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红太白尊,豇豆红太白尊-万象-

豇豆红太白尊,豇豆红太白尊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31 0
介祉堂的家具陈设

朱家「介祉堂」,于1934年迁入板厂胡同34号,即「僧王府」中所的后院,中所为「僧王府」曾格林沁王府的主体建筑。

1954年朱家将大部分房屋卖给煤炭部,自家只留了16间半房屋的一个院落,即板厂胡同34号。

朱家溍先生从1934年住进「僧王府」的中所,到2003年辞世,除去 *** 战争时期住在四川,在此生活了60多年。

朱家溍先生晚年

今天研习君甄选的是朱家溍先生于1934年到1943年之间拍摄的介祉堂陈设原貌,文中说明也选自朱家溍先生《介祉堂室内陈设》。

| 朱宅前院西厢房之一 |

后檐墙上正中挂:李寅画青绿山水便面挂屏,楠木框。左右挂楷书联“道从词翰通为政,心有和甘易作春”,石青描金笺地紫檀框。

靠墙设:紫檀雕莲瓣束腰长案。案上正中设:建窑白瓷 *** 菩萨像,紫檀莲座。桌、案、几有时可以和椅凳结合成组,也有时一桌或一案都可以单独成为一种格式的主角。

| 朱宅前院西厢房之二 |

据朱家溍先生讲,西厢房这一堂楠木落地罩不是原配,是在当年的小市上碰见的,尺寸合适,价钱也不贵。与宅中其他装修的风格一致,但又有所区别。

| 朱宅前院西厢房之三 |

窗下设紫檀雕云蝠开光卷足大书案。

| 朱宅前院西厢房之四 |

墙下设紫檀半月桌,桌上设:宣德十六字款片金铜炉,铜座。

书斋或花园中轩、馆的陈设,都要求清新古雅,两架书在陈设中并非主角,只是背景点缀,但有这两架书,使环境为之更幽。

| 朱宅正院上房明间之一 |

紫檀雕螭纹大罗汉床,坐褥隐枕,附石青片金锦套。床上设:紫檀雕夔纹长方炕桌,桌上设:乾隆御制款白玉双鱼洗,紫檀座。床下设:紫檀长方脚踏一对。

在这三敞间无隔断的明间正中,陈设紫檀大床。在这三敞间中间不能象前厅那样左右安放两排茶几椅子,应该是让紫檀大床巍然独尊,而且是三间共成一个格局。

| 朱宅正院上房明间之二 |


| 朱宅正院上房东次间 |

目录中东次间窗下陈设的“紫檀叠落式六足大画桌”,拍摄照片时正值海棠盛开,所以香几上原设的宣德炉临时撤换,换上定窑瓷双耳罐, *** 满海棠花。

| 朱宅正院上房西次间 |

西山墙上正中挂:“董玄宰画林塘晚归图”。绢本设色。左右挂:龚芝麓草书大字七言联,“紫檀大架几案”,案前的“紫檀方桌”、“紫檀官帽式椅”。

虽然陈设格式是最常见的,但只觉得整个环境美不胜收,毫无俗意。这个格式之所以能化俗为雅,除字画本身其作用之外,还有个重要条件,就是尺寸必须恰当。三件等长、中间一件稍宽,这是最适合的。

| 朱宅正院上房东耳房 |

目录中东耳房后檐木炕,在拍摄照片时,正值我祖母八旬寿日,除原设的炕桌炕案仍旧外,墙上的寿屏和张大千画祝的“王母蟠桃图”都是临时的陈设。

| 朱宅东院上房明间 |

“紫檀大床”陈设在东跨院正房时的照片。

| 朱宅东院上房西次间之一 |

紫檀光素大桌上的文房清供。几案精良,庋置清雅。

| 朱宅东院上房西次间之一 |

窗前的盆兰

| 朱宅东院上房西次间之三 |

紫檀光素书案上的杏花,窗外必定是春天了。

| 朱宅东院上房之四 |

墙下设紫檀大架几案,案前居中是紫檀雕螭纹漆面画桌,桌左右分别为彩漆云芝椅和紫檀绣墩。

| 朱宅前院东三间 |

地面正中设:红木镶大理石面圆桌。桌周围设:红木镶大理石扇式凳八张。

| 朱宅前院东三间 |

“紫檀叠落式六足画桌”,设在东跨院正房的照片。

| 朱宅东院上房东次间之二 |

“紫檀叠落式六足画桌”六足两几,根本不可能靠窗横置,必须亭亭然立于室中,才显示造型的灵巧。此桌是经过特殊设计的家具,由一桌二几构成一器。

| 朱宅东院书斋 |

以书为主的处所,是一座敞三间,这里有书数十架,除靠墙排列以外,还有十六架书相背而立成为房间的隔断。

三间之中纵横的排列,进门如行于曲折的书巷,至最西的一间始豁然而开,这是书城中空间和面积比较宽绰的地方,书桌就安放在这里。

| 朱宅前院客厅西次间 |

图中的方桌,如果把上半截离开下面的活动架子,抬到炕上,就成为“炕 *** 桌”。这是清代木器的新品种:“炕地两用 *** 桌”。

一桌二椅虽时俗套格式,但桌椅形制精美,配合墙上四扇屏,仍然是一组清雅的陈设。

| 图为朱宅前院正厅 |

落地罩内陈设着紫檀床,床上铺着皮坐褥。炕桌上摆着盛开的水仙花,床下左右两盆梅花,两张大方凳,正是腊月底正月初的季节。这是以紫檀床为中心的一组大厅陈设。

| 朱宅后园上房西次间之一 |

| 朱宅后园上房西次间之二 |

紫檀雕螭纹漆面画桌陈设在后园时的照片,桌后设“雕云芝漆椅”。

| 朱宅后园上房 |

紫檀黑光漆里彩绘描金博古格,格上设:钧窑瓷炉,紫檀盖座。钧窑瓷洗,紫檀支托。白玉贯耳壶,锦座。宣德款宝石红釉瓷碗,紫檀座。成佛款青花瓷盘,红木支托。成佛款青花瓷李卫公谒杨素图笔筒,紫檀座。嘉靖款娇黄釉瓷高足碗。嘉靖款青花瓷人物大碗,紫檀座。康熙款豇豆红太白尊,一对,锦座。康熙款青花斗彩笔筒,方形。康熙款三彩瓷笔筒,康熙款青花釉里红如意尊,紫檀座;郎窑红釉玉兰尊,紫檀座;郎窑绿釉蒜头瓶,紫檀座;雍正仿汝穿带瓶,紫檀座。雍正款粉彩人物洗,红木支托一对。雍正款天蓝釉百折花囊。乾隆款茶叶末釉觚。乾隆仿定天鸡壶。雍正双圈款青釉梅瓶,紫檀座。乾隆款霁蓝釉石榴尊,附紫檀雕四婴负瓶座。宜兴时大彬制提梁壶,钟鼎文。

| 朱宅后园上房 |

紫檀雕螭纹漆面长方画桌,桌前设“紫檀雕番莲卷叶纹绣墩”。

| 朱宅后园上房 |

紫檀波罗漆面条桌,桌上正中设“御赐白玉三羊开泰”。后檐墙上挂吴鼐楷书联。

这一组陈设,本来墙面中间是一幅唐岱画青绿山水,尺寸略宽而短于左右联,三件都是紫檀框的挂屏,尺度和色调都非常融合。拍照这一天是因为新得到一幅画竹,临时挂起来拍照,不是经常 *** 的陈设面貌。但留下这张照片却成为室内陈设的病态例子。

| 朱宅后园上房 |

| 朱宅后园上房 |

祠堂过年时悬挂 *** 遗容,正月初一到十八日都保持这样陈设。

祠堂陈设,也是一案一桌二椅,祭祀时悬挂 *** 遗像,大红缎绣花桌围椅披。桌上香炉蜡台在前一排,中为九子果盒,左右年糕粽子各一盘,苹果五盘,蜜供五座。

| 朱宅前院戏台临时陈设之一 |

因为祖母生日宴客唱戏,在院中搭寿棚、搭戏台。这是戏台正面。

| 朱宅前院戏台临时陈设之二 |

家中宴客演戏谓之堂会,在戏台下摆放座位,按习惯是一张方桌,正面两把官帽椅。左右方凳共四张,这叫做“一份官座”,看需要可设若干份。

此外还设若干春凳(又称二人凳),桌有桌围,椅有椅披,均为红缎绣花。

朱家溍一家两代人,分别于1954年、1976年、1994先后三次将全部家藏文物珍品逾万件捐赠国家。王世襄先生评论“朱氏是近代捐赠文物质量更高、数量最多的有数几家之一”。

朱家溍先生青年时期

朱家溍先生一生倡导博物馆原状陈列之原则,试想如能原状复原“介祉堂”,那是何等的一件幸事,每一个 *** 将有幸看到一个由清道光延续至今的钟鸣鼎食之家,一个鲜活而典型的书香门第的样本。

所谓天地,所谓 *** 神,不到百年,皆为云烟。

瓷器鉴定那些事——小器大雅 豇豆红瓷器

清康熙一朝,平三藩收 *** ,全国各行各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尤其是景德镇的制瓷业,在明代末期官窑名存实亡的情况下重整窑务,再次建立起专为皇家烧造的瓷厂,并正式命名为“御窑厂”。历经明代及清初近300年的时间所总结的制瓷经验,以及新式窑型的问世,都为康熙时期的瓷器发展打下了雄厚基础,优质的产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呈现:以氧化钴为原料的洒蓝釉、天蓝釉等瓷器;青花器物中典型的翠毛蓝;以及五彩、斗彩、中西合璧的珐琅彩,尤其是对铜红釉的继承、发展、创新,可谓是登峰造极。此时期不但再次烧造出明末已经失传(停烧)的霁红釉器物,还创新出了豇豆红、郎窑红瓷器,为雍正、乾隆两朝瓷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且对后世制瓷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深浅不一的红色中,自然的点缀掺杂着其他不同的颜色,这些特点成就了豇豆红瓷器,并成为文物界公认别名最多的一个瓷器品种,其中包括美人醉、娃娃脸、桃花片等等名称,景德镇地区的老艺人们则将其称为“姜头红”。即使有众多的名称,豇豆红瓷器所表现出来的颜色还有很多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大清康熙年制款 豇豆红釉印盒 玫茵堂藏

豇豆红一名的来由,是由于瓷器烧成后的红色深沉而不媚艳,在红色中掺杂着星星点点的青灰色,有如豇豆的颜色;而“姜头红”,则得名于南方盛产的一种鲜姜,鲜姜的芽头呈嫩红色,周围是青绿色,看起来娇 *** 滴。景德镇的老匠人们将烧成这个颜色的瓷器称为“姜头红”;若呈现出如十几岁的少女微醺,或飞雪后冻红的脸颊,则叫“美人醉”;如婴儿 *** 的脸蛋,则称“娃娃脸”;“桃花片”则如初夏飘落的桃花,一片片叠摞在一起的粉红色。

豇豆红瓷器均为小件器物,且以文房器居多,主要有印泥盒、笔洗、苹果尊、太白尊、马蹄尊、水呈等;其它小瓶类观赏器,如柳叶瓶、莱菔尊、菊瓣瓶等,由于造型雅致且颜色多变,备受文人喜爱,遂也多作为文房用品。

豇豆红笔洗

豇豆红苹果尊

豇豆红瓷器的出现,完全是制瓷艺人们知难而上的创新,也是为了更充分的使用窑位。豇豆红器物所用的铜红釉配方与釉里红器物使用的铜红料完全相同,区别仅在于釉里红是将铜料直接绘画于器物之上,之后罩透明釉,而豇豆红则是在坯胎表面通体施铜红料,再罩透明釉。相同器物只是 *** 的工艺 *** 不同,因此在烧造时的窑位也同是在“窝里”的后侧,温度在1 *** ℃~1280℃之间;由于康熙时期釉里红中大件多,小件的豇豆红则一般码放在5米高的窑顶部位,又称“表上”。

豇豆红柳叶瓶

豇豆红莱菔尊

豇豆红瓷器在施釉以及码窑等工艺 *** 作上都有一定的难度。施釉方面,在用钴料写好款识后,先用浇釉的 *** 在底部以及器物内部,施一次二灰釉,也就是一般所说的透明釉;待晾干后,在器物外部再施铜红料。由于豇豆红釉的铜含量更高,因此釉水的 *** 也就相较于其他釉水高昂许多,所以使用多次吹釉的 *** 进行施釉;之后再吹上一次透明釉才算施釉完成。在吹铜红釉之前,要将施釉的工作台——辘辘车以及周围清洗的非常干净,其目的是回收吹釉之后多余的铜红料,然后才可以开始。首先要将瓷胎在辘辘车上固定好,将器物口沿遮盖,避免铜红料吹到口沿及内部的青白釉上而产生瑕疵。之后左手逆时针匀速转动轮盘,右手将装满釉(料)水的喷壶放在嘴上均匀的吹出,此时铜红料会像云雾般落在器物上,在整体罩满后进行晾干。之后需要反复施几遍,铜红料部分才算完成。在收集完多余的铜红料后,便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吹上透明釉。一件豇豆红瓷器便可以准备入窑烧制了。

豇豆红菊瓣瓶

吹釉过程要非常的认真,又因豇豆红都是小件器物,吹釉时不能受周围任何环境的影响,若有分神釉面则会薄厚不均,成器后厚的地方就会形成绿斑。由于料水的含铜量高发色力强,所以吹的次数虽多,但每次都要薄,这一点则全凭吹釉师傅的经验,厚了则成瓷发黑,薄了则颜色浅淡露胎,不匀则间或杂色。以豇豆红太白尊为例,器身上有三处刻团龙图案,若吹薄,则盖不往露出白胎影响整体美观,如吹的太厚,纹饰会被釉盖的太厚,而看不清花纹。

大清康熙年制款 豇豆红太白尊 玫茵堂藏

团龙图案

装匣方面,豇豆红一般使用当地称为浅子的内径33、高20厘米的矮匣钵,每个匣钵根据器物不同的体量,需要码放多个器物,在器物之间用黄草纸相互隔开并挤严,以防止运输以及满窑过程 *** 现的安全问题。码放豇豆红的窑位要根据窑 *** 、气温、天气等综合因素,由总负责把桩师,与第二把手驮坯师、第三把手架表师共同商量决定,一般码放在窑内左右两侧,这种方式称为“赌一边”。在把桩师决 *** 置后,由驮坯师发坯,搬运工传递给站在5米高的架表师傅码窑。

满窑时,架表师将匣钵举过头顶,此时无法看到匣钵内的情况。码放时还要观察同一柱匣钵之间的宽窄,要做到上下匣钵外径对齐,或上匣钵略大于下匣钵,俗称为“过肩”;若没有达到过肩的状态,在高温烧造时便会 *** ,需要调整。最后要将最顶上的匣钵盖严,再压上砖头,一是防止落灰伤釉,二是防止火力将盖子吹动伤坯。在一切就绪后便可点火烧窑。

豇豆红瓷器在康熙时期创烧,虽多是小件器物,但美不胜收,可以说是所有瓷器品种中最美、最典雅的。豇豆红瓷器除了 *** 作难、烧成难之外,还有一点就是材料贵。其与釉里红品种用的红彩材料相同,而一个豇豆红器物所用的材料却可画几件釉里红器物。并且,釉里红烧制的过程相对稳定,即使烧制失败还可后期进行补救,而豇豆红一旦烧坏就只能成为废品。

可以说,若没有雄厚财力支撑,是烧不起豇豆红瓷器的,因此豇豆红在康熙朝也仅是昙花一现,之后几朝都没有再次进行烧制,转而用其它瓷器品种进行替代。到了 *** 时期虽再次出现,但也多是仿制康熙时期。解放后有 *** 国官窑之称的建国瓷厂也烧制出了豇豆红瓷器,但数量非常少,目的只是在继承与恢复。

豇豆红瓷器的鉴定

清康熙时期烧制的豇豆红瓷器,流传于世的数量非常少且都是官窑制品,底部书字“大清康熙年制”6字楷书青花横款,青花色泽淡雅。这一时期的器物胎体薄,胎质洁白细腻,有明显的压手感;釉质细腻,薄而吸胎;圈足窄而矮,与整体比例略显不协调。水洗的圈足较为特殊,为台痕底;器物的里釉、底釉薄而白,人称“浆白釉”。

康熙豇豆红瓷器器物款识

因为康熙豇豆红釉瓷器是器型与红釉的完美结合,是明清瓷器中最美之器。到了清末 *** 时期才有了仿制品,这时期的仿品在器型上基本与康熙相同,但胎骨不如康熙时细腻且胎体变厚;白釉以及红釉都显得浮而不贴胎;釉面也较康熙时期粗糙;仿康熙款的字体与前朝不同;青花发深蓝色至正蓝色而不是康熙时期典型的翠蓝色;由于以上原因以及时代的不同,仿制康熙时期豇豆红瓷器在神韵上远不能达到当时效果。

晚清 *** 时期 豇豆红圆罐

文章来源:《收藏家》201907期《瓷器鉴定那些事——小器大雅 豇豆红瓷器》

口述:何国森

整理:殷鹏

曾经亮相 *** 苏富比和佳士得,康熙最喜欢的这种瓷器将亮相京城

在今年北京中古陶2022年春拍的广告上,一件豇豆红大敦式碗格外引人注目。其釉色为名贵之大红袍,口径为22.3 公分堪称豇豆红釉之大器!此碗仪态稳重,胎质缜密,釉质细腻、釉色艳红洁净与碗里白釉互为映衬,宛若朝霞光彩照人。碗底双圈内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康熙瓷器由于烧造时间长,器底落款前后变化较大。康熙前期,官窑楷书款,笔划粗重,苍劲挺拔,古拙浑厚,布局宽大;后期字体渐趋清秀。

参考著录

1.《延熏秀色-- 康熙瓷器与宫廷艺术珍品特展》,保利艺术博物馆,P102,Lot6

2.《迤丽形色》十七世纪单色釉特展- 正观堂

来源:

*** 佳士得拍卖,2010 年5 月31 日,第 2017号

*** 苏富比拍卖,1977 年5 月16 日,第 176 号

尤其是“康”字,有两种书写形式,俗称“胖康”、“瘦康”。对比分析,此碗底宽“康”字符合康熙前期“胖康”书写形式,因此,该碗应为康熙中早期豇豆红品种中最名贵之大红袍种类。为一件难得之佳器,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豇豆红釉为清康熙朝创烧,康熙朝铜红釉名贵品种之一。其烧制时先在坯上施一层底釉,然后吹上一层颜色釉料,再盖上一层面釉,入窑高温还原焰烧成,因此,其呈色变化较多难以控制。豇豆红的釉面幽清浅红,匀净细腻,釉面上又晕散着天然星星绿色苔点,这种釉料在高温窑中的变化,形成了一种天然变幻的情趣。

豇豆红釉有上下高低之分:上乘者名“大红袍”或“正红”,通体一包,鲜艳明快;略次为釉色如豇豆,有深浅不等的斑点及绿苔,称“美人醉”或“美人霁”;色调较浅为“娃娃面”或“桃花片”;再次者色调更浅,或晦暗浑浊,为“乳鼠皮”或“榆树皮”;更次者则釉色呈灰黑不匀的“驴旰”、“马肺”色;釉为黑焦泡的一类,则属最次品。豇豆红的烧成难度非常之大,甚至超过郎窑红的烧制。因此无大件器物,高不过24 厘米,而且器形也不到10 几种,大多是文房用具,如印盒、水盂、笔洗等,其他还有少量的柳叶瓶、菊瓣瓶、莱菔尊、太白尊、苹果尊等。器物一般为圈足,足脊较窄,胎质细腻光洁,足内施白釉。除了柳叶瓶和盘外,均在器物外底白釉下以青花料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行双行款”。

红釉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但由于制瓷工艺复杂,明代中期失传。直到清康熙年间,才又恢复了这项失传200 多年的工艺。由此可见,豇豆红釉的烧制工艺是非常复杂的,如果不掌握一定的技巧,很难制成。

它所具有的柔和色调,是由于釉中的铜胶体错综复杂的分布而形成的,烧成时倘若氧化焰超过需要量,就会出现绿斑,因此这种技术很难掌握,这也是造成了豇豆红釉无大件器物的根本原因!因而此次露面的这件豇豆红大敦式碗无疑将成为拍卖场上关注的焦点。

瓷器详解之豇豆红瓷器

豇豆红是铜红 高温釉 中的一种,为清代康熙晚期出现的铜红釉品种。因其色调淡雅宜人,以不均匀的粉红色、犹如红 豇豆 一般、造型轻灵秀美而得名。 又因其浅红娇艳似小孩脸蛋、如三月桃花,又被人称为“娃娃脸”、“桃花片”、“ 美人醉 ”。

简介

豇豆红是铜红高温釉中的一种,为清代康熙晚期出现的铜红釉品种。因其色调淡雅宜人,以不均匀的粉红色、犹如红豇豆一般、造型轻灵秀美而得名。 又因其浅红娇艳似小孩脸蛋、如三月桃花,又被人称为“娃娃脸”、“桃花片”、“美人醉”。

2

豇豆红釉


豇豆红瓷器

豇豆红釉质都很匀净细腻,含有粉质。红釉中往往散缀有因烧制时氧化还原不同形成的天然绿色苔点。釉色有上下高低之分。上乘者,名为“大红袍”或“正红”,釉色明快鲜艳,通体一色,洁净无瑕。居中者,釉如豇豆皮,含有深浅不一的斑点,甚是柔和悦目。有的器身或口沿露出“ *** 美”的绿斑苔点,今称作“美人醉”或“美人霁”。

色调再浅些被称为“娃娃面”或“桃花片”,虽不如深者美艳但却有幽雅娇嫩之态。下品者,或色调更浅,或晦暗浑浊,名为“乳鼠皮”或“榆树皮”。至于器身呈灰黑不匀的“驴肝、马肺”色,与器下部呈黑釉焦泡的一类,则为最次品。豇豆红无大器,常见为文房用具,如太白尊(水盂)、石榴尊、菊瓣瓶、柳叶瓶、洗、印盒等。

豇豆红颜色出处,源于豇豆的本来色彩。<1>

3

传世豇豆红

豇豆红的烧成难度大, *** 时间短,所以传世数量极少,历来是收藏家搜猎的目标。天津博物馆收藏了一件康熙豇豆红釉太白尊,其釉色红绿相间,呈现出桃花春浓般的奇趣,正如清人洪北江诗誉:“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

传世的豇豆红以小件居多,如印盒、尊、柳叶瓶、菊瓣瓶等,其器底都有“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官窑款,主要是康熙宫廷所用的文房用具。雍正时虽有少量烧制,但釉色灰暗。雍正后已很难见到了。<2>

4

鉴定

豇豆红

要判别一件器物是不是豇豆红,主要观其器状、颜彩。豇豆红无大器,大件的器物,绝对不是豇豆红。豇豆红故名豇豆的颜色,色彩独到,为其他瓷器所无,即使不是行家,过目也不难辨别。其次,要辨别豇豆红的年代,究竟是康熙“本朝”制,还是光绪、 *** 时期制,抑或是现代仿制品,其中讲究颇多,伪造者也挖空心思在此装设‘地雷’。一要从底釉的氧化程度等细节判断其年代;二看瓷器胎骨的年代特征;三看落款;最后也是最难以捉摸的一点,看重量。”有人解释说:“官窑豇豆红,重量对应体积大小很有讲究,行家上手一掂量,心中自然就有几分底。”<3>

5

豇豆红欣赏

豇豆红

豇豆红釉洗,清康熙,高3.9cm,口径8.2cm,足径7.5cm。

洗敛口,圈足。里施白釉,外施豇豆红釉,有绿色苔点。足底施白釉,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豇豆红釉是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颜色釉,用还原焰烧成,为清康熙时期铜红釉中的名贵品种。其基 *** 调如成熟豇豆的红色,故名。成品有高下之分,上乘者称“大红袍”;略次者,釉色中含有深浅不一的斑点及绿苔,又称“美人醉”或“美人霁”;下品呈色暗褐,称“驴肝”、“马肺”。豇豆红烧成难度很大,只能由官窑少量生产,仅供皇室内廷使用,且无大件器物,更高不过20cm。

康熙留给后世的财富:淡雅秀美的御窑“豇豆红”器

  • 文物实拍·稽古赏珍

康熙帝与“豇豆红”

康熙帝姓爱新觉罗,名玄烨,顺治帝第三子,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他1654年出生于紫禁城景仁宫,1662年8岁登上皇位,1722年卒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享年69岁。康熙帝在位61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康熙帝读书卷轴


康熙帝执政期间平三藩、收 *** 、败噶尔丹、驻兵 *** 、遏制沙俄扩张,捍卫了国家的统一,打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大发展,尤其是在御窑瓷器的烧造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清时代的所谓御窑,设在江西景德镇珠山,是专门为皇家烧造瓷器的场所,也是负责产生与管理的机构。《饮流斋说瓷》曾言:“清代于官窑之中更有‘御窑’,而专备 *** 而不敢僭”。

在康熙御窑制品中,“豇豆红”的文房小件,颇令人眼前一亮,它们造型工致,釉色莹润, *** 精美,而且,数量稀少,烧制不易,最为名贵。

玫茵堂藏康熙御窑“豇豆红”器·四库全叔拍摄


所谓“豇豆红”这个称呼,始于清末的古玩行,因其釉色呈淡粉红色,犹如红豇豆一般而得名。其浅红娇艳,好像婴儿肉嘟嘟的小粉脸,又好像三月桃花,还如微醉 *** 的双颊,故而有“娃娃脸”、“桃花片”和“美人醉”的名号。

“豇豆红”以铜为着色剂,属于高温铜红釉,它上釉的 *** 也与众不同,不是采用浸釉、浇釉的方式,而是“吹釉”。这种工艺相当复杂,先在胎体上吹上一层透明釉,然后是一次色釉,干后再上一层透明釉,然后在1280度的高温中烧成。清人龚鉽曾以诗赞曰:“看他吹釉似 *** ,小管蒙纱蘸不浇。坯上周遮无渗漏、此种元气要人调。

由于吹釉的层次不同,致使铜元素在器物上各部分的存在形态、密度及粒度会产生变化,因而色调亦富于变化。烧成后,釉中会出现水渍般的现象,而且在氧化焰的作用下,器身或口沿部位会露出绿色的苔点,在淡红釉中,相映成趣,可谓“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

“豇豆红”的烧造仅见于康熙一朝,但当时还不叫这个名字,据清中期《南窑笔记》说:“吹青、吹红二种本朝所出”,著名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认为,“吹红”即指“豇豆红”。雍正时也烧过“豇豆红”,但颇不成功,之后则不再烧造。

由于烧造难度太大,因此传世品只见文房小件,很少见到大件。常见器型主要有八种,分别为莱菔尊、菊瓣瓶、柳叶瓶、太白尊、苹果尊、镗锣洗、印泥盒及蟠龙瓶,更高的亦不超过20厘米,器底都有“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官窑款。去年保利艺术博物馆曾经展出过玫茵堂“豇豆红”器一套七件(无蟠龙瓶)的收藏,令人称叹!

玫茵堂“豇豆红”七器

豇豆红太白尊因形似唐代诗人李太白饮酒的酒坛而得名,造型仿佛一只倒扣的碗,侈口小巧,颈极短,溜肩,鼓腹,腹部暗刻三团螭纹,图案规整,刻画精致,龙纹清晰。

康熙御窑“豇豆红”太白尊·四库全叔拍


它的圈足具有非常鲜明的康熙御窑特色,高度只有2到3个毫米,这是因为在外壁靠底近圈足的地方,被旋削过一刀,这一刀使得红釉在接近圈足的地方嘎然而止,干净利落,但是底面很平,不塌。

康熙御窑“豇豆红”太白尊局部·四库全叔拍


这件豇豆红镗锣洗,浅腹,平底,形似打击乐器镗锣,故名。它外壁施豇豆红釉,娇艳 *** ,釉面光洁明亮,里面施白釉,外底也是白釉。

康熙御窑“豇豆红”镗锣洗·四库全叔拍


康熙御窑“豇豆红”镗锣洗·四库全叔拍


这件豇豆红印泥盒,器身矮扁,线条优美;胎质洁白,坚硬纯净;釉质细润,娇艳 *** ,釉面光洁明亮;造型小巧玲珑,整体看上去宛如一个柿饼。

康熙御窑“豇豆红”印泥盒·四库全叔摄影


康熙御窑“豇豆红”印泥盒·四库全叔摄影


豇豆红苹果尊的器口内凹,整体造型宛如苹果,故名。它,器表施豇豆红釉,内部施白釉;胎体厚度适中,胎质硬朗且细腻,曲线优美简洁,圈足修削俐落,显示了康熙御窑设计的理念。

康熙御窑“豇豆红”苹果尊·四库全叔 拍摄


康熙御窑“豇豆红”苹果尊局部·四库全叔 拍摄


豇豆红莱菔尊,又名“萝卜尊”,为康熙朝特有尊形之一,长颈翻口,颈下饰双弦纹,肩部丰圆,长腹下敛。整器素洁淡雅,红釉晶莹,仔细看可见稀疏的气泡,通透自然,

康熙御窑“豇豆红”莱菔尊·四库全叔 拍摄


康熙御窑“豇豆红”莱菔尊局部·四库全叔 拍摄


豇豆红柳叶瓶,因造型纤细似柳叶故得名;又因美若亭亭玉立的佳人,也被称为“美人肩”。所敷豇豆红釉,极厚润莹亮,色调淡雅宜人,犹若桃花,娇嫩之美不可言喻。

康熙御窑“豇豆红”柳叶瓶·四库全叔 拍


在康熙一朝众多的“豇豆红”器皿之中,太白尊、镗锣洗常见,若论数量之稀少,当推柳叶瓶等立件,历来难求一见。

康熙御窑“豇豆红”柳叶瓶局部·四库全叔 拍


豇豆红菊瓣瓶和柳叶瓶、莱菔尊与前面所说的几种器形稍有不同,它们内外都是豇豆红釉,而不似太白尊、印盒等外施红釉、内施白釉,而且瓶的口部留白,这是出于红白对比装饰的考虑,通常称之为灯草边,口沿内部的红釉则大多有一些苔点。

康熙御窑“豇豆红”菊瓣瓶·四库全叔 拍


康熙御窑“豇豆红”菊瓣瓶局部·四库全叔 拍


豇豆红太白尊,豇豆红太白尊-第1张图片-

附:玫茵堂

玫茵堂,意为“Hall among Rose Beds”(掩映于玫瑰花丛中的殿堂),亦是玫茵堂主人在瑞士的家乡Meienberg的谐音。玫茵堂主人为瑞士商人 *** ·裕利和其弟吉尔伯特·裕利。“玫茵堂”坐落瑞士苏黎世东南的湖畔,为裕利兄弟的祖父于1912年购入的房产,他们将所有收藏陈列于地下室幽长的画廊中。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裕利兄弟开始把他们创造的财富用于购买中国艺术品,并只与更优秀的专业古董商合作。20世纪50年 *** 始通过仇焱之购买中国古代艺术品,仇焱之当时驻于 *** ,不久又转驻瑞士,其经营与收藏,为战后中国艺术品中最为显赫之属。

玫茵堂购藏后期,主要与英国 *** 古董商埃斯肯纳茨合作入藏明清两代陶瓷。可以说能入藏“玫茵堂”之物,堪称精绝之珍。下面就来看一下其收藏的七件“豇豆红”器:



系列文章:

甄嬛传:清宫瓷器等级 *** 的反面教材

清代帝后 *** 的官窑瓷器珍品大赏,其中一件是乾隆的更爱

清宫帝后妃嫔吃年饭所用的精美餐具大曝光!

故宫珍藏·慈禧的瓷器(上)

故宫珍藏·慈禧的瓷器(中)

故宫珍藏·慈禧的瓷器(下)


参考文献:

  1. 《中国陶瓷史》
  2. 《饮流斋说瓷译注》
  3. 《瓷之色》
  4. 展览说明

注:

  • 文中除之一幅图来源 *** ,其他照片皆为作者四库全叔拍摄。

康熙钟爱的名瓷,桃花 *** 豇豆红(三)


上期说到,豇豆红的烧造极为困难,历代皇帝御制官窑器中,釉色唯豇豆红者每件品相悬殊,无一雷同,皆因釉色对窑炉气温极为敏感多变,工匠不能把握控制所致。

豇豆红烧造难度于铜红釉中更高,铜红显色已是不易,要控制到这般色度就更难了。在烧制过程中,首先用还原焰烧成红色釉,再放入稀薄的空气,使釉层表面的铜氧化;氧化的铜呈现绿色,使得釉面红中泛着绿色斑点,红绿相映,恰如诗中所描述的“绿如青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

清康熙豇豆红釉洗


豇豆红釉色里的“大红袍”固然很好,我却特别喜欢豇豆红里较浅那种,近似三月桃花红的那种釉色。但心动归心动,豇豆红瓷器的 *** ,却是没得好商量的,越是釉色漂亮,越是 *** 昂贵。

但价高也得要!豇豆红是一代名品,仿品自然也多,晚清、 *** ,以至现代,都有

*** 无数。所以购藏豇豆红器,要擦亮眼睛,更好是大藏家释出的,流传有序,以免打眼。更重要一点,还要合眼缘的。

这些年,拍卖场不时见到的豇豆红瓷器,以太白尊、印盒较为多见。可惜总是没碰上合眼缘的,缘分的东西,可遇而不可求。

清康熙 豇豆红釉暗刻团螭纹太白尊 (中国嘉德2021秋季拍卖会)


清康熙 豇豆红釉印盒 (北京保利2021秋季拍卖会)


直到2013年佳士得 *** 秋拍,一件编号为3488的豇豆红镗锣洗终于出现了。该洗器型小巧,釉色极为可爱。更为特别的是,一器之内,豇豆红、桃花红、乳鼠皮、绿苔点,诸色具备,晶莹匀和,真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若知后事如何,请接着看下一篇!

简介|豇豆红八大码

今日主题

豇豆红

豇豆红是铜红高温釉中的一种,为清代康熙晚期出现的铜红釉品种。因其色调淡雅宜人,以不均匀的粉红色、犹如红豇豆一般、造型轻灵秀美而得名。 又因其浅红娇艳似小孩脸蛋、如三月桃花,又被人称为"娃娃脸"、"桃花片"、"美人醉"。

色调再浅些被称为"娃娃面"或"桃花片",虽不如深者美艳但却有幽雅娇嫩之态。下品者,或色调更浅,或晦暗浑浊,名为"乳鼠皮"或"榆树皮"。

至于器身呈灰黑不匀的"驴肝、马肺"色,与器下部呈黑釉焦泡的一类,则为最次品。豇豆红无大器,常见为文房用具,如太白尊(水盂)、石榴尊、菊瓣瓶、柳叶瓶、洗、印盒等。

豇豆红颜色出处,源于豇豆的本来色彩。

豇豆红是康熙晚期出现的红釉品种。相比名动于世的康熙郎窑红,豇豆红釉质稍微莹润淡雅一些,玻璃质感没有那么强。

常见的器形有八种,俗称八大码,分别为:柳叶瓶、莱菔瓶、蟠龙瓶、菊瓣瓶、太白尊、镗锣洗、印泥盒和苹果尊。

题图为很多年前徐展堂先生的一套“八大码”,当年拿到 *** 苏富比,轰动一时。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市面上再也没有出现一套类似的、完整的“八大码”。

豇豆红其实不止这八种器形,其它的如杯盘等也能见到。但是我们一般只提这八种,因为它们是古代对艺术追求的经典之作。灵动秀美的器形,配上柔和莹润的红釉,这样的视觉冲击力,虽然时隔数百年,依然能感受的到。

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分别看看这八大件藏品。

柳叶瓶

【莱菔瓶】

【蟠龙瓶】

【菊瓣瓶】

【太白尊】

【镗锣洗】

【印泥盒】

【苹果尊】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小编万分荣幸!文章内容仅 *** 小编个人意见,欢迎您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希望您能看得愉快!

古香古色的中国红,流传 *** 的极致惊艳

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甚至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的象征, *** 着喜庆、热闹与祥和。

中国红氤氲着古色古香的秦汉气息,延续着盛世气派的唐宋遗风,沿袭着灿烂辉煌的魏晋脉络,流转着独领 *** 的元明清神采。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盘成一个偌大的中国结,高度概括着龙的传人生生不息的历史。

中国红是中国的传统色彩之一,在各种喜事、婚嫁、建筑,以及瓷器、漆器、家具等物件里,都可以看到红色铺天盖地袭来。从来没有一种颜色,能像红这样雅俗共赏。红绣球、红舞绸、红灯笼、红木箱柜、红墙朱门、红包儿、红鞭炮、红印泥、红旗......红遍中国。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给藏友们带来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中国红”的物件,祝愿各位在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漆器

“漆器”是指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中国古代漆器的工艺,早在 *** 就已经出现,夏代的木胎漆器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用于祭祀,并常用朱、黑二色来髹涂。殷商时代已有“石器雕琢,觞酌刻镂”的漆艺。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炝金、描金等工艺品,对日本等地都有深远影响。

所谓“剔红”,则是指在器物胎型上涂厚厚的朱色大漆,少则也有 *** 十层,多则达到一两百层,待半干时瞄上画稿,再雕刻出浮雕纹样,因而,也叫“红雕漆”。

明永乐 剔红缠枝莲纹圆盒 高3.8厘米 口径10.5厘米 足径7.2厘米

明永乐 剔红莲托八吉祥纹圆盒 高9.4厘米 口径32厘米

清乾隆 剔红山水人物流觞图扁圆盒 高8.3厘米 口径17.8厘米

清乾隆 剔红团香宝盒 通高6.4厘米 更大口径12.2厘米

绿地剔红龙凤寿字纹八方盆 高14厘米 口径22.3厘米

明永乐 剔红花卉纹盏托 高10厘米 口径12厘米 盘径21厘米 足径11.4厘米

明永乐 剔红花卉纹盖碗 通高16厘米 口径30.2厘米

清乾隆 剔红海水游龙纹盒 通高9.6厘米 口径7.9厘米

红雕漆工艺也常运用于家具——

清 红雕漆云龙纹罗汉床 高108.5厘米 长231厘米 宽125厘米

明末 剔红夔龙捧寿纹宝座 通高102厘米 横101.5厘米 纵67.5厘米

清乾隆 剔红福寿纹炕几 高34.5厘米 横94.5厘米 纵25.5厘米

明永乐 剔红牡丹纹脚踏 高15厘米 长51厘米 宽19.8厘米

明宣德 剔红孔雀牡丹纹几 通高84厘米 面径43厘米 足径57厘米

红釉瓷器

中国人民的欣赏习惯,常以红色 *** 吉祥、富贵,被誉为“千窑一宝”的红釉瓷,也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格,成为世界陶瓷史上一颗闪耀着夺目光辉的明珠。

红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最早出现于唐代的长沙窑。元代始成功地烧制出红釉器物。明代永乐、宣德时烧制出著名的“宝石红”釉。清代康熙时,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先后烧制出郎窑红、豇豆红和霁红。其中以豇豆红的烧制难度更大,因其色调淡雅宜人,以不均匀的粉红色、红釉中多带有绿色苔点犹如红豇豆一般、造型轻灵秀美而得名,有“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之美誉。

豇豆红烧成难度很大,只有康熙官窑少量 *** ,仅供皇室内廷使用,且无大件器物,多为文房用具如太白尊、印泥盒、镗锣洗或小件陈设类瓶等,如栅叶瓶、菊瓣瓶、莱菔尊等。

清康熙 豇豆红釉洗 高3.9厘米 口径8.2厘米 足径7.5厘米

清康熙 豇豆红釉菊瓣瓶 高20.3厘米 口径5.2厘米 足径4.2厘米

清康熙 豇豆红苹果尊

清康熙 豇豆红铴锣洗

清康熙 豇豆红太白尊

清康熙 豇豆红釉莱菔瓶 高19.8厘米 口径3.2厘米 足径4厘米

豇豆红瓷器七件套组

清康熙 豇豆红釉镗锣洗

清康熙 豇豆红釉莱菔尊 高19.9厘米 口径3.2厘米 足径3.9厘米

红木

红木是我国高端、名贵家具用材的统称,共有二科、五属、八类、三十三种种类,包括檀香紫檀、花梨木、酸枝木、鸡翅木等等。红木吸取日月之精华,收山水之灵气,形成了重、硬、细、少的名贵木材特 *** 。其独特的文化气息和实木触感,浑厚古朴的纹路、温润典雅的色泽、阵阵扑鼻的木香,给人一种古朴、沉静而悠远的感觉,使之成为了历代家具、器皿、文房至宝。

清 红木云蝠纹翘头案 高100厘米 长367.5厘米 宽71厘米

清晚期 红木三多纹罗汉床 高96厘米 长206厘米 宽110厘米

清乾隆 红木人物风扇钟 高194厘米 底54厘米

明 黄花梨画桌 高79.5厘米 长176厘米 宽83.5厘米

明 黄花梨十字连方罗汉床 高 *** .5厘米 长198.5厘米 宽93厘米

清乾隆 红木龙纹大盖盒 尺寸:52×34×30cm

清 梓檀贴面雕博古纹红木大柜 (一对) 尺寸: *** ×160×58cm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清康熙釉里红夔龙纹摇铃尊+豇豆红釉暗刻团螭纹太白尊欣赏

各位老铁好!

今天我们欣赏几件清代康熙时期的经典器物,一件是釉里红夔龙纹摇铃尊,另一件是豇豆红釉暗刻团螭纹太白尊。

除此之外,吕较瘦还要和大家再一起分享下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棒槌瓶和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笔筒。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我们来按这件康熙釉里红夔龙纹摇铃尊,圆唇小口,细长颈,丰肩,筒形腹,浅圈足。

‘’胎细白致密,颈、腹部以釉里红绘两条相向的夔龙。

底落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竖行款。


清康熙釉里红夔龙纹摇铃尊

我们再来看下面两件康熙豇豆红釉暗刻团螭纹太白尊。

太白尊亦称太白坛,因摹仿诗人李太白的酒坛,故名。又因其形似圈鸡用的罩而有“鸡罩尊”之称。为康熙时期官窑典型器物之一,造型多为小口侈,短颈,溜肩,腹部渐阔呈半球形,浅圈足旋削得窄小整齐。腹部为浅刻团螭图案。

下面这只尊小口微侈,短颈溜肩,腹壁渐张,呈半球形,浅圈足。器内壁和底部施青白釉,外壁施豇豆红釉。腹部有三组暗刻团螭纹。

底落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竖行无边栏款。

清康熙款豇豆红釉暗刻团螭纹太白尊

再看下面这只太白尊,和上面发色有差异。

器的内壁和底部施青白釉,外壁施豇豆红釉,腹部有暗花团螭纹,底落“大清康熙年制”青花楷书三竖行六字无边栏款。

我们知道,豇豆红因色调淡雅,呈不均匀的粉红色、犹如红豇豆一般而得名。它在康熙时期较为名贵,因其用铜做着色剂,而铜在窑温里的化学反应比较活跃,要想烧得很匀净,难度非常很大,所以传世数量也极其少有。

清康熙豇豆红釉暗刻团螭纹太白尊

现在,我们来看下面这件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棒槌瓶, *** ,直颈,颈中部凸弦纹,弧坡肩,筒形长腹,圈足。

器胎细白致密。颈部从上往下,依次为如意纹、同心圈纹、山字形纹。腹部绘山水人物图,山峰、飞瀑、古树、茅舍,画面层次分明;高士或对座而谈,或骑驴携仆缓行,画面格调高雅清新。

棒槌瓶因其形似棒槌而得名,为康熙时期流行的器物。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棒槌瓶

相信很多人非常喜欢康熙时期的笔筒或者笔海,我们现在就来看下面这件康熙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笔筒,器呈筒形,平口直壁,玉璧形底足。

器外壁以青花楷书《圣主得贤臣颂》全文,其字体规整俊朗,于文章末处书釉里红“熙朝传古”篆体方章。底心施白釉,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圣主得贤臣颂》为西汉蜀人王褒应汉宣帝刘询之召所作,它阐述了“故圣主必待贤臣而弘功业,俊士亦俟明主以显其德” 的关系。“熙朝传古”为称颂闲章,意为“王朝兴盛,千古相传”。

清康熙年间,出于当时招贤纳士的 *** 需要与某些文人墨客的传统,瓷器上出现了以长篇诗词歌赋作为装饰纹样的风尚。

清康熙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笔筒

最后,我们来看这件康熙青花釉里红梅竹纹碗,敞口,斜壁,圈足。胎细白质坚,施青白釉。青花釉里红装饰。碗内口绘青花釉呈红折枝梅枝纹,底心为适合图,青花地釉里红白梅纹,外壁青花釉里红梅竹图。底落青花双圈“大明宣德年制”双竖行楷书仿款。

青花釉里红创烧于元代,是以铜红料为着色剂在瓷胎上绘画,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而铜只有在还原气氛中才呈红色,因此在釉里红瓷器的烧制中对窑室气氛要求十分严格,烧成难度大,成品率低,又由于青花着色剂是钴,釉里红着色剂是铜,二者 *** 质不同,烧成温度以及对窑室气氛的要求也有差异,因此两者同施于一器,并且红蓝呈色均恰到好处并非易事。

康熙时期青花釉里红工艺有了很大提高,由于对铜元素成色机理比较了解,运用在瓷器的 *** 上把握比较准确,绘画线条灵活,烧成后在釉下显色清楚,釉里红作为点缀色夹在青色之中,青红配合默契,静中寓着律动,形成了青红相间、冷暖相衬、动静相映的的艺术特色和审美特征。

清康熙青花釉里红梅竹纹碗

北京保利拍卖2022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部分成交藏品欣赏

1、清康熙 豇豆红釉太白尊

LOT 号:5306

估 价:1,000,000 ~1,500,000

成 交 价:RMB 1,150,000

日 期:2022-07-28

尺寸:直径12.8cm

清康熙 豇豆红釉太白尊


本品侈口小巧,外翻如唇,口部留白呈灯草边;短颈溜肩,鼓腹呈半球形。底部浅圈足修整圆润,胎质润白坚致,以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2、清康熙 釉里红螭龙直颈瓶

LOT 号:5305

估 价:1,500,000 ~2,500,000

成 交 价:RMB 1,840,000

日 期:2022-07-28

尺寸:高21cm

清康熙 釉里红螭龙直颈瓶

本瓶小口,细长颈,丰肩,腹下敛收,圈足。通体施白釉,釉面洁净润泽,在颈至肩部饰釉里红螭龙,曲体上仰,龙身缠绕颈肩处,龙眼以青花点睛。圈足内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此瓶器形古朴端庄,胎体坚致,纹饰简洁但充满动力,具康熙时代的特色。


3、清康熙 豇豆红釉柳叶瓶

LOT 号:5309

估 价:2,600,000 ~3,600,000

成 交 价:RMB 3,680,000

日 期:2022-07-28

尺寸:高15.5cm

清康熙 豇豆红釉柳叶瓶

本品撇口,细颈,丰肩逐渐下收,圈足,因造型纤细似柳叶故有“柳叶瓶”之称;又因隽巧秀美宛如亭亭玉立之佳人,又称之为“美人肩” 。上施豇豆红釉,极厚润莹亮,色调淡雅宜人,犹若桃花,娇嫩之美不可言喻,更于深浅变化之中予人感悟窑火神功之无限魅力。器底挖足甚深,足底内所署楷书“大清康熙年制” 。足外墙呈现一圈较宽的无釉涩胎,这是“柳叶瓶”显着的工艺特色之一。



资料来自 *** ,详情请在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官方网站查询

陕西文化艺术品司法鉴定中心

标签: 太白 豇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