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教案,芙蓉楼送辛渐教案幼儿园

牵着乌龟去散步 生活 16 0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书法创作:张德进)

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连江 一作:连天)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
秋冬时节的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天亮的时候送别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 *** 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 *** 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

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诗溢西夏】《芙蓉楼送辛渐》

点击上方“西夏发布”可以订阅哦!

识别二维码,你会发现惊喜哦!

快来点击吧!

作品全文

《芙蓉楼送辛渐》

唐 ?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相关注释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 *** 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一说此处指黔阳(今湖南黔城)芙蓉楼。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镇江市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 *** 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有“心若怀冰”句,比喻心地纯洁。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也是以“玉壶冰”比喻清白的 *** 守。唐人有时也以此比喻为官廉洁,如姚崇《冰壶诫》序云“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

白话译文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后,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创作背景

这组诗大约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出为江宁(今南京)县丞时。王昌龄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远谪岭南;次年北归,自岁末起任江宁丞,仍属谪宦。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今镇江)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两首诗当为此时所作。

作品鉴赏

这两首诗所记送别的时间和情景是“倒叙”。之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送别友人的情景;第二首写之一天晚上在芙蓉楼为友人饯行之事。

之一首写平明送客,临别托意。”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江宁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 *** 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 *** 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 *** 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此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 *** 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第二首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先从“秋海阴”、“楚云深”写起,以景起兴。开头两句是互文,不是说诗人站在楼上向南望看到海,向北望看到云,而是说诗人站在丹阳城的高楼上,放眼望去,江水茫茫,烟波浩渺,阴沉沉的云,仿佛诗人的心情一样沉重。第三句是点题:诗人在高楼为客人饯行,依依惜别,心中无限酸楚,以致酒不尽兴。末句以景结情:寒江寂寂,惆怅如不尽之江水;明月高照,友情像明月一样地纯真。全诗融情入景,以景结情,主要还是抒情,堪称一绝。

名家点评

炼格更高。“孤”字时作一语。后二句别有深情。(陆时雍《唐诗镜》)

周珽曰:神骨莹然如玉。薛应旂曰:多写己意。送客有此一法者。(周《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古诗“清如玉壶冰”,此自喻其志行之洁,却将古句运用得妙。(黄生《唐诗摘钞》)

自夜至晓饯别,风景尽情描出。下二句写临别之语。意在言外。(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唐人多送别妙。少伯请送别诗,俱情极深,味极永,调极高,悠然不尽,使人无限留连。(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上二句送时情景,下二句托寄之言,自述心地莹洁,无尘可滓。本传言少伯“不护细行”、或有所为而云。(黄叔灿《唐诗笺注》)

恬退之人,借送友以自写胸臆,其词自潇洒可爱。玉壶本纯洁之品,更置一片冰心,可谓纤尘不染。其对洛阳亲友之意,乃自愿隐论,毋烦招致。洛阳虽好,宁动冰心。左太冲诗:“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正与同意。但此诗自明高志,与送友无涉。故作第二首云:“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寞寒江明月心。”叙出芙蓉楼饯别之意。(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作品介绍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属陕西)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微信推送太少

下个“文化西夏”APP

了解西夏区

关注西夏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西夏发布 文化西夏

一个人一生要背诵的100首唐诗——第22首 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 释】 ①芙蓉楼:在唐代润州(今江苏镇江市)城上西北隅。辛渐:人名,生平不详。

②吴:润州古属吴国之地。

③平明:天刚亮。楚山:指润州之山。润州古代也曾属楚国。

④冰心:像冰一样纯洁的心,这里比喻坚贞的感情。

【今 译】 寒冷的蒙蒙细雨,在夜里飘落吴地,天刚亮,送别朋友的心情,就好像楚山一样孤独。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问起我的近况,就请你告诉他们,我一直坚持着自己的 *** 守,依然心地纯洁,决不会同流合污。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赏析:纯粹的坚守犹如冰心玉壶一般,藏于凄寒孤寂之中。

寒雨带着江水,像云幕一样逼近。水天交接,声势浩大,悄然而至。满江的夜雨织成无边无际的愁网,笼罩着吴地的江天,也萦回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天刚亮,诗人要送好友北归洛阳。清晨的离别格外冷清。诗人的心情像被寒雨淋了 *** 的楚山一样孤寂。

临别之时,诗人叮嘱远行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和玉壶暗合“寒”“孤”,但更有纯净纯粹的自尊自重之感。诗人鲍照曾用诗句”清如玉壶冰“比喻高洁清白的人格。

李白王维崔颢也都以冰壶自己比喻。王昌龄的此番嘱托传递了自己在困境中仍然冰清玉洁、坚守 *** 守的信念。

小 *** 必背古诗75首之《芙蓉楼送辛渐》 *** +语音+拼音

原创 孩子更爱听的声音 香蕉小咪讲故事

● 快关注本公众号,和7岁的香蕉小咪一起快乐学古诗!

欣赏《芙蓉楼送辛渐》 ***


*** 加载中...


小 *** 新版部编语文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文数量,囊括了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的大量诗文。

这使孩子在语言积累的同时,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学习古诗词,不仅要会背,更要理解其内涵的意思。

为此,?香蕉小咪讲故事?

特别 *** 了

新版部编教材小学1-6年级必背的75首古诗

*** +语音+拼音版

接下来,就和香蕉小咪一起快乐学古诗吧!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1、译 文

在寒雨满江的夜晚来到吴地,

天亮了送友人上路,只看到楚山孤影。

洛阳的亲朋好友若问起我的情况,

请说我的心如同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透明。

2、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开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多次被贬。安史之乱时,在还乡途中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唐代著名诗人,当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3、诗歌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被贬岭南归来后任江宁(今江苏南京)丞时,此时的诗人处于众 *** 毁之中,因此诗中含有一种愤慨不平之情。

之一、二句写寒冷的雨夜,江水滔滔,蒙蒙的远山显得很孤独,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但诗的重点在后两句。朋友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亲友。诗人深深思念他们,并想着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仍然纯洁无暇,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

诗中用晶莹透亮的“冰心”、“玉壶”做比喻,一是说明自己光明正大、 *** 守清廉;另外是用这句诗来表示自己对种种非议的 *** 和反击。

4、注 释

芙蓉楼:故址在镇江府(今江苏镇江)西边,原名西北楼。

辛渐:作者好友,生平不详。

连江:满江。此处指茫茫烟雨与江水连成一片。

: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这一带称吴。

平明:天刚放亮的时候。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洛阳:即今河南省洛阳市,辛渐将去之地,作者的亲友居此。

冰心:像冰一样透明洁净的心。喻指心的纯洁。

玉壶:玉制的壶。


● 快关注本公众号,和7岁的香蕉小咪一起快乐学古诗!

另外,

我们还特意

为低龄儿童 *** 了

拼音版的《芙蓉楼送辛渐》

可以保存到 ***

想什么时候看什么时候看!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芙蓉楼送辛渐教案幼儿园-第1张图片-


END

或许,你在网上听过很多

“**哥哥、**阿姨讲故事”

但也许你并不知道

对于大多数小朋友来说

他们更喜欢听同龄小朋友讲故事

因为:

孩子更能讲到孩子心里去!

而这一点,是大人永远无法相 *** !

所以,建议宝爸宝妈们

让自己的孩子多听听香蕉小咪讲的故事!

或许,你的宝贝将会是下一个香蕉小咪!

必背古诗词—芙蓉楼送辛渐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此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毅的 *** 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王昌龄唐诗《芙蓉楼送辛渐》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介绍】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此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 *** 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原文】

芙蓉楼送辛渐1

寒雨连江夜入吴2,平明送客楚山孤3。

洛阳亲友如相问4,一片冰心在玉壶5。

【注释】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 *** 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 *** 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白话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江苏南京)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今江苏镇江),然后在此分手。此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 *** 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 *** 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 *** 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 *** 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新唐书》王昌龄本传称”其诗绪密而思清”。他的绝句大都有这一特点,此首也不例外,特别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细致精密,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

“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所谓”自明高志”。其中”冰心”二字见于《宋书》卷九十二:”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这是刘宋时代”清平无私”、”为上民所爱咏”的良吏陆徽的话,王昌龄取用”冰心”二字,当表示自己与”厉志廉洁,历任恪勤,奉公尽诚,克己无倦”的陆徽志同。”玉壶‘‘二字见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是高洁的象征。此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的”周苛慷慨,心若怀冰”、姚崇《冰壶诫序》的”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牵于宦情”之意。王昌龄的这一名句不仅包蕴了”冰心”、”玉壶”、”心若怀冰”、”玉壶之德”等语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有《王昌龄集》。

036 C6 芙蓉楼送辛渐—部编小语文4下

imEmily的笔记

芙 蓉 楼 送 辛 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有两处,分别在江苏镇江和湖南洪江,此楼是前者。

入吴:进入+吴国,镇江在古代曾属于吴国;

楚山:镇江也曾是楚国地界;

冰心:纯洁正直的心意;

玉壶:唐朝盛酒的高级容器,玲珑剔透,形容人的清澈正直,当年宰相姚崇还以玉壶为slogan(口号)发起了 *** 清廉运动。

辛渐:至少这首诗说明他是王昌龄的好友。他路过江宁,王昌龄赶到芙蓉楼与之告别,还作诗相赠。

江宁:今天的南京,当时王昌龄在京都洛阳犯了错,被贬到这里任职。

洛阳:隋、唐、五代、北宋的都城,今天河南省洛阳市。


今天是在家学习的第四周,妈妈让我开始做古诗词笔记,从《芙蓉楼送辛渐》开始。

查完上面所有生词背景,这首诗大约是讲:王昌龄在芙蓉楼为路过的好友辛渐送行,并且赋诗一首赠给好友。

诗的前两句是写景:会面的地点、时间、天气和情形

寒雨连夜(入夜,凉意深浓下着雨),入吴(雨落在江宁)。平明(清早),(“我”被省略了)送客(送路过这里的客人辛渐)楚山孤(他走了,留下我孤独伫立在“楚山”之地。)

诗的后两句是抒情:王昌龄借机表白真心

(“我”说)洛阳亲友如相问(都城的亲朋好友若问起我),(告诉他们)一片(我这满满的)冰心(纯洁正直)在玉壶(如同清澈剔透的玉壶一样依旧)。

王昌龄为什么要说这些

妈妈陪我查阅了很多资料,看不出来王昌龄究竟为什么具体的理由被罚离开京都,去往当时条件不好的江宁。大约的原因,都是说他言论、行为不够谨慎,张扬的作风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这首诗最有名的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传说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处境困难,但他没有在诗里为自己辩解,只用温润的象征表达了高洁的心志。

所以,拥有高远的心志,人的行为言论态度,也需要温和,才能不给自己制造麻烦。语言行为的温和也是人很重要的品质。

芙蓉楼里品诗香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1200多年前,王昌龄和辛渐登芙蓉楼畅谈挥别。

芙蓉楼究竟在江苏镇江还是湖南古黔阳?今日仍有争论。但时光飞度,芙蓉楼的意义早已超出一城一楼。让我们走进不同的芙蓉楼,赏景色的同时,追忆前人光明磊落之风,感悟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湖南洪江市

少伯遗风遍古城

本报记者王云娜

雪峰山脚,伫立着一座古朴雅致的江南庭院。信步其间,亭台楼阁错落,参天古树环绕,山水掩映成趣。这里便是位于湖南省洪江市的芙蓉楼古建筑群(图⑤,本报记者王云娜摄)。

王昌龄,字少伯,唐开元年间左迁任龙标县尉。洪江市,即唐代龙标县。宋代起改名为黔阳。这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每个角落都有王昌龄的故事。

芙蓉楼群护以石栏,临江有一处码头。古代水运发达,宾客前来,至此下船,踩石上岸,便达庭院正门——龙标胜迹门。

这是一座由青砖砌成的拱门,门坊高高耸立,上有5幅水墨“泥塑”。正中一幅“王少伯送客图”,气势恢宏;四周春夏秋冬图,山水鸟兽神态逼真。画作采用“堆塑”工艺,原材料中含有当地盛产的桐油,泥塑防虫防腐,经得住风吹雨淋,保存较为完好。

令人称奇的地方还有两处:门坊高近三丈,面向码头倾斜二尺八寸,倾斜度超过了意大利比萨斜塔。此门几百年来屹立不倒,堪称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史上的奇迹;与通用指南针相反,门楣正中的指南针却是上南下北,为何会如此?至今仍是个谜。

“龙标胜迹门是个标志,旧时行船,看到此门,便知是到县城了。”洪江市芙蓉楼管理所原所长李慧仁说。

穿过龙标胜迹门,沿着鹅卵石铺成的小道右行,便是芙蓉楼主楼。飞檐翘角、重檐青瓦,这座木质结构的小楼共两层,全楼48块门窗,精雕细刻,灵动婉约。

定睛一看,门上悬挂的“芙蓉楼”三个大字熠熠生辉,其中的“楼”字与简体字不一样,是由“木”“田”“安”三个字组成——“木”用来建房子,“田”可以种粮食,“安” *** 着家,“安”下面的“女”字,意味着家有贤妻。有房子住、有粮食吃、有贤妻持家,便能够安居乐业。

走进楼内,挂有一幅王昌龄画像,画中人身着红袍官服,双手托起诗卷,清瘦矍铄。王昌龄任龙标县尉期间,亲民爱民,深得民心,百姓敬称为“仙尉”。

出芙蓉楼,便是小巧玲珑的芙蓉池。虽为池,其中之水却永远灌不满。原来,地下为溶洞群,直通河底,芙蓉池就像一个漏斗,无论注入多少水,都会汩汩流进溶洞暗流。

“人们都说,池中住着一位芙蓉仙子,常与王昌龄月下对歌呢。”洪江市委宣传部退休干部杨志镍说。

古城更高点钟鼓楼旁城墙边,有一棵 *** 古樟树,相传为王昌龄亲手栽种。历经 *** 风霜雨雪,这棵树依旧枝繁叶茂。

江苏镇江

玉壶冰心芙蓉楼

本报记者姚雪青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一诗句及其所蕴含的“做人要光明磊落,表里澄澈;为官应内清外润、廉洁奉公”的深意,令芙蓉楼名扬天下、蜚声古今。

江苏镇江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图⑥,资料 *** ),为东晋刺史王恭建于京口月华山西北,在清道光年间毁于战火。在历史上的繁盛时期,依山傍水、瑰丽宽敞的芙蓉楼也曾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登楼眺望,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吟诗作赋,远山近水、天地壮阔。北宋曾彦和《润州类集序》曾提及:“京口…… *** 清绝,襟吴带楚。芙蓉名楼,甘露表寺。幽赏丽观,不出城市。”

镇江于19 *** 年复建芙蓉楼,坐落在金山西侧一泉公园内,占地近1000平方米,由芙蓉楼、冰心榭、掬月亭及3座石塔组成。

现在我们看到的芙蓉楼,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仿古建筑。楼内可见大型壁画群,包括《千秋 *** 图》《平明送客图》《芙楼话雨》《王昌龄送辛渐诗意图》等。

在芙蓉楼两侧,两座仿古建筑互成犄角,彼此之间由曲折回廊相连(图④,影像中国):东北为紧贴水面的“冰心榭”,是展示茶艺的场所;东南为“掬月亭”,可近眺湖中的三座汉白玉石塔。

如今,塔影湖畔的芙蓉楼,以夏日湖中荷花盛开的美景而出名,其中通外直、高洁不争的气节,恰如诗人王昌龄“孤洁恬淡,与物无伤”的品 *** 。

身居此楼,近可看波光粼粼的金山湖水,远可望浩荡奔流的长江。初春,天朗气清,云淡风轻;夏天,荷叶碧绿,树木苍郁;深秋,清风徐来,水波微皱;冬季,湖浅色淡,清雅别致……一年复一年,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人来人往,这里的故事总是被记起,“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坚守与气节也依然值得敬仰。

《 人民日报 》( 2019年04月06日 06 版)

2022年新课标小 *** 必背优秀诗文75篇之第13篇《芙蓉楼送辛渐》


简析:王昌龄,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有“诗家天子的”美誉,因擅长写七言绝句,又被称为“七绝圣手”。他为人豪放,不拘小节而又品行高洁,因此引起一些人的不满而两次贬谪。《芙蓉楼送辛渐》就是他被贬任江宁(现在南京)县丞时所作。他的朋友辛渐要去洛阳,诗人送他到镇江,在芙蓉楼和老友告别。诗人写了两首诗,一首写诗人与朋友饯行,这首诗写天亮与朋友告别。诗中不仅表达了对朋友的不舍,还借此给在洛阳的朋友们表达了自己如冰心般晶莹澄澈的心迹。“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潇潇秋雨连夜不停,洒满江面,好像是要阻止友人离开的脚步。天亮老友乘舟离开,将要回到洛阳与亲友团聚,而自己还要像这楚地的山一样,孤独地留在这里。一切景语皆情语,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正是诗人凄寒与孤寂之感的真实写照。“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分别之际王昌龄托辛渐带给洛阳的老朋友们的口信。“冰心玉壶”来比喻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高洁品格。盛唐许多诗人如李白、王维、崔颢等都曾以冰壶勉励自己。王昌龄借“冰心玉壶”告诉他的老朋友,虽经岁月沧桑,世事变迁,但我没有变,我的心没有变,我晶莹澄澈、坚持 *** 守的信念没有变,我对朋友的思念、友谊没有变!

标签: 芙蓉楼 教案 辛渐 幼儿园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