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奴 *** ,蟹奴病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23 0
吴风越俗|兰江蟹

□潘江涛

秋风起,蟹脚肥。

“寻李渔根,看李渔戏,品李渔宴。”在追寻有戏有味的秋日,兰溪以“李渔家宴”招待远道而来的嘉宾,既富贵温馨,又诗情画意。

“吃遍天下百样菜,不抵水中一只蟹。”李渔(1611—1680)是“蟹痴”。李渔家宴,自然以螃蟹镇桌。

螃蟹模样丑陋,形象凶猛,虽然今天让人嘴角流涎,但在不知道这等凶横之物实为美食之前,人类大约是对之敬而远之的。所以, *** 先生说,之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

勇士在哪?无从考证。好在国人喜欢虚构各种传说来演义万物来源。譬如,“巴解啖蟹”。

巴解是大禹治水的督工。据传,大禹时代,螃蟹不仅偷吃稻谷,还用坚硬之螯伤人,故有“夹人虫”恶名。协助大禹治水的巴解为了防止螃蟹侵袭,特意在驻地附近深挖一条围沟,螃蟹便潮水般涌入。这时,巴解把事先烧好的沸水倒进沟里。不想,烫熟的螃蟹由青变红还带着独特的鲜味,不由得尝了一尝。而这之一口的勇敢,换来了国人日后千千万万口享受。“夹人虫”从此变 *** 间佳肴。人们为感激敢为天下先的巴解,便在“解”字下面加个“虫”,称夹人虫为“蟹”,意谓巴解 *** 夹人虫,是天下之一食蟹人。“巴解”之“巴”,自然被演义成大闸蟹的主产地——阳澄湖巴城。

民间传说有市场,大多因为现实需要。而真正让人信服的,应当是河姆渡考古现场发掘的实物:良渚先民“饭稻羹鱼”的残渣中,混有大量蟹钳、蟹壳。以此推算,国人食蟹历史至少也有5000多年了。

江南水乡,金秋啖蟹一直是件很风雅的事情。《楚辞》《世说新语》和李白、苏轼的诗句都记载了江南食蟹的风气,宋代的《蟹谱》记载五代时期吴越国的钱王还专门设置蟹户捕蟹,形成捕蟹的官方 *** 。南宋陆游、明朝徐渭、清初张岱乃至后来的袁枚,都写过有关吃蟹的诗词散文。但是,对螃蟹最“痴情”的,还数兰溪乡贤李渔。

“予于饮食之美,无一物不能言之,且无一物不穷其想象,竭其幽渺而言之。独于蟹螯一物,心能嗜之,口能甘之。无论终身一日皆不能忘之。”李渔做过明朝人,明朝亡了,该死没有死,不敢不乐,就在清皇帝的 *** 下写他的《闲情偶寄》。他还带着一个小戏班流浪大江南北,到处演自己新编的戏剧,拼着老命赚钱,只为十月吃蟹——从螃蟹上市到断市,他家49只大缸始终装满螃蟹,并用鸡蛋白饲养催肥。一日不食蟹,便觉虚度。

举凡说到蟹,无人不夸大闸蟹。在《闲情偶寄》中,李渔又只字不提“一日皆不能忘”的螃蟹来自哪里,世人便以为是吴地无疑。殊不知,李渔老家的兰江蟹不比大闸蟹逊色。

李渔是文化商人,颇有经济头脑。只可惜,明末清初还没有名人代言广告之说。要是李渔活在当下,兰江蟹也许早就改叫李渔蟹了。

蟹之鲜美,取决于好水好生态,当自然环境蒙难,蟹也 *** 。毋庸讳言,与经济发达的内陆地区一样,兰江水质也曾有过 *** 记录,但那一页历史早已悄然翻过。

刀鱼是兰江水质的更佳试剂。2020年初秋,兰江渔民在波光粼粼的三江口捕获好多刀鱼。刀鱼是季节 *** 洄游鱼,秋天滞留兰江,只能说它乐不思蜀、流连忘返。

在 *** 这一新闻事件时,我曾专访兰溪水利专家,才知兰江蟹品质不输大闸蟹的原因:江底覆盖着青紫泥土壤,微量元素胜于沙 *** 土壤和一般土壤,此乃其一;其二,兰江是湍急的流 *** 水域,江蟹运动量大,肌肉氨基酸含量很高;其三,兰江属于钱塘江潮起潮落的尾端湖泊,螃蟹食物丰盈。

李渔故居夏李村距兰江仅一箭之遥。无论是年少时光,还是落魄后归乡闲居,吃鱼啖蟹实乃家常便饭。想来,那鱼鲜蟹味必定连接李渔童年到青年到老年的所有记忆,而回忆总是饱 *** 惜情和念旧。

“不看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李渔一生写了1100多首诗,其中不少是由故乡风物激发灵感的咏蟹诗:“蟹时不得归,归时蟹已没。负此一年秋,鲥鱼又生骨。”“今日主人虑我横,知我向以蟹为命。以命易命利在丰,欲藉无肠为陷阱。”“无酒无钱避蟹螯,街头遇见无颜色。一年能有几番持,等得钱来君已蛰。”

鲜活的兰江蟹,蟹壳呈青灰色,脐部饱满、雪白,蟹螯蟹脚坚硬结实,一只足足有三四两。蒸熟之后,“两螯盛贮白琼瑶,半壳微含红玛瑙。”(元代?杨维桢)打开外壳,蟹黄似金黄,蟹膏如玉白。

味觉,是人类最敏锐的感觉,瞬间即逝,但又美妙无穷,往往让人无以言说。李渔是大才子,从剧本曲辞到言情小说无所不通,无一不精。然而,一说到蟹味,他也表示词穷。

还好,张岱是个吃蟹名家,有一句话说得极好:“食品不加盐醋而五味全者无他,乃蟹也。”

蟹 *** 寒,腥气重,以姜驱寒,以醋去腥,食理没错。只是,姜醋之气甚烈,兰江蟹肉质微甜,佐以姜醋,真味全失。

不是吃客,偏有吃福。但是,“吃蟹是风雅的事,吃法要内行才懂得。”(丰子恺语)朋友圈里,童兄乃螃蟹的忠实拥趸。他啖蟹,只食清蒸水煮的原味,并说这是从袁枚老先生那里学来的正宗吃法:“蟹宜独食,不宜搭配他物。更好以淡盐汤煮熟,自剥自食为妙。蒸者味虽全,而失之太淡。”(《随园食单》)

“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蟹肥暂擘馋涎堕,酒绿初倾老眼明。”蟹与酒,是一对欢喜冤家。一场宴会,有蟹无酒,未免美中不足。

少吃多滋味,一人只一只。螃蟹入盘,先解带,再去脐、剖腹、断爪,慢慢地掏,细细地吸,轻轻地嚼,没有十五二十分钟是吃不好的。有食之精致者,可将吃剩的蟹壳拼成“全蟹”。所以说,请客吃螃蟹,既好又不好,原因就在于耽误说话聊天。对此,著名作家、鲁奖得主王祥夫给“蟹奴”支了一招:“想吃螃蟹更好回家,热两三斤绍酒,足可细吹细打,自己家自己做主,只管把细功夫放开慢慢来,学学上海人,半天时日只在一只螃蟹身上。”

叶落而知岁暮,蟹肥而见酒醇。螃蟹味清,一人独吃,虽说悠闲自在,却未免孤寂无趣。换作是我,有戏有味,有蟹有酒,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作者简介:潘江涛,笔名“三川”,浙江省作协会员,致力于地方风物的挖掘与整理,有专著《金华味道》《美食金华》。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摘编、改写及进行 *** 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秋风起,蟹脚肥,名家笔下蟹正香

王雪涛 《菊花黄时蟹正肥》

秋风起,蟹脚肥,

菊花开,闻蟹来。

金秋时节,菊花盛开,

也正是螃蟹肉肥味美之际。

百姓爱蟹,名人画家亦如此。

王雪涛《菊花黄时蟹正肥》

不少画家将其绘之以画,

倾之以情,

或墨色淋漓,或浓淡相宜,

诉说着文人的得意与失意,讽刺与自嘲。

也为人们品味蟹之余平添了几分韵味。




【倪瓒】


元代大画家倪瓒逸笔草草、清虚淡远的意境令后世无数画家竞相模仿,却无法超越。

《松江倪瓒像》南京博物院藏

他还写了本《云林堂饮食 *** 集》,专门讲了煮毛蟹和蜜酿蝤蛑(海蟹)的 *** 。

前者是用生姜桂皮紫苏和盐同煮,水一开就翻个,再一开,就能吃了。

他特别强调,一个人顶多煮两只,要是不够吃,就再煮。

特别忌讳煮了好多吃不了,放柴了,就糟蹋了。

至于蜜酿蝤蛑,

则要先煮,海蟹一旦变色就捞出来,取出蟹脚和蟹身里的肉,蟹黄蟹膏也取出,单放。

先把蟹肉码在蟹壳里,鸡蛋黄和蜂蜜搅拌后撒上,上面再铺蟹黄蟹膏,上屉略蒸,

鸡蛋一凝固,取出就吃,非常鲜美。




【沈周】

沈周,明代绘画 *** ,吴门画派的创始人,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沈周不仅精于画山水人物,画蟹也有其独到之处。

他的《郭索图》(螃蟹又名郭索),

先用淡墨画蟹壳、蟹脚;焦墨画爪尖和蟹壳凸凹;

浓墨渲染双螯,活脱脱勾画出一只清水大闸蟹横行于水草之间的情景,

将螃蟹狰狞而又可爱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别有一番意境。




【徐渭】

徐渭 《郭索图》

徐渭,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

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

徐渭对蟹观察细腻,笔下的螃蟹活灵活现、一墨千金。

徐渭 《黄甲图》

在作品《黄甲图》中,他以奔放精练的笔墨写出螃蟹的爬行之状和荷叶萧疏的清秋气氛。

蟹的造型虽然是寥寥数笔,却浓、淡、枯、勾、点、抹诸多笔法参用,用质感、形状、神态历历具足。

覆盖在上面的荷叶,用笔阔大,一气贯成,偃仰有致,在点画之外更具无尽的秋意。

此画画在生纸上,作画时在墨中加了胶水,这样可以避免水墨渗散,徐渭喜用此法。

局部

《黄甲图》上的题诗则高标韻逸:

“兀然有物气豪粗,莫问年来珠有无。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

那份傲气,那身傲骨,正是他颠沛一生的缩写。

《墨蟹》


徐渭还有两首《题画蟹》诗写得明快传神:


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螯如戟挺青泥。

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


谁将画蟹托题诗,正是秋深稻熟时。

饱却黄云归穴去,付君甲胄欲何为。


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更添蟹之味美。




【傅山】

傅山 《芦荡秋蟹图》

傅山,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

傅山不仅画山水墨竹了得,画蟹也自有一番趣味。

《芦荡秋蟹图》中的一对螃蟹嬉戏于芦苇荡中,

悠哉之余又气定神凝的生动形象十分讨喜。


【郎葆辰】

郎葆辰,清代书画名手,以水墨画蟹著称于世,名闻天下,人称“郎螃蟹”。

他笔下的螃蟹形神兼备,且喜欢在蟹画上题诗,诗画交融,更添蟹画之意趣。

《蟹》

他曾画一幅《蟹菊图》,

并在画上题诗道:“东篱霜冷菊黄初,斗酒双螯小醉时。若使季鹰知此味,秋风应不忆鲈鱼。”起到了诗为画增色的效果。

仔细赏画吟诗,顿有余音绕梁之妙,回味穷远。

《蟹戏图》


郎葆辰 *** 耿直,但有时却很不识时务。

他担任御史时,为了维护“风化”而上书,

请求皇帝降旨禁止妇女外出看戏,结果招致妇女们的咒骂,

于是有人写诗讽刺:

”卓午香车巷口多,珠帘高卷听笙歌。无端撞着郎螃蟹,惹得团脐闹一窝。”

“卓午”就是正午,

一二句写出了中午妇女乘车看戏的景况。

她们所乘的是“香车”,车上有珠帘,自然是富贵人家的妇女。

后两句写得很精彩。

“团脐”指雌蟹,因它的腹脐是圆的,这里喻指那些喜欢看戏的妇女。

诗人根据字义,将“郎”意会为“雄”,进而将郎葆辰喻为雄蟹,

借雌蟹们遇着雄蟹时 *** 动得“闹一窝”的场面,

来表现妇女对郎葆辰奏章的强烈反感。


【边寿民】

《蟹与菊》 扇面


“螃蟹、菊花、美酒”在清代画家边寿民的作品中经常相伴出现。

上图《菊蟹》现藏故宫博物院,

边寿民画中亦有诗云:“稻蟹膏方满,罏头酒正香,若辞连日醉,辜负菊花香”。

边寿民《菊蟹图》


国家博物馆亦藏有边寿民《菊蟹图》扇面一幅,

虽只浓墨淡彩,满纸早已溢满秋的繁盛与趣味。




【李渔】

李渔,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

据说李渔一顿,能吃掉二三十个螃蟹。

这种吃法甚至给他造成了经济压力,

一到夏天,他就开始攒钱——这笔钱是专门用来买蟹的,被他称作“买命钱”。

李渔对螃蟹之痴狂,无以复加,他称秋天为“蟹秋”,还要备下“蟹瓮”和“蟹酿”,来腌制“蟹糟”——大概就是醉螃蟹吧,是冬天吃的。

而 *** 办这一切的小丫鬟,则被他称为“蟹奴”。

他夸赞螃蟹“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

是色香味三者的极致,“更无一物可以上之”。



【徐悲鸿】

后人能与李渔比肩的,可能就是画家徐悲鸿了,

徐悲鸿说过:“鱼是我的命,螃蟹是我的冤家,见了冤家不要命。”



【齐白石】

白石老人喜欢画螃蟹,也非常喜欢吃螃蟹。

一日与家人吃饭,先生忽然停箸,

敛气凝神地盯着盘中螃蟹,若有所思。

夫人见状惊问何故,先生如梦方醒,

一边把蟹腿指给夫人看,一边眉飞色舞地说:

“蟹腿扁而鼓,有棱有角,并非常人所想的滚圆,我辈画蟹,当留意。”

齐白石 《夜深独酌蟹初肥》


齐白石的作品处处洋溢着生活的情与趣。

古人有诗云:

“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一生矣。”

这样 *** 的情形,被白石老人艺术化地展现在作品中,

变成了一幅幅饶有趣味的水墨佳作。

齐白石《双蟹偕行图》



*** 战争时期他闭门谢客,

拒绝日本特务要他加入日本国籍、日本的利诱,多次拒绝为日寇作画。

然而日本人不断加压,最后他无奈之下提笔画下4只螃蟹,

然后落款“看你横行到几时”的字样。

日本人看后气得直嚷“齐白石太顽固”。

他大义凛然地说:“齐璜中国 *** ,不去日本。你硬要齐璜,可以把齐璜的头拿去。”

齐白石《芦蟹》


*** 胜利之夕,为表 *** 胜利的欣喜,齐老曾作一幅《螃蟹图》,并题诗道:


处处草泥多,行到何方好?

昨岁见君多,今年见君少。

齐白石《墨蟹图》





【李苦禅】


李苦禅,现代书画家、大写意花鸟画宗师。

曾任杭州艺专教授,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教授。

李苦禅 《 *** 了梅花便过年》

关于李可染画蟹,还有一段小故事:

1937年,北平 *** 寇占领,李苦禅辞去教职,参与地下 *** 活动。

1940年春,他回到家乡高唐县李奇庄村。才几天功夫,“大画家李苦禅回乡”的消息便不胫而走。地方上的 *** 头子们纷纷找上门来。

这个要宴请,那个来索画。李苦禅为摆脱他们的纠缠,只好决定重返北平。

可是,在路上被伪县长李九的兵差截住了,李苦禅见不能脱身,只好随兵差前往伪县衙。

李苦禅 《蕉竹双蟹图》 1980年

李九要李苦禅在高唐多留几天,给他画画。

李苦禅坚决推辞,可转念一想,就这样走李九肯定不会放过,只能应酬一下,便要来画画的材料和二斤陈年棉花 *** (高唐人俗称用过的棉絮叫 *** )。

他撕下一块老 *** ,团成一团把墨蘸饱,在那张大宣纸上横涂竖抹起来。纸面上出现了一团团大墨点子。众人不解,一个个大眼瞪小眼。

这时,李苦禅又撕下一块 *** ,重新蘸上墨,在大墨点子周围各添了几画,那些墨点子竟变成了一只只活灵活现的大螃蟹。

不到十分钟,画画好了,李苦禅又题了款,用了印,笑着对李九说:“ *** 风味, *** 风味嘛。我就爱吃这东西,再喝上几两咱山东老白干就更好了。不知县长有没有这雅兴?”

李苦禅 《芋叶螃蟹》


“我也爱吃,我也爱吃。”李九傻笑着,伸着大拇指,不断称赞李苦禅画得好。

李苦禅画的是秋天的螃蟹,秋蟹最肥,秋天是吃螃蟹的好季节,所以李苦禅才编出上面那套话来。

因为李苦禅看到李九已成了 *** ,不愿给他画画,便画了几只螃蟹应酬,那含意是,你们不就是一群横行不几时的螃蟹吗?

李苦禅 《秋景》



【王雪涛】


王雪涛,现代著名小写意花鸟画 *** 。

他的作品,总是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感受和回味想象的余地。

看着他笔下的菊花螃蟹,有着惬意美好的感觉!

《菊花黄时蟹正肥》

《菊花黄时蟹正肥》

《菊花黄时蟹正肥》

《菊花黄时蟹正肥》

《菊花黄时蟹正肥》



【任伯年】


海派画家中最喜画蟹的要数任伯年,

任伯年精人物花卉,擅写生,是中国画坛近代六十名家之一。

1873年,任伯年创作了《菊蟹图》。

1882年和1885年,又分别创作了《把酒持螯图》和《金秋荷蟹图》。

这些画作充分显示了任伯年在色彩运用上的大胆创新。

《菊蟹图》

庚辰(1880)年作 《蟹肥酒菊香》

《菊蟹图》

他继承了中 *** 间绘画色彩鲜艳夺目、对比强烈的特点,

同时学习了西方绘画中的冷暖色调,把各种鲜艳的色彩放在统一的色调中,强调和谐,形成了艳而不俗的风格。

他还借鉴西洋画的 *** 来减缓艳丽色彩的对比关系,如在《把酒持螯图》中,几只色红如火的熟蟹被青色的酒壶衬托得愈发艳丽,与篮中的 *** 相呼应,而赭色的篮子、黑色的菊叶与白菊起到了协调的作用,以黑白对比和橙黄红的对比,使作品主题更加突出。

1885年作 《菊黄蟹肥》

1885年作 《工笔荷花蟹》 (二帧)

显然,上海的文人墨客热衷于描绘蟹,

不仅因为蟹是中秋重阳时节的桌上佳馔,更因蟹有着吉祥的古意。

任伯年的扇面《二甲传胪》,画中两只螃蟹从盛开的菊花中相对穿过。

因为螃蟹有甲壳,一只蟹即“一甲”,两只蟹即“二甲”,

指代科举 *** 等级,表达人们对仕途通达的美好憧憬。


【吴茀之】

吴茀之,中国花鸟画 *** ,现代浙派首领人。

吴茀之的写生观及其对花鸟画的理念,是以革新与个人品格为根基的,体现出关照自然、高逸灵秀的人文情怀。

钱大礼 蟹菊图(与吴茀之先生合作,陆俨少先生题签) 67×42cm

吴茀之画蟹颇有造诣,曾绘一幅珍如拱璧的《螃蟹图》,

并在画上方题了一首十分有趣的咏蟹诗:“

九月团,十月尖。潇洒水国天,有酒非尔不为欢。”诗画合壁,相映成趣。




【丰子恺】

《秋饮黄花酒》


丰子恺极爱吃蟹。

在自家院落里养蟹,中秋之日捞出作宴;然而这桌宴的头盘,主菜,配菜,全是——螃蟹。

每到这时,丰子恺便对家人“下令”:

“螃蟹剥肉不得立食,必须先放在蟹斗里,等到把所有肉剥出,再混入酱醋,以此下饭。”

丰子恺《护生画集》之一辑:《生的扶持》

丰子恺剥得尤为精细,一顿下来,蟹壳竟完完整整。

于是一家 *** 跟着学,简直把吃蟹晚宴弄成了一堂手工课。




秋高气爽,邀上三五好友,

啖蟹之时温上一壶好酒,

佐着淡淡的桂花香,

或叮叮当当地用起“蟹八件”,

或大快朵颐地允吸蟹膏,

岂不快哉!


或许正是“蟹”,

让这个菊香四溢,繁华清冷的秋,

生动而妙趣横生。

李渔嗜蟹如命,家中做蟹的婢女被改名“蟹奴”

我曾写过一篇小文《为搔痒纳小妾,曾国藩也是够任 *** 》

(https:// *** toutiao *** /i628420449 *** 00377346/),说曾国藩身患癣疾,为了搔痒专门纳了个小妾。

与之类似,李渔因为爱吃螃蟹,家里居然有个专门的“蟹奴”。《闲情偶寄》“饮馔部”《蟹》一则,记录此事。

李渔说他一生嗜好吃蟹,每年蟹还没上市,就开始攒钱。家里人笑话他以蟹为命,说那些钱是“买命钱”。

从螃蟹上市之日,直到告竣下市之时,李渔每天都要吃蟹,不肯空缺一日。

这还不完,因忧心螃蟹终有下市之日,李渔命家人清洗大瓮酿满酒,以备做糟蟹醉蟹之用——那糟被称为“蟹糟”,那酒被称为“蟹酒”,那瓮被称为“蟹瓮”。

家里还有个婢女,因辛劳 *** 持做蟹之事,被李渔改名为“蟹奴”。

李渔曾说,自己更大的梦想是:到一个盛产螃蟹却没有监官的地方却做官,以便拿俸禄大饱吃蟹之口福。

李渔还找到了螃蟹与瓜子、菱角的一个共同点:这三样东西都得自己边剥边吃才有滋味,不能让僮仆丫鬟代劳——旋剥旋食则有味,人剥而我食之,不特味同嚼蜡,且似不成其为蟹与瓜子、菱角,而别是一物者。

别说,他这说法还真对。

记得《武林外传》中,郭芙蓉曾让吕秀才帮她剥瓜子,好像是剥到100颗,一下塞嘴里一口吃掉。

这哪是吃瓜子,这简直是浪迹丐帮刚回七侠镇的饿 *** 邢捕头,在同福客栈甫见烧鸡,猛扑上来连撕带咬的感觉!

郭芙蓉,真得好好跟人家李渔学学。

别人称他为“蟹仙”,他自嘲自己是“蟹奴”。

明末清初的作家李渔,就是写出《 *** 》的那位,不仅对美人和风月有研究,更是众多食蟹文人中的 *** 吃客。


他自称“以蟹为命,一生嗜之”,别人称他为“蟹仙”,他自嘲自己是“蟹奴”。


他曾在《闲情偶寄》里写:“独于蟹螯一物,心能嗜之,口能甘之,无论终身一日皆不能忘之。至其可嗜可甘与不可忘之故,则绝口不能形容之。”


一代文人,居然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大闸蟹的美味,这是得有多好吃啊。


秋风起,蟹脚肥!看古今名家笔下的螃蟹



王雪涛 《菊花黄时蟹正肥》


秋风起,蟹脚肥,

菊花开,闻蟹来。

金秋时节,菊花盛开,

也正是螃蟹肉肥味美之际。

百姓爱蟹,名人画家亦如此。


王雪涛《菊花黄时蟹正肥》



不少画家将其绘之以画,

倾之以情,

或墨色淋漓,或浓淡相宜,

诉说着文人的得意与失意,讽刺与自嘲。

也为人们品味蟹之余平添了几分韵味。


【倪瓒】


元代大画家倪瓒逸笔草草、清虚淡远的意境令后世无数画家竞相模仿,却无法超越。



《松江倪瓒像》南京博物院藏


他还写了本《云林堂饮食 *** 集》,专门讲了煮毛蟹和蜜酿蝤蛑(海蟹)的 *** 。前者是用生姜桂皮紫苏和盐同煮,水一开就翻个,再一开,就能吃了。他特别强调,一个人顶多煮两只,要是不够吃,就再煮。特别忌讳煮了好多吃不了,放柴了,就糟蹋了。




至于蜜酿蝤蛑,则要先煮,海蟹一旦变色就捞出来,取出蟹脚和蟹身里的肉,蟹黄蟹膏也取出,单放。先把蟹肉码在蟹壳里,鸡蛋黄和蜂蜜搅拌后撒上,上面再铺蟹黄蟹膏,上屉略蒸,鸡蛋一凝固,取出就吃,非常鲜美。

【沈周】





沈周,明代绘画 *** ,吴门画派的创始人,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沈周不仅精于画山水人物,画蟹也有其独到之处。

他的《郭索图》(螃蟹又名郭索),先用淡墨画蟹壳、蟹脚;焦墨画爪尖和蟹壳凸凹;浓墨渲染双螯,活脱脱勾画出一只清水大闸蟹横行于水草之间的情景,将螃蟹狰狞而又可爱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别有一番意境。

【徐渭】




徐渭 《郭索图》


徐渭,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徐渭对蟹观察细腻,笔下的螃蟹活灵活现、一墨千金。



徐渭 《黄甲图》


在作品《黄甲图》中,他以奔放精练的笔墨写出螃蟹的爬行之状和荷叶萧疏的清秋气氛。蟹的造型虽然是寥寥数笔,却浓、淡、枯、勾、点、抹诸多笔法参用,用质感、形状、神态历历具足。覆盖在上面的荷叶,用笔阔大,一气贯成,偃仰有致,在点画之外更具无尽的秋意。此画画在生纸上,作画时在墨中加了胶水,这样可以避免水墨渗散,徐渭喜用此法。



局部


《黄甲图》上的题诗则高标韻逸:“兀然有物气豪粗,莫问年来珠有无。养就孤标人不识,时来黄甲独传胪”,那份傲气,那身傲骨,正是他颠沛一生的缩写。



《墨蟹》


徐渭还有两首《题画蟹》诗写得明快传神:

稻熟江村蟹正肥,双螯如戟挺青泥。

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

谁将画蟹托题诗,正是秋深稻熟时。

饱却黄云归穴去,付君甲胄欲何为。

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更添蟹之味美。

【傅山】




傅山 《芦荡秋蟹图》


傅山,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傅山不仅画山水墨竹了得,画蟹也自有一番趣味。

《芦荡秋蟹图》中的一对螃蟹嬉戏于芦苇荡中,悠哉之余又气定神凝的生动形象十分讨喜。

【郎葆辰】



郎葆辰,清代书画名手,以水墨画蟹著称于世,名闻天下,人称“郎螃蟹”。他笔下的螃蟹形神兼备,且喜欢在蟹画上题诗,诗画交融,更添蟹画之意趣。



《蟹》


他曾画一幅《蟹菊图》,并在画上题诗道:“东篱霜冷菊黄初,斗酒双螯小醉时。若使季鹰知此味,秋风应不忆鲈鱼。”起到了诗为画增色的效果。仔细赏画吟诗,顿有余音绕梁之妙,回味穷远。



《蟹戏图》


郎葆辰 *** 鲠直,但有时却很不识时务。他担任御史时,为了维护“风化”而上书,请求皇帝降旨禁止妇女外出看戏,结果招致妇女们的咒骂,于是有人写诗讽刺:”卓午香车巷口多,珠帘高卷听笙歌。无端撞着郎螃蟹,惹得团脐闹一窝。”


“卓午”就是正午,一二句写出了中午妇女乘车看戏的景况。她们所乘的是“香车”,车上有珠帘,自然是富贵人家的妇女。后两句写得很精彩。“团脐”指雌蟹,因它的腹脐是圆的,这里喻指那些喜欢看戏的妇女。诗人根据字义,将“郎”意会为“雄”,进而将郎葆辰喻为雄蟹,借雌蟹们遇着雄蟹时 *** 动得“闹一窝”的场面,来表现妇女对郎葆辰奏章的强烈反感。

【边寿民】




《蟹与菊》 扇面


“螃蟹、菊花、美酒”在清代画家边寿民的作品中经常相伴出现。上图《菊蟹》现藏故宫博物院,边寿民画中亦有诗云:“稻蟹膏方满,罏头酒正香,若辞连日醉,辜负菊花香”。



边寿民《菊蟹图》


国家博物馆亦藏有边寿民《菊蟹图》扇面一幅,虽只浓墨淡彩,满纸早已溢满秋的繁盛与趣味。

【李渔】





李渔,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据说李渔一顿,能吃掉二三十个螃蟹。这种吃法甚至给他造成了经济压力,一到夏天,他就开始攒钱——这笔钱是专门用来买蟹的,被他称作“买命钱”。李渔对螃蟹之痴狂,无以复加,他称秋天为“蟹秋”,还要备下“蟹瓮”和“蟹酿”,来腌制“蟹糟”——大概就是醉螃蟹吧,是冬天吃的。而 *** 办这一切的小丫鬟,则被他称为“蟹奴”。他夸赞螃蟹“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是色香味三者的极致,“更无一物可以上之”。

【徐悲鸿】





后人能与李渔比肩的,可能就是画家徐悲鸿了,徐悲鸿说过:“鱼是我的命,螃蟹是我的冤家,见了冤家不要命。”

【齐白石】



白石老人喜欢画螃蟹,也非常喜欢吃螃蟹。一日与家人吃饭,先生忽然停箸,敛气凝神地盯着盘中螃蟹,若有所思。夫人见状惊问何故,先生如梦方醒,一边把蟹腿指给夫人看,一边眉飞色舞地说:“蟹腿扁而鼓,有棱有角,并非常人所想的滚圆,我辈画蟹,当留意。”


齐白石 《夜深独酌蟹初肥》


齐白石的作品处处洋溢着生活的情与趣。古人有诗云:“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一生矣。”这样 *** 的情形,被白石老人艺术化地展现在作品中,变成了一幅幅 饶有趣味的水墨佳作。


齐白石《双蟹偕行图》


*** 战争时期他闭门谢客,拒绝日本特务要他加入日本国籍、日本的利诱,多次拒绝为日寇作画。然而日本人不断加压,最后他无奈之下提笔画下4只螃蟹,然后落款“看你横行到几时”的字样。日本人看后气得直嚷“齐白石太顽固”。他大义凛然地说:“齐璜中国 *** ,不去日本。你硬要齐璜,可以把齐璜的头拿去。”


齐白石《芦蟹》


*** 胜利之夕,为表 *** 胜利的欣喜,齐老曾作一幅《螃蟹图》,并题诗道:

处处草泥多,行到何方好?

昨岁见君多,今年见君少。


齐白石《墨蟹图》




【李苦禅】


李苦禅,现代书画家、大写意花鸟画宗师。曾任杭州艺专教授,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教授。



李苦禅 《 *** 了梅花便过年》


关于李可染画蟹,还有一段小故事:1937年,北平 *** 寇占领,李苦禅辞去教职,参与地下 *** 活动。1940年春,他回到家乡高唐县李奇庄村。才几天功夫,“大画家李苦禅回乡”的消息便不胫而走。地方上的 *** 头子们纷纷找上门来。这个要宴请,那个来索画。李苦禅为摆脱他们的纠缠,只好决定重返北平。可是,在路上被伪县长李九的兵差截住了,李苦禅见不能脱身,只好随兵差前往伪县衙。



李苦禅 《蕉竹双蟹图》 1980年


李九要李苦禅在高唐多留几天,给他画画。李苦禅坚决推辞,可转念一想,就这样走李九肯定不会放过,只能应酬一下,便要来画画的材料和二斤陈年棉花 *** (高唐人俗称用过的棉絮叫 *** )。他撕下一块老 *** ,团成一团把墨蘸饱,在那张大宣纸上横涂竖抹起来。纸面上出现了一团团大墨点子。众人不解,一个个大眼瞪小眼。这时,李苦禅又撕下一块 *** ,重新蘸上墨,在大墨点子周围各添了几画,那些墨点子竟变成了一只只活灵活现的大螃蟹。不到十分钟,画画好了,李苦禅又题了款,用了印,笑着对李九说:“ *** 风味, *** 风味嘛。我就爱吃这东西,再喝上几两咱山东老白干就更好了。不知县长有没有这雅兴?”



李苦禅 《芋叶螃蟹》


“我也爱吃,我也爱吃。”李九傻笑着,伸着大拇指,不断称赞李苦禅画得好。李苦禅画的是秋天的螃蟹,秋蟹最肥,秋天是吃螃蟹的好季节,所以李苦禅才编出上面那套话来。因为李苦禅看到李九已成了 *** ,不愿给他画画,便画了几只螃蟹应酬,那含意是,你们不就是一群横行不几时的螃蟹吗?


李苦禅 《秋景》


【王雪涛】


王雪涛,现代著名小写意花鸟画 *** 。他的作品,总是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感受和回味想象的余地。看着他笔下的菊花螃蟹,有着惬意美好的感觉!



《菊花黄时蟹正肥》




《菊花黄时蟹正肥》




《菊花黄时蟹正肥》




《菊花黄时蟹正肥》




《菊花黄时蟹正肥》


【任伯年】


海派画家中最喜画蟹的要数任伯年,任伯年精人物花卉,擅写生,是中国画坛近代六十名家之一。1873年,任伯年创作了《菊蟹图》。1882年和1885年,又分别创作了《把酒持螯图》和《金秋荷蟹图》。这些画作充分显示了任伯年在色彩运用上的大胆创新。



《菊蟹图》




庚辰(1880)年作 《蟹肥酒菊香》




《菊蟹图》

他继承了中 *** 间绘画色彩鲜艳夺目、对比强烈的特点,同时学习了西方绘画中的冷暖色调,把各种鲜艳的色彩放在统一的色调中,强调和谐,形成了艳而不俗的风格。他还借鉴西洋画的 *** 来减缓艳丽色彩的对比关系,如在《把酒持螯图》中,几只色红如火的熟蟹被青色的酒壶衬托得愈发艳丽,与篮中的 *** 相呼应,而赭色的篮子、黑色的菊叶与白菊起到了协调的作用,以黑白对比和橙黄红的对比,使作品主题更加突出。



1885年作 《菊黄蟹肥》




1885年作 《工笔荷花蟹》 (二帧)


显然,上海的文人墨客热衷于描绘蟹,不仅因为蟹是中秋重阳时节的桌上佳馔,更因蟹有着吉祥的古意。任伯年的扇面《二甲传胪》,画中两只螃蟹从盛开的菊花中相对穿过。因为螃蟹有甲壳,一只蟹即“一甲”,两只蟹即“二甲”,指代科举 *** 等级,表达人们对仕途通达的美好憧憬。

【吴茀之】



吴茀之,中国花鸟画 *** ,现代浙派首领人。吴茀之的写生观及其对花鸟画的理念,是以革新与个人品格为根基的,体现出关照自然、高逸灵秀的人文情怀。



钱大礼 蟹菊图(与吴茀之先生合作,陆俨少先生题签) 67×42cm


吴茀之画蟹颇有造诣,曾绘一幅珍如拱璧的《螃蟹图》,并在画上方题了一首十分有趣的咏蟹诗:“九月团,十月尖。潇洒水国天,有酒非尔不为欢。”诗画合壁,相映成趣。

【丰子恺】




《秋饮黄花酒》


丰子恺极爱吃蟹。在自家院落里养蟹,中秋之日捞出作宴;然而这桌宴的头盘,主菜,配菜,全是——螃蟹。每到这时,丰子恺便对家人“下令”:“螃蟹剥肉不得立食,必须先放在蟹斗里,等到把所有肉剥出,再混入酱醋,以此下饭。”

丰子恺《护生画集》之一辑:《生的扶持》


丰子恺剥得尤为精细,一顿下来,蟹壳竟完完整整。于是一家 *** 跟着学,简直把吃蟹晚宴弄成了一堂手工课。


秋高气爽,邀上三五好友,

啖蟹之时温上一壶好酒,

佐着淡淡的桂花香,

或叮叮当当地用起“蟹八件”,

或大快朵颐地允吸蟹膏,

岂不快哉!


或许正是“蟹”,

让这个菊香四溢,繁华清冷的秋,

生动而妙趣横生。

恐怖生物“蟹奴”,寄生在螃蟹内控制其 *** ,使其成为僵 *** 螃蟹

今天我们要介绍一种让人不适的生物:蟹奴,一种让人恶寒的生物,它们寄生在螃蟹身上后,无论螃蟹雌雄都将 *** 转变为雌 *** 生物特 *** ,为其觅食并照料后代,还为它们寻找 *** 对象!

蟹奴还是奴蟹?

蟹奴其实是藤壶的一种,熟悉鲸藤壶的朋友都知道这种生物的生存方式有些令人不齿,因为它们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寄生 *** 生物的,比如海龟和鲸,甚至游速极快的的虎鲸和海豚身上也能偶尔见到!

鲸藤壶的特殊壳体结构能在鲸厚实的皮肤身上扎根,牢牢的固定在鲸的身上,有时候还会寄生在呼吸孔和眼睛附近,甚至柔软的 *** 器周围等,严重的可能还会危及鲸的生命,所以看到鲸身上密密麻麻灰白色斑点时,就会浑身起一阵恶寒!

鲸 *** 器周围的藤壶

寄生在螃蟹上的藤壶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样子,它们刚孵化不久是一种蔓足目幼体,会在水中漂流,遭遇螃蟹时候就会附着在其身上!它们会找到螃蟹的关节处,然后利用外壳上像 *** 一样的外骨骼刺穿螃蟹壳,然后脱去外壳,软体部分钻入螃蟹体内,然后在内部吸收螃蟹的体液长大!

控制螃蟹思想,使其成为傀儡

很多寄生生物都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就是让宿主成为傀儡,比如铁线虫,到了繁殖期的铁线虫会分泌出激素,控制螳螂等往水边移动,然后铁线虫进入水中繁殖。但蟹奴的控制行为显然比铁线虫技高一筹,因为它不但能让螃蟹的“思想”发生改变,还能让螃蟹的身体发生大幅度的变化!

蟹奴的繁殖周期

蟹奴进入螃蟹身体后,螃蟹就停止生长了,包括螃蟹生长过程中的脱壳行为也消失了!这有几个原因,一来是由于蟹奴发育需要大量的营养,它直接就吸收了螃蟹体内的几乎所有营养!二来则是蟹奴会伸出无数触须,抵达螃蟹全身的角角落落,比如螃蟹的眼柱、神经 *** 与其他 *** ,控制螃蟹的行为,生长释放激素影响螃蟹的生长,让螃蟹彻底成为一只僵 *** 螃蟹!

这不是蟹卵,而是蟹奴的卵巢

如果雌 *** 蟹奴寄生了雄 *** 螃蟹,那么当蟹奴生长后,它会通过螃蟹的 *** 部位逐渐爆出体外,同时雄 *** 螃蟹的标志 *** 尖角 *** 位置会逐渐向比较饱满的雌 *** 螃蟹接近,而在 *** 部位的蟹奴卵巢则会越长越大,突出身体形成育儿袋!最终成熟的卵巢需要雄 *** 蟹奴的 *** 才能 *** ,繁殖下一代。

寄生和正常螃蟹对比

寄生了蟹奴的螃蟹不再繁殖,雄 *** 螃蟹再无 *** 的心思,雌 *** 螃蟹也不打算繁殖!而此时雄 *** 蟹奴幼虫就会在适当的时候来到母蟹奴的育儿袋,让母蟹奴 *** *** ,之后公蟹奴将成为母蟹奴身体的一部分,然后 *** 卵继续发育,而螃蟹则为蟹奴的育儿袋清理各种杂物,悉心照料蟹奴的成长!

释放幼虫

即将孵化时螃蟹会来到比较深的海域释放蟹奴幼虫,然后再回到浅海继续下一轮培育蟹奴的过程,而在这期间,螃蟹会继续进食,但这一切都是为了蟹奴!在螃蟹死去之前,大约会有数次往返释放蟹奴幼虫,可以说为蟹奴鞠躬尽瘁!

为蟹奴鞠躬尽瘁的螃蟹

全世界大约有超过100种蟹奴,而海生螃蟹被寄生的概率很高,丹麦峡湾有20%比例被寄生;夏威夷则高达50%,在地中海某些地区则接近100%,这个概率下去,估计蟹奴有一天要把自己玩死,因为螃蟹被寄生后不再繁殖!


看完蟹奴的寄生生涯,是不是有种《异形》的既视感?如果它们寄生的是人类的话,那么很明显异形将成为现实,而且它们将成为人类最可怕的敌人,不过还好,地球上还没有出现这么可怕的生物。

被寄生蟹奴的螃蟹还能吃吗?

从理论上来看高温蒸煮后螃蟹还是可以吃的,但要是你知道这是蟹奴的话,你还能下得了口吗?对于蟹奴这样的生物,听着就感觉恶寒,更不要说吃蟹奴了!所以,如果知道了,还是不吃吧,以免把隔夜饭都吐出来!

看完本文,你还能愉快地吃螃蟹吗?

“蟹痴”李渔食蟹两三事

爱吃蟹的古人很多,比较著名的是明朝的李渔,对,就是写《闲情偶寄》的那位,也担得起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之名。每年螃蟹还没上市的时候,他就开始攒钱等着买螃蟹。


家人笑他以蟹为命,以至于这钱是“买命钱”。从螃蟹上市到蟹尽下市,“未尝虚负一夕, *** 一时。”  
这样一个蟹痴,应该有很多吃蟹的花样吧?恰恰相反!

李渔说“世间好物,利在孤行”,蟹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本身已经具备了色香味三者极致,所以更好是整只蒸着吃。


李渔了不起,雅号“湖上笠翁”,天下学问、玩意儿少有不懂的,其说蟹之辞,虽亦文言,绝不晦涩,


“凡治他具,皆可人任其劳,我享其逸,独蟹与瓜子、菱角三种,必须自任其劳,旋剥旋食则有味,人剥而我食之,不特味同嚼蜡,且似不成其为蟹与瓜子、菱角,而别是一物者”。


吃蟹假手他人,蟹就不是蟹了,点评之老到,可谓一语中的、三分入木。接着李渔还有引申发挥,“此与好香必须 *** ,好茶必须自斟,童仆虽多,不能任其力者,同出一理。讲饮食清供之道者,皆不可不知也”。


李渔一生,飘泊江浙碧水间,籍隶南国,啖遍江南美食方物,然其耽耽于蟹,许为之一清馋,“癖蟹”之号,同人尽知,嗜蟹如命,


“每岁于蟹之未出时,即储钱以待,因家人笑予以蟹为命,即自呼其钱为“买命钱”。蟹上市的秋季九月十月,李渔命之为“蟹秋”。

蟹应季上市,尚不及花红娱目,可开百日。“虑其易尽而难继”,李渔“又命家人涤瓮酿酒,以备糟之醉之之用,糟名’蟹糟’,酒名‘蟹酿’,瓮名‘蟹瓮’”。李渔每入‘蟹秋’,常常思念一位去世的婢女,“勤于事蟹,即易其名为‘蟹奴’”。

善治蟹,是技术活,需要老到的手法和经验,腌制醉蟹过程中的某些关节处,颇诡秘而令人至今不解其奥,取蟹瓮中醉蟹,不可用灯照,醉蟹见光,马上松散,“满瓮俱沙”

沙是吴越方言,是说蟹肉吃来口感也会变得松粉,味道也就大打折,好似塌了秧。李渔“有法处之,则可任照不忌。


初醉之时,不论昼夜,俱点油灯一盏,照之入瓮,则与灯光相习,不相忌而相能,任凭照取,永无变沙之患矣”。

食蟹简史:从勇士到文人

每一个关注馋余饭后(公众号ID:cyfh517)的小宝贝都吃不胖!!

如果要在国人纷繁广博的食谱中,

选出一个最能 *** “鲜”的食物,

螃蟹一定榜上有名。

可以说,从之一个吃蟹的勇士开始,

无肠公子的每一次亮相,

都惹得 *** 多事,风云开阖。



食 蟹 简 史


早在五 *** 前的太湖流域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大量的螃蟹壳。当时的螃蟹是否作为食物,尚不能盖棺论定。


而最早吃螃蟹的文字记载源于《周礼·天官·庖人》:“凡其死生鲜薨之物以共王之膳,与其荐羞之物及后、世子之膳羞。”关于这段记载,东汉的郑玄曾注解:“荐羞之物谓四时所膳食,若荆州之鱼,青州之蟹胥。”所谓蟹胥,就是蟹酱



即便是在今天云南佤族人的餐桌上,依然可以见识到这种捣蟹成酱的吃法——舂蟹



东汉的郭宪撰写的《汉武洞冥记》中记载:”善苑国尝贡一蟹,长九尺,有百足四螯,因名百足蟹”。大概是壳太硬咬不动,御膳房的师傅们只得“煮其壳”,发现“胜于黄胶,亦谓之螯胶,胜凤喙之胶也。”由此可见,在两汉之前,人们对于螃蟹的处理还是比较粗糙的,每每不得要领,暴殄天物。



到了魏晋时期,随着玄学的兴起、 *** 的传入和道教的兴盛,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人们对于吃蟹也仿佛开了窍一般。《晋书》中记载,有个放达不拘的吏部郎毕卓,一生更大的愿望就是右手端着酒杯,左手拿着蟹螯,吟咏在酒船中,便足以了此一生了。


事实证明,中国人在吃蟹方面,还是颇有天赋的。


烹饪螃蟹的技法从南北朝开始逐渐丰富起来。蟹黄和鹿尾一起烹制,让这道“鹿尾蟹黄”成为继羊方藏鱼后又一至鲜组合。而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除了可以看到清蒸螃蟹、醉蟹、面拖蟹,还记载了用糖、盐和姜末腌制螃蟹的 *** ,有的已经比较接近现在的吃法了。



隋唐之前,糖还属于奢侈品,若非王侯贵胄,恐怕无福消受糖蟹这种高端食品。《隋书》里说隋炀帝驾幸江南时,当地官员会进献糟蟹、糖蟹以表忠心。而每次享用糖蟹之前,隋炀帝都要让侍从把蟹壳擦干净,贴上金缕龙凤花云,美其名曰“缕金龙凤蟹”,足见蟹味之珍贵。



随着社会的稳定繁荣,到了盛唐时期,螃蟹已经不再是贵族的专享,越来越多地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岭南表异》中提到了唐代的两种吃蟹 *** ,一种是将蟹黄调味后,带着蟹壳一起烘烤或炒熟;一种是将蟹肉和蟹黄一起捣碎,填入蟹壳之中,淋上调味汁,上面再盖一层薄薄的面皮,名为“蟹饦”


在当时长安的市场上,你还可以买到一种类似蟹黄包的小吃——蟹黄毕罗。宰相韦巨源曾请唐中宗到家中吃饭,共上了五十八道菜,其中有道点心名为“金银夹花平截”,是将蟹肉和蟹黄放入薄饼皮中,卷成条,切成段,蟹肉雪白如银,蟹黄明亮似金,“金银夹花”由此得名



作为中国美食史上的一个高峰,宋代螃蟹的吃法也是花样频出。不仅已有专门养殖螃蟹的蟹户,还出现了世界上之一部有关螃蟹的专著——《蟹谱》,这部书和南宋的《蟹略》相继互补,涉及蟹的形貌品类、掌故奇闻、诗词歌赋及各种吃法,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蟹略》中记载了当时常见的“蟹馔”就有十三种:洗手蟹、酒蟹、蟹蝑、盐蟹、蟹馇、蟹羹、糟蟹、糖蟹、蟹斎、蟹黄、蟹饆饠、蟹包、蟹饭。



元代著名画家倪瓒对于食蟹也颇有心得,毛蟹要用生姜、桂皮、紫苏和盐同煮;海蟹则取蟹肉用鸡蛋黄和蜂蜜搅拌成汁,蒸熟后再吃。更为夸张的是,书中记载元代人用三十只煮熟的大螃蟹、一斤半猪肉,才做出四只蟹黄包子,这用料也是没谁了……



明代的雅士大概是觉得直接下手吃蟹不够斯文,蟹八件应运而生。但真正的老饕只需要一副筷子,剥、挑、吸、咬自有一套娴熟的手法,即便不用蟹八件,也能将蟹壳蟹钳嘬个 *** 净净,尽享这至鲜之味。


每逢农历八月,明代宫廷中还会举办“蟹会”,宫眷内臣们五六个人围坐在一起,饮酒吃蟹,好不惬意。



虽然袁枚在《随园食单》里列举了盐水煮蟹、螃蟹羹、炒蟹粉、蛋蒸蟹、南瓜肉拌蟹这些五花八门的吃法,但清代似乎更倾向于对食材本味的追求,吃蟹多见于清蒸和白煮。嗜蟹如命的李渔就认为清蒸才是王道,“蒸而熟之,才能不失真味”,提出“世间好味,利在孤行”,世间的美味的真谛,皆在于返璞归真,真正把吃螃蟹吃出了新高度。



《红楼梦》里公子 *** 们蒸蟹持螯、饮酒对诗的场景固然令人心驰神往,殊不知当时湖蟹的 *** 已贵出天际,刘姥姥目睹大观园里一顿湖蟹宴的花费,抵得上 *** 家吃穿用一整年。


文 人 与 蟹



先秦时期,螃蟹并非什么正面形象,多以反面教材出现在各种经典中。


《庄子·秋水》中提到,井底之蛙向东海之鳖夸耀自己的快乐:“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荀子则直接把螃蟹贴上了心浮气躁的标签,“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大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才逐渐把持螯饮酒作为了文人风雅的象征。



都知道唐代的诗人们离不开酒,又岂能少了螃蟹这一酒肴?诗仙李白月下独酌时视蟹螯为金液,还经常光顾长安的胡姬酒肆,“摇扇对酒楼,持袂把蟹螯。”吃腻了大鱼大肉,来个螃蟹提提鲜也是极好的。


鹿门先生唐彦谦对于蟹之美味,用一句“一斗擘开红玉满,双螯啰出琼酥香”描述的 *** ,真是羡煞旁人。



*** 吃货苏东坡信奉“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在嘴馋时曾经“一诗换得两尖团”。更在《老饕赋》中,描述了自己更爱的几种美食:“嚼霜前之两螯……蟹微生而带糟。盖聚物之天美,以养吾之老饕。”


陆游也是快人快语,丝毫不掩饰对至鲜的热爱——“蟹肥暂擘馋涎堕,酒绿初倾老眼明。”


上文提到的李渔,更大的梦想就是到一个盛产螃蟹的地方做官,以便大饱吃蟹之口福。在每年湖蟹上市之前,势必攒足了余额宝里的“买命钱”去换螃蟹。为了吃蟹方便,还专门在家中养了一个丫鬟帮忙剥蟹做蟹,取名就叫“蟹奴”



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吃蟹名家施今墨曾把蟹分为六等:一等是湖蟹,阳澄湖、嘉兴湖为一等;二等是江蟹,如九江、芜湖;三等是普通河蟹;四等溪蟹;五等沟蟹;六等海蟹。


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在寄居苏州时,被青壳白肚金爪黄毛的阳澄湖大闸蟹所 *** ,由衷的发出了“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的感叹。


梁实秋也是个吃蟹专家,认为“有蟹无酒,那是大煞风景的事。”写到北平正阳楼的食客每人一分小槌木垫,敲敲打打吃蟹的场景,可谓形神俱备。


汪曾祺觉得螃蟹的样子很凶恶,很奇怪,也很滑稽,但丝毫不影响蟹之美味。他曾在镇江吃过一种以蟹白香葱为馅的小烧饼,惊为人间至味,自此认定蟹白之美胜于蟹黄。



有着满清皇族血统的唐鲁孙先生曾谈到过北平正阳楼的蟹、天津水村胜芳的蟹、东北哈尔滨的大螃蟹,但最念念不忘的还是“昆山阳澄湖紫背金螫大蟹”。并且总结出吃大闸蟹配什么酒才最够味:双沟泡子酒、锦竹大曲、贵州茅台,或者喝海淀莲花白、同仁堂的五加皮以及上海的绿豆烧。而竹叶青、女儿红和花雕,似乎都不是好的选择。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便足了一生!


一生解甲不止,

四季风韵犹存。

肚白螯肥,膏丰子满,

笼蒸水煮,筷着簪挑,

有蟹方知三月味,

无人再怕几多横。

蟹之鲜美,抵得上 *** 之美。


·end·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馋余饭后(公众号ID:cyfh517)

秋季之飨食,躲得了大闸蟹却绕不开一只热气腾腾的蟹黄包

“飨”在中国的汉语中解释为用酒食来招待客人,在古时的汉语字典中,它同“享”字同义。 沿用到现在,飨食泛指正当食的的食物,当季所特有的美食,不时不食也可以和飨食来遥相呼应。

日本NHK专门为四季出现的美食拍过一部记录片《四季飨食》,一年四季的轮回、大自然的馈赠,和食将其精华完美融入美味的料理中一一展现。而中国早有过不时不食这种说法,中国人对食物同样讲究之极,每一个季节有应时而出的美食呈现。

在秋天,一只不佐一味而味绝天下的大闸蟹就是这个季节最 *** 的美食,少有人可以抵挡住它鲜美的 *** 。关于吃蟹,从古至今都出现过很多食蟹上瘾重症患者,若要排位一决高下,李渔恐怕是要拿下头把交椅。

巴城吃蟹

李渔作为吃货界高精尖人才,更爱吃螃蟹,人送外号“吃蟹小能手”,一顿能吃二三十个。这么多螃蟹是一笔不小的花费,一到夏天他就开始攒钱,自称作“买命钱”。李渔对螃蟹之痴狂,无以复加,他称秋天为“蟹秋”,还要准备“蟹瓮”和“蟹酿”,来腌制“蟹糟”,也就是醉螃蟹,备着冬天吃。而 *** 办这一切的小丫鬟,则被他称为“蟹奴”。他夸赞螃蟹“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是色香味三者的极致。

不过,今天在这里我们并不讨论一只鲜美的螃蟹,讨论的是另一种包子中的贵族,专取蟹黄而 *** 的一只蟹黄包,应对着不时不食,它也只有螃蟹上市后才短暂的出现,露脸时间短, *** 贵是一只蟹黄包的更大特 *** ,它的 *** 普通包子的十倍还不止,据说在杭州曾有一只蟹黄包卖到了98元一个,即使这样,也难止住人们对它的偏好,再贵也要吃一口。

蟹奴图片,蟹奴病-第1张图片-

中国很多座城市都有蟹黄包的痕迹,最出名的当属靖江蟹黄包,这只包子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已经是这座城市的一张主打名片了。

蟹黄包的好吃贵在少且 *** 繁琐,需要将蟹黄从一只只蒸熟的大闸蟹中剥出来,再混以五花肉等食材一并 *** 而成。

有些地方做蟹黄包还要加入鱼虾肉,如果做的是汤包的话则要求皮薄、鲜香,汤到口中,做发面包子的话则要求面皮经过揉和醒发之后松软。

一只热气腾腾鲜气十足的蟹黄包是有足够的底气冲进秋季之飨食名列里的。



如何才能做出一口好吃的蟹黄包子?

用材及 *** 都是要用心之足才可以。

需要最新鲜的螃蟹,将它们蒸好,拆下蟹肉蟹黄,用蟹壳和菜油一起熬成蟹油。将蟹油熬成蟹香飘散出来,颜色由清亮转成很正的红色就好了。要用猪板油熬油来接拌馅,加葱、姜与香料,小火慢慢熬,熬出白如雪猪油膏,用它来拌馅,炒菜。最后是重要的一步,蟹黄包馅料,都需要现制,上好三层腩肉、现炒蟹粉、现炒蟹肉,比例3:2:2。

舍得用好料才可以让一只蟹黄包子大放异彩。

备好的馅料调上蟹油猪油,慢慢搅拌到上劲,过程要小心,勿溅出一滴油一点食材,以免惹上暴殄天物之嫌。

吃蟹黄包也和吃蟹一样,讲究是下手的速度,要乘热吃,尤其是蟹黄这样的鲜美之物,所以蟹黄包出炉后不可久等,出笼即吃。只有这些才能吃出一只蟹黄包的令人迷醉的味道。


吃的时候要这样来 *** 作,趁热撕开一角,然后盯着大包里肉汁、蟹汁、肉脂、蟹油一口咬下,瞬时味蕾被蟹黄包子绽放的味道填满。

太恶心了!吃螃蟹的人注意啦,吃之前看看有没有这种寄生虫!

人有人妖,蟹当然也有蟹妖了!

寄生虫“蟹奴”并不会改变雄蟹的 *** 别,却会使它的外表变成雌 *** 的样子。

扯下来的蟹奴长这个样子,看上去有点鹅心,不过还好……

密集恐惧症患者到这里就可以点下一个回答了。

到此为止,后面没有内容了。

真的没有了。

……

你确定要看下去吗?

前方高能!

寄生虫最可怕的永远不是露出来的部分!

听说有人脑补出了不可描述的情节?

还有人想问能吃么???

你们是魔 *** 吗?!

标签: ***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