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空杯心态研读名家医案,一案一故事,一医一人生。
【名医简介】
何书田,名其伟,子韦人,又字书田,晚年号竹攸山人。清医家。何世仁之子。当时吴下名医,曾受林则徐托研制十八味戒烟方,并著有《救迷良方》,有十六种刊本,盛行于江、浙、湘、鄂、粤、桂等地。
【医案】
何书田用附子理中汤治疗脾虚泄泻案
林少穆中丞壬王辰夏来抚吾吴,其冬十二月,以夫人病,遣辕弁见招,苏公子小螯口荐也。时风雪严寒,星夜飞棹的而往。公子导入内室,见夫人卧床 *** ,腹作痛而泻泄不禁。前日有投左金丸加味者,而痛益甚。中丞焦急,欲用补剂未决。山人诊其脉,六脉俱沉,左关微弦,右关尺细濡无力。就证而论,乃太阴脾土失司,肝木乘之为患,而下无命火,又不克累蒸水谷,堤溃而痛且泻,理固然也,非大剂温补不可。中丞曰:服之果效乎?山人曰:不效即有损矣,鸣呼可。遂以参、术、姜、附等味进。明日,泻减而痛未止,即原方重用参,复加肉桂进之,病去七八。五日后往视之,已全瘳矣。中丞手书楹联为赠,山人于是名噪吴中,弃走官厅,不胜劳悴云。
本案引自(《竹攸山人医案》)。
<注释>
林少穆:即林则徐。林宇少穆,又字元抚,名则徐。
中丞:清代掌管一省民政、军政的巡抚的别称。
壬辰: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该年林则徐任江苏巡抚。
辕弁:在衙署供职的低级武官。
飞棹:飞速划船。棹;桨;划(船)。
楹联:内容为“读史有怀经史略,检方常著活人书。”
【评析】
本患者脾胃虚寒,肾失温煦,故泻不止;脾虚则肝木乘之而腹痛。证属脾肾阳虚,用附子理中汤旋愈。单就本案泄泻而言,实属平凡而常见,其意义在于通过此次医患之间的交往,何氏与林则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何向林献《东南利害策》十三道,林选中九道;何撰成戒 *** 的《救迷良方》,林曾在道光 *** 的奏折中着意介绍。作为一位名中医,何书田亦为以后的戒烟活动尽到了应有的职责。
【泄泻简介】
泄泻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以排便次数增加和粪便有量与质的改变为特点,其病因较多,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及情志、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泄泻,且病机复杂多变,常有兼夹或转化,但脾病湿盛是泄泻发生的关键病机。临床辨证首先辨其虚实缓急。急 *** 者多为实证,以寒湿、湿热、伤食泄泻多见;久两者以肝气乘脾、脾胃虚弱、肾阳虚衰多见,以虚证为主。治疗上总以运脾祛湿为主。暴泻应治以祛邪,风寒外束宜疏解,暑热侵袭宜清化,饮食积滞宜消导,水湿内盛宜分利。暴泻切忌骤用补涩,清热不可过用苦寒。久泻当以扶正为主,脾虚者宜健脾益气,肾虚者宜温肾固涩,肝旺脾弱者宜抑肝扶脾,虚实相兼者以补脾祛邪并施,久泻补虚不可纯用甘温,分利不宜太过。急 *** 肠炎、炎症 *** 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吸收 *** 综合征、肠道肿瘤、肠结核等常可引起腹泻。
【作者寄语】
如仍有疑问、体会,欢迎评论区留言、互动、交流,如有收获,欢迎点赞、转发、收藏,如果喜欢我的创作内容,欢迎关注我 @古今医案研读 ,每天都会为大家分享名家医案,如需了解中医基础知识可关注@梅小护科普 ,谢谢大家的耐心阅读。
助你口吐芬芳——中医小方疗口臭遥想当年,大三之时,小丸子她爹和舍友们夜爬泰山,虽然第二天泰山日出与云海很美,
但是登上山顶的那晚,实在是不忍回忆,三个大男人挤在一个帐篷,但是没有防潮垫、没有棉被,只有一身正气,抵抗着3-4度的泰山山顶草地中蕴含千百年的寒湿,
然后我就腹泻了。。。一天10几次,
回来之后就开了大剂附子理中汤加灶心土,一付 *** 下去,感觉整个人都活过来了,
但是,当年年少无知,一吃吃了一个月,直到我发现我 *** ,才停 *** ,加上嗜食辛辣肥厚,从此嘴中一直有淡淡的 *** 味。
最近看到一些文献,里面记录的小方子及 *** 可以改善口臭,分享与同道。
1.食梨治咽干口臭/熊永文
一北方中年男 *** 干部,因连续食用南方小麦面食,逐渐发生咽干口臭,至
今15年不愈,别无其他症状。
患者15年前去江南诸省出差半年许,常食南方小麦面食之类食物,开始咽干口臭,且每日清晨口唾清水不止,不唾则无法入睡,起床后此症逐渐消失。病初若改食大米,此病即愈,若复食小麦面食,则前症立即发作。医生给服养
阴生津止渴 *** 不效,又嘱病人每日食生萝卜1斤(500g),连服半月不但无效,
病情有所发展,由原来的清晨4~5点开始,变成晚12点后开始咽干、口苦、口臭,每晚必须用清水漱口数次才能入睡。病人自己食用大量橘、柑、苹果治疗,仍未见效,患者口苦、咽干、口臭与当日饮食有关,若晚饭食面食太饱,当晚症状严重;反之,若空腹、少食则症状大减,所以病人长期采用饥饿疗法,但仍不能根治。
偶然一次病人吃了几个梨子,当晚症状大减,从此吃治疗,每日1斤(500g),连服近月,症状基本消失。此乃胃阴不足,食梨可养阴清热,食疗之妙优于 *** 治。
2.紫金散治口臭/缪宝迎
紫金散即大黄炒炭为末而成。
每天晨起用紫金散适量酌加少许冰片( 取其矫味) 刷牙漱口, 口臭多能在3 一5 天内减轻或消失, 笔者屡试屡验。
病例:张X , 女, 17 岁, *** 。1981年8 月15日诊。口臭经年, 闻者掩鼻。笔者曾予清胃散、泻黄散等十数剂未效, 乃嘱以紫金散刷牙。3天后, 口臭显著减轻, 患者因畏其再发, 连续用本方刷牙达半月之久, 随访至今, 口臭未发。
看黑板划重点:
1.大黄炒炭为末,配少许冰片,晨起刷牙漱口,3-5天内即有明显效果。
2.吃面食则口臭加重者,或伴咽干者,可试吃梨子,或有帮助。
参考:
1.《黄河医话》,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者/孙继芬。
2.缪宝迎.《串雅内编》方治验选
欢迎大家观看并转发,如有其他好书、好 *** 可以发私信,大家一起探讨学习,或关注公众号《医话书摘》,一起交流。
怀着空杯心态研读名家医案,一案一故事,一医一人生。
【名医简介】
陈自明,南宋医学家。字良甫,临川(今属江西)人。三世业医,曾任建康府明医书院医谕。因认为前代妇科诸书过于简略,曾遍行东南各地,访求医学文献。采集各家学说之长,附以家传经验,辑成《妇 *** 全良方》,于妇科证治 *** ,收集较为详备。另着有《外科精要》等。
【医案】
陈自明用附子理中汤治脾虚寒凝泄泻案
开庆己未年七月间,裕斋马观文夫人费氏,病气弱怠,四肢厥冷,恶寒自汗,不进饮食。一医作伏暑治之,投暑 *** 。一医作虚寒治之,投热 *** ,无效。召仆诊之,六脉虽弱,而关独甚。此中焦寒也。中焦者,脾也。脾胃既寒,非特但有是症,必有腹痛吐泻之症。今四肢厥冷属脾,是脾胃虚冷,无可疑者。或云;未见有腹痛吐泻之症,今用何 *** 治之。仆答云:宜用附子理中汤。未服 *** 间旋即腹痛,而泻。莫不神之。即治此 *** 一投而瘥。
本案引自(《续名医类案》)。
注:
开庆己未年:南宋开庆元年,公元 *** 年。
召仆:请陈自明前往诊治。仆:古时男子的谦称.
【评析】
此案患者前两次为误诊误治,当然不会有疗效。陈氏为一代名医,对脉症的合参诊断准确,病属脾胃虚冷 *** 泄泻,选用附子汤,取其益气健脾、温阳祛寒之功,一剂中病而获奇效。
【泄泻简介】
泄泻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以排便次数增加和粪便有量与质的改变为特点,其病因较多,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及情志、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泄泻,且病机复杂多变,常有兼夹或转化,但脾病湿盛是泄泻发生的关键病机。临床辨证首先辦其虚实缓急。急 *** 者多为实证,以寒湿、湿热、伤食泄泻多见;久两者以肝气乘脾、脾胃虚弱、肾阳虚衰多见,以虚证为主。治疗上总以运脾祛湿为主。暴泻应治以祛邪,风寒外束宜疏解,暑热侵袭宜清化,饮食积滞宜消导,水湿内盛宜分利。暴泻切忌骤用补涩,清热不可过用苦寒。久泻当以扶正为主,脾虚者宜健脾益气,肾虚者宜温肾固涩,肝旺脾弱者宜抑肝扶脾,虚实相兼者以补脾祛邪并施,久泻补虚不可纯用甘温,分利不宜太过。急 *** 肠炎、炎症 *** 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吸收 *** 综合征、肠道肿瘤、肠结核等常可引起腹泻。
【作者寄语】
如仍有疑问、体会,欢迎评论区留言、互动、交流,如有收获,欢迎点赞、转发、收藏,如果喜欢我的创作内容,欢迎关注我 @古今医案研读 ,每天都会为大家分享名家医案,如需了解中医基础知识,可关注知@梅小护科普 ,谢谢大家的耐心阅读。
长知识了,脾肾阳虚型治疗上以温阳健脾为主,常用方主要是附子理中汤{"rich_content":{"text":"脾肾阳虚型治疗上以温阳健脾为主,常用方主要是附子理中汤","spans":null},"video":{"vid":"v028b0g10000c4rco *** c77ua82g36vj0","d *** ation":110.381,"width":1280,"height":720,"file_size":683,"thumb":{"web_ *** i":"tos-cn-p-0000/ce7e8d30bab143dc9d522745ac0b9d40","width": *** 0,"height":360,"i *** ge_type":null,"mimetype":null,"encrypt_web_ *** i":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video_size":{"nor *** l":{"d *** ation":110.381,"file_size":5553906,"w": *** 0,"h":360}},"is_encrypted":null,"sp":null,"md5":"","tos_key":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
一个补阳“超猛”的中成 *** ,补全身阳气,除骨中寒湿,破一切痰瘀现代 *** 部分都有这样的毛病:总感觉自己的肚子胀胀的不知道饿,食欲不佳看到什么都不想吃,但是真的不吃吧,胃里又难受,不是那种剧烈的疼,而是那种隐隐地连绵不休的疼痛,但是稍微多吃一些,又感觉肚子撑胀难受不消化,睡觉还喜欢流口水。 *** 多为溏薄清稀状,不是正常的香蕉便。
这类人的肚脐周围摸起来总是凉冰冰的,手脚一年四季也比正常人偏凉。而且他们精神状态也不好,总感觉自己浑身疲惫,怎么休息都休不过来那种。有这种情况的女 *** 朋友,还会伴有白带量多质稀、小腹下坠、腰腹酸沉的症状。这类人伸出舌头一看,舌质颜色非常的浅淡,舌体看起来也胖乎乎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都是脾胃虚寒惹的祸!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脾阳不足,运化失健,就会出现腹胀纳少的情况;阳虚则阴盛,虚寒内生,寒凝气滞,就会引起脘腹隐痛、消化 *** ;阴寒内盛,水湿不化,就会导致 *** 溏泄、四肢浮肿、白带清稀;寒湿内盛,聚而成痰,堵塞经络,就会引起手脚冰凉、四肢困重、头昏神倦、风湿骨病、痰核包块。
想要改善这种问题,我们就要补足后天脾胃的“阳”气,让身体“解冻”,重新恢复生机。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补阳“超猛”的中成 *** ,让它来帮你补全身阳气,除骨中寒湿,破一切痰瘀!
这个补阳“超猛”的中成 *** ,叫作附子理中丸,原方叫作附子理中汤,出自南宋医家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由医圣张仲景的理中汤变化而来,功能补虚回阳、温中散寒,专治中焦脾胃虚寒诸症。
附子理中汤组方其实很简单,只有附子、人参、白术、干姜、甘草五味中 *** 组成。
温阳散寒小分队——附子、干姜
体内寒气重,我们首先肯定是要先除去这些“寒气”。方中附子温补脾肾,干姜温胃散寒,两者合用,既补先天之肾阳,又补后天脾胃之阳。阳盛则阴衰,体内的寒邪迫于阳气的 *** ,就会逃出 *** ,如此一来, *** 在我们体内的寒邪就会消散。
补气和中小分队——人参、甘草
我们都知道,虚则生寒,体内寒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脾胃气虚。所以想要避免阴寒继续产生,我们一定要从根源上解决。方中人参补气益脾,甘草和中补土。两者合用,补气和中,脾胃健运则虚寒难生,这是从根源上切断“寒邪”的产生。
健脾燥湿小分队——白术
体内本来只有寒邪作祟,但是寒邪影响了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就会导致水湿内停。于是这些停留在 *** 内部的水湿,就会与寒邪结合,形成寒湿痰饮等不好的东西,危害 *** 。方中白术健脾燥湿,既能帮助人参、甘草恢复脾胃运化之功,杜绝痰湿产生源头;还能帮助附子、干姜驱除体内与水湿搏结的寒邪。
如此五 *** 共用,散寒以治其标,和中以治其本,最终达到补虚回阳、温中散寒的目的,消除脾胃虚寒给患者带来的肠鸣腹痛、四肢冰凉、纳呆泄泻、喉肿疮疡、口舌生疮、白带清稀、神疲乏力等症。
临床使用此方时,如果患者身体特别虚弱,我们要加重方中人参的用量;如果患者虚寒并重,我们要加重干姜和人参的用量;如果患者伴有胃逆呕吐的症状,我们要把干姜变成生姜,另外加上适量的半夏、砂仁;如果患者寒湿 *** 、腹泻严重,我们要加重白术的用量,另外加上适量的茯苓、薏苡仁。
我是中医陈玉龙,如果你有脾胃虚寒的问题,不妨在夏季外界阳气最盛的时刻来进行调补,这样可以借助外界的阳气帮助我们散寒,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见所得,都很科学#
【基本资料】
我,根据病人嚼姜丝的感觉,最终决定用大剂麻桂附剂救治重症喉痹
在临床上,不论西医还是中医,当遇到复杂的疑难杂症难以诊断,而病情发展态势,不能总是“继续观察”被动等待时,医生可以试试“诊断 *** 治疗”这一招。试着用 *** 以测病家的反应,如果感觉还好,即认为诊断方向是对的。如果感觉变差,则诊断方向错误。
例如,我遇到一位急喉痹患者,双侧扁桃体肿大、后壁脓肿形成,情况非常严重。患者已用西 *** 多种抗生素点滴10天,病情不见好转,准备手术。因深度急 *** 染未控制,手术风险极大,医生迟迟不肯动手。于是在朋友介绍下求我治疗。我一看如此严重,心中无底:见咽喉肿块几乎封喉,表面颜色红而均匀,患者自诉吞咽困难明显,痛。但痛不十分明显。口中津液很多。舌淡红,苔厚灰黑色。脉濡迟。大家知道,咽喉剧肿多责之热毒“阳证”,此例不甚痛,且津液满口,加上舌脉特征,我倒考虑是个“阴证”,宜用麻桂附之剂。如果用 *** 差次,贻误病情,造成悲剧,不是我所想。当时,我要来一碟生姜,让病人细嚼慢咽。病人完全不觉得生姜辣 *** 难受,反倒觉得咽喉温热舒适感。于是我果断按阴症处方,病人当夜痛减,咽肿三天后大减。
他,以占卜谋生,最终因给自己占卜而死
施幼声,40多岁,以算命占卜谋生。六月染瘟疫,病情危重。咽喉肿痛,渴思冰水。通身冰冷,比四肢厥冷更危重,舌苔起芒刺,寸关尺脉搏如微丝。到底是热极,还是寒极?
之一个郎中认为是寒极“阴证”,须用附子理中汤;
第二位郎中吴又可诊治,他认为阳已极,以至通身冰冷,此体厥也。六脉如无者,群龙无首之象,证亦危矣。急投大承气汤,嘱其缓缓下之,脉至厥回,还有救!
第三位郎中诊治,认为是“阴毒”之极,须灸丹田才行。
以上三位认为2位判断为阴证,只有吴又可认为是阳证。就算吴又可的名气大些,施幼声的妻子也感到非常为难,到底谁的判断更准确呢?
这时他的兄弟,又先后再请三医来看,都认为是阴证。这样共有6位医生,其中5位认为是阴证。似乎情况已经很明朗了,是不是应该少数服从多数呢?但是吴又可言之凿凿,况且又是明末专医瘟病的名医呀。到底信谁呢?
此时,施幼声说,为什么不求助神明呢?一生为别人算卦判吉凶,何不为自己算一卦?这个时候,家人六心无主,根本没有反对的声音,那么多医生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就是正确的,妻子兄弟又能怎么办。于是给自己算了一卦,卜算结果是“从阴则吉,从阳则凶”。这个结果又刚好顺应了5位医生的“阴证”看法,所以信心满满来喝附子汤。
哪知,那一碗附子理中汤下肚,施幼声身体像个火炉样,烦躁猛增。施幼声此时方才醒悟,说,我完了,这 *** 误我 *** 命了!心想早信吴又可就好了,名医就是名医!可是后悔 *** 买不到呀。说完话没过几时就毙命了。
——原文摘自《温疫论》明.吴又可,中医创新攻克瘟疫的医学家
施幼声,卖卜颇行,年四旬,禀赋肥甚,六月患时疫,口燥舌干,苔刺如锋,不时太息,咽喉肿痛,心腹胀满,按之痛甚,渴思冰水,日晡益甚, *** 赤涩,得涓滴则痛甚,此下证悉备,但通身肌表如冰,指甲青黑,六脉如丝,寻之则有,稍按则无,医者不究里证热极,但引《陶氏全生集》,以为阳证。但手足厥逆若冷过乎肘膝,便是阴证,今已通身冰冷,比之冷过肘膝如无,比之无力更甚,宜其为阴证二也;阴证而得阴脉之至,有何说焉?以内诸阳证竟置不问,遂投附子理中汤。未服,延予至,以脉相参,表里正较,此阳证之最者,下证悉具,但嫌下之晚耳。盖因内热之极,气道壅闭,乃至脉微欲绝,此脉厥也。阳郁则四肢厥逆,若素禀肥盛,尤易壅闭,今亢阳已极,以至通身冰冷,此体厥也。六脉如无者,群龙无首之象,证亦危矣。急投大承气汤,嘱其缓缓下之,脉至厥回,便得生矣。其妻闻一曰阴证,一曰阳证,天地悬隔,疑而不服。更请一医,指言阴毒,须灸丹田,其兄叠延三医续至,皆言阴证,妻乃惶惑。病者自言:何不卜之神明。遂卜得从阴则吉,从阳则凶,更惑于医之议阴证者居多,乃进附子汤,下之如火,烦躁顿加。乃叹曰:吾已矣, *** 之所误也。言未已,更加之,不超时乃卒。嗟乎!向以卜谋生,终以卜致死,欺人还自误,可为医巫之戒。
中医,不是中医不好,而是好的中医师太少了
以上案例,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古明代也是好的中医师稀少,庸医太多?到二十一世纪,中医生存几经 *** ,更是如此。一些国宝级的老中医相继作古,名医已是凤毛麟角。中医大学校园里只会编书写文章名其为“做研究”的教授专家,除了会唱高调,实际临证也不能好好看病。中医大学专业课程体系大多参照西医课程逻辑编排,理论上一半西医教材,一半中医教材,造成中医人才中不中西不西,许多中医大 *** 一毕业就改西医,或者干脆改行。中医大学没有培养中医的 *** 人,反倒是培养了中医的掘墓人。社会上许多人认为,只有民间中医才是中医的出路,因此促发国家 *** “中医师承”、“确有专长”政策,两大民间中医有了登堂入室的机会。
国家颁布了《中医 *** 管理法》,各地政策大力支持中医振兴,抗击新冠 *** 肺炎中医再立新功,中医 *** 张伯礼首次获得国家级荣誉勋章,中医未来大有希望。百姓对中医爱恨交加将会有个好交待,唯有优秀中医人才辈出,对中医不和谐的声音才会越来越少。
导读:北中医北辰医学博士话中医原创美文第59期
#谣零零计划#上期文章,我解读过一个脾肾阳虚型的萎缩 *** 胃炎用张仲景的附子理中汤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为了夯实和加强慢 *** 萎缩 *** 胃炎患者对于脾肾阳虚型用附子理中汤治疗的深刻理解,我决定在北辰医学博士话中医原创美文第59期文中,再来论证和解读一个加味附子理中汤治疗萎缩 *** 胃炎的医学研究。
慢 *** 萎缩 *** 胃炎,为什么可以用加味附子理中汤治疗?
上期文章说过,《理中汤》方出自于《伤寒论》,加了附子的理中汤,出自于南宋陈因的《三因极》,这样就成了附子理中汤。
临床上温阳法尤其是超常规剂量使用附子治疗慢 *** 萎缩 *** 胃炎的研究罕有报道。
附子理中汤是温运脾胃的经典之方,由炮附子、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组成。
方中附子、干姜辛热补火生土、温中散寒为君 *** ;
人参甘温,大补元气,助运化而正升降为臣 *** ;白术苦温,健脾燥湿;
炙甘草干温,补中缓集,并为佐使之用。
加辛苦温之木香,行气温中止痛;酸苦微寒之白芍,补血敛阴柔肝,缓急止痛;甘温微苦之三七散瘀消肿。
由于萎缩 *** 胃炎的发病与免疫、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和饮食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在其发生演变过程中,又因外感、内伤、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倦过度等导致机体内气机阻滞、血运不畅、寒邪客胃或湿热内蕴。
这样日久 *** 不愈就损伤了机体阳气,胃脘便出现畏冷、疼痛隐隐、喜温喜按、泛吐清水等症,更有甚者,手足不温、舌淡紫苔白、脉虚弱或迟缓。阳损及阴,病程进一步进展,后期可见口燥咽干、舌红少苔等胃阴亏虚甚至血虚症状。
加味附子理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 *** 萎缩 *** 胃炎疗效的实证试验
为了验证加味附子理中丸在治疗脾胃虚寒型慢 *** 萎缩 *** 胃炎的西 *** 和中西医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浙江中医 *** 大学附属金华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门诊收集2012年10月~2014年9月就诊的辨证为脾胃虚寒型慢 *** 萎缩 *** 胃炎患者100名,他们都具有上腹痛、上腹胀、嗳气、纳差、反酸等萎症状,所有患者经胃镜检查及病理证实为萎缩 *** 肺炎。其中男 *** 43名,女 *** 患者57名;年龄分布在28~65岁;病程最短的2年最长的达16年。研究者把这100名慢 *** 萎缩 *** 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名。
治疗 *** :
对照组:口服替普瑞酮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加味附子理中汤,组方(详细组方@北中医北辰中医博士”私信输入“0116加味附子理中汤”有惊喜)由盐附子(先 煎 )、干姜 、红参 、麸炒、白术、 炙甘草、 煨木香、 酒制白芍、 三七粉(冲服)、黄连组成,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服用。
两组均治疗4个月,治疗期间均停用其他治疗萎缩 *** 胃炎 *** 物。
治疗结果:
临床症状疗效:(指的是对于改善上腹痛、上腹胀、嗳气、纳差、反酸、恶心这六项萎缩 *** 胃炎临床症状的效果)
治疗组:完成试验46名,显效26名,有效14名,无效6名,总有效率达86.96%。
对照组:完成试验44名,显效11名,有效21名,无效12名,总有效率为72.73%。
从临床疗效看治疗组显著好于对照组,说明中西医联合治疗要优于纯西 *** 治疗。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疗效:(指的是改善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治疗效果)
治疗组:46名完成试验的有43名伴有肠化,治疗前这些肠化患者,轻度11名,中度22名,中度10名;治疗后,肠化治愈两名,轻度增加到27名,中度减少到10名,重度减少到4名。
对照组:44名完成试验的有40名伴有肠化。治疗前轻度有9名,中度20名,重度11名;治疗后,轻度增加到19名,中度减少到14名,重度减少到7名。
从治疗肠化的效果看,对照组没有治愈的,但轻度的都有所增加,中重度均有所减少,但治疗组治愈、轻度增加和中重度减少的人数要显著好于对照组。
另外从治疗胃粘膜炎症、黏膜萎缩程度和改善异型增生的疗效上看,采用附子理中汤中西医联合治疗的效果都显著好于纯西 *** 治疗。
附子理中汤治疗慢 *** 萎缩 *** 胃炎解方:
附子理中汤方中,方中附子、干姜辛热补火生土、温中散寒为君 *** ;
人参甘温,大补元气,助运化而正升降为臣 *** ;
白术苦温,健脾燥湿;
炙甘草甘温,补中缓急,并为佐使之用。
再加辛苦温之木香,行气温中止痛;
酸苦微寒之白芍,补血敛阴柔肝,缓急止痛;
甘温微苦之三七散瘀消肿;
佐以胃病要 *** 黄连清热解毒以制上述诸 *** 之热 *** 。
临床实践中发现慢 *** 萎缩 *** 胃炎早、中期患者,胃黏膜萎缩不甚严重者,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寒证较常见。
总之,温阳益气中 *** 可提高免疫功能,抑制或 *** 癌细胞,诱导其凋亡,有助于胃癌前病变的防治,这可能为附子理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 *** 萎缩 *** 胃炎获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参考文献( *** 来源于 *** /侵删):2017年第6期《山东中医 *** 》 *** 刘先勇文章《加味附子理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 *** 萎缩 *** 胃炎临床研究》。
北辰中医博士,一个能和“小到不会说话老到不能说话”者都能聊得来聊得开的中医医生,人是70后、心是80后、医学水准60后争取50后的斜杠青年,中医人文医学科普达人,分享20年从医经验和经典验案,为患者,也为自己..#大家健康超能团#
理中丸和桂枝人参汤的区别1.组成:
理中丸: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桂枝人参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桂枝。
2.功用主治
理中丸: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1)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 *** 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便血, *** 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桂枝人参汤:功用:温阳健脾,解表散寒。
主治:脾胃虚寒,复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腹痛,下利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滑,脉浮虚者。
3.方歌:
理中丸:
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干姜,
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桂枝人参汤:
桂枝人参甘术姜,太阳协热利煎尝,
必因数下伤中气,里已虚寒用此方。
理中汤和这些方子在一起,作用更大小编导读
理中汤是一个大家并不陌生的方子,在不少疾病的治疗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很多时候,它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和其他方子搭配在一起组成理中汤类合方,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样的合方有哪些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下4个理中汤类合方。
一、附子理中汤
【方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
【组成】大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
【用法】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服,不拘时候。口噤则灌之。
【功效】补肾回阳,温中散寒。
【主治】脾胃虚寒,腹痛食少,泄利呕逆,口噤肢厥,以及寒厥,霍乱 *** ,阴斑瘴毒,喉肿疮疡,口舌生疮,脉沉迟或沉细;并治阴盛格阳,发热烦躁。
【应用要点】
01 主症
泻利呕吐,腹冷痛,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四肢厥冷,神疲欲寐,阴盛格阳,发热烦躁,舌淡苔白或灰黑湿嫩,脉沉迟或沉细。
02 病机
脾肾阳微,中寒内生,甚则阴盛格阳。
【方义发微】附子理中汤由理中汤与四逆汤二方相合而成,取理中汤温中散寒以治中焦虚寒、脾运失司;用四逆汤回阳救逆治肾阳亏虚、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因脾阳不足,中焦虚寒内生,导致脾不升清,胃不降浊而症现泻利、呕吐。中焦寒盛,故腹冷痛,得温热可稍缓,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肾为阴阳之根,肾阳虚衰则全身阳气不足,故精神萎靡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病在中下二焦且以阴盛阳衰为机,故脉现沉迟或沉细。且当阳极微而阴盛极之时,出现阴盛格阳而有发热烦躁“真寒假热”之征,其阳微阴盛程度可见一斑。是证也,单以理中汤难以温肾阳而暖全身,更无回阳救逆之用;纯用四逆汤难温运中阳以健脾胃、散寒邪,故将两方相合。一则温中健脾以祛中焦虚寒;一则温肾回阳以发挥救逆之功。
二、芎归理中汤
【方源】《产科发蒙》卷三。
【组成】人参、白术、甘草、干姜(炒黑)、川芎、当归。
【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温中健脾,活血补血。
【主治】产后疲劳甚者及产前患下利,而产后有热者。
【应用要点】
01 主症
妇人妊娠久利不止,时腹冷痛,产后气短乏力,面白少华,时有身热,口渴喜热饮而不多,舌质暗淡,苔薄白,脉沉弱而涩。
02 病机
平素中阳不足,脾胃虚弱,产后气血损伤,瘀血内停。
【方义发微】芎归理中汤由理中汤与芎归饮二方相合而成,取理中汤温中健脾以补虚散寒;用芎归饮补血活血以补损祛瘀。素体中阳不足,脾失健运,故久利不止时腹冷痛。加之产后气血损伤而现气短、乏力、面白少华等症。本平素中阳不振,又产时护理失宜,致使瘀血内停而现口渴喜热饮却不欲多饮,时有身热而以夜晚为甚。是证也,单以芎归饮难温运中阳而健脾补虚;纯用理中汤难活血补血以祛瘀补损,故将两方相合。一则温阳健脾以散寒补虚;一则活血补血以祛瘀补损。
三、理中化痰汤
【方源】《明医杂著》卷六。
【<组成】人参、白术(炒)、干姜、甘草(炙)、茯苓、半夏(姜制)。
【用法】上为末,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滚汤送下。
【功效】温中散寒,化痰降逆止呕。
【主治】脾胃虚寒,痰涎内停,呕吐少食;或 *** 不实,饮食难化,咳唾痰涎。
【应用要点】
01 主症
呕吐食物或清冷痰涎,每因劳累或进食生冷而发,胸痞脘闷, *** 稀,时夹有不化之物,食少纳差,口不渴,舌淡苔腻而滑,脉沉缓而弱。
02 病机
中阳不足,脾胃虚弱,水液失于运化,生痰聚饮,积于胃中。
【方义发微】理中化痰汤由理中汤与小半夏加茯苓汤二方相合而成,取理中汤温运中阳以健脾胃而散寒;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化饮祛痰以降逆止呕。中阳不足,脾胃虚弱,无以腐熟水谷而食少纳差, *** 夹有不消化之物。脾不升清故作泄,胃不降浊故呕吐。脾不运化水液,聚饮成痰,积于中焦,故胸痞脘闷,呕吐痰涎等诸症随作。是证也,单以理中汤难祛化已成之痰饮而降胃气;纯用小半夏加茯苓汤难温运中阳以健脾胃而绝痰饮生成之源,故将两方相合。一则温运脾阳以健脾胃而治本;一则化饮降逆以祛痰而治标。标本兼顾, *** 中病机,诸症随即可愈。
四、理中吴茱萸汤
【方源】《医林绳墨大全》卷一。
【组成】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吴茱萸、生姜、大枣。
【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温中健脾,降逆止呕。
【主治>太阴自利不渴,痰多而吐,或手足厥冷,胸满烦躁。
【应用要点>
01 主症
呕吐涎沫,下利,脘腹冷痛,吞酸嘈杂,时巅顶作痛,或手足四末厥冷,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或弦迟。
02 病机
脾胃虚寒,化生痰饮,虚寒入犯厥阴,痰饮随肝胃寒气上逆。
【方义发微】理中吴茱萸汤由理中汤与吴茱萸汤二方相合而成。取理中汤温运中阳以健脾散寒,用吴茱萸汤温中降逆以散寒饮。是证病位在脾,由于脾阳不足,虚寒内生,故现下利,脘腹冷痛,甚或手足四末厥冷。脾失健运则痰饮内生,虚寒之气聚于胃扰于肝经,肝胃之气上逆夹痰饮上冲,故呕吐涎沫,巅顶时痛等随作。是证也,单以理中汤难暖肝以散肝经之寒而降肝之逆气;纯用吴茱萸汤难健运脾阳以坐镇中州,故将两方相合。一则温中健脾以绝虚寒之源;一则暖肝和胃以化饮降逆而止呕,如此则脾阳充、寒气散、逆气降,诸症随除。
临床好书推荐
合方是临床常选的一种 *** ,远比以 *** 物重新组方来得更为直接、简捷。了解合方看这里——
《知道合方:合方临床三十年得失录》
本书主要分上、下篇进行讨论。上篇以“经典合方”为中心,分为桂枝汤类合方、麻黄汤类合方、柴胡汤类合方等十五章进行论述;下篇以合方与临床为主题,讨论了内、外、妇、儿四个方面,以及“作者的合方应用经验举隅”五个方面对合方的临床应用为主题,论述了在现代临床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知道合方:合方临床三十年得失录》(中国中医 *** 出版社出版,贾春华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