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荔枝开始上市的季节了,作为中国的特产水果之一,荔枝用它奇特的果香 *** 了无数男女老少,因为其香甜的味道,所以也是宝宝爱吃的食物之一,可是因为吃荔枝,全球已经有无数个孩子死于空腹或者过量进食后的急 *** 低血糖,“荔枝病”确实是存在的!
在我国,早在1976年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荔枝病”,距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
可是每年因“荔枝病”而被报道的病例仍旧很多,标题内容都可以用骇人听闻来形容!说明家长还是没有充分认识到过量食用荔枝的严重后果!▼
(来源:BBC NEWS)
啥是荔枝病?
荔枝中毒又称“荔枝病”,是连续多日进食大量荔枝并且吃饭不多所引起的一种急 *** 疾病,常在后半夜或者清晨突然发病。
主要表现为低血糖症状:头晕、乏力、出汗、面色苍白、肢冷、心悸、恶心、腹痛、腹泻。
严重者可出现突然 *** 、抽搐、心律失常、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死亡,还可出现发热、牙龈肿痛、鼻出血等。
就这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目前主要有两种解释:
1、果糖导致的低血糖症:
根据之前的报道,医生都解释荔枝病的实质是一种“低血糖症”,荔枝中含丰富的果糖,食后使 *** 血中果糖含量显著升高,果糖被 *** 吸收后首先在肝脏中经一系列酶的催化,转化为葡萄糖供能或转变为糖原贮存,被组织细胞氧化利用。大量果糖转化为葡萄糖后可 *** 胰岛 β 细胞迅速释放大量胰岛素,使肝脏调低血糖浓度,导致血液内葡萄糖供应不足,引发低血糖反应。
2、由荔枝中含有的支链氨基酸次甘氨酸(Hypoglycin A)和MCPG引起的:
17年发表在医学 *** 《柳叶刀》的一篇文章显示,科学家们曾在14年5月和7月间对390名“荔枝病”患者做了分析,研究发现了荔枝中的两种 *** :次甘氨酸A和MCPG,这种次甘氨酸本身是无毒的,但是它的代谢产物会结合成有毒的复合物。这两种 *** 能够 *** 机体,导致脂肪酸代谢紊乱,影响到正常的脂肪氧化和糖异生,干扰了机体生成葡萄糖的能力,导致急 *** 低血糖的发生。
来源:《柳叶刀》2017.5
无论是哪种解释,最终结果都是因为空腹或者食用过量而导致的急 *** 低血糖,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肝糖原储备不足,空腹状态下大量进食荔枝以后,吃不下其他食物,就容易发生低血糖。
并且因为脑内仅储存有 2克葡萄糖 , 葡萄糖主要来自血糖 ,是脑组织获能的主要来源,当发生低血糖时, 供给脑的能量减少, 影响脑代谢, 同时脑细胞结构的基质碎裂, 年龄越小 , 脑功能损伤最明显,因此会出现抽搐等情况, 特别是高胰岛素血症低血糖时,脑损伤更为严重!
还能给宝宝吃荔枝吗?
荔枝还是能吃的,因为并非吃了荔枝就会发生低血糖,而是在空腹或者吃饭较少的时候大量吃荔枝,可能会发生低血糖。
儿童每天吃荔枝一次只要控制在5颗以内,成年人不要超过300克,就是比较保险的量,不会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另外千万不要空腹吃荔枝,更好是在饭后半小时食用。
同时一定要给宝宝吃熟透的荔枝,因为未熟的荔枝中, *** 会更高。
关于吃荔枝,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家长们一定要把荔枝核剥掉再喂给宝宝吃,荔枝核较小,万一不慎卡住气管,会导致窒息!
出现荔枝病怎么办?
孩子如果出现饥饿、无力、头晕等症状时,家长要尽快让孩子口服葡萄糖水来减缓症状。严重的要及时去医院,这种急 *** 低血糖,必须要争分夺秒进行抢救!
既然会让血糖降低,为什么吃荔枝还会上火?
有些人在大量进食荔枝后,会出现流鼻血、牙龈肿痛、口腔溃疡或者便秘等情况,并把它们归因于“荔枝 *** 热,会让人上火”,这是怎么回事呢?
“上火”其实是一种代偿范围内的急 *** 应激反应,指在免疫功能下降时出现炎症和局部感染。由于荔枝含有大量的糖分,这些糖分残留在口腔里,导致细菌滋生,牙龈红肿发炎,此外高糖分还会让口腔处于高渗状态,也就是口腔细胞里的水分减少,会让你感到口感舌燥。所以吃完要记得刷牙漱口~
另外,由于将糖分解需要大量B族维生素参与,所以在大量进食荔枝后,会造成B族维生素的短暂缺少,也是造成口角炎的原因。
关于食用荔枝各位宝爸宝妈还有什么想要了解的吗?欢迎在下方留言~嘟妈会为你一一解答~
参考资料:
1. Rohini Chatterji.Researchers Confirm That Litchis H *** e Been Killing Malno *** ished Children In Bihar's Muzaffarp *** For Years.https:// *** huffingtonpost.in/2017/01/31/litchees-h *** e-been-killing- *** lno *** ished-children-in-bihars-muza_a_21704186/,2013.
2. Indian children *** d after 'eating lychees on empty sto *** ch'.https:// *** bbc *** /news/world-asia-india-38831240,2017.
3. Shrivast *** a A, Ku *** r A, Tho *** s J D, et al. Association of acute toxic encephalopathy with litchi consumption in an outbreak in Muzaffarp *** , India, 2014: a case-control study
4. 许黎忠, 林志海, 程芳芳,等. 荔枝中毒48例急诊救治分析
5. 刘光丽, 范刚, 孙位军,等. 上火的发病机制、治疗和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分享本文,让更多家长看到!
夏天各种各样的水果都陆续上市。酸甜可口的荔枝成为很多人的更爱。荔枝个儿大,汁水足 果皮有鳞状突起鲜红饱满。果肉半透明,状味鲜美,吃一颗就能开胃生津,一扫身体的暑热。看着这么大的荔枝核。喝多了就动起了心思,尤其是喜欢养花的朋友,能不能把荔枝种下去自己养成荔枝树呢?
其实荔枝可以作为盆栽栽种它的原始环境。是在非洲美洲等热带气候的国家,在广东和福建栽培得最为旺盛,荔枝和香蕉,菠萝,龙眼。可是南方著名的南国四大果品之一。
吃完的果核不要丢,在家里养护可以当成小盆栽观赏,如果养成树的话可是不太容易的,尤其是北方的花友。冬天太冷,容易冻死的,那么怎么在家里种荔枝树呢?
吃剩的荔枝果核保留一些比较 *** 较饱满的,这样的发芽率会比较高, *** 也是可以栽出小果树的。把荔枝 *** 的果肉给它剔除一些,因为保留着果肉容易发霉,腐烂还会容易引起病菌感染,我们把吃剩的果核直接丢在水里面清洗一下就可以了。然后浸泡在水里,可以浸泡几天,如果浸泡的时间短了,发芽率也不高
也可以放在潮湿的棉布中。让他发芽,等他发芽之后再把它种在一个花盆中就可以了,土壤尽量用疏松透气的营养土。也可以搭配一些砂质的土壤,疏松透气 *** 好一些,最为重要,别看它是树在小苗的期间是特别的怕积水的。然后在盆土表面轻轻地撒上3四厘米的土壤就可以了。
一个花盆中可以多种几颗果核,我们就是为了做成小盆栽。果子种植地密集了才更加好看,用不了多久,小芽就会从棕色的果核中慢慢的拱出来冒出来,放在光照好的地方。适当地晒晒太阳,在小苗期间尽量避开夏天的暴晒。避免晒伤叶子,因为荔枝的果肉果核非常的庞大,里面储存了一些水分和养分,所以也不需要浇太多的水盆,土 *** 一半再浇透就可以了,尽量保持空气的湿度,
南方的这些植物都是喜欢空气湿度大的环境,大约一个月左右,这些果核就会慢慢的长出嫩嫩的叶片,变成一颗颗的小树盆栽了。不过如果想让荔枝养成树,可是要费一番功夫,也不是不可能,尤其是在南方地域暖和的地方。等他长大一些可以把它挪在地上,地在几年之后也可以挂果呢,想要挂果多果实甘甜,还是需要嫁接。不然,小苗长成大树,挂果也多不了。
荔枝的品种繁多。喜欢高温高湿,光照充足的环境。喜乐怕冷。想把它养大啊,变成盆栽,也不简单呢,不过还是有很多高手,把荔枝养成盆栽盆景,株型好看,挂果量也不少,南方的朋友实验效果比较好,北方基本没办法做到。
吃了荔枝核别扔,埋在花盆变盆栽,果子七八个,越热越长个
带你识别荔枝核荔枝核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的干燥成熟 *** 。夏季采摘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和肉质假种皮,洗净,晒干。
荔枝植物
【 *** 状】 本品呈长圆形或卵圆形,略扁,长1.5~2.2cm,直径1~1.5cm。表面棕红色或紫棕色,平滑,有光泽,略有凹陷及细波纹,一端有类圆形黄棕色的种脐,直径约7mm。质硬。子叶2,棕 *** 。气微,味微甘、苦、涩。
荔枝核 *** 材
荔枝核
伪品荔枝核:桂圆核
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干燥 *** 。呈类球形,表皮红褐色,有光泽,一端有长椭圆形灰白色种脐,质坚硬,剖开后有两片子叶,灰褐色,质亦坚实。气微,味淡而味苦。
伪品:桂圆核
【炮制】 盐荔枝核 取净荔枝核,捣碎,照盐水炙法(通则0213)炒干。
盐荔枝核
【化学成分】
*** 含皂甙(1.12%),鞣质(3.43%)和a-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
【 *** 理作用】
1、抗肿瘤:荔枝核水提液按 62.5g/kg 的剂量给接种肉瘤 S<sub>180</sub>、肝癌瘤株致小鼠肿瘤模型灌胃,连续 10d,对肿瘤有抑 *** 用,对肉瘤 S<sub>180</sub> 抑瘤率为 30.24~36.28%,对肝癌抑瘤率为 29.81~38.58%。
2、降血糖:荔枝核水提液按 5g/kg 的剂量给正常小鼠和四氧嘧啶所致小鼠高血糖模型灌胃,能降低正常小鼠的血糖,血糖平均降低率为 16%,又能降低四氧嘧啶所致小鼠的血糖,血糖平均降低率为 69.99%。
3、抗血小板 *** :0.5g/ml 的荔枝核提取物能降低 *** 外血小板 *** ,抑制率为 55.5%。
【 *** 味与归经】 甘、微苦,温。归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 行气散结,祛寒止痛。用于寒疝腹痛, *** 肿痛。
【用法与用量】 5~10g。
【贮藏】 置干燥处,防蛀。
荔枝好吃也会「中毒」!同时踩上这3个“雷”,你可能就要遭了又到了一年吃荔枝的季节,
你实现“荔枝 *** ”了吗?
想抱苏轼 *** @##
只能呵呵!!&**
抱歉,我不是贵妃……
人艰不拆~~~~
自己还没 *** ,荔枝再等等~
苏轼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但也有人说,苏轼是把广东话的“一啖荔枝三把火”,听错了!
因为荔枝吃多了,会得“荔枝病”,甚至有时还会危及生命↓↓
荔枝这么好吃,为什么会“中毒”?吃荔枝时怎样才能避免中毒?吃荔枝有禁忌人群吗?今天小康妹儿特别邀请到四川省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 主治医师 宋怡,来为大家好好讲一讲。
01
什么是“荔枝病”?
据宋怡介绍:所谓的“荔枝病”,目前医学上认为是一种低血糖病。因为在出现“荔枝病”的人群当中,发现他们普遍具有低血糖反应,如眩晕、出冷汗、心跳加快、感到饥饿,口渴或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抽搐或突然 *** ,危及生命。
可是,为什么同样是吃起来很甜又含丰富果糖的水果,西瓜怎么就不会引起低血糖呢?
据2017 年 4 月发表在柳叶刀全球健康上的研究报告:
荔枝中含有次甘氨酸 A(降血糖素 A)和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抑制了正常的脂肪氧化和糖异生,加剧了夜间空腹期的低血糖, *** 了 *** 自我保护机制,从而导致严重的低血糖反应和爆发 *** 脑病发作。
在未成熟荔枝中有害物质的含量明显高于成熟果实,食用未成熟的荔枝更容易患病,也不要把荔枝的核吞下或咬破。
那么怎样辨别荔枝熟与不熟呢?
“一般来说,从外观上讲,除了个别品种,壳子偏红的要相对成熟一些,或者成熟的荔枝会更甜一点,对于普通大众来讲,目前只能通过这些简单的办法来初步辨别”,宋怡说道。
(综上,到目前为止,“荔枝病”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虽然“荔枝病”的传说不绝于耳,但是身边好像很少有人得,当“耳边风”听听就算了?
02
吃荔枝要避开这3个“雷”
宋怡表示,吃荔枝千万要避开这三个“雷”:①空腹吃荔枝;②而且空腹大量吃荔枝;③吃完荔枝没有吃其他东西。
如果你同时“满足”这3个条件,出现“荔枝病”的几率就非常大,而且小朋友会更容易出现。
因为年龄越小,肝糖储备比较少。而 *** 在大部分情况下通过脂肪代谢途径补充血糖,大人肝糖储备充足,直接肝脏分解就可以补充血糖了,所以小朋友更容易出现。
因此,吃荔枝时更好不要空腹进食大量,吃完之后更好吃点其他东西,当然也不是说避开上述3个“雷”之一就不会出现“荔枝病”,最重要的是大家要视个人自身状况食用。
03
荔枝每天可以吃多少?
宋怡介绍:依照中国营养学会膳食指南推荐,每人每天食用水果的量一般不建议超过200g,如果超过这个量,像荔枝这种特殊的水果就可能会导致低血糖,而对于其他的水果来说,长此往还有可能引起肥胖等症状。
比如孕妇在特殊的激素状态下,如果每天超量进食,得妊娠期糖尿病的几率就会比较大,所以大家每天食用水果更好不要超过200g,尽量做到丰富多样。
04
出现了“荔枝病”该怎么办?
“轻者口服糖水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应送医院抢救。”
宋怡说:具体而言,当你出现眩晕、心悸、冒冷汗、乏力等症状,就可以先补充些葡萄糖,或者喝点糖水、吃些糖果以及带糖的饼干。如果比较严重的话,出现 *** 、抽搐,就请尽快到医院就诊,严重的低血糖是致命的。
此外,吃荔枝时,大家更好避开晚间,因为晚上吃了荔枝很多人就不想再吃东西了,这样就很有可能在睡梦 *** 现问题,等到第二天再发现就晚了……再者晚上活动少,也会导致能量的堆积。但是早上也肯定是不推荐的,遵循能量均衡,相对来说下午吃会更好一点,因为白天有活动量,补充的水果很快地就被消化掉了。
最后,宋怡医师提醒大家:
荔枝虽然好吃,糖尿病人要慎重食用!在血糖稳定的情况下,每天可吃一两颗尝尝味道,但千万不要多吃,一定要控制量。
另外高血脂人群,如果吃太多,糖分也会转化成脂肪,对血脂产生影响。孕妇、老人、儿童等特殊人群,更要少吃、慎吃,且进食荔枝时不要大量,不要空腹,吃了之后更好再吃点其他东西,以防“荔枝病”找上门!
#今日互动#
你今天吃荔枝了吗?
你实现“荔枝 *** ”了吗?
你还想知道哪些健康小知识,
评论区告诉我们吧~
本文为「成都商报四川名医」原创,未经授权禁止全文或部分转载。如需授权请联系:(028) 6998 2578
文/编辑:Mkiki 部分观点综合 *** 园
*** 来源:123rf soogif
一29岁孕妇每天吃1斤荔枝,结果胎没了!荔枝你了解多少?孕妇每天吃1斤荔枝,结果胎没了!你信吗?夏季水果特别丰盛,有不少人把水果当饭吃,觉得可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近日一贵州29岁孕妈觉得荔枝果肉皙白鲜嫩,于是每天吃1斤荔枝,苹果3个以上,希望长出个白白胖胖的孩子。
正常来说,一般孕妈妈在24周前都会很担心自己的血糖高,怕出现妊娠糖尿病,所以都会早早地预约孕中期的糖耐检测。而这位孕妈妈由于工作繁忙,疏于检查,孕中期的糖耐检测也未做,水果却继续这么当饭吃。结果,在接近预产期前一周,出现了下腹紧缩感, *** 流出褐色分泌物,一检查发现已经是胎死腹中。同时,检测血糖高达26mmol/L,血压170/100mmHg,属于妊娠糖尿病伴高血压,最后只能引产住院治疗。
这位孕妈妈如果能定期产检,或许不会出现这个悲剧。但我们身边把水果当饭吃得又有多少呢?尤其是荔枝,果肉晶莹剔透,宛如白玉,鲜甜而味美。吃起来都不论个,只按斤算,这么大量的吃荔枝是很容易出问题的!
首先,血糖正常的人吃大量的荔枝,容易引起血糖波动,出现低血糖而表现出头晕、心慌、口渴、出冷汗,甚至出现抽搐、 *** 等表现。这主要是因为荔枝里含有丰富的果糖,果糖需要进入到肝脏内转化,变成葡萄糖才能吸收利用。但是果糖却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导致血糖下降。所以一次 *** 吃太多荔枝时,肝脏没能及时转化果糖,而导致低血糖表现,所以说吃荔枝不能空腹吃,更不能大量的吃,尤其是开车或高空作业的人。
其次,长期这么大量吃荔枝,肝脏会逐步将果糖转变成葡萄糖,而导致血液内的葡萄糖过高,长期高血糖容易导致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出现糖尿病。所以血糖高或有糖尿病的人不建议吃荔枝。如果要吃,也是尽量少吃,且在餐后食用。
最后,撇开荔枝的高果糖外,荔枝的营养还是比较丰富的,还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B、蛋白质、脂肪、有机酸、钙、磷、多酚物质等,而且荔枝的果皮和果核也是很有作用价值的。
荔枝核和果皮的营养成分差不多,都含有皂苷、黄酮类、酚酸类、挥发油、氨基酸肽类、糖类等等,具有抗氧化、预防糖尿病、抗乙肝 *** 、降血脂等多种作用。荔枝核在中医也是比较常用的。中医认为荔枝核,味甘、微苦, *** 温,归 *** 经,能够舒肝理气,散结止痛的作用,常用于小儿疝气,女 *** *** ,或胃寒腹痛等等,正因为荔枝是温热 *** 水果,所以有不少人一吃荔枝就上火,出现牙痛、咽喉痛等。
总之,荔枝的营养价值虽然不错,但是食用得讲究 *** ,不宜空腹食用,不宜过多食用,血糖高或有糖尿病者慎食。而荔枝核及果皮可入 *** ,晒干煮水喝也是可以的,不过对于体内有热或者痰湿内蕴的就不太适合了。
吞杨梅核可以带走肚子里的脏东西?信以为真的59岁男子吃杨梅连核吞 引发肠梗阻 检查中意外发现肠道肿瘤上周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大肠外科主任医师徐栋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讲述了最近接诊的一位病人情况:“浙江本土的杨梅季刚到,杨梅核引起的肠梗阻就已经开始发生了。正常情况下,肠壁是有弹 *** 的,像杨梅核这种圆圆的核一般不会卡住,但如果患有肠道肿瘤,肠管会因为肿瘤变得狭窄,就像块石头挡在路中间。吞下去的杨梅核正好卡在狭窄处,堵住了大肠,导致肠梗阻,从而引起急 *** 腹痛。有人说这是坏事,不吞核就不会引起肠梗阻,也有人说是好事,因为腹痛提早发现了肠道肿瘤,不知您的看法如何?”
病人到底为什么会吞下杨梅核?现在情况怎么样了?类似的情况是否在临床中很多见?带着种种问题,记者联系上了徐栋主任。
听说杨梅核能带走肚子里的脏东西
59岁大哥吃杨梅连核吞
徐栋主任在朋友圈提到的这位病人谢大哥(化名)今年59岁,是金华东阳人。
据谢大哥说,大约半年前开始,就时常感觉肚子不舒服,明明吃得不多,吃完饭后也总觉得肚子胀胀的,有时候还觉得肚子看起来略微有些鼓鼓的。不过,因为症状不是特别严重,谢大哥也没太在意。
最近这段时间,进入杨梅季,好吃的杨梅上市了,前几天,谢大哥也买了些回家尝鲜。想起以前听村里的老人们说过,吃杨梅的时候不吐核,杨梅核进入肠道,能把肚子里的脏东西带走,再一想自己这几个月时常肚子不舒服,正好清清肠。于是,谢大哥在吃杨梅的时候特意没吐核,接连吃了好几个。
过了几个小时,谢大哥开始肚子痛,腹部还逐渐发胀。本以为忍一忍就会过去,没想到,到了第二天,腹痛的情况没有缓解,且腹胀感越发明显,谢大哥这才赶到当地医院检查。
CT显示,谢大哥的肠子有增厚及狭窄的情况。结合症状及影影像检查,医生考虑存在肠梗阻的情况,同时还发现了一处肠道肿瘤。原本想做肠镜进一步明确问题,可由于肠梗阻的原因,肠镜没有办法进入到谢大哥的肠道深处,看不清楚肠内情况,肠镜只进入了20厘米,便退了出来。
当地医院只好先把谢大哥收治入院,准备先保守治疗(禁食禁饮+输液补充营养)看看情况。可是,几天后还是老样子,谢大哥的症状没有明显缓解。
肠道肿瘤直径3cm 已经绕肠管一圈
估计至少存在1年
上周,经人介绍,谢大哥找到浙大二院大肠外科的徐栋主任。
仔细问过情况并结合检查,徐栋主任考虑谢大哥的情况属于比较典型的肠道肿瘤。由于肿瘤的存在,导致肠道变窄,杨梅核无法通过,引发肠梗阻,从而又出现急 *** 腹痛、腹胀的症状。
“根据CT影像显示,患者肠道内的肿瘤直径大约3cm,且已经绕肠管一圈。一般来说肿瘤生长到绕肠管一圈的程度,需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所以估计它至少已经存在了1年。”徐栋主任说,正常情况下,人的肠壁是有弹 *** 的,可以收缩,而杨梅核也不大,且形态较圆,不太会卡住。但谢大哥长有肠道肿瘤,又吞下了多颗杨梅核,从片子上看,梗阻处至少有3颗杨梅核,卡得比较紧,才导致了肠梗阻的发生。
“如果怀疑肠道有肿瘤的存在,正常流程是要做肠镜进一步明确肿块 *** 质,但目前,患者的肠梗阻情况依然存在,还是没办法做肠镜,所以只能再观察两天。如果到时候依然没办法做肠镜,就只好通过腹腔手术探查,明确肿块 *** 质,连同一并取出卡着的杨梅核。”徐栋主任表示。
吞下杨梅核 引发肠梗阻 意外发现肠道肿瘤
这样的病人 每年都会接诊5-10例
其中95%最终明确是恶 ***
徐栋主任提到,像谢大哥这样因为吞下杨梅核,引发肠梗阻,从而意外发现肠道肿瘤的患者,医院每年都会碰上5-10例。“而且,在我的朋友圈里,也偶尔会看到省内其他医院的同道们分享类似的病例。”
当然,因吞下其他异物而意外发现肠道肿瘤的病例也不是没有,但大多数还是由杨梅核引发。“这些吞下杨梅核的患者里面,有主动吞的,也有不小心吞的。一是杨梅核又圆又小,相比较长的荔枝核以及两头尖锐的枣核,稍微一不小心就容易吞下去,而即使吞下去了,基本也都没人在意;二是浙江一带对于‘杨梅核可以带走肚子里脏东西’的说法好像流传特别广,已经听过不少患者说起就是为了这个才吞的。”
徐栋主任说,关于杨梅核可以清肠的说法,完全没有科学依据,杨梅核既没有营养价值也没有 *** 用价值,且不能被消化,建议大家更好不要吞食。如果不慎吞下,一般无大碍,但对于老人、小孩、消化功能不好的人,以及有胃溃疡、消化道疾病、肠道炎症和腹部手术史的病人来说,还是应注意尽量避免吞下杨梅核,以免意外发生。
另外,根据目前为止徐栋主任遇上过因吞杨梅核引发肠梗阻,而意外发现肠道肿瘤的病人情况来看,很遗憾,其中95%的人最终明确肿瘤的 *** 质是恶 *** 的。“一般来说,良 *** 肿瘤是比较软的,活动度较好,即使长得较大,因异物而引发肠梗阻的可能 *** 也较小。而恶 *** 肿瘤则不同,肿块偏僵硬且活动度低,同时,恶 *** 肿瘤会环绕着肠壁生成周径浸润,肠腔就会逐渐变得狭窄,发生梗阻的可能 *** 也就更高。”
肠癌筛查
应选择正规、科学的手段
“每次分享这样意外发现肠道肿瘤的病例,总会引来许多朋友讨论,有人说这是坏事,不吞核就不会引起肠梗阻;也有人说是好事,因为腹痛而提早发现了肠道肿瘤,甚至还曾经有人开玩笑称,吞杨梅核都好像变成一种肠道肿瘤筛查手段了。”
徐栋主任强调,靠吞杨梅核来筛查肠道肿瘤,说到底只是一句玩笑话,千万不能当真。正规的筛查手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 *** 隐血检查,另一种是高危因素问卷,如果隐血检查或问卷调查是阳 *** 的,医生会建议进一步做肠镜精筛检查。
大肠癌在医学上称为结直肠癌,是直肠癌、结肠癌的统称,浙江省是结直肠癌的高发地区。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是明确的,可以说是一种为数不多的可防可治的恶 *** 肿瘤,而肠镜检查则是目前发现早期肠癌的可靠手段。结直肠癌如果能够早期发现,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以上,中期就只有60%了,晚期则更低。大部分的结直肠癌都是从结肠腺瘤演变而来的,不过这个过程很漫长,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因此,只要能够在之一时间把腺瘤切掉,就能把癌症扼杀在摇篮里,为早期预防提供机会。
流行病学调查和专项筛查显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我国每年新发的病例更是高达13万-16万,其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高峰在50岁左右。
徐栋主任建议,50岁以上,无论男女,均应 *** 肠镜检查。尤其是有以下高危因素的:有长期吸烟习惯、有大肠癌癌家族史、有肠息肉的,有肿瘤病史的,以及有慢 *** 腹泻、慢 *** 便秘、黏液血便、慢 *** 阑尾炎、胆囊切除术后等。
若肠镜检查正常,可以每3-5年复查一次肠镜;如果检查发现有结肠腺瘤,并进行了内镜下切除,应定期进行结肠镜随访。如果合并有两项以上高危因素的,则建议提前到40岁就开始进行肠镜检查。
另外,很多人在定期体检中都会抗拒指检。调查发现,直肠癌约占结直肠癌的60%,而75%的直肠癌位于直肠中下段,这个位置刚好是可以通过 *** 指检摸得到的。换句话说,45%的结直肠癌可以通过 *** 指检来发现。其实, *** 指检也没有那么痛苦,且持续时间在一分钟左右。为了健康,这一分钟是非常值得忍受的。
“除了早期筛查,还要警惕身体发出的信号。结直肠癌的典型症状表现为 *** 习惯或 *** 状的改变。比如, *** 突然变细,便血;原来 *** 一直是正常的,突然便秘了;原来经常便秘的,突然开始拉肚子了; *** 突然有黏液,或是颜色发生改变,都是不正常的,千万不能忽视,必要的话,应及时去专科就诊。”徐栋主任提醒。
记者 张慧丽
吃完荔枝 *** 不要扔,丢进花盆变盆栽,还能结出美味果子荔枝是一种非常美味又营养的水果,但是荔枝果树通常只有南方一小部分地区种植,而且荔枝果子娇贵,不耐储存和运输。因此在古代想要吃到荔枝,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而古人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
现代物流运输发达,荔枝也逐渐走下神坛,成为了家家户户吃得起的水果。我们吃完荔枝之后,留下的荔枝核都会被扔掉。但其实荔枝核也是个“宝贝”,把它种进花盆里,就能长出漂亮的盆栽荔枝树。不但可以作为家庭绿植欣赏,长大之后还能结出美味的荔枝果实。下面就为大家分享一下利用荔枝核盆栽荔枝树的小 *** ~
栽培 ***
荔枝相信没有谁是不爱吃的。我们从菜市场把新鲜的荔枝买回家,剥皮,吃掉美味的果肉以后,把荔枝的核收集起来,用清水清洗干净。
荔枝的 *** 不能直接种土里,直接种植发芽率太低。我们要先浸泡 *** 。找一个干净的容器,放入荔枝 *** ,加入清水浸泡,每天都要换一次清水。大约3~6天后, *** 的外壳会微微裂开,露出里面白色的部分,就是它的嫩芽。 *** 破壳以后,还要继续浸泡2~3天,让里面的嫩芽完全长出来。
准备一个小花盆、营养土和干净的粗河沙(或珍珠岩),花盆口径大约15~20厘米即可。往花盆里装入营养土至8~9分满。给花盆浇透水,确保每一寸土壤都是湿润的。用筷子在土壤上戳几个洞,不需要太深,表面戳一些洞就好。
将发芽的荔枝 *** 放入戳好的洞里,放的时候芽点要向上、一个一个把发芽的 *** 都放好, *** 之间不能离得太近。一般15厘米口径的花盆,可以放5~10个 *** 。 *** 种好以后,在表面铺一层粗河沙(或珍珠岩)将 *** 盖住。河沙不用铺太厚,厚度在1~2厘米就好,太厚会阻碍嫩芽破土。铺好粗砂以后,用喷壶喷水的方式,再给花盆均匀地浇一遍水。
将花盆放在通风的背阴处,保持更低温度在12度以上,每天用喷壶喷一遍水,保持土壤湿润。大约1周左右, *** 的嫩芽就会破土而出。荔枝新长出的嫩芽是红色或者粉红色的,非常可爱。
再过大约15天左右,嫩芽会长成翠绿的叶片。此时我们就可以把小苗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看到土表干燥及时浇水,可以浇一点薄肥,或者暂时不施肥也可以。
大约一个月之后,荔枝小苗就会长得非常茂盛。花友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把小苗分开移栽到小花盆里,移栽后的小苗会一个个长成小树苗。或者继续让他们在原盆中生长,不移栽的话,荔枝小苗会挤在一起生长,长成一盆密密麻麻的绿植盆栽。
美味的荔枝还有毒,一定不能这么吃,否则严重危及生命1999年,云南某村在短时间有三男三女相继死亡,死因都是由于空腹吃荔枝过量, 引起低血糖死亡。同年在广西,有70多人患上荔枝病,其中有10人死亡,死者大多是年龄比较小的儿童。2017年广州7岁男孩一口气吃了20多颗荔枝,突然脸色发白晕倒在地。2019年印度比哈尔邦暴发“荔枝病”,有103 名儿童死亡。
虽然现在荔枝已经很普及了,但是有很多人对“荔枝病”还是比较陌生。本文从医学和进化论的角度解释一下“为什么会有荔枝病”。
荔枝病因的解释
对于荔枝病的常见解释,是因为大量食用荔枝造成了严重的低血糖症状,而低血糖则会导致脑细胞的能量失调,比较严重的情况,会造成永久 *** 的大脑损伤。
说到这里,相信很多人都想问,荔枝的味道这么甜美,里面肯定含有大量的糖,吃糖又怎么会造成低血糖呢?荔枝中确实含有大量的糖。那又怎么解释低血糖呢?
医学解释
直到2017年,荔枝病的真正原因才被彻底揭开,研究 *** 发表在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原来,导致荔枝病的并不是荔枝中的果糖,而是一种名叫亚甲基环丙基乙酸的物质,简称MCPA。
荔枝含有大量的果糖,高浓度的果糖 *** 胰岛细胞迅速释放大量胰岛素以降低血糖。荔枝中的MCPA却在阻止血糖的产生,因此随着体内MCPA的增加,体内的血糖就会持续降低,引发荔枝病。
MCPA主要存在于荔枝核和尚未完全成熟的荔枝果肉中。当荔枝完全成熟后,MCPA就所剩无几了。
进化论解释
主要解释一下,为什么鲜美的荔枝会选择在未成熟的荔枝果肉和荔枝核中含有大量的MCPA,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毒 *** ”。
作为植物,荔枝是不能移动的,也就是说荔枝只能任凭动物吃掉自己。当然吃香甜的荔枝是允许的,但是你也得帮忙:把荔枝 *** (荔枝核)传播出去。有些动物比较贪心,吃了荔枝肉,还想把荔枝核也吃掉,毕竟荔枝核也包含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是动物们梦寐以求的食物。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荔枝必须惩罚吃掉 *** 的动物, *** 中的 *** 就是惩罚的手段。没有成熟的荔枝, *** 也没有发育好也不能被吃掉,因此未成熟的荔枝肉也含有 *** 。
总结
“日啖荔枝三百颗”,荔枝虽然好吃,但是吃荔枝时一定要注意两点:
1、不能空腹
2、不能吃太多
荔枝吃完别扔核!用它入 *** ,行气疏肝、散郁结!多数人只知道荔枝果肉鲜甜,却不知道荔枝不仅果肉有 *** 用价值,荔枝核和荔枝壳均可入 *** 。
荔枝核又名荔仁或荔核,微苦、味甘。荔枝核的 *** *** 是偏温的,可以入肝经和肾经,具有行气散结,祛寒止痛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荔枝核行散滞气,治颓疝气痛,妇人血气痛。”常用于治寒凝气滞型胃痛、糖尿病、 *** 肿痛等病症。
荔枝核的 *** 用价值
①治寒凝气滞型胃痛(顺气散寒)
寒凝气滞型的胃脘疼痛,常表现为隐隐作痛,一旦腹部着凉后症状会比较明显。
荔枝核 *** 温,能通气散结、散寒止痛。煮点荔枝核水喝,胃疼很快就能止住。屡触屡发者:可用荔枝核,木香。为末。清汤调服。(《景岳全书》荔香散) 。
②治“消渴”(行散滞气)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荔枝核“止渴,益人颜色,食之止烦渴”。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
荔枝核 *** 温,擅行散滞气,常用于糖尿病的治疗。现代 *** 理研究表明,荔枝核具有显著降血糖活 *** ,对 *** 功能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引起的肾小球纤维化、硬化等并发症。
③治女 *** *** (温中止痛)
《本草纲目》记载:“荔枝核治妇人血气刺痛。”《本草备要》也记载:“荔枝核入 *** ,散滞气,辟寒邪,治妇人血气痛。”所以荔枝核熬水喝,可以散寒止痛,缓解女 *** *** 的病症。荔枝核(烧存 *** ),香附子。上为末。盐酒送下。(《妇人良方》蠲痛散)
④治女 *** *** 结节(行气散结)
荔枝核大辛大热,中医讲,辛味能散能行。让挤在一块的气血行散开,结节慢慢就会消除。另外,荔枝核能够入肝经,而女 *** *** 属肝,治疗上应重视疏肝理气、散结止痛。与青皮、橘核、柴胡等 *** 物相须为用,有增强疏肝理气、散结止痛的功效。
⑤治男 *** *** 肿痛(理气消肿)
很多男 *** 有疝气的毛病,会导致 *** 不对称,中医认为是气血不畅导致,因为气血停滞就会造成局部肿大,疼痛。荔枝核有散滞祛寒,行血中气之功,常用于治疗寒疝腹痛、 *** 肿痛等。
荔枝壳的功效
《中 *** 大辞典》记载,荔枝壳苦味、寒 *** 、入心经,有很高的 *** 用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解荔枝热,浸水饮。就是可以用荔枝壳煮水或泡茶缓解过食荔枝而产生的不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上火)。
其他原因引起的热气也是有降火作用的。也可外用洗湿疹。
荔枝壳煮水:荔枝壳8-10个。就可清热解毒,解过量食用荔枝而引起的咽干口燥、口腔溃疡、身烦燥热等不适。如因贪吃荔枝而上火,不妨试试这一杯水,可以中和一下。
哪些人不适合吃荔枝肉
哪些人适合吃荔枝肉?
虚寒体质的人,精力偏弱,易疲劳,食欲不振, *** 清长, *** 长期不成型,适合吃荔枝,起到很好的温中健脾效果。
哪些人不适合吃荔枝肉?
糖尿病、阴虚火旺的人。
生疮、伤风感冒,或有急 *** 炎症的。
有肾病要尽量少吃。
出血病人群以及儿童也要少吃。
你认为这些没有用的食物部分,在中医眼中,却是妥妥的宝贝俗话说, *** 。
这话,可不仅仅适用于人。
给玉米须、荔枝核、冬瓜皮……事实上,照样合适得很!
想不到吧,总是被自己丢掉的东西,其实可以治病救人。
来,跟着小妙一起看看,中医是怎样把它们“变废为宝“的吧!
一、“三种皮”
1. 冬瓜皮:是很好的利尿 *** ,可以治疗水肿病。
此外,它还可以清肺润燥排脓,治疗肺脓肿、阑尾炎。
2. 橘子皮:中医叫它陈皮,是很好的理气 *** 。
陈皮擅长健脾气,可以用来治疗胃胀气,促进食欲。
3. 西瓜皮:西瓜皮和西瓜瓤之间,还有一层组织,中医叫它西瓜翠衣,是夏季“解暑神器“哦!
不管你是炒着吃、煮着吃,还是凉拌着吃,都行哦~
二、荔枝核
没想到吧,如此坚硬、涩口的荔枝核,竟然也可以治病。
实际上,身为中 *** 的荔枝核,味道是甘甜的,功效行气散滞。
各种因为气滞引起的疼痛,都可以用它治疗。
比如,治疗神经 *** 症。
三、玉米须
你们煮玉米之前,是不是恨不得一根玉米须都要给它择干净?
殊不知,玉米须是一味很好的、 *** 食同源之品。
在中 *** 里,玉米须又称“龙须”,它味甘, *** 平,具有利尿、泄热、平肝、利胆等预防保健用途。
把留着须的玉米放进锅内煮,熟后把汤水倒出,就是“龙须茶”,能起到降血脂、血压、血糖,凉血泻热和利水消肿的功效。
在临床上,历代医家常将玉米须用于治疗肾炎水肿、脚气、黄疸肝炎、高血压、胆囊炎、胆结石、糖尿病、 *** 、鼻出血等病症。《现代实用中 *** 》还明确指出:玉米须“为利尿 *** ,对 *** 病、水肿 *** 疾患、糖尿病等有效”。
所以呀,以后煮玉米,别再“嫌弃“玉米须了哈~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由妙手医生·执业 *** 师审核
科普内容不能代替诊治意见,仅供参考
更多问题可关注妙手医生
部分 *** 来源 ***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