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行中国公益行动新闻发布:出发前的准备3总3:感恩行动①:给洛阳春雨爱心队送锦旗!
张大勇和母亲王玉平都是残疾人,互相是对方的法定监护人。
*** 相依为命:张大勇病残卧床32年,母亲王玉平含辛茹苦,无微不至,精心照顾了几十年。母亲自己病了几十年,残了十几年,但她一直没有放弃照顾儿子张大勇,才让张大勇可以活到今天,还有一点点成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对苦命 *** 的身边,还有一个“洛阳好人群体“(十几个集体和个人):他们长期、持续对贫病交加、坚强乐观的 *** 俩关心、帮助、照顾!
现在,张大勇借《卧行中国公益行动》出发前的宝贵时机,隆重推出长篇系列感恩行动(大约十期):
对长期关心帮助张大勇 *** 的单位、个人,张大勇不仅回忆记述了感谢文字(图文),而且亲自送上感恩锦旗,以表达真诚的谢意!
现在推出感恩行动1:
给洛阳春雨爱心队送锦旗!
(因为洛阳春雨爱心队还没有固定办公场所,赠送锦旗就只能请洛阳春雨爱心队队员们来张大勇家里了。
这以后都是张大勇亲自上门赠送锦旗——洛阳中心医院救护车接送、洛阳 *** *** 队帮助张大勇上下楼。)
2022年,58岁的张大勇和82岁的 *** 亲一起生活,两人都是重度残疾人:张大勇是一级肢残, *** 亲是二级肢残,各自都有多种疾病缠身,还都是对方的法定监护人, *** 相依为命,依靠低保,艰难生活。
2006年获得的 *** 大奖, *** 笑开颜。
2023年,张大勇卧床32年了(1991年7月19号卧床至今)。2002年和2008年分别相遇好心医院(洛阳东方医院)和好心人(台商老板施大哥),张大勇的双髋关节、双膝关节,分别置换成了人工关节。
这样,张大勇现在才可以在家里站立、行走有限的时间(双下肢肌肉萎缩严重,皮包骨头)。因为手术太晚,错过更佳治疗时机,术后效果不太理想,一直不会坐下休息。尽管如此,在多年打造的适合自己生存的小环境——家里,虽然起床都需要借助几个自己设计的辅助工具,最快也要花费近十分钟时间才能非常艰难的起床,但毕竟张大勇的生活基本上可以自理了。还可以帮助照顾命运多舛、疾病缠身的 *** 亲,减轻她的负担,干一些做饭、洗衣、熬 *** 、拖地等对张大勇来说是“重体力的活”。
右腿无法伸直,主要依靠左腿和双拐支撑身体,在厨房忙碌。
每天的早饭, *** 亲自己将就着自己解决;张大勇躺着自己凑合一下。午饭,米饭面条或者蒸红薯等张大勇做一顿。晚饭或者吃中午剩饭或者不吃饭,虽然吃饭将就着基本上也没有饿肚子。做午饭加上干家务,因为张大勇行动不便干活效率太低,家务活不多却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筋疲力尽、特别是张大勇腿脚疼痛难忍后,赶紧躺在床上休息。往往到第二天上午该起床了,前一天的劳累和苦痛还没有恢复过来。每一天的绝大多数时间,张大勇都只能躺着。
张大勇发黑溃烂多年的腿脚
张大勇很快就会外出到全国各地执行《卧行中国公益行动》——收集、发布全国各地的无名 *** 信息和寻亲,需要1-2年时间。在卧行中国公益行动出发前,张大勇先实施感恩行动—— 对长期关心帮助我们 *** 的单位个人集中赠送锦旗表示衷心感谢!
洛阳春雨爱心队队员们,给俺娘送花祝寿
2020年11月26号,俺娘王玉平(中间坐者)80大寿时,毛泉红老师(中间站立者)、褚爱香老师(右二)李彩霞老师(最左边)、王艳荣大姐(左二)等洛阳春雨爱心队队员们,给俺娘送花祝寿。
从2020年5月份开始到9月份,洛阳春雨爱心队的毛泉红老师、褚爱香老师、王艳荣大姐、侯英莲老师、李彩霞老师、胡景丽老师、赵红老师、陈立志同学等多位老师和爱心人士轮流排班,接送俺娘到洛阳平乐正骨郭氏正元堂国医馆(洛阳市东花坛启明南路中州国际饭店北,乘坐7、9、41、56、58、 *** 、79、85路公交即到,预约挂号:0,13903799818,咨询问诊:0)做治疗,她们坚持每天接送和陪伴俺娘就医长达五个多月。
毛泉红老师,准备陪俺娘就医。
她们不仅仅只是接送和陪伴俺娘就医,还兼照顾 *** 俩的生活:给老人买衣服买保健品、包饺子烙麻子菜馍、买菜买馒头买面条,洗衣服扫地拖地打扫卫生,帮助张大勇发黑肿胀溃烂的双腿双脚涂抹 *** 物、修脚,还帮助老人洗澡等等干了很多活,非常非常感谢她们!
毛老师陪俺娘就医,出发前整理一下衣服1。
她们都是有家庭、有工作的人,本来工作家庭两不误就非常不容易和辛苦啦,还坚持排班接送陪伴老人就医,也真难为她们了!
陪俺娘就医,出发前整理一下衣服2
张大勇 *** 除了感激感动就是感恩感谢!邀请媒体朋友们方便的时候,对洛阳春雨爱心队毛泉红老师等做个专访,先谢谢了!
毛泉红老师(右二)带着儿子(右一) *** (左一),给俺娘过79岁生日。
特别说明和感谢的是毛泉红老师。她读《俺娘》的时候从书上知道了俺 *** 生日,阴历是10月27,阳历是11月26日,她是个有心人,就记在心里了。
俺娘生日家宴上,毛老师的儿子给我们拍的照片!
2019年阳历11月23日星期六,恰巧是俺 *** 阴历生日,只比阳历生日早了三天。
毛泉红老师买了生 *** 糕、买了肉和菜,带着自己的孩子和 *** 们来家里亲自做了一桌子菜,为俺娘过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日,高兴的俺娘流下了激动幸福的泪水……
毛泉红老师买的生 *** 糕
毛泉红老师,与我们家还有一种其他人没有的特殊关系:
1.恰巧:她现在工作的老城区之一小学是洛阳唯一一所全国文明小学,距离上个世纪40年代我外公和爷爷联合创办的、洛阳老复旦中学的校址只有100米远。
2.赶巧:我们还是村挨村的老乡。
3.凑巧:我母亲平生之一份工作的那家工厂的厂址,就在毛老师家所在的村庄上。
4.好巧:毛老师的 *** 还是我外婆蔡芸芝先生的 *** 。
5.八卦一下,好巧不巧:当年毛老师出嫁的时候,就是从我居住的华林新村小区出门的。
人说无巧不成书,现实生活中也有这么多的巧合!
巧吗?
最后,再一次衷心感谢洛阳春雨爱心队暨毛泉红老师等所有志愿者的大爱和辛勤付出!
锦旗:
赠 洛阳春雨爱心队
助老就医天天陪伴
助残爱心温暖人间
卧行中国公益行动发起人 张大勇 敬赠
2023年8月
(感恩行动下一期:给我上门义务理发21年的邵秀玲大姐送锦旗。)
华州立秋的日子
作者 吉建军
在经历了旷日持久的伏旱之后,一场清凉的透雨下来,笼罩在华州村庄和田野的暑热便逐渐缓解了。
华州乡村风光 张文拍摄
蝉鸣依旧聒噪,只是末尾的音儿透出一丝丝凄凉的韵味。树叶已经开始变黄凋落,更有寿终正寝的蝉掉落在地上,成就了蚂蚁们的狂欢。早起和红下(黄昏)的风已经能明显感到凉意,耐不得冷的老人们已经披上了外套。
街巷里的农人们依然忙碌,秋粮成熟的关键时期,谁也不敢掉以轻心,处处可见扛着铁锨?头来来往往的农人。伏旱炙烤下的苞谷叶子已经扭成一根根绳子,除了浇地没有办法,而浇完地草又长上来了,锄完草又该浇地了,浇完地又锄草……如此反复,千锤百炼,才能用一滴滴汗水凝结成一粒粒如同珍珠玛瑙一般的玉米颗粒。
华州田野风光 流年来袭拍摄
玉米地里的草以马齿笕最为常见,也最难除尽。这草以主根为圆心平铺在地皮上,茎叶向四周均匀生长,而茎更能长出须根,扎在土里,盘根错节,特别难缠。占地面积更大可达直径30公分的圆形规模。当然,这是“成年”之后的马齿笕,在它的茎叶特别嫩、枝叶也不曾平铺到地上的时候,却是关中人更爱的吃食——马齿菜馍——不可或缺的食材。把鲜嫩的马齿笕切碎,揉到醒好的面里,和正常馒头一起蒸,菜馍整出来,颜色比不得正常的馍,如果说正常的馍是白净面庞,那马齿菜馍就是一脸麻子,而我一直把它称作“麻子菜馍”也并非无凭无据。
菜馍出锅,配上老妈独家秘制的“菜辣子”,那味道简直让人把生日都忘了,或蘸着用蒜泥制成的蒜醋汁,更令人食指大动。有了马齿菜馍,即使平日里最不爱吃馍的 *** 往往能多吃几个。
马齿菜馍选自秦岭天地
马齿笕是如此地可爱甚至美味,可开花结籽的时节就成了农人们更大的烦恼。肥沃的土地上如同一个个摊好的绿色煎饼,每一个根茎都能再次长出一个完美的马齿笕个体,正可谓“子子孙孙无穷匮也”,除之不尽,铲之不竭。
玉米田里的劳作固然辛苦,而红薯地里的活路也不少。掐尖翻蔓的活自不必说,单是防“贼”就让人费心费力。那些正值暑假的娃娃们平日里在村巷里疯跑,一旦逮着机会到了田里,唯一能祸害的也只有尚未长大的红薯了。立秋的田里一片绿油油的庄稼,偶尔一股青烟冒气,那不是谁家的祖坟风水好,而是村里的娃娃们正在拢火烤红薯。
华州南山下的红薯蔓 古胜利拍摄
我也是烤红薯大军中的曾经一员。如今想来,那碎娃拳头大小的红薯被挖出来烤熟,除了一口根丝和淡淡的甜味,实在没有太好的口感,而浪费和 *** 庄稼的行为确实给农人们造成了损失,说是“祸害人”一点也不为过。
村口的老枣树上挂满了大枣,有的已经泛白,而个别已经挂红,吃一颗在嘴里已经能尝到丝丝的甜味。前面庭院墙角的葡萄正一颗颗缓慢变红,娃娃们却等不得它全部成熟,红一颗摘一颗,甚至没红的也摘,酸得口水横流、龇牙咧嘴、牙齿酸倒也在所不辞。植物正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积蓄着能量,等待着深秋时节的爆发式成熟。
红彤彤的太阳逐渐式微,一阵凉风吹过,几滴雨就落在了庭院干燥的黄土上,留下马齿菜馍一般的痕迹。
这令人难舍难离的华州的立秋!
原文来源:老五讲故事
原文作者:吉建军
整理编辑:老五讲故事、华州文史荟萃
中国人的野菜餐桌有多野?每逢春天到来,各地的挖野菜天团又开始手拿小铲出动,为餐桌增加来自大自然的味道。除了荠菜、苜蓿、香椿芽等常见野菜,一些口感欠佳、吃起来有风险,或是存在感实在太低的野菜依然能被人乐此不疲地端上餐桌。
01
虽然刺多
/ 也逃不过下锅 /
荨麻
其实,荨这个字本应读qián,xún是在大多数人读半边后的“将错就错”。荨麻属植物多达70种,在全球除南极之外的地区广泛分布,因为擅长“蛰人”而闻名。
荨麻看似平平无奇的茎叶上暗藏杀机,长满透明的小刺,里面含有甲酸等物质。当人或动物碰到荨麻植株时,小刺折断,释放出的甲酸很快会让皮肤红肿灼痛,效果比蚂蚁叮咬还严重。“ *** ”之名,其实就来自于这种疾病在皮肤上出现肿起的风团,和荨麻引起的 *** 效果类似。因此,荨麻在东北别名“蛰麻子”。有的地方也叫它“蝎子草”、“咬人猫”,西南地区叫“藿麻”,在院子周围种一圈可以有效防盗。
荨麻茎叶上的透明小刺丨 *** / Jerome Prohaska
荨麻的食用历史相当悠久。东北有一首关于荨麻的民谚:“蛰麻蛰麻你别蛰,回家熬汤把你喝”,道出了吃荨麻的本质:刺儿虽然吓人,但高温加热后就不构成威胁了。趁荨麻叶片鲜嫩时,戴着手套摘下,或是用大剪子剪下,尽量不让它碰到皮肤。冲洗干净后下锅煮成汤菜,或是开水焯烫后捞出凉拌。口感和菠菜很有点相近,还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和微微的酸味,相当开胃。
荨麻嫩芽汤丨meishichina / 瑞儿娘
云南文山有一道传统菜荨麻煮鸡。将新鲜荨麻下到熬好的鸡汤里,一涮即熟,再在调料蘸水里打个滚,就能放心大胆地大口咀嚼,鸡汤的鲜香和荨麻的清爽溢满整个口腔。
荨麻炖鸡丨wenlvchuxiong
青海土族吃荨麻更是肯下功夫,将荨麻嫩叶洗净晾干切碎后,煮在豌豆面或是青稞面拌的面汤里,熬成浓稠的菜糊,再用烙好的油饼卷成筒状,将荨麻菜糊舀进去,用饼裹着吃。因为饼裹菜糊的造型像个口袋,俗名“背口袋”。
簕(lè)菜
广东话里的“簕”有“刺”的意思,“簕菜”顾名思义,就是浑身 *** 的菜。它其实是五加属植物白簕(Acanthopanax trifoliatus (Linn.) Merr.)的嫩叶。
白簕又名三加皮、三叶五加,潮汕地区叫它“苦刺心”。这种植物是一种小灌木,一般攀附在其他树木上或是贴地散开生长,它的叶柄基部和枝节间都有带着倒钩的小刺,稍不留意很容易被划伤。尽管如此,簕菜在两广地区仍然很受欢迎。在广东恩平市,簕菜已经被人工驯化栽培,并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簕菜丨 *** .jd
广东人将清明前后视为吃簕菜的更好时机,这时簕菜的枝叶最鲜嫩,上面的刺儿几乎是软的,威慑力不强,可以用特制的竹竿将新叶打下来,或是小心地避开老刺,一枝枝掐下来。
簕菜有种特殊的类似于青橄榄的清苦味,入口感觉清凉,细品还有回甘。恩平最常见的做法是将簕菜煮在熬得像牛奶一样白的鲫鱼汤里,鱼肉的鲜美和簕菜的微苦相得益彰。
簕菜鱼汤丨jiangmen.gov *** / 梁少华摄
*** 人将簕菜切碎后和米粉、白糖一起揉匀,搓成一个个扁圆的小团蒸熟,做成浅绿的小点心,因为形状有点像小狗舌头,叫做“狗脷仔”(脷就是舌头的意思)。
潮州将簕菜切碎和肉末一起捏成丸子煮汤,簕菜吸收了肉中的油腻,吃起来更加开胃;与豆芽一起炒或是切碎煎鸡蛋,也是脆爽的下饭小菜。
凉拌簕菜丨jiangmen.gov *** / 梁少华摄
刺儿菜
今天说起蓟门桥,似乎只是北京三环上的一个普通地名,但“蓟”实际上是周代北京的古称,因为当时此地生长着许多菊科刺儿菜属植物蓟菜(Cephalanoplos sp.),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刺儿菜。
刺儿菜丨 *** / Qwert1234
常见的刺儿菜包括大蓟和小蓟,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植株的大小,大蓟更粗壮高大,因此古代二者也分别被叫做“虎蓟”和“猫蓟”。刺儿菜的叶片边缘有着许多小刺,所以有个外号叫“驴扎嘴”。
蓟的叶片边缘有锯齿丨 *** / Ping an Chang
春天新生的刺儿菜叶片较嫩,刺儿也还没硬到可以扎嘴的程度,正适合挖来做菜。北方通常将刺儿菜焯水后加上蒜泥香油凉拌,或是“东北沙拉”——蘸大酱吃,也可以将它剁成馅,裹上一层玉米面,蒸成大菜团子。待刺儿菜开出毛茸茸的或紫或白的花朵,叶片和刺变得更硬,苦味更明显,就不适合吃了。
还可以炒鸡蛋丨豆果美食网网友??扎西??
02
可能会有毒
/ 也要被做成菜 /
灰菜
藜(Chenopodium album)最为人熟知的俗名——灰菜、灰灰菜,和它叶片背面着生的白灰状粉末有关。而“藜”字取的“黎”意,指“为数众多”,体现出它的生命力顽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甚至有很强的耐旱、耐盐碱能力,从田间地头到城市的砖石缝隙,随处可见。
灰菜丨Wikimedia / Hugo.arg
新生的灰菜叶片呈三角形,茂盛鲜嫩,看着确实有赏心悦目的感觉。但关于它能不能吃,却有着不同的观点。爱吃的觉得它口感有点像菠菜,没有太明显的苦味,洗净后加点盐,裹上面粉一蒸,再浇上蒜泥,连菜带饭都有了;
或者采用野菜的万能吃法:焯水后凉拌,味道也不错。还可以将灰菜晒干后保存,到冬天泡发炖肉或是做馅儿。
凉拌灰菜丨Wikimedia / Ngguls
不敢吃的则坚持认为,吃了灰菜容易脸肿。这其实和它所含的卟啉类物质有关,吃了后可能会诱发日光过敏 *** 皮炎,如果再在太阳下长时间照射,甚至会导致暴露在阳光下的皮肤中血管坏死,需要尽快就医。
虽然不是所有人吃了灰菜都会出现这种症状,但为了安全起见,建议还是能不吃就不吃。
面条菜
面条菜本名麦瓶草,是石竹科蝇子草属植物。因为嫩叶细长光滑,略似面条,河南人叫它面条菜、面条棵,陕西则根据它果实的形状叫它米瓦罐。
面条菜的果实丨Wikimedia / Stefan.lefnaer
这种野菜较多生长在中原地区的麦田里,在农历二三月左右长得茂盛,适合采下来裹了面粉蒸熟,口感软糯,是更受欢迎的吃法。现在做蒸面条菜的时候,一般都会先加食用油抓拌均匀,再裹上面粉,可以充分锁住菜叶里的水分,吃起来味道更好。当然,面条菜也可以像别的野菜一样凉拌,或是切碎了做馅,直接和玉米面混合了蒸成菜馍。
粉蒸面条菜丨豆果美食网网友团团6158
在面条菜分布最广泛的河南、皖北一带,有时还会发现一种和面条菜长得很像的麦蓝菜,二者同为石竹科,开的花很像,麦蓝菜的植株一般要高一些,叶片表面不像面条菜那样有绒毛。因麦蓝菜有微毒,吃后会感觉嘴内麻木,有的地方叫它“老鸹苔”,并说“老鸹苔,晌午吃了晚上埋”。其实麦蓝菜的毒 *** 没那么强,但也提醒了人们挖面条菜要谨慎。
地肤
地肤(Bassia scoparia)在城市里往往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它可以长成一个一米多高的圆球,在秋季色泽变成深红,让人联想起造型奇特的圣诞树。其实,地肤原本的用途是做扫帚,干枯后拔下来捆在一起,就是效果很不错的扫地工具。
秋季的地肤丨pixabay / shanghaistone *** n
很多人都想象不到,地肤的嫩叶可以吃,俗称扫帚菜、扫帚苗。它的吃法和面条菜类似,裹面粉蒸熟最常见,或是切碎和鸡蛋面糊一起摊成饼。但扫帚菜可吃的时间比较短,开花后口感变差,结 *** 后叶片中更是会含有有毒的皂苷类,吃起来就有风险了。
粉蒸扫帚菜丨豆果美食网网友孩妈美食
伺候岳母尽全力刘振营
岳母在我家住了整整二十天,昨天傍晚被她小儿子接走了。二十天来,我和妻子不遗余力地伺候岳母,当然,妻子做的事多,出的力大。
让岳母吃好睡好。为了让岳母吃好,我曾经六次接着妻子去镇上赶集。割鲜猪肉二百余元,买卤肉四十元,买鸡肉五十元,买生鸡蛋四十五元,买变蛋十元。买凉皮十元,买面皮二十元。买西瓜一百二十元,买香瓜(含牛角蜜)二十元。买蔬菜一百三十元,买果子三十八元。我妻子变着花样给岳母做吃的:蒸蒸肉, *** 凉粉,蒸卤面,做汤面条,做捞面条,做面片饭,炸松肉,包饺子,蒸肉馅馍,做菜馍,擀烙饼馍……没有让她吃过凉馍、硬馍,总是把馍放在笼上加热溜轮后才让她吃。喝汤也常调剂:拌面疙瘩撒鸡蛋,熬小米粥,滚玉米赞汤,滚燕麦波汤等。我不会做饭,只会洗碗刷锅搞卫生,减轻妻子的压力,分拉妻子的痛苦。这些岳母却吃腻了想吃蒸麻子菜。我的妻子忍受着腿疼到田间地头寻找麻子菜薅出来淘净拌面上宠蒸。我每天都切西瓜给岳母吃。为了让岳母改善生活,我拉着她到磁涧镇的黄洼岭上去赴宴,又拉她去仙桃村赴宴。
让岳母睡好。我的妻子和岳母住在一起。室内有空调,昼夜开启,温度控制在26度。西梦丝床上铺着凉席,沙发上铺着凉垫。岳母有时睡在床上,有时睡在沙发上。白天除了上厕所岳母几乎不出门,不是睡觉就是看抖音短 *** ,偶尔也看平板电脑(我家的电视机在客厅,客厅里没有安装空调。),当然大多时间还是我妻子陪她唠嗑聊天。
尽最满足她的要求。岳母非常想念她的三个 *** ,非让我拉她去串亲不可。按说,春节期间,我和妻子去拜过年了,不去也能说过去。可是岳母执意要去那就去吧!我家出钱二百多元购制了礼品。我拉着妻子和岳母到几十里远的村子去串亲两家。她的二妹在郑州居住,路远天热,我们实在去不了。
妻子为岳母洗衣沐浴。岳母患糖尿病,身上散发出刺鼻的异味,呛得我们直干哕。我及时往桶里 *** 。妻子每两天给岳母洗一次澡,天天给她洗衣服。妻子还给岳母剪指甲,剪脚趾甲,给她掏耳屎、洗脚。
我称不上模范女婿,妻子也称不上孝顺女儿,因为我不能干,我家不富裕。我们做得还很不够,和道德模范相比相差太远。可是我们已经竭尽全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