悉的 *** ,这三种香料在卤水的香料包之中,可以说是常客了,对于和同样经常出现在我们卤水中的肉蔻,一些刚接触的朋友并不知道生姜、良姜和 *** 在搭配肉蔻时有什么差异,今天我们便来简单聊聊这三种的差别。
生姜、良姜和 *** ,三者在去腥臊的能力上,生姜无疑是最强大,在渗透力上,生姜无疑也是要明显的强于后两者,有了较高的渗透能力,也意味着对于深层的腥臊味道,生姜可以处理得更加得心应手。生姜拥有的不仅是优点,也有一些天生的不足,那便是生姜之中蕴含有一种被称呼为‘生姜蛋白酶’的成分,这种成分和肉蔻在卤水之中能发挥的某些作用,它是存在冲突的。
肉蔻用在卤水之中,最常见的作用就是为了增加鲜度和提升糯口感两点,而提升糯口感上,‘生姜蛋白酶’这种物质其实就是天生的宿敌,这也就导致了同样的一块鸡肉,在使用肉蔻搭配生姜的料包卤制时,它带来的糯口嫩滑感要明显差于搭配良姜或者是 *** 的。所以说若是使用肉蔻是为了追求糯口感时,那么还是尽量别选择生姜,但是遇到食材腥味很重时,那生姜搭配肉蔻便成为了一个两者兼顾的选择。
在肉蔻提升鲜度这件事情上,良姜和 *** 都比生姜要合适,二者都能带来助力的效果,总体上看良姜的效果要好于 *** ,所以在为了追求提升鲜度,获得清新口感时,那么良姜无疑是肉蔻的好搭档。 *** 虽然在清新感稍弱于良姜,但是在香气浓郁度上, *** 是带有优势的,若是喜欢较为清新的味道,同时又希望有较为浓郁的香气,那么 *** 搭配肉蔻便是一个兼顾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