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节是几月几日,除夕节是几月几日干什么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32 0
今年除夕夜几月几号2023?除夕让放鞭炮吗?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 *** 满天迎新春。那今年除夕夜几月几号2023?除夕让放鞭炮吗

一、今年除夕夜几月几号2023?

2023年除夕夜是1月21日(星期六),农历为壬寅年腊月三十。除夕因常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岁、团圆饭、贴年红、挂灯笼等习俗,流传,经久不息。受中华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除夕风俗习惯如下:

1.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年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

2.贴年红

是春联、门神、窗花、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中 *** 间由来已久的风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3.贴窗花

在中 *** 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 *** 、欣赏 *** 和实用 *** 于一体。

4.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 *** 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5.燃爆竹

中 *** 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之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二、除夕让放鞭炮吗?

除夕让放鞭炮,而且大多数城市在除夕这一天会划定燃放区,但具体以最新政策为准。像2021年长沙除夕这一天是允许燃放鞭炮的,燃放爆竹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人们在辞旧迎新春节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从台州市应急管理局了解到,今年春节期间,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全部行政区域为 *** 燃放 *** 爆竹地区,仅允许在农历除夕(2022年1月31日)、正月初一(2月1日)、正月十五(2月15日)这三天燃放 *** 爆竹。

以上就是小编带来的今年除夕夜相关内容的介绍,除夕让不让放鞭炮,要看各地最新规定。

中国传统节日除夕!

#暑期创作大赛#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同是中 *** 间传统的祭祖大节。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除夕,辞旧岁,迎新春。

“岁”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它与新岁首尾相连,谓之“岁穷月尽、挨年近晚”,是新一岁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除夕因常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迎 *** 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

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岁、团圆饭、贴年红、挂灯笼等习俗,流传,经久不息。受中华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吃年夜饭,是年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这是古时候流传下来的习惯。由于地理气候方面原因,除夕、春节之际北方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寒冬,冬天的北方地区白茫茫一片,冰天雪地,基本上没办法种植作物,可选用的食材不多,过年多吃饺子。而南方地区,尤其是沿海一些地方,基本上四季绿意盎然,南方冬季在蔬果等食材上占有极大的优势,所以在饮食的选择上具有更多的选择 *** ;在地利方面,又得益于水资源充沛分布广所以各类渔获充足食材多样;所以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上,南方的饮食会丰富多样一些。

贴年红

年红,是春联、门神、窗花、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中 *** 间由来已久的风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

在中 *** 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 *** 、欣赏 *** 和实用 *** 于一体。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 *** 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倒(到)”。

挂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 *** ,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

燃爆竹

中 *** 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之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唐代时写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称之为“纸炮”、“响炮”。如果把许多单个的爆竹联结成串,则叫作“鞭炮”、“响鞭”、“鞭”。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意思就是说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我们人类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古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火锅,按灵位设杯箸。

守岁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着“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年到来。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遍燃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挂灯笼

过年挂灯笼是中国的古 *** 俗,红色 *** 喜庆,圆形灯笼则寓意团圆美满,红灯笼象征着平安祥和、红红火火。

压岁钱

压岁钱,是过年习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 *** ,保佑平安。

中国传统节日除夕与年兽之间有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种凶恶的怪兽叫做“年兽”,它生活在深山老林中。每年到了除夕夜,年兽就会离开山洞,带着凶猛的神力到村庄中肆虐,伤害人畜,吞噬庄稼,造成巨大的 *** 。

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开始尝试各种 *** 对抗年兽。他们发现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声音。于是在除夕夜,人们贴门神和年画,挂红灯笼,以红色 *** 吉祥,驱赶年兽的侵扰。他们还放鞭炮、击锣打鼓,制造噪音来吓退年兽。

在一年一度的除夕夜,人们齐聚一堂,团圆共进年夜饭,以团结和爱为基础,与家人一同迎接新年的到来。他们相信,只要做好防备措施并展现出善良和欢乐的心态,年兽就无法伤害他们。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一直将这些习俗传承下来,并将除夕夜作为一个庆祝新年、驱赶 *** 、迎接吉祥的重要时刻。年兽的故事也成为了除夕夜的一个传统元素,提醒人们勇敢面对困难,迎接新的一年的挑战。

星空有约丨去年除夕二十九,今年除夕三十,是咋回事?

新华社天津1月19日电(记者周润健)农历新年将至,不少人发现去年的除夕是腊月二十九,今年的除夕是腊月三十。年三十为啥时有时无?是否有规律可循?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解释说,我国农历中的月是按月亮盈亏圆缺变化的周期定义的,称之为“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为29.53天,并非整数,而一个月的天数要用整数表示,因此有时是小月29天,有时是大月30天。同时,为了保证农历每月的初一必须是朔日,所以大小月的安排也不是固定的,这需要通过精确的计算来确定。

那么,如何确定一个月有多少天呢?中国的农历历法规定,以月相“朔”所在的那一天为每月的初一,这样相连两个“朔”之间的天数就为一个月。

农历辛丑牛年的腊月初一(公历2022年1月3日)至农历壬寅虎年的正月初一(公历2022年2月1日)之间恰逢小月29天,所以农历壬寅虎年前一天的年三十就被“省略”了;农历壬寅虎年的腊月初一(公历2022年12月23日)至即将到来的农历癸卯兔年正月初一(公历2023年1月22日)之间正好是大月30天,所以即将到来的农历癸卯兔年前一天的年三十自然也就不会“缺席”。

杨婧表示,腊月逢小月的情形并不少见。2013年、2016年、2022年,以及从2025年到2029年的连续5年,都没有年三十。不过,由于平均月长稍多于29天,所以每年大月出现的次数要稍多于小月。

“朔日的确定是根据月亮和太阳的真实位置来确定的,而且朔望月周期本身也长短不一,所以年三十时有时无并无明确规律可循,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 *** ,也给我们带来一些不期而遇的惊喜。”杨婧表示,虽然年三十会“消失”,但不管是腊月二十九还有腊月三十,作为传统节日的除夕却一直都在。(新华网)

来源: 新华网

除夕的由来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除夕,辞旧岁,迎新春。“西经长安月色凉,除夕庭中炮声长。”、“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敞庐。”文人们总是擅长用诗词来表达别样的情怀。除夕的由来可追溯到《太初历》的出现。相传在夏历(即农历)的夏代(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时,便有了“除夜”和“除夕”的记载。不过,它正式被确定为节日,是在汉武帝时代。汉武帝下令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才算有了固定的日子。此外,民间流传着的“万年创建历法说”也被后人广泛接受,以此纪念岁首。在岁除之夜,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一轮明月,因此有“隔千里共婵娟”之说。总的来说,除夕是春节的前夜,也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

中国传统节日————除夕(除夕的故事、习俗和各地区的区别)

除夕是中国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下是关于除夕的故事、习俗以及各地区的区别。

除夕的故事:据传说,除夕这一天,年兽会出现在村庄里,吃掉村民的家畜和粮食,给人们带来困扰和恐惧。为了对抗年兽,人们开始张贴红色对联,燃放烟火,以及贴年画等,希望能够驱逐年兽,迎接新年的到来。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除夕的习俗:除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个地区的习俗略有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除夕习俗:

1.团年饭:除夕这一天,家庭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年饭,以示团圆和美好。

2.贴春联、挂门神:人们会在除夕这一天贴春联、挂门神,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3.燃放烟火:许多地区会在除夕这一天燃放烟火,以驱逐邪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4.祭祖:一些地区会在除夕这一天祭祖,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5.守岁:一些地区会在除夕这一天守岁,即待到子夜过后,家庭成员一起唱歌、跳舞、聊天,迎接新年的到来。

各地区除夕的区别:除夕的习俗因地区而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除夕习俗的地区区别:

1.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人们会在除夕这一天吃年夜饭,贴年花、扫尘、守岁等。

2.北方地区:北方地区的人们会在除夕这一天吃饺子,燃放烟火、贴春联等。

3.西北地区:西北地区的人们会在除夕这一天贴年画、挂灯笼、守岁等。

4.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人们会在除夕这一天吃酸菜、腊肉等传统美食,守岁等。

除夕都干些什么:除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个地区的习俗略有不同。一般来说,除夕这一天人们会吃年夜饭,贴春联、挂门神,燃放烟火,守岁等。此外,许多地区还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狮表演、民俗游戏等。总之,除夕是一个充满欢乐和祝福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会尽情享受团圆和美好。



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大晦日,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由于农历十二月多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而十二月小月时为廿九日,有些地区又会改称二九暝。“除夕”中“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

关于除夕这个传统节日的来历,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 *** 来驱逐“疫疬之 *** ”,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记中有所记载的。

在迎接新年的最后一天,大家应该都挺忙的,毫不夸张的说,就是从早忙到晚,更甚至会在这天晚上随着春节联欢晚会的钟声,迎接新的一年。

贴春联

从大早上起来,首先就是贴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 *** 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 *** 和艺术 *** 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等。

贴福字,窗花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 *** 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同样也是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在民间的我们,为了更加的体现节日的氛围,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它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这些看起来就俩三样,但是实际做起来,从一大早开始忙活,基本上到中午才能结束。着急莽慌的吃完午饭之后,下午还要继续忙。

挂灯笼

中国的春节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春节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在我家,每年在这一天的时候,贴春联,窗花,福字,这些都是我和我弟,还有我爸三个人搞定的,可是在挂灯笼这件事情,主力就是由我弟和我爸来主要做的,我就是打打下手。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年火”,这也是每年都必不可少的环节,等到忙完这些,老爸会把院子都打扫一遍,这时,我和我妈,就准备开始准备年夜饭,做饺子啦。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同时,还看着电视里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

2023年春节放假安排来了!

根据 *** 办公厅通知精神,现将2023年春节放假安排通知如下: 2023年1月21日(星期六,除夕)至27日(星期五,初六)放假调休,共7天。1月28日(星期六)、1月29日(星期日)上班。 请广大市民提前安排好工作生活,节日期间注意安全,做好个人防护,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假期。

来源: 北京发布

星空有约丨去年除夕二十九,今年除夕三十,是咋回事?

新华社天津1月19日电(记者周润健)农历新年将至,不少人发现去年的除夕是腊月二十九,今年的除夕是腊月三十。年三十为啥时有时无?是否有规律可循?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解释说,我国农历中的月是按月亮盈亏圆缺变化的周期定义的,称之为“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为29.53天,并非整数,而一个月的天数要用整数表示,因此有时是小月29天,有时是大月30天。同时,为了保证农历每月的初一必须是朔日,所以大小月的安排也不是固定的,这需要通过精确的计算来确定。

那么,如何确定一个月有多少天呢?中国的农历历法规定,以月相“朔”所在的那一天为每月的初一,这样相连两个“朔”之间的天数就为一个月。

农历辛丑牛年的腊月初一(公历2022年1月3日)至农历壬寅虎年的正月初一(公历2022年2月1日)之间恰逢小月29天,所以农历壬寅虎年前一天的年三十就被“省略”了;农历壬寅虎年的腊月初一(公历2022年12月23日)至即将到来的农历癸卯兔年正月初一(公历2023年1月22日)之间正好是大月30天,所以即将到来的农历癸卯兔年前一天的年三十自然也就不会“缺席”。

杨婧表示,腊月逢小月的情形并不少见。2013年、2016年、2022年,以及从2025年到2029年的连续5年,都没有年三十。不过,由于平均月长稍多于29天,所以每年大月出现的次数要稍多于小月。

“朔日的确定是根据月亮和太阳的真实位置来确定的,而且朔望月周期本身也长短不一,所以年三十时有时无并无明确规律可循,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 *** ,也给我们带来一些不期而遇的惊喜。”杨婧表示,虽然年三十会“消失”,但不管是腊月二十九还有腊月三十,作为传统节日的除夕却一直都在。

今日除夕丨祝身体安康,兔年大吉!

来源:中国新闻网

*** 连双岁

五更分二年

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

又称大年夜

资料图:福州市区许多道路两旁陆续挂起充满节日氛围的灯笼,节日气氛浓厚。 张斌 摄

岁末最后一天称为“岁除”

意为旧岁至此而除

明日即另换新岁

除夕的历史十分悠久

在民间传说中

它的由来与“年兽”有关

人们贴对联、燃放爆竹

以此驱赶年兽

由此演变为“除夕”

资料图:湖南省平江县新义村的村民们舞着龙狮,登上当地的石牛寨山顶表演,迎接新春佳节。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贴福字、舞狮子……

过年的习俗丰富多样

背后是对“家”的眷恋

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春联也 *** 贴、桃符等等

精美而又富有艺术感

文字或许很简洁

却抒发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资料图:鲤鱼饰品成为部分市民营造家中春节氛围的“心头好” 李晓春 摄

贴春联、贴窗花

那些吉祥的文字

以及喜庆美好的图案

勾勒出人们对未来的期盼

一家人吃年夜饭

是过节气氛最热闹的时候

欢声笑语,觥筹交错

映衬着人们的笑脸

资料图:寓意年年有余的秘制香煎鱼。 周燕玲 摄

年夜饭的菜品总是很丰盛

有的会有火锅

象征着日子红红火火

或者会有鱼

寓意“吉庆有余”

除夕夜吃一顿饺子

是许多家庭过年的必备环节

有的人家也会吃年糕

年糕谐音“年高”

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资料图:火锅锅底和菜品。陈超 摄

南方人家的饭桌上

也许会有汤圆

汤圆 *** “团圆”“ *** ”

除夕夜吃汤圆

象征家庭关系温馨和谐

在民俗文化中

压岁钱有镇恶驱邪之意

长辈将压岁钱分给晚辈

除夕节是几月几日,除夕节是几月几日干什么-第1张图片-

祝愿他们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资料图:图为福兔花灯吸引众多游客观赏合影。 杨东 摄

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

需彻夜不眠

等待新年到来

守望美好的生活

大街小巷挂起红灯笼

处处都是浓浓的年味

目光所及,张灯结彩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资料图:第36届西安城墙新春灯会在永宁门正式“点亮”。中新社记者 张远 摄

休叹流光去

看看春欲回

除夕来临

祝你身体安康,兔年大吉!

(记者 上官云)

农历中国 | 腊月三十 · 除夕

今天是腊月三十,

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

中国人习惯叫大年三十,

俗称 “除夕”。

而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之一天,

是百节之首的春节,

除夕与春节首尾相连。

“除” 是 “去” 的意思,

除夕就是 “月穷岁尽” 之时,

表示旧岁至此而除,

来年另换新岁。

故除夕之夜是年节的之一个 *** 。

大年三十除夕夜要 “守岁”,

俗称 “熬年”,

它是最重要的年俗之一,

早在魏晋时代就有记载。

守岁是从吃年夜饭开始算起,

而年夜饭则是一年中

更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

中国人从腊八节开始忙起,

历尽辛苦折腾,

就是为了这顿阖家团圆的年夜饭。

中国人历来尊崇祖先,

所以,在年夜饭开始前,

先要在家中祖先牌位前祭祖,

有些家族世家,

甚至还要将家谱供奉出来,

缅怀祖先的恩德。

之后,全家人围坐一席,

共享精心准备的美酒佳肴。

在北方,大年三十夜一定要吃饺子,

意为 “交子之夜” 除旧布新。

南方人则要食年糕和春卷,

祈求来年生活美满年年高。

其乐融融的年夜饭,

是家家户户尽享天伦之乐的美满时刻。

北宋王安石有诗曰: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除夕之夜,

会在家家户户迎新的爆竹声中,

达到幸福欢腾的顶峰。

实可谓:

“ *** 连双岁,

五更分两年。”

标签: 除夕 干什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