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出自《智囊全集》,主要记述了楚庄王、袁盎、葛从周、张说等人的故事。
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是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在楚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而等到庄王称霸,这一局面得以根本改变。袁盎,是西汉时的大臣,因反对立梁王刘武为储君,被梁王派刺客所杀。
本文选取《楚庄王》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楚庄王宴群臣,命美人行酒。日暮,酒酣烛灭。
楚庄王大宴群臣,
命令美人来斟酒。
酒宴一直到晚上,
大家因为酒兴正浓,
蜡烛灭了都没人管。
【点评】“美人”是古代王侯没有爵位的妃嫔。楚庄王大宴群臣,还有美人劝酒,所以大家喝得尽兴,连蜡烛熄灭了都没人管。
有引美人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趣火视之。
这时,有一臣子趁光线不明拉扯美人的衣服;
美人扯断他的帽带,催促庄王点灯看看是谁。
【点评】有人拉扯美人的衣服,这让美人觉得受到了侮辱。遂请求庄王主持“正义”。
今日与寡人饮,不绝缨者不欢。
今天和寡人一起喝酒的人,
不拉断帽带表示不够尽兴。
【点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自谦之辞。楚庄王有自己的想法,他并没有遵循美人的意思。
及围郑之役,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获首,却敌,卒得胜。询之,则夜绝缨者也。
后来在 *** 郑国的战役中,
有人每每在敌前冲锋陷阵。
而且还五次斩获敌人首级。
因而打退敌人、取得胜利。
【点评】楚庄王眼见此人奋勇异常,遂感到好奇。一经询问,才得知这个人正是扯断帽带的臣子。
盎先尝为吴相时,盎有从史私盎侍儿。盎知之,弗泄。
汉朝人袁盎曾担任吴王濞的丞相,
有一位侍从私下通好袁盎的侍女,
袁盎知道这件事,却什么也没说。
【点评】“吴”即吴王刘濞,刘邦长兄刘仲的长子,汉景帝时,发动七国之乱,兵败被杀。
有人以言恐从史,从史亡。盎亲追反之,竟以侍儿赐,遇之如故。
有人恐吓这位侍从,
侍从害怕便逃走了。
袁盎亲自追他回来,
还把侍女赐给了他,
像对待老朋友一样。
【点评】袁盎听说这位侍从因害怕逃走了,便亲自追他回来,还把侍女许配给他。令袁盎没想到的是,这个人最后却救了他的命。
司马曰:“故从史盗君侍儿者也。”于是盎惊脱去。
司马说:“我就是私通侍女的侍从啊。”
于是,袁盎就这么有惊无险地逃脱了。
【点评】吴王刘濞图谋不轨,想要 *** 袁盎。于是,就派已是校尉司 *** 侍从包围袁府。为了报答知遇之恩,这位侍从私自放了袁盎。
葛周尝与所宠美姬同饮,有侍卒目视姬不辍,失答周问。
葛从周与宠爱的 *** 一起喝酒。
有士兵目不转睛地注视着 *** ,
以至于他答不上葛从周的问话。
【点评】“葛周”即葛从周,唐朝末年追随朱温。葛从周与 *** 一起饮酒,旁边有位兵士看呆了,以至于答不上葛从周的问话。
这位兵士满脸羞愧,觉得自己有罪。然而,葛从周并没有责怪他。后来,葛从周率领 *** 与后唐作战,这位兵士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扭转战局。为了表扬这位兵士,葛从周便把 *** 嫁给了他。
张说有门下生盗其宠婢,欲置之法。
张说有个宠爱的侍女,
被门生偷偷地带走了,
张说想要以法制裁他。
【点评】“张说”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擅长文学,获封燕国公。
此生呼曰:“相公岂无缓急用人时耶?何惜一婢!”
门生说:“先生难道以后没有急用人之时吗?何必要吝惜一个婢女呢?”
【点评】张说听这位门生说得有道理,便将侍女许配给他。此后如何,就没有下文了。
《管子·七法》:经典名言10句,治民有器,为兵有数,胜敌国有理《七法》,出自《管子》。「七法」即七项法则:则、象、法、化、决塞、心术,以及计数。本篇主要阐述了“七法”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认为,君主采用“七法”,就能“治民有器,为兵有数。”也就是说,“七法”是治理民众的凭借,用兵的依据。不仅可以治理好国事,也能匡正天下的名分。他还认为,君主的权威被 *** ,权力就会下移。法规被 *** ,财富就会集中到上层。所以,一定要重视“七法”的作用。
本文选取《七法》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言是而不能立,言非而不能废,有功而不能赏,有罪而不能诛,若是而能治民者,未之有也。
主张正确却不采纳,
主张错误又不废除,
有功劳却不给赏赐,
有罪过却不给惩罚,
像这样能治理好百姓,
以前是从未发生过的。
点评:作者认为,即使是正确的主张被采纳,错误的主张被废除,依然不能治理好国事。何况是不被采纳、不被废止呢?
形势、器械具,四者备,治矣。
有了军事力量、装备,
再加上上面讲的四点,
就可以治理好国家了。
点评:在作者看来,正确的主张被采纳,错误的主张被废除,有功必赏,有罪必诛,再加上强大的军事力量、军事装备,就能治理好国事。
不能治其民,而能强其兵者,未之有也;能治其民矣,而不明于为兵之数 ,犹之不可。
百姓不治理好却能使 *** 强大的,这是从来没有过的;
即使能治其民但却不懂用兵之策,也不能使 *** 强大。
点评:作者认为,百姓治理不好,就不能强大 *** 。然而,百姓能治理好,但不懂用兵之策,也不能使 *** 强大。
治民有器,为兵有数,胜敌国有理,正天下有分。
治理民众要有凭借,
用兵打仗要有谋略,
战胜敌国要有头脑,
匡正天下需要名分。
点评:在作者看来,治理民众,使民众信服,要有凭借依托。而战胜敌国需要讲究策略,匡正天下需要采取适当的办法。
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 *** ,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
根源于天地阴阳二气,寒来暑往的协调,
水土 *** 质以及百姓、鸟兽、草木的生长,
事物虽不多,但共同的部分却未尝改变,
这就是所谓的“则”。
点评:“则”就是自然法则的意思。
义也、名也、时也、似也、类也、比也、状也,谓之象。
形状、名称、年代、相似、类属、次序、状态等,
这些就是所谓的“象”。
点评:“象”本义是陆地上的更大动物大象,此处指的是形象、景象。
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
尺寸、绳墨、规矩、衡石、斗斛、角量等,
这些就是所谓的“法”。
点评:“法”就是法度的意思,度量衡等。
实也、诚也、厚也、施也、度也、恕也,谓之心术。
老实、忠诚、宽厚、施舍、气度、宽容等,
这些就是所谓的“心术”。
点评:“心术”就是人的心思、主意。
错仪画制,不知则不可;论材审用,不知象不可;和民一众 ,不知法不可;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
创 *** 制,不了解“则”不行;
辨材审用,不了解“象”不行;
治理民众,不了解“法”不行;
移风易俗,不了解“化”不行;
点评:此处讲的是“七法”里“则”“象”“法”“化”的作用。“化”就是变化之意。
驱众 *** ,不知决塞不可;布令必行,不知心术不可;举事必成,不知计数不可。
调遣民众,不了解“决塞”不行;
发布命令,不了解“心术”不行;
举事必成,不了解“计数”不行。
点评:“决塞”就是疏通堵塞的意思。作者认为,调遣民众就像使水倒流,所以要用“决塞”的办法。“计数”就是具体的工具、办法。在作者看来,不懂得“计数”,就好像不用舟楫渡过险河一样。
野史:乾隆说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纪晓岚对出下联,堪称经典乾隆皇帝爱文墨,不仅喜欢在欣赏的书画佳作上盖章,而且自己一生写下的诗词数量接近唐诗总量。乾隆皇帝崇尚才子,喜欢以对联的形式出题考校他人的才华,常常提出上联让臣子应对。
对联不仅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而且还是讲究文字、语素、音节三位一体的文字对仗文化,能够考验出人的文学修养和文思敏捷程度。很多文臣就是通过凑对乾隆皇帝的上联展现自身才华的。
*** 文人纪晓岚就是凭借对联获得乾隆皇帝的青睐,一步步成为皇帝身边的近臣。历史上的纪晓岚相貌平平,眼又近视,不仅没有伶牙俐齿之能,还略有口吃。
但其学识渊博,博闻强识,生 *** 幽默,是对对联的达人。在伴驾随行期间,纪晓岚经常妙对、智对乾隆的上联,其机智对出的“鼠无大小皆称老”的下联更是堪称经典。
文思敏捷,对联高手纪晓岚
纪晓岚出生于官吏家庭,自幼聪明好学,在其 *** 的教导下,年龄不大时其便能诗善对。公元1730年,纪晓岚参加童子试并获得优异的成绩,被称为“神童”。
雍正年间,纪晓岚 *** 有一位朋友前来拜访,恰巧其父外出,父友便想趁此机会试一试纪晓岚的文才,提出和纪晓岚对对联的要求。
客人以此时情景提出上联:“客来茶当酒”,纪晓岚不假思索地对出:“宾至月为媒”。
客人听过大赞其文思敏捷,之后指着旁边屏风道:“屏上画梅,日日摇,风不动”,正在此时,一个丫环从旁边走过,纪晓岚见其脚穿菊花样式的绣花鞋,笑答到:“鞋头绣菊,朝朝晒,雾难开”。客人听后,高兴离去。
幼时纪晓岚虽然聪慧过人,但仍然会有对课堂之外的景色心生向往的时候,整个心思都跑出窗外了。其先生见状有意教训一下纪晓岚,便喝道:“纪昀,吾方才讲的什么内容?”纪晓岚猛然转回头,站起来道:“先生所讲, *** 已经都明白了。”
先生于是道:“既然如此,你就全部背诵一遍吧。”纪晓岚于是将先生之前所讲的内容都背诵了一遍,连先生没有讲解的内容也一并流畅地背诵了出来。
先生听此便转念想以对联为难一下他,便道:“幽斋”,纪晓岚立刻回道:“茅庐”。先生再道:“开窗”,纪晓岚以“闭户”对答。先生又言:“读书”,纪晓岚回曰:“写字”。
先生于是道:“幽斋开窗读书”,纪晓岚笑着回道:“茅庐闭户写字”。至此,先生也不再责罚纪晓岚。
纪晓岚为官以来,喜和他人对联取乐,以才思敏捷、善工对联闻名朝野。当时的清朝和外籍人还有交往,有位自称“中国通”的外籍人很喜欢中国文化,对当地的风俗民情颇为了解。
有一次,该外籍人参加品茶会,恰逢纪晓岚也参与其中,便出上联请纪晓岚属对,其上联为:三鸟害人,鸦、雀、 *** 。此联中三鸟不仅指对应的鸟类,还暗指 *** 烟、雀牌和 *** 母,以此嘲讽中国人沉迷嫖、赌和 *** 。
参与茶会的众人一听,顿起不满,也为纪晓岚暗暗着急,希望其能够对出下联,重重地打击骄横外籍人的气焰,为国人长志气。
纪晓岚听后略加思索,自信道:“四物除尔,麟、凤、龙”。纪晓岚的下联四物中只有“瑞龟”没有提到,以此暗暗讥讽外籍人是个乌龟。众人听罢,顿起喝彩。
纪晓岚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渊博的知识在对联领域中大展身手,不断获得他人的关注和称赞。同时,纪晓岚的对联也成功的引起了乾隆皇帝的目光,让乾隆皇帝在之后数十年和纪晓岚相处的时间中,不断的加深对纪晓岚的认知。
天子扈从,元宵对联得青睐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纪晓岚由当时的吏部尚书推荐参与《热河志》的纂修。因能够到热河实地考察,乾隆二十二年到乾隆三十三年间,纪晓岚在翰林院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扈从伴驾,多次配乾隆皇帝巡行木兰围场,开启了成为 *** 文人之路。
一次元宵灯会,乾隆皇帝让身边的臣子各出一道灯谜供参与灯会的众人猜玩,纪晓岚以对联为谜面也出了一道,上联为: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
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也非野兽。下联为: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是短句,也是妙文。
元宵灯会上,其他人的谜面很快都被猜出来了,只有纪晓岚的谜面谁也没有猜出来。于是,乾隆立即下旨到纪府揭晓谜底,纪晓岚跪接圣旨恭敬地答曰:猜谜。乾隆听到后十分欢喜,对纪晓岚大加赞赏,并对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乾隆初次召见纪晓岚的时候,有意想要考考这个在元宵灯会上留下深刻印象的臣子,于是故意出刁钻的对联为难一下他。
乾隆出上联:“孟子致为臣而归”,此联出自《孟子?公孙丑》,大意是说孟子因齐宣王不会真正采纳自己提出的“仁政”方案,向齐宣王辞去官职准备归乡的事情。
这上联不仅要考验纪晓岚的文思,还要考验其学识。纪晓岚则以同文中的另一句话为下联:“伯夷非其君不事”,即伯夷不会去服侍不符合他理想的君主。此下联正好通过孟子的话对应了上联中辞官的原因。
见此,乾隆以论语中的名句为上联:“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纪晓岚思考片刻后,凑请皇上:“吾皇 *** ,微臣已有应对的下联,但有伤风雅,怕出言无状,惹恼圣上,因此微臣不敢言。”
乾隆听闻即刻说:“只管奏上,赦你无罪!”于是纪晓岚心惊胆颤地答道:“有 *** 见鳏夫而欲嫁之”。乾隆听后高兴大笑,对纪晓岚的两个下联均感满意,之后也常召见纪晓岚随行伴驾。
随行伴驾期间,纪晓岚和其他伴驾臣子要随时应对乾隆皇帝提出的上联,这也引发了很多君臣之间的对联趣事。尤其是乾隆江南巡游中发生对联趣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甚至还有绝妙对联成为了经典。
江南巡游,经典对联永流传
乾隆皇帝酷爱江南,曾6次下江南巡游,纪晓岚也多次陪同。一次众人到江苏通州,当时通州分南北,乾隆皇帝以此出了一上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上联是由四个字巧妙组成,难度颇大,随行大臣们个个无言以对。
此时纪晓岚左右环顾,见街上有很多当铺,便想出应对的下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乾隆大笑,赞其对得巧妙。
有一次在某个江南小镇附近,众人路过一片湖。此湖三面环山,遍布荷花,红白相应,令人心怡。乾隆见此景兴致大起,吟道:“湖中荷苞,举拳打谁?”
正当众人思索之时,纪晓岚看见路边苎麻长势喜人,便应道:“路边麻叶,伸手要啥?”乾隆听罢,又不禁夸纪晓岚。
乾隆一行往前走,正巧见有人赶牛过木桥,牛蹄踩桥上咚咚作响,乾隆随机吟出上联:“牛过木桥足打鼓”,然后笑了一笑,看向纪晓岚。纪晓岚见状,便明白自己要对出下联。
此时桥边有农户正在喂鸡食,鸡嘴铛铛地啄着铜盆,纪晓岚立即对道:“鸡啄铜盆嘴敲锣”。众人一听一看,纷纷夸赞纪晓岚对的应景巧妙。
众人进入镇中,见街头热闹,便漫步其中。乾隆皇帝见街旁一家店铺招牌,心思一转,想要为难一下纪晓岚,便指着招牌问纪晓岚:“这挂的是什么?”纪晓岚抬头一看,招牌上写着:黄杨木梳,心想皇上此举必有深意,于是答道:“这是招牌,亦是对联。”
乾隆趁机反问:“这是天下奇闻!对联素来成双,它的下联何在?”纪晓岚指着前方一家店铺答道:“圣上请看,下联在此。”乾隆抬头一瞧,招牌上写着:白莲藕粉。
乾隆皇帝深感此联浑然天成,妙不可言,但心中仍不服气,想要找出一块无联可对的招牌来。边走边聊间,乾隆见一家裱面铺前写着:精裱唐宋元明历代名人书画。于是转头问纪晓岚:“这可有下联?”
纪晓岚一看,胸有成竹的点头,转身指向对面道:“圣上请看下联。”乾隆抬头一瞧,只见一家 *** 铺招牌上写:采办川广云贵各省地道 *** 材。乾隆不禁大笑连连,连声称赞。此时墙面有一老鼠钻进洞口,乾隆立刻说道:“鼠无大小皆成老。”
纪晓岚一听,此上联甚妙,短短七个字包含了大小相反之词,还有动物的俗称,难度很大。一时间,纪晓岚有些为难,乾隆见状心中有些得意,觉得终于为难了纪晓岚一回。纪晓岚边思索边随众人往前行,突然看到一家店铺窗前的盆景中有一对慢慢爬行的乌龟。纪晓岚随即自信地对乾隆道:“陛下,请听下联‘龟有雌雄总姓乌’。”乾隆听罢,忍不住连声妙哉,夸道:“纪爱卿不愧为饱学之士啊!”
乾隆虽然心中佩服纪晓岚的文才,但其仍然喜欢突然提出上联,或者提出难度颇高的上联为难一下纪晓岚,从中获得乐趣。纪晓岚也常常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化解乾隆皇帝提出的难题。
伴驾随行,智对乾隆获赞颂
乾隆在位期间,大清朝正值康乾盛世的顶峰时期,在其疲于处理政务的时候,会让臣子随同到处游览一番,每每欣赏美景或兴致大起的时候喜欢突然提出上联,让群臣属对。
有一次,乾隆在热河行宫外观景,所见之处,满目秋色,遍地黄花,不禁脱口而出:“塞外黄花,似金钉钉地”。这上联中两个钉字,一名词一动词,随行的几位大臣都被这一点难倒,所奏下联均不能让皇帝满意。
皇帝见纪晓岚一直沉住气地站在一旁,于是点名让其属对,纪晓岚应声答道:“京中白塔,如玉钻钻天”。
下联中两个钻字也为一名词一动词,和上联相互对应,在场之人无不称赞。乾隆细细品味下联之时,察觉纪晓岚的心思,于是道:“你以‘京中’对朕的‘塞外’,依朕之见,你必是‘十口心思,思父、思母、思妻子’。”
纪晓岚一听,即刻下跪奏道:“圣上英明,看破微臣心事,望蒙圣恩,准臣早日归京省亲,臣恭谢皇上隆恩。为臣‘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吾皇 *** ,万 *** !”这下联不仅巧妙地应对皇帝的上联,还表达出了纪晓岚对乾隆皇帝的衷心。
还有一年冬季,大雪纷纷,皇宫内外银装素裹。纪晓岚陪同乾隆皇帝在宫外一边赏雪,一边漫步闲谈,乾隆突然间吟出上联:“老叟扶枝赏梅花,哎!青春已过。”
语罢,便望向纪晓岚。纪晓岚听这突然蹦出的上联一懵,正要思索应对之时,恰巧一阵爆竹声响起,其灵机一动,立刻奏对下联:“幼儿侧耳听炮声,呦!又是一年。”乾隆心中甚喜。
乾隆身为皇帝, *** 之君,也要博览群书,通晓四书五经,其常常和群臣进行相关的探讨。一次乾隆和群臣在殿中闲谈,说到《论语》中最难属对的辞,乾隆认为“色难”是最难属对的。
此话一出,纪晓岚随声应对:“容易。”乾隆一听来了兴致,笑着说:“那纪卿就试对一下。”纪晓岚恭敬的答道:“臣适才已经应对了。”乾隆一愣,随即细细回味,不禁觉得纪晓岚应对绝佳。
乾隆皇帝又从《左转?僖公五年》中提出上联:“一之谓甚岂可再”,群臣听后均错愕良久,无人可对。此时纪晓岚应声答道:“天且不违而况人。”此下联出资《周易?乾》,不仅展现出了纪晓岚文识渊博,还表明其熟读典籍,可以运用的得心应手。
除了日常的随行伴驾,每逢重大节日也是群臣在乾隆皇帝面前展现自己,获得皇帝青睐的好时机。在这样重大的场合中,纪晓岚常常是对联拔得头筹之人。
千叟宴请,文达妙对圣上联
作为清朝最长寿的皇帝,乾隆很热衷于举办“千叟宴”。这是清朝皇宫规模更大的御宴,参与御宴的人数也是最多的,无论官民,只要符合年龄要求的均可以参加宴会,是一次君、臣、民同乐的盛大宴会。
乾隆二十六年,正值皇帝五十大寿,其看到如小山堆一样多的上寿诗联,便对纪晓岚道:“每多堆砌,难愜朕意,你出一诗联来。”
纪晓岚深知乾隆心思,应声吟道:“二 *** 河山,伊古以来,未闻一朝一统二 *** ;五十年圣寿,自今而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此联不仅称赞了乾隆治理 *** 的功绩,还祝颂皇帝万寿无疆,乾隆龙颜大悦,赞美有加。
在千叟宴上,有位一百四十一岁的老者出席宴会,乾隆得知此事,以此出上联道:“花甲重逢,又增三七岁月。”上联中花甲为六十年,重逢即两个六十年,三七岁月则为二十一年,两者相加暗合老者的年龄。此时,参与宴会的人思索半晌,没有一个应对得上。
这时,纪晓岚缓缓答道:“古稀双庆,再添一度春秋。”下联中古稀为七十岁,双庆即为两个七十岁,一度春秋则为一年,两者加起来正好也为一百四十一岁。乾隆皇帝听后,暗暗赞叹纪晓岚功夫了得。
乾隆五十五年,皇帝八十大寿,正驻于热河万松岭行宫,其见行宫楹联已有时日,便命彭云楣换掉行宫中全部的旧楹联,到重阳登高之日进行检阅。彭云楣领命撤去旧楹联之后,结合周围环境事物,写出上联: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这上联不仅含有为圣上祝寿之意,其十八公正为万松岭的松字。
但思来想去,彭云楣却迟迟写不出满意的下联,重阳节在即,其派人加急赶往京城请纪晓岚对出下联。
纪晓岚见后,提笔写下: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乾隆皇帝重阳日检阅之时,看见此联十分欢喜,特赐彭云楣珍宝八件作为奖赏。彭云楣不敢欺瞒皇帝,将实情回禀皇帝,乾隆皇帝听后表示此联上下联都好,二人均应该获赏。
结语
对联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也能够考验一个人的学识修养。纪晓岚凭借自身渊博的知识不仅能够智对乾隆皇帝的对联,还能够使巧妙的下联妙趣横生,获得乾隆皇帝的赞赏。
君臣二人之间的对联至今广为流传,对联‘鼠无大小皆成老;鹦有雌雄都叫哥’更是成为了经典佳对。
参考文献
<1>武绮梦,“千叟宴”纪晓岚智对乾隆
<2>诗人趣闻,纪晓岚妙对乾隆
<3>彭佑明,纪晓岚巧对乾隆联
《军争》,出自《孙子兵法》。「军争」就是两军对战前,如何争夺先机之利的意思。
在《军争》一文里,孙武认为,两军对垒前,能抢占先机之利,掌握 *** 主动权,是很难的事情。这就要求将帅在调动 *** 时,明白「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道理。换言之,就是要懂得「迂」与「直」,「患」与「利」之间的转换规律。还认为, *** 的心里建设,是形成有效战斗力的重要一环。
本文选取《军争》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用兵打仗的规律总体上就是:
将领起初在君主那里接受命令,
然后,在聚合民众,组成 *** ,
再到两军军门相对,遥相设立宿营,开始会战。
这一期间没有比两军各争先机之利更为困难的。
点评:「和」即和门,军营之门的意思。「军争」即在战前争夺对己方有利的先机。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两军战前争夺先机的难点,
在于如何把迂回变得近直,
把看似患害的转变成便利。
点评:孙武认为,要想争得先机,将帅们要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比如,故意走迂回的路线,以小利 *** 敌人。虽然比敌人晚出发,却能早早到达会战地点。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如果带着全部装备去争夺先机之利,
会因行动迟缓而不能到达会战地点;
如果丢下物资装备去争夺先机之利,
那么 *** 的物资装备就会损失严重。
点评:孙武认为,争夺先机之利,有好处,也有危险。智慧的将领争之,则有好处;平庸的将领争之,则有危险。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 没有装备,就会失败;
*** 没有粮食,也会失败;
*** 没有储备,仍会失败。
点评:「辎重」指军械装备。「委积」指物资储备。
汉高祖占据关中,才有天下。光武帝占据河内,中兴汉室。曹 *** 占据兖州,扫平北方。而关中、河内、兖州,就是他们「辎重」「粮食」「委积」的来源与保障。
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不了解诸侯国的战略谋划,便不能结交;
不了解山林、险阻、沼泽,便不能行军;
不能使用向导带路的,就不能利用地形。
点评:「豫」是通假字,通「与」,交往之意。「沮泽」就是沼泽。「乡」是通假字,通「向」,本义是北面的窗户,引申为朝向。
孙武认为,对外作战,要做好外交工作,尤其要知道周边诸侯国的真实情况。同时,还有对所进攻诸侯国的地形了然于胸,任用好向导。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部队行军时,要迅速如同急风一样;
行军缓慢时,要严整不乱如同树林;
侵略他国时,要像烈火般无可阻遏;
部队驻守时,要像山岳般不可动摇;
部队的状态,要如阴天般难以把握;
部队进攻时,要如雷击般无可躲避。
点评:苏武认为,用兵打仗凭借诡诈手段才能成功,要根据获得利益的多少来决定是否采取行动。而且一旦要采取行动,就要像阴云遮天一样让敌方难以把握,发起进攻时要像雷击一样让其无可躲避。
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
言语号令,兵士听不见,所以才设置了金鼓;
动作指令,兵士看不见,所以才设置了旌旗。
点评:在古代,金鼓和旌旗是军事行动的重要指挥工具。
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兵士的行为若做到了步调一致,
那么,勇敢者就不敢单独前进,
而那些怯懦者也不敢单独后退,
这就是正确指挥大部队的 *** 。
点评:孙武认为,金鼓、旌旗是为了统一 *** 行动的视听工具,使兵士能够步调一致。如此这般,才能有战斗力。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可以使全军兵士丧失战胜敌人的锐气,
可以使将军丧失战胜敌人的心理意志。
点评:在孙武看来,打仗刚开始时,士气是锐不可当的,继而才会怠惰,最后士气衰竭。所以,善用兵者,在敌人士气正盛之时,会选择避其锋锐。当敌人士气衰落之时,才会主动发起攻击。
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
敌人占据高地,切勿仰攻;
敌人背靠高地,切勿迎击;
敌人假意败逃,切勿追击;
敌人锐气正盛,切勿进攻;
敌人抛出诱饵,切勿吞食;
敌军撤退回国,切勿阻截;
敌军遭遇包围,留下缺口;
敌人陷入绝境,切勿逼迫。
点评:孙武提倡的八个用兵之法,也称「用兵八戒」,提醒将领要谨慎用兵。
《管蔡世家》:经典名言10句,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管蔡世家》,出自《史记》。“管”即管叔,“蔡”即蔡叔,他们都是周武王的亲弟弟。“世家”是历史学中对诸侯的传记。
西周创国之初,便将血缘关系作为国家宗法 *** 的基石,分封王室成员到各地为诸侯。周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周公旦辅政,这种安排引起了管叔鲜、蔡叔度的不满。他们利用自己封地商朝遗民的力量,反叛周朝。而周公奉成王旨意,用三年时间将其平定。在《管蔡世家》一文里,太史公司马迁以客观的态度,指出管、蔡二人叛乱的根源在于“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
本文选取《管蔡世家》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管叔鲜、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
管叔鲜、蔡叔度,
二人都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
周武王一母同胞的兄弟,一共有十人。
【点评】周武王一母同胞的兄弟有九人:兄长伯邑考、弟弟管叔鲜、周公旦、蔡叔振、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和冉季载。而这十兄弟的母亲名叫太姒,是周文王的正妻。
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
十兄弟中只有武王发、周公旦才德并重,
是文王的左膀右臂,所以才不立伯邑考,
而改立次子发为太子。
【点评】伯邑考比姬发大两岁,按照礼制,应该立为太子。然而,由于姬发贤于伯邑考,文王才改立姬发为太子。
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
把管这个地方分封给叔鲜,
把蔡这个地方分封给叔度;
让二人做武庚禄父的国相,
一起参与治理商朝的遗民。
【点评】“管”即管国,西周初年的诸侯国,位于今河南省郑州市管城。“蔡”即蔡国,位于今河南省驻马店市蔡县附近。“武庚”是商纣王的儿子,武王伐纣后,封于殷地。
封叔旦于鲁而相周,为周公。
把鲁这个地方分封给叔旦,
同时让叔旦任周王朝的相,
所以,人们才称他为周公。
【点评】“鲁”即鲁国,西周初年到春秋初期,一直是强国。
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
周武王死后,成王继位,
周公旦辅政,掌握大权。
管叔和蔡叔怀疑周公不利于成王,
于是,就扶持武庚一起发动叛乱。
【点评】周武王将鲁地封给叔旦,还留他作国相。所以,周公并未迁往封地,而是让他的儿子伯禽为鲁侯。几年后,周武王驾崩,成王即位。当时,成王才刚刚八岁,还是个“孺子”,由周公辅政。但是,此举引起了管叔、蔡叔的不满。
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迁之,与车十乘,徒七十人从。
周公旦按照成王的旨意率军征伐叛军,
诛斩武庚、 *** 管叔,还把蔡叔流放,
只给蔡叔十乘车以及七十名刑徒随从。
【点评】周公旦奉旨 *** ,用了三年的时间,平定叛乱。诛杀武庚、管叔,流放蔡叔。
*** ,齐桓公与蔡女戏船中,夫人荡舟,桓公止之,不止,公怒,归蔡女而不绝也。
公元前637年,齐桓公和夫人蔡女一起乘船游玩,
夫人使劲晃船,桓公制止她,但她仍然晃个不停。
【点评】蔡叔在流放地去世后,周公将蔡叔的儿子胡封于蔡地,是为蔡伯。等到了蔡缪侯这一代,缪侯将自己的 *** 嫁给了齐桓公。一天,夫妇二人乘船游玩,蔡女把船晃个不停,桓公出言制止。
然而,蔡女仍然晃个不停。桓公大怒,便将蔡女送回娘家,也没说要断绝关系。蔡侯以为这是把 *** 给休了,便将她改嫁给了别人。齐桓公听说后,非常生气,下令攻打蔡国,还俘虏了蔡侯。
朝楚昭王,持美裘二,献其一于昭王而自衣其一。
蔡昭侯朝见楚昭王,
带着两件漂亮皮衣,
一件献给了楚昭王,
另外一件自己穿着。
【点评】蔡昭侯带着两件漂亮的皮衣,朝见楚昭王。一件献给昭王,一件留给自己穿。然而,这皮衣被楚国令尹子常看上了。子常就向蔡昭侯索取,但蔡昭侯不给。
于是,子常就在楚王面前说了蔡昭侯的坏话,昭侯因此被扣留三年。直到蔡昭侯弄清楚原委,把皮衣送给子常后,才得以回国。
二十六年,孔子如蔡。
公元前493,孔子到蔡国。
【点评】孔子曾经在蔡国居住三年,后接受楚昭王邀请,前往楚国。
周武王崩,成王少,天下既疑,赖同母之弟成叔、冉季之属十人为辅拂,是以诸侯卒宗周。
周武王死后,成王年幼,
当时天下人都怀疑周公,
全仗成叔、冉季等兄弟十人,
才使天下诸侯共同尊奉周室。
【点评】司马迁的评价很客观,他并没有赞美周公。不仅管叔、蔡叔二人怀疑周公,天下人都怀疑他。
《孙子兵法·九变》:经典名言10句,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九变》,出自《孙子兵法》。「九变」即依据各种地形变换战术的意思。换言之,兵家应熟知各种地形,进而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战胜敌人。
在《九变》一文里,孙武认为,凡智者谋虑,必然夹杂着利害观点。所以,决策者要正确看待利害关系,能够化害为利,才能掌握 *** 的主动权。他还认为,兵家通常有五种 *** 格 *** ,若不加以防范,将引发灾难。
本文选取《九变》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若是圮地,不要设立营帐;
若是衢地,就要结交诸侯;
若是绝地,不要停滞不前;
若是围地,就要巧施计谋;
若是死地,就要拼死战斗。
点评:「圮地」指山林、沼泽等难行之地。「衢地」指四通八达之地,交通要塞。「绝地」即无援之地,难以生存的地方。「围地」即难出难入之地,容易受到包围。「死地」指战则存,不战则亡的地方。
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有的道路,可以不去通过;
有的 *** ,可以不去攻击;
有的城池,可以不去攻打;
有的地方,可以不去争夺;
国君有令,可以不必接受。
点评:孙武认为,若城小坚固,储粮丰厚,可以不去进攻。若地方利益小,争来还易失去,不如不争。
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
将领若能根据地形变换战术
就可以说是懂得用兵之法了;
将领若不能依地形变换战术,
即使已非常了解地形,
也不能得到地形之利。
点评:孙武认为,善于用兵打仗的将领,遇势则变,因地制宜,享受通变之利。
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地,不能得人之用矣。
指挥 *** 若不能够依据地形变换战术,
即使懂得五地之利,也不能尽官兵之用。
点评:「五地」即前文提到的圮地、衢地、绝地、围地,以及死地。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聪明人在考虑问题的时候,
定会兼顾利与害两个方面。
点评:孙武认为,智者谋划事情,会从利害两方面去考虑。在不利的情况下,能看到有利的一面。在有利的情况下,能看到不利的一面。如此才能避免祸患,达到目的。
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对诸侯施加压力使其屈服,
能驱使诸侯使其为我所用,
以小利 *** 诸侯使其奔走。
点评:以有害的事情对诸侯施加压力,诸侯必将迫于压力而屈服。以小利益 *** 诸侯,诸侯必将疲于奔走,入我方谋划。
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用兵的原则就是:
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前来进攻,
而要寄希望于我方能不懈备战;
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前来攻打,
而是要寄希望于我方实力强大,
使敌人不敢前来进攻。
点评:孙武认为, *** 时不忘记危险,做到战备不懈怠,就能取胜。而若能使己方的实力足够强大,敌人则因畏惧而不敢前来进攻。
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
对于喜欢拼死的敌将,可以施计 *** 他;
对于贪生怕死的敌将,可以设法俘虏他;
对于急躁易怒的敌将,可以设法激怒他;
对于廉洁惜名的敌将,可扰乱他的心曲;
对于爱护民众的敌将,可以使劳苦不堪。
点评:对于 *** 格急躁的敌将,通过侮辱激怒他,这样可以使其中招。对于爱惜名声的敌将,可以通过侮辱扰乱他的心曲。对于爱护民众的敌将,可以不断烦扰他,使他疲于奔波,劳累不堪。
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
上面说的这五种情况,
是将帅容易犯的错误,
都是用兵打仗的灾难。
点评:孙武认为,上述五种情况,其实就是将帅的 *** 格 *** 。
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 遭遇覆灭,
或将领被 *** ,
必定是因为上述五种危险,
所以将帅不得不认真考虑。
点评:孙武认为,“五危”带来的祸患很大,为将帅者必须要慎重考虑这些事情。
《 *** 谷子·摩篇》:经典名言10句,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摩篇》,出自《 *** 谷子》,是《揣篇》的姊妹篇。「摩」即切磋、研究之意,是揣术的一种。
在《摩篇》一文里, *** 谷先生认为,揣情之术适用于对方在情绪波动时,探测其内心真实想法。然而,现实生活当中,人们的情绪往往不会处于极端之中,所以就需要摩意之术了。
本文选取《摩篇》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和点评,以飨读者。
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
摩意,是揣术的一种。
一个人的真实想法必定会表露于外,
通过摩意之术将对方隐情暴露出来。
这就是的揣术的主要目的。
点评:摩意之术是揣术的一种。使用摩意之术的主要目的,是探测对方内心的真实想法。
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
使用摩意之术的规律,关键要做到隐蔽。
隐蔽地使用摩意之术,根据对方的需要,
满足他的喜好和 *** ,再暗暗地试探他。
对方的内心会在 *** 的驱使下必有反应。
点评:使用摩意之术,关键要做到隐蔽。一旦对方得知自己使用揣摩之术,必然会心生猜忌。
摩之在此,符应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
以满足对方的喜好来引诱他,
对方一定会有行动反应出来。
接着再根据他的反应来做事,
那么没有什么事是做不成的。
点评: *** 谷先生认为,善于使用摩意之术,则必然能够成功。而且摩意之术运用得当,对方越来越不能察觉。
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
若掌管政事,每天处理事务都能成功而别 *** 无法感受到;
若指挥军事,每天都打胜仗。士兵相信统帅而不惧怕敌人。
点评: *** 谷先生认为,使用摩意之术,就像鱼竿钓鱼。鱼只能看到饵料,却看不到钩子。这种人若指挥 *** ,那么每天都能胜仗,士兵因此相信统帅而毫无畏惧。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
摩的 *** 很多:
有的时候用平,
有的时候用正,
有的时候用喜,
有的时候用怒,
有的时候用名,
有的时候用行,
有的时候用廉,
有的时候用信,
有的时候用利,
有的时候用卑。
点评: *** 谷心生认为,摩意之术有很多种。此处列举了十种常见 *** 。
平者,静也;正者,宜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
平,就是让人平静。
正,就是觉得合适。
喜,就是让人高兴。
怒,就是让人激动。
名,就是传播名声。
行,就是成就事业。
点评:所谓「平」,就是能让对方以平静的心态处理事物。所谓「正」,就是能让对方觉得事情合适。
所谓「喜」,就是让对方觉得高兴。所谓「怒」,就是让对方激动。所谓「名」,就是设法让对方的名声得到传播。所谓「行」,就是能够让对方成就事业。
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
计谋最难的就是做到周详严密,
游说最难的就是能让对方听从,
办事最难的就是做到必然成功。
点评: *** 谷先生认为,谋划不周密就会妨害成功,游说违理就会生疑,而做事情常常中道而废。
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
谋划计策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周密,
必定选择能与自己心意相通的人。
就如同给绳子打结一样没有缝隙。
点评: *** 谷先生认为,谋划要想做到周密不泄露,必须选择与自己心意相同的人。如给绳子打结一样,紧密且没有缝隙。
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
要想把事情做成功必须符合游说所要求的技术,
即所谓的道理、技术、时机三者要能相互结合。
点评:「数」即游说方面的技术。「偶」本义是对偶,此处是相合之意。
*** 谷先生认为,游说是一门技术活,需要天时、规律、技巧能够互相结合好。
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
如果想让所说的话使对方听从,
就一定要合乎对方内心的真情,
只有内心真情切合了才会听取。
点评: *** 谷先生认为,如果想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进言,必须要让言辞符合他的真情实感。
即使前路 *** ,同他走过,才算人间----人世间最美的摘抄1、
世上没有未完的事,只有未死的心。
——张小娴
2、
即使前路 *** ,同他走过,才算人间。
——高台树色《白日故事》
3、
入夜饮马,黎明磨刀。
——张子选
4、
不管什么时候,
事先预定的别离总是比突然的别离更难。
——青山七惠《一个人的好天气》
5、
不窥天狼,长我荣光。
不闻羌笛问柳,不见灯火阑珊。
毕竟当时尽江南。
——河图《尽江南》
6、
云和枝在黄昏里接吻,
海棠树望着还未把 *** 坐稳的春天,
疑惑道“不知为什么,看见你就想开花了”。
——味於
7、
我身体里的火车从来不会错轨,
所以允许大雪,风暴,
泥石流和荒谬。
—— 余秀华
8、
《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
——余华《活着·韩文版自序》
9、
我要是温柔起来,
像一朵穿裤子的云。
——马雅可夫斯基《穿裤子的云》
10、
“为什么人在和别人分开时会觉得痛苦呢?”
“也许是因为生活原本就很痛,而那些人的存在成了止痛 *** 。”
—— 宇多田光
11、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
但到后来,那些 *** 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 *** 《永别了 *** 》
12、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你应该静下心去学习 。
——莫言
13、
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
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
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弗朗西斯·培根
14、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 *** 的愤怒。
——王小波
15、
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来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也不必惋惜。
——《玫瑰的故事》
16、
没有钱,没有社会地位,
没有文化,人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
——《沉默的大多数》
17、
我年青时以为金钱至上,
而今年事已迈,发现果真如此。
——王尔德
18、
其实,
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也没有完美的父母。
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带着伤痛前行。
人生能否走得完美,
主要区别还是取决于每个人想要成长的内驱力。
——史秀雄《假 *** 亲密关系》
19、
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
直到后来才发现,
如果不了解人生,
是读不懂书的。
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
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杨绛
20、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
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
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
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
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莫泊桑《一生》
21、
我所有的自负皆来自我的自卑,
所有的英雄气概都来自于我的软弱。
嘴里振振有词是因为心里满是怀疑,深情是因为痛恨自己无情。
这世界没有一件事情是虚空而生的,站在光里,背后就会有阴影,这深夜里一片寂静,是因为你还没有听见声音。
——马良《坦白书》
22、
生命中大部分时光是属于孤独的,
努力成长是在孤独里可以进行的更好的游戏。
——绿川幸《夏目友人帐》
23、
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
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
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梁文道
24、
所谓成长,
恰恰就是这么回事,
就是人们同孤独抗争、 *** 、失落、失去,却又要活下去。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25、
人之所以伤心,是因为看得不够远。
——林语堂
26、
我一直喜欢下午的阳光,
它让我相信这个世界任何事情都会有转机,相信命运的宽厚和美好。
——饶雪漫
27、
人不都是这样吗,安慰别人的时候头头是道,自己遇上点过不去的坎立马无法自拔。
道理都懂,只是情绪作祟,故事太撩人。
——木心
28、
世界上有两种长大的方式,
一种是明白了,一种是忘记了明白不了的,心中了无牵挂,所有人都用后一种方式长大。
——冯唐《万物生长》
29、
年轻人不依赖批判和负面的东西而生活,他们靠感情和理想。
——黑塞《朝圣者之歌》
30、
生活安逸时会做出绝望的诗,生活窘迫时会不断写出生的喜悦。
——太宰治《叶》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明末著名诗人,官员。与钱谦益、龚鼎孳并有才名,世称「江左三大家」。
崇祯四年,吴伟业考中进士榜一甲第二名,是为榜眼。初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南京国子监司业、左庶子,累迁至国子监祭酒。吴伟业工于诗,晚晴学者陈廷焯曾言「梅村(吴伟业)高者,有与老坡神似处。」
本文选取吴伟业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鼎湖当年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君王当年在煤山离开了人间,
将军破敌收京让开了山海关。
全军痛哭都披上了缟素丧服,
哪知将军冲冠一怒是为红颜。
点评:出自《圆圆曲》。「鼎湖」是一则典故,轩辕黄帝曾在荆山铸鼎 *** 。此处指的是崇祯帝在煤山殉国。「恸哭」二句,对仗工整,反差极大,诗人有意讽刺吴三桂。
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
错过之后才想起追问,
仔细相看原来是故人。
战乱时消息很难得到,
即使得到也不知真假。
点评:出自《遇旧友》。诗人开头处颇妙,乍见之下,不敢相信。仔细相看后,才发现是老朋友。
拭眼惊魂定,衔杯笑语频。移家就吾住,白首两遗民。
擦擦眼睛稳定一下激动的心情,
就举起酒杯和老朋友开怀畅饮。
请你搬到我家旁边来住吧,
咱们都是白了头发的遗民。
点评:诗人邀请老朋友到自己家旁边居住,体现了他对友情的重视。
人事改,寒云白。旧垒废,神鸦集。
京口的人事已更改,
又被白色寒云笼罩;
旧时营垒处处荒芜,
乌鸦归来 *** 鸣叫。
点评:出自《满江红·蒜山怀古》。「神鸦」指的是佛狸祠里吃祭品的乌鸦。诗人 *** 出仕清朝,想到自己将要失节,内心非常痛苦。
似灵妃顾笑,神鱼进舞;冯夷击鼓,白马来迎。
灵妃好似在对着我笑,
神鱼飞舞着逐浪前行;
河伯冯夷擂响了大鼓,
浪潮如白马前来相迎。
点评:出自《 *** ·观潮》。「灵妃」即钱塘江中的水神。「神鱼进舞」是一则典故,据《水经注》记载「汉宣帝幸 *** 官,东济大河,而神鱼舞水。」吴伟业在钱塘江观潮时,记录下了当时的潮水盛况。
落木淮南雁影高,孤城残日乱蓬蒿。天边故旧愁闻笛,市上儿童笑带刀。
淮南树叶纷落,孤雁高飞;
残阳斜照孤城,野草丛生。
笛声中想起朋友,心中愁闷,
街市上的儿童都带着玩具刀。
点评:出自《过淮阴有感二首·其一》。淮阴是西汉大将军韩信的故里。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若(韩信你啊)虽长大(高高大大),好带 *** ,中情怯耳。」
世事真成反招隐,吾徒何处续离 *** 。昔人一饭犹思报,廿载恩深感二毛。
世事如此应该反《招隐》,
我辈到何处去续《离 *** 》。
当年韩信受人一饭还想着酬报,
二十年的深恩叫我怎能不感慨。
点评:出自《过淮阴有感二首·其二》。诗人感叹自己应该在明亡后守节不仕,但却事与愿违。
《韩非子·喻老》:经典名言10句,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喻老》,出自《韩非子》。「喻」即譬喻,一种用具体事例来说明抽象道理的修辞手法。
在《喻老》一文里,韩非引用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来解释《老子》前十二章的哲学思想。韩非还将《老子》的哲学观点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起来,因而具有显著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
本文选取《喻老》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天下有道,无急患,则曰静,遽传不用。
*** ,就不会有战争,叫做静。
所以,传递紧急公文的车马用不上。
点评:「遽传」是古代传递公文的方式。其中「遽」使用的是马,而「传」使用的是车。
老子曾言:「却走马以粪。」韩非认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 ,没有战争。所以,才会让奔跑的马歇息,用来施肥。
虞君欲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不听宫之奇,故邦亡身死。
虞君想要晋国屈地产的良马和垂棘产的璧玉,
遂不听从宫之奇的劝谏,最后导致身死国灭。
点评:「虞」即虞国,周代诸侯国,位置在今山西省平陆、夏县一带。「屈」是晋国地名,盛产良马。「垂棘」是晋国地名,盛产玉石。
「宫之奇」为虞国大夫。晋国曾经以屈地的良马,垂棘的璧玉向虞国借道伐虢。宫之奇不赞同,还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善建不拔,善抱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世世不辍。
善于建立的,不能被拔掉;
善于保持的,就不能脱开。
子孙世代祭祀而不会中断。
点评:孙叔敖在河雍打败晋国,楚庄王非常高兴。准备将楚国的一处膏腴之地赏赐给他。然而,孙叔敖却选择了位于汉水附近的贫瘠土地。
按照楚国的法规 *** ,官吏的封地在第二代就要被收回。然而,孙叔敖的子孙却世代享有这块封地。而之所以会这样,韩非认为,孙叔敖是「善建」「善抱」的人。
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
控制在手中,叫做重;
不离开君位,叫做静。
点评:韩非认为,君权重就能役使权位轻的臣下,君主静就能役使浮躁的臣下。所以,老子才会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无势之谓轻,离位之谓躁。
没有权势,就叫做轻;
离开君位,就叫做躁。
点评:赵武灵王活着的时候,就将君位传给儿子,最后被活活饿死。所以,韩非认为,赵武灵王是浮躁之君。
赏罚者,邦之利器也,在君则制臣,在臣则胜君。
赏罚,是诸侯国的最锐利 *** 。
掌控在君主手里就能 *** 臣子,
掌控在臣子手里就会 *** 君主。
点评:韩非认为,诸侯国最锐利的 *** ,就是赏罚。所以,老子才会说:「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
有形的东西,表面的大一定是从小发展而来;
长久的事物,数量众多一定是从少发展而来。
点评:韩非认为,有形的东西,即使再大,也是从小发展起来的。所以,要想 *** 一件事物,一定要从细小的时候开始。这也是老子说:「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的原因。
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
良医给人治病,会在病症出现在表皮的时候就开始治疗。
点评:「腠理」即表皮之意。
春秋时期,名医扁鹊三次见蔡桓公,而桓公的病症从表皮发展到肌肤,从肌肤发展到肠胃,虽然都可以治疗,但却一次比一次难。等扁鹊第四次见桓公时,扭头就跑了,因为桓公的病已深入骨髓,他也无力回天了。
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
箕子见纣王使用象牙筷子,
就知道天下要出现灾祸了。
点评:「箕子」是商朝宗室,商王文丁的儿子,纣王的叔父。后因劝进纣王,被囚禁。
箕子「见小曰明」,看到纣王使用象牙筷子,就知道纣王要行奢靡之风了,而奢靡无度,就会招致商朝败亡。
知者不以言谈教,而慧者不以藏书箧。
有智慧的人,不会使用空言说教;
而聪明的 *** 用不着藏书的箱子。
点评:韩非认为,书籍是用来记载言论的,而言论来自智慧。所以,有智慧的人,不会空言说教。而聪明的 *** 不会背着书箱子以示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