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被很多人直呼“ *** 节”,说是 *** 门大开的日子,而这种叫法也让很多不懂中元节的孩子们非常的惶恐。
其实,中元节应该说是祭祖的节日,虽说在传统文化中“ *** 门大开”的说法确实存在,但“ *** ”出来是“接受地府考校”的,而不是“为祸人间”的。
所以无论是在传统说法,还是现代认知上,我们都不应该感到恐慌,也应该让孩子明白中元节是一个积极向上的节日,是祭奠祖先的节日,而不是什么令人恐惧的恐怖节日。
不过,既然作为中国四大传统祭祖节日之一,在这天所需要注意的事情也是比较多的。
毕竟祭祖仪式在我国是比较隆重的,其中的一些注意事项也需要遵守,这样才能够彰显我们对于祖先的尊重,同时也能够避免一些状况发生。
中元节讲究多,关于饮食、习俗那些事,家长要弄懂
中元节为祭祖节日,所以不吃寓意不好的食物
作为四大祭祖节日之一,中元节期间,人们往往对于先祖有着较深的思念之情,祭祖的时候也会充满哀思的氛围,其中情感成分浓厚。
所以在这个节日中,是不适合吃一些对情感寓意不好的食物的,就比如说梨。
梨这种水果,自古以来在中国的含义都是“分离”之意,而在中元节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上坟以寄托哀思。
正是人们缅怀先人、思念之情最浓厚的时候,要是这时候来上一个“分离”,就会对人们的情感造成较大的打击,毕竟每个人都是不希望自己的先人离开自己的。
有些人会说“梨” *** “分离”的说法,根本就是迷信。
其实,这并不是迷信,而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一种文化仪式的组成部分,它让人们拥有仪式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
所以,你可以不信,但你不可以阻止他人对文化的传承,这是一种对他人最基本的尊重,这一点一定要让孩子们了解。
中元祭祖之后,祭品可分食但不可再次储藏
中元祭祖,自然是要准备丰盛的祭品的,毕竟咱们在这天好不容易“看望”一次老 *** ,要是不给老 *** 吃好喝好了,那岂不是太没诚意。
而这个“祭品”在很多人的思想中,都是一种“不可接触”的东西。
因为人们觉得祭品就是给逝者“吃”的东西,如果生人吃了,寓意非常不好。
其实,“祭品不可食”主要指的是在祭祀之前,也就是准备好的祭品没有上供桌的时候,是绝对不能吃的,哪怕祭品再多、祭品再好吃,也要“忍住”。
因为根据传统文化来讲,祭品在没有上供桌之前,是专门为先人准备的,这时候要是吃了,就是对先人的不敬,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行为,所以是坚决不能吃的。
当祭品上了供桌之后,祭祀活动没有进行完之前,也是不可以吃的,因为在传统文化中,祭祀进行的时候,正是先人开始“享受祭品”的时候,这时候要是吃了祭品,就是跟老 *** 抢饭吃了,寓意非常不好。
但是,在祭祀活动结束之后,供桌上的祭品其实就可以吃了,因为祭祀活动的结束, *** 着先人“吃完了”,如果有自己想吃的祭品,是可以吃的。不过,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祭品虽说可以吃的,但是不可以再次储存了。
传统说法中,储存祭品是不吉利的行为。
而实际上,之所以不让再次存放已经上过供桌的祭品,是因为这些食物在上供桌的时候都会被打开,从而接触到外界的环境,不及时吃的话就有可能出现氧化、 *** 等现象。
将这些食物再次存放的时候,就可能会发生变质,以后吃了会闹肚子,甚至造成 *** 衰竭等情况。
所以,如果孩子在祭祀结束之后想要吃祭品,是可以的,但是千万不要让孩子“留到明天吃”。
中元节不仅是祭祖节,也是丰收节,所以饮食要“足”
人们都道中元节是祭祖节,但其实,中元节还有另外的一个意义,那就是丰收节,而在有关农事丰收方面的节日中,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注意事项,那就是吃饭喝酒的时候要“足够”,不能够“空碗空杯”。
所以,在中元节这天吃饭的时候,一定要盛满满的饭,喝酒的时候,一定要倒满满一杯酒,这看似日常的事务。
其实也是节日的一种仪式, *** 着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 着家里的富足。
虽说现在很多人已经不再以种田为生了,不再是农民了,但是在中元节这一天,也是遵守这个习俗的。
因为丰收在现在已经不仅仅意味着农作物的丰收了,还寓意着收入的充足,也 *** 着孩子的学业长隆。
当然,如果食量不大的话,我们也需要注意不要浪费粮食,比如我们可以用小碗盛饭,既能够实现“满满的一碗饭”的美好寓意,又能够避免吃不完浪费。
结语
中元节的很多习俗,看起来似乎和“迷信”沾边,但其实每个习俗的背后都有着其科学严谨的道理,有些关乎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些关乎人们的情感管理,有些关乎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些关乎人们的心理环境等等。
所以,家长们在这一天,一定要将这些注意事项告诉孩子,这不单单是为了让孩子了解中元节、维护自身的健康和感受节日的仪式感,也是为了传承中华文明,传承传统文化。
(本文 *** 均来源于 *** ,侵权立删)
中元节何时上坟祭祖好?不能早,也不能晚,老 *** 有讲究中元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这一天是祭祖的重要时刻,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敬意。
然而,关于何时上坟祭祖的更佳时间,有一个古老的传统说法: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这个讲究源自对老 *** 的尊重和礼仪的传统信念。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元节上坟祭祖的时间选择,以及这个传统的重要意义。
早晨或黄昏时分祭祀更佳
根据传统习俗,中元节上坟祭祖更佳的时间通常是在早晨或黄昏时分。这一选择是有原因的。早晨的时候,大地刚刚苏醒,空气清新,这象征着新的一天和新的开始。
在这个时刻,人们在祖先墓前烧纸、供品和香烛,希望祖先能够保佑家人和后代一整天都平安顺利。而黄昏时分则 *** 着白天的结束,是人们忙碌一天之后的放松时刻。这个时候,人们在坟前祭祀,寄托自己的思念和对祖先的无限敬意。
追溯到古代,这种时间选择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在古代,农耕社会的人们大多是清早起床,黄昏才结束一天的劳作。
因此,选择这两个时间段进行祭祀,可以保证人们能够抽出足够的时间来仪式祭拜,不被其他生活琐事所打扰。此外,早晨和黄昏的气候宜人,温度适中,也更加适合人们进行集体活动,相互交流和互动。
除了时间选择的因素外,这个习俗背后还蕴 *** 深厚的文化含义和精神价值观。首先,这表明对祖先的尊重和感恩之情。祖先是家族和家庭的根基,他们的辛勤劳动和付出为后代创造了美好的生活。通过上坟祭祖,人们向祖先表示感激之情,同时也展示了对传统的继承和延续的决心。
其次,中元节上坟祭祖的恰当时间选择还凸显了中国人崇尚平衡和和谐的思维方式。选择既不太早也不太晚的时间,传达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信息:人们需要在追求个人或家族利益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利益和感受。在这个意义上,中元节上坟祭祖的时间选择成为了一种社会准则,提醒人们在行为举止中保持适度和平衡。
最后,中元节上坟祭祖的更佳时间选择也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早晨和黄昏这两个时刻 *** 了一天的开始和结束,是自然界展现的魅力时刻。
在这个特定的时间内,人们的心灵与自然环境产生共鸣,从而增强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和谐。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综上所述,中元节上坟祭祖的更佳时间选择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这个传统的讲究彰显了对祖先的敬意、对平衡和和谐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
这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的传统习俗,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我们应当尊重并传承这一传统,用心祭祀我们的祖先,传承家族的传统和价值观。
中元节,不只是“ *** 节”中元节,即民间俗称的“ *** 节”,因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七月半、七月望。中元节的节名来源于道教, *** 称为盂兰盆节。尽管有着浓厚的道、佛两教色彩,但中元节的最初来源,却带有深刻的儒家印迹。
自古以来有“秋尝”, *** 带来“盂兰盆节”
文化考古学者宋兆麟在《中国古代节日文化》一书中认为,关于中元节的起源传说,比较可信的是源于一个祭祖的节日,直到魏晋南北朝时,随着佛道二教的渗入,最终形成中元、盂兰盆的节日形式。而祭祖,又和“秋尝”密不可分。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祖是儒家 *** 理念中的重要传统。农历孟秋七月,作物成熟,我国自古就有在此时举行祭祖仪式的传统。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古者岁四祭……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古人春夏秋冬四时均要奉祭先祖,七月奉上新收获的瓜果蔬菜和黍稷等谷物粮食,谓之“秋尝”,又称“荐新”“尝新”,即秋天让祖先尝新之意。以“秋尝”祭祖为 *** 的祖先崇拜和宗 *** 理,成为儒家“孝道”的核心内容。
“秋尝”仪式时,四邻乡亲还会聚在一起,品尝丰收的成果,迎接收获的秋天,这一节俗具有收族敬宗、凝聚亲情的作用。不过当时,“秋尝”祭祖的时间并不一定是在七月十五,后来由于 *** 和道教的介入,才固定在此日。
*** 刚开始传入中国时,仍坚持其不敬王者、不拜父母、不受礼教约束的无君无父原始教义,与注重血亲人伦关系的儒家文化形成激烈冲突,极大影响了 *** 的传播。后来, *** 入乡随俗,以盂兰盆会的形式与传统“秋尝”习俗相结合,形成富有中国伦理文化特色的 *** 孝亲节——盂兰盆节。
“盂兰盆”一词来源于汉传 *** 经典《盂兰盆经》,为“解倒悬”之意,即将人的灵魂从困厄中解救出来。《盂兰盆经》讲的是 *** *** 目连想救母亲出恶 *** 道苦海, *** 告诉目连, *** 罪孽深重,仅靠你一人之力无法救赎,你需在七月十五敬设盂兰盆,用百果饮食供养十方僧众,依靠他们的合力才能救出母亲。依照 *** 的指示,目连救母成功,后推己及人,向 *** 建议,一切僧俗 *** 欲行孝道者,都可以在七月十五供奉盂兰盆,救赎现世以至七世父母,由此形成七月十五盂兰盆节。
根据学者张弓先生等人的研究,早在两晋之际,盂兰盆节就流行在西北和东南地区的一些寺院中。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有载,“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非,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告诫子孙可以借助盂兰盆节报答父母恩情,表达孝心。
南朝梁武帝曾于大同四年(公元538年)在同泰寺“设盂兰盆斋”,后“每于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养,以车日送,继目连等”。据成书于这一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寺院……有七叶功德,并幡花歌鼓果食送之”,时人“广为华饰,乃至刻木割竹,饴蜡剪采镂缯,模花叶之形,极工妙之巧”。
过盂兰盆节还是中元节,在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问题
不久,道教也将七月十五纳入自身理论体系,为之注入“中元”意义。在道教的 *** 世界中,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是天、地、水“三元”,形成道教 *** 的神即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分别主管赐福、赦罪、解厄事宜,其诞辰分别为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是为“三元日”。上元天官赐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道家经典《玄都大献经》中甚至有地官于七月十五日点灯燃香,采集花果,供养道士讲经说道救赎恶 *** 的故事,与《盂兰盆经》十分相似。张弓先生考证,《玄都大献经》应是受到《盂兰盆经》影响。
据《修行记》,“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日夜诵经,饿 *** 囚徒亦得解脱”。已经故去的祖先会在中元日回人间,看望子孙后代,其他孤魂野 *** 也会出来捣乱。中元节被称为“ *** 节”,正是由此而来。人们为免遭不测,要在中元节祭祀祖先,燃烧纸钱,既表达孝心,也给孤魂野 *** 些许安慰,换取人间生活安宁。道教地官赦罪 *** ,遂演变为中元节祭祖孝亲的节俗,展开了与 *** 的 *** 争夺。
南北朝时期,佛道二教都极力向七月十五的节日渗透,但 *** 影响力更大,盂兰盆节一直压过中元节一头。李唐以道教为国教,中元节与盂兰盆节不相上下。唐朝官员可以在中元节休假一到三天,玄宗曾下令官员在中元节赴道观诵经修斋。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七月望日,于内道场造盂兰盆,饰以金翠,所费百万……幡花鼓舞,迎呼道路,岁以为常”。王建“看著中元斋日到,自盘金线绣真容”,李商隐“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就是当时中元节庆的写照。
但在当时的民间 *** 中,盂兰盆节仍超过皇室支持的中元节。据日本遣 *** 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唐武宗会昌四年(公元844年),“(长安)城中诸寺七月十五日供养,诸寺作花、蜡花饼、假花果树等,各竞奇妙。常例皆于佛前铺设供养,倾城巡寺随喜,甚是盛会”。
而以“灭佛”著称的唐武宗为抬高道教地位,“敕令诸寺佛殿供养花 *** 等尽搬到兴唐观,祭天尊”,下令将各寺院的盆供物品都搬到道观兴唐观中“十五日天子驾幸观里,召百姓令看”,武宗不仅亲自驾临道观,还强制百姓捧场。百姓骂道“夺佛供养祭 *** 神,谁肯观看”,武宗“怪百姓不来,诸寺被夺供养物,恓凄甚也”。
从北宋开始中元节取代盂兰盆节,从皇宫走向街巷
到了北宋,因皇室对道教的尊崇,加上“盂兰盆”名字由梵语音译,较为拗口晦涩,而“中元”具有鲜明的中国本土时节特色,中元节遂取代盂兰盆节,成为七月十五日的节日名称,“六宫最重中元节,院院烧香读道经”。
北宋城市商业繁荣,中元节从皇宫寺观走向民间街巷,祭祀对象从高僧神仙重新回归为自家祖先, *** 色彩逐渐淡化。据北宋末年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中元节前几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人们在集市上购买纸糊的 *** 衣服和纸钱等。
“秋尝”的仪式也恢复了。在中元节前一天,人们准备好楝叶、 *** 窠儿、鸡冠花等,“乃告祖先秋成之意”。在中元节当天早上,人们把穄米饭、转明菜、花花油饼、馂豏、沙豏等素食放在供桌,取请祖先“秋尝”和告成之意。各家“城外有新坟者,即往拜扫”,用竹子做成盂兰盆的形状,在里面 *** 纸衣纸钱告祭。朝廷也举行公祭大会,祭祀前线阵亡的将士。
晚上,祭祀仪式基本结束,人们成群结队到勾栏瓦肆逛夜市,在舞台前观看“目连救母”杂剧,“潘楼并州东西瓦子亦如七夕,耍闹处亦卖果食种生花果之类”,市井之中美食云集,热闹得如七夕节一般。据南宋《梦梁录》,官府还要在河边放万盏莲花河灯,“以享江海 *** 神”。
中元节时,虽已入秋,但在某些秋老虎发威的年份,天气还比较炎热,南宋杨 *** 就曾感叹“今朝道是中元节,天气过于初伏时”,以致“小圃追凉还得热”。为避溽暑,他只有“焚香清坐读唐诗”。
赏湖山、放河灯,明清的节日气氛更加世俗
明清时期,中元节习俗基本上不超过宋人范围,但节日气氛更加世俗,百姓娱乐游玩兴趣更浓。明万历年间,文人冯梦祯在《快雪堂日记》中多次记述他于中元节到西湖赏湖山风月之事,有时还夜宿湖中,观“夜月佳甚”。
明末张岱的《西湖七月半》描摹杭州人中元节夜游西湖盛况,全文厚人薄 *** ,开篇即言“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是夜,张岱与友人“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充满情趣的世俗情怀跃然纸上。
据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的《帝京岁时纪胜》,“中元祭扫,尤胜清明。绿树阴浓,青禾畅茂,蝉鸣鸟语,兴助人游”。放河灯更是盛况空前,“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灯,使小内监持荷叶燃烛其中,罗列两岸,以数千计。又用琉璃作荷花灯数千盏,随波上下……都中小儿亦于是夕执长柄荷叶,燃烛于内,青光荧荧,如磷火燃。又以青蒿缚香烬数百,燃为星星灯。镂瓜皮,掏莲蓬,俱可为灯,各具一质。结伴呼群,遨游于天街经坛灯月之下,名门灯会,更尽乃归”。清人甚至有“绕城秋水河灯满,今夜中元似上元”之说。
中元节令人怀念的不止先祖,还有半路分手、远赴黄泉的亡妻。纳兰 *** 德在中元夜半,想起亡故不久的爱妻卢氏,伤怀不已,“手写香台金字经,惟愿结来生”,亲手抄写佛经,祈求 *** 能让他与卢氏来生再结连理,再续前缘。然而佛经抄了一遍又一遍,爱妻也不能起死回生。纳兰“欲知奉倩神伤极,凭诉与秋擎”,万千愁绪无人可诉,只有到池塘边为爱妻点亮一盏小小荷灯,“西风不管,一池萍水,几点荷灯”。
(来源:中国青年报;吴鹏)
中元节,不只是“ *** 节”明 戴进 钟馗夜游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红色缎绣折枝牡丹纹金团寿天官赐福字对联 故宫博物院藏唐 周昉 地官出游图残卷 故宫博物院藏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缅怀故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中元节,也称之为“ *** 节”,那么中元节有什么禁忌和传统习俗呢?中元节晚上几点不能出门?
中元节几点不能出门?
*** 节当天晚上11点之后不建议出门,11点到凌晨的这段时间是子时也是一天当中阴气最重的时间。
另有一说法,一般在6点半以后,即天黑之后。更好在天黑之前回家。 一般认为七月十五是 *** 节的正日,亦是 *** 门大开的日子,这时侯阴气最重,所以当晚更好不要出街,以免撞 *** ,另外,更好亦不要到河边或海边等地,以免不小心失足,就成了水 *** 的替身。除此之外,更好不要乱说一些不吉利或得罪灵界的说话,以免招惹阴灵。
中元节的传统习俗
每年主要集中在在农历的七月十五这天举行祭祀活动,但时间并不是固定的,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人们也有在七月十四祭祀的传统。也有一些地方从七月初就开始祭祖的仪式,在夜里将祖先接引回家中,然后,一日三顿茶饭的供奉直到七月结束。
相传,农历的七月初一 *** 门大开,阎罗王特许阴间的 *** 魂会回到阳间接受后人的祭,而无人祭祀的孤魂野 *** 就会飘荡在人间寻找食物。民间 *** *** 崇拜,相信在中元节期间祖先会返回阳间的家中看望子孙后代。因此,民间会在中元节,祭祀先人,超度亡魂。
中元节的传统禁忌
中元节禁忌-夜游
八字弱的人在 *** 节这一天千万不要夜游,因为这一天 *** 门关大开 ,幽魂孤 *** 都出来游荡,如果让他看到了阴气沉重的你,说不定会把你误认为是同伴,将你邀请回家做客。
中元节禁忌-非特定场台烧冥纸
冥纸是烧给 *** 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在 *** 节这一天大多数人们都会提前为路过的 *** 己弟烧些纸钱,然后等到隔天再来收拾残局。
因此,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 *** 兄弟,通常都会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千万不可以非特定场合时间烧冥纸。
中元节禁忌-喊名字
如果不得已在 *** 节当天晚上还在外面的朋友要小心了, 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 *** 兄弟记住你的名字。
中元节禁忌-晚上拍照
此举动容易将灵界的朋友一起拍进来,然后带回家, *** 节这一天在家对着镜子 *** 更是危险,因为 *** 兄弟很有可能会从镜子里面出来。
七月中元,为何民间称之为“ *** 节”中元节,又称黄历七月十五日,是道教和 *** 的重要节日。道教称之为中元节, *** 称之为盂兰盆节,民间也称之为“ *** 节”。这些节日都与幽冥界的传说有关,但是它们所体现的核心精神和一般想象的“ *** 节”又存在一定的差异。
*** 的盂兰盆节
"盂兰盆"供养神灵与祖先的做法在南北朝末期已经是一种普遍的 *** 和民俗仪式。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538年)七月十五日在同泰寺(即现在的南京鸡鸣寺)首次设立了盂兰盆会,这是中国最早的盂兰盆会。(根据南宋《 *** 统纪》)之后,每年都会在其他寺院进行普施。
根据《荆楚岁时记》的记载,黄历七月十五日,僧尼和道士都会进行"营盆供诸仙"的仪式。"盂兰盆"是梵语Ullambana的音译,意为"救倒悬",即拯救人脱离地狱和饿 *** 道的痛苦。
*** 的盂兰盆会使用丰盛的花果和物品来供养诸佛并报答父母恩德的仪式源自印度。在印度的 *** 中,七月十五日被称为佛欢喜日和佛自恣日。这一天也是盂兰盆节,源于目犍连救母的故事。(《佛说盂兰盆经》,西晋时期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目犍连是 *** 门下具有之一神通的 *** ,他在 *** 神通后想要报答母亲的生育之恩。他利用天眼通看到了已故母亲坠入饿 *** 道中,因为生前的罪业而遭受折磨,无法进食,只剩下皮连骨。
目犍连看到母亲受苦,便使用神通化出一钵食物送到母亲面前。目犍连的母亲得到食物,深怕其他恶 *** 抢食,便用皮搭骨的左手护住钵、右手急急要拨食,却发现食物到了嘴边就化成红火炭,无法食用。而当火炭落到地面时却又变回食物。
目犍连的神通无法拯救母亲,让他感到非常悲伤。于是,他前去请求佛陀开示如何救母。
佛陀对他说:你的母亲生前不信因果报应,不仅诽谤佛法,也中伤僧人,且她贪婪无度,待人刻薄,不修口,不修为,因此承受了这份苦果。你 *** 情深,所以你的神通受到牵挂而有所遮蔽,难以看到母亲的罪业。
目犍连跪地请问佛陀,如何才能拯救母亲脱离苦海?释迦佛说: *** 的罪根深结,不是你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救得了的。你的心虽然感天动地,但还需要仰仗十方僧众的神力才能救 *** 。
佛陀指示他,七月十五日是出家僧尼完成夏安居修行(从春季到夏季的修行)之日。僧尼以忏悔自己的罪业来结束夏安居,这一天善能量最强大,此时是救出他亡母出饿 *** 道的时机。于是目犍连遵从 *** 的教导,在这一天准备五果、百味美馔和衣物和各种生活用具装入盆中,在佛前供养十方众僧。众僧凝聚善念共发善愿,救出目犍连的亡母脱离饿 *** 道,脱离苦海。
人们听说目犍连救母后,都纷纷效仿在七月十五这天供养僧人,为七世父母祈福,以报答父母恩德。随着 *** 传播到中国,"盂兰盆"的精神——解救先人在地狱倒悬之苦、报答七世父母生养恩德,与中国的孝道思想相结合,并普遍融入了中国社会。北齐名士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就有记载"七月半盂兰盆"斋供报父母亲恩的礼制。后来在黄历七月半祭祀,寄愿解救先人亡灵,成了民间的习俗。
道教中元节地官赦罪
七月十五日被称为“中元”或“中元节”,是地官的生日。中元节通过建醮普度进行庆祝的民俗源自道教。玉帝任命天官、地官和水官,负责考察三界善恶,每年向玉帝汇报。自北魏时期开始,就有传说三官在生日这一天赐福于人间(明?徐道编撰《历代神仙通鉴》)。地官掌管人间和地府,决断善恶和补过赦罪。
传说地官降世为舜帝,以孝顺著名;他的生日,即中元节也被称为“孝子节”。因此,家家户户在中元节祭拜祖先,祈求地官赦免先人罪业。后来祭祀的对象从先人扩展到一切孤魂野 *** 的普渡。
周密《武林旧事?中元节》
“七月十五日,道家谓之“中元节”,各有斋醮等会;僧寺则于此日作盂兰盆斋。而人家亦以此日祀先,例用新米、新酱、冥衣、时果、彩段、面棋,而茹素者几十 *** ,屠门为之 *** 焉。”
鲍廷博《梦梁录》
“七月十五日,……其日又值中元地官赦罪之辰,诸宫观设普度醮,与士庶祭拔。宗亲贵家有力者,于家设醮饭僧荐悼,或拔孤魂。”
宋代以后,盂兰盆会和道观的中元节都是重要的年度活动,也是一般人家祭祀祖先的日子。在这一天, *** 和民间文化习俗汇聚在一起:道教进行醮仪, *** 提供盂兰盆供奉佛像,一般人则祭祖并请祖先“尝新”。在宋朝,艺人在七夕过后开始表演“目连经救母”杂剧以劝化世人,直到七月十五日为止。
盂兰盆节和中元节的祭祀以及民间习俗都与阴间的生命有关,形成了“ *** 节”的概念。尽管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些节日仍然保留着其习俗,但是今天的人们可能不清楚,盂兰盆节的“救倒悬”和中元普渡,对于亲人亡魂乃至普度孤魂的悲悯情怀才是“ *** 节”的真谛所在。
“ *** 节”???不不不,中元节不只是“ *** 节”在古老的传统中,一轮明亮的月亮在天空升起,河汉星河之间闪烁着如牛牧场的 *** 星座。这一天,是农历七月十五,被各 *** 赋予了不同的名字:道教称之为中元节, *** 称之为盂兰盆节,而民间百姓则亲切地称之为 *** 节或七月半。
这个节日蕴 *** 三个重要元素:孝道,以祭祀祖先为主,慈善,以救赎游魂为核心,以及 欢庆,以岁时表演和观赏为娱。虽然这个节日被深深地沾染上了道教和 *** 的色彩,然而,它最初的根源却深植于儒家的传统中。
盂兰盆节的起源故事,很可能源自祭祖的习俗。然而,随着 *** 和道教的传播,这个节日逐渐演变成了中元和盂兰盆两个不同的形式。而与祭祖仪式密不可分的“秋尝”,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了。古人在农历七月丰收季节,将新鲜的瓜果、蔬菜和各种谷物供奉祖先,以表达对他们的感恩之情,这被称为“秋尝”,或称为“荐新”。
“秋尝”不仅是孝敬祖先的仪式,也是家人、朋友聚在一起品味丰收的日子。这一传统在一些地方的习俗中仍然存在。最初,“秋尝”的时间并不限定在七月十五,后来随着 *** 和道教的介入,才被固定在了这一天。
“盂兰盆”这个名词源自汉传 *** 的《盂兰盆经》,意为“解倒悬”,即将灵魂从困厄中解救出来。经中记载了 *** *** 目连救母亲脱离恶 *** 道苦海的故事。目连根据 *** 的指示,于七月十五敬设盂兰盆,用各种美味供养僧众,最终成功将母亲救出。由此,七月十五成为盂兰盆节的日子。
在北朝时期,《颜氏家训》告诫子孙可以借助盂兰盆节来报答父母的恩情,表达孝心。这个节日逐渐成为 *** 的盛大 *** 仪式,通常在寺庙举行。
与此同时,道教也将七月十五定为“中元”节。在道教 *** 中,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分别由天官、地官、水官三位神明主管。他们分别赐福、赦罪、解厄。他们的诞辰分别是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被称为“三元日”。
中元节被认为是地官赦罪的日子,传说地官会降临人间,定人间的善恶。道士在这一天夜以继日地诵经,以解救饿 *** 囚徒的灵魂。
已故的祖先在中元日会回到人间,看望他们的后代,而孤魂野 *** 也会在这一天出来捣乱,因此,中元节也被称为“ *** 节”。为了避免不测,人们在中元节祭祀祖先,燃烧纸钱,以表达孝心,也为了让孤魂野 *** 感到一丝安慰,以换取人间的安宁。这个道教的地官赦罪 *** 逐渐演变为中元节祭祖孝亲的民俗习惯。
中元节的演变,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微缩模式,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逐渐盛行,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儒家的秋尝、 *** 的盂兰、道教的中元,形成了独特的景象。随着 *** 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盂兰盆节比中元节更受欢迎。
唐代,盂兰盆节和中元节开始变得相等重要,甚至唐官员可以在中元节休假一到三天。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举国上下都在庆祝中元节,各种庆祝活动如幡花鼓舞、果食供奉等丰富多彩。唐诗也充分表达了那个时代中元热烈的节庆氛围。
从北宋开始,中元节逐渐取代盂兰盆节,成为主流。它变得越来越世俗化,逐渐淡化了 *** 的色彩,更像清明节一样的民俗节日。
在普及过程中,人们会提前准备祭品和秋尝的果品。如果城外有新坟,人们会去祭扫。朝廷会举行盛大的公祭仪式,纪念前线阵亡的将士。
晚上的仪式结束后,人们会前往夜市,观看《目连救母》杂剧,享受夜市的热闹氛围。官府也会在河边放莲花河灯,以祭奠江海 *** 神。这个时期的中元节已经变得非常世俗化,成为了庆祝丰收的盛大节日。
在明清时期,中元节的习俗更加世俗化。夜晚,人们会放河灯,数千盏荷叶灯和琉璃荷花灯在河上漂浮。人们还会用青蒿做成星星灯, *** 各种瓜皮灯,创造出壮观的灯光秀。
总的来说,中元节起源于 *** 的盂兰盆会,后来受到道教的加入,并在古代“秋尝祭祖”的传统上演变成了一项独特的民俗节日。它在南北朝到隋唐时期逐步形成,在唐宋之际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逐渐褪去了外来的 *** 色彩,向民族化、世俗化方向发展,成为了佛、道、儒、民俗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文化产物。
中元节作为一个兼具 *** 、民俗和文化特色的节日,反映了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多元和融合。它的历史演变和多元的 *** 背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案例,说明了文化和 *** 的交流和融合是多么复杂而有趣的过程。
首先,中元节的起源源远流长,从最初的孝道祭祖,到 *** 的盂兰盆,再到道教的中元节,每个阶段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 *** *** 和文化传统。这种演变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包容 *** ,它允许不同 *** 和 *** 在一个节日中相互融合,而不是相互排斥。
其次,中元节的世俗化和民间化也很有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节日逐渐从 *** 仪式转变为民众庆祝丰收和享受生活的机会。这种演变表明,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理解和参与方式是不断变化的,它们与当代社会的需要和价值观相适应。
最后,中元节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于祖先和家庭的重要 *** 。祭祀祖先是中元节的核心活动之一,它强调了孝道和对祖先的尊重。这一传统提醒我们,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对于家庭和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始终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
综上所述,中元节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节日,它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多元 *** 和变迁。这个节日的演变历程和世俗化趋势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同时也提醒我们珍惜家庭和传统价值观的重要 *** 。
7月15日是祭祖节日。这一天有很多规矩,我们一定要遵守,不能违反。正如孔子所说:“祭如有,祭神如在”。孔子说:“我不祭祀,就像不祭祀一样。”“意思也很简单,祭祀祖先的时候,就好像祖先真的存在一样;到了时候,心一定要虔诚。
古语云:“七月十五日不做,子孙有福”。7月15日即将到来,我们应该遵守哪些规则?接下来我们看看5不 *** 什么。
1、祭祖时间不宜太早或太晚
我们在7月15日做出牺牲不应该太晚或太早。这一天,我们一般不会选择白天烧纸,因为白天太阳太强,神灵不能接受纸钱;但深夜也不宜烧纸,因为夜间阴气太盛,尤其是 *** 节 *** 多的时候。太晚烧纸容易受邪气影响,带来不幸。
根据老辈留下的规则,烧纸的更佳时间是太阳刚刚落山的时候。此时,正处于阴阳交汇处,不适合燃烧。
2、烧纸钱时,旋转幅度不宜过大
烧纸钱的时候也要小心,因为烧的时候是成堆的,所以有些纸钱很难烧。据老人说,如果不能烧掉,祖上就拿不到钱了。用木棍把纸钱举起来,让其充分燃烧,但记住幅度一定要小,这样钱就不容易散落,纸也能充分燃烧。
3、纸烧完后,小心扑灭火
烧纸钱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在烧纸钱之前需要对其进行 *** 。旁边更好准备一些水,以免发生紧急情况。如果家门口附近有柴火,需要把它捡干净,烧完纸钱后,确保内部火花完全熄灭后再离开。
4.不要拼错“负担”
烧包袱其实就是烧纸钱,但又有些不同。您将黄纸放入袋子中,并在上面写下谁将收到它。有规则,基本上是按照家谱写的。不会有任何遗漏。就好像现实中人们分钱的时候,一定要分得好,这样才不会有争执。
为此,在登记负担的时候,登记在祖先身上的负担一定不能漏掉,同时也不能有错字。一般来说,如果家里有长辈,长辈就会指导晚辈写字。
5.祭祀后要吃祭品它与清明节不同。古人云:“清明节人找 *** ,中元节神灵找人”。为了吃饭,必须等到祭祀结束后才能用筷子吃饭,即烧完纸钱后才能吃饭。
祭祖的这些规矩,如果祭祖的话一定要说清楚,这也是对祖先的一种尊重,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正如孔子所说,要祭祀,必须虔诚,知规矩,不吃苦。
仅在头条号发布,其他平台均为搬运
*** 来源于 *** ,侵删。
原创不易,欢迎转发!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评论!
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八月·还有一周就立秋 乞巧祭祖趁凉风宋代《草堂消夏图》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当进入公历8月,首先迎来的节气,就是立秋。根据民谚所云,立秋立得早,天气会很凉爽;倘若立得晚,天气依旧会很闷热,甚至能够热死牛。而如何区分早立秋和晚立秋,一直以来也存在争议,普遍的一种说法认为,立秋当天的农历日期是确定早晚的依据。如果在农历六月,就是早立秋;如果在七月,就是晚立秋。
而放下“早晚”立秋的争执,随着8月的到来,随着秋季的之一个节气立秋的降临,虽然人们还在抱怨酷暑难耐、日头正毒,但自然界中,万物悄然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秋天的脚步已经不远。
当然,立秋的来临并不意味着酷热天气就此结束,此时还处在“三伏天”中。要等到8月下旬的处暑节气,暑气才能渐渐消退。而纵观整个8月,不仅有节气立秋和出暑,更有 *** 着“中国 *** 节”的传统节日七夕,和缅怀逝去先人的中元节。 所以,无需再抱怨暑气逼人的烈日,尽情享受夏天的末尾吧。
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
8月7日 立秋(农历六月二十九)
“立秋,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这样记载到立秋的定义。根据古代传统的四季划分 *** ,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因此,秋季以立秋为始点,立秋是秋季的之一个节气。
虽从气温上看暑气正盛,人们还在熬着“三伏天”的热气腾腾。但在这一天,自然界的正悄然发生着改变。《历书》有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写到了节气立秋,是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
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载:“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为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在古代,有于立秋节气祭祀的习俗。据《礼记·月令》记载:“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记录了在立秋这天,天子会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到西郊设坛迎秋,举行祭祀秋神的仪式,并下令武将开始 *** 练士兵。
而在民间,节气习俗大多与饮食相关,立秋自然也不例外。立秋有“咬秋”的习俗,据清朝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人们相信立秋时吃西瓜,可使整个秋天不生病,并可免除冬天和来年春天的腹泻。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8月14日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而在历史的变迁中,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更在现代被称为“中国的 *** 节”。但也有学者指出,相较于 *** 节的内涵,七夕节更偏向于“古代妇女节”,因为这是属于妇女们的盛大节日。
缂丝七夕乞巧图轴,清乾隆,故宫博物院藏
为何说是“古代妇女节”呢?因为在古时,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靓女们专属节日。民间相传,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而七月七是她的诞辰,故靓女们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
穿针乞巧、对月穿针、喜蛛应巧、兰夜斗巧……可以说,七夕乞巧的方式让人眼花缭乱。譬如穿针乞巧,即穿针引线,谁穿得又准又快就为“得巧”;而喜蛛应巧,则是晚上把捉的蜘蛛放在小盒中,到天明后打开,以蛛网的疏密判断是否“得巧”,密者巧多,稀者巧少。
宋 李嵩 《汉宫乞巧图》 故宫博物院藏
其中,还有投针验巧的习俗,在此前的热播剧《延禧攻略》中,也再现了这一场面。即提前一晚取“ *** 水”(白天和夜晚取得水混合或者河水和井水混合)倒在盆里,水在盆里露天 *** 加七夕白天晒一天,表面依稀生成薄膜。此时取缝衣针投入,针浮于水面,观察水底下出现的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呈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便是“得巧”。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8月22日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中元节,民间俗称为“七月半”,其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七月半”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道教的说法。
据明代《五杂俎》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由此看出,在道教的文化中,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在中元节,人们最为熟知的习俗,应该就是祭祖了。《东京梦华录》有载:“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 *** 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民间相信,祖先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8月23日 处暑(农历七月十六)
“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记载中,能明确看到对于处暑节气的阐释。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结束,这就是处暑。此时,暑气呈退减趋势,且已经“出伏”,三伏天的炎热已经离开。
虽说暑气将退,但别忘了还有“秋老虎”的存在。处暑节气就处在短期回热天气,即“秋老虎”期内,天气虽已由炎热向凉爽过渡,但“秋老虎”的威力仍不可小视。
因处暑到来的前后,民间会有中元节的民俗活动,所以处暑的民俗,也大多与中元节相似,如祭祖迎秋、放河灯等。但在处暑,还有一项特别的食俗,就是吃鸭子。“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农村俗语有云“处暑送鸭,无病各家”,表明在处暑时节,亲朋好友们以鸭子作为互相赠送的礼物,认为吃了能够身体健康,无病无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 *** ,报料 *** :338 *** 05712】
“七月半, *** 乱窜”,“ *** 节”来了,这些事情你知道吗?在农村,被人们称为“ *** 节”的有三个节日,分别是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其中最受到人们重视的是中元节,也就是咱们最通常说的“ *** 节”,七月十五!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打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 *** 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 *** 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相传到了这一天,阎罗王就会打开地狱之门“ *** 门关”,让关押的 *** 类出来 *** 活动,直至七月结束才回归地府。因此,民间便盛行在这段时间对死去的亲人进行拜祭招魂,烧冥钱元宝、纸衣蜡烛,放河灯,做法事,以祈求 *** 保佑,消灾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气。
许多人都不知道中国“ *** 节”的由来,实际上,“ *** 节”源自 *** “盂兰盆会”。
盂兰节源于 *** 《大藏经》中的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 僧者,法力宏大。其母 *** 饿 *** 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佛陀的 *** , *** 丘目犍连(目连的全名)施展天眼通,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却发现她已经因为生前的种种罪行(好杀生、喜大肆烹嚼、生活奢侈挥霍)而堕入饿 *** 道,变成了喉咙细如苇管,肚子却如水缸般巨大的饿 *** ,目犍连用钵盆装饭菜给她吃,而饭菜刚到母亲眼前就变成一堆火炭。目犍连只好向佛陀求救,佛陀被目犍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佛说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犍连与众僧人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百味五果、饭食素斋供奉地狱里的众生。挨饿的众饿 *** 终于得到了食物。
因此,佛 *** 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所说的“ *** 节”。
盂兰盆是印度梵语“倒悬”的意思,本来这个节日与中国的中元没有关系,但刚好中国本土 *** 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这一天,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 三官 ,这三位是玉帝 派驻人间的 *** ,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 、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
于是“盂兰盆会”的故事与中元相融合,并加入许多中国化的元素,比如与儒家的孝道思想结合,形成了具有教化作用的中 *** 间传统节日—— *** 节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