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中秋节的诗句,表达中秋节思念故人的句子-学知识-

表达中秋节的诗句,表达中秋节思念故人的句子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26 0
诗词里的中秋 中秋节的团圆古诗中秋节诗句大全推荐参考

中国人对月亮的情怀最为独特,从“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国风·陈风·月出》)那古老而 *** 的月光 *** ,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宇宙哲学之思,再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的见月思乡,月亮寄托了人们古老而悠长的情感。“月到中秋分外明”,每到农历八月十五前后,因为气候和空气的变化,月色分外澄明,“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刘禹锡在《八月十五日夜观月》中描写了夜空如被月华洗净,秋高气爽而暑热尽退的中秋夜景,诗句未被诗人寄托更多寓意,却因纯粹的中秋月景而打动人心。

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中秋节又是在唐代正式地被视为一个节日,且与赏月玩月、亲友团聚之意关联在一起。张祜作《中秋月》“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一年逢好夜, *** 见明时”,极力赞美中秋之月在一年中最为美好,而白居易《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云:“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以呼朋唤友欣赏中秋美好的月色,寄托友朋团聚之意。白居易对中秋之月则感慨颇多,他在《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中对挚友元稹深情表白:“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中唐时期,众多诗人的中秋赏月诗叙写月境时常寄寓亲友不得团聚的思念之情,承继了初唐以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咏月怀人传统。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感慨“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有人合家欢聚,共赏明月而庆团圆;有人夫妻分离,千里相共而寄相思。这些中秋夜的诗歌吟咏,呈现出唐代文人和上层社会中秋赏月的习俗已十分普遍,他们既欣赏自然美景,也书写山河壮美与友朋千里,展现的是诗酒 *** ,兼有与亲友团聚小酌的情怀。

直至天旱民饥的贞元十九年(803)年,当时任监察御史的韩愈和张署因直言劝谏唐德宗减免关中徭赋而触怒权贵,同时被贬,韩愈任阳山(今属广东)令,张署任临武(今属湖南)令,即便至唐宪宗大赦天下也不能回到 *** 任职。时值中秋之夜,韩愈得知自己被改官江陵府(今湖北江陵)法曹参军,张署被改官江陵府功曹参军的消息,写下著名的《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一诗,发出“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的哀叹,中秋月圆之美满和自己仕途之多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秋本为欢乐团聚之时,韩愈的诗歌呈现出中秋不只有皓月,更有阴霾,为唐代中秋诗增添了新的内涵,也为宋代中秋诗的主题变易开了先河。

到了宋代,文人们对月感物伤怀,看着月圆想月缺,思考的是宇宙和人情世态,中秋的明月清光也遮不住宋人的伤感。苏轼在《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的首绝中写道:“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月下观潮是宋代诗人颇多吟咏的美景,但苏轼写来,总有几分时不待我的忧愁,所以他的《中秋月》也发出“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叹息。直至千古一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借中秋而感怀人生的情愁成为国人挥之不去的情感代言,是日“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彻夜饮酒本为赏月寻乐,却因仕途不畅、兄弟分离而伤怀、自省,幸而豁达的苏轼能够自我开解与祝愿,他伤怀的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自我开解的是“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祝愿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因了苏轼的这一首绝唱,后来的中秋咏月诗词总有一种“翻不出 *** 手掌”的感觉。

直到北宋灭亡,南宋小朝廷安居一隅,文人们面对明月,更多了一番思量。范成大因仕宦浮沉而感叹“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水调歌头》)辛弃疾填词《木兰花慢》,记其中秋饮酒,序言云:“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忧心于国的辛弃疾无法排遣现世的不如意,只能寄希望于明月,期盼存在着另一个更美好的时空。史达祖的《满江红·中秋夜潮》以一句“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借白浪皓月的景象来表达伍子胥那一片纯洁无垢的心迹,也借此而为伍子胥一类忠君爱国而蒙受冤枉的豪杰 *** 昭雪,史氏虽身为“堂吏”,胸中亦自有 *** 上的是非爱憎,以及对于国事的关注之情。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正是因为了有不 *** 的国,身在其中的词人们才有了深重的忧患意识,以致南宋中秋词处处可见家国情怀。无怪乎元好问填词《水龙吟》:“素丸何处飞来,照人只是承平旧。兵尘 *** ,家书三月,无言搔首。几许光阴,几回欢聚,长教分手。料婆娑桂树,多应笑我,憔悴似,金城柳……不负人生,古来唯有,中秋重九”,因了家国的破亡,已是将唐宋以来的千般情绪,借着李杜旧词句,与中秋明月融为一阙了。(李丽丹)

中秋节诗句大全推荐: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大全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刘方平: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李商隐: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 *** ,碧海青天夜夜心。

(唐)李朴:中秋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李商隐: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陆龟蒙:中秋待月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更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元好问:倪庄中秋

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 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

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更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 *** 。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晏殊:中秋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十一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十一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十二

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十三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中秋明月何皎皎,古来望月有几人,10首中秋诗句陪你赏月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 *** 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古代对中秋节有很多的诗词赞美,我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希望大家喜欢。

01.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出自宋代苏轼《阳关曲·中秋月》。今年人看今年月,莫待明年无月明。人生变数很多,人生美景要及时,不要等到伤心落寞时。

0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出自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今人赏中秋月,更多的是祈盼团圆和祝福,朴素的愿望,千百年没有变过,这也是这首诗词 *** 不曾衰减的生命力。

03.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出自宋代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就如中秋明月也有被云遮雾隐时,没有什么一帆风顺的旅程,只有千锤百炼的人生。中秋一杯酒,对月共孤光。

04.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出自唐代王建《十五夜望月》一年光景,月色最迷人的时候,天下人望天下月,天下月照天下人,你是否在思念谁?可惜今年雨疏云重,月色只能梦中有,不再人间显清晖,有些惆怅。

05.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出自唐代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古人望月怀远,中秋之际,倍怀亲朋。西北东南同一月,家乡亲友如见人。月如此,人如此。

06.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出自宋代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人生如此月,月有盈亏,人有聚散。我愿此月常年如此夜,长圆长满。人生也如此愿,离散分别重聚首,终不负,有心人。

07.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更高山。

出自唐代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皎皎月光如寒露,悠悠落下九层云。独我一人天涯处,登临绝顶望诸君。独自登高望月,一地月色凄凉,此时月好,想必他年自惆怅。

08.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出自唐代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今夜明月最多,月光青娥舞,不避凡人眼,也是幸事。人生本来就是命运所驱,福祸相依,何须烦忧,今朝有酒今朝醉,有酒不饮奈明何?

09.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出自宋代晏殊《中秋月》。中秋月好,清晖如水,何尝不是嫦娥的惆怅,一蟾一树人寂寞,万古无言看落花。正如人间虽苦,总有烟火色,人生虽艰,也有艳阳天。嫦娥应悔偷灵 *** ,碧海青天夜夜心。

10.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出自宋代辛弃疾《一翦梅·中秋无月》。中秋无月,奈何?赏月不见月,思人不见人,奈何?莫悲戚,自有满堂烛火,自有良宵美酒,且浅斟低唱,且欢歌。同酌一杯酒,天地同我心。千载匆匆过,为我抚瑶琴。

中秋月,古人如此,今人又何尝不是呢?去年中秋时,乌云蔽清晖。今日中秋时,秋雨细细舞,看来只能等到明年中秋日,再来赏明月了。古来遗恨无计数,多又何妨?少有何妨?

“中秋佳节”品诗词,一片月光,几点思绪,这五首最经典

时至开元4718年八月十五日(阳历2020年10月1日),庚子年。

这一天是 *** 节,也是中秋节。全年已过大半,这一年人类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和国际局势的不确定 *** ,纵观全球 *** 依旧严重,唯独中国这边景色一片美好,庆幸中华。

今年的“中秋佳节”不寻常,祝愿大家身体健康,阖家团圆,心想事成。

闲暇时品几首诗词,赏一片月光,聚几点思绪,让心灵静一静,歇一歇,下面就走进诗词的意境中吧!

1、琵琶仙·中秋

清:纳兰 *** 德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大意:碧海蓝天,岁岁亦然,而天空中的那轮明月,却为何圆缺不定。今夜,秋风微拂,桂香缕缕,月光的皎洁如同白雪般晶莹。可是又有谁知道,这良辰美景,却让人悲咽忧愁。形单影只的自己,该怎么面对旧时的明月。

记得那个时候,也是这样的中秋夜,你我二人,在花丛中的小径里,嬉戏迷藏,不小心,还惊落了井边梧桐树上的霜叶。还记得当时手中的小纨扇,到现在又经历了多少凉热。林林总总,不由得令人百感交集,可这却与一般的离别相思无关。只好面对昔日明月,让那无情的紫玉萧,于寒风中吹裂。

简析:这首词,写出了现实中的词人,生活其实是充满悲凉的,而这种悲凉之苦,足可以震撼一切感 *** 的心灵,特别是文中这句“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爱妻已去,词人形单影孤,而“明月不谙离恨苦”,却又偏偏打动词人这颗脆弱的心,叫他情何以堪。

往事悠悠,历历在目,一句“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月色里的爱妻,天真烂漫,与词人亲密无间。然而时光荏苒,中秋又至,本该合家团聚,可是词人与爱妻却是阴阳两隔,心中的悲痛、悲凉如同荒凉的大漠,令人叹息!

2、念奴娇·中秋

宋: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 *** ,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 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大意:词人登上高楼,凭空远望,中秋佳节的夜空, *** 无云,显得很辽阔。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使秋天的夜空略显清冷。可是此时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应该是乘着鸾凤, *** 自在的来来往往。而我也渴望那里的 *** 清净,渴望那里美丽如画的秀美 *** ,看过去,似乎有树影在月色里婆娑浮动。

此时的词人却把自己的影子,和天空中的明月当做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一起翩翩起舞,希望共度此良宵。举杯邀月,饮酒消愁,愁更愁。但是,还是不要辜负了这良辰美景,因为,只有这月亮才是词人的知音,好想乘风而去,去到那心怡的明净月宫,吹响横笛,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简析:这首词读来,给人一种狂放不羁又洒脱飘逸的感觉。由于乌台诗案的牵连,此时的苏轼正谪居在黄州,虽然时过境迁,但是他的 *** 处境依然没有改善。

为了排遣 *** 上失意的苦闷,摆脱污浊庸俗的现实,于是词人便有一种追求超凡虚幻的境界。虽有消极的意味,但是身处那个时代社会土壤中,也是可以理解的。

3、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大意:以往中秋节的夜晚,是在京城的曲江池畔杏园边度过的。而今年却是在贬谪后的湓浦沙头水馆前度过。

向着西北遥望,却看不到家乡,可是身在东南的我,已看过了好几次的月圆月缺。昨天的秋风吹过无人理会,今晚的月光还是依旧如过去一样清朗。

简析:这首诗写诗人贬谪后的孤寂之情,也暗含了自己已非往日的意气之人了。

4、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大意:中秋的月光洒在庭院里,地上仿佛铺了霜雪一样白,乌鸦也在树枝上安歇了。而秋露却无声无息的打湿了院中的桂花。

今晚,人人都仰望着当空明月,但是,却不知道那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到了谁家?

简析:整首诗清新朴素,语言易懂,将离思的情谊写的委婉动人。从“冷露”、“人尽望”似乎是中秋咏月诗,实则不是写秋月之美,而是写“栖鸦”、“桂花”,是对人的愁思。因而得到了人们的共鸣,也成就了这首千古佳作。


5、一剪梅

宋: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大意:回忆往昔的中秋佳节,词人是身处芳香的丹桂丛中,花影皓月一一倒映在酒杯中。而今年的中秋节,依旧是在楼台上,举杯邀月,然而天不作美,乌云密布,淅沥的雨水打湿了纱窗,哪里还见得到明月。

如此的景致,词人好想乘风上天,去质问天公,可是天路却没有打通,送个信吧也一样难通。只好在满堂红烛的高照下,让我们慢慢的喝几杯、慢慢的唱几曲吧!

简析:

辛稼轩一生志愿,就是精忠报国,收复中原,然而屡遭奸臣排挤,只好隐居田园,在这首词中,词人明写中秋无月之伤,实则是英雄末路之叹!

全词情景交融,言辞明了畅快,韵味无穷。

表达中秋节的诗句,表达中秋节思念故人的句子-第1张图片-

谢谢大家的品阅,再次祝大家中秋快乐。

*** 来源于 *** 如有侵权 告知删除

关于中秋节月亮诗词诗句大全 描写月亮赏月咏月古诗名句

<闽南网>

再过不久,人们就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中秋了,中秋节是以明月为主角的节日,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中秋咏月的诗词名句,小编就为你整理一些中秋咏月的名句。

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节月饼的来历

中秋月 北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 唐·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更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 *** 。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云輧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中秋节祝福语简短

中秋月 北宋·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念奴娇·中秋对月 明·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

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 *** 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

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10首最美中秋诗词,月光如雪,清辉 *** ,惊艳了整个秋天

一年一度中秋至,一年一度月最圆。


秋月澄澈,高悬苍穹;夜凉如洗,天地清明。


有人望月思乡,有人赏月怀古,有人月下遇佳人,更有人借月寄相思。


中秋月夜,是极美的,是月光浮玉,是桂花飘香,窗外,明月高悬,凉风拂面;室内,一书,一茶,一只素笔,以时光为笺,以月色为墨,淡写清简人生,轻说似水流年。


10首最美的中秋诗词,月光浮玉,桂子飘香,细说似水流年。



1、最 *** 的中秋词: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念奴娇·中秋对月》

明·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

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

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

千里 *** 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

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

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文征明笔下的中秋夜充满了浪漫色彩。


枝头的桂花像垂着的块块白玉,圆月映照了整个苍穹,夜空好似被洗净了一般。白霜月光铺满大地,我想乘着缤纷的云朵腾空而起。

全词想像丰富奇特,天上人间,浑然写来;仙骨凡心,错杂表述,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想关掉整座城市的灯,和你一起沐浴在在今夜的月光里。



2、最唯美浪漫的中秋诗: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皮日休在天竺寺游玩,桂花落下,恍如仙境。


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下边撒落下来,拾起殿前的桂花,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到现在也不知道天上发生了什么事,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诗人抬头望月,感慨万千。想象着嫦娥已厌倦了月宫中的寂寞生活,仍然怀念人间。还将月宫中的桂花撒向她眷恋的人间,意境优美。


走在中秋的夜晚,当桂花落在肩上,不要诧异,那是嫦娥送你的礼物。



3、最清明的中秋诗: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八月十五日夜玩月》

宋·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


刘禹锡笔下的中秋月不仅清明美丽,还蕴 *** 哲理。


暑气已退,天空明净;而秋色澄明,万物清丽。满天繁星的光彩都让给月色占了先,连金风玉露都透发出耀人的光芒。经常变换的是人间,而月亮依然是恒久的!


在刘禹锡笔下,满卷月华,天上人间,心摇神荡,玩月之情洗炼而出,飘飘然毫无俗尘气,读来令人神往。


明月,赋于大地多少清辉;团圆,便还人间多少喜悦。



4、最澄净的中秋词:碧天如水,一洗秋容净。


《洞仙歌·中秋》

宋·向子諲


碧天如水,一洗秋容净。何处飞来大明镜。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辉,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

人犹苦余热,肺腑生尘,移我超然到三境。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待拚却长年,醉了还醒。


在向子諲笔下,中秋的天空是澄净的。


澄碧的天空如绿水一般,将秋天的污浊一洗而清。明月如飞镜一般,仿佛突然飞到天边。


谁曾说把月中的桂树砍倒,明镜似的月亮会更加光辉流溢,便会无所遗漏地覆盖大地山河,使它们的倒影完整地映照出来。


此词洗炼精熟,意境开阔,富有哲理,较之轻浮、侧艳的儿女情,以及 *** 的利禄语高出很多,是词中上品。


月已满,杯莫空,一杯敬故乡,一杯敬远方。南北的路从此不再漫长,灵魂不再无处安放。



5、最清朗明丽的中秋词:直待黄昏风卷霁,金滟滟,玉团团。


《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宋·陈著


中秋佳月最端圆。老痴顽。见多番。

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慳。

残雨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


天应有意故遮阑。拍人间。等闲看。

好处时光,须用著些难。

直待黄昏风卷霁,金滟滟,玉团团。


中秋夜固然是极美的,陈著却从白天写起。


中秋节这一天,早上下起了雨,诗人正暗自惆怅,有雨,夜间无法赏月呀?可天公作美,傍晚雨就停了,皎洁的月亮没有失约。


天应该有意遮拦着,拍打着人间,随便看看,美好的时光。直到黄昏大风起了,雨停止了,水波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圆月像玉器一样皎洁。


请相信,所有的等待,终将美好。



6、最浪漫的中秋诗: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中秋》

宋·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李朴想乘月遨游太空,不可谓不奇。


明月缓缓升起,如同镜子般挂在天空。万籁无声,似乎连天上的仙乐也因为美丽的月色而停止了演奏,空中只飘着淡淡的云朵。


想起那些关于月亮的传说,月中有兔与蟾蜍。我想要约同明月一起乘坐去往天河的船筏,待银河彻底澄清以后,遨游太空。


思想有多远,人类就能走多远。



7、最情致 *** 的中秋词:净洗浮空片玉,胜花影、春灯相乱。


《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宋·吴文英


雁边风讯小,飞琼望杳,碧云先晚。露冷阑干,定怯藕丝冰腕。净洗浮空片玉,胜花影、春灯相乱。秦镜满。素娥未肯,分秋一半。


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 *** 婵娟,几许雾屏云幔。孤兔凄凉照水,晓风起、银河西转。摩泪眼。瑶台梦回人远。


月光皎洁,情致 *** ,这是相思的中秋夜。


中秋的夜晚已有凉意和寒露,如果伊人伏在栏干上等待月出,她洁白得似白玉般的藕臂,恐怕会被栏干上沁出的露珠冰得冷颤颤的。圆月终于从东方升了上来,顿时天空中明亮如昼。


浮云似洗,如片片白玉般镶于月边。明亮的月光胜过了地上的灯光,两相掩映在花丛之中,分不清哪是花影,哪是月影,哪是灯影。


当每个秋天的月亮快圆的时候,许多人的心总被悲哀装满。



8、最如梦如幻的中秋诗: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更高山。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更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 *** 。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刘禹锡把中秋之夜写得如梦如幻。尤其“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更高山”一句已经成为中秋时节人们常用的佳句。


凝聚起来的光芒悠悠地象寒露 *** 下来,而我此刻站在桃源的更高处。碧空之中没有一丝云彩,风也不见一缕,可以看见山上高高的松树和山下的流水。


有时候真想,在一个灿烂的中秋之夜,好好在夜空遨游一番。


我在人间贩卖月亮,只为收集世间温柔去见你!



9、最清冷的中秋词: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


《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

宋·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开金饼。

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

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月亮、桂花、雾气、梧桐,组成了一幅清丽的秋夜图。


桂花被月光笼罩着,加上秋夜湿露,看上去朦朦胧胧,若隐若现,桂花透过这“雾气”散发着阵阵幽香。秋风中梧桐树枝叶的清影反衬月光的明亮。


没有月,那有影,不言月光而言树影便将月光的亮度具体可感地写出来了。


看天上的月,吹人间的风,过最平凡的生活。



10、最空灵宁静的中秋诗: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

清·查慎行


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

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 *** 敛容。

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

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

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

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

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


洞庭湖的夜色是那么美妙。


月轮渐升渐高,湖水清湛,玉宇澄净,蟾光空明。月华如泼如泻,与水色天光交相辉映,广阔无边的湖面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湖上一片寂静。素月清辉柔和美丽,天空湖面弥漫在静谧幽雅的氛围里。


明月高悬,夜色寂静时,最易引人遐思,也是最美的时刻。




千百年来,皎洁的月光一直让人神往。


有的时候,诗人们想静静欣赏,有时候,诗人们想伸手拥抱,那一束清辉之中,藏着世人对纯洁、美好、宁静的向往。


今天是中秋节,诗词君以此轮皎洁的明月,共祝我们拥有长久的欢喜与美梦。



苏轼4首经典的中秋词,除了千古之一的水调歌头,这3首也是名作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自古文无之一,武无第二,但是,胡仔的这句评论,却能让绝大部分人认同。因为在中秋这个题材上的诗词,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胡仔这话说在南宋,但直到如今,也没有人敢说,谁的中秋诗词可以超越东坡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这首词,几乎每一个中国人读了就能明白,而且被赏析得太多太多,所以此处略过简单的赏析环节,只说一说苏轼这首词之所以千古流传的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四个方面去考虑。

之一,是流行 *** 上。一首好词,首先要能够流行,能够让大部分人都读懂,你看吴文英、周邦彦的词,虽然艺术 *** 极佳,但没有一点古文基础,很难读懂,所以他们的词,能广泛流传的不多。而苏轼的这首,从写出来以后,便广泛传播,宋代便经常出现让歌女“唱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的情形,后来虽不再“唱”了,却历经 *** 而不衰,很多人都是能够吟诵出来的。可以说,这首词,从写出来以后,直到如今,就一直流传不朽,将来必定也是经典。

第二,是绝美的意境。苏轼这首词,小序中有交代,“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中秋日,怀念弟弟苏辙,因而写下这首词,全词从之一句开始,就以浪漫瑰丽的意境,打动着无数人的内心,虽然是寄给亲人,却打破了狭小的局限,将人类美好的感情,全都写了出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有哪一个中国人不被感动呢?

第三,难以超越的艺术成就。这首词是苏轼词中的精品,更是宋词中乃至后世少有人能比拟的佳作,全词构思新奇巧妙,上片飘逸纵横,下片情真意切,虚实结合间,谱写出了一幅浪漫主义的乐章。

第四,亘古不变的真挚情感。东坡是对亲人表达思念之情,却以广阔的胸怀,将天下人的离愁都包含其中,而且是发自内心,真挚淳朴的,是能让任何人都产生共鸣的,苏轼的高尚思想境界,也因之而表现出来。

总之,苏轼这首词,由月到人,由想象到现实,巧妙融合时空,将对亲人的思念,上升到了对人生的探索,人与自然的高度契合,堪称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胡仔推崇这首词为千古中秋词之一,一点都不为过。

其实除了这首词之外,苏轼还写过几首中秋词,也都是佳作,但因为《水调歌头》太著名了,所以掩盖了其他几首中秋词的光芒,其中,至少有三首,是值得我们认真品读的,这三首中秋词,写于不同的心境下,表现出了与《水调歌头》不同的情感和意境,极有韵味,值得我们放在此处,和《水调歌头》对比欣赏。

苏轼中秋名词之二:《念奴娇·中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 *** ,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 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这首词的想象力之高妙,不亚于上面的《水调歌头》,也是一首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的杰作,从现实中的赏月开始,到最后奇幻的想象力结尾,整体而言,都像在带领读者遨游在月宫仙境中,将下方的山河烟树历遍,非常浪漫。下片又巧妙地化用李白的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突出了淡淡地孤独伤感之情,让人回味无穷。

当然,这首《水调歌头》不足的地方,就是感情上略带消极成分,无疑这与东坡当时的心境有关。

苏轼中秋名词之三:《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如果说,《念奴娇·中秋》只是一种淡淡地低沉,那么这首《西江月》就是很明显地消极情绪的流露了。这与东坡一向乐天派的风格相反,是不同于东坡主流风格的作品,而且又在中秋这样的时间节点上,所以这份消极和苦闷,就显得更加悲观了,甚至流露出了一种对人生虚幻的叹息。其实也可以理解,因为写作这首词时,正是元丰三年,是苏轼人生的更低谷——经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时期。

所以词中,流露出的感伤,让人心疼,“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这是何等消极才写下的句子,甚至于,连中秋这样团圆的日子,苏轼也只有孤身一人,只能对着被乌云遮挡的明月,凄然向北把盏。

很多人不喜欢苏轼这样的悲观表达,但我却非常喜欢,因为有顺有逆,本就是人生的必修课,这更证明苏轼是一个有血有肉,不被神话了的人。有才如东坡,尚且有黄州之贬,而我们经历的那些人生挫折,又有什么呢?

苏轼中秋名词之四:《阳关曲·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短短四句词,却有着意味深长的情感。这是苏轼和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后,一起中秋赏月而写下的作品,两人聚少离多,能在一起过中秋,令苏轼非常高兴,所以一切都显得那样美好,甚至还有点不舍。

兄弟两人把酒言欢,一起度过了美好的中秋夜,苏轼因之而想到了明年的此时。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境界很高远,语言很温暖,意味深长。

过两天便是中秋了,今年有多少人不能回家团圆?当我们在异地他乡,与挚亲开着 *** ,吃着月饼的时候,其实已经比古人幸福多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无奈中的美好。苏轼的词,依然如此动人。

10首中秋诗词,写尽花好月圆,道尽人间沧桑

一年一度中秋佳节,桂花香扑鼻,月饼、月亮双圆月,花好月圆人团圆。中秋,多少情感流露,尽在这10首古诗词中。

水调歌头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代: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月

宋代: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望月怀远

唐代: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秋宵月下有怀

唐代: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琵琶仙·中秋

清代:纳兰 *** 德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代: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一剪梅·中秋元月

宋代: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代: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宋代:晁补之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辛弃疾中秋思念妻子,写下千古名篇《满江红》,读罢让人拍案叫绝

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中秋节,爱国词人辛弃疾曾为友人吕叔潜写下了一首名为《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的中秋词。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运用了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借中秋赏月之名,寄托了自身爱憎分明的家国情怀。

看上去,这位大词作家,似乎三句话不离 *** 。就连在中秋团圆之夜里面,想到的也是拿斧子“斫去桂婆娑”,给人间带来光明。

扫清朝中敌 *** ,收复失土的志向,几乎已经融入了辛弃疾的全部创作生涯,成为他一生里永远也绕不开的主题。

如果说《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展现了辛弃疾热血、刚毅的一面的话,那差不多同一时期的《江满红·中秋寄远》,则展现出了他乐观、柔情的另一面。

叶嘉莹先生的话来说,读完这首词我们会发现“这位湖海豪士内心也隐藏着无限的痴情”。下面就让我们穿越八百年历史时空,共同聆听这位南宋词宗吟诵的《满江红·中秋寄远》吧。

《满江红·中秋寄远?》赏析

《满江红·中秋寄远》——南宋·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 *** ,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白话翻译:

快步登上西楼,去迟了,只怕天公会放出浮云,遮住明月。此时只想唤来乐师,以纤纤玉指按奏长笛,一声清音吹裂天空,放出那明月。

是谁打造了冰壶一般清凉的世界?最惹人喜爱的,是月亮刚刚被修葺一新的时节。问广寒宫里的嫦娥,你孤独清冷地呆在那里,内心感到忧愁吗?想必此刻,你早已愁出了满头白发。

斟满了美酒,玉杯滑不留手。仙姬们甩动长袖,翩翩起舞,清亮的歌声中带着哽咽。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 *** 。就像这天上的月亮一样,年复一年地将它磨圆,转瞬又把它变缺。

如果明月能一直像今夜这样圆,人情也不会总是别离。把酒再说从前,离别的遗恨终成团圆的欢乐。心中有许多话,还是等你归来时,我们再一 *** 说。

词中的“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三句,用到了一个关于晏殊的典故。《石林诗话》中说,晏殊任南都留守时,中秋节赏月遇到了阴天,月亮躲在云层里不出来。

一个叫君玉的人写诗说,“只在浮云最深处,试凭纹管一吹开”。意思是说,明月躲在云背后,只要用笛子吹开浮云就可以看见。

辛弃疾词中的主人公,快步登楼去赏月,就是担心明月被浮云遮住了。不过在作者想象的世界里,对于“浮云遮月”,他早已经有了一套解决方案。

那就是按君玉的办法,用长笛子把浮云吹开。从这几句词的意思来看,作者在面对困局的时候,表现得胸有成竹,且十分乐观。

“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这两句,用到了《酉阳杂俎·天咫》中八万二千月工修月的传说。

在赞美广寒宫是清凉世界的同时,作者又联想到了这样的“清凉”并不是天然的,而是可以通过“人为”的方式换得的,这是中国古人“人定胜天”思想的体现。

明月被浮云遮蔽了,没有关系,我们拿长笛把浮云吹散就好了;天宫里变得炎热了,没有关系,我们发动八万二千月工,把它再修葺一下就好了。

对于这两件事情解决方案的思考,同样也反映出了辛弃疾作为南宋 *** 派精神领袖,“积极用世”的乐观主义精神与思想观念。

写到这里,辛弃疾忽然宕开一笔,提起了广寒宫中的嫦娥。她在天界呆了这么多年,孤独清冷地度过了不知多少岁月,心中有没有忧愁。

嫦娥的孤寂与忧愁是不问自明的,她应该早就生满了白发吧。这一段体现出了辛弃疾对嫦娥的同情,也是对其自身的怜悯。

既选了一条别人都没走过的路,自然要承受比旁人更多的苦难与煎熬。嫦娥应悔偷灵 *** ,碧海青天夜夜心。此时的辛弃疾并不后悔“盗灵 *** ”,但他对“离人”的那份思念,也同嫦娥一致。

上阕写赏月时产生的一系列神话与联想,下阕则回到自身的感受。在广寒宫中饮琼浆,玉杯滑不留手。仙姬翩翩起舞,声音如泣如诉,这些全都是想象。

这样的好时光,可遇而不可求,就像天上的月亮,不会一直是圆的一样。于是辛弃疾就开始感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 *** 。

辛弃疾期望天上的月亮,能够永远都是圆的。那么地面上的人情,也会始于离别,终于欢乐了。

短暂的分离,只是为了将来的团圆,这是多么理想的一件事啊。如果一早就知道“分离必将带来下一次的团圆”,那我们还有什么好忧愁的呢?

辛弃疾在整首词中,都表现得非常的乐观。他在中秋夜里期待着和“离人”团圆,并且自我安慰,告诉自己和“离人”,过去每一次分离的痛苦,最终都会变成重逢的欢乐。

所以辛弃疾坚信这一次彼此也会团圆,并且已经打算好,在“离人”归来后,再把心里的话一股脑儿对他去诉说。

乌云遮月,自有长笛来吹散;明月圆缺,自有月工来把握。事在人为,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这首词名为《满江红·中秋寄远》,顾名思义,自然是写得远方的“离人”的。

在团圆之夜想到这个人,并且提到,“把从前、离恨总成欢”。说明这个人是辛弃疾身边很熟悉,很亲近的人,他们之间曾经历过多次的分分合合,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呢?

这首词最早收录于淳熙十五年(公元1181年),其 *** 范开编订的《稼轩词甲集》当中,因此可以肯定它创作于辛弃疾49岁以前,但是具体的时间不明。

假如把“离人”看作是辛弃疾的妻子,那么它肯定是写于夫妻二人聚少离多的日子,所以有人推测本词创作于作者二十九岁,任建康通判时。

因为彼时辛弃疾在军中为官,而他的妻子则是留在江阴老家,所以他在中秋节填词表达思念之情。这么来看,也是说得通的。

结语

初读这首词,很容易因为辛弃疾爱国词人的身份“走偏”。把词中涉及吹开浮云、修葺月亮的事件与他在朝中的行动联想起来。

不过细读这首词,你就会发现辛弃疾在这首词里,尽管以“嫦娥”自喻,但是叙事的重点却不在“扫清之志”,而在于对“人情未必看承别”的看法。

“看承别”的意思,是“别样看待”。用到这里的意思是指,作者对于“离别”,自有一番与别人不同的看法。

短暂的离别,是为了下一次的重逢。人说“久别胜新婚”,过去他们夫妻二人每一次分别,最后团圆时都分外高兴。

“圆月”在词中象征着“团圆”,“浮云”与“月缺”都象征着对团圆的阻挠。但是面对这些阻挠,辛弃疾早就有了一套解决方案。

浮云可以被吹散,月亮的圆缺却不可控。然而只要大家学会以平常心去看待它,以过往的经验告诉自己,下一次重逢一定会很快乐,那么“团圆”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看起来,辛弃疾写这首词,主要是为了安慰在分居异地的妻子。

整首词从头到尾都表现出一种简单、乐观的浪漫主义精神,充满各种安慰“离人”的话语,难怪叶嘉莹先生要说它体现了辛弃疾内心隐藏的“无限痴情”。

阅读拓展丨6首古人描写中秋的千古诗句,道尽月圆之夜的乡愁

古人对于中秋的重视,仅次于春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远胜过年。因为在这个晚上,仰望天上的月亮,无限感慨涌上心头,圆月、嫦娥、玉兔......让无数的文人 *** 客为之畅想,为之忧愁,为之癫狂……从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至今尚能一窥古代中秋佳节的风俗,还有他们当时的心境。

下面几首古人描写中秋的诗句,在赏月之时和孩子吟一吟吧!

01.《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02.《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03.《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04.《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05.《秋宵月下有怀》

【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06.《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从远古到宋元10首咏月诗词,中秋之际说说古诗词的发展轨迹

古诗词中关于月亮的诗不胜枚举,几乎每个时代都有咏月或者使用月亮这个意象的优秀诗篇。下面我列举各个朝代的关于月亮的诗,顺便简单说一下古诗词诗体的发展轨迹。

一、虞舜的《卿云歌》

卿云烂兮 ,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

最早的带有“月”这个字诗歌大概是远古时期的《卿云歌》,据说是虞舜禅让给大禹是君臣们唱的歌,这首歌因为歌颂的是禅让,所以还被 *** 之初被定为之一首 *** 。这里的故事可以看我的上一篇文章:《中国历史上之一首诗是什么 比诗经还古老的这些诗歌满满都是故事》。

二、春秋 四言诗的时代 诗经·月出

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 。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懮受兮,劳心慅兮 。

月出照兮 ,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

多么皎洁的月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你娴雅苗条的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大多数作者的名字都没有流传下来,这首《陈风·月出》不知道是不是最早的专门咏月的诗。这时候的诗歌可以看出来是以四言为主,诗经里也有五言七言等字数的诗句,但是四言诗在这个时候占据的主要地位。

三、战国 *** 体诗 宋玉《九辩》

卬明月而太息兮,步列星而极明.........白日晼晚其将入兮,明月销铄而减毁.........

何氾滥之浮云兮?猋壅蔽此明月........彼日月之照明兮,尚黯黮而有瑕........

宋玉据说是屈原的 *** ,在《九辩》中多次使用了“月”的意象。 *** 体诗以屈原宋玉为 *** ,亦称楚辞体, 总是有不少“兮”字。 *** 体诗以前的诗句多是四言,屈原在早期写作《橘颂》时,所采用的还是四言体。后来的作品中如《离 *** 》就有了大量的五言、六言、七言等长句式。另外屈原的离 *** 里也使用过“月”的意象: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四、汉朝 五言诗成为主导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古诗十九首是诗歌史上的一颗明珠,虽然只有十九首,但是影响力不亚于诗经和楚辞,这是一个怀才不遇的人在明月之下徘徊,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叹和愤激,杜甫的诗经常写这种心境,“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被杜甫化用为《秋兴八首》的一句诗:“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另外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押入声的诗,分别符合后来平水韵的【入声十二锡】【入声十一陌】【入声七曷】3个韵部,其实诗经里不少诗的押韵也基本符合后来的平水韵(例如硕鼠)。可见隋朝陆法言他们制定《切韵》的时候,口音和秦汉时期差距不大。

这时候可以看出来,五言诗的地位大大上升,汉以后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五、魏晋 句句押韵的七言闺怨诗 曹丕《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这是一首句句押韵的乐府诗,曹丕的燕歌行被认为是有据可查的之一首齐言的七言诗。

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月下的妇女秋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

后来的诗多是隔句押韵,在唐朝句句押韵的诗有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但是不同于曹丕一韵到底的燕歌行,岑参的是一首换韵的诗。

六、南北朝 早期的五言律诗徐陵《关山月》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陈上祈连。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关山月》也是汉代乐府古题,作者是齐梁永明体诗人徐陵。但是这一首是早期的五言律诗,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一时期的沈约王融等人总结出了四声规律,诗歌开始进入了重视格律的时代,

徐陵《关山月》明显有了格律诗的影子,仅仅是第三联与第二联失黏,放在初唐时期,也会被当作近体诗看待,在《唐诗三百首》律诗目录下就有这种失黏的律诗。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徐陵奉命出使东魏,后因侯景之乱,不得南归,诗风有所改变,《关山月》就是这一时期写下的一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徐陵的《关山月》同时也是一首月下思人的闺怨诗。

七、隋朝 隋炀帝杨广《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杨广的这一首五言绝句算是无我之境的典范之作。《春江花月夜》诗题原为陈后主(叔宝)所创,后来被无数诗人使用,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隋炀帝杨广都可以算是隋朝之一流的诗人。四句都是律诗的句式,但是第二句失对,这是近体诗发展过程中的现象。

可以看出来,在隋朝五言诗的地位也一直高于七言诗。在南北朝的鲍照是之一个大力写七言诗的人,但是七言诗的地位是在唐朝渐渐被认可的。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

八、唐朝,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一首完全标准的五言律诗了,律诗的规则在齐梁时期基本完善,但是唯有黏连是在初唐上官仪时期确定的。

上官仪一派 *** 后,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约 *** 5-约708)等人继承发展,近体诗被纳入了科举 *** 的科目之中。诗赋进入科举是唐高宗李治永隆二年即公元681年。

张九龄时期(678年—740年)是唐中宗景龙初年(707)进士,这时的读书人为了作官必须要学会作近体诗。唐朝 *** 写了大量的古体诗,但这时候近体诗(格律诗)已经成熟,这时的诗人不可避免的受到格律的影响,因此唐朝人作古体诗是有意而为,永明体以前的古体诗更加自然。

九、北宋 苏轼诗化之词《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作为歌词之辞,起源说法比较多,一般认为在唐朝起源,在宋朝达到了高峰,苏轼把“言志”这种诗的特色加入了词中,开拓了词的豪放一派。

作者个人虽有”悲欢离合阴晴圆缺“,但是整个时代,还是一派繁荣景象。

十、宋末元初 王沂孙寄托之词

王沂孙是宋末元初词人,元世祖至元时期,王沂孙一度出为庆元路学正,但是他的作品一般都归为宋词。

元朝建立于1271年,南宋灭亡与1279年,在宋元之交的1278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掌江南 *** 事务的杨琏真伽盗掘钱塘、绍兴宋陵,窃取陵中珍宝,弃皇帝 *** 骨于草莽之间。 王沂孙等人冒险收拾遗骨安葬,并写不少诗文抒发悲痛之情,下面这首《 眉妩·新月》就是此时所作。

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

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

*** 易主,文人的咏物词被赋予了深深的黍离之悲。这种寄托之词不像苏东坡辛弃疾直抒胸怀的豪放之词,全词由赏月到伤月,故国哀思全借咏月婉转流出,托物寄怀,耐人寻味。

结语

诗词到了宋朝,各体皆备,唐朝是诗的顶峰,宋朝是词的顶峰,以后元明清没有 *** *** 的突破。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后,新体的 *** 诗出现了,旧体诗词渐渐失去了过去的荣光。以写新诗出名的诗人层出不穷,写旧体诗的诗人除了 *** 以外几乎都默默无闻。

再说回月亮,月亮是中国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内含期盼 *** 、团聚、思念的意义,无论过去还是今天和未来,作诗的人还会继续吟咏下去。

下面的一首《江城梅花引-咏月》祝您中秋快乐:

娟娟孤月冷如钩,上西楼,下西楼,何事殷勤、夜夜作重游?

独在蟾宫欹碧树,闲伤影,暗 *** ,对九州。

九州,九州,牵我眸。木兰舟,今在否?

望也望也、望不到梦里仙俦。惟有年年、江水自东流。

千古多情谁似我,风更雪、缺还圆,总未休。

@老街味道

标签: 中秋节 表达 诗句 故人 句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